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会计基本理论18_第1页
第二章会计基本理论18_第2页
第二章会计基本理论18_第3页
第二章会计基本理论18_第4页
第二章会计基本理论18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章:会计:基本理论2.1 会计的目标(1)会计目标是指会计行为主体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会计活动所希望达到的要求或预期效果。(2)会计目标的确定需要解决为什么要提供会计信息、向谁提供会计信息、提供哪些会计信息等。(3)决策有用观认为,会计的目标就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信息。(4)决策有用观的依据:当企业资源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后,在资本市场介入的条件下,资源所有者对受托资源有效管理的关注程度会降低,转而更为关注所投资的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风险和报酬。(5)决策有用学派更注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即要求会计信息具有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更关注与企业未来现金流量有关的信息。(5)受托责任观认为,会计的目标就是以适当的方式有效反映受托人的受托责任及其履行情况。换言之,会计应向委托人报告受托人的经营活动及其成果,并以反映经营业绩及其评价为中心。(6)受托责任观的依据:资源所有者将资源的经营管理权授予受托人,同时通过相关的法规、合约和惯例等来激励和约束受托人的行为,接受委托人委托,对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和经营,并通过向资源提供者如实报告资源的受托情况来解除其受托责任。(7)受托责任学派更强调信息的可靠性,它在重视资产负债表的基础上格外重视利润表。(8)目前,会计理论界和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已经趋向于认同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容性。(9)我国财务会计目标表述为: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10)我国企业财务会计的目标融合了两个学派的观点,有效解答了为什么要提供会计信息的问题。(11)财务会计的主要目标是向企业外部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投资人、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并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12)管理会计的主要目标是向企业内部管理当局提供各项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有用信息。(13)由于管理会计信息是为适应企业经营管理要求而形成的,因此不需要强制性的普遍公认会计准则对其形式和内容作出法定规范。(14)财务会计信息关系到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决策,虚假或有失公允的会计信息将直接伤害到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包括公民、其他企业、组织和政府的利益。(15)法定的公认会计准则形成的根本动因在于规范会计行为,保障会计信息质量,这些规范的约束在尽可能大的程度上保障了财务会计信息所应具备的质量特征。(16)规范化的财务会计信息在向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同时,由于其质量特征的多重性,也可作为企业内部管理层的经营管理决策的有效参考,换句话说,财务会计信息和管理会计信息在企业财务报告层面上可以做到共享。(17)会计目标有两个层面:、会计要为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提供有助于评价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绩效的会计信息。由于政府、投资人、债权人及社会公众不能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其决策所用的会计信息只能来自于企业定期公布的财务报告,因此,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满足政府维持社会经济秩序、依法征税和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满足投资人了解其委托经营的资源能否保值增值及后续投资决策的需要;满足债权人判断企业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的需要;满足社会公众判断企业是否履行社会责任的需要。、会计要为企业内部管理当局提供有助于进行计划、控制和制定决策的会计信息。一般来说,企业的管理过程由计划、控制和制定决策三个主要步骤组成,这些过程需要会计提供有关成本、预算、控制和评价信息,旨在提供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使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生存和发展,并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2这些都有赖于会计所提供的可靠信息。管理会计信息不同于财务会计信息,它们可能还包含非财务信息,且具有未来导向和较高的聚合程度。(18)会计目标在保险行业具有特殊性。财务会计及一般目的财务报告按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将报告目的设定于满足非特定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而与之关系密切的保险监管法定会计规则旨在保证保险企业具有足够的偿付能力,以履行保险合同约定的责任,因此后者更注重从法律角度评价保险企业的财务状况,其财务报告目标侧重于对偿付能力的检测。2.2 会计的基本假设(1)会计基本假设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合理设定。(2)会计基本假设包含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3)会计主体,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4)为了向财务报告使用者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的编制应当集中于反映特定经济实体可以用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并使之与其他经济实体的经济活动区别开来。(5)在会计主体假设下,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反映企业本身所从事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6)明确界定会计主体,是开展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工作的重要前提。(7)一方面,会计主体的界定划定了会计所要处理的各项交易或事项的范围:只有影响企业本身利益的各项交易或事项才能加以确认、计量和报告,那些不影响企业本身利益的各项交易或事项则不能加以确认、计量和报告;另一方面,会计主体的界定能够将会计主体的交易或事项与会计主体所有者的交易或事项,以及其他会计主体的交易或事项区分开来。(8)企业所有者自己的交易或事项是属于企业所有者主体所发生的,不应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的范围。但是,企业所有者投入到企业的资本或者企业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润,则属于企业主体所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的范围。(9)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是一个会计主体。例如,一个企业作为一个法律主体,应当建立财务会计体系,独立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是,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例如,在企业集团的情况下,一个母公司拥有若干个子公司,它们虽然是不同的法律主体,但是母公司对子公司拥有控制权,为了全面反映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就有必要将企业集团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再如,由企业管理的证券投资基金、企业年金基金等,尽管不属于法律主体,但属于会计主体,应当对每项基金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10)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应当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11)在持续经营前提下,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12)企业是否持续经营,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方法的选择上有很大差别。一般情况下,应该假定企业将会按照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13)明确持续经营这个假设,就意味着会计主体将按照既定用途使用资产,按照既定的合约条件清偿债务,会计人员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选择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14)如果判断企业会持续经营,就可以假定企业的固定资产会在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长期发生作用,并服务于生产经营过程,固定资产就可以历史成本进行记录,并采用特定的折旧方法,将历史成本分摊到各个会计期间或相关产品的成本中。(15)持续经营假设并不意味着企业实际真正能够持续不断地经营下去,一旦企业面临破产清算、终止经营的情况,企业将选择适用于破产清算的会计方法,客观地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16)尽管企业会计准则将持续经营作为会计的基本假设,但保险监管会计并不采纳持续经营假设,3而是以“准清算”假设为前提,虚拟停业清算情况下,兑付全部现有保单责任时,保险企业的偿付能力。(17)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18)会计分期的目的是通过会计期间的划分,将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连续、相等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报财务报告,及时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19)在会计分期假设下,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20)持续经营假设的意义是,无论是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还是投资者、债权人等的决策,都需要及时的信息,都需要将企业持续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分期确认、计量和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21)正是由于有了会计分期,才产生了当期与以前期间、以后期间的差别,使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得以应用,进而出现了期末帐项调整以及折旧、摊销等会计处理方法。(22)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23)在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之所以选择以货币为基础进行计量,是由货币本身的属性决定的,货币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是衡量一般商品价值的共同尺度,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等特点。(24)其他计量单位,如实物量和劳动量等,只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无法在量上进行汇总和比较,不便于会计计量和经营管理。(25)只有选择货币尺度进行计量,才能充分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所以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选择货币作为计量单位。2.3 会计基础、会计要素和计量属性(1)用以决定何时确定交易(或事项)以及什么样的交易应予以确认的标准或依据,称之为会计基础或会计处理基础。(2)由于会计基础决定了交易确定的标准、时间和范围,因此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类别、范围和报告的及时性,进而对决策和管理产生影响。(3)会计的核算基础有两种: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以现金是否收到或付出作为标准确认、计量收入、费用的方法,称为收付实现制;以收入和费用的实际归属期间作为确认、计量收入和费用的方法,称为权责发生制。(4)收付实现制,又称现金制,是以现金的实际收付为标准确认本期收入和支出的一种方法。(5)收付实现制的主要内容:凡是在本期收到的现金,不论是否属于本期,均应作为本期的收入进行核算;凡是本期付出的现金,不论是否属于本期,均应作为本期的费用进行核算。(6)在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下,收入和费用的确认与现金的实际流入、流出是一致的,收入不一定在其产生的会计期间确认为收入,费用也不一定在其产生的会计期间确认为费用。(7)在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下,一律以本期实际收到的现金作为本期收入,以本期实际支出的现金作为本期费用,不需要调整应收、应付、预收、预付项目。(8)权责发生制,又称应计制,是以收入和费用是否已经发生为标准确认本期收入和费用的一种方法。(9)权责发生制的主要内容:凡是当期已经发生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承担的费用,不论现金是否收付,均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进行核算;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现金已经在当期收付,也不能作为档期的收入和费用进行核算。(10)权责发生制强调收入和费用是否已经发生,也就是收入的发生与现金的实际流入时间可以不一致,费用的发生与现金的流出时间也可以不一致。(11)按照权责发生制的要求,收入的归属期间应该是产生收入的会计期间,费用的归属期间应该是费用4所服务的会计期间。这样就会在确认收入、费用的同时,引起对应收、应付、预收、预付项目的相应调整。(12)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下,收入与费用配比的结果能够更准确地衡量企业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绩效。(13)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明确规定: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14)会计要素是对会计核算对象的基本分类,也是设定会计报表结构和内容的依据。(15)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规定,企业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项。(16)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要素反映了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它们又被称为资产负债表要素;收入、费用和利润反映了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它们又被称为利润表要素。(17)资产负债表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构成会计的基本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18)利润表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反映了经配比后的财务成果计算过程:收入-费用=利润(19)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20)资产的特征: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资产作为一项资源,应当由企业拥有或控制,具体是指企业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或者虽然不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但该资源能被企业所控制。企业享有资产的所有权,通常表明企业能够排他性地从资产中获取经济利益。有些情况下,资产虽然不为企业所拥有,但企业控制了这些资产,同样表明企业能够从资产中获取经济利益,符合会计上对资产的定义。例如,某企业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一项固定资产,尽管企业并不拥有其所有权,但是如果租赁合同规定的租赁期相当长,接近于该资产的使用寿命,表明企业控制了该资产的使用及其所能带来的经济利益,应当将其作为企业资产予以确认、计量和报告。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指资产直接或间接导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企业的潜力。资产预期能否会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资产的重要特征。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包括购买、生产、建造行为或者其他交易或事项。只有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才能形成资产,企业预期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不形成资产。(21)将一项资源确认为资产需要符合资产的定义,还应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22)资产按其流动性可以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资产是指在一年内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非流动资产是指不符合流动资产定义的资产,或者超过一年变现或耗用的资产。(23)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24)负债的特征: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现时义务是指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当确认为负债。负债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这个特征是指只有企业在履行义务时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才符合负债的定义。在履行现时义务清偿负债时,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形式多种多样,如用现金偿还或者实物资产偿还;以提供劳务形式偿还;以部分转移资产、部分提供劳务形式偿还;将负债转为资本等。负债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只有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才能形成负债,企业在未来发生的承诺、签订的合同等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负债。(25)将一项现时义务确认为负债,除了需要符合负债的特征,还应当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二是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26)负债按其偿还期的长短可以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流动负债是指在一年之内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长期负债是指偿还期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27)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28)所有者权益是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剩余索取权,它是企业资产中扣除债权人权益后应由所有者享有的部分,它既可以反映所有者投入资本的保值增值情况,又体现了保护债权人权益的理念。5(29)所有者权益体现的是所有者在企业中的剩余权益,因此,所有者权益的确认主要依赖于其他会计要素,尤其是资产和负债的确认;所有者权益金额的确定也主要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例如,企业接受投资者投入的资产,在该资产符合企业资产确认条件时,就相应地符合了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条件;当该资产的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时,所有者权益的金额也就可以确定。(30)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31)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32)企业收入的来源渠道是多种多样的,不同收入来源的特征有所不同,其收入确认条件也往往存在差别,如销售商品、提供劳务、让渡资产使用权等。(33)在符合收入定义的前提下,收入的确认还应满足三个条件:与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应当很可能流入企业;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地计量。(34)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润的总流出。(35)在符合费用定义的前提下,费用的确认还应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应当很可能流出企业;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者负债的增加;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地计量。(36)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37)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38)由于利润反映的是收入减去费用、利得减去损失后的净额,因此利润的确认主要依赖于收入和费用以及利得和损失的确认,其金额的确定也主要取决于收入、费用、利得、损失金额的计量。(39)会计计量是为了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企业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确定相关金额。(40)计量属性是被计量对象(会计要素)的数量化特征或外在表现形式。会计意义上的计量属性反映了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定基础。(41)会计主体应按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计量属性对各会计要素进行计量,确定初始量或后续计量的金额。(42)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可供企业选择的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等。(43)历史成本又称为实际成本,就是为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或者其他等价物。(44)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其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支付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其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金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45)有关资产负债历史成本的计量属性有两种情况:以现金结算金额确认历史成本。这种方法是指按照购买资产时支付的现金确认历史成本,即企业购买某一项资产,按照其市价所支付的买价及其附带成本等全部金额。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购买原材料、库存商品、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支付现金的情况很多,这些财产的实际成本一般就是企业所支付的全部支出。同理,上述资产购进业务发生时,若不能及时支付价款而产生的负债,其历史成本的确认金额与资产相等,也就是准则要求的“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非货币性资产以公允价值确认历史成本的方法。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的入账价值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也可以根据资产公允价值直接作为实际成本入账。(46)重置成本又称现行成本,是指按照当前市场条件,重新取得同样一项资产需要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6价物的金额。(47)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48)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预计售价减去进一步加工成本和销售所必须的预计税金、费用后的净值。(49)在可变现净值计量下,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金后的金额计量。(50)现值是指对未来现金流量以恰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后的价值,是考虑货币时间因素的一种计量属性。(51)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理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52)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53)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54)在各种会计计量属性中,历史成本通常反映的是资产或者负债过去的价值,而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通常反映的是资产或者负债的现时成本或者现时价值,是与历史成本相对应的计量属性。(55)上述关系并不是绝对的,比如,资产或者负债的历史成本有时就是根据交易时有关资产或者负债的公允价值确定的,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易中,如果交易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换入资产入账成本的确定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除非有确凿证据表明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更加可靠;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交易中,合并成本也是以购买方在购买日为取得对被购买方的控制权而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等的公允价值。(56)在引入公允价值的过程中,我国充分考虑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公允价值应用的三个层次,即:第一,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或负债,活跃市场中的报价应当用于确定其公允价值;第二,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应参考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各方最近进行的市场交易中使用的价格,或参照实质上相同的其他资产或负债的当前公允价值;第三,不存在活跃市场且不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等确定资产或者负债的公允价值。(57)我国引入公允价值是适度、谨慎和有条件的。由于我国尚属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如果不加限制地引入公允价值,有可能出现公允价值计量不可靠,甚至借此人为操纵利润的现象。因此,在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等具体准则中规定,只有存在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的情况下,才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2.4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1)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是对企业财务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所需具备的质量要求的归纳。(2)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反映了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基本要求,是评价会计信息可利用程度的标准。(3)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4)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真实可靠是指会计信息值得使用者信赖的程度,分为如实反映、可验证性和中立性。(5)相关性又称有用性,它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有关,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对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6)会计的主要目标就是向有关各方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信息,信息的价值在于其与决策相关,有助于7决策。(7)相关的会计信息能够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评价过去的决策,从而具有反馈价值;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预测,因而具有预测价值。(8)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就要求在收集、加工、处理和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对于特定用途的会计信息,不一定都能通过财务会计报表来提供,也可以采用其他形式加以提供。(9)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同时也有利于审计人员进行审计。(10)按照可理解性的要求,会计记录应当准确、清晰,账号对应关系应当明确,文字摘要简明扼要,数字金额准确;在编制会计报表时,要求项目勾稽关系清楚、项目完整、数字准确,以便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准确完整地把握信息的内容,更好地加以利用。(11)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具体包括下列要求:同一企业对于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即对于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同企业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以使不同企业按照一致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基础提供有关会计信息。(12)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13)如果企业仅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那么就容易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无法如实反映经济现实和实际情况。例如,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资产,虽然从法律形式来讲承租企业并不拥有其所有权,但是由于租赁合同中规定的租赁期相当长,接近于该资产的使用寿命;租赁期结束时承租企业有优先购买该资产的选择权;在租赁期内承租企业有权支配资产并从中收益。因此,从其经济实质来看,企业能够控制其创造的未来经济利益,所以,会计核算上将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资产视为承租企业的资产。(14)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相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15)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作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地披露;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误导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可以适当简化处理。(16)在评价某些交易或者事项的重要性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一般来说,应当从质和量两个方面综合进行分析。从性质方面来说,当某一事项有可能对决策产生一定影响时,就属于重要性项目;从金额方面来说,当某一项目的金额达到一定规模时,就可能对决策产生影响。当然,金额的大小也是相对而言的,会计人员必须结合企业规模和事项的性质加以综合判断。(17)谨慎性又称稳健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在资产计价或损益确定时,如果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方法或者金额可供选择时,应选择能够使本期净资产和利润较低的方法或金额。(18)如果企业出于利润操纵的目的,故意低估资产或者收益,或者故意高估负债或者费用,歪曲了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致影响到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损害了会计信息质量,从而对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这是会计准则所不允许的。(19)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20)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帮助企业或其它利益相关者作出经营决策,具有时效性。即使是客观、可比、相关的会计信息,如果不及时提供,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也没有任何意义,甚至可能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8(21)及时性一方面要求及时搜集会计信息,即在经济业务发生后,及时搜集、整理各种原始单据;另一方面要求及时处理会计信息,即在同一规定的时限及时编制出财务会计报告;最后还要求及时传递会计信息,即在同一规定的时限内,及时将编制出的财务会计报告传递给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者。(22)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与财务会计报告目标密切相关,会计目标是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逻辑起点。(23)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并未规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逻辑框架和主次区分。但是,不同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各有侧重,在会计信息形成的过程中,会计人员会面临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出现冲突的情况,因而必须做出取舍,即优先满足那一项(几项)质量特征的问题。同样,会计信息使用者在利用会计信息满足决策需求时,也会面临相同的权衡和取舍。(24)可靠性与相关性。作为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首先应具备的质量特征就是可靠性和相关性,这是由财务会计报告的基本目标反映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和提供决策有用信息所决定的。但是,这两个关键质量特征在特定情况下会发生某种程度的冲突。例如,企业的某些经济资源由于不完全具备准则规定的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条件,因而无法在财务报表中列示(如人力资源等) ,这个做法满足了信息可靠性的质量要求,但信息的相关性却无疑受到了影响,可能会使会计信息使用者无法全面了解企业潜在的风险和收益情况。(25)在可靠性和相关性不能兼顾的情况下,依据会计准则的要求,往往会优先选择满足可靠性要求的质量特征,在此基础上,力求增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如在表外以附注或其他形式向使用者披露有关信息。(26)重要性与其他质量特征。重要性作为会计信息取舍的标准,在应用时具有较强的相对性。重要性与相关性之间关系密切:重要的信息一定具有较高的相关度,但是否重要和相关,在不同信息使用者的不同决策需求之下却存在着差异,判断信息是否重要的标准应侧重于其对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重要程度。(27)重要的会计信息必须是可靠的,但可靠的会计信息不一定重要。对此进行甄别的标准与企业业务经营规模大小密切相关。可靠性的强弱受到了作为信息取舍标准的重要性的制约。(28)会计信息重要性与可理解性在把握得当时,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但有时过于强调重要性而省略了太多详细信息,必然影响了信息的可理解性,进而降低了相关性;反之,片面追求可理解性又可能造成信息过多、主次不分,难以体现重要性,并削弱了相关性。(29)谨慎性与其他质量特征。谨慎性的应用在会计质量特征要求中一直备受争议。谨慎性质量要求的初衷是解决不确定经营环境下的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标准,并避免因夸大利润和权益而造成企业投资人和债权人决策失误带来的损失。(30)谨慎原则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不可验证性,为会计人员进行利润操控提供了空间,如果应用不当,会严重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和可比性。(31)在谨慎性质量要求与其他质量要求的取舍问题上,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的会计环境,会有不同的要求。(32)在普遍存在虚夸利润、以不实的会计信息误导信息使用者付出资金,进而造成损失的情况下,政府监管机构一般会加大谨慎原则的使用力度,使之成为优先满足的质量特征;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它与其他质量特征并列,且其使用受到多方面的法定约束。(33)保险监管会计规则为了客观反映保险企业的真实偿付能力,采用了比公认会计准则更为谨慎的财务状况报告要求,旨在最大限度地维护投保人的合法权益。2.5 企业财务报告(1)财务报告是企业正式对外披露财务信息的书面文件。企业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上,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其他各项准则的规定,对实际发生的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和计量,在此基础上编制的财务报表是企业财务报告的核心内容。企业通过财务报告能够实现会计目标,同时,财务报告也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获得企业财务信息的基本途径。9(2)企业财务报告一般由财务报表和财务报表附注构成,年度财务报告还包括审计报告。(3)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财务报表列报的规定,财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和附注。(4)财务报表格式和附注分别按一般企业、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企业类型予以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其经营活动的性质,确定本企业适用的财务报表格式和附注。(5)企业的主要财务报表分别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经营成果(利润表)和现金流量(现金流量表) 。(6)财务报表按反映的资金运动形态不同,分为静态报表和动态报表。上述主要财务报表中,资产负债表为静态报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均为动态报表。(7)财务报表按编报的时间不同,分为中期财务报表和年度财务报表。凡是以短于一个完整会计年度的报告期为基础编制的财务报表均为中期财务报表(包括月度、季度和半年度) 。(8)财务报表按编制主体不同,分为个别财务报表和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财务报表是以母公司和子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为会计主体,根据母公司和所属子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由母公司负责编制的综合反映企业集团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财务报表。(9)财务报表列报的基本要求包括:列报基础、列报的一致性、列报的重要性、比较信息的列报、其他必备要素。(10)列报基础。持续经营是企业财务报表的列报基础。按照这一要求,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时,管理当局应对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进行评估。当管理当局对于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怀疑时,应在报表中披露怀疑的原因。如果管理当局正式决定或被逼在下一个会计期间进行清算或停止营业,此时的企业处于非持续经营状态,应采用其他基础编制财务报表,并在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11)列报的一致性。列报的一致性是指财务报表项目的列报应当在各个会计期间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但出现下列情况时除外:会计准则要求改变财务报表项目的列报;企业经营业务的性质发生重大变化后,变更财务报表项目的列报能够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信息。(12)列报的重要性。财务报表某项目的省略或错报会影响使用者据此作经济决策,则说明该项目具有重要性。重要性应当根据企业所处环境,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加以判断。对性质重要性的判断应考虑该项目是否属于企业日常活动等因素,性质或功能不同的项目,应当在财务报表中单独列报;性质或功能类似的项目,其所属类别具有重要性的,也应当按其类别在财务报表中单独列报。判断项目金额大小的重要性,则应通过单项金额占资产总额、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营业收入总额、营业成本总额、净利润等直接相关项目金额的比重加以确定。(13)比较信息的列报。比较信息的列报是指当期财务报表的列报至少应当提供所有列报项目上一可比会计期间的比较数据,以及与理解当期财务报表相关的说明。当财务报表项目的列报发生变更时,应对上期比较数据按照当期要求进行调整,并在附注中披露调整的原因和性质,以及调整的各项目金额。(14)其他必备要素。企业应在财务报表的显著位置披露编报企业名称、资产负债表日期或财务报表涵盖的会计期间、人民币金额单位等。财务报表是合并财务报表的,应当予以标明。(15)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月末、季末、半年末、年末)财务状况的报表。(16)资产负债表列示了企业在特定日期所拥有或控制的资源、所承担的现实义务以及企业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要求权。(17)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依据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基本会计等式,编制方法是将企业报告期末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各项目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和排列顺序予以显示。它是一张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静态报表,是在企业持续经营的过程中某一时间截点上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总量及其结构的即时状态。(18)资产负债表反映了企业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及其结构,反映了企业的筹资来源渠道及构成,通过一些特定的分析和比较,有助于报表使用者分析和评价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偿债能力、资本结构和财务实10力。(19)资产划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负债划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20)利润表。利润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报表。(21)利润表编制的依据是“收入-费用=利润”这一会计等式。利润除包括收入减费用的净额以外,还包括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即按准则应计入当期损益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损失。(22)利润表向报表使用者提供了关于企业经营成果的指标,有助于报表使用者直接了解企业的盈利能力并预测未来的盈利趋势,同时有助于通过经营业绩指标评价企业管理者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23)利润表体现了企业利润的计算过程,即以营业收入为起点,减去营业成本和主要期间费用后得到营业利润,再计算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后得到净利润,净利润即为当期可供分配的利润。(24)现金流量表。现金流量表是指一定会计期间内企业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流入和流出量。这里现金的概念是指企业的库存现金以及随时可以用于支付的存款;现金等价物是指企业持有的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化为已知金额的现金,且价值变动风险很少的投资。(25)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报表。其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现金从何处来,即企业在一定期间内取得的现金来自于何处;现金用到了何处,即企业在一定期间内取得的现金都用在了哪些方面;现金余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即当期实际收到的现金扣除当期实际支出的现金后的剩余金额,我们称之为现金的净增加额。(26)现金流量表是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补充,它揭示了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信息,便于报表使用者了解和评价企业获得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能力,并预测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27)现金流量表将企业的现金流划分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最后汇总反映企业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净增加额。(28)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是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的合计数。(29)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环节有两种列报方式直接法和间接法。按照我国的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的主表采用直接法编报,该报表的补充资料部分则按间接法编报,即将按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计算的净利润调整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的方法。(29)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全面反映构成所有者权益的各组成部分在报告期的增减变化情况。该表单独列示的信息包括:净利润;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项目及其总额;会计政策变更和差错更正的积累影响金额;所有者投入资本和向所有者分配利润等;按规定提取的盈余公积;实收资本(或股本) 、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的期初和期末余额及其调节情况。(30)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是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补充和延续,它将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环节的内容加以细化,将当年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净利润和利润分配的详细情况分栏列出,并予以汇总,相应指标与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的有关数据必然相等。(31)资产负债表主要根据企业的总账和有关明细账的余额,按照特定的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