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理论讲座-文言断句和翻译_第1页
03-04-理论讲座-文言断句和翻译_第2页
03-04-理论讲座-文言断句和翻译_第3页
03-04-理论讲座-文言断句和翻译_第4页
03-04-理论讲座-文言断句和翻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文言文核按钮专题 4 文言断句和翻译 【考纲解读】 考 纲 内 容 考 纲 阐 释 考 点 分 布 能为文言文 断句。能力层 级:E 级(运用) 2. 文言断句其实考测学生对文句内容的 理解。因此,将断句考点单列,符合中学语文 教学大纲的要求。 (1)“句”。“句”指句末的停 顿。(2)“读”指句中的停顿。 【考点透析】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就是教 学生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 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 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u)。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 读。 现在高考已经把断句作为必考专题,近几年先后多次出现考查。北京高考年年有断句 题。因此,我们对这种题型要引起足够重视,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断句方法,加强 训练,提高应试能力,做到有备无患。如 2011 年高考卷: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用“/”断句。(4 分) 庄 宗 与 梁 军 夹 河 对 垒 一 日 郭 崇 韬 以 诸 校 伴 食 数 多 主 者 不 办 请 少 罢 减。 参考答案为: 庄宗与梁军夹何对垒/ 一日/ 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 主者不办/ 请少罢减。 又如: 下面是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中的一段文字: 太尉自州以状白府愿计事至则曰天子以生人付公理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且大乱若何孝 德曰愿奉教太尉曰某为泾州甚适少事今不忍人无寇暴死以乱天子边事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 能为公已乱使公之人不得害孝德曰幸甚如太尉请 这段文字,其他地方断句均无大的问题,最后部分“孝德曰”后面的“幸甚如太尉请” ,如何断句,确实很费周折。粤教版课本断句为: 孝德曰:“幸甚!如太尉请!” 这样断句似乎没有什么错。理解为“好,就如太尉说的办”也很通顺。而语文出版社 的课本断句为: 孝德曰:“幸甚!”如太尉请。 分析前后文,下文有郭晞的“公幸教晞以道,恩甚大,愿奉军以从”,尹少荣的“今 段公唯一马,贱卖市谷入汝,汝又取不耻”,有焦谌说的“吾终不可以见段公! ”,均可 见本文中除作者对段秀实称官职(太尉)外,其他人物称段秀实均为“公”,故“如太尉 请”之类称官职的话应是作者的话,从而说明粤教版的标点是值得商榷的,一定要弄清引 文与作者的叙述之间的差别。 2 再如唐宋散文选读陆文学自传中的一段文字: 因倦所役舍主者而去卷衣诣伶党著谑谈三篇以身为伶正弄木人假吏藏珠之戏公追之曰 念尔道丧,惜哉吾本师有言我弟子十二时中许一时外学令降伏外道也以吾门人众多今从尔 所欲可捐乐工书天宝中郢人酺于沧浪邑吏召子为伶正之师时河南尹李公齐物黜守见异提手 拊背亲授诗集于是汉沔之俗亦异焉。 正确的断句为: 因倦所役,舍主者而去,卷衣诣伶党,著谑谈三篇。以身为伶,正弄木人“假吏 藏珠”之戏。公追之曰:“念尔道丧,惜哉!吾本师有言,我弟子十二时中,许一时外学, 令降伏外道也。以吾门人众多,今从尔所欲,可捐乐工书。” 天宝中,郢人酺于沧浪,邑 吏召 子为伶正之师。时河南尹李公齐物黜守见异,提手拊背,亲授诗集,于是汉沔之俗亦 异焉。 其中“以身为伶,正弄木人假吏藏珠之戏”一句中,“伶正”为伶官之长;“弄” 为“操弄、玩弄、表演”之意;“木人”、“假吏”、“藏珠 ”等均为游戏。因此,三种 游戏应该都置于引号内;又根据下文“邑吏召子为伶正之师” ,整句标点应为: 以身为伶正,弄“木人、假吏、藏珠”之戏。 【试题精讲】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 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 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断句是较高要求,但所断文句通过找谓宾, 即可得到答案,故难度适中。 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 整体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之处。标点的使用 要合乎现代汉语标点的规范。 断句要注意: (1)借助名词、代词的位置。名词常作主语和宾语。 (2)看虚词。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代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 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如“其、尔、若、夫、且夫、盖、然则、是故、然而、犹且、 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之、也、矣、欤、焉、哉、乎 ” 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常用在句中。 (3)找顶真和排偶。顶真使句子前后相承,语势连贯。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 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4)明对话与引文。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 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 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答案:访练兵简卒 / 欲宣力中原 / 慨然有平河洛之志 / 善于抚纳士众 / 皆为致死 / 闻敦有不臣之心 / 访恒切齿 / 敦虽怀逆谋 / 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2.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3 分) 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而不变势不至大败 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断句:(1)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 3 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断句是较高要求,但所断文句通过找谓宾, 即可得到答案,故难度适中。 3.用“/”给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3 分) 名师剖析:此题考查文言句读的能力。这个文段中的“曰、矣、人、事、矣、况、乎、 吾、事、虽、而、古人”是断句的标志。 答案: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 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 /而世俗 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子哉 【高考趋势】 (1)取材上,或在文言阅读文段中,选取一部分,要求考生断句,或另选一段文字要 求断句。(2)答题方式上,或要求在应断处划线,或提供选择项,要求考生选出正确的一 项。 应考方法盘点 (一)复习方法 1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 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 不行。我们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 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 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2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 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 方法。比如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 ,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 断开。 另外,我们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 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4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我们在 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记住一些文 言文的习惯句式,可以帮助断句。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 减少断句失误。 5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 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 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 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 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 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 另外,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 般在中心词前。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可见,语法分 析能够帮助准确断句。 6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要求,来 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 4 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如果 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点错。例如:“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 斩首亦如之。”(资治通鉴卷十六)这段话中,虽然每句话本身都讲得通,但“争投 水死者十余万”一句有悖情理:营垒崩溃,打了败仗,弃甲逃命的兵士,为什么“争投水 死”呢?他们争着投水,是为了活命,而不是自杀。因此,正确的标点,应在“争投水” 后加上一个逗号。 7要以课本为本,掌握实词、虚词、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典 范的文言文,培养语感。此外,就像古人说的“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要 适当做一些专题练习。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中形成,在实践中成熟,在运用 中提高。 (二)断句方法 文言文断句的方法,一般是由大到小,由易到难,点面结合,句句突破。意思就是说, 在标点之前,要认真通读全文,把容易断开的句子先断开,再依次缩小断句范围。对于疑 难句子,要联系上下文意,抓住关键词,仔细推敲,切不可顾前不顾后,粗心大意。 断句时,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标点的使用要合乎现代汉 语标点的规范。还应反复诵读,增强语感。断句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 1找名代 文言文中名词,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就基 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如以下两段文字: 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予居于 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项脊轩志)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 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 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鸿门宴) 如 2005 年北京卷: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找到上述加点名词或代词,便可以做出基本判断。 2看虚词 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代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他们的前后,往往是 该断句的地方。如:其、尔、若、夫、且夫、盖、然则、是故、然而、犹且、凡、窃、请、 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之、也、矣、欤、焉、哉、乎等语气词常常用在 句尾;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常用在句中。如: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 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 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 草堂(2005 年北京卷) 3明顶真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语势连贯。如: 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5 又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4据排偶 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 语言上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如: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 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5依总分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 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 于是予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 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尽吾志也而 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游褒禅山记) 这段文字始句为总起句,故应断为句。接着紧承始句,发“叹”,其中“古人之观于 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为总叹。下文分“夷以近、险 以远”而至者“多、少”及其原因、结果,“有志者”“力不足”、“有志与力”而“无 物”“相”者、“力足以至(而不至)”者、“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几种情况进行议论, 最后又用“此予之所得也”作结。辨明哪些是“总”、哪些是“分”,又“分”几层,就 可以大致断句了。 6理对引 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 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理清问者、答者,明 辨句读。如: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 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又如: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 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寡人之于国也) 这段文字是孟子对梁惠王所说的话,故应用引号。孟子的话中又引用了某种人的话 “非我也岁也”“非我也兵也”,故应用单引号。又如下面一段文字: 7察反复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 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又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复,也为断句提供了有力 的帮助。 断句示例: 给下面一段文字加上标点。 时帝姊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 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 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宋弘传) 第一步,反复通读,先抓住主要之点,如文中说的是什么人,办的是什么事,采用的 是什么方式,取得了什么结果等。 6 看人物,文中提到的人物有湖阳公主(有“帝姊”),帝(刘秀),宋公弘(因有 “弘曰”,可断定是一个人)。这样可断定文中共提到三个人。 再看事件。综观全文,说的是湖阳公主死了丈夫(新寡),帝要为她物色一个丈夫。 看办事的方式。帝“微观其意”,是想了解女方的意向;后来帝又询问宋弘,是要了 解男方的态度。 看事情的结果。最后帝曰:“事不谐矣。”“谐”是成功的意思,可知这件事没有成 功。 这样,就基本上了解了本文的大意,便可断句了。 第二步,要确定词的句中意义、注意语序、分析句式。 反复研究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是句还是读。“湖阳其意”之间,“湖阳公主” 是专名,其间决不能断;“湖阳公主新寡”有主有谓,叙一事,是主谓句,应当断;“朝 臣”是“论”的宾语,当属上;不能做“观”的主语,决不能属下;至“其意”处,一事 已叙完,应断为“句”,其它为“读”。 文中“方且图之”的“之”,是属上还是属下?按现代汉语习惯,容易把“之”和 “后”连起来读。但这里“之”是“图”的宾语,一定要属上,不能属下与“后”连用。 第三步,找出整齐对称的上下句。 这可供我们断句时参考。如帝引用的谚语,应断作“贵易交,富易妻”,不能断为 “贵易交富”,而使“易妻”属下。这里的“易”是更换的意思,不是“容易”的“易”。 又如“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也当根据这一点,断为“臣闻贫贱之知不 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不能断为“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第四步,找到对话的标志。 文中的“主曰”“帝曰”“弘曰”“谚言”等。但这时要注意“曰”后的文字到什么 地方为止。如“谚言”后的文字,只能是“贵易交,富易妻”六字,“人情乎”是帝的问 话,不是谚语。因而“乎”后加双引号,六字谚语加单引号。 第五步,找虚词。 文中的“方且图之”的“之”,“人情乎”的“乎”,“事不谐矣”的“矣”,都可 作断句时的参考。 这样得出如下句读: 时帝姊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 论朝臣,微 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 “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 贵易交,富易妻 ,人情乎? ”弘 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糖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模拟新练】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然 天 下 之 境 涉 而 即 得 得 而 辄 尽 者 始 焉 欣 欣 继 焉 索 索 欲 求 余 味 而 了 不 可 得 而 得 之 甚 艰 且 得 半 而 止 者 转 使 人 有 无 穷 之 思 也 呜 呼 岂 独 寻 山 也 哉 答案: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 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 (4 分。每错、漏 2 个断句处扣 1 分,扣完为止。若断为“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 “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亦可。) 2.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惇久窃朝柄迷国罔上毒流搢绅乘先帝变故仓卒辄逞异意睥睨万乘不复有臣子之恭。 答案:惇久窃朝柄/迷国罔上/毒流搢绅/乘先帝变故仓卒/辄逞异意/睥睨万乘/不复有 7 臣子之恭。(共 4 分,每错划、漏划 1 处扣 1 分,扣完为止。) 3.请用“/”为下面的文字断句。 臣 闻 李 斯 之 相 秦 也 行 申 商 之 法 重 刑 名 之 家 杜 私 门 张 公 室 弃 无 用 之 费 损 不 急 之 官 惜 日 爱 功 亟 战 疾 耕 答案:臣闻李斯之相秦也/行申商之法/重刑名之家/杜私门/张公室/弃无用之费/损不 急之官/惜日爱功/亟战疾耕(错 12 处扣 1 分,34 处扣 2 分,56 处扣 3 分,78 处 扣 4 分。当断而不断,不当断而断,都算错。“申”“商”之间断,不算错。) 4.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语句断句。 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于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 良巫之子多死于鬼 答案: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于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 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 5.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第三段加“【 】”部分断句。 苏 代 以 土 偶 笑 田 文 楚 人 以 弓 缴 感 襄 王 此 隐 而 讽 之 也 五 者 相 倾 险 诐 之 论 虽 然 施 之 忠 臣 足 以 成 功 何 则 理 而 谕 之 主 虽 昏 必 悟 势 而 禁 之 主 虽 骄 必 惧 利 而 诱 之 主 虽 怠 必 奋 激 而 怒 之 主 虽 懦 必 立 隐 而 讽 之 主 虽 暴 必 容 。 答案:苏代以土偶笑田文/楚人以弓缴感襄王/此隐而讽之也/五者/相倾险诐 之论/虽 1 然/施之忠臣足以成功/何则/理而谕之/主虽昏必悟/势而禁之/主虽骄必惧/利而诱之/主虽 怠必奋/激而怒之/主虽懦必立/隐而讽之/主虽暴必容。 (每对 4 处得 1 分) 【知识清点】 原书古代文化常识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考纲解读】 考 纲 内 容 考 纲 阐 释 考 点 分 布 理解并翻译 文言文中的句 子. 能力层级: B 级(理解) “理解”,就是准确把握字句在文段中的正 确的意义;而“翻译”则是将所提供的文言句 子译为规范的现代汉语。它是高考文言文考查 中的一种综合性考查方式,旨在考查考生是否 读懂了文章的内容。考查的句子是有特点的, 在实词、虚词、句式、活用、通假字等方面有 典型性的句子。 (1)理解并翻译实词 (2)理解并翻译虚词 (3)理解并翻译句式 (4)理解并翻译活用的词语 (5)理解并翻译通假字 (6)理解并翻译古今异义词语 (7)理解并翻译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子。 【考点透析】 翻译的原则、要求与重点: 原则 遵循信、雅、达的原则。 信: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要求 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文从字顺。要准确翻译一个句子的意思,就必须 8 要有语境意识,不能孤立地去翻译这个句子本身。因为有些句子中的实词或虚词,在这个独 立的句子中作出的解释是行得通的,但这个句子来源于整个文段,如果把这个句子翻译放回 到原文中去,可能就不符合原文语境了。这说明不能独立地对所考查的语句进行翻译,必须 要结合语境给文言文句定位。 (1)文言实词 重点是文言文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通 假字(含古今字、异体字)。也要注意偏义复词、同义复词、联绵词、数量词的特殊表示。 (2)文言句式 除了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这四种常见文言特殊句式,特别 要注意的是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或谓语动词、省略宾语、省略介词的宾语,以及介 词的省略)和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数词后置、状语和补语的特殊语序) 。 (3)文言虚词 重点掌握考试大纲所要求的 18 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对古代的专用语、制度习俗等文化常识也应有一些基本的了解。 重点 (5)对言简意丰的句子或使用了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用典等修辞手法句子,意译。 【试题精讲】 1.翻译下面的句子。 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 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的能力。翻译要做到“信、雅、达”,字字落实;以直 译为主,以意译为辅,并联系具体语境。它考查学生文言综合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近几 年高考题将文言句式(尤其是固定格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现象等内容都放在 这一题里面考查。本题除对常用实词、虚词的考查外,还对省略句式、词类活用(名词作 状语,名词作动词)等进行了考查,难度适中。 答案:当时陶侃担任闲官,周访举荐他做主簿的官职,与他结为好友,并把女儿嫁 给陶侃的儿子陶瞻。人们往往有一些优点,很少不自己称赞自己的,你的功劳那么大, 却没有说一句,这是为什么呢?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 译文:只是用浓墨洒成大黑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感到非常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 生。 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 译文:郭生因此感激狐狸,常常置办美味饭菜,供给狐狸吃喝。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的能力。除对常用实词、虚词的考查外,还对省略句式、 词类活用(意动用法,名词作动词、固定结构)等进行了考查,难度适中。要把握下列词 语:但;副词;只是、仅仅;异:以之为异,感到奇怪;白:告诉。以是:因此;德:感 激、感恩;恒:常常;啖饮:吃喝。 3.翻译下面的句子。 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 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 名师剖析: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9 第一句要注意“今”作定语,不是状语,应译为“现在的”而不是“现在”“今天”; “非乎?”可译为反问句“不是吗?”;“盍”是兼词,“何不”之意。教材 齐桓晋文之事中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依”可译为“依附”“投靠”。 答案为: 第二句注意固定格式“所闻”,“所”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第”为副词, 译为“只”。陈涉世家有“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借:即使。第:只、 仅。令:使)。“但”译为“只是”;木兰诗有“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短歌行 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耳”,语气助词,“罢了”。 答案:现在的安庆太守谭敬先,不是允恭的朋友吗?你为什么不去投靠他? 伯章好像没有听到这些话,只是说:“我也知道这事,只是因道路遥远不能到罢了。 ” 【高考趋势】 近几年年高考试卷中,分值为 6-10 分;增加分值的高考试卷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文 言翻译越来越受到重视,因而在今后的高考中,这一考点还将会是考查重点。 考查的形式仍为两种:一是翻译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仍为主流;一是单出 段,翻译画线句子。 应考方法盘点 文言文翻译的步骤 1.找到要译句子在原文的位置,仔细审读要译句子前后的句子,揣摩这段话的大致含 意,明确这段话说的方向和范围。 2.找到句子的特点,即得分点。 3.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句后, 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直译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 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 顺。这时就要采用“留、换、删、补、调、缩”等方法。 1留 即保留法。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 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如: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译:至和元年七月某一日,临川王安石作记。 “至和元年”是年号,“临川”是地名,翻译时应该保留。 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2006 高考天津卷) 译:光武认为河内防守很难,向邓禹询问道:“众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守河内的人?” “光武、邓禹”等为人名,“河内”为地名,应该保留。 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 不诬也,如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2004 年高考吉林卷) 译:于是怀疑司马迁只是文笔雄健,在叙事中善于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这样。等 到了解到桑怿的事迹,才知道古时的人也有这样的情况,司马迁的书并没有说假话,知道 10 今人中本来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晓。 “迁”、“桑怿”均为人名,故保留。 2换 即替换法。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 这些古语为今语。如: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诸葛亮出师表) 这里的“卑鄙”应替换为“地位低、见识浅”。文言中还有一些特称词语,即各个领 域中的习惯用语,如“下车”、“乞骸骨”、“除”、“拜” 、“左迁”,表时间、年龄、 风俗的称谓等,翻译时也要换成现在的说法。 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2006 年高考重庆卷) 译: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戒。 “伏”,是谦称。翻译时要将“伏”换成“我”。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轼赤壁赋) 译:壬戌年秋天,七月十五。 “既望”是古代时间称谓,大月为十六,小月为十五。这里七月为大月,故应译为现 代的说法“十六”。 履至尊而制六合。(贾谊过秦论) 译:登上王位而治理天下。 “六合”,本义是“天地四方”,但翻译时要更换为“天下”。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贾谊过秦论) 译: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 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促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2006 年高考湖北 卷) 译:在朝廷当官,不知道有战场上的危急;依仗有俸禄的收入,不懂得有耕作的劳苦。 、两例,“藩篱”是比喻修辞,应换译为“边防”。“庙堂”本指“庙宇”,这 里比喻“朝廷”,应该替换。 文言句子中还有不少的修辞格,翻译时一般采用更换的方法。诸如此类的还有“萧墙” “黔首”“阡陌”“七庙”“万乘”“神器”“垂拱”等。 3删 即删削法。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 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削。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 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之”为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在意义,故翻译时应略去。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 “作息”为偏义复词,义偏向“作”,故“息”应该不译。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诗经静女) “其”是句中形容词词头,助词,无实在意义,不译。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苏洵六国论) “夫”是句首发语助词,表示要发议论,无实在意义,舍去不译。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陶渊明桃花源记) “仿佛”与“若”同义,翻译时只取一个词。译为“好像”、“仿佛”。 11 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 “噫”、“吁”、“嚱”均为表感叹的语气助词,翻译时只要译一个就可以了,故可译 为“啊”。 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此句为宾语前置句,现代汉语的语序为“有何陋”,“之”是助词,帮助使宾语置于谓 语之前,无实在意义,故不译。 4补 即增补法。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的词语和语法增加 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豁通顺。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单音实词增补成双音实词。 因古人多用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多用双音节词,翻译时,用与文言词语相同或相近 的现代汉语词语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补成双音节词。还要注意古今异义的双音节词语如 “妻子”“地方”“指数”等,如: 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柳宗元捕蛇者说) 译: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 “更”“役”“复”“赋”,均应译为“变更”“差役”“恢复”“赋税”。 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2003 年全国高考题) 译:皇帝讨厌听到有人指出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的人)会变为奸佞(的人) “恶”“过”“忠”“佞”就可以分别组成“厌恶”“过错”“忠诚”“奸佞”。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2004 年高考广西卷) 译:有才德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削弱他的志向;愚笨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增多他 的过失。 “财”“损”“志”“益”“过”都要补为双音节词,译为“钱财”“削弱”“志向” ;“增多”“过失”“妻子”在这里就要拆分并补充为“妻子儿女”。 我奉王命,义无屈。公等有妻子,徒死无益。(2004 年高考重庆卷) 译:我奉君王的命令,按道义不能屈服。你们这些人有妻子、儿女,白白送死没有好 处。 “王”“命”“无”“屈”“妻”“子”“益”均应换为“君王”“命令”“不能” “屈服”“妻子”“儿女”“好处”。 (2)增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或分句。 文言文中常常承前、蒙后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或分句,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 况补出来。如: 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韩愈师说) 译:(那些耻笑别人学习的人)就说:“那个人与某个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 多。” 这里“则曰”的前面,承前省略了主语,翻译时要补出。根据上下文,这里省略的应是 “那些耻笑别人学习的人”。 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2006 年上海卷) 译:有人屡次把他的文章给我看,我另外让人收藏起来,但没有读过。 这里 “有”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人”,“相示”前省略“以文”,后句省略主语“吾”, 尾句省略宾语“之”,翻译时应该补上。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译:但是,力气可以到那里却没到,在别人来讲,是可以讥笑的,对自己来说,是应 该后悔的。 12 这个句子,根据前后文理解,应省略一个分句,指的是“力足以至”的人却没有至, 所以“人讥己悔”。故在翻译时应补出“而不至”之类的分句。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译: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看出那些不良方面加以改正。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 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本例后一分句承前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一 定要补充出来。 沛公军壩上。(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译:沛公驻军在壩上。 “军”后省略了“于”。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翻译时根据具体 情况补出。 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2004 年高考浙江卷) 译:于是召集他们的首领,把祸福关系告知他们,各部落都认为许逖的话是可信的。 “谕”后省略了宾语“之”,代“他们”,翻译时应该补出。 (3)数词后面增加有关的量词、分数的词语。 古汉语中,多数情况下,数量、分数等表示的方法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别,不用量 词和表分数的词语,在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补出。如表物量,可补“个”、“只”、 “把”等,如表动量则补“次”“回”等。如: 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李密陈情表) 译:祖母刘氏今年九十六岁。 “九十有六”后添加量词“岁”,译为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九十六岁”。 兹编所录,精于理者盖十之六。(2006 年高考湖南卷) 译:这部文集收录的,长于说理的文章大概十分之六。 “十之六”是分数词,译为“十分之六”。郑伯克段于鄢中“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与此同。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译:大概我走到的地方,比那些喜欢游览的人到的地方,还不及人家的十分之一。 “十一”是分数,“十分之一”。 5调 即移位法。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古今不同,译文时,应按现代汉 语的语法习惯调整。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等。如: (1)主谓倒置 主语后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如: 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刘向晏子治东阿) 译:你治理东阿是很好的啊!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愚公移山) 译:你不聪明也太厉害了! 以上两例都是主谓倒装句,“子之治东阿”、“汝之不惠”是主语,“甚善矣”、 “甚矣”是谓语。翻译时应调整顺序,主语在前,谓语在后。 (2)宾语前置 有多种情况,都应用现代汉语的说法,先说谓语或介词,再说宾语。最值得注意的是 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的句子。翻译时按现代汉语的结构调整。助词“之”、 “是”不译。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13 译:不懂得句读,不能解除疑惑。 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古汉语中,为了强调宾语,借助词“之”“是”“之为”使宾 语前置。此句按现代汉语的表达,顺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之”是助词,帮助使 宾语前置,不译。又如“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惟命是从”等。 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2006 年高考全国卷) 译:从县令升任京城附近的大郡长官,近代从未有过这样的事。 古汉语否定句中,如果代词作宾语,一般要前置于谓语动词之前。例中“未之有”即 “未有之”,翻译时将“之”放到“有”的后面,即“有之”。又如“时不我待”“三岁 贯女,莫我肯顾”。 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译:恐怕应该责怪你们吧? 古汉语疑问句中,如果代词作宾语,一般要前置于谓语动词之前。例中“尔是过”即 “过尔”,翻译时将“尔”放到“过”的后面,“是”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不识吾子奚以知之?(2004 年高考广东卷) 译:不知道您凭什么知道这件事? 欲而得之,又何请焉?(2004 年高考福建卷) 译:你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 “奚以”“何请”均为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翻译时要将代词宾语“奚”“何”放到介 词“以”和动词“请”的后面。译为“凭什么”“请求什么”。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借“之”和“者”使定语后置,常用“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 词之后置定语者”的结构。翻译时调整顺序。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 “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即“利之爪牙,强之筋骨”。翻译时把“利”放到中心词 “爪牙”的前面。 今陕西成皋中,立土动及百尺,亦雁荡具体而微者。(沈括梦溪笔谈雁荡山) 译:现在陕西成皋那里,矗立的土山动不动达到百尺高,也算是形体具备只不过规模 小一些的雁荡山。 “具体而微”是修饰“雁荡”的,即“具体而微之雁荡”。翻译时把定语“具体而微” 放到中心词“雁荡山”的前面。 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苏轼赤壁赋) 译:有一个吹洞箫的客人,合着节拍应和。 “有吹洞箫者”修饰“客”,翻译时把“有吹洞箫者”放到中心词“客”的前面。 (4)介宾短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宾短语后置非常普遍,按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从它们所处的位置来讲, 叫补语。但从内容上讲,它们有时作状语。翻译时要提到动词前面。如: 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译:“不受时俗限制(影响),向我学习。 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译:比田里的农夫还多。 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 译: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也可译为:徘徊在斗宿和牛宿之间。 14 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2004 年高考福建卷) 译:范献子把董叔抓来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 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2004 年高考浙江卷) 译:于是召集他们的首领,把祸福(利害关系)告知他们,各部落都认为许逖的话是可信 的。 饮酒于斯亭而乐之。(2004 年高考湖南卷) 译文: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 以上例、中,“于时”“于余”“于南亩之农夫”“于庭之槐”“以 祸福”“于斯亭”翻译时就一定要放到动词“拘”、“学”“多”“纺”“谕”“饮”前 作状语。但有时,有些短语可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也可以不调,仍放在动词后面作补语, 如例。 (5)文言文中,用于修饰动词的数词,常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而现代汉语中常常置 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如: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译:良马跳一次,不能超过十步,劣马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地走。 句中“一”译为“一次”,“十”译为“十天”并放到“跃”和“驾”的后面。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罐。 句中“一”译为“一下”,并放到谓语“击”的后面。 以上两例中,例如果按原文的顺序翻译为“良马一跳”。例译为“替赵王一敲瓦 罐”,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应该在数词后加上量词,并放到谓语之后。 6缩 即凝缩法。即对文言中为了增强气势而使用繁笔的句子简化。如: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贾谊过秦论) 译:“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意译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 原文词义。对使用比喻、借代、婉曲、用典等修辞手法的句子,一般用意译。意译有一定 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 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 字字落实。 1、互文 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省却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合并而完整达意,不可直译。 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译: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将“秦”、“汉”两个作主语的朝代名词放到一起。 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 译:主人客人下马上船。 如果我们译出的句子是这样:主人下马,客人上船。主人白居易没有上船,如何“移 船相近邀相见”?所以,要把同为主语的“主人”、“客”,同为谓语的“下马”、“在 船”分别放到一起,再进行翻译。下例类推。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杜牧阿房宫赋) 15 译:燕、赵、韩、魏、齐、楚聚敛收藏的珠宝、珍奇、精品。 这些句子直译就使句子的意义不全,要重新组合,相互补充,意译出正确的意思。把 同一成分组合后,放到一起翻译。 2、比喻 比喻修辞在翻译时要译出其比喻的意义,尤其要注意译出借喻的本体。 金城千里。(贾谊过秦论) 译:坚固的城防方圆一千多里。 “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因现代汉语中没有这样 的说法。所以意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 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司马迁报任安书) 译:埋没在污秽的监狱中却在所不辞(的原因)。 “粪土之中”指肮脏的地方,不能直译,应译出其比喻义“污秽的监狱中”。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天下人像云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一样应和着他,担着粮食像影子一样地跟随着他。 “云”、“响”、“景”都是比喻用法,要译为“像云一样地”、“像回声一样地”、 “像影子一样地”。 3、借代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我认为平民百姓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更何况大国之间的交往呢? 例句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翻译时应该译出借代的本体。“布衣”指平民百姓身上穿 的粗布衣服,也就代这些穿粗布衣服的人,译为“平民百姓”、“百姓”。 无丝竹之乱耳。(刘禹锡陋室铭) 译: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 “丝竹”,本来是指丝线和竹子,这里用来代用丝线和竹子制成的弦乐器和管乐器, 又因这些乐器能奏出音乐,故代音乐。古汉语中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如“杏坛”代教育界, “社稷”代国家,“干戈”代战争,“桑梓”代乡里,“祝融”代火灾,“纨袴”代富家 不肖子,“管弦”代音乐,“笔墨”代文章,“朱门”代富家,“而立”代三十岁,“杜 康”代酒,“丹青”代史册,“钟鼎”、“山林”代在朝、在野,“缙绅”代官员,“三 尺”代法律或剑,“万钟”代高官厚禄等。 4、委婉 委婉,主要是避讳。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凡 遇到这种情况,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来译就可以了。 若有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崤之战) 译:如果仰赖贵国国君的恩惠,我们国君赦免了我们,三年后我们将要兴师报仇。 “拜君赐”如果直译的话,就是“拜领你的恩赐”,根本就不能反映说话者的意思。 实际上这里表达的是一种含蓄的挑战,意思是要来回报,而回报的方式是报仇。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 译:生下我才六个月,慈祥的父亲就去世了。 “见背”是古人避讳的说法,实际上就是“死”、“去世”的意思。我们翻译时就应 该把它译出来。 5、用典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李密陈情表) 译:我活着应当不惜肝脑涂地,死了也要报恩。 “结草”是化用古代报恩的传说。一个士大夫将其父的爱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爱 16 妾已死去的父亲为替女儿报恩,将地上野草缠成乱结,绊倒恩人的敌手而使恩人取胜。所 以应翻译为“报恩”。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译:元嘉年间,宋文帝想像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草率出兵,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 兵,便仓皇失措。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封狼居胥”是一个典故,汉武帝时,大将霍去病 大败匈奴,追至狼居胥山,封山而还。翻译时要懂得典故,译出典故所反映的意思。翻译 为“像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 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王勃滕王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