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观后感.docx_第1页
《走向共和》观后感.docx_第2页
《走向共和》观后感.docx_第3页
《走向共和》观后感.docx_第4页
《走向共和》观后感.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走向共和观后感 走向共和可贵的是相对去脸谱化,我看到了与历 史课本里描写得不一样的前人,他们依然有很多缺点,却 也有正能量的一面,慈禧原来是个知人善用、明辨事理的 老太太,李鸿章是个志存高远、可惜生错时代的悲情大才, 袁世凯也不再是脑海里那个圆乎乎的卑劣粗人,而是个左 右逢源、有勇有谋的政客,清朝逊位他功不可没。本文是 品才网小编精心收集的走向共和的观后感,仅供参考! 走向共和观后感 时间到了 1911 年,这一次,孙文 才真正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实际上早在 1895 年开始,孙文 党人领导了广州起义开始,孙文一直南方不同的地方起义 着,十皆败役。那时候,清国人的人只知道孙文是个不靠 谱的孙大炮,就你那点实力,能和清政府对抗吗?(好像这 样的观点,历朝历代皆有,但历史不容假设,往往就是一 些偶然的时间,促成了历史跨近一大步)但是以拆拆的见解, 中国历史的进步有时候不是靠一股军事力量去推翻另一股 军事力量。往往实力之间,还有权谋。 实际上,一个重大的历史契机出现于 1908 年,那就是 慈禧太后的过世。中国的进步往往出现了这样的特征,某 位实权的君主活着,那就谁也别想改动,除非他自己要改。 如果实权的君主崩了,那好吧,一切重新洗牌。 依今天的眼光来看,仅仅武昌起义是颠覆不了清朝的 政权的,但是,各省相继宣布独立,却造成了非常非常大 的声势。清朝覆灭的还有一个重大因素,是清廷内部的权 力迅速向袁世凯集中。我曾经看过唐德刚先生的袁氏当 国一书,大概不超过 10 个步骤,历时 60 多天,清王朝 即土崩瓦解。 袁世凯一方面派冯国璋攻下汉口,给革命军以军事威 慑,继而攻而不克,一方面,以南方军为筹码压制朝廷力 量。1,要求太后下罪己诏;2,要求“奕劻”内阁总辞职, 袁出任总理大臣,解散皇族内阁;3,向国库要银子,向太 后皇族要银子。这下清廷没钱了,袁世凯有钱了。4,拿出 退位条件,可怜巴巴的隆裕太后完全是看着不杀孤儿寡母, 还有四百万两优待银子的基础上,同意,退位。 退位诏曰: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 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 将统治权归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 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几千年皇族统治的历史,大多数时间,稳定有序。但 是共和肇始,一个字:乱!但是这是一个国家走向一个现代 文明国家不可不经历的阶段。英国“光荣革命”乱不乱? “法国大革命”乱不乱?相比他们,清朝演变为亚洲第一个 共和国,实际上南北议和,互相妥协的结果。 乱是有原因的,清廷退位之前后,各派的政治理念是 大不一样的,杨度等人主张“君主立宪”(注意:不是君主 专制,并且是实君立宪);孙文等人主张“责任内阁制”(孙 文前期主张总统制,袁世凯就任第二任临时大总统前主张 责任内阁制,有人说孙文这是看人下碟子);而袁世凯主张 “总统制”(大总统享有绝对权力)。但是三个派别,都是 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在现实的国际政治中,都可以找到不 同的版本。(今年的几位法学学者,杨晓青之流真荒唐,无 德无耻才能说出不要宪政的话)。 1912 年的临时约法和 1913 年的天坛宪草体现 了孙文党人的意志,都主张对总统权力作出限制。国民党 教父宋教仁甚至在不争取总统之位的基础上,决议组成国 民党的责任内阁。后被应桂馨、洪述祖刺杀于闸北火车站。 刺宋一案,牵扯了当时的国务总理赵秉钧,但是赵秉钧不 明不白中毒死去,案子成了悬案,最后成为双方互相攻击 的口实。但是刺宋一案,却大大改变了中国近代史的进程, 国民党人放弃了法律斗争的手段,重新走上了武装斗争的 道路。想想真是民族之悲哀! 1914 年,袁世凯通过国会通过中华民国约法 ,确立 了总统制的政体。袁世凯终于当上了民国的政治制度下权 力至高无上的大总统。但是,儿子想继位,手下想当开国 的大臣,一番撺掇之下,开始了复辟帝制的道路。 1915 年 8 月,美国宪政大师古德诺发表共和与君主 论一文,认为中国人知识程度太低无研究政治之能力, 只适合于君主制。袁长子袁克定和筹安会杨度等人发动议 定国体,复辟帝制。1916 年元旦,袁世凯登基为洪宪皇帝 (“洪”来源于洪武帝朱元璋,说明不是满族人的天下, “宪”就是宪法,成为实君立宪), ,但是“德不配天”当 年的 6 月 6 日,袁世凯尿毒症身死。段祺瑞发兵,重建共 和。 最后,还原一下被央视删除的那段经典,孙文说:共 和的观念:是平等、自由、博爱。可是民国六年来,我们 看到了什么?各级行政官员都视法律为粪土,民众仍被奴役 着。民国应该是自由之国,自由是民众天赋的权利。可是 我们只看见了当权者的自由,民众没有权利,没有自由。 民国应该是博爱之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可是我们只 看见了民众对于当权者恐惧的爱,当权者对于民众口头上, 虚伪的爱。民国更应该是法治之国,可我们看到的是行政 对于立法一次次的干涉,你不听话,我收买你,你不服从, 我就逮捕你,甚至暗杀你。立法成为行政蹂躏的妓女。 民国六年,何尝不是这六十年的真实写照。整整一个 世纪过去了,哎! 走向共和观后感 走向共和开篇便围绕着一个 非常现实的主题:找钱!钱钱钱钱,搵食艰难,揾钱不易, 这已是亘古不变的难题,对于身处于经济危机大时代的我 们更是感触良多。在电视剧里,缺钱已经不是个人的纠结, 一个国家中,各个阶层都绞尽脑汁只为找钱。清政丅府需 要钱,一方面北洋水师需要扩充军备,一方面慈禧太后要 修颐和园过六十大寿,但是国家没有钱,开源节流都拿不 出这个钱。为了要钱,中堂大人可以低三下四求财政上拨 款,为了要钱,太后娘娘把军费装进了自己的后花园。与 此同时的日本政丅府也需要钱,要钱去发展现代化事业, 要钱去打造“大东亚共荣圈” 。与慈禧太后形成鲜明对比的 是明治天皇,他把自己的私房钱捐给海军,皇后也把金银 首饰全部捐出来,头上没有了金叉银钏只有戴樱花。清朝, 缺钱的不只是朝廷,地方上发展实业、办洋务也缺钱。农 民起义军造反也缺钱。在海外,孙中山准备闹革命也缺钱; 在国内,康有为发起变法改革也缺钱。没有钱,地球还是 要转,甚至转得超出了预算,转得时代跌宕、英雄辈出, 同时也妖孽尽出。选择“钱”这样一个俗气的话题作为故 事切入口,很现实很靠谱又带着一点幽默。 从清末到民国,是近代史上最混乱的年代,也是最惹 人情思的年代。小时候看 TVB,但凡看到这个年代的戏,我 们都叫做“旗袍与洋装”时代。因为时值乱世,人才可以 把自己的生命演绎到极致,回忆过去,那些历史书中模糊 不清的年代里,人最美花最艳故事最动人。 要怎么看待历史,是一个严肃却很自由的态度。拍历 史剧的导演免不了要被人骂,说他扭曲历史,丑化伟人、 美化汉&奸等等。但历史要怎样看才算公正呢?态度,本来 就是唯心的东西,见仁见智。即使有历史书为证,那写书 的人也是有自己的立场的。一个历史人物怎样评价,并不 是一门科学,他是不可以被盖棺定论的,因为一百个读者 眼中会有一百零一个哈姆雷特。某些人,咳咳,某些人, 要我们站在现代的高度历史制高点去看待过去,于是 乎,封建士大夫极力维护已没落的王朝成了阻扰世界发展 潮流的行为,于是乎,天平天国这样的愚昧流寇反而成了 放抗封建专制的大英雄,这显然对处于那个时代的人物是 不公平的,而且,你凭什么认为现在的观点就比过去先进? 编明史的是明朝的敌人大清,它肯定要以情的政治立 场去评价明的人,同理可证,二十四史非史也,后来人的 意淫耳。所以,我对历史人物的看法是,永远不要去相信 历史书上的,当然你可以结合你找到的数据,去相信你觉 得可相信的,去摈弃你不愿意相信的,加上你自己去想象, 在你的脑海中构建一个你认同的人物形象,就得嘎啦。反 正,过去是回不去的,即使回去了,你见着历史人物本尊, 你就能了解他吗?走向共和的人物形象刻画,是一个巨 大亮点,不同于故纸堆中看到的,以不同于以往的思维里 固有的。在它第一次也是仅有的一次在电视台热播之际, 就有人开始争议:李鸿章怎么变成了高大正面的形象,而 袁世凯也近似于英雄人物。难道不可以吗?或者说,难道不 是吗? 在现在的历史大片中,跨越时代的大背景并不少见, 但大多数是家庭史诗,类似于一个艰苦女人在男权社会中 成就自我的奋斗史啊、家族集团间的利益纠纷爱恨情仇啊 等等,其中不乏佳片,如大宅门 ,连姜文、陈凯歌、张 艺谋都来友情客串,当然烂片也是层出不穷,那个谁硬是 把林语堂倾国倾城的一部京华烟云拍成了华丽丽的琼 瑶式三厅戏。在这样的文化大环境中, 走向共和的导演 敢于把政治作为历史片的主题,是需要一定勇气和魄力的。 在张黎导演的诸多电视剧中,不难看出他一直执着于某种 政治理想,这种理想在雍正王朝中表现为亦余心之所 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大刀阔斧改革,在大明王朝 中体现为文官集团与皇权、宦官的斗智斗勇,在走向共 和中,则体现为对自由、平等、博爱的追寻。 走向共和观后感 走向共和是一部中国历史剧, 刻画的人物之多,剧情丰富,超过了我以往看过的任何一 部剧,讲述了子 1890 年到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洋务派倒台, 再到袁世凯称帝失败共和政体建立的前后二十余年的中国 历史。 重点演绎了李鸿章、张之洞、盛宣怀、恭亲王等一批 兴办洋务派,慈禧、荣禄、庆亲王等一批守旧派贵族,以 光绪、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林旭等日式维新立宪派, 以孙文、黄兴、宋教仁为主的民主共和派,袁世凯、段祺 瑞、徐世昌等北洋军阀代表,以及清流派瞿鸿机、翁同合 等,他们先后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 我想介绍几位主演 1.慈禧: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杰出女性政治家,李莲英 口中的老佛爷,光绪皇帝口中亲爸爸,李鸿章致死维护的 太后,具有让袁世凯胆寒的威严。然而一个不顾百姓安危、 国家安危、只知专权享受的统治者,最终只能成为人民的 罪人。 2.李鸿章:本剧第一个场景就是李鸿章吃鱼,这和他 的养生之道有关,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他当时清朝最有 才敢的大臣,洋务派核心领袖,天津直隶总督,北洋舰队 的缔造者。剧中,李鸿章对此提起他的老师曾国藩的教诲, 并说和他的老师比起来,自己还很幼稚,连明治维新时期 的首相伊藤博文都很敬重李鸿章。当时的外国人都很敬重 李鸿章,一个英国人还为李鸿章谢了本传记,文化巨匠梁 启超为李鸿章写了传记,孙中山评价李鸿章说:自我中堂 当政以来,兴利除弊,建立新政,发展洋务,百废俱兴。 西洋记者莫里逊比较张之洞和李鸿章时说:同样都是洋务 派,李鸿章说的少,做得多,而张之洞说得多,做得少。 李鸿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强,张之洞文章写得好,做 事却很失败。 3.康有为:康有为这样一个屡试不第的落魄书生,带 着对社会的仇视,对英明君主的幻想,三次上万言书给光 绪皇帝,请求变法维新,在内外交困急需人才之际,终于 得到光绪的接见,康党得到重用。此后,康有为却没有被 提拔,借助光绪的支持,他发动学生成立了强学会,一时 得到了京城各界的积极响应,然而,这只是专制官僚的表 演,光绪的愚昧和康有为的个人野心引发了不切实际的改 革。康有为赴任之时拜见军权在握的袁世凯,暴露了他的 野心,维新派剥夺了一大批满清贵族的权力和利益,慈禧 容许光绪的变法前提是什么:大清是我们爱新觉罗氏的大 清。而光绪不知政治人心之险恶,很快被慈溪收了权。慈 禧再次垂帘听政,立刻引来守旧官僚的反攻倒算,维新派 康有为逃亡海外,来不及逃走的要么被杀、要么被贬。 4.袁世凯:袁世凯很有才干,懂得变通,随机应变, 就像曹操。一朝得到练新军的机会,他便利用李鸿章的旧 部和余威很快稳住了北洋军,然后进行新军改造,亲自给 士兵发饷,避免克扣军饷的弊病,赢得了士兵的拥护,最 终站稳脚跟。广招人才,吸引了的段祺瑞等公派留学生的 加入,新军军纪严整,成为袁世凯日后控制中国的主要资 本。 5.孙 文:孙文是医学博士出生,自己海外的生活经历 让他感到民族的危亡之感,他去拜见康有为,拜见李鸿章, 大谈自己的民主革命思想,甚至鼓动李鸿章担任共和华夏 的总统,孙文是一个纯粹的人,连我们的周总理都不能和 他相比,李鸿章没有责骂孙文,和他吃了一顿饭就送走了 他。如果没有孙文,他倾家荡产挽救中国危局,是没有任 何利益诉求,整个剧的最后一集都是孙文一个人的独白, 讲述他的三民主义,讲他的五权分立。讲它对中国社会的 期待,他对人民的鼓舞和启蒙,用情至深,感人肺腑。 走向共和观后感 前段时间,作为历史白痴的我突 然想补充些史料,便找文艺青年罗老师讨书单。考虑到趣 味性,她列了几本史书后,还着重推荐了一部电视剧 走向共和 。这是 XX 年的一部高评分影视作品,据说在 央视播放了一轮后,引起的社会反响太大,被迫下线。那 时候我正准备升初三,还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系中 考的时候,对这部剧一点印象都没有,哈哈,一晃多年, 真是岁月如梭。 我无意探究历史真相,更何况每位史学家的笔下、艺 术家的镜头下都或多或少地加入自己的情感、上层的意志, 难言客观,我只是想借着从前的事儿看看从前的人。 走向 共和可贵的是相对去脸谱化,我看到了与历史课本里描 写得不一样的前人,他们依然有很多缺点,却也有正能量 的一面,慈禧原来是个知人善用、明辨事理的老太太,李 鸿章是个志存高远、可惜生错时代的悲情大才,袁世凯也 不再是脑海里那个圆乎乎的卑劣粗人,而是个左右逢源、 有勇有谋的政客,清朝逊位他功不可没。孙中山、康有为、 梁启超也走下了神坛,他们的最大贡献在于提着脑袋,一 声声地呐喊叫醒民众,开化民智。而执行力还是有文弱书 生的局限性。 影片里有几个小故事,我印象蛮深的。 片段 1:李鸿章从天津赶到北京见慈禧的时候,给太监 总管李莲英带了瓶除脚气的西洋药膏,当时李公公一直饱 受脚气之苦。李莲英喜欢钱,但他不缺钱,能带给他喜悦 感的金钱阈值已经很高。礼物不在钱多钱少,难的是投其 所好、称他心意。 片段 2:日本天皇为了筹钱练兵买装备,昭告天下在军 事赶上北洋水师之前每日只吃一餐,集全民之力誓要击败 清国。而镜头切回清朝,慈禧一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