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系统影像诊断ppt课件_第1页
中枢系统影像诊断ppt课件_第2页
中枢系统影像诊断ppt课件_第3页
中枢系统影像诊断ppt课件_第4页
中枢系统影像诊断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脑血管病 头颅 CT正常解剖 常规头颅 CT扫描包括 u 颅底蝶鞍层面 u 鞍上池层面 u 第三脑室下部层面 u 第三脑室上部层面 u 内囊层面 u 侧脑室体部层面 u 侧脑室上部层面 u 大脑皮质下部层面 u 大脑皮质上部层面 额叶 蝶骨小翼 鞍背 桥脑 内听道 小脑半球 前床突 颞叶 颞骨岩部 桥脑小脑脚池 第四脑室 枕内隆突 蝶鞍层面 大脑镰 侧裂池 侧脑室颞角 桥脑 小脑半球 额叶 颞叶 鞍上池 环池 第四脑室 小脑蚓部 鞍上池层面 第三脑室下部层面 额叶白质 侧脑室前角 第三脑室 第四脑室 上失状窦 尾状核头部 侧裂池 豆状核 环池 枕叶 大脑镰 侧脑室前角 豆状核 第三脑室 四叠体 额叶 尾状核头部 内囊膝部 内囊后肢 四叠体池 枕叶 第三脑室上部层面 内囊层面 额叶灰质 内囊前肢 内囊后肢 松果体钙化 脉络丛 侧脑室前角 尾状核头部 丘脑 大脑大静脉池 枕叶 胼胝体膝部 纵裂池 侧脑室体部层面 额叶灰质 尾状核体部 顶叶 大脑镰 额叶白质 放射冠 枕叶 侧脑室上部层面 额叶 胼胝体 侧脑室体部 大脑镰 放射冠 顶叶 枕叶 大脑皮质下部层面 额叶 顶叶 中央沟 半卵圆中心 大脑镰 大脑皮质上部层面 额叶 顶叶 大脑镰 上失状窦 脑血管病病因 n 血管壁病变: 高血压性动脉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炎:结核、梅毒、结缔组织疾病等; 先天血管疾病:动脉瘤、血管畸形及先天性狭窄; 其他原因:外伤、颅脑手术、穿刺、药物、毒物及 恶性肿瘤等。 n 心脏和血管动力学改变:高血压、白血病或血压的 急骤波动,心功能障碍等。 n 血液成分:各种原因所致的高粘血症,如脱水、红 细胞增多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等。 n 其他:空气、脂肪、癌细胞和寄生虫等栓子。 n 部分 CVD病因不明。 CVD分类 -12类( 1986年) n 颅内出血 n 脑梗死 n 短暂性缺血发作 n 脑供血不足 n 高血压性脑病 n 颅内动脉瘤 n 颅内血管畸形 n 脑动脉炎 n 脑动脉盗血综合症 n 颅内异常血管网症 n 颅内静脉窦及脑动脉血栓形成 n 脑动脉硬化症 颅内出血 n 蛛网膜下腔出血 n 脑出血 n 硬膜外出血 n 硬膜下出血 脑梗死 n 脑血栓形成 n 脑栓塞 n 腔隙性梗死 n 血管性痴呆 短暂性缺血发作 n 颈动脉系统 n 椎 基底动脉系统 脑部血管供应 动脉系统 静脉系统 颈内动脉系统 椎 基底动脉系统 颈内动脉系统(又称前循环) 起自颈总动脉 颈内动脉 眼动脉 脉络前动脉 后交通支 大脑前动脉 颈内动脉终支 大脑中动脉 颈内动脉直接延续 供应眼部和大脑半球前 3/5部分(额、颞部及鞍结节 )的血液 椎 基底动脉系统(又称后循环) 起于椎骨下动脉根部 基底动脉 双侧椎动脉双侧椎动脉 小脑前下动脉 脑桥支 内听动脉 小脑上动脉 小脑后动脉 基底动脉终 末支 颈动脉和椎 基底动脉 通过吻合支形成丰富的 侧支循环,其中最重要 的是脑底动脉环( Willis 环)。该环由双侧大脑 前动脉、颈内动脉、大 脑后动脉、前交通支动 脉和后交通支动脉组成 。使两侧大脑半球及一 侧大脑的前后部分有充 分的侧支循环,具有脑 血流供应的调节和代偿 作用。 脑的静脉系统 脑静脉及静脉窦的组成 乙状窦 大脑浅静脉 大脑深静脉 大脑大静脉 大脑上静脉 :汇集大脑皮质大部分血流,注入矢状窦 大脑中静脉 :汇集大脑外侧沟附近的血液,注入海绵窦。 大脑下静脉 :汇集大脑半球外侧面下部和底部血液, 注入海绵窦和大脑大静脉 大脑内静脉 基底静脉 均注入颈内静脉 -出颅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n 指历时短暂并经常发作的脑局部供血障碍,导致 供血区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每次发作持续 数分钟至一小时,不超过 24小时即完全恢复,但 经常反复发作。 n 影像学检查: CT或 MRI检查大多正常,部分病例 可见脑内小梗死灶或缺血灶,弥散加权 MRI或 PET 可见片状缺血区。 脑梗死 n 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 ,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 或脑软化。 临床常见类型: 脑血栓形成 脑梗塞 腔隙性脑梗死 脑血栓形成 n 是脑梗死中常见的类型,又称动脉粥样硬化型脑 梗死。 n 定义:脑动脉主干或其皮层支因动脉硬化及各类 动脉炎等血管病变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并进而 发生血栓形成,造成脑局部供血区血流中断,发 生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出现相应的神 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n 分类: 1、大面积脑梗死。 2、分水岭脑梗死。 3、出血性脑梗死:常发生于大面积脑梗死之后。 4、多发性脑梗死:两个或两个以上梗死灶,多为反 复发生脑梗死的后果。 脑血栓形成 影像学表现 n 颅脑 CT:多数病例于发病后 24小时内 CT不 显影, 24 48小时后逐渐显示与闭塞血管 供血区一致的低密度灶。 病灶较小时或脑干、小脑梗死 CT不能显示 ,需 MRI检查。 病后 2 3周为亚急性期,病灶处于吸收期 ,病灶可与脑组织等密度,导致 CT不能见 到病灶,称模糊效应。需要 CT增强扫描。 双侧放射冠区腔梗,左顶叶脑梗塞 左侧颞、枕叶脑梗塞 双侧额、颞叶脑梗塞(同一病人) 双侧额、颞、顶叶,左侧枕叶脑梗塞(同一病人) 左侧大脑半球梗塞 右侧颞叶梗塞 左侧脑软化灶 桥 脑 梗 塞 桥脑梗死 T1WI T2WI 小脑梗死 n MRI检查:脑梗死数小时内, MRI即有信号 改变。呈长 T1及长 T2信号。 n 与 CT比较: MRI具有显示病灶早,早期发现 。大面积脑梗死,清晰显示小病灶及后颅凹 梗死灶。病灶检出率达 95%。弥散加权 MRI 可于发病后半小时,即可显示长 T1及长 T2 梗死灶。 影像学表现 右侧颞顶叶交界区脑梗死 n T1WI低信号, T2WI高信号,无血管区 。 腔隙性梗死 n 指发生于大脑半球深部白质及脑干的缺血性微梗 死。占脑梗死 20%。 n 影像: n CT:可见深穿支供血区单个或多个直径 2 15mm 病灶。形态:圆形、卵圆形、长方形或楔形腔隙 性低密度灶,边界清晰,无占位效应,强化呈斑 片状强化。以基底节、皮质下白质和内囊多见, 其次为丘脑和脑干。 n MRI: T1呈等信号或低信号, T2高信号; T2加权 像显示几乎可达 100%,并能区分陈旧或新发病灶 。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双侧基底节多发腔梗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双侧放射冠区腔梗 左基底节、放射冠区腔隙性脑梗死 腔隙性脑梗死( Lacunar Infarction) 高血压病史 30年,多发腔隙性梗塞,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左侧颞叶梗塞的模糊效应 脑栓塞 n 指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颅内动脉系统,使 血管急性闭塞引起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 死及脑功能障碍,占脑梗死的 15%。 n 影像:头颅 CT及 MRI:出现缺血性梗死或出 血性梗死的改变,出现出血性梗死更支持脑 梗塞的诊断。 MRI可发现颈动脉及主动脉轻 度狭窄。 脑出血( ICH) n 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高血压是最 常见的原因。 n 部位:绝大多数 ICH发生于基底节、壳核及内囊区 ,约占脑出血的 70%,脑叶、脑干及小脑齿状核 10%。 n 影像: n CT:发病后即可显示新鲜血肿,圆形或卵圆形高 密度,一次出血通常在 30分钟内停止,但有 20 40%患者病后 24小时内血肿仍继续扩大,为活动 性出血或早期再出血,多发性脑出血通常继发于 血液病,脑淀粉样血管病等。 右外囊区血肿(急性期) 右侧丘脑出血 右侧丘脑出血 破入侧脑室 顶 叶 脑 出 血 左侧 颞叶 脑出 血破 入蛛 网膜 下腔 左侧颞叶脑出血 右侧颞枕部脑出血 n MRI:急性期:对幕上及小脑价值不如 CT;对脑干出血 优于 CT。 n 病灶 4 5周后, CT不能区分脑出血时, MRI仍可明确 诊断,故可区分陈旧性脑出血和脑梗死。 n MRA较 CT更易发现脑血管畸形、血管瘤及肿瘤等出血原 因。 n MRI在脑出血各个期的信号表现: n 超急期 24小时,等 T1,长 T2信号,与脑梗死水肿不 易鉴别,此期出血适合 CT检查; n 急性期: 24 48小时,为等 T1,短 T2; n 亚急期: 3天 2周,短 T1,长 T2; n 慢性期: 3周,长 T1,长 T2信号。 影像学表现 小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 n 多种原因所致脑底部或脑干及脊髓表面血管 破裂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血液直接流入 蛛网膜下腔,又称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此外因脑实质内、脑室内、硬膜外及 硬膜下血管破裂等血液穿破脑组织流入蛛网 膜下腔者,称继发性 SAH。 影像: n 头颅 CT是首选诊断方法,蛛网膜下腔高密度出血 征。多位于外侧裂、前纵裂池、后纵裂池、鞍上 池和环池等。大量出血时,脑室、脑池呈铸型高 密度改变,增强 CT可显示大的动脉瘤和脑血管畸 形。 n 出血量不多,病变在后颅凹或贫血患者, CT可能 看不到,临床高度怀疑 SAH,而头颅 CT阴性者, 需 CSF检查。 n MRI和 MRA:在 SAH急性期不易做 MRI检查,可诱 发再出血; MRA对直径 3 15mm动脉瘤检出率可 高达 84 100%。 蛛网膜下腔出血 左侧 脑出 血开 颅术 后蛛 网膜 下腔 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高血压脑病 n 指血压骤然急剧升高引起的一种暂时性急性全 面脑功能障碍综合症。 n 影像: n 头颅 CT:脑血肿所致弥漫性白质密度减低、脑 室变小。 n 头颅 MRI:较头 CT敏感,呈长 T1与长 T2信号。 n 有人认为: CT和 MRI显示的顶枕叶水肿是高血 压性脑病的特征。 颅内动脉瘤 n 颅内动脉瘤是指颅内动脉的局灶性异常扩大 ,约 1/5的病例为多发。先天性动脉瘤约占 80 。约 90起自颈内动脉系统, 10起自椎 -基底 动脉系统。 颅内动脉瘤 动脉 瘤出 血破 入蛛 网膜 下腔 左侧裂区动脉瘤 n 无血栓动脉瘤, T1WI与 T2WI均为无信号流 空影。 n 有血栓形成时多呈环形层状排列的高低相 间的混杂信号,亚急性血栓 T1WI、 T2WI像 均为高信号,慢性期血栓含铁血黄素沉着呈 瘤周及壁内黑环形影。 n MRA上动脉瘤显示为与载瘤动脉相连的囊 状物。 MRI影像 鞍上池区动脉瘤 头部外伤的 CT诊断n 颅骨骨折 :凹陷骨折、多发骨折、颅底骨折、开放性骨折,并导致颅内积气。 n 临床 颅骨骨折或脑膜血管断裂形成。最常见脑膜中动脉因颞部骨 折而断裂,形成中颅窝血肿, 95%伴颅骨骨折。典型表现: 原发昏迷 短暂清醒 再度昏迷,形成中间清醒期。 n CT表现 颅板下边缘光滑的凸向脑面的梭形高密度影, CT值 50- 70Hu。 血肿不超越颅缝,但在失状窦处由于失状窦破裂出血可 越过中线。 血中下脑组织受压,致同侧脑室受压、移位,但由于有 硬膜阻挡,占位效应相对轻。 慢性时,血肿机化形成较厚纤维组织膜,钙化后形成壳 壁 硬膜外血肿 左顶部硬膜外血肿,同侧脑实质受压, 侧脑室受压、移位。 硬膜下血肿 n 临床 血肿聚集于硬膜下层与蛛网膜间,主要由于脑组织 处于快速运动时突然受阻,造成对侧部位的减速性 损伤,又称对称性损伤,半数合并脑搓裂伤。是最 常见的死亡原因。症状呈进行性加重,伤后可有短 短暂中间清醒期,继而颅压增高、脑水肿症状。 血肿在伤后不同时间形态变化各异,分为三个时期 :急性、亚急性、慢性期。 n CT表现 急性硬膜下血肿 :伤后 3天内,颅骨内板下均匀 新月形高密度影, CT值约 50-80Hu。可跨越颅缝。 亚急性硬膜下血肿 :伤后 4天 -3周内,颅骨内板 下新月形等密度、高密度混杂密度影,可见下部致 密、上方低密度的液体界面。邻近脑皮质均匀受压 、脑沟消失,灰白质交界区被均匀推向内侧,同侧 脑室受压移位、闭锁,中线结构移向对侧。 慢性硬膜下血肿 :伤后 3周,血肿包膜形成,凝 血块液化,形成颅骨内板下新月形低密度影,密度 接近脑脊液。 急性硬膜下血肿 亚急性硬膜下血肿 慢性硬膜下血肿 左侧亚急性硬膜下血肿 同一病人,慢性硬膜下血肿 脑挫裂伤 n 临床 受伤后脑组织水肿、静脉淤血、渗血及毛细血管点状出血。 多数因头部运动中受撞击造成的对冲性损伤引起。典型表现 :意识障碍,一时性昏迷、清醒后有伤前情景记忆力丧失。 颅高压、脑膜刺激征。 n CT表现 皮质区水肿,伴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