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三字经:“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_第1页
解读三字经:“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_第2页
解读三字经:“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_第3页
解读三字经:“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_第4页
解读三字经:“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解读三字经:“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些年,有一种现象不说普遍,也非个别:只要学生出了“问题” ,不是老师埋怨家长,就是家长埋怨老师。要是出了“问题学生” ,这种相互埋怨还会升级。自身查找原因的,好像少之又少。就拿学生出现学习问题来说,本来就是教学常态,可谁也不愿“扛” 。于是,老师“请”来家长,要求还得死“盯” 。此时,家长已经无语:作业已悉数签字,卷子经当面改过,全家已“戒”掉电视,孩子已校外有班儿本来双方的共同追求,却变成了双方的共同纠结。分析其中原因,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就拿三字经这蒙学读物来说,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半文半白的短短两句话,每句六个字,就“点”到了两类教育的要害之处,既浅显易懂,更精辟深刻。作为两条古老的教育“原理” ,确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有人说, “养不教,父之过”和“教不严,师之惰” ,不仅揭示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些基本规律,还建构了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学术”评价是高是低,尚可百家争鸣。然而,它能够成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共识,并且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地传承下来,已经足以体现这两条古老教育“原理”的现实意义,确实值得深思和研究。“养不教,父之过” 讲的是家庭教育缺失,问题在于家长。这是经过长期实践的传统判断。现实虽也如此,但现实又很不同,因为“养不教”的现象已经成为历史。尤其是进入“独生子女时代”以来,家长对子女教育可谓重视到了极限。有人做过调查,绝大多数家长认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绝大多数家庭期待“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你想,有谁还会犯“养不教”的低级错误,又有谁还愿背“父之过”的社会骂名呢?越不是问题的问题,往往偏要出现问题。家庭教育同样也陷入了这样的“怪圈” 。时下,家庭教育的越位、错位和缺位现象,似乎随处可见。所谓“越位” ,是指父母本来不该“教”的,却拼命“教” ; 所谓“缺位” ,是指父母本来应该“教”的,却没有“教” ; 所谓“错位” ,是指孩子本来可以做的,父母偏要代替。如果说,这些问题是因为“养不教” ,真是冤枉了他们。可是,由此而导致的“父之过” ,眼睁睁又明摆在那里。只要稍加分析,不难得出结论,那就是误读的“教”而导致了“过” 。现在,让学前的孩子学小学的知识,让小学的孩子学初中的知识,已经见怪不怪。一门心思“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可回过头来一看,连起跑线到底在哪都不知道。世上确有“天才”儿童,但绝对是个例。相反,超前学习之后的超前逆反,似乎绝对不是个例。如此“越位” ,就属于揠苗助长。可惜连孩子都熟知的寓言,父母却没有参透所“寓”之“言” 。再说,家庭教育需要“教”的东西本来很多很多,诸如生活习惯、学习心理、是非判断、处事原则等,都是关乎一生的素质,必须“教”而“养”之。特别是学前和小学,更要让它在孩子心里扎下根儿。可是,父母“教”的热点没在这里,自然造成“缺位” 。等到孩子大了,哪儿不是哪儿了,即便还能亡羊补牢,哪如那时一步到位?其实,孩子天生就愿意模仿,你择菜他也要择,你洗碗他也要洗,不让干就跟你“闹” ;孩子从小就喜欢创造,用彩笔瞎涂乱画,拿积木瞎摆乱搭,完了事还能给你讲得天花乱坠。可是,父母总嫌孩子“做”得不好,总要代替他们求得“完美” 。殊不知这种“越位” ,使孩子多了依赖,少了独立。最可怕的是,他们此时“少”的“独立” ,正是“独立思考” ,而这些一点一滴的“独立思考” ,恰恰是想象和创造的原动力。现实生活中,家庭教育的越位、缺位和错位,还常常“混搭” ,负面作用尤甚。就说孩子的注意力和责任心,一直令人头疼。谁都知道,这是“情商”的两个关键要素。它们对于孩子能否获得成功至关重要。可是,家庭教育的越位、缺位和错位,在这里同时“发力” ,使问题更为复杂。难怪有人说是此题“无解” 。当然,这只是戏谑之言。其实,原本孩子无论“做”什么,起初都能聚精会神。这是先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然。所以,谁也不该打扰他们。说白了,他不找你,你别“招”他。原因很简单,这是 “注意力”的自我训练和“责任心”的自我积累,甚至还有“想象力”的自我开发。但是,咱们经常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父母为了“找乐儿” ,享受“好玩儿” ,总是想方设法“招”他。不管你怎样解释,反正“注意力”非常集中的情境、“责任心”正在形成的环境、 “想象力”非常活跃的意境,都被你破坏了。其乐融融的背后,孩子的先天优势不知不觉被不良习惯所替换。入学以后,因为孩子“上课坐不住”“学习不认真” ,老师一而再、再而三地和你“沟通”的时候,你能不闹心吗?显然,由于家庭教育的越位、缺位和错位造成的“父之过” ,有时还要甚于“子不教”的后果。“教不严,师之惰”讲的是学校教育缺失,问题在于教师。但是,原意是“严格”的“严” ,不知何时开始被“异化”了,变成了“严厉”的“严” ,于是出现了体罚,诸如罚站、罚写,甚至打手板儿等。大概这正是咱们反复强调杜绝体罚现象、尊重学生人格的原因吧。即使如此,“严厉”也未根除,变相体罚一直深为社会诟病,乃至被媒体冠以“冷暴力” 。反正不管什么理由,这里的“严”也绝非严厉之意。如果结合现代教育,这里的“严” ,倒应该赋予一个新的诠释:“严格”要求同时,还要“严谨”实施。说白了, “教不严”可能还有学校教育的实施过程不够严谨之意,而且究其原因也属“师之惰” 。只是这种“惰”性,不仅限于工作层面,还应包括精神层面,比如自觉的学习态度、积极的进取意识和主动的创新思考等,因为它确实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思想和观念、过程和方法。当今,精神层面的惰性真不可低估。尤其是只记“结果” ,不记“过程” ,可能更不记“后果”的应试教育,仍然还有“市场” ,这种惰性就更容易形成惯性。就拿自觉的学习态度来说,一旦惰性形成惯性,那么培养目标就可能出现偏差,教育规律就可能很难遵循,先进成果就可能无法推广。其实,在现实中这种“惰”性并非没有滋生,只是环境不同,程度各异而已。对此,大家也不是没有察觉,而且有人还在思考。无论是关注,还是漠视;无论是反感,还是理解,反正存疑多多。所以,切实把引导教师自觉学习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学校教育的改革举措应该是对这一教育“原理”的发展。引导教师自觉学习的内容很多,目前主要是国家政策、先进理论、成功经验。但是,由于一些人所共知的原因,这三个方面的学习情况确实有冷有热。比如,学习先进理论,总体来看态度还算“自觉” 。当然,不能排除“任务”驱动,做课题、写论文就离不开理论支撑,而且网上也好找,拿来也好用,给学习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所以,就是不大“自觉”的,也总能找点儿、看点儿,甚至抄点儿。不管是国内的、国外的、传统的、现代的。是不是属于急用先学,能不能做到立竿见影,反正“锯动就掉末儿” 。可是,学习成功经验的态度, “自觉”程度就相对少些,有时一种观点还会形成一定干扰。比如, “别人的毕竟不是自己的,再说自己的也顺手了” , “你说他成功,咱也没失败” 。就这样,本校、本区的研究、实验、总结、获奖的成果,也很难学习“起来” , 还是大家各干各的。尽管这种极端现象并不多,但也不容忽视。成功经验属于教育改革的稀缺资源,应该在自觉学习中充分利用,在积极实践中不断完善。至于学习国家政策,真能“自觉”的,可能未必很多。有人曾经说过,政策讲的是大事儿,老师做的是小事儿,教学还忙不完了,哪还顾得上政策。这绝对是一种认知误区。其实,无论咱们的哪项工作,都涉及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这些问题又必须在国家政策的框架内实施。如果不知道教育方针,不理解改革策略,不了解法律法规,不掌握工作原则,就很可能因此而偏离正确的方向,失去质量保证。推进素质教育之所以如此艰难,不是没有这个因素。所以,学校教育应该把教师自觉学习国家政策作为当务之急,避免由于这个方面的“师之惰”而导致“教不严”的后果。此外, “养不教,父之过”和“教不严,师之惰”这两条古老的教育“原理” ,还定位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彼此联系:既不可替代,又密切相关。特别是两条教育“原理”的前后排列,在一定意义上,早已明示众人:家庭教育先于学校教育,而且重于学校教育。尤其基础教育阶段,大概都有切身体会。应该说,这个观点与现代教育思想高度吻合。当然,咱们也不能因此而推卸学校的责任。尽管学校教育不能代替家庭教育,但也不能远离家庭教育。鉴于二者之间内在的一致性和协调性,学校很有必要对家庭教育进行及时的指导和帮助,甚至是面对面、手把手的指导和帮助,这样才从源头杜绝家庭教育的越位、缺位和错位。所以,咱们在保证自己的学校教育不失严格要求、尽力严谨操作的同时,一定要把学校和班这两级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作为这种指导和帮助家庭教育的重要平台,组织学习、交流,促进协同、合作。谁让咱们总比这些“第一任教师”要“专业”得多呢?自从三字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儿童道德教育读物”之后,越来越火了。但是,过去它不只是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