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读书心得.docx_第1页
《大学》的读书心得.docx_第2页
《大学》的读书心得.docx_第3页
《大学》的读书心得.docx_第4页
《大学》的读书心得.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的读书心得 大学的读书心得 记得以前中学时代自己也接触过 四书五经这一我国古代的经典著作,但那仅限于了解 其文化背景、组成结构和大致内容,所以也就无异于管中 窥豹、知其皮毛罢了。有幸在这次假期里比较深入地研读 了它里面的大学篇,方才领略到它里面所蕴含的为人 处世的深刻哲理,并且更为清晰地看到,自己以后的人生 道路该以怎样的方式前行,才能切实地为祖国的繁荣富强 和人民的幸福安康贡献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让自己的 一生活得有价值、有意义! 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从小便志存高远,他们为了 实现自己的光辉梦想和远大抱负,寻得人生的真谛、生命 的意义而耗尽一生。 大学开篇讲, “大学之道,在明明 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 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这里所展示的,即是儒学三纲八目 的追求。三纲八目是大学的纲领旨趣和主要条目,纵 览四书五经 ,我们发现,儒家的所有学说实际上都是循 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所以, 大学的开篇也是其为人 做事的大道与精髓所在。 “在明明德”说明加强道德的自我 完善、发掘自己本性中的善根、摒弃邪恶的诱惑、弘扬人 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对人自身修身养性的重要性,而博学 的宗旨莫过于此。就此意义上说,西方基督教的“忏悔” 、 东方佛教的“修行” 、列夫托尔斯秦式的“道德的自我完善” 、毛泽东式的“狠斗私字一闪念” ,乃至我们今天所倡导的 “培养四有新人” 、 “五讲四美三热爱”等等,都是“在明 明德” ,以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为目的。 “在亲民” , 和下文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相结合,从动态的 角度来强调了不断革新,加强思想革命化,使人弃旧图新、 去恶从善之重要。引申出来,精神上的洗礼,品德上的修 炼,思想上的改造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这使人想到基督教的 每日忏悔,使人联想到女作家杨绛把她那本写“gan 校”生 活的书起名为“洗澡” 。精神上的洗澡就是庄子知北游 所说的“澡雪而精神” , 礼记儒行所说的“澡身而浴德” 。 话说回来,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展示的即是一种革 新的姿态,它驱动人们去弃旧图新。 “在止于至善”即是说 博学的目的还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无数先哲们的 人生历程便印证了这一点。人奋斗一生,是因为他“知其 所止” ,即知道自己所奋斗的目标是什么,知道自己应该 “止”在什么地方,知道属于自己的位置在哪里。俗语说: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鸟儿尚且知道找一个栖息的 林子,人怎么可以不知道自己应该落脚的地方呢?所以“邦 畿千里,惟民所止。 ”大都市及其郊区古来就是人们向往而 聚居的地方,但这还只是身体的“知其所止” ,不是经义的 所在。 经义的所在是精神的“知其所止” ,也就是“在止于至 善” 。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天地悠悠,过客匆匆, 多少人随波逐流,终其一生而不知其所止,尤其是当今时 代,生活的诱惑太多,可供的机会太多,更给人们带来了 选择的困惑。例如说,在过去的时代, “万般皆下品,惟有 读书高。 ”读书人心态平衡,或许还“知其所止” ,知道自 己该干什么。可是,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后,所谓“下海” 的机会与诱惑重重地叩击着人们的心扉,读书人被推到了 生活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所止何处?不少人不知道自己 该干什么了精神的流浪儿无家可归,以至于出现了教授卖 大饼之类的畸形社会现象。其实, 大学本身说得好: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 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不同的身分,不同的人 有不同的“所止” ,关键在于寻找最适合自身条件,最能扬 长避短的位置和角色“知其所止” 。这才是最最重要的。这 样一来,教授当然也就不会去卖大饼了!而“物有本末,事 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告诉我们,每样东西都有 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 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了,它强调做任何 事都要抓住其根本,即着重把握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的道 理。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审案的根 本目的是使案子不再发生,这正如“但愿世间人无病,何 愁架上药生尘”的道理一样,也教导我们要善于认识和掌 握事物之根本。基于此,孔子所言,是一个教化与治理的 问题,教化是本,治理是末。而正是由此出发,我们才能 够理解大学强调以修身为本,齐家、治国、平天下都 只是末的道理。 大学之道,丰富而精辟;大学之义,深远而高 崇;大学之理,至善而使人信服。 大学不仅教给我 们修身养性之道,也告诉我们认识事物的正确的办法途径; 不仅从大处传授我们“平天下在治其国” 、 “治国必先齐其 家”等个人建功立业之法,也从生活的细小点滴处要求我 们要意念真诚。读完大学 ,顿觉“柳暗花明又一村” , 自己无论是在学习、工作方面,还是在生活、做人上都受 益良多。放眼当今世界,风云变幻,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国际格局复杂多极,而新军事变革不断涌现,所以,打赢 高技术条件下的信息化战争对于巩固和发展我国的国防事 业至关重要,而这更是对我们军校学员的发展、成才提出 了更高要求。作为新时期的革命军人,我们要树立牢固的 军人意识,既应继承发扬老一辈革命军人的艰苦奋斗、敢 打敢拼的优良作风,也要深入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 观,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坚定崇高的政治信念。我知道, 自己目前所掌握的科学知识与军事技能尚为浅薄,还达不 到新军事变革所提出的要求。正因如此,我在以后将更加 努力地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过硬的军事技, 对于近期则是在学好各基础课的基础上多了解与专业有关 的知识,广泛而深入地阅读专业知识方面的书刊杂志,学 习和掌握热门计算机技术(如 PS,C+等),同时不断积累学 习和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方式办法,积极地参加各类学科 知识和技能竞赛,并力求创新,以求提高运用所学知识的 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不断的实战中获取新知和经验。我相 信,信念的帆已经张满,理想之舰即将启航,以顽强不懈 的奋斗为动力,我一定能抵达梦想的彼岸!我坚信,我能! 大学的读书心得 一直以为,作为儒家四部经典之 一的大学是深奥的,非一般人所能领悟,所以一直未 曾染指。若不是这次在语文书中偶遇大学 ,短时间内也 不会去阅读的。不过,学了大学 ,还是有一些浅薄的感 悟的。 “修、齐、治、平”乃是大学中精华,核心思想。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治其国在齐其家,齐其家只在修其 身。这四者,乃是一一递进的关系,而修身又要先正心, 正心要先诚意,诚意要格物,格物而后致知,格物致知, 乃是“修、齐、治、平”的根本。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 “修、齐、治、平”的范围未免大了些。现在的我们,不 必考虑如何治国,如何齐家,如何平天下,我们要考虑的 只是如何诚意,如何正心,如何修身。从这个角度来看, 大学还是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 所谓格物致知,字典里的解释是这样的:推究事物的 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简单来讲,就是通过实践来 获得真知。陆游有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 行” 。强调的也是实践获得真知的重要性。格物致知,放到 大学中,也有它的一番意义。我理解为,通过实践活 动来获得真理,得到真理后利用真理来诚意。意诚而后心 正,正心而后身修。的确如此,只有心意真诚才能够使心 态端正,心态端正才能够修身养性,修身养性才能达到一 定的境界,一种状态。 除了修身, 大学中最具有借鉴意义的,就是诚意中 “慎独”了。所谓“慎独” ,说的就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 更要注意自己的品行。君子在人前人后的表现如一,而小 人,却常常是在人前一套,人后一套。 大学中说:“小 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知,见君子而后厌然,人之视己, 如视其肺肝然” 。说的十分有道理。只有内心真诚,表现才 能端正,只有诚于中,才能形于外。 大学中虽然大道理偏多,看似很深奥,但实际上 细细体味,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有很强的实用性的。我们也 许不能做到至善至美,但可以以此作为标准,规范自己的 行为,努力使自己做到身修,也许我们现在还不能治国平 天下,但大学在于完美自己的行为上,也具有很重要 的作用。 大学的读书心得 如今大多数读书之人都听说过“四 书五经“,但能随口说出者恐怕不多,能研读并领悟其中之 道理者甚至更少。“四书五经“是我国古代学子的必修之课, 求取功名利禄的阶梯,是儒家文化的经典,从古至今两千 多年,一直是中国文化的根源。 大学 、 中庸 、 论语 、 孟子四书中的大学 , 可以说是古代的教学大纲。古代从八岁入学,学习一些语 文数学和生活常识等基础知识,十五岁入大学,就是大人 之学,学习“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并非今天的小 学和大学的概念。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阐明 了大学的宗旨和目的,就是在于与时进,不断学习,弃旧 图新,培养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达到完善的境界。 怎样才能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呢?大学中说:“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 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对 于一个普通人而言,暂可不说治国平天下,但格物、至知、 诚意、正心,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根基,修身、齐家是一 个人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其中核心在于格物和修身,就 是学习知识和修养品德。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本有末,有始有终,有其自身 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格物,就是认识、研究事物的规 律、特性、本质和道理。我们所面临的是生活和工作,生 活有生活的规律,工作有工作的法则。要掌握生活的规律 和工作的法则,只有靠学习,潜心研究,认真琢磨,掌握 其中道理和内在本质,顺应其发展规律,才能享受生活, 驾驭工作。由此可见,古代学习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 世界的观点是一致的,与我党倡导的实事求是、深入调查 研究的学风是相统一的。公司号召员工读好书,写心得, 就是要大家学习更多的知识,认识更多的道理,提高自己 的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人非生而知之者,只有通过学习, 才能提高自己的才能。 “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说明古代修 身重于学习,品德重于才能。修身就是培养个人的道德品 质。一个人要具备什么样的道德品质?不同的历史时代对人 们的要求有所不同。我国古代尊崇“忠、孝、诚、信,礼、 仪、廉、耻“,今天我们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 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继承了 中国传统美德,又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精神。 怎样修养个人品德?要从为人处事做起,理解、宽容、 尊重、互助,只要做到了,就是公德无量,可以成佛。和 声细语,微笑待人,骂不还口,打不还手,与人为善,并 非软弱无能的表现,而是宽容大度,广施仁爱,积德行善 之举。这是一个普通人应该具有的基本品德。刘少奇同志 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写道:共产党员要在改造社会 的革命实践中自觉改造自己,提高自己革命的品质和能力; 要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无产 阶级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 、党的纪律和作风、科学知识 等各方面的修养;最基本的责任就是要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 规律,推动共产主义事业不断前进;要有最伟大的理想、最 伟大的奋斗目标,又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最切实的实际 工作;个人利益要服从党的利益,把个人利益溶化在党的利 益之中,克己奉公,必要时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要用正确 的态度,采取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在原则问题上分清 是非,克服错误思想。这是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具有的基本 品德。 综观历史,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达观显贵,大多数 人遵纪守法,严于律己,修身守道,也有的人放纵自己, 唯我独尊,道德败坏。但最终还是“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失盗者遗臭万年,得道者名垂清史。 大学是两千多年前古代儒家先贤的观点,包括宋 代教育家朱熹在内的历代学者,仁人智士,帝王将相,均 对其倍加推崇。孙中山先生说:“我们现在要能够齐家、治 国,不受外国的压迫,根本上便要从修身起,把中国固有 知识一贯的道理先恢复起来,然后我们民族的精神和民族 的地位才都可以恢复。“,对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 大学的理论仍然闪耀着璀璨的光芒,指导我们去学习、 工作和生活。 大学的读书心得 一、孔老夫子一生所行持,实际 上就是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奔走呼吁,这是 有当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的,这里不具体阐述了。此外, 孔老夫子本人,他是有深厚的内修功底的。因为他首先应 是“修身”的典范,所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否则, 若没有内在和外在完美的统一,他的思想就不可能在漫长 的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长河中不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二、简要谈谈对孔老夫子的内修境界的认识 这里仅从大学角度谈。虽然, 大学是孔子的学 生曾参整理成文,但后人认为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记 录, 传十章一般认为是对“经”的解读。本人认为, “传”十章,主要是曾子老先生为“经”一章寻找理论依 据。大凡有人提出一种学说或理论观点,除了引用大量事 证外,一般都需要有说服世人的权威著作或言论作为理证, 表示有古圣先贤的传承为依。这样更加令人可信可依可行。 即使引用大量古贤言论,只能是一种论据,并不表示能够 完全解读作者本人治世理念的全部内核,更深度的信息不 一定借用古人的话就能完全透露出来,况且“传”十章所 引用资料更多是从社会功能性方面去注解的。本人这里试 图从内修角度去解读三纲要乃至“修齐治平”理念。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就是他内德光明的一个注 脚。德性,本来就是光明的体性,也就是通常说的慧性。 “明明德”第一个“明” ,一般作动词解释为对明德的能动 认识。在经世方面,古今贤哲多解读为弘扬人性中光明正 大的品德,故而把第一个“明”定义为“弘扬”等义,但 这远远不能涵盖“明”的后得“智”性一面。所以,仅仅 “弘扬”一词,内在的明德是不可能真正彰显出来的。所 能弘扬的,只能是社会道德人性的一面,却不能涵盖内在 修为超凡脱俗的一面。若没有这一面的内德,孔子的思想 就不能碰撞出如此灿烂的火花来。所以本人觉得此处更是 一种明“智”的状态,这种“智”体现在大学提到的 “格物”而“致知” ,通过这个路子,达到对“明德”的觉 悟,则“近道矣” ,即通达体性之“大”(上期对“大学” 之“大”的解读),它包容一切,涵盖一切,空明廊阔。 2、大学之道在“亲民” 。这反映了夫子教化世人的着 手点,在于建立井然有序的理想社会,并以远古尧舜禹, 近之西周王朝为样板奔走呼吁,终身致力仁政仁爱理念。 关于“亲民” ,很大部分学者根据大学所引用康 诰 “作新民”而注解为“新民” ,所谓弃旧图新、去恶从 善是也。本人从内在德性修养角度,认为垢尽为新, “德润 身” ,光明显现为新。但从行道角度讲, “亲民”不仅是 “作新民” ,而有更深的内涵。否则,同一篇目中,为什么 不直接根据古语概括为“新民”而采用相异的词汇呢?显然, 二者内涵有所不一致。即使孔子或他学生,若仅仅是“新 民”涵义,他就没有必要另外创造一个“亲民”词汇。再 阅读后文, 大学引用康诰语“如保赤子” ,这样 “亲民”之意才趋于完整。 “如保赤子”说的是爱护民众如 同母亲护亲生婴儿般。所以, “亲民”与孔老夫子一生倡导 的“仁” ,即与“仁政仁爱”在内核上,极为一致。这是顺 理成章的事。 3、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 。 “止”字, 大学.传十章第三章“诗云:“邦 畿千里,惟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 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云: “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 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归纳起来,于社会,就是人各安其位,秩序井然,顺乎 自然。于个人,君子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这也是明了 治国做人所彰所遮,所彰,即止于至善,扬圣贤明君仁政 君子之道。所遮,即戒行,杜绝暴君暴政小人之行。 上述三个“在于” ,即“三纲要” ,分别从内证德性, 外化德行,仁爱所依等三方面讲述了通达大学之道。 4、紧接着, 大学论述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 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 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 前面分析了“止”的涵义,一是彰至善,明“君子有 所为” ,一是遮止“君子有所不为” 。水有“止” ,就不起波 澜,人心有“止” ,心则安静,心安静则各守本分事。安守 本分,则摒除物欲的蒙蔽,这便是“虑”的作用,也就是 起“观”智。有“观”则有“照” ,观照同时,即是“得法” ,明明德之本。则近道矣。道次第颇是分明。让我们不得 不佩服东方圣人孔老夫子的内修功底,真乃个人修身实践 与家国天下治理理念完美统一。 三、阐明“明明德于天下者”应该怎么做? 大学概括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 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 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 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 1、起用古人的经验。在孔老夫子眼中,古人经验是值 得大写的。 首先,远古尧舜禹等,是圣君典范。当然,按历史记 载,尧舜禹时代的社会背景是没有阶级的剥削与压迫,社 会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人崇尚道德,是可能的。 本人这里插入一段假说,类似玄幻小说,供大家思考。 在上一轮人类文明进程中,由于地球上毁灭性的灾难降临, 地磁场受到极大的改变,大部分地球人被当时的众多灾难 所吞噬,剩下极少部分人幸存下来,由于地磁场的剧变等 原因,幸存下来的那少部分人类突变愚痴,记忆力基本丧 失。但上轮文明中有少部分圣贤大士也留下来了,灾难不 能改变他们的智力现状和智慧境界,并以留下来的少量粮 食为种子材料,教大家耕种和参与各种生产活动,这可能 便是圣贤治国,民之“无知”的所谓远古文明之始。由于 那时人烟稀少,所谓治国,其实就是带领部落群体参与集 体耕种等生产生活活动。在这个漫长的时期,社会物质文 明从几乎为零的起点发展到原始社会末期灌溉农业阶段。 大禹治水,就是一个很重芸芸众生对于物欲的贪求没有止 境,就是不知遮“止” ,没有明“明德” ,借用佛家术语, 就是无明烦恼现前。这就要以智慧观照。有了知“止”的 智慧,便明确“止于至善”君子可为,亦明确遮止君子不 可为。 “知至而后意诚” ,具有正确的心法抉择,而后如 大学.传十章所明“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则心 地平正,直心入道,身则修矣,性则显矣, “仁”则发挥至 极致也。真修身者,则不论居家眷属,还是大众百姓,不 论亲疏,平等施“仁” , “仁爱”至上,如此则国家得以真 治,上下有序,人人守本,天下太平。 我们看到,在孔老夫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及“仁爱”的背后,仍然崇奉上下尊卑,男女不平等,认 可差别存在的文化思想,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其一、现实人类社会没有绝对平等。所谓平等,只是 承认差别的“平等” 。若一个家庭,男女各安本业,长幼各 安礼仪,便是有序,有序便能和谐,和谐便是平等,便是 齐家。上至国家,若政体合理,社会制度井然有序,君臣、 官民有序,万物各得其位,是为天下太平。 其二、受周易思想影响。孔子崇尚周文王为代表的所 谓圣君治世,无疑对周易思想要进行深入学习研究,接受 其思想理念。所以,史载系辞传就是孔子所作,便是 例证。比如“天尊地卑”观念,在人事运用上,便是男尊 女卑,认为这是天地之正位。若居位错乱,则卦位不正, 必不吉祥。若人不安本分事,即所谓六爻乱动。若行非中 庸,走极端,即所谓“爻动”过之而不及。上可为祸国家, 下致家庭不睦,在人,礼仪尽失。为此,孔老夫子在一些 言教中,提出了许多对治办法,其中许多在今天被斥为糟 粕。 四、 大学.经一章之结语 第三段“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 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 有也!”亦是劝诫语。劝上至君王,下至庶民百姓, “壹是 皆以修身为本” 。前面讲了,若不修身,上不能治理好国家, 推行仁政,下不能和谐家庭,不能安抚天下百姓,不能兴 礼仪,不能广施仁爱。如此本末倒置,则悖于大道。若谈 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是徒劳。 说几句题外话:这是本人向研究会及会外文化行业诸 位老师、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