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 中国古代手工业_第1页
2.1.2 中国古代手工业_第2页
2.1.2 中国古代手工业_第3页
2.1.2 中国古代手工业_第4页
2.1.2 中国古代手工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 经济成长历程 课程标准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 因。 第一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第二讲 中国古代手工业 一、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 1.手工业的发展演变 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形成独立的生产 部门。 夏商周时期:手工业发展,但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商周时期, 设置管理官营手工业的机构工官,组织手工业生产。 (“工商食官”制度是周代,尤其是西周春秋时期工商业制度。 “工,百工;商,官贾也。 ”西周时的手工业者和商贾都是官府管的奴仆,他们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 贸易。 ) 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并开始出现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官营 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是古代中国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官营和专业的私 营手工业代表了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 明朝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取代了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古代手工业由官营为 主到私营为主变化的原因: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 农业生产的进步为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原料;而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人身依附关系的削 弱也有利于劳动力的获得;官营手工业陈旧的管理模式,压抑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2.官营手工业 概念:官营,指依靠国家权力,官府垄断经营。所谓官营手工业,指由政府直接经 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主要生产武器等军用品和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它 利用国家权力,征调最优秀的工匠,控制最好的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演变过程:西周:设工官管理,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管理,垄断经营。春秋战国: 垄断地位被打破,形成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长期并存的局面。汉武帝 时代起:煮盐、冶铁、冶铜、铸钱等高利润行业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 (人民)西汉政府 在长安设立服务于皇室的东西织室、齐郡设“三服官” (负责制作衣服满足皇室需要) 。 唐代:出现工匠定期在官营手工业作坊服役的制度;中唐以后,役匠逐渐减少,雇匠增多。 宋代:雇匠居多,实行薪酬制。元代:实行“匠籍制” ,工匠世代相袭。明朝中期以 后:实行“班匠银” (输 钱 代 役 )代替“匠役制” 。演变趋势:垄断地位三家并存日 渐萎缩。 特点:技术水平高(范围广、规模大、分工细、工艺水平高),代表着生产技术 的最高水平。历史地位:从商周到明朝前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产品及流通方式: 主要生产军用品和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产品由官府统一调拨,不进入市场(除 盐、铁等生活必需品) 。经营方式:集中的大作坊,官府统一经营管理,生产不计成本。 人民:中国古代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户称作“匠户” ,唐代已有工匠定期在官营 手工业作坊内定期服役的制度。宋代匠户往往被官府以强制方式役使。元代时,工匠被编 入专门的户籍,由专门机构直接管理,不得脱籍改业,必须世代相袭,承担制定的工役。 明代将匠户制度改为轮班轮作,除分班定期服役外,其余时间可以自制成品进入市场销售, 成为半自由的手工业者。清顺治二年(1645)废除“匠籍制” ,匠人获得自由身份。 优势:优势:资金雄厚、规模经营,有利于细密分工和协作。工匠集中、管理 严格,利于技艺水平提高。 弊端:官府提供原料,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缺乏竞争。大多采取强制劳动手 段,不能调动工匠的积极性。工官制度使得水准较高的手工业技术局限于为帝王、贵族 服务,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也容易 失传。 4.私营手工业(大象称为民营,人教把民营和家庭手工业统称为民间手工业) 产生和发展: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原因:生产力提高,生产关系变革)。魏 晋南北朝遭受摧残,隋唐时期得到恢复和发展,两宋后在曲折中继续艰难发展。尽管受到 官府的压制和盘剥,仍在曲折中不断地发展壮大,成为手工业生产中日益重要的成份。 明朝中叶以后,在制瓷、纺织、矿冶等行业中,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明朝 中后期,在纺织业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特点:民间私人经营,有较大的主动性。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产品 按照市场需要进行生产,在市场流通。劳动者有较多人身自由,有一定报酬,劳动兴趣 比较高。民营手工业中既有个体经营的小手工业,也有可以匹敌官营的大手工业。 经营方式的变化:唐代以前,以农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组织生产。 唐宋以来,商品经济繁荣,私营手工业的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 业部门出现以雇佣劳动关系为特征、以手工工场为标志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4.家庭手工业 产生:家庭手工业随着小农经济的形成而出现,它与农耕相结合,以纺织为主,是 农户的副业。 产品:产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进入市场,但数量很少。 影响:在漫长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家庭手工业 对于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 (附:中国古代宫廷工艺品和民间用品的差异:生产机构不同:宫廷工艺品由专门 的官办皇家工场生产,而民间用品由普通的民间工场生产;用途不同:宫廷工艺品除供 日常使用外,还供艺术欣赏,而民间用品一般是老百姓日常使用;管理机构不同:宫廷 工艺品从生产到使用都由专门的官僚机构管理,而民间用品则由私人或家庭经营;工艺 水平不同:宫廷工艺品的生产水平是全国最高的,而民间用品则没有那么高的水平;生 产者的身份不同:宫廷工艺品的生产者几乎没有人身自由,而且服务范围只限于宫廷,技 术发明不能服务于社会,而民间用品的生产者则不受人身限制,技术的发明直接服务于社 会;价值不同:宫廷工艺品造价昂贵,而民间用品则价格低廉。中国古代手工业产品享 誉海内外的原因:中国古代手工业品是日用品和艺术品的完美结合,应用于人类的物质 生活和精神生活。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中国手工业产品向海外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 古代专制王朝利用馈赠手工业品方式,加强与亚、非、欧各国的友好往来。)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 流通方式 官营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 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 不投放市场 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品 投放市场 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 剩余部分出售 二、主要部门和发展概况 1.纺织业 丝织业: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中国是最早 养蚕缫丝的国家。(人民:在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已经萌芽。最初的纺织原料是葛和麻。 )(岳麓:麻纺织业在母系氏族繁荣时期就已经产生。直到明朝中期,麻布一直是老百姓 的主要衣料。)商朝:已有织机,还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官员。西周:能生产斜纹 提花织物,纺织业在经济生活中已经相当重要。西汉:提花机完善。丝绸通过丝绸之路 远销欧洲,中国获“丝国”称号。(希腊史学家谈到塞里斯人,指的就是中国人,Seres 来源是“丝” ,即丝国之意。 )唐代: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丝织业重心南移。官营纺织业规模大,私营作坊兴起。宋代: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 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明清:官府在苏杭等地设制造局。 棉纺织业:宋末元初,棉花种植由边疆迅速向内地传播,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 工业部门。元代,棉纺织家黄道婆革新纺织工艺,发明新式纺车(脚踏三锭纺车),极 大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明代后期,棉布逐渐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注:棉纺织技术作为一个新兴部门得到了迅速的推广的原因:丝织品太贵重,往往 为社会上层穿着,很难在民间推广;而棉布柔软、保暖,并且结实耐用,适合各阶层穿着, 社会需求量大;棉花种植由边疆向内地的推广,为棉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棉花加工 技术的进步也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棉布取代麻布成为民众主要衣料的时间,有南宋、 元朝、明代后期等不同说法。 ) 2.陶瓷 制陶业:新时期时代,开始烧制陶器,有彩陶、黑陶和白陶,彩陶已表现出较高 的工艺水平。从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是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早期的瓷器是一种釉 陶,又称原始青瓷。在瓷器技术成熟以后,某些釉陶并没有消失,如唐三彩曾盛行一时。 唐三彩为后来的彩瓷开辟了道路。 (釉 是 涂 在 瓷 器 、 陶 器 表 面 使 其 显 出 光 彩 并 起 保 护 作 用 的 玻 璃 质 薄 层 , 一 般 以 石 英 、 长 石 、 硼 砂 、 黏 土 等 为 原 料 制 成 。 在 金 属 表 面 施 加 的 釉 层 称 为 珐 琅 , 附 着 在 建 筑 瓦 件 上 的 称 琉 璃 。 唐三彩以黄、白、绿为基本釉色,是一种随葬 品,即冥 器 。岳 麓 : 陶 器 为 人 类 共 有 , 瓷 器 则 是 中 华 民 族 的 伟 大 发 明 。 ) 制瓷业:商朝:已烧制出原始瓷器。商代的白陶,因胎与釉结合不牢,被视为原 始瓷器。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南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北朝)。白瓷是制瓷 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为我国制瓷业开辟了广阔前景。百 度 百 科 认 为 , 成 熟 的 白 瓷 出 现 于 隋 代 。 白 瓷 以 含 铁 量 低 的 瓷 坯 施 以 纯 净 的 透 明 釉 烧 制 而 成 , 釉 料 中 没 有 或 只 有 极 微 量 的 呈 色 剂 。 青瓷是表面施有青色釉的瓷器,胎色较重(胎色较重的黑瓷,唐朝著名的秘色瓷 都是青瓷。白瓷釉色洁白匀净,胎色较淡。青瓷早于白瓷出现,因为要烧出纯色白瓷,必 须掌握一定的除铁技术(上等白瓷的胎和釉中的含铁量必须控制在 1%以下) ,而古代技术 有限,只能就地取材,利用当地含铁量在 13左右的瓷土,就首先烧成青色或青绿色的 青瓷。江南地区山清水秀,形成人们尚青的审美情趣。北方人民长期生活在白雪皑皑的自 然环境下,多追求以白色为美的旨趣。这也许是为什么中国早期白瓷出现在北方,而不是 出现在窑业历史悠久、制瓷业颇为发达的南方的原因之一。隋唐时期:制瓷业成为一个 独立的生产部门;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越窑青瓷,邢窑白瓷) ;唐代晚期,长沙铜 官窑首创釉下彩绘,并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唐代起,中国瓷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 (瓷路)大量输往国外,中国被称为瓷器大国。唐宋以来的名窑:河北定窑、河南钧窑, 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等。 (人教:唐朝还出现了青瓷中著名的秘色瓷。 )元代:a 烧出成熟的青花瓷(青 花 瓷 又 称 白 地 青 花 瓷 器 , 是 釉 下 彩 的 一 种 。 原始青 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 展到鼎峰);b 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结 束 了 漫 长 的 “南 青 北 白 ”的 一 统 局 面 , 瓷 苑 开 始 绚 丽 多 姿 。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清代,又出现了闻名中外的珐琅彩。彩 瓷 超 卓 而 被 世 人 公 认 者 有 三 个 时 期 : 元 、 早 明 、 清 初 。 彩 瓷 又 称 彩 绘 瓷 , 是 器 物 表 面 中 加 以 彩 绘 的 瓷 器 , 主 要 有 釉 上 彩 和 釉 下 彩 两 类 : 在 胎 坯 上 先 画 好 图 案 , 上 釉 后 入 窑 烧 炼 的 彩 瓷 叫 釉 下 彩 ; 釉 下 彩 始 于 唐 , 称 唐 青 花 。 上 釉 后 入 窑 烧 成 的 瓷 器 再 彩 绘 , 再 经 炉 火 烘 烧 而 成 的 彩 瓷 , 叫 釉 上 彩 , 始 于 明 清 , 同 时 也 是 彩 瓷 发 展 的 盛 期 。 (大象:彩瓷包括斗彩、五彩、珐琅彩和粉彩等。斗彩一 般 认 为 创 烧 于 明 成 化 时 期 , 是在白色瓷胎上先用青色料绘出花纹图案的主要轮廓和主要部分,刷上透明的釉经高温烧 制成釉 下 青 花 瓷 器 ,然后再在青料轮廓内填入不同颜色的颜料,然后经低温烧制而 成 。釉 下青花和釉上其他色彩争奇斗艳。五彩也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结合,但青色不再是画 面的主要色彩。珐琅彩是用进口的一种玻璃质料珐琅画在瓷胎上烧制而成。粉彩是 在 五 彩 的 基 础 上 受 珐 琅 彩 的 影 响 而 产 生 的 新 品 种 , 将部分彩绘画面用玻璃白粉打底,再用没骨 画法渲染,经低温烧制而成,颜色更多也更柔和。珐 琅 彩 和 粉彩始 创 于 清 康 熙 晚 期 , 雍 正年间达到顶峰。 ) (制瓷业演变:商代:出现原始瓷器。东汉:出现成熟的青瓷。北朝:出现成 熟的白瓷。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秘色瓷;唐三彩。宋代:技艺大放异 彩,出现五大名窑。元朝:出现成熟的青花瓷。明清:彩瓷争奇斗艳;为国外定制瓷 器。青瓷白瓷青花瓷彩瓷。珐琅彩是彩瓷的一种。) 3.冶金业 冶铜业:原始社会晚期(新石器时代) ,中国人已掌握冶铜技术。多是小件工具或 生活用具,而不是生产工具。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夏商周时期,青铜铸 造业生产规模大,技术水平高;生产数量大,品种多,价值高;青铜铸造是商周时期的主 要手工业部门,所以夏商周时期被称作“青铜时代”。春秋至秦汉,青铜铸造广泛采用 鎏金、镶嵌技术。 岳麓:从二里头文化(原始社会后期)开始,我国进入青铜时代。补:青铜是铜和锡 (或铅)合金。各地区的青铜时代开始时期不一,希腊、埃及始于公元前 3 000 年以前, 中国始于公元前 1 800 年。中国的青铜时代大 体 上 相 当 于 夏 、 商 、 西 周 至 春 秋 时 期 。 青 铜 出 现 后 , 对 提 高 社 会 生 产 力 起 了 划 时 代 的 作 用 。 鎏 金 是 将 金 和 水 银 合 成 金 汞 齐 , 涂 在 铜 器 表 面 , 然 后 加 热 使 水 银 蒸 发 , 金 就 附 着 在 器 面 不 脱 。 青 铜 镶 嵌 工 艺 是 在 青 铜 器 物 上 镶 嵌 各 种 不 同 的 物 件 作 为 装 饰 纹 样 。 2011 年 3 月 , 中 国 国 家 博 物 馆 新 馆 正 式 将 “司 母 戊 鼎 ”更 名 为 “后 母 戊 鼎 ”。 冶铁业: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 (人民:现在已知的中国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器 是春秋晚期的遗物。 ) (大象:人工冶铁技术在西周晚期已发明;春秋时期,已能冶炼生铁。 ) (岳麓:春秋时期,人民发明了炼生铁和钢的技术。 ) (旧人教:春秋战国时期,发明了铸 铁柔化处理技术,比欧洲早两千多年。 ) (教参:春秋战国之际进入铁器时代,铸铁件大量 用于制作农具、手工工具等。 )战国时代,已掌握淬火和炼钢技术(块炼渗碳钢) 。 (注: 淬火是将金属工件加热到某一适当温度并保持一段时间,随即浸入淬冷介质中快速冷却的 金属热处理工艺。一般含碳量小于 0.02%的叫熟铁或纯铁,含量在 0.02-2.11%的叫钢,含 量在 2.11-6.69%的叫生铁或铸铁。 )西 汉 早 期 : 发 明 炒 钢 技 术 , 是 世 界 上 最 早 的 。 ( 注 : 炒 钢 法 , 把 生 铁 加 热 到 液 态 或 半 液 态 , 利 用 鼓 风 或 撒 入 精 矿 粉 等 方 法 , 把 含 碳 量 降 低 到 钢 和 熟 铁 的 成 分 范 围 , 因 在 冶 炼 过 程 中 要 不 断 地 搅 拌 而 得 名 。 ) 南北朝时:百 炼 钢 技 术 成 熟 , 发明灌钢法。 百 炼 钢 是 将 炒 钢 经 反 复 加 热 锻 打 排 除 杂 质 而 制 成 的 钢 。 ( 注 : 灌钢法又 叫 团 钢 法 或 生 熟 法 , 将生铁和熟铁一起加热,让先熔化的生铁液浇 注 在 熟 铁 上 , 经 过 几 度 熔 炼 , 使 熟 铁 渗 碳 和 生 铁 脱 碳 而 成 为 钢 。 由 于 是 让 生 铁 和 熟 铁 “宿 ” 在 一 起 , 所 以 炼 出 的 钢 被 称 为 “宿 铁 ”。 ) 鼓风:西汉时期,供风形式发生革命性变化, 竖炉冶铁由起初的自然通风演进到人力皮囊鼓风,后又演进到畜力马排鼓风。东汉初,南 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燃料:春秋战国,用木炭作燃料。汉代,开 始用煤作燃料来冶铁(有地地方说是西汉);北宋时,用煤冶铁已相当普遍(人民:有了 明确的记载)。 南宋末年,开始用焦炭冶铁,明朝流行开来;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用焦炭冶 铁的国家。(注:焦炭是煤炭经过高温干馏成焦炭的煤。)影响: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 产量,在 16 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于世界。铁器在农业、手工业领域的应用,极大提高了生产 力水平。 注:水排:东汉建武七年(31 年) ,杜诗创造的利用水力鼓风铸铁的机械,早于欧洲 一千多年。其原动力为水力,通过曲柄连杆机构将圆周运动转变为连杆的直线往复运动。 人类早期的鼓风器大都是皮囊,一座炉子用好几个皮囊,排成一排,叫“排囊” 。 后 汉 书 杜 诗 传 “建 武 七 年 , 迁 南 阳 太 守 , 造 作 水 排 , 铸 为 农 器 , 用 力 少 , 而 见 功 多 , 百 姓 便 之 。 ” 三、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1.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生产技术不断进步。古代的手工业 除纺织业、陶瓷业、冶铁业外,还有造纸业、造船业、制漆业、制盐业、酿酒业等,工业 部门是逐步增加的。任何一个工业部门,从创立开始,其生产技术都是在不断进步的。生 产单位内部的劳动分工,都是渐趋细密的。 2.手工业与农业紧密结合,其发展受到农业生产的制约。手工业在经济发展中处于农 业的附属地位。 3.多种经营形态(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并存,互为补充。春秋战国以前,手工 业由官府统一经营。春秋战国以后,形成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长期并存 的局面。官营手工业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明代前期以前一直占据古代手工业的主导 地位;私营手工业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受官府压制与盘剥,经营艰难,但比重日益增大, 到明朝中叶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在漫长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 业占有相当的比重。 4.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就成为独立的生产 部门。 5.手工业生产布局随经济重心的转移而变化。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起初在北方,以 后逐步移至南方。大约到南宋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完成了从北方到南方的变迁。随着经 济重心的转移,有不少工业部门、工业制品的主要产地,也从北方逐渐转移到南方。这种 情况,在中国古代丝织业地区分布的变化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6.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从经营的方式来看,私营手工业经历了由家庭手工业到作坊工 业,再到工场手工业的经营方式的转变。明朝中后期在某些部门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 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手工工场。 7.技术高超,工艺精湛,质地优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亚欧非。 四、手工业著作 1.战国时期出现了有关手工业工艺的专著考工记,记述了齐国官营手工业各个工 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是世界上最早的手工业技术专著。 2.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三分之一的篇幅记述自然科学知识,这在笔记类著述中是少 见的,基本上反映了北宋科学发展水平,被英国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 3.明朝后期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总结了明朝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被称为 “中国 17 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第三讲 中国古代的商业 一、古代商业的发展与市的变迁 商 业 是 以 货 币 为 媒 介 进 行 交 换 从 而 实 现 商 品 流 通 的 经 济 活 动 。 市是货物交换的地方, 开始时物物交换,货币产生后就成为买卖的场所,即市场。 1.原 始 社 会 后 期 , 人 类 社 会 出 现 了 以 物 易 物 的 交 换 活 动 ( 原 因 : 生 产 力 的 发 展 , 剩 余 产 品 的 出 现 , 社 会 分 工 的 发 展 ) 。 2.到 了 夏 代 , 社 会 上 游 离 出 一 部 分 专 门 从 事 物 品 交 换 的 人 。 ( 岳 麓 : 商朝时期,职 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产生。 ) 3.商朝: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人教) 。产 生职业商人和人造货币(岳麓) 。 (观点:“商人”的叫法,是在周武王灭商以后,商朝遗 民地位低下,为了维持生计,只好从事商 品 买 卖 。 ) 4.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商业由官府垄断(岳麓、大象)。 百度百科:西 周 时 期 的 手 工 业 者 和 商 贾 由 官 府 统 一 , 必 须 按 照 官 府 的 规 定 和 要 求 从 事 生 产 和 贸 易 。 也 有 人 解 释 为 : 工商食官,即工商食于官,就是手工业者、商人靠着 官来吃饭。工 商 食 官 制 至 战 国 时 期 彻 底 终 结 , 但 其 演 化 出 的 官 营 手 工 业 一 直 存 在 。 国 语 晋 语 : “公食供,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 5.春秋战国时期: 成也综合,败也综合!而综合学科中历史最难学。为什么试卷上的历史题涉及 的知识在你的课本上找不到?因为全国各地的历史教材有好多套。目前,全国共推出四 套历史新课标教材,它们分别是人教、人民、岳麓、北师大版。 悲催的,你们使用的是什么版本的历史教材? 高考命题会依据“人民版”吗,会依据“人教版”吗?会依据“岳麓版” 吗?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全国各地使用的教材各不行同!甚至同一省内使用的教材也不一样。 有没有一套书,涵盖四套教材?一书在手,总览各种版本! 亲,有的! 高中历史四种版本教材的交集与并集,全套 80 万字,绝对内部资料,制作 精良,相当于三本现行的历史教科书。 费用:每套成本价 120 元。 请把书款通过邮政储蓄汇至下述账号,然后编辑短信告知收货地址, 我们会第一时间通过物流发货。 资料代理人:冯红玲邮政卡号:6210-9850-6101-0759 090。 本资料可以分年级发售,具体成本价格如下: 必修 1+2,约 30 万字,一册,35 元;供一年级使用。 必修 3+通史+史观,约 30 万字,一册,35 元;供二年级使用 选修 1+4,一册,约 16 万字,一册,30 元(如需选修 2 或 3,亦可根据需 要特殊制作,但是数量要超过 100 册,否则价格会很高) 。 每单物流费 20 元。 可以把书款通过邮政储蓄汇至下述账号,然后编辑短信告知收货地址,我们会第一时 间通过物流发货。 资料代理人:冯红玲邮政卡号:6210-9850-6101-0759- 090。 淘宝样品:/ 网络链接 /p/1387964661 人教人民岳麓北师大版各版教材汇总,120 元。分售 必修 1+2,30 万字, 35 元;必修 3+通史+史观,35 元;选修 1+4,一册,30 元。每单物流费 20 元。 书款通过邮政储蓄汇款,然后短信告知收货地址。冯红玲卡号 6210-9850-6101-0759-090。 高中历史教材四合一汇编 前言 新课改实施以来,打破了人教版教材“一统天下”的局面。就历史学科而言,全国共 推出四套新课标历史教材,分别是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和北师大版(原为大象版)。 四种版本的教材虽然“以课标为中心”进行编写,但由于编写人员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同、 史学修养不同、甚至历史观点不同等原因,导致四种版本教材的素材取舍、内容详略、语 言表述甚至史学观点等方面有较大出入。这固然打破了教师“以本为本”、“唯教材马首 是瞻”的局面,但也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新的考验。 新形势下的高考不可能“以某一版本的教材为主” ,高考考的是“历史”而不是“历史 书” ,已成为命题人员和相关研究人员的共识。历史史料浩如烟海,高考命题常命常新,高 考试卷尤其是历史科目,不可能出现陈题旧题。所以,题海战术未必省力,盲目做题未必 高效。虽然新高考以“能力立意”为主,但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之上 的。任何考试策略、技巧只有在掌握基本知识、概念、方法的基础上才能起作用。无论高 考试题如何变化,基本知识才是永恒的“王牌” 。准确、完整、系统、牢固地掌握和灵活地 运用历史基础知识,是提高能力的前提条件。尽管当前的高考命题出现了“去教材化”的 倾向,离“课本”的距离越来越远,但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高中阶段的教学也并非 漫无目的,高中师生的教与学仍要“以课标为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