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文化的调查报告_第1页
中华民族文化的调查报告_第2页
中华民族文化的调查报告_第3页
中华民族文化的调查报告_第4页
中华民族文化的调查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民族文化的调查报告篇一: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姓 名: 曾 芹 专 业: 工商企业管理 班 级:1 1 4 5 1 学 号: 1 1 4 5 1 3 9 实习课程: 应 用 统 计 学 辅导老师: 孙 炎 张阿凤 目 录 一、调查背景.3 二、调查目的.3 三、调查说明.3 1.抽样调查 3 2.问卷调查 3 3.调查数量 3 4.调查步骤 4 5.回收和整理问卷 4 四、对问卷结果的统计分析.4 1.被访者的基本信息 4 2.被访者对传统节日的了解 5 3.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态度及看法 7 4.大学生喜爱中西方节日的原因 7 5.对传统节日发展的建议 8 五、调查总结.9 1.调查结论 . 9 2.对调查结果的认识及建议 . 9 六、调查问卷评价. 10 1.调查对象的选择及细分 10 2.问题设计不太合理 10 3.不太便于统计 11 七、附录. 11 附录一调查问卷 11 附录二问卷结果统计表 11 引言 一、调查背景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衍生了许多有意义的民族节日。这些节日是华夏文明的一部分,是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载体。随着中国社会的开放,一些国外的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愚人节,这些二三十年前对中国人民而言完全陌生的节日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热衷。尽管我们的文化强调兼容并包,但是如何在接受西方节日的同时传承和揭示中国传统节日的内在价值,以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保持民族特色,弘扬民族精神和增强民族凝聚力,却是一个不得不重视的问题。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接班人,可以说是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的行为、思想将是引领社会思潮的主流。而大学生实际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因此,正确引导大学生的节日观是十分重要的。 二、调查目的 为了加深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统计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看法,了解传统节日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及其发展趋势。 三、调查说明 在调查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看法过程中主要运用了抽样调查的方式和问卷调查的方法。而调查的对象就是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大一、大二、大三在校生及周边学校大学生。 1.抽样调查 选取样本:校内及校外大学生 抽样方法:分别随机选取校内学生 120 名,校外学生180 名 2.问卷调查 a) 调查对象武汉电院学生 120 名,校外学生 180 名 b) 发放方式实地发放 c) 问卷内容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看法 3.调查数量 本次调查问卷共 300 份,其中校外 180 份,根据具体情况分发,武汉电院 120 份。问卷共收回 300 份,有效 272份,回收率 91% 4.调查步骤1. 分时间调查。白天去到武汉广埠屯各高校(武汉大学、武汉体育学院、华中师范大学)进行调查问卷。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在各校的分发份数及分发时间。晚上对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内部学生进行调查。 2. 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本校区的样本容量 40%,我们主要调查大一、大二的同学,大三学生进行部分抽查。关于大一大二学生,我们分别去各系寝室,随机抽取寝室进行调查,每个寝室我们会随机抽取某个同学填写调查问卷,同样根据各系情况掌握好男女比例,最后将调查结果汇总。 5.回收和整理问卷 将所统计的问卷进行回收,对问卷进行统一整理,清点问卷份数,进行最终确认。 四、对问卷结果的统计分析 我们对所回收的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首先通过问卷筛选,控制数据误差;然后通过统计分析,研究数据的信度和效度等问题,保证数据的有效性;最后根据数据的统计特征对问卷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分析的数据如下: 1.被访者的基本信息 本次调查一共发放问卷 300 份,回收 300 份,有效问卷 272 份,有效问卷的比例为 91%。通过对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整理和统计,得出被访者的基本情况如下: 图一图二(1)此次调查的被访者,男性的总数为 168 人,占有效被访人数的 56%;女性的总数为 94 人,占有效被访人数的 34%。 (2)受访者的学历主要是大一、大二和大三,其中大二学生占绝大多数,研究生很少。 2.被访者对传统节日的了解 篇二:中国传统文化调研报告中国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编导 1401 黄晓青 (一)研究目的 1、熟悉调查的过程,掌握学习方法,了解独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最具文化内涵、传统魅力和凝聚力的汉服) ,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好爱国主义精神。 2、将成果广而告之,一次强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悠久,并做好宣传,动员全民弘扬汉服文化。 (二)调查内容 一、汉服的由来 汉服,即华夏衣冠,又称汉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汉服不能与“唐装” 、 “和服”相混合。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古老的民族服饰之一,其由来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明代,连绵几千年,华夏人民(汉族)一直不改服饰的基本特征,这一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被称为汉服。 自炎黄时代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代的规范制式,到了汉朝已全面完善并普及,还通过儒教和中华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汉人、汉服、汉语、汉俗由此得名。 日本、朝鲜、越南均曾颁布法律效仿汉衣冠制度。但目前在中国,很多人并不了解她,也不清楚汉服究竟是怎样一个概念。同时,作为目前宣传汉服的最重要工具的汉服历史剧在日益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突出的错用、乱用汉服等问题,使得很多原本就对汉服就不是很了解的观众陷入的误区。 二、汉服的特点 汉服是汉民族传承了四千多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及信仰的服装,是华夏礼仪文化的必要组成。每个民族都有属于特色的民族服装,汉服体现了汉族 的民族特色。汉服与其他民族的服饰相比,汉服的风格是飘逸、典雅庄重、含蓄委婉、灵动自然、清淡平易的。从黄帝到明代的四千多年时间里,汉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和信仰,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发展形成了具有汉民族自己独特特色的服装体系汉服体系。汉服的基本特点是交领、右衽、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又以盘领、直领等为其有益补充。结构上,汉服分为十个部分:领、襟、裾、袂、袪、袖、衿、衽、带、系。 三、汉服的消亡 1644 年清军入关后,建立了以满族为核心的高度集权政府。满清统治者下令全国剃发易服,引起全国性的愤怒、不满及武装抵抗,随后满清王朝进行武力血腥镇压与屠杀,汉服逐渐消亡。 1683 年,清军入台湾,灭郑成功余部,从此汉服从华夏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彻底消亡。在经历满清两百多年的统治后,今日的汉族逐渐忘记了自己曾经拥有的华美衣裳,成了世界上惟一没有自己民族服装的古老民族。 时代在变,人的思想也在变。当异族征服了昔日诗礼风流的时代,代表卑弱的长辫也尘封了我们民族的血气。对今人来说,剃发易服之前雍容华贵的大国气度、潇洒俊逸的士人气质已恍如隔世,人们不假思索将衣冠全称为古装,在生活中出现更被质疑为日韩服饰,连有些国人自己都这么认为了,这种隔阂的背后是巨大的文化断层。 四、汉服的现状 改革开放,在经济利益的催动下一切东西都进入了功利化轨道,以物质成就为标准。对文化的保护从政府到百姓都不够重视,社会文化尽显薄弱。空虚久了必然就想要充实。到今日,随这国际竞争的转变,国际上对于文化软实力逐渐重视,文化软实力成为了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服,自然也重回人们的视野之中。 而汉服也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一直没有灭绝,直到现代汉族人信仰的道教、佛教以及一些边远山民,还有国内许多少数民族都还保持着汉服的特征,现代社会的一些重要祭祀、纪念活动、民俗节日等仍能看到汉服的身影。而 XX 年 APEC 会议“唐装”热对汉服意识复苏的反向刺激作用。以满服马褂的改良版为代表中国的“唐装” ,迅速激发了关于何种服饰代表中国的争论,再加上当时充满银屏的美化满清辫子戏,共同成为了催化汉服再生的烈剂。值得欣慰的是,今天,越来越多的汉族人民又自豪的穿起了自己的美丽服饰,其实现在很多汉人开始对自己的文化有了兴趣,不少人开始复兴着. 汉服越来越多人喜爱,这场民间自发兴起的复兴汉民族服饰的运动,通常被称为“汉服运动” 。 确实,现在汉服的爱好者几乎已经遍布了全中国,四处都能发现“同袍” 。他们穿汉服工作、学习、活动,出入各个社会场合,且自诩为“汉服复兴者” 。虽说有些许的人试图用激进的言论来表达自己对汉服复兴的诉求,但是更多的人把这当成是个人爱好,尽力去影响小范围的人来了解汉服、接收汉服。后者这样温柔的宣传远比前者好,前者只能引起大众的反感,反而不利于汉服文化的发展。 有人会说,汉服生活化是作秀。这种论调确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要知道,任何一种内容都需要形式来承载,汉服承载的应该是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以汉服为外表,充实古典文化的内里。 博大精深、体系完备、悠久美丽的汉服,是中国不可多得的一大财富,是非常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自豪的。我们应该要发扬汉服,使汉民族人人能够认识汉服、了解汉服,能够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身穿我们的传统服饰,知道自己姓甚名谁,来自何处,以此为基来重拾传统汉文化,展现华夏千年文化魅力好好的继承下去,让它重现阳光! 篇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调查报告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XX 年 10 月 调查地点:天津工业大学 调查对象:材料学院 80% 纺织学部 20%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日趋频繁,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渐渐统一化。圣诞节、西餐、哥特风 等富有西方文化的字眼逐渐充斥了我们的生活,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却仿佛已淡出。大家听的已不再是民乐戏曲,看的也不再是四书五经。我们喜欢那音韵优雅的钢琴,喜欢那激情澎湃的歌剧,喜欢那惊心动魄的电影,喜欢那或许充满着神秘色彩的外来文化。本应在我们心中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已有些许的动摇,传统文化的地位岌岌可危!就此问题,我小组对部分在校大学生做了关于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调查,现就调查结果做以下分析报告。 一、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共五十份调查问卷,以纺织和材料同学为调查对象,获取问卷资料后统计问卷结果,进行理论分析并结合相关资料文献得出最终结论。 二、 本次调查涉及的主要内容 本次调查的内容涉及大学生在平日生活中与传 统文化的接触程度,对传统文化现状所持的态度,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以及对传统文化发展趋势的见解等问题。 另有附页:中国传统文化调查问卷样卷 一份于后供参阅。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若干同学的问卷调查我们小组得出以下结论: 1.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理性上认同,但实际兴趣不高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汉民族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历代相沿而又不断承 传更新的共同认可的生活方式、道德意识、民情习俗、思维特性及价值观念等。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四大古典文学名著是其中的璀璨珍珠,而各种传统技艺 则是其中的朵朵奇葩。我们调查了大学生对传统传统文化的态度,对于第一个问 题“你怎样看待中国文化”60%的同学认为“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应 以继承发扬为主” ,36%认为“传统文化有糟粕也有精华,我们接受时要有所扬 弃”第二题“你对传统文化的未来怎么看?”有共有62%的同学看好传统文化未 来前景,由此可见大多数同学在理性上认同传统文化,认可传统文化的地位。而 在稍后的有关传统节日,四大名著以及四书五经的问题,各有 56%,46%,56%的同学给予其较高评价,因此即使在今天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部分持肯定态 度。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当代大学生对于传统的认同是理性思考的结果,而实际 情况却更加感性,例如在问题“你会听一些民族音乐或者戏曲吗?”只有 22%同 学回答“很喜欢,听得很多。 ”另外在问题“对中国四大名著的阅读情况如何?”40%的人回答“基本没看过”因此我们得出结论虽然大学生在理性上认同传统, 但是兴趣并不高,即使知道四大名著博大精深我们也不会花费大量时间去阅读。而文化的传承需要物质的载体,而经典书籍和传统技艺是传承文化的重要且有效 的途径,从这个角度看,上述调查结果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大家平日里看韩剧看 动漫看电影,欣赏我们的传统文化、了解我们的古今历史的时间已寥寥无几。 因 此,我认为, “接触机会不足,热爱精神不够” ,这是传统文化失宠的一大原因,也是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弥补的地方。 2.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了解程度一般,重要文化知识仍不清楚 调查显示,在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中,首先我们问到“你对传统文化了解程度如何?”选择了解很深的只有 8%,绝大多数选择有些了解。可见大学生对传统文 化的认知存在很多不足。随后的问题“你对下列那些传统文化比较感兴趣或是有 些了解”同学们的选择不一,但 56%的同学都选择“ 古典诗词赋或小说 ” ,这 肯能是由于中小学学科教材中古典诗词赋或小说占很大的比重。 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四个关于具体文化知识的问题,以期通过窥一斑而知全 豹,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基本认知。第一个问题是关于传统绘画的,当被问及“与其他绘画相比,你怎样看待我们的国画” ,有 4%的大学生回答可 以较为专业的评价,22%只能感受其中的美,但不能进行较专业的点评,46%只能 体会到部分书画的美,不少作品还是看不懂,28%完全没有鉴赏能力。第二个问 题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的,当被问及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释道(儒 家、佛家、道家)的三大思想精神你了解吗?6%知道并能够区分三者观点, 24%了解大致思想,但不能完整的描述,52%有其中一、两家不太清楚,18%基本 不知道。第三个问题是关于书法的,当问及“你能区别一般的书法字体吗,比如 行书、草书、隶书、篆书等” ,12%能,甚至可以看出是哪些名家的字体,对中 国书法史也有些了解,22%可以区分,40%勉强可以 ,26% 不能区分。第三个问 题是关于传统节日的,问题“你知道传统节日的由来和庆祝方式吗?”16%几乎 所有节日都知道,38%了解大部分节日,30%只了解常见节日 ,16%了解的很少。 以上的四个问题涉及绘画,思想,书法,传统节日,这四项在传统文化中占 据及其重要的地位,而同学对于以上四个问问题的回答并不理想。大多数同学只 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从教材或者老师口中获得一些常识,而真正喜欢传统文化,并 且花大量时间精力去学习的寥寥无几。 3.大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知识的途径:获取途径多种多样,但有所侧重 调查发现,大学生在获取传统文化知识的途径中,“电视、网络、其他书报 杂志”排在第一位, ,这可能是因为大学生以自主学习方式为主而且对于网络接 触较多,再加上大学图书馆资源丰富,使得课外阅读对获得知识包括传统文化知 识具有突出的作用,而网络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互动性强、普及率高等优势 使得信息的获取较稳快捷。在“影视节目”方面,随着“百家讲坛” 、 “东方讲 坛” 、 “文化中国”等精品电视栏目和一大批历史题材剧目的出现,并以其形象生动、直观亲切的形式,成为大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要渠道。另外, “学校教材,老师”的选择率也比较高,这应该是教育大纲中对传统文化重视的结果,在问题“你认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很大程度上受文理分科的影响吗?”中,56%的同学认为文科生对传统文化了解程度更高,44%的同学持否定意见,可见文理科教育在传统文话教育方面还是存在差异的。需要注意的是极少有同学选择“父母长辈的影响” ,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成长环境缺乏良好的文化底蕴,父母长辈对于文化教育的忽略是大学生文化素养不足的重要原因。四、采取建议与意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理性的文化,越是科学发达,人们的文化水准提高,认识能力增强的情况下,越是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在人们没有文化愚昧的情况下,中国传统文化是不易推广与传播的,因为它不具备传播这种文化的软件与硬化。在中国历史上,无论什么时候,哪一个封建王朝都没有真正彻底的贯彻中国传统文化,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来都没有象圣经文化和古兰经文化那样,左右一个国家的 政治经济的命运。现在最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彻底贯彻,而这种贯彻是民主的、自由的,人们自觉自愿地接受的,不愿接受马上就可以反对,而不是象欧洲中世纪历史上的 圣经文化,和现在古兰经是强迫的。 ” 摘自中国传统文化 当今社会传统文化的传承显得尤为重要,而从以上文献我们可以看出在当今科技日新月异,人们物质文化需求激增的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播本应更加有利,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渴求也应该与日俱增,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对物质生活顶礼膜拜的程度远超过精神文化,而作为中国五千年历史所沉淀的传统文化也理所当然的受到冷落。为此我们小组综合调查问卷的结果与各方面意见提出以下建议: 1家庭、学校、社会,合力创造良好文化环境 就教育主体来说,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所学校、一个家庭、一位教师所能单独完成的,而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家庭学校社会所起的作用最大,家庭、学校、社会应该互相配合、协同努力、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形成良好的文化教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