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课件_第1页
行政法课件_第2页
行政法课件_第3页
行政法课件_第4页
行政法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行政法笔记考试重点:第一章总论:1 行政法上的“行政” ,是外部行政,公行政2 基本原则:合法性,合理性,应急性原则,包括信赖保护原则,比例原则。3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客体(会识别)4 行政法律渊源第二章行政主体 1 主体的种类:两类,重点是识别出哪些是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予的组织和受委托的组织的区别2 公务员:定义;公务员个人行为和公务行为的划分第三章行政行为:概述;分类,重点是会识别不同的行政行为,尤其是具体行政行为和抽象行政行为。行政处罚(考的比较细)1 概念2 种类及识别,识别时注意与强制相区别3 设定权4 程序:重点是简易程序,听证程序,有关罚款的特别规定行政许可(考的比较细)1 概念2 许可法涵盖的范围,注意不适用的情形3 法律法规的设定权4 程序,尤其是涉及到期限的问题5 许可的表现形式,许可证,会识别,注意与行政确认的区别6 听证程序(条件和期限)7 最近出现的方便当事人的统一的举措行政强制(整体上考)1 概念2 分类,两类,会识别3 各自的设定权(执行主体的设定)4 程序,重点是一般程序(第 18 条)5 体制,尤其是执行的体制行政复议 1 概念2 复议的范围(受案范围,管辖范围,申请人)3 程序:重点是期限包括复议申请,受理,决定,提取证据材料的期限4 种类考试题型:1 单项(1*10)2 多项(2*10)3 案例分析:技巧:先破题:有关名词的解释;与其有关的所有规定都要写,按点给分。第一章一 行政的含义:行政与管理行政的分类1 公行政与私行政: 广义的行政包括公行政和私行政。公行政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其他行政组织针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执行和管理活动,还包括国家行政机关进行的准立法和准司法活动。私行政是指企业、社会组织、社会团体针对其内部事务的执行和管理活动。私行政是属于组织在自己部门的事务上行使职能,一般对社会不产生公共管理的效应。区别公行政和私行政的目的在于,公行政须通过行政方式来解决,私行政属民法的调整范围。人们通常所说的行政一般指公行政。2 外部行政与内部行政: 所谓内部行政行为,是指对人民不发生效力的行政内部活动,如机关就其内部各科组、课股的职责分配、人员配置、公文流程、公层负责划分等事项所制定的规则,以及行政内部的意见交换、请示与指示监督等。所谓外部行政行为,系指行政机关执行法律发布行政命令或作成行政处分,而对人民的权利和义务发生一定效力。行政行为是对外发生法律效力的行为,属外部行政行为。(一) 行政法上的“行政” (公行政,外部行政)1 马克思:是一种国家的组织管理活动a 是一种国家活动而不是一般的社会组织对其事物的管理b 以组织和执行为活动的主要特征,与立法(创设普遍规则),司法(被动)不同2 行政的含义:指一个国家行政机关与其他公共行政组织对国家与公共事物的决策,组织和调控。3 现代行政的发展变化(1) 行政活动有执行性,与立法不同,但大量授权性立法的出现是这种界限模糊了,授权性立法从形式上看是行政,实质上是立法。(2) 行政与司法有区别,但 20 世纪出现了行政裁判所制度,设立在行政机关内部,专门处理一些行政纠纷,二战后,行政裁判所处理行政纠纷的范围进一步扩大,甚至有些争议未经行政裁判所的处理不得向法院起诉。二 行政法的含义(一)西方两大法系对行政法的不同理解1 大陆法系行政法的特点:行政法是公法,与私法相区别;只要是与行政有关的,都归行政法调整。2 英美法系行政法的特点是控权法,程序的法,司法审查法。3 两大法系行政法的比较a 英美法系行政法的概念比大陆法系的狭窄b 大陆法系有严格的公私法划分,行政法是公法,英美法系没有。C 具体制度上不同:受理法院:英美法系:普通法院(英国诉讼之前由行政系统内部的行政裁判所受理,美国由行政大法官受理) ;大陆法系:行政诉讼由行政法院( 行政系统内部,但程序按司法程序运作) 受理法律适用:英美:行政法不构成独立的法律部门,适用时以普通法为原则,特别法为例外;大陆:行政法构成独立的法律部门,以特别法为原则,普通法为例外。(二) 我国行政法的含义行政法是国家重要的法律部门之一,是调整因行政主体行使其行政权而发生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 (我国从形式上目前还没有一部行政法典)调整对象:行政关系,包括行政管理关系和监督行政关系(复议,诉讼,倍偿)第二节 行政法的理论基础一行政法理论基础要解决的两大核心问题:1 主体上:政府与公民2 内容上:行政权力与公民权利二外国行政法理论基础1 英国控权说:法治原则:一切人受同一法律支配,同一法院管辖;越权无效原则:法院只能适用不能审查议会通过的法律,行政机关只要在法律规定范围内活动,法院就无权干涉,只有在行政机关超出权限范围,法院才能审查2 美国正当程序说:非依正当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财产。三我国行证法理论基础(一) 保权说:来自于前苏联的理论。行政法就是国家管理法,目的在于保证行政权的顺利行使。(二) 控权说:上世纪 80 年代后期青年学者受英美法系学者影响。行政法的核心不在于对行政权的保障,而在于行政权依法行使监督控制行政权是否依法行使是行政法的主要功能。我国的社会现实:当前最重要的是实现控权。(三) 平衡论1 行政法的发展过程就是行政机关和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义务从不平衡到平衡的过程。古代行政法:管理;近代:控权;现代:保障行政法和公民权利处于平衡状态的平衡法2 在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义务关系中,权利和义务在总体上应该是平衡的。第三节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一概念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贯穿于行政法关系中,指导行政法的立法与实施的根本原理或基本准则。二基本原则行政法治原则(它的含义和意义)(一) 合法性原则(行政权的存在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不得与法律相抵1 行政职权必须基于法律的授予才能存在2 行政职权必须依据法律行使,不得违法3 行政授权,行政委托必须有法律依据,符合法律要旨。-衍生出越权无效原则(二) 合理性原则(行政行为的内容要客观,适度,合乎理性。在合法性的前提下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限制)1 行政行为应符合立法目的2 行政行为应建立在正当考虑的基础之上3 平等适用法律规范4 符合自然规律5 符合社会道德-衍生出公平公正原则,和比例原则(三) 应急性原则在某些特殊的紧急情况下,出于国家安全,社会秩序或公共利益的需求,行政机关可以采取没有法律依据或与法律相抵触的措施。行使条件:a 存在明确无误的紧急危险b 非法定机关行使了紧急权力,事后应由有权机关予以确认。c 行政机关做出应急行为应受有权机关的监督。d 应急权力的行使适当e 应急权力造成的损失,应当在事后予以一定的倍偿。注:条件:在其所有项都出现时,该条款才能实施;情形:只要一种状态出现,即可适用该条款其他原则:信赖保护原则:信赖保护原则是行政法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指行政管理相对人对行政权力的正当合理信赖应当予以保护,行政机关不得擅自改变已生效的行政行为,确需改变行政行为的,对于由此给相对人造成的损失应当给予补偿。信赖保护原则二战后在联邦德国首先得到发展,现已成为许多国家行政法的一项重要原则。信赖保护原则的基础是公众对自己国家及国家权力的信任,这种信任是公众安全性和其工作、生活行为有明确预期的基本前提。行政许可法第 8 条体现了信赖保护原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受法律保护,行政机关不得擅自改变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行政许可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修改或者废止,或者准予行政许可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变更或者撤回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由此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财产损失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补偿。”比例原则:行 政 比 例 原 则 是 行 政 法 的 重 要 原 则 , 是 指 行 政 主 体 实 施 行 政 行为 应 兼 顾 行 政 目 标 的 实 现 和 保 护 相 对 人 的 权 益 , 如 果 行 政 目 标 的 实 现 可 能 对相 对 人 的 权 益 造 成 不 利 影 响 , 则 这 种 不 利 影 响 应 被 限 制 在 尽 可 能 小 的 范 围 和限 度 之 内 , 二 者 有 适 当 的 比 例 。 比 例 原 则 着 眼 于 法 益 的 均 衡 , 以 维 护 和 发 展公 民 权 为 最 终 归 宿 , 是 行 政 法 上 控 制 自 由 裁 量 权 行 使 的 一 项 重 要 原 则 。百 度 文 库 注 : ( 1) 行 政 合 法 性 原 则 ( 依 法 行 政 原 则 ) 2 个 方 面 : 第 一 ,行 政 法 律 关 系 当 事 人 ( 包 括 行 政 主 体 和 行 政 相 对 人 ) 都 必 须 遵 守 行 政 法 律 ;第 二 , 行 政 机 关 按 照 法 律 授 权 活 动 , 越 权 行 为 无 效 , 还 要 承 担 法 律 责 任 。 ( 2) 行 政 合 理 性 原 则 第 一 , 公 平 公 正 原 则 ; 第 二 , 考 虑 相 关 因 素 原 则 ; 第 三 , 比 例 原 则 。 行 政 机 关 采 取 的 措 施 和 手 段 应 当 必 要 、 适 当 , 应 当 采取 对 行 政 相 对 人 损 害 最 小 的 方 式 进 行 。 合 法 性 原 则 和 合 理 性 原 则 的 关 系 : 二 者 是 完 整 统 一 的 。 因 为 法 律 具 有 滞 后 性 , 所 以 通 过 法 律 对 所 有 的 行 政 行 为 都 予 以 具 体 的 、详 细 的 规 定 是 不 现 实 的 。 这 样 , 行 政 机 关 就 被 赋 予 了 一 定 的 自 由 裁 量 权 。 但仅 以 行 政 合 法 性 原 则 限 制 自 由 裁 量 权 是 不 够 的 , 必 须 以 行 政 合 理 性 原 则 加 以限 制 。 ( 3) 程 序 正 当 性 原 则 第 一 , 行 政 公 开 原 则 。 除 涉 及 国 家 秘 密 和 依 法 受 到 保 护 的 商 业 秘 密 、 个人 隐 私 外 , 行 政 机 关 实 施 行 政 管 理 应 当 公 开 , 以 实 现 公 民 的 知 情 权 。 第 二 , 公 众 参 与 原 则 。 行 政 机 关 作 出 重 要 规 定 或 者 决 定 , 应 当 听 取 公 民 、法 人 和 其 他 组 织 的 意 见 。 第 三 , 回 避 原 则 。 行 政 机 关 工 作 人 员 履 行 职 责 , 与 行 政 管 理 相 对 人 有 利害 关 系 的 应 当 回 避 。 例 : 甲 、 乙 两 家 是 邻 居 , 他 们 由 于 宅 基 地 的 使 用 权 到 土地 管 理 部 门 要 求 确 认 宅 基 地 的 使 用 权 的 所 有 者 , 这 个 时 候 土 地 管 理 部 门 指 派了 一 个 行 政 人 员 来 对 这 件 事 情 进 行 处 理 。 假 如 在 这 个 时 候 , 被 指 派 的 这 个 行政 人 员 恰 好 是 乙 的 亲 戚 , 这 个 时 候 出 于 公 平 公 正 的 考 虑 , 这 个 行 政 人 员 就 应该 回 避 。第四节 行政法的法律渊源一 概念1 实质渊源:法的内容即构成法的材料从何而来,即法的效力来源2 形式渊源:构成法的材料通过什么形式表现出来二 行政法的成文渊源(一)宪法(二)基本法律和法律(三)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四)地方性法规,地方规章,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特别行政区的法规(五)我国参加或承认的国际条约,协定:在国内法有关规定同中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有不一致的情况时,适用国际条约,我国申请保留的条款除外。 三 行政法的不成文渊源(一)与行政法有关的解释:无权解释和有权解释(立法,司法,行政解释)(二)行政判例(三)行政习惯(四)规章以下的抽象行政行为(即所谓的行政规定)第五节 行政法律关系一 概念:行政法律关系是指经过行政法调整后,具备了行政权利义务的社会关系二 分类1 行政管理法律关系和监督行政法律关系2 内部行政法律关系和外部行政法律关系3 行政实体法律关系和行政程序法律关系三 构成要素(一)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1 行政主体:2 行政相对人:3 监督主体 (二) 客体:物质财富,精神财富,行为,人身自由,行政拘留(三) 内容(主体享有的权利义务)第二章 行政主体法第一节 行政主体概述一概述(一) 概述指享有国家行政权,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并能独立地承担因此而产生的相应法律责任的组织(二) 特征1 是享有国家行政权的组织2 能够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的组织3 能够独立承担法律责任(能成为被告)(三) 行政主体与类似概念区分1 与行政法主体行政法主体包括行政主体,行政相对人,监督主体;而行政主体包括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其他公共行政组织)2 与行政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及其所属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和办事机构;派驻国外的大使馆、代办处、领事馆和其他办事机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的各工作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如专员公署、区公所、街道办事处、驻外地办事处;其他国家行政机关,如海关、商品检验局、劳改局(处)、公安消防队、看守所、监狱、基层税务所、财政驻厂员、市场管理所等国务院设立了外交部国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国家安全部、公安部、监察部、民政部、司法部、财政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铁道部、交通部 、信息产业部、水利部、农业部、商务部、 文化部卫生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 。(1) 范畴不同行政主体是学术概念;行政机关是法律概念 (2) 行政机关未必任何时候都是行政主体(如政府采购和装修)-即行政机关以私主体身份参与的民事活动(3) 行政机关以外的组织也可能会成为行政主体。-即其他行政组织二行政主体的分类(一) 外部行政主体和内部行政主体外:有权对社会上的行政相对人进行行政管理的行政主体内:按隶属关系对内部工作人员进行管理的行政主体 (二) 职权行政主体和授权行政主体职:依据宪法和行政组织法的规定而取得行政权的行政主体授:法律法规特别授权的行政主体三行政主体享有的权力行政优益权(一) 概念行政主体在行使职权时,依法享有的行政优先权和行政受益权(二) 行政优先权1 国家为保障行政主体有效的行使行政职权而赋予行政主体许多职务上的优先条件2 条件a 行使主体是行政主体b 行政主体只能在行使行政职权时确为实现行政目标所需要c 所享有的优先权为法律所特别规定(注意行政比例原则对此的限制)3 内容a 优先处置权行政主体行使职权时,以遵循完整的法律程序为原则,但在紧急情况下,可不受法律程序制约,先行处置b 获得社会协助权c 推定有效权:行政行为一经做出,即推定有效(三) 行政受益权行政主体享有国家所提供的各种物质优益条件第二节 公务员法一含义: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范围:(1)中国共产党机关的工作人员(2)人大机关的工作人员(3)行政机关.(4)政协机关(5)审判机关法官,审判辅助人员,行政管理人员(6)检察机关检察官,检察辅助人员,行政管理人员(7)民主党派机关二公务员职务行为和个人行为的划分(一) 划分的必要性1 公务员的双重身份:公民;公务员2 诉讼和倍偿适用法律原则不同(二)划分标准1 时间:上班时间:职务行为;下班时间:个人行为2 岗位:在岗:职务;不在岗:个人3 职责:不在上班时间或工作岗位,但与职责有关是职务行为;在上班时间或工作岗位,但与指责无关是个人行为4 命令:依行政首长的命令,指示,委托实施的行为是职务行为第三章 行政行为法第一节行政行为概述一概述行政行为,指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管理活动,行使行政职权的过程中所做出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二特征1 主体是行政主体2 是行使行政职权,履行行政职责的行为3 是发生法律效力的行为三行政行为的分类1 内部和外部: 所谓内部行政行为,是指对人民不发生效力的行政内部活动,如机关就其内部各科组、课股的职责分配、人员配置、公文流程、公层负责划分等事项所制定的规则,以及行政内部的意见交换、请示与指示监督等。所谓外部行政行为,系指行政机关执行法律发布行政命令或作成行政处分,而对人民的权利和义务发生一定效力。行政处分是对外发生法律效力的行为,属外部行政行为2 抽象和具体:以其对象是否特定为标准抽象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针对不特定管理对象实施的制定法规、规章和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等行政规则的行为;具体行政行为:行 政 机 关 行 使 行 政 权 力 , 对 特 定 的 公 民 、 法 人 和 其 他 组 织 作 出的 有 关 其 权 利 义 务 的 单 方 行 为抽象行政行为 具体行政行为效力方向 向后 向前适用次数 反复多次适用 只能适用一次适用对象 不特定 特定3 羁束行政行为和自由裁量行政行为:以受法律规范约束的程度为标准。 羁 束 行 政 行 为 是 指 法 律 明 确 规 定 了 行 政 行 为 的 范 围 、 条 件 、 程 度 、方 法 等 , 行 政 机 关 没 有 自 由 选 择 的 余 地 , 只 能 严 格 依 照 法 律 作 出 的 行 政 行 为 。 自由裁量行政行为,羁束行政行为的对称。指法律规范仅对行为目的、行为范围等作一原则性规定,而将行为的具体内容、条件、标准、幅度、方式等留给行政机关自行选择、决定而实施的行政行为4 依职权的行政行为和依申请的行政行为:行政主体是否可主动做出行政行为为标准5 单方行政行为和多方行政行为:以决定行政行为生效时参与意思表示的当事人的数目为标准6 要式和非要式三行政行为的效力(一) 公定力(行政优先权的表现)行政行为一经做出,不论其实质上是否合法,都被推定为合法而要求所有机关组织和个人予以尊重的法律效力(二) 确定力(与信赖保护原则是一致的)有效成立的行政行为,具有不可变更力,即非依法不得随意变更或撤销,以及具有不可争辩力。1 对行政主体:要求行政主体非依法定理由和程序,不得随意改变其行政内容,否则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2 对行政相对人:不可争力,行政相对人不得任意否认行政行为的内容,非依法也不得请求改变行政行为(三) 拘束力行政行为成立后,其内容对有关机关人员或组织所产生的法律上的约束力,有关人员和组织必须遵守和服从1 对行政主体的约束力2 对相对人的约束力(四) 执行力 (强制力)行政行为生效后具有保证实现其内容的效力(强制执行)第二节 行政行为之 行政立法一 概述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活动二 特征1 行政性主体:行政机关调整对象:行政管理事务立法目的:实施和执行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实现行政管理职能2 立法性 内容:创制法律规范的活动。产生的规范具有普遍性,规范性和强制性。程序:立法程序注: 行政行为分为抽象和具体.抽象行政行为包括行政立法和规章以下的其他规范性文件:行政规定。行政立法包括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只有具体行政行为才能提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第三节 行政行为之行政处罚一概念(一) 指行政主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对违反行政法规尚未构成犯罪的相对方给予行政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二) 特征主体:行政主体对象:行政相对人前提:行政相对人实施了违反行政法规的行为(未构成犯罪)性质:以惩戒违法为目的的具有制裁性的行政行为注:行政处罚 行政处分主体 享有行政处罚权的 公务员所在机关,行政主体 上级机关,监察机关对象 行政相对人 公务员形式 处罚的种类 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性质 外部行政行为 内部行政行为法律依据 行政管理法律规范 内部组织管理规范救济途径 复议,诉讼,行政倍偿申诉,复核二行政处罚的构成1 行政相对人实施了违法行为2 相对人对违法行为主观上有过错3 行为人有行政责任能力(年龄和精神状况) 三行政处罚的原则(一) 处罚法定原则1 主体法定2 依据法定3 程序法定(二) 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三) 公正公开原则(四) 处罚救济原则(五) 罚过相当原则(六) 一事不再罚原则(行政处罚法: 第二十四条 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第二十五条 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责令监护人加以管教;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第二十六条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但应当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看管和治疗。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时有违法行为的,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第二十七条 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一)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二)受他人胁迫有违法行为的;(三)配合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四)其他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 )四 行政处罚的种类(一) 精神罚(申诫罚或声誉罚):警告,通报批评(二) 财产罚:罚款,没收(没收违法所得,非法财物)(三) 能力罚(资格罚,行为罚):责令停产停业,吊销,暂扣许可证,执照,课以某种作为的义务(四) 人身罚(自由罚):行政拘留,劳动教养第八条 行政处罚的种类:(一)警告;(二)罚款;(三)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四)责令停产停业;(五)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六)行政拘留;(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五 行政处罚的设定权(设定:没有上位法依据下的首次规定)1 法律;可以设定各种行政处罚,人身自由的限制只能由法律规定2 行政法规可以设定除人身自由外的行政处罚3 地方性法规:除了限制人身自由,吊销企业营业执照4 规章:只能设定两种:警告;一定数额的罚款5 其他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任何行政处罚 zs 我国法律的效力等级及其制定主体包括:宪法,全国人大;法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行政法规,国务院;地方性法规,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省会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规定的较大的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地方的人大;经济特区规范性文件,经济特区根据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授权制定;规章,国务院各部委、省级人民政府、省会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规定的较大的市政府;特别行政区法律法规,制度方面的法律由全国人大制定,其他由特别行政区自行制定;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由国家之间缔结或加入。六 实施行政处罚的机关行政主体,即国务院或经国务院授权的省级人民政府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但限制人身自由只能由公安机关行使。或者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行政组织可以在法定授权范围内实施行政处罚。第十六条 国务院或者经国务院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但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权只能由公安机关行使。第十七条 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可以在法定授权范围内实施行政处罚。第十八条 行政机关依照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规定,可以在其法定权限内委托符合本法第十九条规定条件的组织实施行政处罚。行政机关不得委托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实施行政处罚。委托行政机关对受委托的组织实施行政处罚的行为应当负责监督,并对该行为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受委托组织在委托范围内,以委托行政机关名义实施行政处罚;不得再委托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实施行政处罚。第十九条 受委托组织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依法成立的管理公共事务的事业组织;( 二)具有熟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业务的工作人员;( 三)对违法行为需要进行技术检查或者技术鉴定的,应当有条件组织进行相应的技术检查或者技术鉴定。七 行政处罚的管辖行政处罚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以上(包括县级地方人民政府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管辖,法律行政法规令有规定的除外。有争议的,报请共同的上级行政机关指定管辖。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行政机关必须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八 行政处罚的追诉时效限违法行为在两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在给予行政处罚,法律的除外,违法行为有连续性的或继承性的,从行为终了时起算。九行政处罚的程序(一) 简易程序1 适用条件:a 违法行为事实确凿;b 有法定依据;c 对公民处以 50 元以下,法人组织 .除以1000 元以下的罚款或警告的行政处罚(二) 一般程序(240)1 立案:行政处罚的启动程序;立案条件:不适用简易程序;受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在本行政机关的职权范围内。立案报告或决定书2 调查取证: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名,且出示必要的身份证明。3 说明理由并告知权利:4 听取当事人陈述与申辩5 做出处罚决定,并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并送达,决定在送达之日生效起算。 (三) 听证程序(243)三类(一般程序中的特殊环节) )1 适用范围:行政机关在做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之前,应当事人要求2 特征:行政机关主持,有关利害关系人参加;公开(涉及个人隐私,国家秘密的除外) ;听证范围的局限性;以当事人申请为前提(行政机关认为有必要的,也可主动组织听证)3 组织程序:a 申请与决定: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应在行政机关告知后 3 日内提出。b 听证通知:行政机关在听证前 7 日以书面形式告知当事人c 举行听证:由行政机关指定与本案无直接利害关系的人主持d 制作听证笔录e 相对人不承担费用十 行政处罚的执行程序(一)罚款的执行1 罚缴相分离:a 除当场收缴的罚款外,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不得自行收缴罚款b 当事人应当在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 15 日内,到指定银行缴纳罚款。当场收缴情形a20 元以内的罚款b 不当场收缴事后难以执行c 不方便但是,必须出示罚款收据,2 日内交至行政机关,行政机关 2日内交至银行2 收支两条线:银行应当收受罚款,并将罚款直接上缴国(二)行政处罚的强制性执行:当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采取:(1)到期不缴纳,每日按罚款数额的 3%加处罚款(加处的不能超过本金,超过 30 天直接强制) ,(2)依法将查封、扣押的财产拍卖或冻结的存款划拨,(3)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行政机关无权强制执行的)第三节 行政行为之行政许可一 行政许可概述(一)概述: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许可法第 2 条)(二)特征1 行政许可是依申请的行政行为2 经依法审查的行政行为(审查资格)3 授益性行政行为4 要式行政行为(单独的正规文本形式)(三) 行政许可与行政确认行政确认,是行政主体应相对人申请对有关法律事实,法律关系予以确认,认可,证明的具体行政行为1 行政许可与行政确认的联系:(1)都是依申请,要式的行政行为;(2)许可和确认常常是一个行政行为的两个步骤或两个方面2 行政许可与行政确认的区别(1) 内容不同:许可是行政主体赋予相对人从事某种活动的法律资格或法律权能,相对人一经许可,即可依法行使积极的,作为性的行为;确认是行政主体对有关法律事实和法律关系予以确认,认可,证明。经过行政确认,说明某种法律状态的存在。(2) 形式不同:许可:各类许可证和执照;确认:各类证书,证明,鉴证,鉴定等。(3) 效力不同:许可:不仅具有证明力,更有执行力,法律效力具有后及性,没有前溯性; 确认:主要有证明力,它是对既有法律状态的确定和认可,其法律效力具有溯及力。(四) 行政许可分类1 排他性许可和非排他性2 附义务许可和不附义务3 独立的许可和附文件的许可4 长期性许可和附期限许可5 资格许可和行为许可6 共同许可,同意许可和委托许可(五) 行政许可的利与弊1 行政许可的功能(利):资源配置的手段;调节市场经济;保护功能。 (经济调节一靠价格规律,二靠政府调节:有两种手段:间接,如税收,利率;直接,如行政命令,行政许可)2 弊端:(1)行政许可使用过广,容易使企业与主管部门形成隶属关系,政企无法分开,企业难以走向市场。(2)容易造成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无法建立统一的现代化的市场经济体系。(3)滥用行政许可会造成社会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并直接导致政府机关的腐败。二 行政许可法(一)概念:广义的行政许可法:所有有关行政许可的法律规范性文件;狭义:专指单行的行政许可法 (2003.8.07 通过,2004.7.01 实施)(二)立法宗旨(许可法第 1 条)1 规范行政许可的实施和设定2 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3 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有效实施行政管理4 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四) 适用范围:设定行政许可行为;实施行政许可行为。不适用的事项:行政机关对其他机关或对其直接管理的事业单位的人事,财务,外事等事项的审批,包括:1 有关机关对其他机关人事,财务,外事等事项的审批2 行政机关对直属事业单位的有关事项的审批3 上级行政机关基于行政隶属关系对下级行政机关有关请示报告事项的审批4 行政机关以出资人的身份对国有企业资产处置等事项的审批5 行政机关确以财产权利及其他民事关系的登记,包括:产权登记、抵押登记、结婚登记、收养登记、个人身份登记、特定事实登记等三 行政许可的原则(第 5、6、7、8 条)1 公开公平公正原则2 便民原则3 效率原则4 信赖保护原则:行政机关不得擅自改变已经生效的许可(1)有瑕疵的行政许可并不必然会被撤销,撤销后给被许可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予倍偿(2)关于变更和撤销的行政许可a 情形:行政许可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修改或废止;颁发行政许可的客观情形发生重大变化b 条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c 后果:对当事人造成财产损失的,应予补偿第七条 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