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新型有效课堂探索与研讨活动讲座课件《基于标准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_第1页
初中历史新型有效课堂探索与研讨活动讲座课件《基于标准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_第2页
初中历史新型有效课堂探索与研讨活动讲座课件《基于标准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_第3页
初中历史新型有效课堂探索与研讨活动讲座课件《基于标准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_第4页
初中历史新型有效课堂探索与研讨活动讲座课件《基于标准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标准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二、厘清设计思路一、基于标准内涵一、基于标准内涵1. 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2. 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3. 注重对基本史实进行必要的讲述4.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5. 注意历史知识多领域、多层次的联系6.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二、厘清设计思路1. 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2. 处理好教学设计各环节之间的关系3. 处理好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4. 处理好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之间的关系5. 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一)留给学生一个惊叹号 “一课一个中心 ”“一课一中心 ”的教学理念是上海著名特级教师包启昌先生所最早倡导的。 “一课一中心 ”的含义是指一课一个教学中心,教学活动都围绕这个中心开展,课堂始终有一个灵魂,教师搜集的资料、设计的问题、开展的活动都与这个中心有关,学生在学习中也就清楚这节课的灵魂。一节课如果缺乏教学中心,就会出现 “庞杂的历史课堂 ”,这种课堂教学容量大而杂乱,课堂成了材料的简单堆积。这不仅加大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浪费必要的教学时间,而且导致了教学中心游离于课程标准的核心要求。即使教学任务完成了,学生获得的往往是一堆杂乱无章的历史信息,而不是明确的历史认识,更缺少心灵的震撼。这样的历史教学很难说是成功的。“一课一中心 ”的 “中心 ”可以是某一重点、难点知识,也可以是某种历史能力的培养过程,即三维目标中的 “知识与能力 ”和 “过程与方法 ”。案例:机遇与挑战 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 一课包括经济全球化的原因、条件、表现、影响。这些教学点有的是一般陈述性的内容问题,有的是一般分析性的问题,真正需要探究的问题是 “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 。把本课教学主题确立为:机遇还是挑战 经济全球化 “ 双刃剑 ” 。教学中基于这个教学中心来设计问题,构建情境。如 29中金波老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漫画 经济全球化 及其他图文信息,要求学生 “ 结合上面的材料,谈谈你从中感受到的世界各地人们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 ” 。教师在积极肯定学生的思维成果后,再展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相关材料,进一步设问: “ 有人说 中国入世是羊入狼群 ,大家怎么看待这一观点? ” 这样由远及近,切入中国,就在 “利弊 ” 的问题上找准了一个很好的探究点,且用 “ 羊入狼群 ” 来比喻中国入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艺术化地引发了学生探究解疑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的有限有效学习。除了前面所说的知识、能力, “一课一中心 ”的 “中心 ”最主要的是价值中心。新课程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最终都是为了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采用的手段。历史教育最终目的是用价值引领来服务学生的人生 满足学习者健康成长、进步和发展的内在需要。反观课堂,如果缺乏有力的价值中心,我们的课堂也许很丰富、很热闹,学生也许很有兴趣。但是,这样的历史课堂犹如过眼烟云,当时精彩纷呈,但过去后什么也没有留下来。很多教师在上课之前不太考虑这个问题,而首先考虑的是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其结果是,设计了很多内容,采取了很多方法,也实现了知识大搬家,但对本课知识背后要实现的教育价值,心里并不清楚,课堂缺乏灵魂和主线。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先寻找一课的价值中心,在价值中心的引导下再整合教学内容。案例:信念、意志、勇气 红军不怕远征难本课教学内容暗含一条红线,即不屈的共产党人为理想和信念不懈的探索和追求。所以,本课的教学主题可以确定为: “信念、意志、勇气。 ”红军长征对学生最有现实教育价值,最能突出体现这个教学主题。因为长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军事斗争,是人类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对于理想、信念、生命的追求和闪耀人性光辉的英雄史诗。为突出这个教学主题,教学资料的选择为:突出长征困难性的资料(如长征路线之艰险、红军物质之匮乏、红军战斗之频繁、红军战士年龄之年轻),突出长征的成就的材料,以及突出长征的信念、理想、勇气的材料。教学中对比设疑:这样一群没有既定目标的、力量弱小的青少年军队,造就人间奇迹,他们凭借的是什么?是顽强的信念,是对理想的追求,信念与理想使他们爆发出生存的勇气、智慧和力量!他们从共产党人的宣传中深信人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可以改变世间的不公。因此,他们随手抓起身边的锄头、铁锤甚至仅仅是一根木棍,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跟随着那面红旗一路远去,他们坚信这条长征道路的尽头就是劳苦大众千百年来所梦想的中国。他们激情万丈,前赴后继,视死如归,决心为每一个红军所认同的理想牺牲生命,长征是信念和勇气的胜利!长征不仅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财富。其实每个人的生命历程都像一场长征,今天的我们要靠什么才能精彩地走完漫漫人生长途呢?任何时代的人和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都离不开理想、信念、智慧、勇气,这些永恒的东西。一课的 “中心 ”实际上是一课的真正重点,而且是能够统率全课、带动一般的张目之纲。那么,应如何确立教学主题?( 1)认真阅读课标,分析教材,理解教材的内在思想。( 2)仔细阅读单元导论、每课导入语,因为导论或导入语对确立教学主题往往有明显的提示。教学主题的确立往往多定位在重点、难点、迷点和最有教育价值的教学内容上。如文艺复兴一课,其中的 “人性 ”就可作为本课的教学中心,如 “人性的扼杀 文艺复兴的背景 ”“人性的解放 文艺复兴运动 ”“感悟人性 走进人文主义思想 ”等。( 3)确立教学目标的思想角度。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途径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高低。如果知识背后没有方法,知识就只能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如果方法背后没有思想,方法只不过是一种笨拙的工具;如果思想没有明确的目标,思想就是一只没有航向的小船。(二)用人物唤醒人、感动人 人物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陕西省特级教师郭富斌老师在 历史教学要 “眼中有人 ”一文中写道: “什么是良好的历史教育?也许我们很难给它一个周全地描述,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一个历史人物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过一本令他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人物传记;如果从来没有过一次和历史人物刻骨铭心的对话和体验,从来没有一个令他怦然心动的历史人物作为他的精神导师 那么,他就没有受到过真正的、良好的历史教育。 ”关注人物的方法很多,可以采取对话历史人物、演绎历史人物、探究历史人物等方式。但要让一个个血肉丰满的历史人物真正走进学生心灵,在人物教学时要注意一下几点:第一,人物选择要与时代背景相联系。把历史人物放到相应的时代背景下,这样学生才可能设身处地地理解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情境,体会出他们人生选择中包含的伟大与智慧。第二,人物选择要建立起与学生的联系。人物要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应关注:一是与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二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三是与学生情感体验相联系。要让历史人物活在学生心中,成为学生成长的一面镜子,并在学生今后的生活中面临选择的时候能发挥作用。第三,人物选择要血肉丰满。第四,人物选择要个性独特。教师对历史人物要有自己的品评,有自己个性化的解释,要有自己独特的叙述方式。第五,人物选择要紧扣教学主题。案例:魏源个性的魏源魏源的著作现存有 700万字, 2005年出版了全集,定价 1980元。 “ 学而优则仕 ” ,所谓 “ 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 。这是封建时代读书人一贯的做法。但魏源却不为仕途而学,更不沽名钓誉,与同时代醉心于功名利禄的读书人相比,魏源卓尔不群。( 这样做的好处是:第一,缩短了魏源与学生的时空距离 魏源并不遥远,魏源就在身边。第二,一个有个性的学者形象进入学生眼帘。)爱国的魏源鸦片战争结束于 1842年 6月, 海国图志 成书于 1842年 12月,先为 50卷,后补为 100卷。篇幅如此巨大的书,仅仅用 6个月就完成了,可见魏源当时的心情是多么急切,一个具有强烈民族责任感的书生形象跃然而出。 海国图志 中,魏源通过地图打开帝国的视野,对中华民族的自我认识起到了启蒙作用。他第一次把中国的位置、大小直观地展示在人们面前。他让中国人用新的视角去认识世界,打破了传统士大夫的中国中心观,打破了天朝上国的妄自尊大。其启蒙意义与震撼力量可以想见。智慧的魏源 海国图志 中,魏源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 “ 师夷长技以制夷 ” 的新思想,提出了向西方学习这个近代以来的重大课题,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贵的思想标准,对洋务派和维新派都产生过重大影响。此外, 海国图志 中,魏源还介绍和提出了许多开启民智的思想。例如:历史是由低级向高级演化的;主张发展正常的对外贸易;敏锐地察觉到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好处;等等。当国人还沉迷于 “ 天朝上国 ” 的梦幻中时,魏源却异常清醒地活着,以个人之力和超常的勇气承担了民族启蒙与救亡的责任。悲剧的魏源魏源殚精竭虑,泣血著书。 1850年,有 3部 海国图志 传入日本,被禁止。 1853年,又有一部传入日本,同样被禁。但黑船事件后, 海国图志 在日本的命运发生了 180度转变, 1854年有 15部 海国图志 传入日本。 海国图志 让日本知道欧美列强的存在,对日本起到了相当的警示作用,日本因此出现了受这一著作启发的众多开明人物,成为后来明治维新的倡导者。但 海国图志 在中国却长期受到冷遇。东亚国家中,中国最先受到西方侵略,也最先做出反思,可 海国图志 为什么在自己的祖国备受冷落?深度分析: 本案例的优点在于把魏源与时代紧密结合起来,抓住了历史人物教学的三步骤:其人 其事 其时。将魏源放在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去分析,通过魏源的爱国情怀、人生选择、深刻智慧和最终悲剧,揭示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痼疾依在,天朝大国依然没有清醒。在走进魏源的过程中,魏源卓尔不群的个性青年形象激发了学生的共鸣,魏源泣血著述的爱国情怀感染了学生的热情,魏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深刻思想打动了学生的心灵,但 海国图志 没有唤醒沉睡的中国却叫醒了邻邦,又让学生唏嘘不已,扼腕叹息。魏源的悲剧实际上是当时中国社会的悲剧,学生的情感、理智在魏源这个人物身上跌宕起伏,一波三折,余思不止。(三)让细节为历史说话 历史教学中对细节的关注初中生年龄下、学习能力较低、社会阅历少,普遍地多形象思维能力、少抽象思维能力,理解能力相对较弱,认知历史知识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初中历史教学要多一些真实、具体的历史细节,少一点抽象的历史概念、定义和结论。历史教学的魅力在于历史的细节,细节往往是历史不经意的流落,是没有刻意装扮的历史,那种真实的力量和现场感最容易打动人。特别是娓娓道来的有故事情境的历史细节,更可以吸引学生、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历史、理解历史、宽容历史、善待历史、质疑历史、尊重历史、对话历史。案例 1:对比化的细节 甲午战争前后中日双方的了解材料一:甲午战前,日本的一些热血青年来到中国从事谍报工作,几乎走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实地调查。根据他们的情报编撰的 清国通商纵览 ,出版后居然有 2300多页之巨,比当时的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更深地吃透了中国的国情。材料二: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前夕回忆说,在甲午战争前,他跑遍了整个北京城的书铺,却买不到一张世界地图。尽管此时已经距鸦片战争整整半个多世纪。为什么大多数中国人对来自西方列强的挑战到这时仍然如此麻木、如此无动于衷?案例 2:数字化的细节 长征的伟大长征年龄: 指挥员的平均年龄不足 25岁,战斗员的平均年龄不足 20岁, 1418 岁的战士至少占 40%。长征路线: 长征跨越 15个省,长驱 2.5万千米,转战地域面积的总和比许多欧洲国家的国土面积都大;翻越 20多座巨大的山脉,其中的五座位于世界屋脊之上且终年积雪;渡过 30多条河流,包括世界上最凶险的峡谷大江。长征行军: 在 370多天征途中,红军只休整了 44天,其余 330多天都是在行军和战斗中度过的。除了在少数地区短暂停留之外,在饥饿、寒冷、伤病和死亡的威胁下,需要平均每天急行军 50千米以上。长征战斗: 红军始终在数倍于自己的敌人的追击、堵截与合围中,遭遇的战斗在 400场以上,平均每 3天就会发生一次激烈的大战。长征损伤: 红一方面军作战部队 8.6万人踏上长征之路,到达陕北吴起镇时全军仅为 8000人;红四方面军近 10万大军到达甘肃会宁时仅为 3.3万人;红二方面军 2.1万人到达将太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时仅剩 1.1万人。平均每走 300米就有一个红军战士牺牲。历史课堂的教学缺乏细节,没有情境,就会缺少生气,往往成为 “空泛的历史教学 ”,成了单纯的理论说教。一节课下来,学生获得的仅仅是一些干瘪的历史概念,就如冰凉的历史线索、枯燥的历史名词。而细节的选择要围绕教学主题,而且要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具有实际意义。如果与教学没有多少关联,这样的故事只是单纯短暂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既失去了教学的实际效果,也白白地占用了有效的教学时间。因此,在讲细节时应该把握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围绕教学主题,二是要生动,三是要简明。因为毕竟是历史教学,不是哗众取宠的故事会,一定要把握好尺度。(四)第三只眼看历史 多元的历史视角传统的学校历史教育,把本国历史的重心放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把世界历史的重心放在国际主义方面。这种单一历史视角,是有一定局限性的。中学历史教学内容虽多,但并没有达到 “整体认识 ”的程度,人们很难给历史教育理应培养的 “人类胸怀 ”给予应有的空间。因此,不仅本国史教学不易超越传统的视野,而且世界史教学也很难有现代的意识。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赵亚夫先生在 “为什么历史教育要有全球视野 ”一文中指出: “教师没有了视野,没有了见识,没有了自己的史观,即便课堂活跃了,授课生动了,故事有趣了,历史课又有什么意义呢? ”历史教育鼓励思考而非制造信仰,所以历史视野越宽广,所得出的结论和得出的角度就越多。角度越多,偏见越少;偏见越少,越少无知;越少无知,越多智慧。世界因多元而丰富、因多元而有生气,历史教育自然因其文化的多样性而美丽、因其理解视角的多样性而生动。所谓有智慧的历史思考,亦生成于这富丽与生动之中。华东师大聂幼犁教授曾经说过: “人文学科不能告诉孩子真理只有一个,要有求同存异、海纳百川的多元意识。 ”案例 1:从民主与法治的角度进行中西对比片段一: 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明清时期的历史。把它放到历史的坐标系中,这一时期有两个明显的发展变化:一个是纵向的,就是从中国历史本身的发展变化来看,它由盛转衰;一个是横向的,在世界范围内中国由先进转向落后,由开放转向封闭,日益脱离了世界发展的潮流。有些同学可能注意到最近中央电视台同时播放的两部片子:一部叫 大国崛起 ,它讲的是近代世界九强的发展;一部叫 明十一帝疑案 。这两部片子从表面上看似乎没有什么关联,同时播出也可能只是时间上的巧合,但正是这些巧合却蕴涵了一些必然的信息:当西方大国崛起之际,不正是中国社会由盛转衰之时吗?西方上升的曲线和中国下降的曲线在历史的时空中交汇、重叠,这段历史或者说这两部片子无形中有意无意地形成来了强烈的对比,它揭示出了中西方不同历史命运的根源。因此,我们要走进的明清时期,不单纯是一段历史,更为重要的是,明清时期是我们今天发展中要时时引以为戒的资源宝库,它时刻提醒我们思考中国落后的根源到底在哪里。案例 2:从战争与和平角度进行正反对比麦哲伦 “ 英雄 ”还是 “恶魔 ”1522年,菲律宾在麦哲伦遇难地点建造的纪念碑非常独特:在它的正面、反面刻着评价相反的两段碑文,麦哲伦和拉普拉普因同一件事件而亡。时过境迁之后,历史显得如此矛盾和丰富。正面碑文写着:费尔南多 麦哲伦。 1521年 4月 27日死于此地,他与马里坦岛酋长拉普拉普的战士们在交战中受伤身亡,麦哲伦船队于 1522年 9月 6日返西班牙,第一次环球航海就这样完成了。(这段碑文中的麦哲伦俨然是一个伟大的航海家。)反面碑文写着:拉普拉普。 1521年 4月 27日,拉普拉普和他的战士们,在这里打退了西班牙入侵者,杀死了他们的首领费尔南多 麦哲伦。由此,拉普拉普成为击退欧洲人入侵的第一位菲律宾人。(麦哲伦又成为一位可耻的侵略者!)多元历史视角的构建于教师的历史观联系在一起,因此,历史教学中要用大历史观来构建宏观的历史视野。大历史观是一种整体史观、立体史观,有三个基本维度,中国与世界、过去与现在和未来、人的心灵与外部世界。也就是说,我们要站在历史和现实的交叉点上连接古今中外,即要求我们看一个人不是看一时一事,而要看一生一世;看一件事不是看此时此刻,而是关注长远;看社会变化不是看一时一段,而是放眼千年、纵横万里,在广阔的背景下去认识。从内容上看,可从民主与法治、人权与安全、民族与遗产、平等与性别、环境与能源、战争与和平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