从军行诗歌教案推荐.docx_第1页
从军行诗歌教案推荐.docx_第2页
从军行诗歌教案推荐.docx_第3页
从军行诗歌教案推荐.docx_第4页
从军行诗歌教案推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军行诗歌教案推荐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 2, 注意边塞诗歌中意象的运用 3, 学习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色 二、教学重难点 1, 注意边塞诗歌中诗人怀乡思亲之情 2, 边塞诗歌中音乐的表达作用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回忆背诵上学期学过的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从而引出“边塞诗歌”主题。 2,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 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 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在盛唐边塞诗 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3,王昌龄背景介绍 王昌龄(约 698-757),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人,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开元十五年(727),登进 士第,开始了仕宦生涯。先是授职秘书省校书郎,七年后 应博学宏词科考试中选,授汜水(今属河南)县尉。开元二 十七岁年(739),因“不护细行,屡见贬斥”(旧唐书 本传), 终于本年获罪被谪岭南。开元二十八年(740),王 昌龄自岭南北归,任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但几年后, 王昌龄又被贬至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之乱发生, 王昌龄北还,路过毫州郡时,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 。 出 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 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总体感知 从军行 (其一)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 共有七首。这一首,描写边塞将士久戍思归的边塞诗歌。 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 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 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 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 拔有力。 “烽火城西” ,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 西的瞭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 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值秋季, 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时间又逢黄 昏,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 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 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 “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 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上面所 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 立体感。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 。在寂寥的环 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象亲人在呼唤,又 象是游子的叹息。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 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 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 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 抒发的情,使环境更具体、内容更丰富了。诗人用这亦情 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转折过渡,何 等巧妙、何等自然! 在表现征人思想活动方面,诗人运笔也十分委婉曲折。 环境氛围已经造成,为抒情铺平垫稳,然后水到渠成,直 接描写边人的心理“无那金闺万里愁” 。作者所要表现 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 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而实际情形也是如此:妻 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这一 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就全篇而 言,这一句如画龙点睛,立刻使全诗神韵飞腾,而更具动 人的力量了。 5,重难点分析 1)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场景,用自己的话表述。 提示: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时节,一位守卫边疆的 战士独自一人在烽火城吹羌笛,在悲伤悠扬的羌笛声中思 念自己的妻子。 2) 这首诗在写相思之情有什么特点? 提示:借景抒情,借音乐抒情, 3) 环境描写对人物的心理有什么作用? 提示:烽火城(重要的边防城镇,偏僻) 黄昏(暮色思 乡 淡淡哀愁) 海风秋(悲秋情节 凄凉) 羌笛(别离乡情 幽怨凄凉) 关山月(关塞山川 距离远) 总结:环境描写对人物内心心理活动起了烘托作用, 更加加深主人公内心相思的情绪。 4) 比较分析本诗与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 山)在抒情上各有有什么特色?在环境与心理描写上又有什 么不同? 提示:抒情(“其一”曲笔抒情,虚写征人家乡的妻子 的无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其四”是直接抒情,抒发戍边 将士为国杀敌、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 环境与心理描写(“其一”侧重环境的凄凉孤独,通过 写羌笛的声音,从听觉上抒写思乡之情,心理描写采用虚 写方式,以想象写情;“其四”侧重写边塞环境条件的艰苦, 心理描写上采用实写方式,直接写戍边将士为国尽忠,慷 慨豪情的激情) 5) 比较分析同一个诗人不同风格的诗句 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题作闺怨,有怨必有愁.诗的开头却出 其不意地从题意的反面入手,独劈蹊径,以退为进用反说起 笔,说这位与丈夫阔别,独处深闺的少妇,似乎已经习惯了躲 在这与世隔绝的封闭式的小圈子里,反而精神麻痹,已不知 愁了.当她春日凝妆上翠楼之后,忽见陌上杨柳色,明 显地感到了良辰美景的巨大诱惑力,触景生情,油然而生出 青春难再,红颜易年的闺怨之情:悔不该让夫从军以求功名, 却辜负了这番良辰美景.一个悔字道出了这位少妇的闺 怨浓愁.先说春色撩拔得少妇春心荡漾而不知愁,以乐景 起笔,反衬出愁怨,以反起强化题旨,使得行文波澜起伏,跌 宕生姿,更令醒目.总之,这首诗不说别而别情自露,不言愁 而愁绪倍增,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手法. 比较两首诗同样写“愁” ,但两者在表达情感上有何不 同。 提示:从军行(其一)愁中带有苦的意味,因为戍 守边疆的环境凄凉,带给主人公内心的凄凉。情感更深一 层。 闺怨只是单纯的闺中少妇思念丈夫的心情。 6,板书 烽火城 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秋 伤春悲秋(衬托人物心理) 羌笛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愁 点明主题 7,教学后记 在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