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日本文化的大体脉络浅谈.docx_第1页
古日本文化的大体脉络浅谈.docx_第2页
古日本文化的大体脉络浅谈.docx_第3页
古日本文化的大体脉络浅谈.docx_第4页
古日本文化的大体脉络浅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日本文化的大体脉络浅谈 有人认为日本文化是对中国精典文化的保存,有人则 认为日本文化是中国文化畸形的模仿,因为可以感觉到日 本人与我们的明显不同。事实上,我们存在这么一种感情 倾向,既希望日本人发端于中国,比如徐福东渡之说,另 一方面又想设法以一个日本人独有的丑陋特征用以从起源 上区分日本人与中国人。这是一个古大国的心态,即急于 用自己的强大文明去同化周边民族,但又害怕它们脱离 “化外之地”的行列。这一点甚至体现在古中国对台湾的 政策上,曾让其自生自灭。那么日本在华夏文明圈内倒底 扮演着一个怎样的角色呢?让我们浏览一下它的历史吧! 一、民族起源 日本人的第一个老师并非中国,而是朝鲜。要分析这 个问题会意想不到地引入朝鲜。 公园 1000 年以前,日本本洲岛大部分地区生活着一种 长像奇特的民族,他们和今天的日本人迥然不同,既不是 细长眼睛的蒙古人,也不是高眉骨贺眼睛的马来人,也不 是中国人。他们或许是白种人,来自冰河时代的斯堪的那 维亚,或许来自高加索。人们将他们称之为阿伊努人 一个据说全世界体毛最旺盛的民族,事实上,就算今天的 日本人体毛也明显多于我们。 那么今天的日本人又是怎样取代阿伊努人成为本洲岛 新的主人呢?在南方阳光充足的九洲岛,这里生活着一个 完全不同的民族,他们的祖先从东北亚某地向南移徙,经 朝鲜渡过过对马海峡,扎根于日本,公元 300 年以后,他 们变成和朝鲜人相差甚微的一个种族,这就是所有大和民 族的祖先九洲岛岛民。但应该指出他们又不同于今天 的日本人,日本人是多次民族融合的结果。直到公元 200 年,日本人终于从朝鲜那学来了制铁术,技术落后的阿伊 努人再无法与之对抗,逐渐衰退,不过在今天的北海道尚 生活着为数不多的阿伊努人。可以说隋唐以前,日本文化 和朝鲜文化教育极其相像。 二、文化起源 一般我们会把朝鲜和日本放入华夏文明圈中来研究, 但在更早的时侯,华夏文明并未扩张到北方去,在遥远的 西伯利亚草原上生活着和我们不同的人,他们放牧,我们 农耕,他们属蒙古语系,我们是汉藏语系,他们是信奉萨 满教,我们已学会占卜术,他们民风骠悍,我们则文弱一 些。这些北方游牧民族曾无数次入侵中原,同时他们强大 的攻击性也几乎是我们唯一能产生民族意识的动力。而他 们才是朝鲜人和日本人的祖先,日本人、蒙古人、朝鲜人 他们使用自己独特的粘着语,朝鲜人以及中国某些北方少 数民族同样信奉萨满教,所以我说日本人、朝鲜人的文化 内核是北方游牧文化一种相对激进的文化,之后中国 文化对它们的染指不过是对其内核上加一层龙鳞。 三、中日文化的相异 这里要再次引入朝鲜,它是我们研究日本文化的最好 工具。 朝鲜几乎一直比日本发达,不管在哪个方面。最近朝 鲜人和韩国人联合起来,自称有五千年历史,甚至证明了 孔子的故乡是朝鲜。我不知道他们是怎能样做出这样有创 意的推断的,不过,朝鲜的历史悠久是不争的事实,是否 有五千年值得商榷,但它肯定是最早进入封建社会的国家 之一。而日本,公元 550 年才建国,公元 200 年才懂得农 耕,还是一个母权制的原始社会。公元 290 年的三国记 事的作者甚至错误地把日本描述为朝鲜的属国,在那之 前人们还是掘坑穴居。 朝鲜向日本的人口输出源源不断,一个更强大的国家 向阳花一个开垦中的国家大规模移民,这种事还发生在美 国独立前后。和今天居住在日本的韩国人被排挤的情况相 反,那时拥有朝鲜血统是优越地位的标志,在 815 年的一 部家谱中,超过三分之一的日本贵族自称是朝鲜人的合代。 从朝鲜来的各行各业的专家来往于奈良的街道,他们是日 本科学技术的坳力源泉。请注意,那时朝鲜人是有姓的, 而日本人没有姓,可以想象朝鲜人的后代在日本社会中的 与众不同。 朝鲜几乎一直都是个一流强国,我们很容易忽视它, 因为它虽强大和我们比起来却微不足道。西方人也会忽视 它,虽然各项数据表明了它的卓越,西方人甚至忽视了中 国的霸主地位,这么说吧,我们眼中的小小朝鲜,其科技 实力在世界上一直位居前列,任何一个中世纪的欧洲国家 与之交战必定惨败。但这里有个有趣的现象,世界对日本 文化感兴趣得多,但它的实力远次于朝鲜,而朝鲜却鲜有 人问津,西方对日本的兴趣有时并不亚于对中国的。分析 其原因,日本文化之所以更“有趣”一些,源于它和中国 的不同以及后期的突然强大。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的不同 可能恰恰因为日本更像古中国,诸如宫廷舞蹈和音乐中国 早已失传,而世上最早的木制建筑却在日本。 小柳司乞太在激发日本人国民性的刊物太阳报上 写道:“观今日之支那人,无不惊奇于其礼法的败坏, 。然回首过去,追溯四千余年之往昔,翻阅其古典文 学,稍加考察,便可知与今日有天壤之别。彼时其人民优 美,以礼法自居,某些地方实可谓与泰西人所称道之希腊 人种有相同之处也”。 我们不禁要问小柳居司乞太之言是否如实。清末中日 文化差别和宋末是更大还是更小了呢?无论怎样,日本人 对中国人的评价一直以来都比西方人来得痛,而这恰恰说 明正中要害。西方人说中国人阴沉,我们尚想辩驳,日本 人的批评却常常使我们哑口无言。甚至是恶意和非理性的 批评,只要感到痛疼,就是有道理的,因为日本人比西方 人了解我们,但又和我们完全不同。 公元 550 年, 日本大和国建立,圣德太子颁布“二十 七条宪法”,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随之而业的是涌 入中国的留学潮,但文化几乎据有不可移植性,因为文化 的形成决定于自然环境,文化的发展则取决于生产力。日 本并未做好向一个发达封建国家过渡的准备,政府套搬中 国发行的铜币几乎没有人会用,因为经济还依赖物物交换, 全国性的商品流动还没出现,货币当然没有作用。科举制 度也曾颁布过,有久就废止了,因为老百姓几乎无人识字。 而佛教的引入却导致了寺院的武装割据。其后不久,日本 的中央集权制瓦解了。 另外还有两样东西日本也没能学到,一是道教,一是 对“耻”的平和心态。而这两个东西多多少少是一回事, 日本人不接受道教正是因为他们缺乏扣者。只有历经苦难 的才会学会对“耻”的忍耐,而被他人欺侮的痛苦,日本 人少有体味。比起其他地区,日本算是和平圣地了,除了 倒霉的蒙古人,日本人从未受到外族的入侵,这比起它的 启蒙老师朝鲜幸运多了。所以说日本人“欠揍”,就是这 么形成的。三个模仿长安建的首都,浪速、平城、平安居 然都没修城墙。所谓城市,市即指商市,而城就是墙的意 思。而日本人不修城墙,正如他们不理解道教的作用一样。 据说,醍醐天皇时代,两支军队打仗,附近的老百姓携老 扶幼去看热闹,还自带干粮,这不是欠揍是什么。日本人 在这方面缺乏换位思考,标榜暴力美学。在人的生命受到 威胁的时侯,一切艺术一钱不值。缺乏换位思考的民族是 落后的民族。 我们可能高估了中国文化的力量,中国文化在形式上 的确对日本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但究起意识形态,我认 为中国文明只是对日本已有框架的填充,但其文化的核心 还保存着它原始的状态。为什么这么说呢?和朝鲜不同, 中国对日本的文化输出,是上流社会完成的,遣唐、遣宋 使都是从官方形成派出的。而朝鲜与中国,由于毗邻,文 化传播依赖的是民间活动,诸如经商与人口流动,另外中 国也多次占领过朝鲜领土,朝鲜比较完整地接受了中国文 化,而且在日本,中国的精典从来只局限在贵族与僧人的 小团体中,对中国文化的接受是部分地,有选择性地精粹 地进行的。不过这样一来,在先天不足的日本,老百姓和 他们穿着优雅的贵族们有两套不同的文化。 由于科举制度,中国国民的识字率无疑是全球最高的, 儒教思想得以渗入民间各具层面。而在日本,至到 7 世纪, 日本才有文字,在那之前和以后的几百年,文字只是贵族 的奢侈品,老百姓几乎都是文盲,根本无从了解贵族的生 活,似乎中国文化在贵族向民间的传播远比大陆向日本的 传播艰难。一名话,日本不具有运用如此辉煌文明的资力, 它们是文化上的爆发户,其中的不和谐不言而喻。 只有精华与糟粕共存的文化才是和谐的文化,糟粕往 往正是精华得以持续发展的动力,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 粕,可能会带来隐患,导致文化畸型如同日本那样。极低 的识字率让老百姓无从了解中国文化的意志,他们只看到 文明的表相,无法变成推动文化前进的一份了。俗文化与 贵族文化泾谓分明,各为死水一潭,不能互动。而中国, 政府对民间文化的收集一直很重视,有专门负责收集诗歌 的官员,这是民间文化对贵族文化的渗透。实际上由于科 举制度和一系列制度,政府官员也来自民间,而贵族也无 明显界线,同样引领时尚的巨富商贾们也是民间的一部分。 从文学作品就可以看出日本与中国在这方面的区别。 日本最著名的小说源氏物语、平氏物语皆出自宫 廷,最著名的散文集枕草子也是如此。当然,这些书 的读者也只能是贵族,老百姓根本不识字。而中国的四大 名著则全部来自民间,读者也是大众。由此可见,中国文 化不是少数人的用以把自已和老百姓区分出来的工具,而 是从上到下贯穿整个社会的经络。日本文化虽然全是中国 文化的精粹,但它对老百姓的思想的影响微乎其微,是一 个没有脊椎连结的大脑。 简而言之,日本的显型文化是中国文化,隐型文化则 是他们原始的,连东南亚国家也远远不及的本土文化。门 户开放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