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视角下贫困内涵及我国农村贫困标准的科学构建_第1页
多维视角下贫困内涵及我国农村贫困标准的科学构建_第2页
多维视角下贫困内涵及我国农村贫困标准的科学构建_第3页
多维视角下贫困内涵及我国农村贫困标准的科学构建_第4页
多维视角下贫困内涵及我国农村贫困标准的科学构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 多维视角下贫困内涵及我国农村贫 困标准的科学构建 摘 要?演随着扶贫实践及理论 研究不断深入,贫困内涵日益从广度和 深度两个方面丰富完善,我国现行的农 村贫困标准也逐渐在脱贫攻坚实践中暴 露出诸多缺陷和不足,综合认定并及时 提高农村贫困标准既是保障贫困群体发 展权的基础条件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应 该支付的必要成本,也是缓解市场竞争 及不平衡发展战略造成的不平等和维护 社会公正的必然选择,更是国家进行社 会整体利益再分配、促使公民地位、尊 严、权利与机会平等的必然要求。因此, 在全面建成小康进入决胜阶段的背景下, 直面致贫因素的多维性和脱贫攻坚的艰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 巨性,与时俱进丰富完善贫困标准内涵, 并赋予其较充分的民生含义,既能从根 本上减轻贫困人口负担,也能激发反贫 困活力和动力,从底层释放出更大生产 力。基于此,文章进一步提出了重建新 形势下农村贫困标准的思路建议。 中国论文网 /3/view-13056484.htm ?眼关键词?演多维视角;贫困 内涵;趋势;贫困标准;重建;思路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8)07- 0001-05 一、贫困内涵、判断标准及认定 贫困人口的通常做法 (一)多维视角下的贫困内涵及 变化趋势 总体来看,随着扶贫实践及理论 研究不断深入,贫困的涵义日益从广度 和深度两个方面丰富完善,其涵盖范围 已从最初单一的物质贫困拓展引申为包 括精神贫困、能力贫困、权利贫困、生 态贫困、灾害贫困、病残贫困以及文化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3 贫困等诸多方面,并从单纯的经济现象 演变为涉及经济、社会、政治、文化、 生态等诸多领域的重大社会政治问题, 是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贫穷落后 的总称。与此同时,贫困内涵也从体现 为个人或家庭物质生活水平达不到社会 可接受的最低标准状态发展演变到贫困 不仅意味着衣食住行等方面开支低下, 而且还在不知不觉中剥夺了贫困群体享 受自由生活与舒适居住条件、接受良好 教育与安全保障以及受尊重与安享晚年 生活的权利与机会。概括起来,贫困既 要反映历史进步与时代特征,又要体现 其本质及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 是历史性、动态性、多维性、绝对性和 相对性的对立统一。从扶贫实践变化趋 势看,由于贫困的形成及其内涵是多维 和复杂多样的,故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 进步,特别是随着一个国家国力的增强 和财力的提升,扶贫内容与资源投入、 手段与方法、政策措施及目标任务要求 越来越多,扶贫工作效率和精准性要求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4 也越来越高。在扶贫理论研究上,早期 研究重点关注物质资源匮乏造成的衣食 无着或收入低下及扶贫工作主要在经济 层面的应对策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则更强调发展权利、机会、能力缺失及 完备的反贫困体系构建和具有自我发展 能力的合格劳动者塑造与培养。总之, 贫困的直观表现是家庭或个人因获取的 物质资源、非物质的文化及其他社会资 源短缺,致使其生活水准低于社会可接 受的最低标准,但本质是贫困人口创造 收入的权力和机会被剥夺并导致其缺少 获取和享有正常生活的能力。而且,基 于现实中要对社会可接受的最低标准 (即贫困标准)进行严格定义,并据以 对贫困的范围和数量加以界定,于是人 们从不同角度给贫困做出了各种定义, 比如世界银行将贫困定义为缺乏达到并 维持社会可接受的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 而衡量生活水准不仅要考虑家庭人均收 入水平和消费支出情况,还得考虑那些 与社会福利有关的医疗、卫生、教育、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5 就业、居住、心理健康、残疾康复、公 共物品与服务等公共财产资源等的获得 情况以及预期寿命。欧共体则指出:贫 困是指家庭、个人和群体获取的物质、 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资源极其有 限,致使这部分家庭、个人和群体被排 除在所在社会可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 方式以外。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 蒂亚森认为:贫困不仅是收入和支出 水平低下,更应该看作是对贫困人口基 本生活能力获得机会和权力的剥夺。综 合以上,我们认为贫困不仅意味着衣食 住行等方面的开支低下,更重要的是被 剥夺了享受自由生活、安全保障、接受 良好教育、受尊重以及享有舒适居住条 件与长时间退休生活的机会,因而丧失 权力、机会和能力是造成贫困的根源。 鉴于贫困的内涵、成因等方面存在差异, 贫困也就被分成不同的类型,比如按内 涵不同,贫困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按致 贫原因不同,贫困可分为能力贫困、权 利贫困、收入贫困等多种类型。另外,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6 贫困是动态变化的,当人们普遍摆脱赤 贫状态后,扶贫工作仍将会因相对贫困 人口的存在而继续,即便进入发达国家 行列,也会因贫困含义演变而继续存在 贫困现象,仍需开展扶贫工作。鉴于贫 困是相对和绝对的对立统一,人们又将 其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绝对贫困 又称生存贫困,是指缺乏维持生存所必 须的最低生活标准的能力,而维持生存 所需的基本条件包括食品、住房和衣着 消费等;相对贫困不仅指随着社会经济 发展,贫困线不断提高而产生的贫困, 也指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之间、各阶层之 间、各阶层内部不同成员之间的收入差 别而产生的贫困。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 段,扶贫工作主要关注的是绝对贫困问 题,当经济得到充分发展后,则关注中 心转向相对贫困问题。 (二)贫困的判断标准及贫困人 口的认定与通常做法 综上所述,由于贫困的基本含义 是由于经济收入不足而无法达到社会可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7 接受的生活标准的那种生活状态,这就 涉及到什么是社会可接受的生活标准状 态,但社会可接受的生活标准状态在不 同国家及同一国家不同发展阶段客观存 在着认识和生活状态的差异,因而导致 没有一个各国公认的统一贫困标准。但 作为确定帮扶对象的标准和依据,为了 准确了解贫困群体的真实生活状态,并 为制定反贫困战略和政策措施提供操作 依据,各国必须根据贫困内涵对贫困的 数量标准作出明确界定,即确定贫困标 准(又称贫困线) ,生活水平处于贫困 标准以下的家庭或个人就是社会需要给 予扶持和救济的对象。当前,由于单纯 以收入是否足以支付食物需求来确定贫 困标准已无法涵盖贫困的内涵,国际通 行做法是在综合考虑衣食住行等诸多方 面的基础上加以界定,具体方法主要包 括恩格尔系数法、基本需求法、比例法、 数学模型法、生活形态法等。但比较常 见的确定贫困标准主要有以下类型:一 是按总人口的百分比确定贫困人口进行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8 帮扶,每年都按既定比例去扶持。比如 新加坡尽管没有官方贫困线,但其贫困 人口按收入最低的 20%住户确定。二是 以人均收入的一半或以一定比例作为贫 困标准。比如日本就是如此,其最新贫 困标准为一个四口之家年收入不超过 2.2 万美元。三是贫困标准由国家根据 国情自主确定。当前全球约有 80 多个 国家根据国情自主确定本国贫困标准。 以恩格尔系数法确定贫困标准为例,其 实就是将恩格尔系数取值作为确定贫困 与否的基本标准来得到具体贫困线(恩 格尔系数随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降低, 国际上通常将恩格尔系数大于 60%定义 为绝对贫困类型、50%60%为温饱类 型、40% 50%为小康类型、小于 40% 为富裕类型) 。恩格尔系数法因简明、 直观且易于操作而被许多国家和研究者 作为衡量家庭贫富和确定贫困线与实施 社会救济的依据。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 心卢锋教授曾依据湖北省罗田县扶贫办、 统计局县绝对贫困人口 2005 年维持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9 基本生存实际支出费用(为 1 069 元, 不包括教育等支出)与食品消费支出 (为 887 元)数据,计算得到贫困人口 实际恩格尔系数为 0.83(887 元/1 069 元) ,并得出该县绝对贫困人口处于赤 贫状态的结论。进而按国际通行绝对贫 困人口恩格尔系数大于 0.6 的下限,反 推出该县贫困人口年维持基本生存支出 应为 1 478.3 元(887 元/0.6=1 478.3 元) , 即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 1 478.3 元就难 以维持基本生存,并建议绝对贫困标准 应调整到 1 500 元。总之,不管采用哪 种方法,目前包括美国、欧盟各国、日 本、韩国以及金砖四国在内的绝大多数 国家扶贫规模都占总人口 10%以上,但 我国 2016 年底贫困发生率为仅为 4.5%,很大程度上是偏低贫困标准与长 期脱贫攻坚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目 前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宣布消除了 贫困,而且越是发达国家,对贫困的重 视程度和扶贫标准越高,扶贫力度也越 大。进一步说,贫困状态的划定以及贫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0 困人口数量确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经济 发展水平和政府的执政理念(特别是政 治经济博弈中政府愿意承担社会责任的 多寡) ,但无论如何,因陷入贫困会使 得部分家庭和个人在物质生活消费、住 房、教育、健康及就业等诸多方面蒙受 损失并导致其社会阶层地位实际降低, 使其感觉受到社会不公平对待或排斥, 进而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 并给政府社会管理造成巨大压力。另外, 扶贫济困是国家的基本职责,也是经济 保持活力和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基 础,更是一个国家民主和法治建设及和 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 我国贫困标准的确定及贫困线变化势 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城乡统一 的国家贫困标准,主要是:一是长期的 二元分割造成的城乡差距使农村居民的 收入水平始终要比城市居民低很多,再 加上农村非竞争性公共物品与服务的短 缺使得农村居民在购物、小孩上学、就 医等诸多方面都要支付比城市更高的成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1 本,这也在极大程度上进一步消减了他 们的收入。二是我国农业基础条件差、 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水平低、产业链条 短等问题使得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 增收难度很大。三是不断拉大的差距尽 管迫使部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和 其他非农产业转移,但由于综合素质普 遍偏低,也缺少专业技能,致使多数出 外打工者只能干手工操作为主、技能较 低的普工、杂工活,造成他们外出务工 的路子越走越窄,不仅造成深度性贫困 地区人口流动性进一步缩小,也给其收 入持续稳步提高带来很大困难。以上各 种原因叠加,造成农村居民构成了我国 贫困群体的主体,我国的扶贫工作也是 以农村为主战场。基于此,本文主要讨 论我国农村贫困标准的确定及变化趋势。 我国现行的农村贫困标准是国家 统计局农调总队在 1986 年对抽样得到 的 67 000 户农村家庭上年度的消费支出 进行调查的基础上,经测算得到 1985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2 年我国农村贫困标准为 206 元。该标准 主要是采用以基本生存需求为核心的生 存绝对贫困概念作为计算和确定贫困标 准的依据,而基本生存需求包括基本食 物需求和非食品消费需求两个部分,基 本食物需求称为食物贫困线,非食品消 费需求称为非食物贫困线,二者之和就 是贫困标准。具体来说,就是用最低收 入农户的食品消费清单和食品价格确定 达到人体最低营养标准(2 100 大卡热 量)所需的基本食物消费支出作为食物 贫困线,并假定牺牲基本食品需求获得 的非食品需求是维持生存和正常活动必 不可少的,然后根据回归法估计出收入 正好等于食品贫困线的非食品消费支出 (包括最低限度的衣着、住房、燃料、 医疗、交通等必须的非食品支出费用) 作为非食品贫困线,进而将食品贫困线 (占 60%)与非食品贫困线(占 40% )相加就得到农村贫困人口的扶持标准 即贫困线。基于这种原理,国家统计局 在 1986 年对抽样调查得到的 67 000 户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3 农村家庭上年度的消费支出进行测算就 得到了 1985 年我国农村人口的贫困标 准为 206 元。以后随着物价变动,就运 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该标准进行逐年 调整,2010 年该标准上升到 1 274 元, 2011 年国家又将农村贫困标准大幅提升 为 2 300 元,比上年增长 80.5%,2015 年达到 2 855 元。可以看出,我国的农 村贫困线随着物价上涨以及居民物质生 活水平的提高在不断调整提升。国务院 扶贫办主任刘永富指出:2 855 元的贫 困标准线按购买力评价测算后,相当于 平均每天消费 2.2 美元,这略高于国际 极端贫困标准 1.9 美元。刘永富强调: 各省区市可以根据自身经济社会发展水 平研究制定高于这一标准的地方标准, 且已有十多个省市制定了高于国家标准 的地方标准,最高的已达到 6 000 元。 但要引起注意的是:在这期间,农村贫 困标准与同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 率却从 1985 年的 50.3%下降到 2015 年 的 25%(见图 1) 。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4 由图 1 可以看出,尽管随着时间 推移和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农 村扶贫标准在逐步提升,但农村贫困标 准与同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率也 在不断下降,这不仅说明贫困标准过低 而造成实际贫困人口规模被越来越低估, 也反映农村贫困人口的相对贫困程度随 着时间推移越来越深,更从侧面应证了 农村内部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进一步 来说,几十年的扶贫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值得充分肯定,但更要关注和反思贫困 内涵的拓展及致贫因素的多维性,并与 时俱进地赋予贫困标准丰富的内容及更 充分的民生含义,进而科学认定并及时 提高农村贫困标准。 三、与时俱进并及时提高农村贫 困标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统计资料显示:改革开放后,经 济快速发展使我国农村绝对贫困状况有 了极大改善,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从 1978 年的 134 元增长到 2015 年的 11 422 元, 农村贫困发生率由 1978 年底的 97.5%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5 下降到 2015 年底的 5.7%,农村贫困标 准也从 1985 年的 206 元提升到 2015 年 的 2 855 元,30 年时间提高了近 14 倍 (见图 2) 。 不可否认,在食品严重短缺和农 村普遍贫困的背景下,家庭联产承包责 任制最大限度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并使农村物质生活状况发生了巨变,乡 镇企业发展和非农劳动收入增加也极大 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不仅有效缓解了 农村贫困状况,也为人们脱贫致富创造 了诸多机会。但失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战 略在带来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不可避 免也加剧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并导 致中西部地区处于明显的不利地位,进 而逐步演化为区域深度贫困。于此同时, 市场经济的改革路径和运行既加剧了机 会和收入非平等化,也推动了住房、医 疗和消费价格不断上涨,并催生了新 “权贵”大量出现,更在很大程度加剧了 贫富差距并给贫困家庭带来沉重的生存 压力。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6 贫困状况缓解及贫困类型转变是一个与 制度变迁相对应的过程,并经历了从全 国范围大规模绝对贫困转变到以区域深 度贫困与社会阶层分化导致的相对贫困 并存的过程。在贫困状况与贫困类型同 时转变的背景下,有必要也应该及时丰 富完善贫困标准内涵,科学认定农村贫 困新标准,并从制度变迁角度去把握贫 困现象背后所隐藏的制度因素,坚持把 权利、机会和能力缺失导致的贫困问题 放在制度变迁的背景中加以思考,进而 提出对策建议。但我国扶贫实践和理论 研究的焦点至今仍然主要集中在贫困度 量、发生率变化以及政府反贫困政策效 应的反映上,贫困标准也依然是在 30 年前维持基本生存最低费用基础上经过 调整而成,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其涵盖内 容偏少和认定标准偏低的状况,不仅与 当前不断丰富的贫困内涵及国家综合实 力不相匹配,也和“ 现代穷人 ”(相比过 去自给自足的“ 传统穷人”)实际支付的 包括吃、喝、烧、穿、用、住、行等必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7 要生活成本越来越多的现实不相适应, 相对稳定和明显偏低的农村贫困标准既 不足以反映农村居民在发展自身能力方 面的基本需要,也难以及时、客观、准 确、全面反映农村贫困状况及变化情况 并日益暴露出诸多弊端。 (1) 相比国际通行的贫困衡量标准,我国贫 困俗疾唤瞿诤 不足,标准也明显偏 低。国际扶贫通行做法表明:贫困的形 成包括精神、能力、生态、灾害、病残、 文化、权利等诸多方面,贫困与否要综 合考量健康状况、教育水平等多种因素, 我国以维持基本生存为出发点的农村贫 困线不仅无法有效涵盖反映农村居民在 发展自身能力方面(医疗、卫生、教育、 就业、居住、心理健康、残疾康复、公 共物品与服务等方面)的基本需要,我 国确定农村食物贫困线的食物热量参考 值(为 2 100 大卡)也明显低于我国营 养学会推荐的维持正常生活的热量标准 (为 2 700 大卡) 。 (2)把在自给自足和普遍贫困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8 背景下构建的绝对贫困标准来指导商品 经济大潮下区域深度贫困和社会阶层分 化导致的相对贫困为核心的农村脱贫攻 坚工作,既不符合多维深度贫困的复杂 性和相对贫困的现实需求,也缺乏合理 认定依据。面对必不可少且逐年增加的 农村家庭实际开支,仅以维持基本生存 的收入来衡量是否贫困,并以食物消费 支出来度量贫困,显然无法全面反映农 村的实际贫困状况。 (3)世界大多数国家(包括经 济发达国家)反贫困实践和认定贫困人 口的经验表明:有效的反贫困战略不应 该只是一个财富增加的过程,还应该是 财富合理再分配机制的成长过程。当民 众普遍摆脱赤贫状态后,扶贫工作将主 要面临相对贫困问题,但相对贫困会随 着贫困内涵的多维性、认定标准的多面 性以及国家扶贫目标任务的复杂性而日 趋复杂多样,扶贫标准唯有有效提升才 能与之匹配协调。 (4)只有正视我国地区之间、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9 行业之间、城乡之间、国与民之间的现 实差距均已大幅超出世界平均水平和日 益严重的贫富差距已经到了危险边缘的 客观实际,坚持发展战略创新和扶贫理 念转变,尽快实现发展经济为导向的扶 贫理念向以再分配为手段的扶贫标准的 有效提升及反贫困体系构建的转变,才 能从根本上减轻贫困人口负担,并从底 层释放出更大的生产力。 (5)一个致力于民族伟大复兴 的国家,告别“ 绝对贫困”应该只是扶贫 事业“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 ,绝不能局 限并满足于以较低标准来消除绝对贫困, 并为眼前扶贫工作所取得成绩盲目沾沾 自喜,进而认为扶贫工作即将进入扫尾 阶段而准备鸣金收兵。若真如此,则党 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将会变成空中楼阁, “形势好、意见大 ”的局面也将在所难免, 经济发展与居民福利改善之间的关系也 会日趋淡化,因分配不公等造成的贫困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0 人口受益下降的问题也会被掩盖,长此 以往,发展的终极意义将难以体现,甚 至有可能走向其初衷的反面。 (6)对一个“ 以人为本 ”的责任 政府而言,如果没有能力使贫困人口走 进向上发展的通道,而任由他们参与市 场活动的能力与机会被剥夺,则国家的 民主与文明、社会的进步将继续在低层 次徘徊,贫困人口也将陷入长期甚至跨 代贫困的复杂窘境。而科学认定并适时 提高农村贫困标准不仅是保障农民发展 权的基础条件及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应支付的必要成本,也是缓解由市场 导致的不平等,进而达到社会公正的必 然选择,更是国家对社会整体利益进行 再分配,促使公民在地位、尊严和收入 上平等的必然要求。 总之,在农村普遍的绝对贫困问 题得以较好解决的背景下,贫困人群的 机会缺失与能力发展问题已凸显出来, 现有以解决温饱为目标的扶贫标准亟待 作出调整。只有统筹考虑经济、社会、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1 环境、权力及能力贫困,密切关注扶贫 实践并赋予贫困标准合理的内涵及充分 的民生含义,科学认定并有效提升农村 贫困标准,才能与时俱进地推动农村扶 贫事业再上台阶。 四、新形势下科学构建我国农村 贫困标准的思路建议 综合以上,在权力、机会、能力 缺失以及健康、教育、居住、医疗、环 境等方面公共服务短缺成为农村主要致 贫原因的背景下,我国农村贫困标准的 合理设计和重建既要综合考量经济、社 会、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使我国新 的贫困标准能更好的与国际贫困标准接 轨,又要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理念, 为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贫困标准奠定基 础。更要为新时期农村减贫工作树立一 个新标杆,在新起点上开始新的扶贫征 程。当然,对一个全球人口最多、城乡 差距又十分巨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贫 困标准定得过高也不符合实际。但无论 如何,对已经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2 (部分地区甚至已初步实现了现代化) 的中国来说,若仍以满足人体基本活动 所需的最低营养水平作为确定贫困线的 依据,显然已不能适应扶贫工作发展需 要,更不符合国情。基于此,依照国家 精准扶贫“两不愁三保障 ”目标要求,在 设计和重建新的农村贫困标准时要注意 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将“两不愁三保 障”内容纳入设定范围。具体来说, “两 不愁”中的不愁吃不仅要在满足人体基 本热量需求下吃饱,还要能满足人体对 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的 基本需求;不愁穿则要做到穿着保暖并 保证身体能抵一般疾病前提下,个人穿 着在所生活环境中不因衣衫褴褛而受到 歧视。 “三保障 ”中的教育、医疗和住房 也是人们维持生存基本需要的重要内容, 保障教育就确保农村家庭适龄儿童能完 成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本开支,保障基 本医疗则需要确定一般疾病及可治愈或 可控制的大病、慢性病及时治疗所需开 支,且这些开支要能保证农村居民看得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3 起病。保障安全住房需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