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进展_第1页
生命科学进展_第2页
生命科学进展_第3页
生命科学进展_第4页
生命科学进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命科学进展罗晓霞中心法则生命现象的研究逐渐由获取基因序列信息转向研究基因功能,基因功能的具体体现者就是蛋白质。前言:蛋白质相互作用 蛋白质可以通过某种方式与蛋白质,核酸或其他分子之间发生相互作用而形成一定形态的蛋白复合物。多亚基蛋白复合体酶 -底物抗原 -抗体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重要意义 绝大多数疾病都是由特定蛋白质相互作用所致。对 200种蛋白质及 2000种组合结构进行解析后,发现其中三分之一的蛋白质相互组合会导致疾病;容易导致疾病的蛋白质和其它蛋白质结合以后也将变得十分活跃,致使发病和病情恶化。 蛋白质相互作用和识别在诸如 DNA的复制与转录、蛋白质的合成与分泌 ,生物催化、物质转运、新陈代谢、信号传导、免疫、细胞调控等多种重要的生命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 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以及通过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蛋白复合物是细胞各种基本功能的主要完成者。 每一种蛋白质不是孤立存在于细胞中,而是与其它蛋白质或核酸或其他小分子一起进行相互作用来行使其功能,从而使得细胞中所有蛋白质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网络,同时功能相同和相似的蛋白质在一起组成相关的功能模块,以完成相关的生理功能。 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检测和分析方法一,酵母双杂交系统, Yeast Two-Hybrid System;二,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 , Phage Display;1. 谷胱苷肽 -S-转移酶沉淀, GST-pull down;三,基于亲和层析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平台2. 免疫共沉淀, Co-immunoprecipitation;3. 亲和印迹, Ligand blot。一,酵母双杂交系统Yeast Two-Hybrid System 1989年 Field 和 Song等人在酵母细胞中设计的分析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方法,以真核细胞转录激活因子的结构和活性特点为基础的。 Stelzl 等 (2005)和 Raul 等 (2005)则先后分析了人脑组织、人已知 ORF中大规模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 Rain 等 (2001)用该法绘制了人类胃肠道病原菌 Helicobacter pylori 的大规模蛋白质相互作用图谱。 随后, Giot 等 (2003)和 Li 等 (2004)在果蝇和线虫中也成功地研究了大规模的蛋白质相互作用。 酵母激活因子 GAL4: N端: 147个氨基酸组成的 DNA结合域 (DNA binding domain, BD), C端: 113个氨基酸组成的转录激活域(transcription activation domain, AD)。 GAL4分子的 DNA结合域可以和上游激活序列 (upstream activating sequence, UAS)结合,而转录激活域则能激活 UAS下游的基因进行转录。 组成部分:( 1)与 BD融合的蛋白表达载体,被表达的蛋白称诱饵蛋白( bait);( 2)与 AD融合的蛋白表达载体,被其表达的蛋白称靶蛋白( prey);( 3)带由一个或多个报告基因的宿主菌株。 酵母双杂交系统工作原理酵母双杂交实验流程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应用范围1. 检测已知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2. 确定蛋白质相互作用功能区域位点;3. 筛选与靶蛋白发生相互作用的未知蛋白。 不需分离和标记靶蛋白,采用高拷贝和强启动子的表达载体使杂合蛋白过量表达,避免蛋白质纯化过程; 检测在活细胞内进行,真实反应体内蛋白质间相互作用情况; 敏感度高,可检测存在于蛋白质之间的微弱的或暂时的相互作用; 可进行高通量筛选; 成本低,无需特殊的检测设备。 基因型和表型相联系,可直接得到相互作用蛋白的编码序列。酵母双杂交系统的优点 限于检测定位于细胞核内的蛋白质间相互作用; 假阳性:本身具有激活转录功能的蛋白; cDNA反向插入; 融合蛋白可能会影响蛋白的真实结构和功能。 蛋白质与蛋白质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局限性二,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Phage Display噬菌体: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 1985年 Smith 证实噬菌体 fd基因组能通过基因工程的手段进行改造。 1988年 Parmley 将已知抗原决定簇与噬菌体 P N端融合呈现在其表面。 1990年 McCafferty 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溶菌酶的单链抗体成功使噬菌体展示技术进入一个广泛应用的时代。 一系列噬菌体文库的构建 噬菌体展示技术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噬菌体展示技术的发展简史利用固相支持物上的抗体或受体,采用亲和筛选法从噬菌体文库中筛选出能结合筛选分子的目的噬菌体。在噬菌体 pIII和 p 衣壳蛋白 N端插入外源待筛基因编码的蛋白或 cDNA文库,形成的融合蛋白表达在噬菌体颗粒的表面;外源多肽或蛋白质表达在噬菌体的表面,其编码基因可通过分泌型噬菌体的单链 DNA测序推导出来。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原理噬菌体表面展示操作流程构建 cDNA文库,使外源基因与外壳蛋白基因融合,导入噬菌体 DisplayBind to antigenWash to remove unbound phage EluteAmplifyAnalyzeDetectElisa噬菌体展示技术一般要经过多轮的筛选,这样就可以得到在文库中含量很低的与配基特异作用的蛋白质。1. 大规模 筛选与特异抗体或受体相互作用的未知蛋白质; 2. 研究抗体或受体与抗原或底物的结合位点;3. 可用于构建随机多肽库、抗体库和蛋白文库; 4. 研究新型多肽药物、疫苗和抗体; 5. 可研究蛋白质与核酸相互作用的生物学过程;6. 非蛋白小分子与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7. 酶作用底物的分析。噬菌体表面展示应用范围 应用范围非常广; 可用于高通量筛选; 可研究含量很低的与配体特异作用的蛋白质; 可直接得到相互作用蛋白的编码序列。噬菌体表面展示优点 需要标记的抗体或配体来检测结合情况; 外源蛋白大小受到限制,不能研究大分子量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原核表达体系中外源蛋白质无法正确折叠或修饰; 融合蛋白可能会影响到蛋白质本身的结构或生物活性。噬菌体表面展示缺点1. 谷胱苷肽 -S-转移酶沉淀试验 (GST-pull down)三、基于亲和层析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平台2. 免疫共沉淀 (Co-immunoprecipitation)3. Ligand blot基本原理是将一种蛋白质或抗体固定于某种基质上(如 Sepharose,NC膜或 PVDF膜等),当细胞抽提液经过改基质时,可与该固定蛋白相互作用的配体蛋白被吸附,而没有吸附的非目标蛋白则随洗脱液流出。被吸附的蛋白可以通过改变洗脱液或者洗脱条件而回收下来,然后对其进行分析鉴定。1. 谷胱苷肽 -S-转移酶沉淀试验 (GST-pull down)1988年 smith等利用谷胱甘肽 S转移酶融合标签从细菌中一步纯化出 GST融合蛋白,从此 GST融合蛋白在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领域里得到了极大的推广。GST-pull down方法是将诱饵蛋白质和 GST标签融合表达。一步纯化后与含有目的蛋白质的溶液培育,之后利用谷胱甘肽 琼 脂糖 球 珠将融合蛋白 :目的蛋白复合物沉淀下来,然后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或质谱鉴定与诱饵蛋白质相互作用的蛋白质。GSTX 谷胱甘肽 -琼脂糖球珠细胞裂解物4 下孵育 2h GST融合蛋白GSTXGSTXGSTXYGST-pull down筛选未知的结合蛋白设置 GST对照,排除 GST的影响YYYBindWash to remove unbound protein Elute AnalyzeBindGST-pull down验证两个已知蛋白的相互作用GSTX 谷胱甘肽 -琼脂糖球珠纯化的 Y蛋白4 下孵育 2h GST融合蛋白GSTXGSTXGST+ +GST纯化的 Y蛋白GSTY YYBindWash to remove unbound protein DetectBindBind1. 不需要制备抗体来检测结合情况;2. 不需要对诱饵蛋白进行标记,避免了使用同位素等危险物质;GST-pull down的优点GST-pull down的缺点2. 假阳性。蛋白质所带电荷引起的,并不是生理性的相互作用; 有时会检测到两种在细胞中不可能相遇却有极强亲和力的蛋白。1. 该方法只适用于确定体外的相互作用;3. 融合蛋白可能会影响蛋白的真实结构和功能。 原理: 当细胞在非变性条件下被裂解时,完整细胞内存在的许多蛋白质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被保留了下来。如果用蛋白质 X的抗体免疫沉淀 X,那么与 X在体内结合的蛋白质 Y也能沉淀下来。之后 纯化靶蛋白免疫复合物 , 凝胶电泳分离后 , 质谱鉴定靶蛋白的结合蛋白。 2. 免疫共沉淀 (Co-immunoprecipitation)Binding wash elutionY Y Y Y Y细胞裂解物Detection免疫共沉淀技术流程1. 检测是在生理条件下进行,可以真实地体现在生命过程中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2. 可进行大规模的筛选;3. 可检测依赖于修饰的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 4. 可以分离得到天然状态的相互作用蛋白复合物。免疫共沉淀技术的 优点免疫共沉淀技术的 缺点1. 灵敏性不高。不能检测和分析低表达量的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 2. 假阳性。受免疫球蛋白的干扰容易产生假阳性;需要制备高质量抗体。3. 以终产物为检测对象,检测不到瞬间有相互作用的蛋白质;3. 亲和印记, Ligand blot将 PAGE胶上分离好的蛋白样品转移到硝酸纤维膜上,然后检测哪种蛋白能与标记的诱饵蛋白发生作用,最后通过显影或显色反应信号确定相互作用蛋白,最后通过质谱对其进行鉴定。诱饵蛋白的标记技术PNAS, 2007JBC, 2005FEBS J, 2008样品蛋白的分离和固定技术Ligand blot的应用BBRC, 20071. 转膜前需要将蛋白质复性,不能完全恢复到天然状态;Ligand blot技术的 缺点2. 需要对蛋白进行标记或要制备抗体;2. 灵敏度不高,很难鉴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