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年度小城镇建设的工作总结_第1页
乡镇年度小城镇建设的工作总结_第2页
乡镇年度小城镇建设的工作总结_第3页
乡镇年度小城镇建设的工作总结_第4页
乡镇年度小城镇建设的工作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乡镇年度小城镇建设工作总结乡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人口较少。而且多数青壮年都外出务工。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有序推进集镇发展和新村建设?乡党委大胆创新,在不负债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有效激发了群众的热情和主动性,走出了一条“小资金办大事”的路子。一、基本情况自 XX 年起,乡党委、政府把场镇拓展作为新农村聚居点建设的切入点,吸引农民建房落户。按照“因地制宜、布局合理、相对集中、统筹自建”的原则,采取“政府引导、群众自建”的办法,撬动民间资金 XX 万元,引导 53 户群众到新村聚居点建房,拓展场镇面积万平方米。同时,以新村为带动,扎实抓好场镇建设,新增场镇住户 5 户,硬化街道公里、河道 1 公里,新增雨污管网 1500 米,新建农贸市场一处、污水处理站一处、幼儿园一所、新村活动室一处,新建场镇文化广场 XX 平方米、安装监控设备 6 处,新建 20 平米 led 显示屏 1 个,顺利为场镇开通了天然气,场镇居民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二、主要做法(一)广泛发动群众,变“要我建”为“我要建”。为了统一思想,乡党委、政府分层面召开动员会、座谈会,做到“三个讲清楚” ,即:讲清楚党委政府的工作思路、发展重点和场镇、新村聚居点的规划;讲清楚新农村集居点建设的目的、意义、方式等;讲清楚到聚居点建房的优惠政策。对外出务工人员,采取电话、短信、信函等方式传达“三个讲清楚”的内容。同时,认真梳理、研判群众到集中点建房的真实意愿,能回复的及时回复,需要弥补的及时弥补,需要调整的及时调整,从而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沟通,真正实现了群众自愿到聚居点建房。(二)充分依靠群众,变“群众看”为“群众干” 。新农村聚居点建设,群众是主体。为了最大可能集中民智,乡党委、政府做到了“三个群众定”:一是选址群众定,经过召开村民代表会、建房户主会,由群众讨论决定在堰村二、三、七社相邻场镇位置调整土地,作为新村聚居点农民宅基地建房用地;二是规划群众定,在区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形成新村聚居点整体布局、房屋设计、集镇市场、下水管网建设和水、电、气配套等建设的初步规划方案后,交予建房户会议三次讨论、修订后最终定稿;三是监管群众定,通过建房户会议,民主推选成立了建房工作 7 人领导小组,负责工程质量监管、财务管理和协调服务,建房农户全程参与监管,实现了党委、政府引导下的阳光操作。 “三个群众定”确保了整个建设工作快速有序推进,实现了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三)用心服务群众,变“找上门”为“送下去” 。 新村聚居点建设涵盖宅基置换、房屋建设、基础设施配套和产业结构调整等诸多内容,时间紧、要求高、任务重,而且群众的承受能力、理解能力又千差万别。乡党委、政府采取特事特办的思路,干部坚持上门服务,切实解决个别群众的各种疑虑,帮助部分群众协调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等实际困难,做到问题及时化解,困难及时帮助。比如在落实建设用地时,乡党委、政府多次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讨论,最终决定用货币补偿方式推进宅基地置换,集中土地供聚居点建设。村民到聚居点建设用地,政府落实专人协调、办理审批手续等,让群众不操心。三、几点体会(一)突破观念,新村场镇同规划。过去不少农民为改善居住条件,因无规划,集体建设用地调剂使用困难,又无国有建设用地指标,在场镇附近要么违法建设,要么乱搭乱建设,镇不像镇、村不像村。乡党委政府紧紧抓住群众渴求发展、进镇务工经商、改善居住条件的心理,结合新农村建设,因地制宜,提出了把“村”当“镇”建的理念,聘请专业人员,将新村建设与集镇发展统筹规划,形成总体规划和修建性详规,确保集镇发展与新村建设同步、互补、共融。(二)转变方法,群众利益想在先。集镇暨新村建设最大的亮点在于“三个群众定” ,群众当主角,干部当配角,从选址、规划到建设,群众“说了算” ,政府重点在宏观规划、资金监管、用地调剂、征地补偿等方面予以引导和服务。同时用活政策,在整合集体建设用地时,参照国家重点工程征地价,采用货币置换的方式对失地农民一次性补偿到位;新建市场的收益归村、社集体经济组织,用于被征地农民的再补助,维护失地农民合法权益,群众满意。(三)广开财源,以地生财不负债。新村建设、集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所需资金较大,靠乡财政是无法解决的。为破解资金瓶颈,乡党委、政府整合涉农项目,修建了农业服务中心、村活动室;争取上级部门支持、立项,修建了污水处理站;招引业主修建市场、幼儿园;通过宅基地出让收益,除对失地农民补偿外,专款专用,解决道路、管网建设资金,基本实现了收支平衡,乡、村、社三级均不负债。乡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人口较少。而且多数青壮年都外出务工。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有序推进集镇发展和新村建设?乡党委大胆创新,在不负债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有效激发了群众的热情和主动性,走出了一条“小资金办大事”的路子。一、基本情况自 XX 年起,乡党委、政府把场镇拓展作为新农村聚居点建设的切入点,吸引农民建房落户。按照“因地制宜、布局合理、相对集中、统筹自建”的原则,采取“政府引导、群众自建”的办法,撬动民间资金 XX 万元,引导 53 户群众到新村聚居点建房,拓展场镇面积万平方米。同时,以新村为带动,扎实抓好场镇建设,新增场镇住户 5 户,硬化街道公里、河道 1 公里,新增雨污管网 1500 米,新建农贸市场一处、污水处理站一处、幼儿园一所、新村活动室一处,新建场镇文化广场 XX 平方米、安装监控设备 6 处,新建 20 平米 led 显示屏 1 个,顺利为场镇开通了天然气,场镇居民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二、主要做法(一)广泛发动群众,变“要我建”为“我要建”。为了统一思想,乡党委、政府分层面召开动员会、座谈会,做到“三个讲清楚” ,即:讲清楚党委政府的工作思路、发展重点和场镇、新村聚居点的规划;讲清楚新农村集居点建设的目的、意义、方式等;讲清楚到聚居点建房的优惠政策。对外出务工人员,采取电话、短信、信函等方式传达“三个讲清楚”的内容。同时,认真梳理、研判群众到集中点建房的真实意愿,能回复的及时回复,需要弥补的及时弥补,需要调整的及时调整,从而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沟通,真正实现了群众自愿到聚居点建房。(二)充分依靠群众,变“群众看”为“群众干” 。新农村聚居点建设,群众是主体。为了最大可能集中民智,乡党委、政府做到了“三个群众定”:一是选址群众定,经过召开村民代表会、建房户主会,由群众讨论决定在堰村二、三、七社相邻场镇位置调整土地,作为新村聚居点农民宅基地建房用地;二是规划群众定,在区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形成新村聚居点整体布局、房屋设计、集镇市场、下水管网建设和水、电、气配套等建设的初步规划方案后,交予建房户会议三次讨论、修订后最终定稿;三是监管群众定,通过建房户会议,民主推选成立了建房工作 7 人领导小组,负责工程质量监管、财务管理和协调服务,建房农户全程参与监管,实现了党委、政府引导下的阳光操作。 “三个群众定”确保了整个建设工作快速有序推进,实现了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三)用心服务群众,变“找上门”为“送下去” 。 新村聚居点建设涵盖宅基置换、房屋建设、基础设施配套和产业结构调整等诸多内容,时间紧、要求高、任务重,而且群众的承受能力、理解能力又千差万别。乡党委、政府采取特事特办的思路,干部坚持上门服务,切实解决个别群众的各种疑虑,帮助部分群众协调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等实际困难,做到问题及时化解,困难及时帮助。比如在落实建设用地时,乡党委、政府多次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讨论,最终决定用货币补偿方式推进宅基地置换,集中土地供聚居点建设。村民到聚居点建设用地,政府落实专人协调、办理审批手续等,让群众不操心。三、几点体会(一)突破观念,新村场镇同规划。过去不少农民为改善居住条件,因无规划,集体建设用地调剂使用困难,又无国有建设用地指标,在场镇附近要么违法建设,要么乱搭乱建设,镇不像镇、村不像村。乡党委政府紧紧抓住群众渴求发展、进镇务工经商、改善居住条件的心理,结合新农村建设,因地制宜,提出了把“村”当“镇”建的理念,聘请专业人员,将新村建设与集镇发展统筹规划,形成总体规划和修建性详规,确保集镇发展与新村建设同步、互补、共融。(二)转变方法,群众利益想在先。集镇暨新村建设最大的亮点在于“三个群众定” ,群众当主角,干部当配角,从选址、规划到建设,群众“说了算” ,政府重点在宏观规划、资金监管、用地调剂、征地补偿等方面予以引导和服务。同时用活政策,在整合集体建设用地时,参照国家重点工程征地价,采用货币置换的方式对失地农民一次性补偿到位;新建市场的收益归村、社集体经济组织,用于被征地农民的再补助,维护失地农民合法权益,群众满意。(三)广开财源,以地生财不负债。新村建设、集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所需资金较大,靠乡财政是无法解决的。为破解资金瓶颈,乡党委、政府整合涉农项目,修建了农业服务中心、村活动室;争取上级部门支持、立项,修建了污水处理站;招引业主修建市场、幼儿园;通过宅基地出让收益,除对失地农民补偿外,专款专用,解决道路、管网建设资金,基本实现了收支平衡,乡、村、社三级均不负债。乡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人口较少。而且多数青壮年都外出务工。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有序推进集镇发展和新村建设?乡党委大胆创新,在不负债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有效激发了群众的热情和主动性,走出了一条“小资金办大事”的路子。一、基本情况自 XX 年起,乡党委、政府把场镇拓展作为新农村聚居点建设的切入点,吸引农民建房落户。按照“因地制宜、布局合理、相对集中、统筹自建”的原则,采取“政府引导、群众自建”的办法,撬动民间资金 XX 万元,引导 53 户群众到新村聚居点建房,拓展场镇面积万平方米。同时,以新村为带动,扎实抓好场镇建设,新增场镇住户 5 户,硬化街道公里、河道 1 公里,新增雨污管网 1500 米,新建农贸市场一处、污水处理站一处、幼儿园一所、新村活动室一处,新建场镇文化广场 XX 平方米、安装监控设备 6 处,新建 20 平米 led 显示屏 1 个,顺利为场镇开通了天然气,场镇居民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二、主要做法(一)广泛发动群众,变“要我建”为“我要建”。为了统一思想,乡党委、政府分层面召开动员会、座谈会,做到“三个讲清楚” ,即:讲清楚党委政府的工作思路、发展重点和场镇、新村聚居点的规划;讲清楚新农村集居点建设的目的、意义、方式等;讲清楚到聚居点建房的优惠政策。对外出务工人员,采取电话、短信、信函等方式传达“三个讲清楚”的内容。同时,认真梳理、研判群众到集中点建房的真实意愿,能回复的及时回复,需要弥补的及时弥补,需要调整的及时调整,从而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沟通,真正实现了群众自愿到聚居点建房。(二)充分依靠群众,变“群众看”为“群众干” 。新农村聚居点建设,群众是主体。为了最大可能集中民智,乡党委、政府做到了“三个群众定”:一是选址群众定,经过召开村民代表会、建房户主会,由群众讨论决定在堰村二、三、七社相邻场镇位置调整土地,作为新村聚居点农民宅基地建房用地;二是规划群众定,在区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形成新村聚居点整体布局、房屋设计、集镇市场、下水管网建设和水、电、气配套等建设的初步规划方案后,交予建房户会议三次讨论、修订后最终定稿;三是监管群众定,通过建房户会议,民主推选成立了建房工作 7 人领导小组,负责工程质量监管、财务管理和协调服务,建房农户全程参与监管,实现了党委、政府引导下的阳光操作。 “三个群众定”确保了整个建设工作快速有序推进,实现了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三)用心服务群众,变“找上门”为“送下去” 。 新村聚居点建设涵盖宅基置换、房屋建设、基础设施配套和产业结构调整等诸多内容,时间紧、要求高、任务重,而且群众的承受能力、理解能力又千差万别。乡党委、政府采取特事特办的思路,干部坚持上门服务,切实解决个别群众的各种疑虑,帮助部分群众协调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等实际困难,做到问题及时化解,困难及时帮助。比如在落实建设用地时,乡党委、政府多次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讨论,最终决定用货币补偿方式推进宅基地置换,集中土地供聚居点建设。村民到聚居点建设用地,政府落实专人协调、办理审批手续等,让群众不操心。三、几点体会(一)突破观念,新村场镇同规划。过去不少农民为改善居住条件,因无规划,集体建设用地调剂使用困难,又无国有建设用地指标,在场镇附近要么违法建设,要么乱搭乱建设,镇不像镇、村不像村。乡党委政府紧紧抓住群众渴求发展、进镇务工经商、改善居住条件的心理,结合新农村建设,因地制宜,提出了把“村”当“镇”建的理念,聘请专业人员,将新村建设与集镇发展统筹规划,形成总体规划和修建性详规,确保集镇发展与新村建设同步、互补、共融。(二)转变方法,群众利益想在先。集镇暨新村建设最大的亮点在于“三个群众定” ,群众当主角,干部当配角,从选址、规划到建设,群众“说了算” ,政府重点在宏观规划、资金监管、用地调剂、征地补偿等方面予以引导和服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