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毕业论文-关于某区产业发展的思考.docx_第1页
党校毕业论文-关于某区产业发展的思考.docx_第2页
党校毕业论文-关于某区产业发展的思考.docx_第3页
党校毕业论文-关于某区产业发展的思考.docx_第4页
党校毕业论文-关于某区产业发展的思考.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党校毕业论文-关于某区产业发展的思考 关于*区产业发展的思考 目录 一、*区产业发展概述 *区产业发展的基本问题 *区产业未来发展的两个挑战 *区产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区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二、*区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工业化进程分析 产业结构分析 三、*区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定位 概述 大秘书网文章- 找文章,到 大秘书网 产业发展定位的总体指导思想 产业发展的具体定位 四、*区产业发展的空间战略思考 通过“造核”打造区域的增长极 构建“人”字型生产力布局的宏观框架 建构“一城两带三极”空间框架 通过“造势”构建区域发展的“雁行模式” 构建半小时快速道路网,缩小中心城市到各乡镇之间 的时间距离 五、*区产业发展的配套措施 提升城市化的内涵,打造城市的引擎 将“招商引资”逐步向“招智引商”方向转变 由注重数量的渐进式发展向追求内涵的跨越式方向转 变 打造“湖泊新概念” 采取中心城市带动和周围乡镇推动的城市化路径 大力弘扬本土创业精神,鼓励和扶持本地民营经济的 崛起和发展壮大 关于*区产业发展的思考 大秘书网文章- 找文章,到大 秘书网 内容提要:*区是经济发达省份的欠发达地区。XX 年 3 月,根据国务院和江苏省政府的决定,宿迁市对行政区划 进行了重大调整。新的*区现下辖 10 个镇、4 个乡、4 个 街道。区划调整后,*区区域面积达到 836.57 平方公里, 总人口为 81.26 万人。区划调整导致*区所辖面积和人口 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区划调整的重 大决策、抓住区域共同发展的大机遇,需要明确产业发展 定位,加快工业经济突破,进而实现*区在新的平台上经 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谱写新的篇章,描绘新的蓝图,率 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本文拟就* 区产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产业现状分析、产业 发展定位、产业发展的空间战略和产业发展的配套措施等 五个方面,对*区工业化的产业发展谈一些认识和体会。 关键词:*区 产业发展 产业定位 空间战略 一、*区产业发展概述 *区产业发展的基本问题 *区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例如产业技术进 步不快,地区产业结构雷同,产业的重复建设,第三次产 业发展落后以及该产业内各行业发展的不均衡等等。从本 质上看,*区产业的发展存在一个基本问题: *区产业必须找到在全市、全省产业体系中的位置并 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制度变革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 要条件,但产业竞争力不会因为制度的变革自动地强大起 来。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按照迈克尔波特教授的 看法,一个地区产业的竞争力与该地区的要素禀赋、需求 条件、相关产业支持、市场结构形态相关,一个地区产业 的竞争力就是一个地区的竞争力。这个看法虽然有道理, 但不够全面。正是因为全国和世界经济一体化,一个地区 产业的竞争力从本源上看应该是内生的,但也取决于该地 区产业参与全国和世界产业体系的程度与在其中的位置。 何况波特教授对竞争力的内生性变量的把握还是浅层次的。 产业竞争力的本源性变量应该是产业知识吸收与创新能力, 因为我们已经看到有这样的案例即它的要素禀赋、需求条 件、相关产业支持、市场结构形态不一定很符合波特教授 的要求,但它的产业确有相当大的竞争力,如日本、韩国 等等。 我们可以对波特教授的钻石结构作些修改,给波特教 授的钻石体系加一个核心,有了这个核心才能真正发展出 自己产业的持续的竞争力。因此,*区产业发展首先要培 养自己的知识吸收与创新能力,其次在更大程度上参与全 国和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在产业链中谋求好的位置,进而 保持与发展自己在全市经济中的产业竞争力。 附图 *区产业未来发展的两个挑战 *区产业发展在产业规制的变革过程中进行,目标是 要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与产业组织,使之在全市、全省经济 舞台上有强大的竞争力。然而这样的目标实现过程已经遇 到了新的环境变化,给*区产业未来发展带来了许多新变 数,带来了新的挑战。 1.新经济的产生与发展带来的挑战。新经济的概念最 早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提出来的。1996 年 12 月 30 日, 美国商业周刊发表的一组文章中创造性地使用了“新 经济”这个词汇。1997 年 11 月 17 日商业周刊再次发 表文章,重申在美国的确存在“新经济”。此后美国政府 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都认可了这一个概念,使新经济的 说法迅速传遍了全世界。当时一般来说,新经济是“以高 科技、信息、网络、知识为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增长动力 的、高速发展的经济”。其特征为低失业、低通货膨胀、 低财政赤字、高经济增长率、高劳动生产效率、高企业经 济效益。然而美国经济从 1991 年 4 月到 XX 年 3 月保持了 108 个月的增长之后,美国股市出现了大幅度的震荡,以科 技股为主的 NASDAQ 综合指数全面下跌,IT、网络等被认为 是新经济的产业引擎损失惨重,至今尚未完全恢复元气。 也正是如此,一些经济学家及社会人士开始怀疑是否真的 有新经济;在我国,新经济也仅仅热闹过一阵子,现在似 乎也不再有人去关注去研究。 笔者认为,新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是不 同于工业经济形态的新的经济形态。但是判断一种经济形 态是否是新的经济形态不能简单地以所谓的“三低三高” 特征为判断依据。判断一种经济形态是否是新的经济形态, 要看伴随着新经济形态的表征是否诞生与发展了一种新的 生产方式。就好像工业经济形态的背后是诞生与发展了 “大机器生产”、“大规模大批量标准化”生产方式,正 是这种生产方式才创造了我们今天所拥有一切财富和生产 质量。新经济如果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那么要看目前是 否已诞生新的肯定是未来方向的生产方式。我认为这种生 产方式已经诞生,这种新的生产方式可归纳为“以网络为 平台的智能化大规模定制生产方式”。所谓以网络为平台 是指新经济形态下生产、交易与信息可以在互联网上同时 进行,互联网本身已经具备了作为信息平台、交易平台和 生产平台这三个平台为一体的基础。所谓智能化是指以智 能计算机为重要的技术支持使得生产经营过程是完全柔性 且智慧的。智能化比自动化要更高级,是两个不同的层次, 自动化是机械的顶峰,但仍然是机械的,智能化则是智慧 的。所谓定制是完全按照消费者个人的偏好来生产其个性 化的产品与服务。在工业经济时代定制比较困难是因为成 本过大也不可能大批量生产,而在智能计算机的控制下则 完全可以做到大批量定制生产。如美国的 Lee 公司就宣布 顾客只要加 10 美元,公司就可以完全按照顾客的身材尺寸 与其他偏好快速生产其所喜爱的牛仔衣裤。这就是大规模 定制生产。又如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以一条生产流水线 却生产出多型号多款式不同的别克汽车,这虽然还不能说 是完全的大规模定制,但方向性已经非常明确。 新的经济形态与新的生产方式必然产生新的经济运行 规则,虽然经济学家们还未对那些新的经济运行规则有充 分的研究,但也发现的确存在一些新规则,具体如下: 资本追逐知识。在农业经济时代,社会生产的最重要 生产要素是土地,没有土地就等于没有了一切。到了工业 经济时代资本成为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资本决 定一切,资本可以雇佣劳动力。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社会 财富的增加,社会中的资本越来越充裕,相对于现实消费 需求的投资资本已经不再稀缺,新经济条件下,生产过程 中的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已经是知识即创造性的新知识以及 拥有这些知识与创新能力的人。 边际收益递增。经济学中有一著名规律就是“边际收 益递减”,这一规律在工业经济时代对经济现象有很好解 释。然而,在新经济时代这一规律却受到挑战,例如在软 件业中软件产品的开发成本是生产总成本中所占比例最大 的部分,它基本是一次性投资,可视为固定成本;而软件 开发后的复制生产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也就是说,软 件产品的变动成本接近于 0。这样的产品生产与销售对于软 件业来说,就是边际收益递增。 规模报酬递增。在工业经济时代生产要素的核心是资 本,随着生产要素投入的不断增加,生产的边际产量会下 降,导致规模报酬下降,这就是经济学中的“规模报酬递 减”规律。然而在新经济中,生产的核心要素已经是知识, 知识又可以以非常低的成本复制,知识的投入不再遵循规 模报酬递减的规律,而是遵循规模报酬递增的规律。这一 规律也就是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罗教授提出的所谓 “新经济增长理论”。另一方面如果产品市场规模大,产 品就越能成为新的生产技术标准,就可以制定新的竞争规 则,从而获得更大报酬,这也是一种规模报酬递增。 速度战胜规模。全球最大的网络数据传输公司思 科系统公司总裁约翰坎博斯认为新经济中“不是大鱼吃 小鱼,而是快的吃慢的”。这个看法实际上表明了新经济 时代速度带来的效益要比规模带来的效益大的多。设想当 互联网使我们的信息可以快速分享时,当我们大家都很聪 明,你所想到的我也想到时,那么谁有竞争力谁能够获胜 呢?显然谁快谁能赢。新经济时代知识创新的速度可能决 定一个企业、一个产业乃至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是否有真 正的竞争力。 新经济形态下的新的生产方式与新的经济运行规律将 对*区目前尚处于工业化初期的产业体系产生两个方面的 重大挑战:第一个方面挑战是*区目前产业的生产方式必 须尽快地向全省、全国经济发展的新生产方式转变,对目 前的产业体系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变简单机械化生产向 智能化生产,变大批量标准化生产为大批量定制生产,不 然*区产业未来不可能有很强的竞争力。第二个方面的挑 战是*区产业的发展在经济制度变迁的过程中还必须调整 自己的经济运行方式,以适应新经济条件下的新的经济运 行规则。这是一个相当困难的事,但又是*区产业发展不 得不解决的难题。 2.信息技术快速进步带来的挑战。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信息技术对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在那些新经济发 展迅速的国家更是如此,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信息技术对产业体系发展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实 际形成了一个新兴的产业即 IT 产业,今天的 IT 产业已经 不是一般概念中的通讯或电子产业,而是一个产业群,它 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现代通讯、信息分析、网络及服 务、系统集成、电子商务、通信设备等等产业。这个产业 群有其自己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扩展性,即此产业群能 够不断地扩展到国民经济的其他领域,因为国民经济的各 个方面都离不开对信息的需求,也正是如此,信息技术与 信息产业将对国民经济与人类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第二个 特点是衍生性,即此产业群具有自己不断繁衍发展的特点。 最早的信息技术产业就是指计算机与通讯产业,然而随着 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一产业就不断地分化与衍生出一系列 相关产业,形成了今天的 IT 产业群。第三个特点是覆盖性, 即信息技术产业具有覆盖其他产业的特性。所谓覆盖就是 信息技术融入其它产业的生产技术之中,对传统产业的生 产技术进行改造,进而改造了这些产业本身。 信息技术产业群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由于信息技术的 发展导致信息产业群的发展,而这一新产业群的发展与壮 大首先使一个国家的产业体系发生了变化,其次也成为国 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研究发现,信息产业群对 GNP 的 贡献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还不十分明显,而到了 90 年代 中期则有明显增加,从原来的可以忽略不计的百分之零点 几发展到 XX 年的 10左右,其影响已经很大,尽管 XX 年 之后,IT 产业有些不景气,但它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却 依然在增加。信息产业除了直接增加 GNP 之外,还对社会 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首先,信息产业导致信息的快速 传递与处理,使社会经济决策的正确与快速有可靠的保证。 其次,信息产业为智能化生产创造了技术基础,推动了新 经济形态的新的生产方式的诞生与发展,进而产生新的生 产力。再次,信息产业的发展已经对人类的生活方式、生 活质量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将来的影响可能会更大,而 这必将对未来的社会产生冲击。 信息技术对产业发展的改造与推动并进而导致产业本 身的变化。信息技术发展对工业经济时代形成的产业体系 与产业有重要的改造与融合的作用,例如传统的运输产业 主要是帮助客户实现产品与物资的空间位移,最多是所谓 的门对门的运送。当信息技术与传统的运输业结合后就有 了现代意义的物流业,物流业虽然有产品与物资的运送, 但其最重要的功能是替代其他产业与企业供应与销售的配 售功能,而且是快速准确的参与供应链管理等等。现代意 义的物流业在*区还没有起步,相比与其他发达地区,* 区新一轮产业发展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境地。 信息技术在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配合下使智能化的生产 变为可能。智能化的生产要求现有的产业技术与技术设备 有极大的提高,即现有的生产技术设备与智能化生产不匹 配。而*区的装备产业与全市、全省先进水平的距离还很 大,导致许多创造性的设计无法有合适的工艺技术与合适 的制造设备。这对*区产业体系与产业竞争力的提高至关 重要。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导致信息产业群的发展变化, 直接推动产业体系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信息技术的发 展还使产业组织形态发生重要变革,例如产业集群的产生、 企业网络组织、战略联盟组织、虚拟研发组织、虚拟企业 等等。今天,*区产业组织的状态还处于工业经济初期的 状态,与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尚不相称,*区产业组织的 发展还有相当长的道路要走,这就是一个发展中的挑战。 *区产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1、*区产业发展要全面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十六 届三中全会在总结我国前一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教训的 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 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 展”,强调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 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 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十六届四中、五 中全会,就科学发展观又进一步进行了阐述。因此,牢固 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进 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以科 学发展观来审视过去一个时期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历程和 现状,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纠正。 2、*区产业发展要符合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党的十六 大提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 效益好、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 分发挥”。同时,能源短缺将是今后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 重要因素。因此,*区产业发展要体现这些要求,处理好 资本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 产业之间的关系。 3、*区产业发展规划要与区域产业梯度转移相结合。 根据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 其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会逐步向欠发达地区转移,这对两 地区而言都是有利的,能够促进全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 从世界范围看,现阶段国际资本向我国转移的速度在不断 加快,特别是转向我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等地 区。从江苏省来看,提升苏南、带动苏中、推动苏北以及 开发东陇海线的战略正在实施,苏南地区产业向苏北地区 转移的迹象日渐明显。因此,*区产业发展要体现出这一 要求。 4、*区产业发展要使工业与现代农业、第三产业发展 相结合。*区产业规划的重点是工业规划,考虑到*区目 前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发展落后的现实情况,必 须把现代农业、第三产业,特别是生态型农业、旅游业、 物流业等也作为*区发展的重要产业统筹规划,形成一、 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良好格局。 *区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1、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原则。这两个原则 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前文已论述,这里从略。 2、重点开发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原则。*区 18 个乡镇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存在较大的差异,再加上各 自的区位条件不同,因此产业发展不可能像撒胡椒面那样 面面俱到、处处布点、四处开花,而是根据各个乡镇的特 点,找出切入点和带动点,重点布局,进而达到整体推进。 “软硬件”建设并重原则。既要加快*区城市化进程 和各类园区建设的步伐,不断完善产业发展的“硬件”条 件,增强产业发展的载体功能;更要加快推动产业可持续 发展的环境优化、观念创新和人才引进等工作,转变政府 职能,加强“软件”建设,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 境。 二、*区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工业化进程分析 工业化是社会经济结构演进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衡 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阶段与水平的重要标志。 表 1 *区及其乡镇、街道工业化发展水平 地 区 人均 GDP 第一产业比重 第二产业比重 第三产业比重 *区 5087 22.3 45.4 32.3 洋河镇 7238 9.3 58.5 32.2 陈集镇 4364 24.9 47.3 27.9 中扬镇 3896 56.7 20.6 22.6 郑楼镇 2723 43.1 31.4 25.5 仓集镇 4351 41.2 35.7 23.1 耿车镇 9124 18.9 58.4 22.7 埠子镇 4695 31.2 40.4 28.4 洋北镇 5127 28.6 55.7 15.8 龙河镇 4919 32.5 42.4 25.1 三棵树乡 4078 37.5 42.4 20.1 罗圩乡 3003 44.8 32.8 22.4 南蔡乡 3159 39.9 42.2 17.8 屠园乡 4337 45.0 42.3 12.8 双庄镇 5203 36.3 37.2 26.5 项里街道 3807 2.6 42.9 54.4 幸福街道 3401 0 36.1 63.9 河滨街道 5598 3.5 25.2 71.3 XX 街道 6949 0.8 32.4 66.9 从表 1 可以看出,*区人均 GDP 为 5087 元,各乡镇、 街道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差异较大,最高的耿车镇为 9124 元,是最低的郑楼镇的 3.35 倍,但即使是最高的耿车镇按 现行汇率计算也只不过刚过一千美元大关,其余乡镇、街 道无一超过一千美元,全区人均 GDP 折合成美元也仅刚过 六百美元,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甚至也低于全国平均水 平。除四个街道外,其余十四个乡镇的第一产业占 GDP 的 比重都比较大,超过 30%的就有十个,最高的中扬镇达到了 56.7%,部分乡镇三次产业比重呈现“一、二、三”的结构, 有的呈现“二、一、三”结构。从全区来看,第一产业增 加值占 GDP 的比重也高达 22.3%,虽然产业结构呈现“二、 三、一”的态势,但是第一比重仍然偏高,二、三产业发 展落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将不断减少,工业和第三产 业不断增加,工业增长到一定程度后停止并减少,第三产 业继续增长,最终形成“三、二、一”的格局。*区作为 *区市的中心城区,应发挥城市辐射和带动功能,三次产 业结构最终应形成“三、二、一”的格局。 综上所述,*区目前正处于工业化的初始阶段。 产业结构分析 1.农业 *区土地肥沃,气候宜人,具有生产特色农副产品的 条件和基础。*区现种植多种经济作物,如桑蚕、棉花、 西瓜、银杏、金针菜,霉干菜、粉丝加工,家禽养殖、淡 水养殖,猪、牛、羊等养殖基础也比较好。从前面的分析 可知,*区目前基本上还是一个农业社会,今后农副产品 大有文章可作,应当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加大农业 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农业龙头 企业,实现“以工带农、以工促农、以工补农”。 2.工业 表 2 *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一览表 所属行业 企业个数 企业数占企业总数的比重 产值 占全区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农副食品加工业 4 6.90 3.00 16.17 食品制造业 1 1.72 0.07 0.38 饮料制造业 11 18.97 1.96 10.58 纺织业 9 15.52 5.48 29.54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3 5.17 0.59 3.18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 15 25.86 4.28 23.07 造纸及纸制品业 1 1.72 0.11 0.59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和复制 1 1.72 0.05 0.27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1 1.72 0.15 0.81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3 5.17 0.16 0.86 金属制品业 1 1.72 0.34 1.83 通用设备制造业 3 5.17 0.41 2.21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4 6.90 1.65 8.89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1 1.72 0.30 1.62 合计 58 100 18.55 100 现阶段*区产业聚集程度较高的产业有:木材加工业、 纺织服装业、饮料制造业。全区 58 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 木材加工、纺织及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饮料制造业这三 个产业拥有的规模企业数分别为 15、12、11,三者之和远 超过了半数。此外,聚集度较高的产业还有非金属矿物制 品业,即*区的玻璃制品加工产业。电气机械制造业中规 模工业企业有四家,规模效应虽不如其他几个产业,但市 场前景广阔,今后需要大力发展。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塑料再生和加工业,虽然*区部分 乡镇此类企业数量很多,近乎遍地开花,但这些企业中没 有一家是属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而且,塑料再生产业 在耿车镇铺天盖地,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相当严重, 应引起高度重视。塑料再生和加工业发展前景广阔,如果 切实解决了环境污染和健康破坏问题,有可能发展成为* 区的一个支柱产业。目前耿车镇塑料再生产业仅仅涉及的 是废弃塑料的收集、分拣、简单加工,属于低层次的,是 靠牺牲生态环境、人体健康,依靠简单的体力劳动来获取 菲薄的经济利益,还没有真正进入塑料再生和加工业的行 列之中。 三、*区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定位 概述 *区产业结构和产业区域分布是由*区现阶段所面临 的内、外部环境所决定的。*区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 主要有: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国际产业资本向 发展中国家转移、长三角、珠三角以及苏南地区产业结构 调整而导致的部分产业资本向苏北转移。内部环境主要指 *区所拥有的政策优势、区位优势、自然资源、气候条件 和已有的产业基础等。目前*区正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 这是*区产业定位的最大前提条件,这就决定了依托自身 所拥有的资源条件而发展起来的传统支柱产业仍然是今后 *区加快工业化进程的现实基础、出发点和着眼点。加快 工业化走跨越式发展道路要依靠两条腿走路,一条是充分 积极调动*区内部各种要素,大力弘扬本土创业精神,鼓 励、扶持本地民营经济的崛起和发展壮大;另一条是坚持 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项目带动当地经济的 快速发展,通过大项目带小项目、小项目促小小项目,缩 短工业化初期资本原始积累的时间。但应该重视的是,资 本和产业转移并不真正取决于招商力度的大小,而是由成 本、要素、市场、体制、环境等一系列因素所决定的。招 商引资也必须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一个产业总是在具有 比较优势的区域安家落户,培育新的产业必须建立在区域 的比较优势基础之上。因而,工业化初期资本积累的时间 可以缩短、甚至出现跳跃式发展态势,但产业结构变更和 定位不能逾越当地经济发展的水平,所以充分利用本地资 源进行深加工,应该是*区今后工业化的产业方向。在较 长的一段时间里重点发展资源加工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 业,以资源加工为基础,实现工农业联动发展。但这并不 排斥其他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通过其他高新产业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达到提高产业竞争力的目的。借 助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实际上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和 进步,但这些新型产业的发展不应该是孤立的,而必须在 与其他产业的联系和互动中实现产业集聚、形成新的产业 分工。 产业发展定位的总体指导思想 *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选择应成为重点考虑的战 略问题,一个地区要真正实现自身发展必须走特色化道路, 正如*区市所提出的竞争战略所采取的“差别竞争、特色 取胜”。如何将这种战略落实到具体的产业中,这是需要 认真探索的问题。有人认为,*区现在处于工业化初期阶 段,对产业的选择可以采取“来者不拒”的态度,特色会 在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这种观点将会把*的发展引向歧 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同时,*区工业化处 于更加复杂的区域和全球化背景中,在这种背景下方向感 非常重要。未来*区的产业发展可借鉴以下模式: 1.生态型的资源加工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应成为 产业发展的重要选择。 首先应该科学地认识资源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人们常常将低附加值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联系 起来,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实际上,目前产业发展呈现 出两种趋势,即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化和劳动密集型 产业技术密集化。我认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 并不是“夕阳产业”,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 是*区工业化过程或资本原始积累阶段不可跳跃的阶段。 这是因为,产业发展必须要有要素的支撑,目前*区要素 禀赋的特点是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但缺乏人才、资本、技 术、品牌、管理等要素,区位条件也不佳,这种要素禀赋 的特点使得*区在产业选择上必然要走自身资源与外部人 才、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相结合,将比较优势转化为 竞争优势的道路,选择的产业与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发展的 如轻纺、食品等资源型的工业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而且, 目前*区的工业化进程又与整个中国区域经济结构转型紧 密联系在一起。*区工业化初期所接纳的转移产业恰恰是 浙沪及苏南地区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所形成的劳动密集型、 资源密集型产业。因此,不管我们承认与否,*区的发展 不能违背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即产业梯度转移规律。我 们实现跨越式发展并不是要形成产业发展的跨越,而是尽 量缩短产业发展的周期,只有借势我国三大经济圈,特别 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快速实现*区工业化跨越式发展,* 才能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根据*区的实际情况,特别是 目前相当一部分乡镇还处于以农业为主,工业经济几乎为 零的阶段,试图走其他的工业化道路,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从总体上来讲,实现*区工业化唯一的路径选择是 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并且将生态要素融入 其中。这一点与浙江省有些类似,与苏南地区上一世纪 80 年代的发展情况也相似之处,*区产业发展道路不能跳跃 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而直接进入技术密集型的产 业发展阶段,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没有要素的支撑。 2.形成富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群。 产业的发展最终在于形成特色,有特色才具有竞争力。 特色的形成是非常复杂的问题,有资源只能说明具有比较 优势,但并不意味着有竞争优势,要形成竞争优势必须要 注重“软资源”的作用,即技术、人才、管理、品牌等相 关要素的作用,如果没有这些“软资源”的作用,资源再 丰富也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软资源”对“硬资源”起 到“点石成金”的效果,“软资源”对特色经济的形成起 到重要的作用。前文已将*区产业定位在劳动和资源密集 型产业,从总体上讲产业远未形成特色。目前产业发展也 只能说处于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企业的数量和密度仍然 偏小,产品质量缺乏竞争力。同时,企业与企业之间缺乏 合作,并未形成企业群。一旦形成企业群,分工与合作的 格局必将形成,产业链条必然延伸,同时,社会资本,包 括群体创新能力将成为产业持续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力量。 根据实地调研发现,*区一部分产业已经形成“企业群” 的胚胎,比如说木材加工业,龙河的农副产品特别是粮油 加工,以及埠子的小商品市场等,正是因为这些特色产业 使这些乡镇相对其他乡镇来说,其经济基础和发展前景良 好。政府要加强引导,并给以财政和金融上的支持,促使 这些特色产业进一步发展。产业发展方面关键是做好“减 法”,使产业朝着特色方向发展,所谓特色,就是“专”、 “精”、“尖”。在产业发展方面政府要有一种“慧眼”, 有些特色产业现在可能不太起眼,但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很快可以壮大。相反,一部分企业或产业可能“貌似强大” ,但可能很快会衰落。目前,*区市包括*区招商引资存 在着盲目性,且缺乏方向性,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区域缺 乏特色,在工业园区和一些地区企业缺乏必要的联系。尽 管事物的发展是由无序到有序的过程,但作为政府必须要 加强引导,政府不仅在空间方面要有不平衡的思想,在产 业发展上也要有不平衡的思想,使区域产业朝着特色方向 发展。产业特色化和后面所谈到的“一城两带三极”的思 想是完全统一的,也是与“区域政策产业化”和“产业政 策区域化”的思想相统一的。如果要促成“一城两带三极” 宏观构架的形成,必须将“城”、“极”、“带”与“特 色产业”结合起来,否则“城”、“极”没有具体内容的 支持,也不可能发展,进而也就不可能形成产业带。 3吸收并借鉴已有的成功经验。 依靠区内外大企业的品牌优势,实现农业产业化。城 乡协调发展,不仅是从公正公平角度出发,更重要的是城 乡协调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有利于增强城市的竞争力。 如果能科学地认识当地的区情,将当地的资源与外部的资 金、技术、管理等要素有效地结合起来,*区是可以走出 一条特色化发展道路的。下面举内蒙地区近年走出一条城 乡协调发展特色化道路的事例来说明上述道理。内蒙在 XX 年拿了 3 个“全国冠军”:GDP 增速 16.3%,为全国第一;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提高 20 个百分点,增速全国第 一;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全国第一。内蒙的成功在 于利用“草原概念”,将传统的“公司+农户”组织形式演 变成不仅包括金融、科技、服务等工具,还出现了基地、 奶站、饲养小区、合作社、协会等中间组织形态。同时它 还实现了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增强了城市的竞争力。其 发展仅仅只有 5 年时间,1999 年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和林格 尔与弱小的蒙牛结盟,1999 年和林只有 XX 多头牛,而到了 XX 年达到 6 万多头。当地有 4 万多农户饲养奶牛。羊牛、 运输牛奶、营销产品、工厂做工等,和林格尔有 10 万人被 卷入蒙牛所牵动的这个乳业链条里,而和林整个县才有 18 万人。蒙牛在 4 年间从中国乳业第 1116 位,上升到第 4 名。 与此同时,一个贫困县崛起了,城镇经济得到迅猛发展。 现在和林基地的辐射半径迅速扩张,已经达到 350 公里左 右。蒙牛随后将和林格尔的基地经验输出,在内蒙兴安盟、 通辽和 XX 的通州复制。蒙牛的产业链已经辐射近百万人。 走同样发展道路的还有伊利。数据显示,伊利现有奶牛基 地 3 个,签约奶牛 22 万头,上下游产业链辐射人口也在百 万左右。 该模式对*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区划调 整以后*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大幅上升,如何带动农民致 富是需要考虑的战略性问题。利用大企业的品牌优势,采 取贴牌生产的方式,促进农业产业化不失为一个重要选择。 同时,一个地区资源优势如果要转化为竞争优势,必须要 形成品牌,没有品牌就不可能形成竞争力。 内生发展模式和中小企业集群。与内生发展模式相对 的是外生发展模式。苏州是外生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经 济发展和所取得的成就主要是依靠外来资本的投入。温州 则是内生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温州在一无资源优势、二 无政策优势的情况下,白手起家,依靠自我积累,通过二 十多年的时间发展成为中国最具经济发展活力的城市之一。 温州内生发展模式通过中小企业集群带来的经济增长令世 人瞩目。以温州打火机产业为例,小小的打火机十几个零 部件,温州有三千多家相互竞争而又紧密合作的中小企业 加工生产,零部件工序的细化、企业生产的专业化、生产 企业的工序化、劳动分工的高度深化、地缘上的接近和中 间产品市场获取半成品的运输成本极低、工艺和技术等快 速创新在企业中扩散,使得温州数千个企业的命运被息息 相关地捆绑在一起,形成了企业集群。同时各个企业也分 享到了由此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使得温州的打火机以其 物美价廉而牢牢占据了世界打火机市场的霸主地位,市场 份额达到全球的 70%。意大利经济发展的成功也与中小企业 集群密不可分,其中小数量之多、规模之小都是其他工业 化国家所不能比拟的。XX 年,意大利全国共有中小企业 110 余万家,而意大利的人口只有 5500 多万,也就是说, 每 50 个人就拥有一家中小企业。意大利平均工业企业人数 只有日本的四分之一、德国的三分之一、不到美国的三分 之一。*区有 81.26 万人口,按意大利每 50 人拥有到一个 中小企业,*区应该有 1.6 万多个中小企业,如果发展到 这个水平的话,即使是一个大企业也没有,*区也会实现 工业化的目标。 中小企业集群发展主要有三种模式:日本模式、美国 模式和意大利模式。日本模式主要是围绕大企业而形成的 大量为大企业提供原材料、半成品、服务的中小企业,从 而形成企业集群;美国模式的中小企业集群则大多围绕高 新技术产业;意大利模式则更多集中在纺织品、服装、鞋、 皮革、家具、机械等传统产业。美国模式显然不适合现阶 段*区经济发展现实,但日本模式和意大利模式应该可以 借鉴。日本模式实际上也为“外生模式发展”如何更好地 融入和带动*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思路,使“外生式发 展”转化为更具生命力的“内生发展”。 温州和意大利的发展经验尤其是温州经验给我们提供 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如何加快工业化的发展路径,也就是要 根据经济特色,切勿盲目攀比发展高新技术,万不可贪大 弃小、重招商引资轻本地资本。需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 持,尽快形成具有特色的中小企业集群,造就经济发展的 原动力。 产业发展的具体定位 *区产业发展的具体定位要注意发挥下述的现有资源 优势:新兴城市市政府所在地,*区市享有省政府特殊政 策资源;交通便利,京杭大运河纵贯全境,京沪、宁宿徐、 徐宿淮盐高速交汇于此;职业教育发达,劳动力资源丰富; 林木资源丰富;农副产品加工、养殖业基础好;林木加工、 白酒酿造、纺织服装、玻璃加工、机械电子有一定的产业 基础。 要在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突出以下几点: 1、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 构调整,实现工农联动发展 发展思路:依托现有资源优势,扩大加工规模,优化 产品结构,积极发展农副产品的深、精加工,不断增强产 品竞争力。积极发展市场需求大的绿色食品等优质产品, 扩展发展空间。 发展路径: 提高西瓜、金针菜、霉干菜、粉丝、无公害大米、草 编等农副产品的规模和质量,树立品牌,走品牌扩张的道 路。 做大油脂加工业,利用在完成黄海粮油加工任务的基 础上的闲置生产能力,生产小包装食用油,使用、开拓自 己的品牌,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成为地方著名品牌。 发展面粉加工业,加大技术改造,开拓面粉中高端市 场。 充分利用油脂厂、白酒酿造厂的加工废弃物,大力发 展饲料加工业。中国的饲料需求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里都将 不断增长。 发展鸡、鸭等家禽和淡水养殖,走养殖、加工、销售 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的道路。积极发展猪、牛、羊的饲养, 尤其是肉类深加工,*区大有作为。 2、做大做强木材加工业 木材加工业在*区有着很好的资源优势,*区市林木 蓄积量高达 800 万立方米,成片林 160 万亩,农田林网 100 万亩。木材加工产业基础较好,*区有大小不一的木材加 工企业近千家,整个*区市有木材加工企业 XX 多家,*区 58 家规模工业企业中,木材加工类企业就高达到 15 家,占 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 25.86%,但从总体上看,这些企业规 模普遍偏小,15 家的工业产值仅为 4.28 亿元,占规模企业 工业总产值的 23.07%,小于 25.86%。木材加工业具有吸纳 劳动力强、高产业关联度、低投资成本和低投资风险的优 点,现有的木材加工企业成功的示范带动作用和较低的资 本投入有利于*人民自主创业、投身其中,数量众多的木 材加工企业将有利于促进和提升木材加工业的档次,有助 于改变当前加工企业中出现的精加工不足、产品附加值低 的缺陷,充分发挥产业聚集效应,孵化、催生出龙头企业, 反过来龙头企业带动木材加工业的整体发展。木材加工业 的聚集效应和产业链的延长,将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化和提高整个*区的产业档次, 如木材加工机械的零部件和整机生产、木材深加工中需要 的化学原材料等。 发展思路:大项目带小项目,小项目促大项目,形成 蓬勃发展的态势,大小项目一把抓,做大做强木材加工业。 建立木材加工产业园区,引导各类木材加工企业进驻园区, 发挥产业聚集效应。 发展路径: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批大项目,引进一 些木材深加工企业,推广和应用新技术和新装备,开发生 产家具、贴面板、木地板等家居装饰装潢材料,拓展木材 加工业在*区的产业链空间,带动下游木材加工业的发展; 鼓励本地民间资本进入木材加工业,鼓励小企业走联合发 展的道路,改变木材加工企业普遍偏小的现状,增强市场 竞争力。另外,要合理利用林木资源,增加林木储量,增 添和保障发展后劲,木材原材料供给要多元化,保障木材 原材料供给畅通。 3、迎接发达地区纺织服装业资本转移,抓住发展契机, 做强纺织服装业 *全区有 2 万亩棉田,劳动力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纺 织服装业的资源优势;目前*区纺织服装业专业化程度较 高,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规模型企业和产业集群。在工业规 模企业中,纺织业占到了 9 家,服装、鞋帽加工业有 3 家, 具备接受长三角及其他发达地区,乃至海外纺织服装产业 转移和市场辐射的基础和条件,具有做强纺织服装业的产 业基础。全区 20 多家服装加工企业,订单很多,但缺乏知 名品牌,要加大纺织服装业品牌的建设力度,创建本地自 己的品牌。 发展思路:紧跟市场,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发展涤纶 高仿真以及锦纶等系列产品;发展高支高密织物和各种功 能性纤维;发展高附加值的绿色印染,提高棉、涤棉、丝 和合成纤维织物关键印染后整理技术的水平,加强绿色环 保、高效节能、功能性等新型整染技术的开发和推广,着 重开发生态、环保服装和各种功能性服装,形成服装印染、 面料开发到服装出口的完整体系。 发展路径:通过贴牌生产的方式,借助外力提高管理 水平和产品质量。通过引进技术和管理,提高产品的技术 含量,完成产品升级换代。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艺, 提高服装加工和设计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竞争力。 同时,积极扶持规模企业的发展,通过规模企业带动中小 服装企业参与业务分包,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国内外市场 占有率。*区市最大的企业之一箭鹿集团应加大资本 运作力度,超常规发展,争取早日上市。 4、整合饮料业资源,科学地定位市场,提高市场占有 率 *区饮料产业主要是指白酒酿造业。现阶段*区酿酒 业聚集程度很高,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 10 家从事白 酒酿造,这 10 家全部坐落在洋河镇,洋河镇与酒相关企业 182 家,占全镇各类企业总数的 57%。洋河镇号称“酒乡”, 拥有全国知名品牌“洋河”。目前我国白酒市场呈现 出新的特点:白酒市场不断萎缩;白酒高端市场的格局已 经形成且很难打破;白酒市场区域分布比较明显;白酒广 告、营销策略的重要性不断突显;越来越多的年轻消费群 体脱离白酒市场;与白酒市场日益衰落相对应的则是啤酒、 保健酒、葡萄酒市场份额不断上升。*区要振兴和发展酒 类产业必须紧抓这些特点,制定出相应的战略,通过整合 饮料资源,科学市场定位,提高市场占有率。 发展思路:利用先进的生物工程技术改造传统酿造工 艺,积极倡导和参与浓香型白酒的标准制定,巩固浓香型 白酒生产基地的地位;深入实施“振兴苏酒”战略,大力 塑造品牌形象,避免滥用“洋河”品牌,参照产品原产地 保护制度对“洋河”品牌进行规范使用,维护“洋河”形 象,提高“洋河”等名优酒档次。面对白酒市场趋于稳定 开始出现萎缩的现状,一方面通过整合资源、准确市场地 位、不断推陈出新以巩固现有市场,另一方面适应市场变 化,加快开发保健酒、低度酒、软饮料以及葡萄酒等果酒 系列。白酒市场的区域割据决定了“振兴苏酒”的战役必 须首先从江苏突围,要在广告、营销等方面体现白酒市场 的区域性,加大在江苏境内的产品推广和宣传力度。白酒 消费群体的萎缩是造成白酒市场不景气的主要原因之一, *要想在激烈的白酒市场竞争中获胜必须从命名、口味、 酒型设计、包装、品牌、广告、营销上下工夫,有效创造 年轻消费群体的需求。可以考虑引进国外战略合作伙伴, 一方面他们在这一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另一方面他们对 中国广阔的潜在市场很感兴趣,这也加大了合作的可能。 世界最大的酒类公司之一施格兰公司已经在中国这一市场 做了开拓和尝试。此外,还应不断扩大啤酒生产规模,迎 合“青啤”战略意图,不断提高青啤在*区地区以及附近 地区的市场占有率。 5、利用国电热电有限公司的属地优势,发展电力相关 产业 发展思路:利用国电热电有限公司的属地优势,充分 利用热电站的副产物,如蒸汽、煤渣等,大力发展相关产 业如建材业,抓住国家电力短缺、电网改造更新换代等机 遇,发展电缆、电力相关设备等产业。 发展路径:以江苏精科互感器有限公司为核心,引进 战略合作伙伴,扩大投资,提高产量,改变目前产品供不 应求的局面。通过资本运作,强强联合,一方面与科研机 构合作,获取技术支撑,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把精科公 司建成多型号、全系列的互感器生产基地;另一方面与电 力公司如苏源公司合作,这样既可以确保产品市场占有率, 又可以通过苏源公司注入资本,壮大整个精科公司的实力, 做大做强精科品牌。要改变观念,不在于“所有”,即拥 有整个精科公司,关键在于做大精科品牌、扩大市场占有 率,增加税收和就业。以苏源电线电缆厂为龙头,做大电 线电缆。*地区黏土资源丰富,全区有制砖企业 4 家,规 模都较小,要抓住国电*区热电的属地优势和京杭大运河 水运便利的优势,做大建材业。 6、引导、规范塑料再生和加工业 耿车镇塑料再生产业产生的废水、固体废弃物、由于 机器设备和制造工艺的落后而产生的废气严重破坏了耿车 镇的生态环境。由于缺乏整体规划,使得耿车镇塑料再生 产和加工业“户户点火、村村冒烟”,加大了整治和管理 的难度。目前,耿车镇水污染已经渗透到地表 45 米以下, 居民用水必须取地表 100 米以下的深水,如果再进一步不 加遏制和治理的话,已经污染的地下水一旦蔓延到整个* 区,造成的损失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目前耿车镇部分 村已经出现的癌症发病率高,甚至出现莫名其妙的疑难疾 病与环境污染有很大关系,所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损 失是巨大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讲,耿车镇是一颗埋在*区 边缘的定时炸弹。值得注意的是,耿车镇拥有的三家规模 以上工业企业全部是木材加工业,这也部分反映了耿车镇 塑料再生企业业主的短期经营心理,不适宜人居的环境让 他们失去了长期经营的战略思维。 发展思路:集中生产,规范治理,改进设备,提高技 术,减少污染,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发展路径: 宣传塑料再生加工业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的危害。 宣传塑料再生加工的科学技术知识,加大信贷支持, 帮助企业更新设备和改进技术,提高废弃塑料利用率,减 少污染。 宣传国家对塑料再生加工业的优惠政策,宣传塑料再 生和加工的前景,改变企业主短期经营心理。 设立塑料再生和加工工业园区,利用各种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