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_第1页
第四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_第2页
第四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_第3页
第四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_第4页
第四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 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l 第一节 计划经济体制及其产生 l 一、计划经济及其实行的前提条件 l (一)计划经济的含义 l 计划经济不是一种经济制度,而只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是一种经济体制,凡是社会资源的配置由计划或计划机制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体制,就叫做计划经济。 l (二)计划经济运行的前提条件 l 一种社会制度下采取何种资源配置方式,不是由人们主观意志决定的,从本质上说,是由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相应的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的。 l 由此可见,计划经济理论是科学的,计划经济是一种理想的合理而有效配置资源的方式,绝不能因为在实行计划经济的实践中由于条件不具备所产生的种种弊端而否定计划经济。我们必须把计划经济本身的优越性同计划经济在缺乏必要条件下的滥用而不能发挥其优越性这两个问题区分开来。二、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 l 计划经济体制最早是在前苏联开始实行的,这种体制的最明显特征是社会资源配置的决定权、社会经济运行的调节权、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环节的协调权,都集中在中央权力机构,中央权力机构通过制定统一的国民经济计划来实现这些权利。当时的苏联选择这种经济体制的原因是: l (一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成为世界上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年轻的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要生存、巩固和发展,必须靠自力更生,尽快发展自己的工业。当时俄国又是一个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的国家,这就迫使俄国选择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为此,必须把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集中起来用于发展重工业,只能通过集中型的计划经济体制来实现。l (二 )在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大国实行社会主义、为保证劳动人民的必要生活水平和劳动权利,也只能通过国家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和生活,有计划地安排劳动力的使用。 l (三 ) 集中型的计划经济正适应这种经济状况的需要我国长期革命战争的艰苦岁月,是靠实行战时共产主义供给制来坚持,靠党中央高度集中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靠上下一致、铁的纪律、令行禁止,最终取得胜利的,这种传统在革命胜利后继承下来,使得在经济建设上也就很自然地形成了集中型的计划经济。三、 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及其弊端 l (一)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 l (二)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第二节 社会主义经济中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l 一、计划与市场关系的传统观点 l (一)计划与市场对立 l 自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继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诞生,持续到 20世纪 80年代。在整个社会主义世界中,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上,占统治地位的始终是传统观点,即认为计划调节、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本质的经济特征,市场调节、市场经济则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特征,计划与市场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二)计划与市场对立的原因 l 长期以来,关于计划与市场关系的传统观点在社会主义世界之所以产生并占统治地位,有着其客观的基础。 l 1、这种观点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商品经济命运,从而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设想。 l 2、从历史上看,市场经济萌芽于封建社会,完全确立是在资本主义社会。 l 3、在理论界中,不仅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家大多数持传统观点,而且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也是把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联结在一起的,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二、原苏东国家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 l 20世纪 5060 年代,在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和前苏联,出现了一个批判和改革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浪潮,提出了内容丰富的多种流派的市场理论。最早对计划经济的传统观点提出挑战并且进而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取向进行改革的是南斯拉夫。 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东欧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理论界开始活跃起来,在波兰,兰格、布鲁斯等一些有影响的经济学家积极倡导经济改革,提出他们的市场经济理论。 1956年,兰格著名的 “经济新模型 ”问世 l 50年代中期,匈牙利的经济学界也开始了对传统的计划经济观点进行批判。匈牙利著名经济学家科尔奈于 1957年发表 经济管理中的过度集中 一书,批评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不能很好地处理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不能很好地解决生产动力、管理效率以及企业和劳动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必须改革这种经济体制,要扩大企业自主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l 捷克著名经济学家锡克在 1958年就发表了关于社会主义市场关系的观点,以后陆续出版了关于论述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主义的计划与市场的专著,阐明社会主义条件下计划、市场关系的特点,提出了独特的市场体系模型、市场机制模型以及计划与市场的结合方式。l 其他几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学家,在 60年代也先后不同程度地提出了改革传统的集中计划体制,引入市场机制的观点。但他们都坚持国家集中的计划调节,把市场看作是有计划的市场,反对市场调节。 三、我国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过程 l 第一阶段。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近 30年。 l 第二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党的十二大召开之前。 l 第三阶段。从党的十二大召开到党的十三大召开之前。 l 第四阶段。这一阶段是从党的十三大召开到 1992年春邓小平重要的南方谈话发表之前。 l 第五阶段。这一阶段以邓小平 1992年春南方谈话发表为标志。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及确立 l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 l 邓小平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科学分析,可以追溯到 20多年前。早在1979年 11月,邓小平在与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副总裁弗兰克 吉布尼等人交谈中 。 l 邓小平和国内同志的谈话,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的分析更为明确、更加深刻。 1987年 2月,在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同中央几位负责同志谈话中 。 l 进入 90年代,针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践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姓 “社 ”姓 “资 ”的传统观念同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的矛盾,邓小平就市场经济问题发表了多次重要讲话。 l 根据邓小平关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一系列论述,江泽民同志在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交换意见并取得共识的基础上,于 1992年 6月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提出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作为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与完善 l 根据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从 1994年开始,中国在财税、金融、外汇管理、企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措施。由此,中国改革进入了一个整体推进的新阶段,力争按照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财政税收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将原来的财政包干制(亦称中央地方财政包干制)改造为合理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包括省和县级政府)职权基础上的 “分税制 ”。银行体制改革1994年初正式开始以银行体系为重点的金融改革,主要有三项内容:一是把中央银行改造成为真正的中央银行,包括:明确中央银行以保持货币稳定为主要的政策目标,加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将货币当局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由多级调控改为一级(中央 )调控,等等。 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l 国企改革 在中国以往的改革中,往往试图在不改变企业制度基本框架的条件下提高企业的活力与效率。它所使用的基本方法是向企业放权让利。数十年来大致采取了以下几种办法: l ( 1)企业自治; l ( 2)企业下放; l ( 3)扩大企业自主权和强化物质刺激; l ( 4)企业承包制。然而,这些做法都没有使国有企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