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村旅游扶贫的考察调研报告该怎么写 _第1页
关于乡村旅游扶贫的考察调研报告该怎么写 _第2页
关于乡村旅游扶贫的考察调研报告该怎么写 _第3页
关于乡村旅游扶贫的考察调研报告该怎么写 _第4页
关于乡村旅游扶贫的考察调研报告该怎么写 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乡村旅游扶贫的考察调研报告该怎 么写 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关于乡村旅游扶贫的考察调研报 告该怎么写,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能对你有帮助。想了 解更多内容请看全文介绍。 随着扶贫开发工作的深化,创新发展成为新阶段扶贫 开发的必然要求,而乡村旅游扶贫就是扶贫开发形式和内 容上的创新。20xx 年 x 月 x 日至 x 日,xxxx 县政协第十三 界委员会农经界别组赴兴隆考察调研 xxxx 县乡村旅游扶贫。 通过对三桥滨州移民新村、兴隆玫瑰农庄和卡麂坪传统古 村落民居保护的考察调研,对我县乡村旅游扶贫现状和问 题的分析,旨在探讨乡村旅游扶贫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目前,扶贫已进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阶段,理清扶贫攻 坚思路,增添扶贫攻坚措施,实施新一轮精准扶贫,已成 为各级政府使命崇高的艰巨任务。 贫困地区是乡村旅游资源富集区域,更是扶贫重点投 入的地区。乡村旅游扶贫丰富了扶贫开发的形式内容,提 升了农村经济的“造血功能” 。乡村旅游贴近农村、贴近农 民,是调整农村经济、农业产业、农民收入结构的重要手 段,自然成为扶贫开发的重要载体。乡村旅游与扶贫开发 的有机结合是资源优势的融合,是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创 新,其本质都是为了提升贫困地区“造血功能” ,是促进贫 困地区繁荣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助力。 一、xxxx 县乡村旅游扶贫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 ,xxxx 县通过实施特色产业融合,打造 乡村旅游服务平台,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创建乡村旅游品 牌、大力培育乡村旅游扶贫支柱产业。一是打造乡村旅游 景区景点。目前新建龙桥、长安、太和、云雾民族风情街, 板壁房,保存浓郁川东特色民居和人文景观,提升旅游接 待服务基地的形象和档次。新建三桥、龙桥、蜀鄂、杉木 等扶贫移民旅游新村,与绿树花草相映衬,与景区景观相 辉映。农户依托景区发展农家乐、提供特色旅游产品商贸 和后勤服务,实现安居乐业、经济增收。二是建设乡村旅 游配套设施。大力培育餐馆、宾馆、农家乐等乡村旅游服 务业。制定出台xxxx 县乡村旅游农家乐补助标准及验收 办法 ,搭建贫困地区创业协会和小额信贷金融服务平台, 采取政策扶持、信贷、借款贴息等方式,解决资金困难, 鼓励引导发展。已发展乡村旅游扶贫农家乐 1000 家,总床 位 1XX 个,餐位 15680 个,接从业人员 1 万余人,其中贫 困群众 XX 余人。致力乡村旅游扶贫人才培养。开展乡村旅 游景区知识、乡村旅游扶贫营销、农家乐服务规范、农家 乐基本厨艺等专项培训 30 余期,培训从业人员万人次,大 大提高了乡村旅游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搭建电子商务平 台。发展电子商务企业,建设电子商务村,增强景区服务 功能,提升服务水平,拓展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产 业发展。三是壮大乡村旅游特色产业。围绕“示范带全域、 旅游促产业、产业辅旅游”的思路,以乡村旅游产业为龙 头,发展“养生休闲”农业特色产业、观光休闲农业园、 规模化生态养殖。培育现代农业龙头企业。通过招商引资、 培育本土企业,围绕乡村旅游要素,扶持、引导农业产业 企业发展。鑫桥特色种植、云龙牧业生态养殖等龙头企业 逐步成长,与之相应的就业群体、服务团体正在形成,走 上致富之路。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立足资源、市场和乡村 旅游发展,谋划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布局,支持、引导实施 特色效益农业产业项目。建设红豆杉生态原料林基地和种 苗繁育基地万亩,繁育红豆杉种苗 7000 多万株。带动 5000 余户农户种植红豆杉,近 200 农户实现年收入超万元;发展 脐橙 30 万亩,油橄榄 6 万亩,实现产值 15 亿元;大力发展 四季特色小水果 15 万亩,满饱游客眼福和口福,带动成片 农户致富。建设现代农业观光园。建成兴隆扶贫观光园、 鹤峰油桃基地、江南脐橙观光园,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 3000 余人,新增产值 1 亿元,户平增收 2 万元。四是开发 乡村旅游产品。深度发掘乡村生活、乡村文化内涵,开发 乡村旅游产品。凸显三国文化、诗城文化、移民文化等文 化底蕴和地方特色,积极培育壮大巩义美术产业群,开发 名优特产品、绿色食品、传统工艺品,以及民风民俗手工 制品和民族饰品等旅游产品。五是创建乡村旅游品牌。打 造了聚龙观光园等 2 个 3a 景区、铭阳等 3 个 2a 景区、回 龙和杉木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村。 二、乡村旅游扶贫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产业发展缺乏共识联动 乡村旅游扶贫是旅游产业与扶贫产业相融合形成的新 兴产业形态,两种完全不同的产业的结合,有一个探索完 善和发展的过程。就目前而言,还没有完全形成产业发展 共识,主要表现为各级党委、政府对乡村旅游与农村产业 发展的关系、乡村旅游与扶贫开发的作用、乡村旅游与巩 固农村经济地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对乡村旅游扶贫思 路不明确,理念不清楚,引导不给力;乡村旅游扶贫很大程 度处于扶贫部门自说自唱的阶段,宣传推荐力度不够,社 会认知度不高,重要性和紧迫性没有得到凸显;公安特种行 业管理,文化、工商、税务、旅游、卫生、防疫等部门管 理服务还没有跟进,产业联动发展机制还没形成。 (二)旅游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 由于受扶贫项目资金投资周期的约束和绩效评估机制 不健全,乡村旅游扶贫形成的多是“几间房,几张床,天 热歇个凉”的低端旅游产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的深 沉,已不同程度地暴露出产品缺乏市场分析,同质化现象 突出。季节性强、效益不佳;开发方式粗放,急功近利、模 式单一,文化内涵单薄,无法形成特色产品和核心竞争力 等问题。 (三)发展环境急需改善提升 贫困村多处边远高寒地区,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生态 环境最好的地区,往往是对外交通条件是最差的地区。要 发展乡村旅游扶贫,必须改善和提升道路等级、用电保障、 饮水安全、环境整治等环境条件。 (四)服务管理缺乏规章规范 一是制度不健全。乡村旅游扶贫由于跨多种行业,缺 乏法律法规支撑,管理服务职责模糊不清,没有形成系统 的管理制度。二是纠纷处理机制不健全。有经营行为,就 有纠纷发生的可能性。在经营过程中,主顾摩擦、食物中 毒等大小纠纷都有可能发生。由于条件限制,乡、村、户 处理纠纷的能力已很不适应乡村旅游扶贫发展的需要。三 是人员素质低。在实际的乡村旅游扶贫操作中,管理人员 一般由村干部或当地农民担任,从业人员基本上都是本土 农民,综合素质相对偏低,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 (五)乡村旅游扶贫“扶强不扶弱” 由于贫困户多数是经济、能力、条件多种致贫原因叠 加的结果,住房条件、个人能力、经济收入大多不符合参 与乡村旅游扶贫所必备的要素,所以乡村旅游扶贫的扶贫 性也在一定程度饱受社会争议和质疑。由于乡村旅游投入 大,点多面广,贫困户大多和旅游扶贫政策沾不上边。 三、乡村旅游扶贫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认识,形成乡村旅游扶贫共识 各级党委政府要努力形成乡村旅游扶贫是国家扶贫战 略的共同意识。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旅游扶贫是推进扶贫 开发、创新扶贫模式及方式的探索与实践;是推进社会主义 新农村和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区域文化大 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抓手;是推动旅游发展方式转变、建设 旅游品牌的重要途径”这一重大意义。 (二)科学规划,强化规划操作性严肃性 一是科学规划。把乡村旅游扶贫作为一项区域经济发 展的系统性工程来策划规划。要站在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发 展,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以县人大通过的关于加 快 xxxx 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为指针,与白帝城瞿塘峡 和天坑地缝等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xxxx 县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规划、城镇总体规划纲要等相衔接,突出扶贫特色 和可持续性、可操作性,高起点、高规格制定 xxxx 县乡村 旅游扶贫开发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二是明确主题。xxxx 县乡村旅游扶贫应该坚持丰富文化内涵、突出区域特色、 培育品牌精品的基本方略,全力打造城市人群最关注的以 文化、生态和健康为主题的扶贫品牌。三是注重规划的严 肃性。乡村旅游扶贫总体规划,必须对全县的乡村旅游扶 贫具有指导性和约束性。在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实施过程中, 必须坚持规划执行的刚性原则,保证规划的严肃性和延续 性。 (三)突出主题,打造乡村旅游扶贫品牌 立足生态涵养发展,重点突出“生态休闲、健康人生” 主题,提升乡村旅游扶贫品牌的市场竞争力。按照不同区 位优势和客源市场,利用水利、农业、林业、交通及新农 村建设项目等优势资源,开发避暑、健身、漂流、农事体 验等旅游产品,形成比较全面的产业布局。要以“保护资 源环境、荫泽子孙后代”主题。加强对乡村自然生态和人 文环境的保护,有选择地保留、有重点地保护、有计划地 修缮古村寨、古民居和文物古迹。乡村旅游项目必须严格 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开拓乡村旅游扶贫市场。充分发 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主导作用,在重点旅游线路和景区(点), 设立乡村旅游扶贫宣传推介窗口。利用花卉观赏、瓜果采 摘等节庆媒介,宣传推介乡村旅游扶贫目的地。加快乡村 旅游扶贫管理系统建设,积极开展网络营销,网络预定等 旅游在线服务,指导乡村旅游扶贫专业合作社、扶贫示范 户建立网上预订系统,提高乡村旅游扶贫发展的信息化水 平。 (四)整合资源,夯实乡村旅游扶贫基础 一是加大财政扶贫的引导性投入力度。设置乡村旅游 扶贫专项资金,重点向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户倾斜;按照渠道 顺畅、方向不变、统筹安排的原则,整合农民新村建设、 民族发展、道路通畅、饮水安全、用电保障、环境整治等 行业部门资金。二是拓宽乡村旅游扶贫开发融资渠道。鼓 励县内外各类企业、社会团体、个体工商户和民间资本, 采取独资、合资、合作、联营、购买、承包、租赁、股份 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乡村旅游扶贫开发。三是鼓励和支持 项目区农民以房屋、宅基地、土地承包使用权、资金、技 术等资源,采取股份制、合作制等形式,培育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富有活力的旅游服务经 济实体,创新“公司+农户” 、 “公司+协会”等扶贫开发方 式,提高乡村旅游扶贫的组织化程度,形成规模化、集约 化经营。 (五)规范管理,提升乡村旅游产品质量 一是建立健全乡村旅游扶贫管理体系。把乡村旅游扶 贫纳入农村扶贫开发法律法规管理体系,实现乡村旅游扶 贫“粗放式管理”向“依法扶贫”规范管理转变升级。二 是建立和完善乡村旅游扶贫项目资金申报审批、管理使用、 检查验收等制度,明确乡村旅游扶贫资金支持的对象和范 围,建立扶贫、旅游、工商、卫生等相关部门管理服务联 席制度。三是走专业合作化道路。以村为单位成立乡村旅 游扶贫专业合作社,发挥其在市场开拓、质量管理、教育 培训、价格管理、投诉处理、利益分配等方面的作用。通 过“合作社+示范户”的模式,实行标识标牌、星级评定、 收费标准、客源分配等“四统一”规范运行管理。四是强 化从业人员培训。整合旅游、人力资源、教育、文化等培 训资源,开展经营管理、食宿服务、接待礼仪、传统技艺、 导游解说、文艺表演、市场营销等技能培训,逐步提高乡 村旅游人才的整体素质。 (六)创新机制,实现扶贫效益最大化 一是创新乡村旅游扶贫方式。对贫困户发展农家乐, 在享受乡村旅游普惠政策的同时,可以享受 d 级危房改造、 宅基地复垦、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地灾救助、三峡库区移 民等政策的叠加扶持。还可以享受扶贫的信贷贴息、低息 和无息借款等特殊政策;由企业开发的旅游景区,政府给予 相关扶持政策时,将扶贫责任捆绑给企业。企业必须履行 优先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就业,收购贫困户生产的农副产品, 门票收入提成用于贫困户扶危济困、社保扶贫补助、经济 发展扶持等扶贫义务。建立乡村旅游扶贫互助组织,探索 无偿扶贫资金有偿使用机制,实现循环使用、滚动发展。 二是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坚持乡村旅游扶贫资源集 体所有、村民共享。通过制定村规民约、乡村旅游扶贫互 助组织等方式明确并公示扶贫项目资金使用、利润分配、 项目受益农户等重大事项,使乡村旅游扶贫成果真正惠及 贫困农户。三是建立扶贫项目成果巩固机制。加强扶贫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