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陪审员选任制度_第1页
人民陪审员选任制度_第2页
人民陪审员选任制度_第3页
人民陪审员选任制度_第4页
人民陪审员选任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民陪审员选任制度篇一:陪审员选任制度的变异与矫正“对某些案件,而且往往是重大案件,美国的法官有权独自宣判。这时,他们的地位有时与法国法官的通常地位一样,但他们的道义却大得多,因为陪审团的影响还在帮助他们,他们的声音几乎与陪审团所代表的社会的声音同样洪亮。 ” 托克维尔 1 陪审员选任制度的变异与矫正 以司法公信力为视角 人民陪审制度自 20 世纪 30 年代诞生以来已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其历史发展可谓一波三折。进入 21 世纪后,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实务界,仍是司法改革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各方均从不同的角度对陪审制度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但是对陪审制度所具有的塑造和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功能却有所忽视。 一、 人民陪审制与司法公信力 由于目前“信访不信法”的上访群众络绎不绝,尤其是近年来因司法裁判不合情理而掀起舆论热潮进而广受民众质疑的个案频发,使社会公众对司法行为的评价和信任度不断降低,导致司法公信力严重下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专业化的司法行为与社会民众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民意不能在司制度的管道中得到充分而有理性的表达。解决此问题的路径之一就是让民众的代表亲身参与审判,分享法官的司法权力,监督司法,增强司法的社会认 1【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上卷(M),董果良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97 版,第 314 页。 同。避开改革司法制度,提高法官素质等复杂的内部途径不论,通过具有长期法律传统的人民陪审制度的完善来达到司法吸纳和疏通民意,来达到民众与司法系统(法院)的互动,是从外部提升司法公信力的不二法门。人民陪审制有利于提高司法公信力。选自于各行各业的群众参与审判活动全过程,可扩大司法决策的知情范围,增加广大群众了解司法决策活动的渠道,有利于人民群众对审判工作的了解,利于提高司法决策活动的透明性和公开性,陪审员通过参与审判了解法律知识和案件的裁决过程,这就建立了法院和人民群众之间一条良好的沟通渠道,可有效的对人民群众进行法制教育和宣传,增加群众的法律知识,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同时,法官做出更加公正的裁决。其次,人民陪审员参与审判把社会道德标准带入法庭,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专业法官囿于专业的视角或行业的利益所出现的某些(职业)偏向” ,2 帮助法官形成更加符合社会公众标准的裁判,诚如台湾蒋耀祖先生所谓“陪审团之评议案情,使法理、人情均得兼顾,且集多数人组成陪审团之智慧与意见,本于良知而为公正之判决,较之法官囿于法律之成见,可减少偏私无端之裁判。”3 而且,陪审员以市民化的身份、大众化的知识以及普通人的常理,拉近了司法机关与诉讼当事人的距离,增强了法庭的亲民色彩,这可加深民众对司法的认同,减少法官与民众之间的隔阂,从而提高司法的公信力和司法权威。 人民陪审员选任机制作为人民陪审制度得以良好运作的前提条件,其在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违背了人民陪审制度设置的初衷,已发生了若干变异,影响了人民陪审制度功能的实现,函待改 2 贺卫方:恢复人民陪审制度?” ,载南方周末,1998 年 10 月 23 日。 3 蒋耀祖:中美司法制度比较 ,商务印书馆 1976 年版第 389 页。 革完善。本文结合实际,从我国的国情和法律文化传统出发,试提出矫正、完善我国人民陪审员选任机制的建议。二、陪审员选任制度变异的调查与分析 新世纪新阶段,尽管国家赋予了人民陪审制度新的符合其本质精神的司法意义,并得到了司法机构的贯彻和落实,但是,人民陪审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运作现状仍然不尽如人意,对塑造和提升司法公信力的作用并未有效发挥,并表现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从塑造和提升司法公信力的角度来看待人民陪审选任制度在司法实践出现了若干异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陪审员主体资格的变异 1、人民陪审员的资格设定过高,不具备民主性 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 (下称决定 )第四条:担任人民陪审员,一般应当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根据 XX 年 3 月 16 口统计局公布的全国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其中全国具有大学程度(包括大专以上)的人口为6764 万人,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 5%,4 由此可见,人民陪审员的选任并非选自“人民” ,而是小部分“高级知识分子”,农民阶层和工薪阶层逐渐淡出人民陪审员列表。从该决定可以看出,在我国十三亿人中,只有极小部分具备陪审员的资格。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组织法第三十七条:有选取权和被选举权的年满 23 岁的公民,可以被选举为人民陪审员,但是被剥夺过政治权利的人除外。显然,XX 年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决定有悖于人民法院组织法 , 决定有关陪审员的资格限定是不能成立和生效的。 4 姜雪丽:“国家统计局:XX 年末中国人口达亿”china/zgkx/,XX 年 5 月 2 日访问。 决定有关陪审员资格的限定也违反了陪审作为“平民参与司法”的初衷,不但没有使司法大众化,反而加强了司法精英化发展。而在实践操作中,司法机关本着迎合上级机关的惯性,将“高素质,具有一定的法律常识”作为标准严格执行,更以“高学历”陪审员为其标榜政绩。52、从调研数据看陪审员的精英化 根据“中国陪审制度研究”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对中国西部某市一基层法院(以下简称“A 法院”)所作的调查,此地现任陪审员中本科以上学历 44 人,占81%,其中硕士 12 名,占%,博士 2 名,占%;剩余 10 名陪审员为大专学历(见图 1) 。这些举措似乎寄托着立法者和司法者对人民陪审员的良好期望,希望这些“精英”能更好地发挥陪审员的作用。但是,这些“精英”很明显只能是少数,不能真正代表社会民众,也不能真正知晓普通民众的意愿。 数据来源:中国陪审制度研究档案库:卷 H 5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人民法院的陪审员中本科以上学历 44 人,占陪审员总数%,其中硕士 12 名,博士 2 名,本科文凭的 30 人,剩余 10 名陪审员都具有大专学历。参见张永和、于嘉川:武侯陪审 ,北京:法律出版社, XX年 3 月,第 73 页。 司法实践中陪审员的职业结构也不具有代表性,趋向精英化。根据课题组对 A 法院陪审员的职业分布进行的问卷调查(见表 1),教师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的比例最高,有%,其次是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有%,离退休人员也有%,工人有%,公司职员只占到 %。在问卷列举的十种职业类型中,陪审员的职业基本上都集中在前五种,而问卷中涉及的其余几种职业如个体经营者、待业人员、农、林、牧、渔劳动者和其他等的人数均为零,即使有工人,也只有一名。由此可见,陪审员的职业分布非常集中,教师和公务员等高级知识分子占了很大比例。而此地的陪审员很大部分来自高校教师,很多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离、退休人员也占了较大的比重。选任文化素质高的陪审员多少寄托了大家的良好愿望,希望这些“精英”能更好与其区位优势相匹配并真正发挥作用,但是代表大多数人利益的农民和工人等“草根”阶层,他们也有着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强烈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