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地理野外实习报告.docx_第1页
xx地理野外实习报告.docx_第2页
xx地理野外实习报告.docx_第3页
xx地理野外实习报告.docx_第4页
xx地理野外实习报告.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 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XX 地理野外实习报告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 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XX 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系院: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地 理系 专业:地理教育 指导老师:朱炜成 王晔立 白玉琪 实习目的:了解定西市渭源县地形、地貌、地势以及 植被分布状况,考察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以及 人口分布情况的影响。 实习地点:定西市渭源县境内 实习工具:罗盘、望远镜、岩石包等 实习内容: 1、实习区域概况: 渭源县位于定西市境内中西部,北靠安定区和临洮县, 东接陇西县,南连漳县,西与甘南藏族自治州和临夏回族 自治州接壤,大致位于北秦岭向西部的延伸地带海拔在 XX3000 米,水土流失严重,气候属温带半湿润性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 78 摄氏度,平均降水量为 XX3000 毫米, 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 2、实习内容具体情况: (1)天井峡丹霞地貌: 神奇美丽的天井峡:天井峡属丹霞地貌,(如图 1)为一 横亘十五里的史前峡谷、十五里画廊的天井峡,充满奇险、 壮绝、清秀、幽静、古野等众多情趣。旅游开发开放以来, 倍受各界人士及旅游者的青睐和赞誉。 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是一种水平构造地貌。它是 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 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 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主要发育于记至第三纪的水 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中,这种地貌以广东北部的丹霞山最 为典型,所以称为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 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 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 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 的崩积锥。随着沟壁的崩塌后退,崩积锥不断向上增长, 覆盖基岩面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崩积锥下部基岩形成一个 和崩积锥倾斜方向一致的缓坡。崖面的崩塌后退还使山顶 面范围逐渐缩小,形成堡状残峰、石墙或石柱等地貌。随 着进一步的侵蚀,残峰、石墙和石柱也将消失,形成缓坡 丘陵。 河流深切的岩层,可形成顶部平齐、四壁陡峭的方山, 或被切割成各种各样的奇峰,有直立的、堡垒状的、宝塔 状的等。在岩层倾角较大的地区,则侵蚀形成起伏如龙的 单斜山脊;多个单斜山脊相邻,称为单斜峰群。岩层沿垂直 节理发生大面积崩塌,则形成高大、壮观的陡崖坡;陡崖坡 沿某组主要节理的走向发育,形成高大的石墙;石墙的蚀穿 形成石窗;石窗进一步扩大,变成石桥。各岩块之间常形成 狭陡的巷谷,其岩壁因红色而名为“赤壁” ,壁上常发育有 沿层面的岩洞。 (2)河流阶地: 在渭河流经的谷地形成了渭河上游的第一座县城 “渭源” ,寓意就是渭河的源头,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晰的分 辨出由渭河河流形成的阶地,主要是由于渭河谷地底部因 河流下切而抬升到洪水位以上并呈阶梯状分布于河谷的两 侧,阶地由阶面与阶坡组成,前者为原来谷地的遗留部分, 后者则主要由河流下切作用形成,阶面与河流平水期水面 的高差即为阶地高度,多阶地的顺序自下而上排列,高山 河漫滩的最低阶地称为一级阶地,其他的由此向上逐级推 移。 河流的阶地主要分为三类:即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和 基座阶地。渭河河谷则主要为侵蚀阶地,由河流长期侵蚀 而成的切平构造面,渭源县城的大部分面积和人口就分布 在这个切割平台上,即分布在渭河的一级阶地上,其向上 海拔逐渐抬升,也就是说,随着阶地的上升,人口和建筑 的数量分布呈一种下降的趋势。 (3)系云摩天太白山: “不登太白非好汉,登上太白赛神仙” ,游人用这句话 来形容太白山的奇伟雄宏,太白山山势险峻,酷似华山, 因此,有“小华山”之称,(如图 2)太白山海拔高约 3300 多米,在太白山山麓主要有人工针叶林(以落叶松为主), 大约再向上两百多米逐渐由针叶林向灌木丛过渡,树木以 乔灌木为主,如:桦树(红桦、白桦)等,在大约 XX 米处开 始有了积雪,此时天上的雨滴变成了晶莹的雪花纷纷落向 地 面,在这一带连灌木丛都少见了,大多为一些草甸植 物。 在山顶向下俯视时烟雾飘渺,真有一种神仙畅游的感 觉,此时的山顶已是荒漠,只有进存的一些苔原植物和几 簇耐高寒的植物,显得特别荒凉,虽然这里没有终年积雪, 但十月的天气已经让这里变得银装素裹、分外妖娆,令人 感觉毛骨悚然。 (4)石门水库和峡口水库: 这是在渭河源头的两条支流上所建的水库,渭河上游 主要由三条支流汇集而成,站在水库的堤坝上,看碧波荡 漾,让人有一种人在画中游的亲切感。 水库的主要作用有:1、调节地方小气候,由于定西市 内气候比较干燥,蒸发旺盛,这样的水库就有了增湿降温 的作用,使得地方气候呈良性循环的态势。 2、水库可以 用来灌溉,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源,这样就可 以使得渭源县人口打破靠天吃饭的单一模式,提高了农作 物的产量。 3、水库可以用来搞一些人工养殖,来发展地 方经济,增加经济收入,从而提高人口生活水平。 4、修 建水库不仅对气候、农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 同时也推动了当地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成为渭源县著名的 旅游景点之一。 (5)三国古道双石门: 在海拔 3941 米的“雪山太子”露骨山下的双石门, (如图 3)位于渭源县城南部 40 公里处,距省城兰州 164 公 里。这里集险峰奇石、草地野花、珍稀动物、历史传说于 一体,是人们举行野营活动和探险的好地方。这里拥有 11 万亩的大草场,春秋季节,山花烂漫、牧草青青、牛羊成 群,并有许多珍稀动物,生态环境十分优美。 在露骨山上有百年难遇的冬虫下草,在 11 万亩的大草 场(如图 4)到处可见悠闲的牦牛、雪白羊群、以及几匹狂奔 的牧马,双石门主要是断层构造在地质运动时一侧抬升, 而另一侧下沉在露骨山脚下形成了形似山门的岩石石 门,因为有两道这样的石门,所以称这里为双石门。 在石门的岩壁上清晰可见那断裂岩石的层理结构,在 石门的中间就是著名的“一线天” ,在这里有一股流水从石 门中潺潺流出,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6)首阳山原始森林: 首阳山与莲峰山遥相呼应,其山势巍峨高峻,古松郁 郁葱葱。因列群山之首,阳光先照而得名,在这里曾留有 伯夷、叔齐之遗骨,并有闻名中外的野生食物“白蕨” 。 站在高大挺拔的千年古松下,(如图 5)让人不觉感叹到 人类竟然是那么的渺小,通过悠远深邃的幽径,站在山顶 “一览众山小”的时候,望着脚下郁郁葱葱的树木,有一 种征服万物的快感,此时,又有赞叹人类之伟大的感慨油 然而生。 3、实习小结: 通过对各种自然风貌的观察和身临其境的探究,使我 深层次的领略了自然界的千姿百态和那包罗万象的环境, 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了解和领悟,更使我对人生有了一定 的思考和感触。 XX 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杭州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 每年吸引两千多万中外游客。杭州以其美丽的西湖山水著 称于世,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表达了古往今来的人们 对于这座美丽城市的由衷赞美。元朝时曾被意大利著名旅 行家马可波罗赞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 。 杭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钱塘江下游北岸,是著名的 京杭大运河的终端。杭州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已有 2200 年的悠久历史,古称钱塘、临安,吴越、南宋先后建都于 此,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国际风景旅游城。杭州尤以 西湖秀丽迷人的自然风光闻名于世。美丽的西湖三面环山, 一面濒城,两堤卧波,三岛浮水,风景秀丽,四季异色, 古迹珠连,名人荟萃,历代诗人吟咏不绝。 杭州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十分丰富,文物、古迹众多, 古代庭、园、楼、阁、塔、寺、泉、壑、石窟、摩崖碑刻 遍布,众多景点或诡异神秘、内蕴深沉,或珠帘玉带、烟 柳画桥,或万千姿态、蔚然奇观,或山清水秀、风情万般。 全市现有 60 多个对外开放景点和 40 多处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以灵隐寺、雷锋塔、飞来峰、西湖十景、龙井、虎跑、 六合塔等最为著名。 根据地理科学(20XX 级)专业教学计划,我班进行了为 期一周的杭州自然地理野外实习。 (一)实习任务: 1、学会正确熟练地使用地质罗盘仪和地质图; 2、学会识别层理和节理,以及判断岩性; 3、观察当地的常绿阔叶林及其相关的特征; 4、观察河流阶地和河流的侵蚀状况; 5、测量并分析岩层的产状,了解西湖及杭州地貌形成 演变过程。 (二)实习目的: 通过野外实习,(1)使学生在认识当地的地质、地貌、 土壤和植物等自然地理环境系统组成成份特征的过程中, 将课堂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相互应证,巩 固所学知识,加深对有关专业理论的理解;(2)使学生在对 当地的自然地理现象形成和发展变化规律以及生产实践意 义的认识、把握和探究中,提高自身对事物的分析综合能 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野外自然 地理研究的工作方法,为今后组织中学生地理课外活动或 参加地理调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三)实习路线: 7 月 8 日:浙江大学之江分校白塔山下 7 月 9 日:吴山-云居山-万松龄-凤凰山-将台山-玉皇 山-紫来洞 7 月 10 日:杭州花圃紫云洞宝石山宝石山顶 宝石流霞摇摆石保俶塔。 7 月 11 日:龙井-棋盘山-天马山-法净寺-飞来峰-北高 峰-老东岳 7 月 12 日:青龙山-石屋洞-水乐洞-烟霞洞 (四)实习时间:7 月 8 日-7 月 12 日 一、地质与地貌部分 杭州地区大地构造处于扬子准地台钱塘台褶皱带,中 元古代以后,地层发育齐全,岩浆作用频繁,地质构造复 杂,成矿条件好,近期由于现代构造运动趋向缓和,地震 活动显得微弱,地层稳定,区内地层出露和岩石组成比较 齐全,地质构造复杂而地貌类型多样,有火山熔岩地貌, 构造地貌,岩溶地貌,假岩溶地貌,流水地貌和重力地貌 等,地表起伏变化大,山、丘、岗、沟和平原组合。杭州 地区地层以吴山、龙坞、钱江、古荡为东、西、南、北之 界线,可见下述由老到新的地层: 1、奥陶系(o)仅见上统,分布在区西南一隅 上统上段文昌组:厚 322 米以上。下部为黄绿、灰褐 色中厚、厚层岩屑粉砂岩、细砂岩及砂质泥岩交互而成的 类复理式韵律层。上部为褐灰色中厚层岩屑细砂岩,夹薄 层泥岩、粉砂岩。 2、志留系(s)出露较齐全,由西部向西南部呈弧形分 布 1)中统康山群:厚 423471 米。下段灰黄色中厚层中、 细砂岩,夹粉砂质泥岩薄层及条带。中段灰黄、灰绿色中 厚、薄层泥岩,夹粉砂质泥岩、粉砂岩;上段灰黄色中厚、 厚层岩屑中细砂岩,夹泥岩、粉砂岩薄层。与下伏大白地 组整合接触。分布在老东岳、龙坞驹和九溪口等地。 2)下统上段大白地组:为灰、灰黑色石英细砂岩和黄 绿色泥岩、紫红色粉砂岩互层,有少腿贝、斜视虫等化石 产出,厚度 759842 米,在太清里沟两边均有出露。 3)下统下段安吉组:厚 303 米。下部为灰黄、黄绿色 泥岩,夹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产腕足、三叶虫、腹 足类化石。上部为灰褐色、黄绿色中厚层粉细砂岩,夹裔 层泥岩。与下伏文昌组整合接触。在太清里沟西边出露。 3.泥盆系(D) 1)上统下段西湖组:厚约 286 米。下部为浅灰、灰白 色中厚层石英含砾粗、中砂岩、细中砂岩,具大型斜层理 及楔状层理,常见冲刷面。中部为灰白、白色厚、中厚层 石英砂砾岩、粗砂岩、粗中砂岩,粒度粗并多具粒序韵律 结构;具水平大型低角度斜交层理。上部为浅灰色中厚、薄 层中细砂岩,常夹粉细砂岩及粉砂质泥岩薄层,多具缓波 状层理,向上粒度变细、夹层增多。假整合于唐家坞组之 上。在白塔山、天马山-中天竺等地广泛分布。 2)上统唐家坞组:厚约 667 米,下段为青灰、灰绿、 灰紫色石英长石细砂岩、粉砂岩,下部具水平、微斜及波 状层理,可见流水波痕,上部层理不发育为一厚层块状层, 剖面常具下细上粗的逆粒序韵律结构。中段底部具冲刷面, 为灰、灰绿色长石、石英中、细砂岩,岩性单一,层理不 明显,有时具低角度交错层理。上段为紫色厚层岩屑石英 细中砂岩,向上石英含量增多,粒度变粗并含少量砾石, 上部具板状交错层理、流水波浪,并可见冲剧面。该群地 层出露在北高峰、天竺山、九溪和六和塔等地。 4.石炭系:(c) 1) 上统船山组:为灰色含“船山球”生物碎屑灰岩, 含燧石结合和燧石条带的灰岩,缝合线较发育,产假希瓦 格蜓化石,厚度 143 米,分布在飞来峰、翁家山、九曜山 等地。 2)黄龙组:为灰白、灰、浅肉红色厚层块状结晶灰岩, 含粉红色方解石细脉,底部为硅质岩,产小纺锥蜓,大齿 珊瑚等化石,后 185 米,分布在玉皇山坡麓、四眼井,水 乐洞、龙井等地。 3)叶家塘组:在龙井有舒克贝、圆突贝等化石,厚度 为 75110 米,主要分布在蛇形山、青龙山、杨梅岭等地。 4)珠藏坞组:厚 160180 米。下部为紫红色、灰黄色 薄层泥岩、粉砂质泥岩及泥质粉砂岩,夹浅灰色中厚、厚 层石英细、中砂岩及含砾粗砂岩,富含白云母片。上部为 灰白色中厚、厚层石英细、中砂岩及含砾粗砂岩,富含白 云母片,偶夹紫红色薄层泥岩、泥质粉砂岩。本组以砂岩 富含白云母片,分选磨圆较差有别于西湖组,砂岩向上增 多并粒度变粗。与下伏西湖组整合接触。零星分布在中天 竺、龙井、四眼井和白塔岭等地。 5.二叠系:(p)实习区仅见下统出露 1)丁家山组:为黑色硅质岩、泥质灰岩、砂质页岩和 磷质页岩,含磷结核和铜矿晶体,产腹菊石,菲莉普三叶 虫和海绵骨针等化石,厚度大于 150 米,分布与丁家山、 三台山东麓、将台山有零星。 2)茅口组:总体上以含生物灰岩为主,产类标志属化 石,分布于南高峰、将台山、凤凰山、城隍山等地。 3)栖霞组:为灰黑色中至厚层含燧石团块生物碎屑灰 岩、生物碎屑灰岩夹黑色页岩、粉砂岩、泥岩或硅质岩, 产米斯蜓、四射珊瑚和三叶虫等化石,厚度 245 米。 6.侏罗系:(J) 上统第一段:分布在宝石山、葛岭、白沙山、孤山等 地,根据火山喷发间断及岩性特征,可分为三个亚段。 7.白垩系:(k) 下统朝川组:沿钱江零星分布于六和塔、梵村、珊瑚 沙等地,岩性为紫红色凝灰质砂岩、粉砂岩、泥岩,局部 地段为凝灰质砾岩,厚度 34 米,与上覆、下伏地层呈整合 接触关系。 8.第四系:(Q)分布广泛,成因类型复杂。 水乐洞为“烟霞三洞”之一,洞中不但奇石嶙峋,更 以水景闻名。此洞全长约 60 米,有两处入口,中以天然巨 岩相隔。左面入口有方形泉池,跨过池上石梁入内,空间 豁然开朗,状若矮屋,为两入口交汇处。 二、土壤地理部分 杭州地区地形隶属于我国东南沿海丘陵的以部分,丘 陵高度一般载 200-300 米,最高峰天竺山米,地势由西向 东逐级下降,直至淹没于西湖水体,然后于东部大平原相 蝉联。目前已处露的地层有:泥盆纪的西湖组砂岩,岩 性坚硬,构成杭州西部外围群山;中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 的黄龙灰岩、船山灰岩荷栖霞汇演, “喀斯特”现象比较发 育,构成杭州西部内围山丘;早二叠世纪的丁家山页岩, 岩性较软易蚀,处于杭州复向斜轴部,形成西湖西伴丁家 山低丘;晚侏罗世的火山碎屑岩,构成横亘西湖北岸的长 丘,此外尚有面积颇广的第四纪红土砾石层和近代冲击、 湖积层。上述这些不同时代和不同性质的母岩,在长期的 风化、淋溶及其产物的搬运和堆积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多 样的成土母质。一般可分为残积物、坡积物、洪积冲 积物和湖积物等积类。 土壤分布受地表环境的制约,不同环境中,土壤分布 具有不同的类型组合特点。 一、山区土壤 杭州市山地面积较大,海拔 500 米以上的山地土壤占 全市土壤总面积的%。山地土壤的分布规律较明显,一般形 成以红壤为基带,以红壤、黄壤为主体的土壤垂直带谱。 其中,红壤土类分布在海拔 650700 米以下,黄壤土类分 布在红壤土类之上。当山体植被保存较好时,此界线高度 下移;当植被状况较差时,界线高度上推。在山体中、下部 的红壤带中,主要出现的是黄红壤亚类,黄红壤下面是红 壤亚类,红壤亚类的面积很小。两者界线一般在海拔 150 米左右,但变异较大。由于山体中、下部人为活动影响强 烈,植被破坏及土壤侵蚀较严重,土壤分布较为复杂。坡 度较平缓处常有耕地(包括水田和旱地)出现,土壤性质受 到耕作影响;而坡度陡峭处,则常有粗骨土出现,有的地方 甚至出现较大范围的基岩 裸露现象。此外,山体下部海拔 相对较低处,母岩出露类型较多,常出现有石灰(岩)土和 紫色土等;在山体中上部,母质变化及人为活动影响较小, 土壤分布规律清楚。局部海拔千米以上的山顶夷平面上, 则因湿度大、坡度缓、排水不畅和植被茂盛等原因,分布 有小面积的山地草甸土。 二、低丘缓坡区土壤 杭州市低丘缓坡区面积约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三分之 一。该区土壤分布规律不明显,土壤类型繁多,受人为因 素影响强烈,多形成以红壤土类和水稻土土类为主的不同 形式的自然土壤耕作土壤组合。在第四纪红土低丘缓 坡区,自高而低,在岗背、坡麓和岙垄处,可相应依次出 现有黄筋泥、黄筋泥田、老黄筋泥田等;在紫色砂岩分布区, 常出现有紫砂土、紫泥土、紫泥砂田组合;在石灰岩分布区, 一般也出现有油黄泥或油红泥与黄油泥田的组合形式;在凝 灰岩、流纹岩等分布区,主要土壤有黄泥砂土、黄泥土、 黄泥田、黄泥砂田等。它们的共同特征是随着母岩类型、 地形坡度和人为利用等的变化,土壤呈复区组合形式分布。 三、河谷平原区土壤 该地貌类型区土壤的出现和分布主要由河流沉积条件 决定,土壤质地变化规律明显。河谷地区自然土壤多为沉 积层理发育的潮土,多数已辟为水田,土壤组合类型以潮 土、水稻土为主。自河床两边向谷地两侧,依次出现有卵 石清水砂、清水砂、砂田、培泥砂田、培泥田、半砂田、 泥质田、泥筋田等。各类型土壤分布与河流平行,呈条带 状。河流从上游至下游,由于水动力条件的改变,沉积物 类型、质地等均不相同,土壤类型和组合特点也不一样。 上游因山高坡陡,谷狭水急,洪积作用占绝对优势,出现 的土种简单,且界线分明;中游因坡降趋缓,谷地趋宽,水 流分选性增强,河漫滩开始发育等,土种不断增多,土界 逐渐过渡;下游则因水流进一步减缓,河漫滩发育成河谷冲 积平原,沉积物深厚,质地匀细,往往出现大面积泥质田, 而畈心常因地势低洼,土壤内排水不良等原因,出现有小 面积的烂泥田等潜育水稻土种类。 四、杭州市区土壤 杭州市区有红壤、潮土和水稻土 3 个土类。 红壤。市区红壤面积 1 万余公顷。其中红壤亚类面积 占 10%弱,主要分布在留下、龙坞、转塘等乡(镇);黄红壤 亚类面积约占 80%,主要分布在西湖、龙坞、转塘、周浦等 乡(镇);红壤性土亚类占 10%强,主要分布在西湖、周浦、 四季青等乡。 潮土。潮土是重要的旱作土壤。龙坞、西湖等乡河谷 的老冲积物上发育有泥砂土;祥符、古荡等水网平原乡(镇) 的塘、田、河边的高墩地上发育有堆叠土;笕桥、彭埠、四 季青等地处高亢平原向水网平原过渡带的乡(镇)则广泛分 布着粉泥土和淡涂泥。其中,经长期定向培育而成的乌松 土和乌潮土适宜蔬菜生产,被称为“老菜园土” ,已成为杭 城的蔬菜基地。 水稻土。市区共有水稻土万余公顷。西湖区水稻土面 积占 60%强,拱墅区近 30%,江干区占 10%。水稻土中以渗 育水稻土亚类为主,占 60%强;潜育水稻土亚类最少,不足 20 公顷。在水稻土的土属中,以小粉田面积最大,达 2700 余公顷,主要分布在西湖、祥符、古荡、留下、康桥、上 塘、半山、石桥等乡(镇);其它面积超过 10 00 公顷的土属 有粉泥田、培泥砂田、淡涂泥田等。 三、植物地理部分 杭州市处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带,其东半部属 钱塘江下游、太湖平原植被片,西半部属天目山、古田山 丘陵山地植被片。植物区系的温带、亚热带东亚区系成分 的特征显著。植被垂直分布是:海拔 500 米以下的丘陵为 常绿阔叶次生林,但多数丘陵为马尾松林,毛竹林,人工 杉木林,茶、桑、果园;海拔 5001000 米的低山为常绿落 叶阔叶混交林,海拔 1000 米以上中山多落叶阔叶树。 全市地带性植被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但由于受人 为因素的影响,原生常绿阔叶林的分布面积越来越小,现 存的次生常绿阔叶林也仅分布在一些交通不便、坡度陡峻 的地段,而针叶林分布却很广,约占丘陵山地面积的 8085% 。具体主要植被类型有:1 以马尾松、山木为主, 伴有石枥、木荷常绿阔叶树种的针阔混交林主要分布于梅 家坞、五云山、北高峰,而由马尾松、白枥、朴树、化香、 梧桐构成的落叶阔叶树种的针阔混交林则多分布于凤凰山、 宝石山等地;2 以马尾松林为主的亚热带针叶林,多分布 于天竺山、北高峰、万松岭、虎跑山、葛岭等地;3 以苦 槠林、木荷林、青冈林、米槠林、杜英林为主成片分布的 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别分布于棋盘山、黄龙洞、五云山、 玉皇山等地;4 以化香、黄连木、麻栎林为主的落叶阔叶 林多分布于九曜山、玉皇山、南高峰、龙井寺、飞来峰的 灰岩山坡;5 竹林分布普遍,以云栖、韬光、黄龙洞、法 相寺、大青岭最为茂密。6 以青栲、紫楠、大叶锥栗和青 冈、苦槠、麻栎、白枥等为主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主 要分布于灵隐、烟霞洞、法相寺等景点保护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