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读书报告会主持人词_第1页
第九届读书报告会主持人词_第2页
第九届读书报告会主持人词_第3页
第九届读书报告会主持人词_第4页
第九届读书报告会主持人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届读书报告会主持人词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下午好!第九届读书报告会分享教学主张 成就品质课堂现在开始。首先请大家观看本届读书报告会的主题片。感谢胡艳丽老师,给我们做了这个精美的课件。教学是校园中永恒的话题。作为教师,我们对教学也会有自己的感悟和见解,这些见解我们称之为教学主张。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成长经历,自己的从教经历,所以每位教师的教学主张也不尽相同,但好的教学主张总会给人启发,所以,我们特别邀请了六位教师,和大家一起分享他们的教学主张。今天的读书报告会分为两部分:一是六位教师的报告,二是所有教师都可以参与的有奖互动。有奖互动又分为两项内容,一是在六位教师的报告结束后,我会问一些和六位教师的教学主张有关的问题。答对的老师可以得到张文质主编的活着就是幸福这本书,在座各位老师可要仔细听啰!谁听的认真仔细,谁就有可能拿到奖品!有奖互动的另一项内容是可以发表自已的教学主张,只要提出自己的教学主张就可以获得奖品,老师们在听报告的时候,也可以想一想自己的教学主张是什么?好,首先有请栾娟老师,她带来的是本色语文课 要有语文味今天,有些老师的语文教学中,加入了许多浮华的内容,但栾娟老师却有自己的思考,做了一个质朴无华的选择:本色语文。栾娟老师的报告,让我们在喧嚣中,感受到了一份宁静,一份坚守。所有学科当中,数学是最抽象的,但张益红老师,却用生动的情境,让学生轻松的学习数学、感悟数学、享受数学。有请张益红老师。感谢张老师的报告,更感谢张老师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享受到了快乐!不知大家是否想过,教师的根在哪里?教师的根在哪里呢?高琴老师认为,教师的根在课堂,而课堂在高琴老师看来就是一种生活,有请高琴老师给我们演绎课堂,是一种生活高琴老师的课堂和生活已经完全融为一体,她在设计课堂也在设计人生,她在课堂中注入生活,在生活中收获幸福,所以高老师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下面要请出的是邱荣老师,邱老师是一位理性的教师,在理性的反思中,她成为了南京市学科带头人,更重要的是,她的课受到了学生的一致欢迎,下面,有请邱老师,让我们和邱老师一起以思促长 以长促教。邱老师的反思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尤其是她对于教学过程中“内伤”的反思,相信给大家的反思开拓了新的思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下面有请年轻的杨静老师给我们讲讲如何欣赏美? 杨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次美的享受,杨老师的课件是美的,杨老师的语言表述是美的,更重要的是,杨老师培养了一批会欣赏美的学生,从而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最后要请出的是,我校的特级教师,周茜副校长,有请周校长为我们阐释她的教学主张,有请。周校长的报告可以用字字珠玑来形容,简约的问题,高品位的观点,生动的例子,唯一遗憾的是,因为时间有限,很多内容没有展开。好在我们在一个学校,以后还是经常有机会听周校的报告。下面,我们开始我们的有奖互动环节。第一个问题:栾娟老师的本色语文课是怎样上出语文味的?朗读激发情感,体验语文味 。语言揣摩品词赏句,嚼出语文味。读写结合适度拓展,升华语文味。第二个问题:张益红老师的教学主张是什么?我的教学主张就是: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数学,感悟数学,享受数学.第三个问题:高琴老师为什么认为课堂是一种生活?一只有努力创造生活化的教学情景,才能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只有给课堂注入真挚的生活情感,课堂才是高效的有生命力的课堂。三.它占据我们生命的很多时空,而且这种生活,持续不断的影响着我们的职业生命,乃至自我整个的生命状态。 第四个问题:邱荣老师是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吃透教材、补充教材、更新教材第五个问题:杨静老师主张:让学生学会欣赏,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形成健康的心态,展现良好的人格魅力。她让学生学会欣赏什么?欣赏自然、欣赏艺术作品、欣赏他人、欣赏自己第六个问题:周校长今天的报告中,提到了三个境界?解读教材的最佳境界是什么?预设的最佳境界是什么?生成的最佳境界又是什么?解读教材:入乎其内,出乎其外预设:“一切皆似无意间”生成:“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下面进入交流互动的第二项内容:哪位教师说说自己的教学主张?书已经送完了,还想继续发表教学主张的教师请把自己的主张发到 OA 平台上!希望大家在提出自己教学主张的同时,对自己的主张做些阐释,我们将以此为依据,从中请一些教师参加我们后面的读书报告会!感谢六位教师的精彩发言,感谢所有教师的聆听和参与。本届读书报告会到此结束!谢谢!本色语文课 ,要有语文味栾娟去年年末,我有幸观摩了一场省级优质课比赛。其中有一节课,叫散步。讲的是一家四口人“我”、母亲、妻子和儿子在一个春日外出散步的故事。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新奇,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宽敞。结果,“我”背起了母亲,妻子背起了儿子,一起走了小路。作者在最后写道:“我和妻子都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篇文章很美,表现了家庭的温馨。上课的老师,先让学生给文章重拟标题,然后以自身为例谈到中年人要承担很多压力,最后讨论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孝敬父母。快下课的时候,老师放起了音乐懂你,同时,出其不意的事情发生了他像变魔术似的,竟然掏出一把吉他,当众演唱起来。台下几百名老师一片哗然,有人鼓掌,也许是为上课老师的勇气叫好;但更多的,是质疑。 下午,专家评课,讲了很多。最后,他叹息了一声,说,语文课,不能失去语文味啊!这句话说得很轻,很温厚,可我突然感觉到似有千斤的重量,压在心头。“语文味”,这三个字,如鸣钟磬。我一直在想,什么是语文味?华师大文学院教育硕士导师程少堂认为: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与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文化氛围和审美快感。我所理解的语文味,有一个中心,即培养学生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两个基础,即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强化语言因素的赏析与运用,是语文课的首要任务。其次,才是在潜移默化的渗透中,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江苏省教科院严华银教授在文章中写道:只在所谓的“ 人文” 上费力 劳神,不抓“工具” 的教学,是对语文的背离。 刚才所举的教学案例,除了开始的环节和文本有一定的关系以外,其他的几乎都抛却了文本,变成了“要孝敬父母”的思想教育课。也正因为如此,返璞归真,回归传统的呼声越来越高,上出有语文味的语文课,而不是历史课、政治课、甚至音乐课,成为语文课堂评价的重要标准。那些一度被我们锐意改革的年轻语文老师所忽略的老一辈的语文教育家,又变得亲切起来,“刘国正先生一再嘱咐读懂文本是语文教师的教学之本,欧阳代娜先生叮咛知识能力素养是一个有机整体,魏书生强调语文教育以母语为核心一百年也不会变。” 其人可亲,其情可感。语文课,就是要上出语文味。那么,语文课,怎样上出语文味?为此,我认真阅读了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的著作听余映潮讲语文,并结合我个人的教学实践,做出了一些思考。我认为,有三点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朗读激发情感,体验语文味。余映潮先生说:朗读,是一种基本技能的训练活动,品味感受的 阅读活动,充 满诗意的文学活动,也是丰富细腻的情感活 动。没有朗读的课只是“ 课” ,它不是美的语文课。我觉得,老师的范读,对学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虽然我们在网上,可以下载到现成的朗读资料,但是,学生听着我们老师有感情的朗读,该是多么激动和崇敬啊!在我们的教材中,有很多值得朗读的文章。在备课时,我们应养成先朗读文章的习惯。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教了三届学生,每当教这篇文章,我都范读一遍。还记得有一次,我先谈了一些我和父亲的故事,大概讲的比较感人,全班一片安静。这时候,我开始读文章,最后一段是:“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 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 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 ,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 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读到这儿,我的声音哽咽了,学生的眼里闪烁着泪花。我又让他们自己读一读这篇文章,好多孩子读着读着就哭了。事隔三年,还有学生回忆起这一幕,跟我说,感谢语文课给他带来的感动,让他的少年时代有最纯真的回忆。当然,读出感情是一个重要方面,还有其他的方法和要求。例如余映潮老师关于口技的教学设计,在朗读层面,就展开不同层次的活动。大家可以去看一看。第二、语言揣摩品词赏句,嚼出语文味。在中学语文教学09 年第三期有一篇文章,题目叫语文教学缺了什么,作者是浙江省宁波市教研室的陈菊飞,他听了一节课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其中有一个环节:运用多媒体播放电视剧水浒传片断,要求学生谈谈观后感。他觉得有问题。他说:我认为,让学生通过文字感受文本内容是语文课天经地义的任务。我们并不反对在课堂上播放相关的影视作品,但不可本末倒置以影视作品的观看来代替文本的阅读语文教师的天职是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受文本内蕴。什么是语文?白纸黑字的才是语文。这句话,也许从怎样对待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功能这个角度更能说清楚。课文是学生读懂的。只有学生自己读懂了才能再现形象,突出感悟。确切地说,语文所显现的是见闻感受,所表达的是思想感悟,所训练的是语言形式。前面提到的散步一文,可品味的句子就有很多,如:开头“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我”这个字摆的地方很重要,作者没有写成“我的母亲、我、妻子和儿子”,其实很巧妙地把“我”的责任感表现出来了。再如:“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句话,写得很活泼、很有情趣,用了反复的手法,表现了家庭的和谐。其他的课文也有很多值得品读的句子。这里不再一一列举。我觉得有四类句子很重要:在文中起提纲挈领作用的语句、表达效果良好的语句、含蓄深刻的语句、看似平淡实则有味的语句。有兴趣的老师不妨关注一下。第三、读写结合适度拓展,升华语文味。我们的语文课,基本上以老师和学生的对话为主,“写”这一环节,似乎到了作文课才有。其实,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听、说、读、写,并列存在,不应忽视任何一方面。余映潮先生指出:“阅读中的读与写是与生俱来的依存关系,语文教学的最明显的最本 质的特点就是读写结合。” 这与课标关于“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思想是一致的。以散步为例,我们可以尝试不同角度的写作训练:1、课文集美,摘抄文中的有韵味的句子并写赏析。2、变换身份,以文中“我”的母亲、妻子或儿子的角度,来叙述这个故事。3、体验感受,写一段话,表达对父母的祝福。4、自由表达,写一个家庭小故事,通过细节来表现一家人的温情。当然,并不是每一节课都需要读写结合,但是有写作活动的语文课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深深凝固了她的文化精神。学习语言文字,就不可避免地接受她本身所负载的文化熏陶。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应该最终回到语言能力,回到理解与运用,回到语文素养,“心中有人文,诉诸于口的应该是语言。” 亲爱的语文老师们,让课堂多一点朗读吧,让我们领略祖国语言声调、音律、节奏之美; 多一点语言品味吧,让我们通过“妙点揣摩”“美句赏析”,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多一点读写结合吧,让我们熟练且美丽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心中升腾起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最后,我想再次汇报我发言的题目:本色语文课 ,要有语文味!谢谢!注释 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海天出版社 2006 年版中学语文教学当代语文课堂的“现代病”分析及诊治2009 年第 1期 中学语文教学“于漪们”“那一代”的语文教改探索2009 年第 3期听余映潮讲语文语文出版社 2008 年版 储蓄一份欣赏之情,塑造一种完美人格“欣赏”是一种对事物的喜爱、同情、赞美、与关切,是人们用审美的心理、用审美的眼光,对客体进行细致入神的观赏和体味,它是一种优美的感情活动。学会欣赏大自然,欢歌鸣叫的鸟儿,璀璨怒放的花儿,无语凝重的远山,来去匆促的河流,空旷落寞的戈壁,令人怦然心跳峭壁。学会欣赏人类几千年来的人文艺术,一幅画、一首歌、一行字、一幢建筑物。学会欣赏自身、欣赏他人、欣赏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理解和沟通。其实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渴望别人的欣赏,同样每一个人也应该学会去欣赏别人,学会欣赏是一种爱,人与人之间在互相欣赏之中,世界才能充满爱! 在我的美术教学中,主张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欣赏,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形成健康的心态,展现良好的人格魅力。欣赏自然中的美,感悟生活中的美好大自然以其特有的钟灵毓秀之气濡染着人们的艺术气质和审美情趣,当人们尽情领略了黄山之奇崛、峨嵋之清秀、华山之险峻、泰山之雄伟、衡岳之烟云、雁荡之巧石以后,其胸襟见识定非昔日可比。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欣赏往往能够促使人进入一种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这对人格培养,自然是大有益处的。只要稍加留意,我们就会发现日常生活中可供欣赏的客体随处都是,一个建筑、一片树林、阳台上的花草等等,只要我们能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它们,便能给我们带来愉悦。美术课与审美活动紧密相联,学生在各种美术活动中能培养起艺术的鉴赏力、高尚的审美情操和修养,从而学会用艺术的眼光去发现美。在教中,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学生在周围找到五处以上美的风景,并用线描的方式描绘下来。但交作品时却不尽如人意,很多学生抱怨在这里寻找美的风景太难了,到处是工业区,污染严重,房子没有美感,应该到风景区去。之后我用多媒体播放摄影家镜头下的风景,有老房子、有工业区、有展现江南水乡韵味的风景这些照片给了学生很大的震撼,极大的激发了他们欣赏自然或人文风光的兴趣,因势利导我再出示自己画的速写,学生再次惊叹,我在引导学生欣赏图片、点评作品等审美活动中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美的风景等待我们去发现。正如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说:“世界上到处都是美,对于我们的眼睛,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用艺术的眼光去发现美,再创造美的艺术会让生活变的更美好,同时我们也会获得更多的快乐。欣赏艺术作品的美,感悟艺术带来的精神享受任何优秀的美术作品,都具有情的感染与美的感受。它们能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引起情感上的激动,从中发现美、体会美、享受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具有极大的考史价值,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期,首都汴京清明时节郊区、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城内建筑和民生的繁华景象。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油画蒙娜丽莎不仅让学生欣赏到了画面的优美、色彩的和谐、微笑的温柔和神秘,而且捕捉到了其中的人性光辉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韵味。 当然还有齐白石笔下的虾,郑板桥笔下的竹,还是列宾笔下的纤夫,凡高笔下的向日葵都是画家心灵、情感的结晶,感情的凝聚,那些生动感人的形象,美丽的色彩和流动的笔触所流露的情感,都能使学生在欣赏时产生美的冲动,美的向往,进而达到引导学生研究美、表现美、创造美和应用美的过程。欣赏他人的美,感悟交流的快乐 被别人欣赏不易,你必须拥有过人的本领。欣赏别人同样不易,你必须具备容人的气度。学会欣赏别人,是一种人格修养,一种气质提升,有助于自己逐渐走向完美。人各有所长,随时发现别人的进步,随时为别人的成绩而喝彩,这对于一个人的生存能力、合作能力、发展能力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我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初一年级选了两个班级,实验方式是:其中一(1)班的作业评价就一种形式,老师评分课堂不展示和评价作业;一(2)班作业评价形式由课堂展示有特色作业,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结合。一学年结束时我选出一些有特色作业,在两个班级展示请学生评价。实验发现,前一个班的学生对优秀作业会给予肯定,而对于绘画技巧差却有特色的作业是一种嘲笑的态度,不会试着去发现别人的优点,使得被嘲笑学生有一种羞愧感,对绘画失去信心。而后一个班的学生在这种互评作业的活动中,不管是绘画技巧好的作业还是绘画技巧差的作业,都会获得赞赏,也会获得中肯的建议,整节课在融洽的氛围中度过,学生不仅在互相学习中对美术知识的掌握获得提升,同时也增进了同学间的感情。除了在课堂作业的评价中,让学生体会欣赏别人的快乐,我还根据不同的课题,不断的让学生学会欣赏,感受欣赏别人的快乐,从而逐步形成健康的心态。当然,欣赏别人,不是廉价的吹捧,不是无原则的夸奖。欣赏别人,不是投其所好的精神按摩,要欣赏别人,必须有发现别人长处的能力。就象伯乐相马一样。如果没有这种能力,谈不到欣赏别人。所以作为美术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运用艺术的眼光客观的评赏。在各项美术教学活动中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准,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欣赏中体会交流的乐趣,培养豁达的风度,树立良好人格。欣赏自我之美,感悟成功的喜悦只有学会欣赏自己,才会发现属于自己的美,拥有自信,才能感悟成功。学生在工艺、绘画等创造活动中的作品,是学生个体在其自身发展中对原有自我的一次突破,其意义主要在学生自身。他们可以从中获得艺术劳动的满足感,成功感和强烈的自信心,增进美术学习兴趣。每个学生都有创造力,但其表现形式因人而异。美术活动要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并能更大胆的去创想。在重复的魔力一课的教学中,在欣赏优秀作品时学生非常惊叹设计师的创意思维,而当让他们设计三个以上的重复构成时,学生却表现出信心不足,这时我展示前一届学生的课堂作业,他们似乎开始有了一些自信。经过我的启发和知识的讲授,在完成作业时很多学生流露出成功的喜悦。在设计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从语言到形象、一个形象到多个形象、色彩、素材等方面不断拓展、不断创新,他们必定经历苦思冥想、也有茅塞顿开,灵感一触而蹴,在这些思维活动的过程中,除了培养学生观察、记忆、形象和逻辑思维、想象、创造能力等智力因素以外,还使学生能养成事前预想和计划的行为习惯,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在不断挑战自我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对逆境和困难的适应能力对失败和挫折的承受能力,以及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心理品质。每一个创意都能让学生体会快乐,增强自信发现自我的魅力,欣赏自己,更激发设计制作的欲望。欣赏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让学生能通过各种美术活动,感受美、欣赏美、使她们的性格变得乐观、开朗、活泼,身心充满了朝气和活力。更重要的是他们欣赏了美、创造了美,更懂得去追求美了,用欣赏的眼光去感悟世界,使得艺术真正的为生活、为人生创造更大的财富。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缺了什么2009 年第 3 期课堂,是一种生活非常喜爱毛阿敏演唱的绿叶对根的情意:“无论我停在哪片云彩,我的眼总是投向你,如果在风中歌唱,那歌声也是为着你。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歌词中表达出的对“根”的一种守望和情意,常常引发我对我们教师这个职业的思考。教师的成长有“根”吗?我们的“根”到底该扎在哪里?读了今日我们如何做教师丛书,我意识到其实我们的根就在课堂,课堂就是一种生活。去课堂做什么?过去,我会说:我去工作; 现在,我会说,我去生活.一.课堂是一种生活.只有努力创造生活化的教学情景,才能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学生是生活中的人, 是生活世界中的人.因而,要想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面向学生的生活,面向他们的生活世界,也只有这样,课堂才充满生命的活力. 2003 年十月,我有幸赴加拿大接受了为期两个月的境外培训.60 天的时间里,我一直在不停地听课;坐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课堂里,我常常惊讶于东西方教育既显而易见又难以察觉的相似和不同,其中感悟最深的一点就是课堂的生活化. 我曾经跟踪聆听了几节科学课,主要是关于滑轮的。从杠杆原理到滑轮,从静滑轮到动滑轮,教师讲授的时间加起来不足 20 分钟。绝大多数时间里,学生们分成小组,摆弄着塑料模具,组装各种形式的滑轮机械:吊车,发电机,坦克,电动机每一节课结束后,他们都要填写一张表格,对自己学到的知识做出描述。在最后一节课,教师要求他们设计一个滑轮装置,把一个掉下悬崖的小孩救上来,学生们居然设计出了八种滑轮设备,这是我怎么也没有想到的。这不正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最好体现吗?其实,我们新课标倡导的任务型教学的宗旨,就是使学生能够在动态自然的情景中自始至终通过完成具体的生活化的任务来学习.我发现,备课中牢记这点,上课的效果真的不一样.例如,在上学期的一节市公开课的开头,我让学生以播报新闻的形式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这是课堂上常见的形式,学生反映平淡,但是在学生走上讲台之前,我分别播放了央视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的音乐,同学们立刻兴奋起来,发出了会心的笑声,而在这样的音乐声中走向讲台的学生顿生自豪感,声音和形态还真有点象央视主持人,取得了不错的课堂效果.当然, 这“一板斧 ”下去之后,不能偃旗息鼓,不然的话,不一会儿学生就开始“神游 ”课外了.一堂课的 “兴奋点”要不止一个,但要分布合理巧妙。在这节课的语言点学完之后,我在屏幕上打出他们的数学老师的照片,学生一下子又激动起来,而且,他们班的数学老师正是张居强,学生就更来劲了,我用这节课学的语言点编了一段数学老师的故事,学生学得非常的认真,我又让他们仿照这样的例子,自己编写故事,但必须用上这节课学到的所有的语言点,学生们的兴致很高,短短几分钟内写出的文章超出了我的想象.又例如,在学了 word power 中描述人的形容词之后,我让学生在课堂上写一封信,收信人是自己未来的孩子,希望自己的儿子或女儿成为什么样的人,学生有点羞涩,又有点自豪,不仅积极地用上了所学的词汇,而且还在运用的过程中反思了自己性格的优劣,也换位思考了家长的心理,我认为这更升华了生活化的意义。二.课堂是一种生活.只有给课堂注入真挚的生活情感,课堂才是高效的有生命力的课堂。肖川教授曾说:“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去推动另一棵树,一片云去推动另一片云,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关爱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课堂的温暖,他们才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生命的幸福。有了温暖,学生就有了自我奋发的动力,课堂就有了生机和和谐。课堂是人性的,人有阳光也有阴影,有高潮也有低谷。还记得我教过的初二的一个学生,腿有点残疾,很自卑,学习兴趣一般,成绩中等偏下,初二英语老教材中有一个必学词汇:lame( 瘸腿) ,在备这个单词的教法时,我犯难了。一想到领着大家一起读这个单词,并且还要学习“他左眼瞎,右腿瘸”这个句子,我的眼前就浮现出那个学生自卑的身影。第二天上课的时候,那位学生可能已经提前预习过这一课,一直低着头,可我已经不紧张了,因为我已经想出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在教瘸腿的单词和句子之前,我让那位同学到办公室去帮我拿东西,乘他不在的时候教了这个词和句子,单词的用法固然重要,但比起学生的自尊来,我宁愿他不会这个单词。让我欣喜的是,那节课以后的英语课上,那位同学还经常主动举手发言,这在以前可是从未有过的呀!学英语的积极性提高了,人也变得开朗多了。是的,学生需要教师的尊重,而且是很容易满足的,给点阳光就灿烂,给点爱的火花,就会点燃他们的热情,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生命力。有人说,“平庸的教师用嘴上课,优秀的教师用心上课”。我远不是一个优秀的教师,但我会用这句话来鞭策自己,用心去上好每一节课。三.课堂是一种生活.它占据我们生命的很多时空,而且这种生活,持续不断的影响着我们的职业生命,乃至自我整个的生命状态. 努力创造生活化的课堂,用心关注学生的内心,我们的学生也会以真挚的情感来回报我们.2007 年夏天,我因为工作调动离开了奋战了十四年的盱眙县中,好几位学生在电话中泣不成声,他们向我发誓,一定要考到南京的大学来,在 08 年的高考中,他们中有三位考上了南大,现在经常来看我,跟他们在一起,我总能感觉到特别的快乐.我想,农村的孩子比较质朴,城市的孩子对老师的感情会淡漠一点吧?可是,我没想到 2008 年夏天,相处了一年的高一学生分班的时候,十一班的几个女孩跑进办公室抱着我就哭,因为我不再教他们班了,那一刻,我的心里满是感慨与感动.当今的社会发展,对我们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的压力越来越大,难免会有情绪低落的时候,但每每想起这些可爱的孩子,我都会面带微笑地走进课堂,充满激情地和学生一起分享课堂生活.课堂是一种生活.设计课堂就是设计人生,也是分享人生. 马克思认为:人的劳动迟早要经历一个从作为谋生手段的劳动到作为人存在方式的劳动的发展过程。当我们把课堂当成快乐的生活,我们的学生就是幸福的,我们也就找到快乐的不竭源泉了.那就让我们安居在课堂家园,享受我们的课堂生活吧!教而不思则罔-以思促长,以长促教各位领导、老师下午好!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教师的成长公式: 成长=经验+反思;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也提出了“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公式。华师大熊川武教授认为:反思可以使教师从教学主体、目的和工具等方面,从教学前、中、后等环节获得经验,变得更加成熟。由此可见,反思对教师的成长和教学效果的提高有很大的影响。最近读了专家型教师的成长之路一书后,更加认识到,反思活动对教师自身的成长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正确的反思是教师优良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反思可以促进我们成长,进而促进我们的教学。这也是我的教学主张。 在专家型教师的成长之路一书中阐述了教师在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时,需要特别关注以下七个方面的内容,下面就其中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教学过程中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是否存在着“内伤”三个方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向老师们汇报,我对反思在教学中运用的一点体会。不当之处,恳请老师们批评指正。一、 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这一点,主要是指课前备课教材,历来被作为课程之本。而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在新课改中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正如刘良华教授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一书中,谈到教师对教材的使用要做到吃透、补充和更新。吃透教材,让教学内容更易吸收现有的教材有三种版本,再加上以前的一些老教材,可以讲种类繁多,作为教师自身,必须像庖丁解牛那样,熟悉教材及课程标准,对有些教学内容可以进行大胆地重新组合,以达到教学效率的最大化。譬如高一化学必修二中的原电池内容的教学,三年前,由于是第一次使用新教材,对教材的研究不透,发现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表现在学生听得懂,但不会用,到了高三复习时问题显得更加突出。三年后的今天再次进行该内容教学时,我从四个方面对教学内容重新进行了审视:首先重温了该内容在三本教材(必修二、选修一、选修四)中的教学要求,其次仔细分析了编写者为什么要将原电池知识分散到三本教材的用意 , 第三、通过对三年前的教学回忆,反思了教材编写的不足之处以及给教学带来的难度,最后我又针对性的研究了近两年小高考及高考试题。在此基础上,将教材进行了调整,确立了教学内容和目标,具体做法在这里不向老师们汇报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补充教材,让教学营养丰富均衡化学是一门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学科,每一个和时代或生活相关的问题的出现,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义务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知识链接,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给学生一些解释。比如说,在学习有机化学的相关知识时,我们可以补充“尿不湿”使用的原理,加深学生对羟基的水溶性的认识,再比如结合社会出现的热点问题:苏丹红,三聚氰胺事件、神七的材料使用等,也都能够进行相关的知识链接。更新教材,让教学菜单推陈出新我们使用的教材虽然是经过严格的审议,是许多专家和教师的心血结晶,但是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还是应当注意对教材的磨合、更新,使教材更加适合我们的教学要求、适合我们所教的学生。如化学实验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必须充分发挥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究功能。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及对新课改后的实验教学认识不足,加上新教材中又模糊了教师的演示实验与学生的分组实验,这样导致了在实际实验教学中少动手的“学”实验和机械动手不动脑的做“实验作业”普遍存在,这与高考实验题命题的指导思想相违背,为了学生的终生发展和高考成绩的提高,在新的高一开始,我结合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将教材的实验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尽可能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实验的探究中去,在实验探究中鼓励学生敢想敢干,勇于探索,我想只要坚持下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必然会大大增强。我向老师们汇报的第二点是二、 反思是否激发出“智慧的火花”这一点,主要是指重视教学过程中的非预设生成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有学生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我们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加以捕捉、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教学片段】 关于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教学,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首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有可能生成哪些物质?接着学生实验1、将少量的过氧化钠粉末放入试管中,然后加入适量水,很快发现产生大量气泡2、通过“带火星”木条检验,证明有氧气生成3、再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试剂,溶液明显变成红色,证明有氢氧化钠溶液生成。最后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使学生认识了该反应原理,并写出有关方程式:2Na2O2+2H2O=4NaOH+O2,完成了相关教学任务 。这时有同学突然发现刚才变红的溶液,红色消失了。面对这一异常现象,我一点也没有慌张,因为在备课时我已经考虑到了,于是便按照教学要求很快向学生作出解释 “是由于过氧化钠具有漂白性的缘故。”但此时有同学却小声的提出疑问:“过氧化钠与水很剧烈,反应后的溶液应该是 NaOH,怎么可能存在过氧化钠固体呢?而且我也没看到试管中有固体”。学生的疑问,打破了我原先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是不加理睬,还是重新调整教学环节,思考片刻后,我通过下列四步变更了原有的教学环节。1、根据实验的异常现象确定研究课题即“探究 Na2O2 使酚酞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的原因2、通过分组讨论,提出猜想和假设3、根据合理猜想,设计方案,4、最后进行实验加以验证,得出结论现行教材中所给方程式 2Na2O2+2H2O4NaOH+O 2实际上是以下两个分步方程式的总和:1) Na2O2+2H2OH 2O2+2NaOH 2) 2H2O2 2H 2O+O2 溶液变红后又褪色的主要原因是反应过程中生成的 H2O2 具有漂白作用这样,显然要多花时间,而且有一点超出教学要求,但我还是感到值得,第一使学生体会到发现的喜悦和兴奋,其次通过体验了 “发现问题作出猜想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处理结果”的科学探究过程,对课本知识进行了升华和延伸。同时,增加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人与情境的多向互动,激发出教育智慧的火花。正如教育专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尊重课堂中出现的未曾预设的情况,可以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焕发生命活力,课后的反思,反思我们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内伤则是进行有效教学的最佳途径之一。这也是我今天向各位老师汇报的第三点。三、 课后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着“内伤“这一点,主要是指我们必须要重视“教后小记”的书写,如果在课后我们经过深层次的反思,一定能更高效的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也能让学生得到真正的收获。课后反思我们往往从以下五点上切入:成功点、遗漏点、失败点、补救点、改进点 在反思我们的教学过程时,我们更应关注平时教学过程中可能的“内伤”,这才是减少内伤的重要途径。通常我们应该反思:教学内容是否丰厚、新颖和生动?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否受到限制?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有没有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的变化?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是否清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是交给学生一种方法,还是交给学生一把钥匙等等,实际上形成内伤我认为还是主要来源于,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反思我们设计的活动中,学生究竟获得了什么?他们的行为会发生哪些变化?或潜在的行为会发生哪些变化?由此判断课堂上所使用方式的有效性。综上所述,无论是对教材创造性使用,亦或师生教学互动中的火花,还是对课后反思的点滴体会,都犹如粒粒晶莹剔透的珍珠,而教学反思是个穿线的过程,不及时锁定将会遗落在角落中,通过教学反思将粒粒珍珠形成一串亮丽项链,从而能最大程度的实现教学相长。这是教学的最完美的状态,让我们都为之努力吧。谢谢!深刻的简单,真实的完美追寻课堂教学的佳境各位老师:下午好!五位老师分别从学科的角度谈了自己对教学的理解,我想在座的每一位也都有自己的教学主张。这种认识也会随着自己教学经历的丰富,愈加深刻。无论我们教哪门学科,教学有共性的,我们共同需要思考两个问题。课堂是什么?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什么?课堂是什么?课堂是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探究知识的场所;是师生交往、互动的场所;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因此,我认为课堂教学是一种过程,是知识生成的过程,思维发展的过程,是情感体验的过程,是心智成熟的过程。课堂教学是一种生活,师生共同的生活,它不仅指向学生的未来生活,也是当下正在经历的生活。学生是课堂生活的主人,教师是学生课堂生活的伴侣。课堂教学是一种过程,是一种生活,课堂教学应具备简单、深刻、真实、完美四个品质。我发言的题目是简单的深刻,真实的完美追寻课堂教学的佳境。在此与教师们讨论三个问题。观点一:为思维而教为什么而教?为分数而教。很功利,也很现实。但唯分数的教学对于人的发展不利的,从教育伦理学来看,是不道德的。为知识而教。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但唯知识的教学,容易让学生成为了知识的容器。那么,究竟为何而教呢?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斯腾伯格在他的思维教学一书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两个完全不同的男孩走在森林里,第一个男孩在学校出类拔萃:他功课优秀、成绩 出色,老 师、同学、父母包括他自己都认为他非常聪明。第二个男孩学习成绩一般,考 试勉强及格,没有人会认为他非常聪明至多也仅仅能够称得上有点机灵而已。这两个男孩行走在森林中,他们遇到了一个问题一头巨大、凶猛、饥饿的灰熊向他们扑来。第一个男孩算出 17.3 秒后灰熊将追上他,于是大惊失色,回头看第二个男孩。而第二个男孩正 镇定自若地打开旅行包,取出一双跑鞋换下脚上穿的旅行靴子。第一个男孩冲着他说:“ 难道你疯了?我们怎么跑得过灰熊呢?”第二个男孩答道:“ 没错 ,但我跑得过你!”这个故事蕴涵着多个剖析教育问题的不同视角,在此,我们抛开其中道德、合作方面的问题不谈,单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说,两个男孩面对灰熊的不同反应体现了两人不同的思维方式。斯腾伯格认为智力是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实用性思维的平衡。三种思维发展平衡得好越好,则人的智力水平就越高。很显然,两个孩子的发展都不平衡,第一个男孩的分析性思维较强,而第二个男孩的实用性思维较好。在我们的教学与评价体系中,过多地强调了分析性思维的培养,而忽视了创造性思维和实用性思维的培养。斯腾伯格还认为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不同的策略发展学生的三种思维。事实也告诉我们,知识只有被用于解决实践问题时,知识才能够转化成为人生智慧的力量。所以,我们教学的使命是在传递知识和训练技能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 “创造性学力”,使学生为发展自己的思维而学,教师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而教。爱因斯坦曾说:我们所创造的这个世界,是我们的思维的产物,不改变我们的思维,不可能改变我们的世界。所以,我的观点是为思维而教,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一个数学案例,这是大家熟悉的平方差公式 a2-b2=(a+b)(a-b),如果你是数学老师,你会怎样教呢?杭老 师是这样教的。 课前在背景音乐里,向学生 们传达了他的教学思想,“ 教在于听,学在于说”“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 动的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杭老师首先创设了这样 一个情境,接着提出了一个问题,引 导学生讨论交流。通过 移动,学生发现 a2-b2 等于两个直角梯形的面 积,通过拼图,学生发现 a2-b2 等于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我想这就是为思维而教。现在各大家谈谈第二个问题“ 教什么?”观点二:解读教材: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新课改以来,大小教育报刊上,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的号随处可见。其主要思想是“教材不过是个例子”,批判“教材” 的“圣经”地位,提升教师的专业自主权。在我看来,教材是由课程专家编写的,经过长期教学实践验证 的教学范本。教材是学科知识与课程理念、教学思想的集结体,教材的背后其实就是学科教学的规律。如果我们连教教材都成问题,那就更别提“用教材教”了。所以,我们首先应下功夫读懂教材,做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如何解读教材呢?邱荣老师已做了很好的阐述,我不再赘述。总之,用心读教材,读懂一套教材就是读懂一个教学流派,就是读懂一套教学主张。重点与大家谈第三个问题“怎样教?”观点三:预设与生成:“一切皆似无意间”,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整体,处处蕴含着矛盾,其中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平衡与突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所以,课堂因预设而有序,课堂因生成而精彩。我们追求的预设的最佳境界是“一切皆似无意间”,生成的最佳境界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精彩的生成源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度处理,对学科本质的理解,来源于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来源于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熟练的教学技巧,体现的是教师良好的教学现场感。只有完美的预设才有可能演绎精彩的生成。这里与大家谈谈预设。预设其实就是我们说的教学设计,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与课堂时间的管理与大家交流。如何设计教学过程?1、朴素选材,清晰立序归纳众多名师大家的教学艺术,无非是八个字: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很朴素,却很经典。其根本在于材和序。所以说,教学设计的关键就是选材与立序。什么是材?学生是材,教师是材,媒体是材,文本是材。什么是序?人的认知规律就是序。选材要简单、朴素。去形式化,呈现学科的本质 ,不要给材料附加太多行头。立序要清晰。要尊重学科知识结构与学科思想,要遵循认知规律。在高中生物教材中有一个很经典的遗传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证明了DNA 是遗传物质。教材中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介绍了这一实验。如何设计呢?核心思想当然是探究。在课堂教学中,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是不现实的。切实可行的方法是教师设置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探究搭桥铺路,使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了解探究方法。A图片展示, 认识噬菌体。(专门寄生在细菌体内的病毒,只由蛋白质和DNA 组 成)B.观察 现象,提出 问题,引导假设。(亲代噬菌体在细菌体内增殖很多一模一样的子代噬菌体,说明噬菌体的遗传现象。起 遗传作用的物质是什么呢?可能是蛋白质,可能是 DNA,也有可能二者都是)C.分析侵染 过程,明确实验 的关键,讨论实验方法。(关键是判断噬菌体的DNA 还 是蛋白质进入大肠杆菌;实验方法是同位素 标记法, 35S 标记噬菌体蛋白质, 32P 标记噬菌体 DNA)D.阅读教材,理解实验过程,了解实验现象。(图片)E.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噬菌体 DNA 进入大肠杆菌,噬菌体蛋白质未进入,因此,DNA 是噬菌体的 遗传 物质)F. 课件演示,内化构建知识(课件: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G. 分析误差,拓展提高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探究思维,也很容易被学生理解掌握。再谈谈如何进行时间管理呢?2、完善结构,科学用时为什么要谈课堂时间管理?这里介绍一位小学数学教师的 21181 时间结构模式。引出问题,接触重点要快(2 分钟);引导探索,感悟新识要慢(10 分钟);实际运用,深化理解要透(10 分钟);巩固新识,拓展练习要精(8 分钟);还有 10 分钟的作业时间。这样的课堂时间的分配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反映了教学设计的合理性。课堂教学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结构,学生的学习需要跨越“会熟通”三个层次,教师的教要经历“引训点”三个环节。学生的学习,由不会到会,需要学;由会到熟需要练;由熟到通则需要悟。教师与之对应的要引导其学,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加强训练,培养必要的技能;点拨思维,形成迁移能力。因此,完整的教学过程应有学生自主探究思考的时间,有师生,生生互动的时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