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铁路的完成》教案_第1页
《一条铁路的完成》教案_第2页
《一条铁路的完成》教案_第3页
《一条铁路的完成》教案_第4页
《一条铁路的完成》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条铁路的完成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萧红生平及代表作。2阅读文本,整体感知探究的主要内容。3引导学生感受作者“任情为文”的艺术魅力。二、教学重点及难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任情为文”的艺术魅力。三、时安排:12 时四、教学过程:(一)前预习、查阅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萧红生平、代表作及作品的艺术特色。3、阅读文本,思考“我”在事中表现怎样、心理状态如何?画出相关语句。(二)检查学生预习效果:(注意加点字的读音)、抽查学生词语积累情况(默写或其他方式)高涨咆哮侮辱道尹公署攫取卡住侥幸溃乱癫痫糟粕2、交流有关萧红文学文化知识。3、导入:北大教授孔庆东在千古事中曾高度评价一条铁路的完成 。他说:“真情的,即使有些啰嗦,也仍然好看” , “直面自己的真实记忆” , “真实的画面组织好了,事的意义也就喷薄而出了”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萧红的这篇散文。(三)精读文,独立思考下列问题,分组讨论探究,全班交流:思考讨论题:、本文主要记叙了一什么事?参考答案:作品记叙了“我”参加哈尔滨学生反日护路示威游行活动的经过和当时的心理、情态。2、你觉得本文与你以往了解的记叙学生运动的有什么不同?参考答案:少了些惨烈与血腥,多了些幼稚、困惑与恐惧,笔调幽默,又具有讽刺意味,很有真实感。3、 “我”在事的不同阶段,表现怎样?心理状态如何?结合预习时标注出的语句,进行交流。参考答案:第一层:(第一天)被动参加,懵懂,内心恐惧又兴奋。 “短板墙以外的石头道上在呼唬着的,有那许多人,我从来没有见过,使我想象到军队,又想象到马群,又想象到波浪,总之对于这个我有点害怕。 ”(第一段第七行)“这一切好象有一场大事就等待着发生,于是有一种庄严而宽宏的情绪高涨在我们的血管里。 ”(第二段第二行,兴奋)“那时我觉得我是在这几千人之中,我觉得我的脚步很有力。凡是我看到的东西,已经都变成了严肃的东西,无论马路上的石子,或是那已经落了叶子的街树。反正我是站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喊声中了。 ”(第九段第二行,兴奋、激动) “另一方面我们又用自己光荣的情绪去体会她狼狈的样子。 ”(光荣) “而我们则流着鼻涕,全身打着抖在等候着。 ”(狼狈)第二层:(第二天)积极主动,热情高涨,自告奋勇,亢奋又慌乱。“组织宣传队的时候,我站过去,我说我愿意宣传。别人都是被推举的,而我是自告奋勇的。 ”(自告奋勇)“不怕!虽然我和别人一样的嚷着不怕,但我对这新的一刻工夫就要来到的感觉,好象一棵嫩芽似的握在我的手中。 ”(兴奋)“冲的时候,这样轻便不是可以飞上去了吗?”昨天计划今天是要“冲”的,但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我有点特别聪明。 (兴奋)“我只感到我的心脏在受着拥挤,好象我的脚跟并没有离开地面而自然它就会移动似的。我的耳边闹着许多种声音,那声音并不大,也不远,也不响亮,可觉得沉重,带来了压力,好象皮球被穿了一个小洞丝丝的在透着气似的,我对我自己毫没有把握。 ”(兴奋又恐惧)“这一场斗争到后来我觉得比一开头还有趣味,在那时, “日本帝国主义” ,我相信我绝对没有见过,但是警察我是见过的,于是我就嚷着!“打倒警察,打倒警察!” ”4、最后事情结果如何,这说明什么?参考答案:那条铁路到底完成了。说明在帝国主义肆虐的特定年代里,爱国学生采取的游行示威的斗争方式是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的,其作用是非常有限的。、有人说“千古事,得益于千古有真情” ,这篇抒发了什么感情?参考答案:抒发了广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也反映了在那个帝国主义肆虐的特定年代里,学生们的幼稚、压抑和无奈之情。6、你认为这篇散文写的真实吗?为什么?你喜欢这篇散文吗?为什么?(答案略)(四)探究整合作品结构 su全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我”参加哈尔滨学生反日护路示威游行队伍和第一天请愿无果的经过。层:写游行的缘起2 层:写游行所经处第二部分:写学生联合会组织爱国学生“示威”的经过。第三部分:交代这次学生爱国运动的结果:没能阻止日本修建吉敦铁路。2作品主题928 年冬,17 岁的萧红经历了她平生第一次反帝学生运动。9 年后,她用生动而不乏幽默的笔调写就本文。作品描述了她参加示威游行的经过和当时的心理、情态。她以女性细腻的触觉捕捉时代情境中自我与他人的精神气息,并以有别于传统定势的视角、鲜明的自我立场真实地描摹了当时人们那狂飙突起般的爱国行动。作品的价值正在于萧红对历史的尊重。她的每一笔都真实而生动,坦然地再现了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学生们坚决维护民族尊严的热情,这热情中也包容着幼稚与困惑的精神因素。做个比喻,萧红所参加的那次示威游行也是百年中国人民反帝救国斗争轨迹中一个具有研考价值的节点。3写作上的突出特点:身在事中又能超出事外言辞简单而情思深沉以独特的视角作极度真实的个人化叙说极度真实地让我们看到了作者透过狂放的口号、激昂的誓言,用她的直觉和细腻忠实地审视自己、审视时代的冷静和深刻。4萧红散文的特点:萧红认为屠格涅夫和罗曼罗兰是“从灵魂而后走到本能的作家” ,而别的作家们则“先从本能出发或者一切从本能出发而后走到灵魂。有慢慢走到了灵魂的,也有永远走不到灵魂的” 。萧红真正成功的文字无不是从本能走到了灵魂的那一类(即既是从本能中来的,又是走出了本能而到达灵魂的)萧红女性的细腻、敏感和极强的直觉力还使得她在描摹上的忠实往往带有“陌生化”的味道。萧红的文字中有着讽刺的基质。她的讽刺的力度还来自于她对自我的不放过所有的审视都内含着对自身人格与性情的披露,萧红从不高标“灵魂” ,更不讳言“本能” ,她是在众生平等的前提下,进行着对全人性的深度拷问。一条铁路的完成和一九二九年的愚昧便是这种既在事中又能超越事外的作品。前文对人们狂飙般的爱国行为的描摹简直有狂欢化的讽刺意味,原本正义的行为仿佛成了一场无知而浅薄的游戏。(五)学生质疑:学生就文本的内容、艺术手法等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究。(根据堂生成情况而定)(六)布置作业:完成 29 页语言推敲第 4 题,再从中找出一句你认为值得推敲的语句。参考答案:“我” “站”在喊声中,突出表现了“我”鲜明的立场,同时也表现了“我”能加入到这场反日护路爱国运动中的自豪感。而“被喊声吞没”或“淹没在喊声中”都只是表现了喊声的巨大,与作者此时想要表达的情感不一致。例:A“不怕!”虽然我和别人一样的嚷着不怕,但我对这新的一刻工夫就要来到的感觉,好像一棵嫩芽似的握在我的手中。(好像一棵嫩芽似的握在我的手中,是一个生动的比喻句。如果我“握”的力量大了,嫩芽就会夭折。 “握”字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我”当时即将参加示威时既兴奋又恐惧的心理。 )(“飞”字准确的表达了“我”对“示威”的期待以及异常激动的心情,也表现了“我”的幼稚与天真。 )萧红简介萧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虽然算不上是一位“大”作家,但却是一位独具风格的作家。她本名张迺莹,1911 年 6 月 2 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里。幼年丧母,父亲张廷举是一个冷酷的官僚,只有祖父张维祯给她疼爱和温暖,并成了她的第一位启蒙教师。1920 年,在祖父的支持下,得以进入本县南关小学读书。192 年,又进入本县第一女子高小读书。这一年,她参加了本校支持“五卅”受难工人的募捐义演,在一出名叫傲霜枝的话剧中,饰演一个抗拒包办婚姻的姑娘。927 年,离开故乡呼兰县,进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立第一女子中学读书,在此期间,对美术和文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1928 年 11 月,参加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者修建吉敦铁路的示威游行。1930 年,祖父去世,在家中失去了唯一的保护人,父亲即在继母的调唆之下,为萧红订下了一门亲事,并与第一女中的校长串通一气,取消了萧红在第一女中的学籍,萧红被迫返回家里。930 年,为了抗拒包办的婚姻及家族的迫害,毅然离家出走,先从呼兰县逃到哈尔滨,再从哈尔滨逃至北京,开始过飘泊流浪的生活。1931 年,家中为她包办的那个未婚夫追至北京,在此人的诱骗下,萧红与他同居,并于 1932年回到哈尔滨,住在道外正阳十六道街的东兴顺旅馆里。欠下了六百多元的食宿费之后,那个人借口回家取钱,从此一去不返,把即将临盆的萧红遗弃在旅馆里。旅馆老板为了挽回经济上的损失,准备把萧红卖到附近的妓院里去。在如此危急的情况下,得到了萧军、舒群等人的帮助。在松花江发大水的一片混乱中,萧军将萧红接出东兴顺旅馆,送往市立第一医院,生下了一个女孩。由于萧红产后病重,经济困难,萧军遂将女孩送给了他人。萧红逃出这家旅馆后,与萧军同居,先住在道里十一道街一座白俄开设的欧罗巴旅馆里,继而迁至道里商市街二十五号大院的一间小房内,开始了贫穷但是相依为命的生活。933 年,在东北进步作家的带动和影响下,萧红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活动,陆续在大同报的“大同俱乐部”及“夜哨”副刊上发表短篇小说、散文和诗,如短篇小说弃儿 、 两个青蛙 、 小黑狗 、 哑人 、 夜风 、 叶子 ,散文腿上的绷带 、 太太与西瓜 ,诗八月天等。从创作技巧方面看,由于萧红还是一位十分年轻的初学写作者,这些作品在性格的塑造上,在情节的安排上,都流露出了作者在艺术上非常幼稚的地方,但是,从作家着眼的题材上,却可看出她的创态度是十分严肃的,由于接受的是左翼作家的影响,她一开始创作生涯,就把目光投向了广大被奴役、被剥削的劳动人民。在王阿嫂的死里,她写了一对雇农夫妻的遭遇。在看风筝里,她又写了一个穷苦老雇工的遭遇。她深深地同情劳动人民遭受的苦难,她也兴奋地看到了他们的觉醒和斗争。在夜风里,她就写了牧童长青和他的妈妈,被地主逼迫得走投无路,不得不起来参加暴动的故事。这位年仅二十二岁的初学写作的女作家,在这些作品里表现出了她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劳苦大众的同情。1934 年 10 月,萧红将自己的五篇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 、 广告副手 、 小黑狗 、看风筝 、 夜风 ) ,与萧军的六篇短篇小说合编成小说集跋涉 ,在舒群等友人帮助下,自费由哈尔滨五画印刷社出版。934 年 6 月,由于受到日本帝国主义势力的威胁,萧红与萧军离开哈尔滨,经大连,至青岛,住在观象山下观象1 路 1 号的一座两层小楼房里,与舒群为邻。9 月,在这里,写完了长篇小说生死场 。这部小说的构思开始于哈尔滨时期,前半部的片断曾于 1934 的 4 月至 6 月,在哈尔滨国际协报的文艺周刊连载。全书共有十七节,在第一节麦场至第十节十年里,作者用充满感情的笔调,描写了东北农民贫苦无告的生活。他们身受地主阶级的残酷压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是背向蓝天,脸朝黄土,辛勤操劳,累弯了腰,累跛了腿,还是得不到温饱,受着饥饿和疾病的煎熬,在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中,有的妇女生下来的孩子也是畸形的。萧红用女性作者细致的观察,生动地写出了几个农妇的悲惨命运。女主人公贫农王婆,是一个饱受磨难的老妇人,她的第一个丈夫虐待她,后来干脆抛弃了她和孩子,独自跑进关内去了。她为了生存,不得不嫁给第二个丈夫,这个丈夫却贫病而死。她又不得不嫁给第三个丈夫老赵三。在她老年的时候,儿子因为反抗官府,被反动政权枪毙了,她觉得生活无望,愤而自杀,可是在将要埋葬的时候,又活转过来了。另一个贫农家的少女金枝,她只有十七岁,像所有的年轻人一样,梦想着青春和幸福。但生活给她带来的是什么呢?情人是一个粗暴的人,她还没有过门就怀了孕,受到母亲和同村妇女们冷言冷语的嘲讽。嫁过去之后,丈夫嫌她和刚出生的女儿拖累自己,竟把不满一个月的小金枝活活摔死了。还有一个贫农家的少妇月英,本来是村里最美丽、性情最温和的妇女,因为患了瘫病,成了丈夫的累赘,不给她饭吃,不给她水喝,下身腐烂了,生了蛆虫,整天不停地呻吟、哭叫,就这样活活地烂死了。作者通过对她笔下三个人物的命运的描写,把北方贫苦妇女的悲惨遭遇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启发读者去憎恨黑暗的现实社会。第十一节“年盘转动了”至第十七节“不健全的腿” ,写的是“九一八”事变后,宣称“王道”的日本军队的铁蹄,踏进了这个小小的村庄。受着地主阶级残酷压榨的广大农民身上,又直接地压上了一座帝国主义的大山。是驯服地作亡国奴,被杀害、被掳掠、被Q#呢,还是挺身而起,进行反抗呢?在作品的后半部,萧红运用一般女性作者难于驾驭的雄健的笔锋,描写了这些被压迫的农民,逐步走向觉醒,起来斗争的故事。他们的亲人被枪杀了,他们的邻人被掳走了,村中的寡妇多起来了,妇女们被奸污了,连鸡都抢得不剩一只了。就是这些受苦受难的农民,他们白天看着宣称“王道”的破旗,夜里秘密地组织起来。多灾多难的王婆倔强地站起来了,她在窗外给秘密团体站岗放哨。赵三成了义勇军的秘密宣传员,白天黑夜地走门串户。东村的一个寡妇把孩子送回娘家投奔义勇军去了。就连那个胆小怕事、一辈子守着一只心爱的山羊过日子的跛足二里半,也告别了老山羊,跟着头领参加了义勇军。作者用了不少篇幅,描绘人民宣誓的日子,用悲怆的气氛,烘托出人民要求抗战到底的决心。生死场是三十年代最早出现的抗日小说之一。它的出版,是鲁迅先生关怀和帮助的结果。1934 年 10 月初,住在青岛的萧军,开始给住在上海的鲁迅先生写信。10 月底,因为好友舒群被捕,两萧仓促离开青岛至上海,在拉都路福显坊的一个亭子间里住下后,与鲁迅先生开始频繁的通信往来。11 月 30 日,萧军、萧红在内山书店第一次与鲁迅先生会面。之后,萧红的创作、生活等事宜,就都得到了鲁迅先生的关怀和帮助。萧红把生死场的手稿交给鲁迅,鲁迅先生认真地对此稿进行修改之后,又及时介绍给黄源,建议在生活书店出版的文学杂志上发表。但是,国民党统治下的旧中国书报检查制度极其严格, 文学杂志虽然愿意发表,还必须先送到控制文化的官僚衙门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书报检查委员会去审查。这些文化刀斧手们,在把书稿扣压了半年之后,作出的结论是:不准出版。他们对侵略者奴颜婢膝,对自己的同胞和进步作家却露出如此专横凶恶的嘴脸,他们的行径,激起了鲁迅的愤怒。为了支持反映抗日斗争的文学作品出世,在鲁迅的安排下, 生死场终于作为“奴隶丛书”之三,于193 年 12 月由上海容光书局出版,并亲自为它写序。萧红自己为书皮作了一幅封面画,画的是一幅中华民族的版图,在东北三省部分被一条直线粗暴地截开,宛如一支利斧劈断了一样,象征着东北三省正在遭受日本侵略者的蹂躏与摧残。从写作技巧方面看, 生死场虽然比几年前在哈尔滨创作的短篇小说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也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正如鲁迅先生在萧红作生死场序里很委婉地指出的:“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 ,除去人物性格不够鲜明之外,结构有时也显得松散和不完整。但是,这部年轻的东北流亡作家创作的作品,却填补了当时上海文坛抗日题材小说的空白,它使上海及大后方的读者们,了解了东北人民的苦难与斗争。正如鲁迅所指出的:“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 (鲁迅萧红作(生死场)序 ) 。每一位热爱祖国的读者,读了它,都会对东北同胞产生深切的同情,同时产生一种奋起斗争的愿望。正因为如此,这部抗日小说一出版,就立刻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和轰动。正如许广平后来所说的, 生死场的出版, “给上海文坛一个不小的新奇与惊动,因为是那么雄厚和坚定,是血淋淋的现实缩影。而手法的生动, 生死场似乎比八月的乡村更觉得成熟些,每逢和朋友谈起,总听到鲁迅先生的推荐,认为在写作前途上看起来,萧红先生是更有希望的。 ”(许广平追忆萧红 )在艺术手法上,生死场也别具一格,虽然它有上述的不足,却也有着自己的特色;它以“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鲁迅萧红作生死场序 ) ,运用类似散文那样铺开的写法,在笔法上显得从容不迫,潇洒自如,然而同时它又有一根贯串其中的线索,引导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展开,这就形成了萧红小说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上面说过, 生死场完稿后,曾经送到国民党中宣部书报检查委员会去审查。在等待审查的过程中,在鲁迅先生的安慰与鼓励下,193 年 1 月,萧红又写出了短篇小说小六 ,月完成散文集商市街 ,在写作商市街的前后,又写出过夜 、 初冬等散文。短篇小说小六向读者讲述一个贫苦的孩子小六的故事,从这篇小说的题材看,萧红仍然沿着她早期开辟的创作道路,严肃地前进着。小六和双亲过着穷困的生活,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来的父亲,经常用殴打妻子的方式来发泄心中的郁闷,小六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他的心情黯淡而绝望。萧红的字里行间,对这个受苦受难的孩子,怀着敏感的同情。连鲁迅都称赞这篇小说“充满着热情,和只玩些技巧的所谓作家的作品大两样。 ”(鲁迅 193 年 2 月 9 日致萧军、萧红信) 商市街是一部自传型的抒情散文集。在写作这部抒情散文集的时候,她和萧军在鲁迅先生的帮助和接济下,已经开始过上了比较安定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她又回忆起了与萧军在哈尔滨时期度过的那段穷困艰苦但是趣味盎然的生活。散文集商市街共收散文四十一篇,内容全都是她与萧军两人在哈尔滨那段生活的实录。她以女性作者特有的敏锐、细腻的心理,重新感受这种生活的种种细枝末节所带给她的苦痛和欢乐。她以一种十分动人的坦城的态度,叙述了她对于饥饿、寒冷、贫穷的感受与忍耐,她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所感觉到的孤独、愤恨和无聊,以及她可悲的处境在自己精神上刻下的伤痕和影响。她在描绘自己处境难堪的时候,往往是用内心感受来表现,因而常常揪紧读者的心弦。比如她在很多篇章中,都有对于饥饿的描写。她在哈尔滨的流浪生活中,长期受到饥饿的威胁,在提篮者这篇散文中,写了一个提篮卖面包的人对她产生的诱惑,写了“带来诱人的麦香”的面包怎样吸引她,但是“挤满面包的大篮子又等在过道,我始终没推开门,门外有别人在买,即是不开门我也好像嗅到麦香。对面包我害怕起来,不是我想吃面包,怕是面包要吞了我。 ”在饿这篇散文里,她甚至写到饥饿得实在难以忍耐的时候,想要去偷, “肚子好像被踢打放了气的皮球” ,她对着空荡荡的屋子,发出了“我拿什么来喂肚子呢?桌子可以吃吗?草褥子可以吃吗?”这类令人胆寒的疑问,这种构思,真是奇特又有新意。在此前后写作的散文过夜和初冬 ,也是萧红过去生活的实录,写的是她与萧军在邂逅之前,度过的那段孤苦流浪的日子。她回忆了那段痛苦的境遇,以及她在那段难堪的生活经历中感觉到的孤苦与寂寞。这些自传性的、抒情性的散文,是萧红作品中写得最为成功的篇章。鲁迅先生不仅支持萧红出版著作,待这些作品出版之后,还把萧红这位年轻的女作家,介绍给外国的进步文化人士。正如许广平后来在追忆萧红一文里所记述的那样:人每当患难的时候遇到具有正义感的人是很容易一见如故的。况以鲁迅先生的丰富的热情和对文人遭遇压迫的不平,更加速两者间的融洽。为了使旅人减低些哀愁,自然鲁迅先生应该尽最大的力量使有为的人不致颓唐无助。所以除了拨出许多时间来和萧红先生等通讯之外,更多方设法给他们介绍出版,因此萧红先生等的稿子不但给介绍到当时由陈望道先生主编的太白 ,也还介绍给郑振铎先生编的文学 ,有时还代转到良友公司的赵家壁先生那里去。总之是千方百计给这些新来者以温暖,而且还尽其可能给介绍到国外。那时美国很有人欢迎中国新作家的作品,似乎是史沫特莱女士也是热心帮助者,鲁迅先生特地介绍他们相见了。在日本方面,刚巧鹿地亘先生初到上海,他是东京帝大汉文学系毕业的,对中国文学颇为了解,同时也为了生活,通过内山先生的介绍,鲁迅先生帮助他把中国作家的东西,译成日文,交给日本的改造社出版,因此萧红先生的作品,也曾经介绍过给鹿地先生的。从这里我们可以得知萧红先生的写作能力的确不错,而鲁迅先生的无分成名与否的对作家的一视同仁,也是使得许多青年和他起着共鸣作用的重要因素。在鲁迅先生的帮助下,萧红步入了上海的文坛。创作也如山中瀑布,奔泻而来。在此之后,萧红发表了不少散文和小说。如散文索菲亚的愁苦 ,短篇小说手 、 马房之夜 ,等等。 马房之夜是萧红所作的短篇小说中唯一没有收进集子的作品,但却是最早被译成外国文字的作品,它在 1936 年月发表于上海的作家杂志,1937 年就被翻译成日文,发表在 11 月的文艺杂志上,1941 年又被斯诺前妻海伦福斯特(署名尼姆威尔士)与另一位姓名不详的人(署名是缩写)翻译成英语,发表在 9 月号的亚细亚月刊上。这也是较早介绍给外国读者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之一。93 和 1936 年这两年,对萧红来说,是创作上丰收的两年,也是她异常快乐的两年。但是,欢乐的情绪没有持续多久,在 1936 年初,由于个人感情方面的原因,萧红的情绪开始变坏,她在写作散文和小说之余,开始像记日记一样地写了一组名为苦杯的组诗。这组诗共十一首,因为是给自己看的,所以在她生前从未发表过。这些诗像她的许多散文一样,写的都是作者内心的感受,如泣如诉,把她当时那种失望、苦痛、郁闷、烦恼的心情,记录得清清楚楚。在极度苦闷的心情指使下,萧红于 1936 年夏天只身东渡日本。临行前,7 月 1 日,发着烧的鲁迅先生,设家宴为萧红饯行,许广平亲自下厨房烧菜。这一次相聚,就成了萧红与鲁迅先生的永诀。到了东京之后,萧红的精神仍然不好,身体状况也开始变坏。她开始失眠,发烧,头痛,肚子痛,骨节酸痛,疲乏,心绪不宁。在这种情况下,她继续写作,写出了短篇小说王四的故事 、 红的果园 、 牛车上 ,以及散文孤独的生活与家族以外的人 。 家族以外的人是一篇优秀的散文,写的是萧红童年时代的熟人有二伯,此人是她家的远亲,又是她家的老雇工。虽然萧红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刻画得常常不够鲜明,但是,从这篇散文中看到,萧红似乎又是一个描写性格的能手。她为读者刻画了一个既自尊又自卑,既善良、怯懦又固执、懒惰,处境既可笑又可怜,有点类似阿 Q 又与阿 Q 有明显不同的北方贫苦农民的典型形象。这个人物为何能够塑造得栩栩如生?为什么萧红写这类作品时如此流畅,使你感觉不到像她写生死场或其他小说时带有的那种“吃力感”?因为这个有二伯是萧红自小与之朝夕相伴的一个家人,他与萧红童年生活中的许多经历关系密切,这一老一小之间感情很好,萧红成名之后,对他仍然怀有眷恋的温情,所以能在一篇散文里,塑造出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而短篇小说王四的故事 ,题材虽与散文家族以外的人相近,写的也是一个老雇工的遭遇,但是这个小说人物的性格,就远不如那个散文人物的性格鲜明。而红的果园和牛车上 ,似乎也仍存在着萧红早期小说中那种结构不够完整的缺点。由上述两篇优秀散文与三篇不甚成功的小说结集而成的散文、短篇小说集牛车上 ,在萧红回到祖国之后,于 1937 年月出版。而当萧红正在东京写作上述这些作品的时候,她的另一本由过去写成的十三篇散文与短篇小说结集而成的散文、短篇小说合集桥 ,已于 1936 年11 月在上海出版。936 年 10 月 21 日,萧红在东京得知了鲁迅逝世的消息,悲痛万分。为此,写出了散文海外的悲悼 。因为日本帝国主义者加紧了侵略中国的步伐,1937 年 1 月,萧红从东京启程,返回祖国。回国前夕,于 1 月 3 日在东京写完组诗沙粒 。这组诗共有三十六首,像组诗苦杯一样,写的也是她本人的孤独与郁闷的心境,所不同的只是组诗沙粒在萧红回国后不久,就在杂志上与读者见面了。除去沙粒之外,萧红还发表了诗作拜墓诗为鲁迅先生 。萧红一生写诗不多,而以散文及散文化的小说见长,但是从她的为数不多的诗作里,可以看出萧红的诗像她的散文一样,也带着明显的自传性与抒情性,主要是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萧红自己,把苦杯 、 沙粒 、 拜墓诗以及可纪念的枫叶 、 偶然想起 、 静 、 栽花 、公园 、 春曲组诗(共六首) 、 一粒土泥等共六十首诗,抄写成萧红自集诗稿手抄本,珍藏起来。此手稿本原来存放在许广平先生手里,后由许广平转交给鲁迅博物馆,直到 1980 年,才由鲁迅博物馆的同志将它公布于世。回到祖国之后,萧红的心绪仍然不见好转,她无法排解自己苦闷的心情。1937 年 4 月,她又只身北上。先在老友李洁吾夫妇家里借住了几天,后又搬到了位于米市大街的青年会女子公寓。只身在京,她仍感到孤独与寂寞,她这样形容自己的心情:“就像被浸在毒汁里那么黑暗,浸得久了,或者会被淹没的。 ”(萧红致萧军信 )937 年月 12 日,萧军给萧红写了一封信,说他身体欠佳,请求萧红束装回沪。萧红接到这封信后,就立即离京返沪了。这一次,萧红同样没能在上海安定地生活多久。战争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8 月 13 日,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从此之后,天空中就经常飞满狂啸着的日本轰炸机,地面上也经常出现狂吼着的日本机关枪。她就在这种环境中,写出了散文失眠之夜 、 天空的点缀 。这是两篇记述性的散文,前者记录了她与萧军在日军占领了上海之后,夜不能寐,思念故乡的情景;后者记录了日军飞机对上海狂轰滥炸的罪行。写法一般,比起她的某些优秀散文来,略显逊色。0 月份,萧红和萧军跟随上海的文化人,撤退到武汉,住在武昌水陆前街小金龙巷 21 号蒋锡金家里。在武汉,她与胡风、萧军、端木蕻良等人一起,创办了七月 。她为七月写作了小生命和战士 、 火线外(二章) 、 一条铁路底完成 、 一九二九年底愚昧等散文,并写作了她一生中唯一的一篇评论性质的大地的女儿与动乱时代 。这篇是对美国女作家史沫特莱和德国女作家丽洛琳克的两本自传体小说的评论,从这篇里看出:这位擅长写作抒情散文的女作家,是极不擅长写作评论的。938 年 1 月,应李公朴先生之邀,萧红与萧军、端木蕻良等人,相继从武汉到达山西临汾,在“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在此期间,写作了散文记鹿地夫妇 。2 月,日军逼近临汾, “民族革命大学”准备撤退。萧军准备与学校一齐撤退,必要时和学生一块儿打游击;萧红则主张仍然从事写作。由于双方意见分歧,争执不下,萧军留在了临汾,而萧红则随同丁玲率领的“西北战地服务团” ,取道风陵渡,乘火车去西安。在火车上,萧红与塞克、端木蕻良、聂绀弩合作,创作了描写山西农民进行抗日斗争的三幕话剧剧本突击 。这是萧红第一次参加写作剧本。该剧 3 月 16 日开始在西安易俗社演出。3 月 26 日,重庆新华日报刊登了关于西北战地服务团以及丁玲、塞克、聂绀弩、端木蕻良、萧红等人在西安活动的情况,并介绍了突击的剧情以及突击演出的情况。1938 年的初夏,萧红寄居在“西北战地服务团”时,萧军也从临汾辗转来到了西安。他们决定分手。萧红离开了同居六年的萧军,与端木蕻良双双回到了武汉,举行婚礼。返回武汉之后,萧红写作了散文无题 、 寄东北流亡者 ,短篇小说黄河 、 汾河的圆月等等。9 月,日军又逼近武汉。这时的萧红,正怀着萧军留下的孩子。她撤离武汉西行,先住在四川江津罗烽、白朗的家里,生下了一个没有生命的死婴之后,又离开江津,到达重庆。先住在歌乐山上一座名叫云顶寺的旅馆里,后搬入重庆郊区北碚复旦大学教员宿舍。在此期间,写作了几篇回忆鲁迅先生的散文(如鲁迅先生记(一) 、 鲁迅先生记(二) 、 回忆鲁迅先生等)和其他题材的散文,如我之读世界语 、 牙粉医病法 、 滑竿 、 林小二 、长安寺 、 放火者 、 花狗 、 茶食店 ,以及短篇小说朦胧的期待 、 孩子的讲演 、 逃难 、 旷野的呼喊 、黄河 、 莲花池 、 山下等等。这七篇短篇小说,从艺术技巧方面看,与过去的短篇小说相比,看不出有什么明显的长进。从题材方面看,倒是可以看出,萧红仍然是沿着同情劳动人民的这条道路前进。值得一提的是,在萧红的笔下,开始出现了像逃难这样的讽刺小说,讽刺的对象,就是知识分子何南生,他本是一个懒汉加懦夫,却在学生面前装出一副英雄的模样,一方面背地里哀叹“到时候可怎么办哪” ,一方面公开发表“与此地共存亡”的激昂慷慨的讲演。这七篇后来结成短篇小说集朦胧的期待 ,于 1940 年出版。她那几篇回忆鲁迅先生的散文,是萧红作品中最为光辉的篇章。在萧红短促的一生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与鲁迅相处的日子,是她坎坷不幸的一生中,少有的闪烁着灿烂阳光的日子。因此,她对鲁迅先生一直怀着深沉的崇敬与感激之情。鲁迅先生的早逝,对她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给她留下难以消除的悲痛。她下决心要描绘鲁迅先生的形象与音容。她在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于鲁迅先生的深深的崇敬与感激。她还运用自己善于机敏地捕捉细节的特长,充分地施展女性作者细腻、清新的笔调,为读者刻画出一个特别富有人情味的鲁迅先生的形象。萧红曾经常出入于鲁迅先生的家中,她用自己的笔,把读者轻轻地领进鲁迅家敞开的大门,让读者看到鲁迅家庭的和谐、朴素的生活。她细腻地描绘了鲁迅、许广平、海婴一家生活起居的习惯,鲁迅先生饮食的爱好、衣着的怪癖、工作的劳累、临终前的病容,以及许广平先生的操劳,海婴的顽皮,甚至描绘了两位年老保姆与日本医生的面影,她还细致地描绘了客厅、卧室的陈设,一草一木的姿态,以及她与鲁迅全家之间的感情。在萧红的笔下,鲁迅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还是一个和蔼宽厚的老人;他不仅是中国文化界的思想领袖,他还是一个美满家庭的家长,一个尊重妻子的好丈夫,一个了解儿子的好父亲,一个辛勤培植晚辈作家的情义深重的慈祥宽厚的长者。萧红这些回忆鲁迅先生的,非常富有女性作家的特点,比起其他一些纪念鲁迅先生的来,特别具有清新隽永的艺术风格。940 年 1 月,萧红与端木蕻良从重庆到达香港,住在九龙尖沙咀乐道八号。这时的萧红,病体已经很衰弱,患着肺结核,经常咳嗽,头痛,失眠,精神上也仍然感到郁闷和烦恼。在这种情况下,她除参加香港文化界纪念鲁迅先生六十岁诞辰的活动,并为这个活动撰写了哑剧剧本民族魂鲁迅之外,大部分时间都是躲在家里,躲在病床上。在香港期间,她创作了两部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和马伯乐 ,一部中篇小说小城三月 ,还有散文给流亡异地的东北同胞书 、 九一八致弟弟书 ,短篇小说北中国等等。呼兰河传是作者在阅历了人生之后写的一本童年回忆录。她在这部长篇小说里,不仅以朴实细腻的笔法,描绘了自己的童年生活,而且也真实生动地勾勒出故乡人民的生活场景。她用素描的手法,朴素地描绘出东北农村那种富有地方色彩的风俗画。她鞭挞了那些愚昧保守但又自得其乐的农民身上的弱点,歌颂他们之中那些勇敢善良、追求自己幸福的人们。除此之外,她还毫不留情地描绘了我国农村由于长期受到封建主义思想的统治而造成的种种弊病:盲目地反对革新和大多数人的甘愿当看客,以及喜欢虐待违反传统习惯的人与事,非常轻视做人的基本权利而可笑地敬鬼神。她一方面描绘出这种令人窒息的生活,另方面又留恋自己记忆中的童年,对儿时的生活流露出一种牧歌式的情调。这是一本具有独特的思想风格与艺术风格的作品,是一部散文化的小说,正像茅盾先生在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一文里说过的那样:也许有人会觉得呼兰河传不是一本小说。他们也许会这样说:没有贯串全书的线索,故事和人物都是零零碎碎,都是片段的,不是整个的有机体。也许又有人觉得呼兰河传好像是自传,却又不完全像自传。但是我却觉得正因其不完全像自传,所以更好,更有意义。而且我们不也可以说: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部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的长篇小说,是萧红作品中最成功的篇章,也是对她思想、创作的一个总结。另一部长篇小说马伯乐 ,可以说是短篇小说逃难的续篇,这也是一部讽刺小说。主人公知识分子马伯乐,是一个空虚飘浮、装腔作势的家伙,萧红通过这个人物,嘲笑了一部分中国知识分子身上存在的弱点。中篇小说小城三月则是一部引人注目的作品。这篇小说描绘的是作者早年的生活,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那种怀念故家的情调,非常地引人注目。过去被萧红写得非常冷酷的父亲,以及由于凶恶、阴险,而被萧红鄙视、害怕并且深恶痛绝的继母、伯父等人物,在这篇作品里,却被萧红例外地罩上了一层相当富有人情味的光彩,这种调子与她过去那些带着自传性的作品相比较,格调明显地不同,这是她的唯一美化自己家庭的作品。这个现象清楚地反衬出了萧红当时的心情。941 年 12 月 8 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了香港和九龙。重病的萧红,身陷九龙。先后躲避在香港联合道七号周鲸文家、雪厂街恩豪酒店、斯丹利街时代书店宿舍等地方。12 月 2 日,香港总督宣布向日军投降。在一片混乱中,萧红又先后被送入养和医院、一所法国病院和圣士提凡女校改成的临时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