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规范有哪些_第1页
道德规范有哪些_第2页
道德规范有哪些_第3页
道德规范有哪些_第4页
道德规范有哪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道德规范有哪些篇一:我国基本道德规范包括哪些内容我国基本道德规范包括哪些内容 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中学生德育基本内容包括哪些? 1.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服从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没有一种学科,它本身自然地或者不顾及学习者的发展阶段,就具有固有的教育价值。“因此,在选择道德教育内容时要注意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相匹配,然后再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进行教学,使教学具有新鲜感,这是唤起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的前提。因此,这种新鲜感、积极性的产生必然要通研究学习者心理得来“投其所好“,因势利导,必将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教师及家长、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始终是一位顾问,一位讨论问题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的引导者。但教师及家 长绝不是真理的代言人。同样,在课堂上没有不可以怀疑的真理,而真理也是不怕怀疑的。对于真理的认识,只有通过其独立的、自由的判断后,才能使学习者真正认识到真理的含义。相反,越是伪真理,越怕怀疑,才越需要灌输。教师及家长及家长的作用就是体现在其问题设计要击中矛盾的要害,并产生碰撞;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寻找矛盾所在,通过一个又一个具有启发生的设问引导和影响讨论的进程。教师及家长及家长所要达到的教育目的,便是在这个引导过程中完成的,而不是通过最后?总结“来宣布正确“答案“,来灌输教师及家长家长的思想。这一切对于教师及家长作用的限定是为了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讨论中来,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判断、分析,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这种道德认识的形成不要期望一步到位。正常情况应是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教师及家长应当尊重学生的这个发展过程,服从这个规律。其中任何人为的干预、拔苗助长的行为都将影响学生道德意识的形成。道德意识形成的过程可能会很慢,会有反复,但它一旦形成了自己的道德认识,便会具有持久性和自律的特点。因此,德国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这样说?一个坏的教师或家长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或家长教人发现真理。“3.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这是道德教育的基石,也是学生心理的要求。教材固然重要, 但学生生活现实却是最好的教材。其中最新鲜的事例,有丰富多彩的德育素质。但这个观点并不排斥对古今中外人物事例的吸收和补充,这是道德教育资源之一,适时适度地加以介绍,会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认识水平。综上所述,道德教育方法的“心理学化“,是对学校道德教育中的“灌输式“教育方法的否定,它体现了教育工作者对道德教育认识的深化,其实质是对道德教育中学生主体性认识的变革,这种变革必然带来学校道德教育崭新的局面。教师及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始终是一位顾问,一位讨论问题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的引导者。但教师或家长绝不是真理的代言人。同样,在课堂上没有不可以怀疑的真理,而真理也是不怕怀疑的。对于真理的认识,只有通过其独立的、自由的判断后,才能使学习者真正认识到真理的含义。相反,越是伪真理,越怕怀疑,才越需要灌输。教师及家长的作用就是体现在其问题设计要击中矛盾的要害,并产生碰撞;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寻找矛盾所在,通过一个又一个具有启发生的设问引导和影响讨论的进程。教师及家长所要达到的教育目的,便是在这个引导过程中完成的,而不是通过最后?总结“来宣布正确“答案“,来灌输教师及家长自己的思想。这一切对于教师及家长作用的限定是为了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讨论中来,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判断、分析,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这种道德认识的形成不要期望一步到位。正常情况应是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低级到高级;从 简单到复杂。教师及家长应当尊重学生的这个发展过程,服从这个规律。其中任何人为的干预、拔苗助长的行为都将影响学生道德意识的形成。道德意识形成的过程可能会很慢,会有反复,但它一旦形成了自己的道德认识,便会具有持久性和自律的特点。因此,德国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这样说?一个坏的教师及家长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及家长教人发现真理。“3.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这是道德教育的基石,也是学生心理的要求。教材固然重要,但学生生活现实却是最好的教材。其中最新鲜的事例,有丰富多彩的德育素质。但这个观点并不排斥对古今中外人物事例的吸收和补充,这是道德教育资源之一,适时适度地加以介绍,会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认识水平。综上所述,道德教育方法的“心理学化“,是对学校道德教育中的“灌输式“教育方法的否定,它体现了教育工作者对道德教育认识的深化,其实质是对道德教育中学生主体性认识的变革,这种变革必然带来学校道德教育崭新的局面。篇二:大学生应有什么样的道德规范大学生应有什么样的道德规范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才,不管是否存在糟粕,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大学生必将在未来担负起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但是大学生持有什么样的道德态度将直接决定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走向,因为道德规范直接决定了大学生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及将会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和解决的事情,这就使得道德规范在大学生的养成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大学生应该持有什么样的道德,或者说大学生应该被至于什么样的道德规范之下就成了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有着丰富灿烂的中华文化,而这些灿烂文化中就包含了优良的道德文化传统。我国的一个受儒家文化影响很深的国家,所以道德传统也即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体现: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而这些核心体现我也只是大概知道,并非深刻了解。由于此几种哲学思想及其的厚重,我不能透彻的分析和理解,所以不能全面展开的讲,因此下面我将以我自己理解的大学生应该有的道德规范做一个简单粗鄙的简述。 首先应该明确,我们不仅仅是大学生同时也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公民,因而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我们必须要一一遵守,这些道德规范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标杆,告诉我们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并且把自己置于什么样的标杆之下去行事。 爱国守法是大学生对国家的最首要的道德义务,大学生应该热爱国家,遵纪守法,敢于同犯罪作斗争,维护社会的长治安定。守法是大学生道德的最低层次的要求,大学生应该维护社会最基本的社会秩序和政治秩序,维护法律的尊严,特别是像处于政法学校的大学生,更应该明白法的重要性,通过遵守法律来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实施,使社会处于法律的保护和规范之下。这实际上是道德与法律的融合,二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补充。 明礼诚信是大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对社会有用的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具备的道德规范,它是教我们大学生如何待人的社会规范。我个人认为此道德规范是最重要的规范,其社会意义价值巨大。在我国,无论在何种场合,无论从事什么样的活动,公民彼此都应该讲文明、讲礼貌、讲诚实、讲信用。只有做到以诚待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同等对待。明礼不是简单的明白那些应该遵守的礼貌,而必须在明白这些礼貌的基础上,切切实实的以行为体现这些礼貌。具体到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在课堂下,我们同学之间应该友爱互助,礼貌待人,以和善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同学和遇到的事情,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尊重老师,珍惜和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以良好的素质去接受教育,以感恩的心态去获取知识。具体而言,就是做到上课不乱讲话,不吃东西,时刻保持安静,为老师创造一个安静的教学环境,为同学创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同时不迟到,不早退,大学生的迟到早退现象极其严重。我有一个感触很深的例子,有一次上课要迟到了,不用跑的话肯定迟到,但是当我和同行的人说“快点,要迟到了”了之后,他们反而说,迟到怕什么,没关系的。结果是我自己走的很快把他们甩在后面之后,他们反而说“这么快干嘛,赶考啊”这样的话,这让我觉得大学生素质真的有欠完善。这也就使得上课后教室有人随意进出的现场极为普遍。这就是一个道德问题,当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教室里面吃东西、讲话或者其他有碍老师行为的时候,不知道这 些学生有没有想过礼貌这个问题,有没有想过尊重这个问题,他们觉得无所谓的来源或者根源是什么,这个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因而树立明礼诚信的道德规范是极为必要的,只要给大学生们一个行为标杆,让他们照章行事,不然纪律必然乱套,更谈何道德规范之明礼诚信。团结友爱是一个极简单的概念,它是教授公民之间如何相处的基本规范,大学生亦包含其中,树立团队意识可以事半功倍,同时抱着友爱之心处理人际关系,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真所谓团结就是力量,而友爱正是激发这股力量的源泉之一,建立于友爱之上的团结关系必将更为稳固。 大学生更应该具备勤俭自强的道德规范,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处理自身事务。每个公民都有劳动的权利,同时也有劳动的义务,公民特别是还没踏足社会的大学生更应该明白勤劳致富的道理,只有付出才会得到收获,以积极的心态去对待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我们大学生的职业就是学习知识,补充能量,如果忘本,每天想着是怎么玩游戏,怎么翘课去玩,惧怕或者反感学习,那么大学生自身修养和知识的积累将难以得到后续的保障。 也许大很多人看来对大学生提出敬业奉献的要求有点不切实际,但是实际上并非如此。有此想法的人应该不是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因为学生也有职业,学生的职业就是学生,学生的工作就是学习,学习的目的就是了解社会,为了积累知识,为进入社会大家庭做准备。因此如果学生的惯常表现为逃课、打架、玩游戏、反感学习,那么他们就违背了敬业的要求。同时,不能敬业意味着一定程度上的知识的缺失,那么必然会影响他们的社会贡献值。我们是追求社会利益和自身利益的社会人,所以社会价值一旦缺失必然影响个人的存在价值。而于奉献而言,无论是对国家、社会还是家庭,缺少一定的知识基础是无从谈起的。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敬业观和奉献观,为社会和家挺做奉献是我们的义务更是我们的责任。 除了上面提到的大学生应该具备的道德规范之外,我觉得大学生最应该具备的是学会以诚待人,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并且以积极的态度去践行良好的社会习惯和行为,通过自己的行为带动周围的人,从而达到提升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目的。因为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社会和非社会之间徘徊,并且必将成为以后社会的主流群体,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习惯,没有良好的道德加以规范,那么国家、社会的道德水平只会止步不前。因此,遵守道德规范不仅仅是我们的义务,更是我们的责任。一个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是需要传承的,道德也一样,只有通过一代一代的传承和发展,才能不断的发扬光大,成为促进社会和人民发展的动力。 总而言之,要明确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道德规范,首先要明确我们自己的位置和我们所承担的责任。由于我们未踏入社会,学习的目的就是为进入社会做一个充分的准备,因而在责任上来说可大可小,往大的说,我们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往小的说,我们担负着养家糊口的责任。因此,为实现这些责任,并且向着更高要求而奋斗,我们必须明确:我们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而要成为这样的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道德规范。 篇三:道德的含义及特点定义: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是以 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持的, 调整人们之间以及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两个定语+一个标准+一个规范) 如何理解? 第一,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经济关系是最根本的社会存在。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必然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具体地说,有什么样的经济关系,就有什么样类型的道德;经济关系改变了,道德会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道德又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它具有其他意识形态(如政治、法律)所不具备的社会功能(如非强制性) ,并且它从原始社会产生之后,就一直在社会中发挥作用,到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仍然存在。道德不仅是一种社会意识,而且是人们最普遍的行为规范。 中国封建社会基本道德规范:“三纲五常”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要求为臣、为子、为妻者绝对服从于君、父、夫;为君、为父、为夫者为臣、子、妻做出表率。五常指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关系的行为规范。 现阶段我国公民道德基本规范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 20 个字的基本道德规范,即: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三从四德”:“三从”指:妇女“未嫁从父,既(来自: 小龙文 档网:道德规范有哪些)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男人的新三从四德 太太出门要跟从,太太命令要服从,太太错了要盲从 太太化妆要等得,太太生日要记得,太太花钱要舍得,太太打骂要忍得。 第二,道德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来调整人们关系的行为规范。 “善”与“恶”是评价人们道德行为的基本概念。从伦理学的意义上说,所谓善,是指人们的某一行为或事件,符合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要求;所谓恶,是指人们的某一行为或事件,违背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要求。 善恶是具体的,没有超阶级的、永恒不变的善恶标准。各个时代、各个阶级的善恶标准各不相同,从根本上说,是由不同社会、不同阶级的利益所决定的。当然,善恶是有一个客观标准,这就是看其行为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是否有利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第三,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调整人们之 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道德对人的行为的善恶评价是运用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特别是人们的良心)等方式,并通过指导、评价、示范、激励、沟通或制约、限制等途径、诉诸人们的良心和个人的觉悟,来调节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及交往中的行为,及至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及行为。道德的这种特点,不象法律那样具有强制性,而是靠说服教育,靠提高人们的道德觉悟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来实现的。 第四,道德是调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社会关系。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社会关系主要有三类:一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类是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关系;一类是社会集体与社会集体之间的关系。在这三类关系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道德关系,有的还是宗教关系。 这些复杂关系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矛盾,并集中表现为利益上的矛盾。矛盾的解决,除了运用政治、法律、经济等手段之外,还需要用道德手段加以调整或约束。道德在调节各种利益关系中,主要的特点是要求个人对自己的利益加以必要的节制,即做出或多或少的自我牺牲。 二道德的特点 第一,道德调节的自律性 提倡“应当怎样” “不应当怎样” ,说服,劝阻,示范 第二,道德调节的稳定性 道德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一样,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 化,具有历史变异性。同时,它又有不同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 的特殊的稳定性,变化的速度较慢。 第三,道德调节的广泛性 从时间上看,从空间上看,从社会群体上看 三,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1)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第一,它们的产生条件和发展趋势不同。 从产生和发展来看,道德产生于原始社会,到将来共产主义社会还要存在,而法律只存在于阶级社会。在原始社会里,维护整个社会秩序的职能,完全由道德承担起来,因而没有也不需要阶级社会意义上的法。在那种条件下,长时期形成的习俗足以调整人们的行为。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随着阶级社会的出现而产生的。 当社发展到共产主义公有制阶段时,法律由于不再适应新的经济基础,因而将被废除并被其他规范所替代,这种规范实际上属于道德的范畴。共产主义道德将成为全民的道德,在调整人们行为和关系中起主作用 第二,它们依靠的力量不同。 法律是以统治阶级政权机关的强制力量为前提的,法律的实行要靠政权中监狱、法院、检察院等惩罚机关来保证。没有这一套机构设施,法的实行就难以想象。 道德则不然,它是依靠社会舆论的力量,依靠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的力量来维持的。人们以善和恶、正义和非正义、公正和偏私、诚实和虚伪等道德观念,来评价人们的行为,从而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第三,它们产生作用的范围不同。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统治阶级总想把自己意志的触角伸向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使立法的对象既宽又广,以便加强和巩固自己的统治。但是社会生活错综复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多层次展开的,面对以善恶、是非、荣辱等道德观念来评价的社会生活,法律往往是无能为力的。 道德发生作用的范围比法律更为广泛。在我国,受法律制裁的违法行为,道德都可以和应该谴责,而受道德谴责的一切行为却并不一定都违法。道德谴责社会集体中人际关系上的说谎和不诚实现象,但只有当说谎给他人或组织带来严重损害时,才诉诸法律。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主义道德干涉的范围是法律所远不及的。 (2)道德与法律的联系 第一,在调节内容上想到渗透。 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往往一方面把基本的道德规范写进法律条文,通过法律的力量推行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又通过道德教育来维护法制。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封建统治者一直强制“制礼以崇敬、立刑心明威” , “德威并施” 。与此同时,还把“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规范赋予法律的意义,强迫人们严格遵守。 在社会主义社会,道德原则在社会生活中作用日益增长,道德因素的作用范围日益扩大。我国宪法中所规定的公民权利和义务的条款,都是社会主义道德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和道德义务;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核心,而宪法也明文规定了对国家干部的要求。 第二,在调节功能上相互补充 道德调节和法律调节各司其职,各显其能,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对于一些不能或不宜用法律来调节的行为,就用道德来调节;对于道德调节不了的行为,就用法律来调节。 第三,在调节的实施上相互支持 为了防范违法行为的发生,要加强道德教育;为了道德理想的实现,又由法律认可并积极促进。通过法律的作用,就可以有效地改善人们的道德面貌,并在提高道德素质的同时,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对于社会主义社会成员个人不讲,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也是紧密联系的。当一个人具有明确的社会主义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时,他就不会明知故犯,以身试法,去触犯社会主义法律。而一旦个人主义膨胀,道德上逐步堕落,就不可避免地会走上触犯社会主义法律的道路,最终成为人民的罪人。 我们既要加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又要加强法制教育,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极为重要的条件,二者不能偏废。 道德的功能 道德生活并不是一个统一的、给定的东西,总有很多不同的可能性。 无定论。 但并不是耍嘴皮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关键看谁说服谁。无聊之事。 讨论:道德有没有用? 没有用: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毒奶粉” 、 “瘦肉精” 、 “地沟油” 、 “染色馒头” 北京密云付贺功案:为了价值几百元的财物就杀死妇女与儿童,并且是多次做案。他从 18 岁成年起就以盗窃、抢劫及杀人、强奸罪“三进宫” ,前两次出来后照样以盗抢为生,谁要是妨碍了他,他就毫不留情地杀死谁。当听到法庭判处他死刑,他对是否上诉的问题回答说:“不上诉。 ”并耸了耸肩,提高嗓门说, “判的不重,正好。 ” “你为什么杀人?” “没为什么,想杀就杀呗。 ” “为什么连孩子都杀?你怎么下的了手?” “不为什么,下不了手他们怎么能死?” “你一点悔意都没有吗?” “没什么可后悔的。 ” “想对被害人家属说什么?” “没什么可说的。 ” “你以前坐过牢并出来,没想过重新做人吗?为什么重新犯罪?” “没什么。 ” 对付贺功这样一个人,道德哲学能做什么呢? 有用: 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是时常反复地思索,它就愈是给人的心灵注入时时翻新、有增无减的赞叹和敬畏,这就是我们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 德康德 据警方掌握的调查材料显示,付贺功曾经试图掐死另一名苏醒的孩子,但是在中途却停手了, 后来他回答媒体说:“我当时心软了。 ”这是否是出于一种虽然是短暂出现但却还是单纯的恻隐之心?另一件事是当他被记者问道“判你死刑你怎么看?” “杀人偿命这很正常。 ”“你怎么弥补罪过?”“我用命来补偿。 ”“你的一条命能抵几条命吗?”他第一次沉默了,语塞了,不再说话。 这是否说明,他耳濡目染的某种道德原则还是起了某种作用,还是在他的心里占有某种地位?我们是否能就此认为,一个如此罪大恶极且麻木不仁的罪犯,也还是在某种程度上认可“不可杀人”的道德原则,甚至也还是在某种程度上拥有恻隐之心虽然那是极其微弱和短暂的。 如果的确是如此,如果这样一个罪犯也有这样的可能,那么,我们对道德的力量就还不能那样低估。道德哲学也许还是可以做一点什么,从情感和理性的两条途径,即一方面道德哲学还是有努力申明和论证基本的道德原则规范的必要;另一方面,也还可以期望几乎所有人心中存在的恻隐之情能够成为人们履行这种道德原则的动力虽然这些原则和感情在少数人那里可能极其微弱和晦暗不明。 “苏格拉底问题” (Socrates question) 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中,主人公对杀了自己父亲的亲生母亲,在思想中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是继续安于作王子还是冒险为父亲报仇,提出了“生存还是死亡 (to be,or not to be)”的大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 理想国第四卷记叙了他们的回答。他们讨论的是,究竟是做正义的事、 做好事、做正义的人(不论是否有人知道他是这样的)有利呢,还是做不正义的人、做不正义的事(只要不受到惩罚和补偿)有利呢?苏格拉底的问题,实质是,对人类本身而言, “好的生活”的条件一一正当的生活是什么,人类之成为人类的生活方式是什么。他要把伦理生活放到人类的福祉中来考虑,于是成为了大问题。 关于道德作用的两种片面看法: 一:道德决定论 所谓道德决定论,就是指那种片面夸大道德的社会作用,把道德看成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认为人们的道德水平特别是杰出人物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愿望决定社会的发展的观点。持这种观点的人往往抱着某种善良的动机,谴责和批判各种罪恶现象,把社会进步的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