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2)_第1页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2)_第2页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2)_第3页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2)_第4页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四下科学 1、温度计的秘密编委 审稿 使用人 使用时间教材简析:本课以温度计内液体热胀冷缩的现象为引子,借组对各种液体的探究,让学生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继续培养学生利用简单器材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本节课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温度计在前面的探究活动中和日常生活曾经用到过,学生有感知印象,另一方面,有为后面学习气体、固体一般情况下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打下基础,做好铺垫工作。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液体的体积发生变化,即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2技能目标:能用简单的器材做探究液体热胀冷缩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能尝试用归纳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做合理的解释,能突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液体一般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2.指导学生设计气体热胀冷缩的实验。资料引用:教参、教育局网站资源等。教具学具的准备:1、带胶塞的烧瓶或小玻璃瓶、玻璃杯、细塑料管或玻璃管、水槽、热水、冷水、酱油、酒精。2、演示用温度计,每实验小组摄氏温度计数支。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问题1、教师直接出示温度计,问:这是什么?教师简单介绍温度计。(温度计依据测量对象的不同有很多种类,要测体温就要用体温计,要测地温就用地温计,要测水的温度就用水温计。温度计里装有液体,有红色的,也有银色的。温度计内的液体一般为水银、酒精、煤油;液体一般为红色是为了看得更清楚。)22.操作活动:让学生把温度计分别放到热水和冷水里,观察有什么变化?教师小结并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1、温度计的秘密)教师提出问题:温度计怎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二、探究体验,解决问题1、提出问题:师:通过实验大家发现:把温度计放到水温不同的杯子中,温度计的液柱有升有降,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把你的猜想写到学案里。我们应该怎样来知道温度计的这一秘密呢?2、学生大胆的猜想。 (指名说)师:刚才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你们的想法是否正确呢?我们设计一个小实验来验证你们的想法。3、学生制定实验方案,教师巡视指导。汇报实验方案,相互质疑完善方案。强调并提示: 4、实施探究师:请同学们按照自己小组的实验方案开始你们的实验吧!在实验时,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边实验边把实验记录表填好。 (学生自由操作,师巡视。 )实验记录表液体名称 受热时的现象 遇冷时的现象 实验结论5、展示交流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发现:咱们大家对实验很感兴趣,做的都很投入,老师相信大 实验时,要把一种液体装满瓶子,用带有玻璃管的橡胶塞塞住瓶口,使玻璃管中有一段液柱,水槽中倒入热水,把组装好的简易温度计放入水中,观察液面的变化。 待液柱静止后,做好标记,并做好实验记录。 把瓶子放入冷水中,观察液面的变化。3家都有不少收获,哪个小组愿意先说一说你们小组的发现和结论?各小组汇报实验成果。师小结:同学们,老师很高兴,因为你们可以成为一个小科学家了。你们的想法都很正确。我们通过自己制作仪器,动手实验发现:水在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收缩,酱油、酒精都有受热体积变大,遇冷体积变小的性质。由此得出实验结论:一般情况下,液体都有受热体积膨胀,遇冷体积收缩的性质。我们把这种性质叫液体的热胀冷缩。温度计就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三、拓展延伸,应用创新1.生活应用。师:现在请同学们想一下,日常生活中,哪些现象反映了液体具有热涨冷缩的的性质?学生回答,教师补充:用水壶烧水,水没开就溢出来;夏天的中午水缸中的水流出很多,傍晚时又不满了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你们都用心去观察生活了,科学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科学就在我们身边。2.寒冷的冬天,经常会遇到自来水管冻裂的情况,这是怎么回事?请阅读资料卡, 水的反常现象自然界中的水有少数物质脾气很古怪,它们不是热胀冷缩,也叫反常膨胀。水在 4时体积最小;在 4以下,随温度降低,其体积不断增大。3. 课下查阅资料了解一下:温度计内的液体为什么不用水做材料?而用酒精、煤油、水银又有什么优势?板书设计: 1.温度计的秘密水 酱油 酒精 受热体积变大,遇冷体积变小结论:一般情况下,液体具有热涨冷缩的性质。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四下科学 2、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编委 审稿 使用人 使用时间教材简析:本课主要探究气体及固体热胀冷缩的现象。教科书以自行车轮胎在夏天充足气之后容4易爆裂的生活经验为引子,导出对气体热胀冷缩现象的研究,再拓展到研究固体热胀冷缩的现象,然后再用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现了科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思想。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以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能列举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2.技能目标:能针对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的科学实验;通过大量的气体与固体实验,获得科学结论,认识到科学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针对生活中气体或固体热胀冷缩的现象提出想知道的问题;通过物体热胀冷缩的实验体验到合作与交流的愉快,乐于用热胀冷缩的科学道理改善生活。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气体、固体热胀冷缩的性质。2.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资料引用:教参、教育局网站资源等。教具学具的准备:气球、酒精灯、钢球、铁架台、热水、冷水。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1.教师列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有条件的可播放视频) ,感知要研究的问题。(1)在煤气灶上烧一满壶水,水还没有烧开,壶中的水就直往外溢。(2)在炎热的夏天,自行车车胎爆裂。(3)村村通的水泥马路是割一段距离就人为的留了一道缝隙。2.提出问题:见过以上现象吗?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其中的奥妙吧!(板书课题:2. 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二、探究体验 解决问题(一)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1.提出问题。在炎热的夏天,自行车的内胎为什么容易爆裂?2.猜想假设。6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3.设计实验方案。(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设计实验。(2)教师提供学生实验器材,学生交流实验设想。可能出现的实验方案有:(仅供参考)参考方案: 把气球套在带胶塞的玻璃管上; 把橡皮塞塞在锥形瓶上; 把瓶子先后放到热水和冷水两个水槽中,观察现象。4.实施探究。让学生根据以上方案,自主选择,动手实验。 (教师巡视并指导。 )5.展示交流。(1)汇报交流:你们是怎样做的?观察到了什么现象?(2)通过归纳学生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空气受热体积膨胀,空气受冷体积收缩。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二)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1.提出问题:是不是只有液体、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2.学生猜测:(学生汇报猜想结果)3.制定方案(1)介绍实验材料:一个铜球、一个金属环(铜球刚好能通过金属环) 、酒精灯、支架、镊子。(2)怎样利用这些实验材料做实验,来验证我们的想法呢?(3)各小组讨论交流,确定实验方案。供参考的实验方法: 把铜球放在铁环上,观察铜球是否通过铁环 用酒精灯加热铜球,再放在铁环上,观察有什么现象? 把热铜球放入冷水后,再次放在铁环上,观察有什么现象? 注意:实验中封口的时候,一定要封紧,不要让气体掉跑了。7(4)师:除了这种方法外,还有哪些方法能验证我们的想法?(学生交流讨论,确定其他实验方法。 )(5)实验时应注意什么?(学生说)4.实施探究5展示交流(1)各小组汇报实验方法、实验现象、实验结论。(2)小结:通过以上实验我们知道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三)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1通过前面两个实验的学习我们得出了什么结论?2学生自由回答。3教师小结:一般情况下,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相同的情况下,气体膨胀的体积最多,液体较多,固体最少。三、课堂小结,拓展创新1.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1)夏天的自行车车胎为什么爆裂?(2)瘪了的乒乓球放在热水里,过会儿又鼓起来了,这是为什么?(3)水泥马路是有许多水泥块拼成的,水泥块间为什么留有缝隙?2.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跟物体的热胀冷缩有关?(学生交流自己看到的类似现象。 )板书设计: 2、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车胎爆裂)受热体积膨胀 (铜环变小)受冷体积缩小 气体(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四下科学 3、认识岩石编委 审稿 使用人 使用时间教材简析:本课主要是用感官、借助工具和利用一些化学药品等常用的认识物体的方法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实践、观察,发现岩石的特征,从而了解岩石的特征和岩石形成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岩石应用到生活中,从而达到认识岩石的目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通过观察和使用简单工具初步认识岩石。知道岩石具有硬度、遇酸的反应、纹理、形态、结构等特征。2技能目标:根据自己对岩石的认识进行简单观察研究和分类,并进一步了解科学8上的分类和初步了解岩石的用途。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与发展学生探索自然的奥秘的欲望。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观察及使用简单的工具初步认识岩石,并进行简单分类。资料引用:教参、教育局网站资源等。教具学具的准备:1教师:岩石标本、实验表格、铁钉、放大镜、盐酸、滴管、水槽、水、铜钥匙、锤子、小刀。2学生:采集各种岩石标本并洗干净,记好采集地点,搜集有关岩石的资料。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带来的岩石标本师:同学们请看,今天老师带来的是什么?(石头) ,这些石头都是一样的吗?地质学家把这些石头叫岩石。提出问题:这些岩石具有怎样的特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岩石。 (板书课题;3.认识岩石)二、自主观察1方案制定(1)探讨观察方案讲述:这些岩石具有怎样的特点呢?我们怎样才知道岩石的特点呢?(观察)对,怎样观察呢?这样吧,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我们该怎样观察,观察它们的哪些方面?(学生讨论时教师要参与到讨论过程。)(2)交流观察方案师:讨论出观察方案了吗?相信你们都相出了很多方法,哪个小组先说说你们的观察方案?学生汇报方案:师小结:你们真聪明,大家都想出了不同的观察方案,比如: 用眼睛看一看,岩石是什么形状的,是什么颜色的? 用放大镜,观察岩石的结构。 用锤子、手指甲、小刀、铜钥匙来检测岩石的硬度。 将盐酸滴在岩石上,看一看有什么反应?9 有了这些可行的观察方案,老师相信,你们在观察中会有更新奇的发现,想不想马上开始(想)。不过在观察前,请同学们先看一段小资料。2.观察实施师:根据资料卡中的内容,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并根据自己制定的观察方案,开始吧!不过在观察之前,先认真读一下的温馨提示: 温馨提示: 用小刀时要注意安全。 使用盐酸时,一定要认真阅读使用说明,看清提示,小心使用,千万不要溅到皮肤、衣服上,小心使用。 使用放大镜时,要先阅读课本 P8 资料卡。 在观察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填好观察记录表。观察记录表岩石名称看 摸 刻 滴盐酸 采集地点三、交流总结1交流汇报测试岩石硬度的方法测试岩石软硬程度的方法非常简单:砸开岩石后,用手指甲、铜钥匙、小刀在心断面上刻画。手指甲刻画后留有刻痕的岩石较软;手指甲刻画后没有刻痕,铜钥匙刻画后留有刻痕的岩石较硬;铜钥匙刻画后没有刻痕,小刀刻画后留有刻痕的岩石很硬;小刀刻画后也没有留下刻痕的岩石硬度非常大。10师:同学们刚才观察得可真投入呀!哪个小组先来说一说你们的观察成果,其他小组要认真听,并做好及时的补充和指正。学生汇报:2.归纳总结师小结:看来,大家的收获还真不少。通过你们的观察,不但认识了岩石,而且还知道不同的岩石在颜色、形状、硬度、滴盐酸的变化等方面是不一样的四、应用拓展1.实践应用师:那你们能不能根据岩石的硬度给采集的岩石分类呢?(1) 学生自己分。(2) 指名说分类标准及分类情况。师补充:同学们说得真棒。硬、较硬、较软、软是人们依据硬度给岩石分类的常用种类。2.拓展延伸课下请同学们思考:给你采集到的岩石起个名字,看谁起得名字好听?板书设计: 3.认识岩石颜色 形状 结构 硬度 滴盐酸 四下科学 4、做个岩石百宝箱编委 审稿 使用人 使用时间教材简析:本课在学生对岩石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做岩石百宝箱的活动让学生继续体验岩石的搜集、整理和分类方法,从而进一步认识花岗岩、砂岩、页岩、石灰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制作岩石标本的方法,认识花岗岩、砂岩、石灰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的基本特征。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探究岩石的兴趣,并能初步利用岩石标本进行岩石探究;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美丽,产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3技能目标:能制作岩石标本,能用相关的分类标准给岩石分类。教学重点难点: 在观察制作中进一步了解岩石的特征和种类;学习制作岩石标本,在交流和制作中获11得和了解岩石的信息。资料引用:教参、教育局网站资源等。教具学具的准备:采集的各种岩石,岩石百宝箱制作工具厚纸片、小刀、锤子、胶水、硬纸盒、棉花、布片,岩石标本,岩石资料。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1播放资料:展示大自然的奇石和一些岩石制作的标本。2提出问题:看了资料,你有什么想法?人们为什么要把岩石做成标本?(1)学生交流。(2)教师小结并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4.做个岩石百宝箱)二、交流信息、欣赏体验。1欣赏感悟,激发兴趣:教师出示岩石标本盒。(1)让学生欣赏各种岩石。(2)说说岩石标本盒的构造。2补充资料,合理分类:(1)用展台展示资料卡(可用课件) ,让学生阅读资料卡,认识五类常见岩石的特征。(2)给岩石分类对照五种常见岩石的特征,结合上节课的研究,给自己采集的岩石分类。 小组合作(要求:小组内交流分类成果,并说明分类原因。 )汇报合作交流成果。这是 岩,因为 。三、制作岩石百宝箱。1教师发出倡议:现在每个小组都准备了很多种类的岩石,下面咱们做个岩石百宝箱,怎么样?2学生小组讨论:制作岩石百宝箱应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干什么。3全班交流制作岩石百宝箱步骤。 (让学生根据制作植物标本时的经验谈谈,教师予以肯定和补充。 )4教师梳理学生讨论结果出示制作岩石标本的方法: 制作标本盒:选择高 45 厘米左右的塑料盒或纸盒用硬卡纸把内部分隔成 5 厘米125 厘米左右的方格。 将岩石砸成与标本盒方格大小相近的小块,洗净、晾干。 裁些小纸条,写上岩石的名字,作为标签贴在岩石上。 将贴有标签的岩石放在小盒内,再把这些小盒放在大盒内,按顺序排好,便做成了岩石标本,制作成的岩石标本要分类存放。 在盒子里面贴上岩石编号、岩石名称标签。如下表: 制作过程中还应注意哪些问题?教师适当提示,如:标签不能太大,标签内容书写要实事求是,字体要规范、安全问题等。5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岩石百宝箱。(教师进行巡视,提醒学生要注意贴上标签)三、拓展延伸,应用创新。1欣赏各组做的岩石标本各组展示制作的岩石百宝箱,并谈谈在制作中的感受。2师生小组互评。3师生总结:有哪些收获?自己在研究岩石上还有什么问题?板书设计: 4. 做个岩石百宝箱花岗岩砂岩常见的岩石 页岩石灰岩大理岩 四下科学 5、岩石的用途编委 审稿 使用人 使用时间教材简析:编 号 岩石名称 采集地点 采集时间 采 集 人 13本课是在前两课学生初步掌握了认识岩石的方法和认识常见的岩石后,指导学生认识岩石再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研究,了解岩石中有价值的信息,了解人类与岩石息息相关渗透对岩石矿产资源的保护意识。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岩石的用途,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2技能目标: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够查阅岩石方面的有关资料。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调查、交流,知道岩石是组成地球的重要资源,了解岩石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了解人们对岩石资源造成的负面影响,理解保护岩石资源的重要性。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岩石和矿物在生活中的应用广泛。认识人们在开发、利用保护岩石和矿物方面的各种行为,树立保护、合理利用岩石和矿物的意识。资料引用:教参、教育局网站资源等。教具学具的准备:1.布置、提示学生课前针对以下主题进行资料搜集和调查,为课堂探究做好准备。(1)调查岩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2)调查人们对岩石资源造成的破坏。2.教师准备一些有关岩石用途以及岩石保护方面的资料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教师出示课本上的一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说说它们都是什么物体,是用什么制作的。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岩石的性质不同,决定了它们在生产、生活中有不同的用途。岩石有什么作用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岩石的用途。 (板书课题:5.岩石的用途)二、探究体验,解决问题1.学生交流对岩石用途的认识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完成一个表格,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将完成任务情况作交流。(1) 教师利用视频展示台展示学生的调查表,让学生进行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2) 检查小组的交流情况。 (指名说)师小结:通过同学们的汇报,老师发现咱们大家非常善于搜集资料,并且搜集的都很有用。接下来请同学们欣赏一下老师为你们搜集的有关岩石用途的资料。 (可制成课件或播放有关视频资料)14资料卡:人们利用岩石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经过加工可以将它们用于建筑、装饰、化工、冶金等诸多方面。比如石灰岩可以制造水泥和塑料;白云石可以用来制造耐火材料;珍珠岩用来做绝热和保温材料;玄武岩可以用来烧铸石;砂石可以铺路;花岗岩、大理岩因为外观华丽和坚硬耐磨,被人们广泛用做建筑装饰石材。我国各地的很多重要建筑,如大会堂、纪念堂、图书馆、大剧院、体育馆等都是用岩石做石材修建而成的。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高雅的建筑石材也逐步走进千家万户,为美化居室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岩石还造就了许多奇丽的自然景观,成为海内外享有盛名的风景游览区。如桂林有“山水甲天下“之称,那是石灰岩地区长期风化侵蚀造成的;昆明的石林,成因也是如此;在火山岩发育的地区也有很多风景区,如长白山的天池、牡丹江的镜泊湖,早已成为人们避暑和旅游的好去处。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岩石几乎涉及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2.探究岩石的用途(1)提出问题:岩石有什么用途?(2)学生小组讨论,并填写岩石用途记录表,教师巡视指导。岩石用途调查表:岩石名称 主要用途 备注(3)汇报交流。 (小组代表交流自己所整理的岩石用途,同时说出自己的发现。 )师:同学们讨论的都很投入,一定有不少收获。对呀,岩石的用途很多,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地方都用到了岩石或以岩石为原料制成的物品,那谁愿意把你们组讨论研究的结果向全班展示一下呢?指名说。师生小结:岩石的用途主要有四个方面:岩石的用途: 岩石是重要的建筑材料。 岩石是重要的工业原料。 岩石是重要的生活、生产用品。 岩石可以雕刻、磨制成各种工业品。15三拓展延伸,应用创新1.岩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小组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师:岩石有这么多用途,它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课前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先小组交流一下吧,看看哪个小组的资料准备的最充足。(2) 学生小组介绍资料(指名说)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岩石和我们的生活可真是密不可分呀!2.人们对岩石资源造成的破坏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岩石与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那请同学们想一想:人们对岩石资源会不会造成破坏呢?如果有,会有哪些破坏?请在小组内说一说。指名答。师:同学们的想法很正确,人们在开采、利用岩石资源的同时,也对资源、环境造成了破坏。我相信在我们的的共同努力下,岩石一定会发挥最大的用途,人们也会更好的来保护它了。3.课后拓伸师:课下学生利用自己收集的资料和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办剪贴报。题目可以是岩石文化、岩石的用途、岩石资源的保护等。也可以做岩石艺术品,参观地质博物馆等等。板书设计: 5.岩石的用途岩石是重要的建筑材料。岩石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岩石是重要的生活、生产用品。岩石可以雕刻、磨制成各种工业四下科学 6、岩石的风化编委 审稿 使用人 使用时间教材简析:本课中学生通过观察自然界岩石的特点,推想大自然中岩石的风化原因。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展开探究活动,知道岩石风化的主要原因,并通过实验对不容易观察到的岩石变化现象进行推想。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推理和想象能力。16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岩石风化的主要原因,了解著名石雕物品的防风化措施。2技能目标: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能用简单器材进行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喜欢大胆想象,能对岩石的最终变化结果进行合理的推想,愿意合作与交流。教学重点难点: 设计实验方案,能够根据现象初步认识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资料引用:教参、教育局网站资源等。教具学具的准备:酒精灯、石灰岩碎块、水槽、镊子、火柴、塑料瓶等。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教师出示大自然中的神奇岩石图片(可投影课本插图或播放有关岩石的视频或制成课件)1学生欣赏并谈谈感受。2教师小结并导入新课。师:那么是谁让岩石变成这个样子的?岩石变成这个样子需要一个怎样的过程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岩石的风化” (板书课题:6.岩石的风化)二、猜想假设。1小组讨论:猜测使岩石变化的因素。小组成员先讨论;各小组把认为岩石变化的原因画出来或写下来。2汇报交流:教师随机分类板书:冷热、水流、生物、风、火山、地震、雷电三、制定方案。1小组交流,制定实验方案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使岩石变化的因素,你们能用科学的方法来验证你们的说法吗?首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你们将研究那一个问题?选择好之后,再讨论你们将设计怎样的科学方法验证?2学生汇报实验方法。可供参考的方案有:17方案(一)温度对岩石的作用。实验方法:实验方法:方案(二)水流对岩石的作用。实验方法:把碎岩石放入带盖的塑料瓶中,装上水,让水没过岩石,然后用力摇晃瓶子,过一段时间,观察岩石有什么变化?四、实施探究。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温馨提示:(1)正确使用酒精灯。(2)注意观察并及时做好记录。(3)做实验时要注意安全。五、展示交流。1汇报交流:师:汇报时要明确做的哪个实验?怎样做的?有什么现象?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可供参考资料:温度对岩石的作用:岩石的表面出现裂缝,而且裂缝越来越大,甚至一块块往下掉碎石屑。说明温度变化对岩石有破坏作用。由于气温的变化,自然界中的岩石就会发生破碎。(可制成动画课件)水流对岩石的作用:瓶中的岩石逐渐失去棱角,表面变得比较光滑。说明水流对岩石有破坏作用。 (出示或投影水流冲刷下的岩石图片、海水冲击下的图片或播放有关视频。 )2小结并渗透岩石的变化也受植物的影响师:通过同学们的实验研究,说明冷热变化和水流对岩石有破坏作用,能使岩石发生变化。除了这些,老师还要告诉同学们,植物的生长也会使岩石改变模样。 (展示图片,课本第 15 页图,水泥地面电线杆和一个大树对比图、山体岩石在植物的作用下膨胀的图片。可制成动画课件或播放有关视频。 )3总结温度变化、水流冲刷、植物生长、都会影响岩石的变化。岩石在自然界中,会受到气温变化、植物生长、水流冲刷、风吹日晒等因素的影响,发生破碎,这种现象就叫做风化。六、拓展应用1出示课本第 15 页下面的四副连续图,让学生想一想:岩石不断地风化,最终会变实验方法:用镊子夹一小块石灰岩,先放到酒精灯上烧一会儿,然后立即放到冷水中,反复几次, 观察现象。18成什么?让学生讨论回答。2讨论:风化作用对人们生活的利弊。3风化对历史文物破坏很大。课下请查阅资料了解石刻、石雕物品的防风化措施。板书设计: 6、岩石的风化岩石在自然界中,会受到气温变化、植物生长、水流冲刷、风吹日晒等因素的影响,发生破碎,这种现象就叫做风化。 四下科学 7、土壤里有什么编委 审稿 使用人 使用时间教材简析:本课是土壤与植物单元的第一课,主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觉器官来认识土壤,了解土壤的成分,初步学会观察,描述和记录自己观察结果与同伴交流,得出正确结果,从而构建对土壤的科学认知,达到课标中所制定的使学生愿意亲近土壤,意识到土壤和植物有着密切关系这一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它是由砂、粘土、水、空气和腐殖质组成。2技能目标:通过亲身经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科学预测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小使学生树立爱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情,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认识土壤的成分,知道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通过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综合认识土壤的成分。资料引用:教参、教育局网站资源等。教具学具的准备:教师准备:烧杯、干土块、水槽、玻璃棒、记录表、放大镜、三角架、石棉网、酒精灯、面纱。学生准备:采集土壤样品,填好记录表。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19一、创设情境,感知问题1、谈话:课前,我们分小组到几个地方去挖了土壤,下面就请小朋友来说说你挖到的土壤是什么样子的。2、学生汇报。3、师:看来,大家对土壤了解得还真不少啊!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土壤。 二探究体验,解决问题1、提出问题:土壤中有什么?2、猜想假设:让学生猜测采集来的土壤里会有什么?学生猜测、交流。师小结:通过同学们的猜测,老师可以看出大家认为:土壤中可能有水、空气、砂、粘土、腐殖质等这些物质。那你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来验证吧!3、制定方案:(1)小组讨论交流实验方案。(2)全班汇报交流,优化方案。 把土壤倒在一张纸上,用肉眼观察土壤里有什么。 借助放大镜观察,看是否有更多的发现。 用沉淀的方法观察土壤。 把土壤放进成有水的烧杯里,观察现象。 把土壤放进成有水的烧杯里,搅拌,静止后观察现象。 把土壤放进成有水的烧杯里,搅拌,静止后取上层清水,滴在玻璃片上加热,观察现象。 把土壤放在铁盘里用火烧,观察现象,闻气味。4、实施方案。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自己 制定的实验方案,在小组内开始试验吧。实验前,老师提几点要求: 实验时注意小组内的配合,按制定好的方案进行验证我们的猜测。 实验时一定要注意仔细观察,填好实验记录表。 实验时要注意安全。(教师巡视,做好适当的指导。 )5、展示交流。20(1)学生汇报实验结果。(2)师:同学们在实验中都做得很认真,相信都有了不少收获,谁愿意把你的收获说给大家听。 (指名说) 有气泡冒出,说明土壤里有空气。 静止后土壤分两层,下层颗粒较大是沙子,上层颗粒较小是黏土。 加热,水滴干后玻璃片上有脏的痕迹,说明土壤里有溶于水的物质,例如盐类。 用火烧,冒烟有气味,烧过后土壤变干颜色变浅,说明土壤里有水分和腐殖质。小结:通过刚才大家的实验,咱们大家验证了土壤里确实有水、空气、沙、粘土、无机盐、腐殖质等,并且都说明了自己的验证方法,都很有说服力,很棒。三拓展延伸,应用创新1.课下观察校园的土壤,看还有哪些发现?2.课后,请同学们从不同地方取些土壤,用实验的方法比较它们含有砂和粘土的量是不是相同;也可以搜集、查阅关于土壤形成的资料,摘记其中自己 最感兴趣得部分,做成资料卡。下节课比一比,看谁做得最好?板书设计: 7.土壤里里有什么水 空气 土壤砂 粘土无机盐 腐殖质 四下科学 8、土壤的种类编委 审稿 使用人 使用时间教材简析:本课是土壤单元的第二课,在前一课认识土壤成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给土壤分类。前一课的学习使学生已经基本形成了土壤的概念,对土壤的认识已由表面深入到了土壤的内部。本课是在此基础上,将知识拓展延伸,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和体验的基础上,认识到自然界的土壤是各种各样的,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特点。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土壤的种类,了解不同种类土壤的不同特点。212技能目标: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会查阅书刊及其它们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土壤的种类,能用简单器材作简单的观察试验,并做实验记录;能用简单器材作简单的观察试验,并做实验纪录,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资料引用:教参、教育局网站资源等。教具学具的准备:分组实验器材:去底瓶(3 个,用布蒙住瓶口,扎好) 、支架(3 个) 、杯子(3 个) 、三类土壤、水,图表。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问题1全班展示、欣赏课前各自采集的土壤。2师生谈话,引入课题:师:同学们课前从不同地方采集到了不少土壤样本,你们发现了什么?教师依据学生的发现,引入课题。 (板书课题:8.土壤的种类) 二探究体验,解决问题1探究活动(一):各种土壤有什么不同特点?(1)提出问题。同学们从不同的地方采集来了许多土壤,土壤的情况不尽相同,那么各种土壤的不同特点主要从哪里看出来呢?(2)学生充分利用自己感官充分认识采集的土壤样本。并完成观察记录表前两列。土壤采集地 土壤外观特点 土壤其他性质猜测 观察结论(3)设计实验验证对土壤其他性质的猜测(土壤的透水性研究)(4)师生小结。22a.各小组汇报探究发现结果。b.教师小结结论:不同环境中的土壤是不一样的。有的颗粒粗,有的较黏,有的松散易透水,有的透水性较差2探究活动(二):给土壤分类。(1)提出问题。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知道了不同土壤有不同的特点,你能按照一定的标准给今天我们采集的各土壤样本分类吗?(2)收集土壤样本,全班参与初步分类。可以找部分代表参与,分类过程注意听取同学们的意见。个别有争议的土壤样本可以暂时不分类。(3)实验分析,科学分类。提出问题:刚才同学们依据目测把我们采集的土壤分成了几类,同学们分类的主要依据可能是土壤的外观颜色、手感等。通常情况下人们按照土壤中含沙量的多少,把土壤分为三类:含沙量较多的土壤叫做砂质土、含黏土较多的土壤叫做黏质土,沙和黏土含量适中的土壤叫做壤土。组织学生对采集的土壤按照以上标准重新分类。教师小结三、拓展延伸,应用创新。1补充知识,增强爱国情感:指导学生阅读资料卡。2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采集的土壤样本,开展用黏土做泥人或者做个校园沙盘的活动。活动结束后,可以把好的作品进行展示与收藏。3课堂总结:本节课同学们通过各组同学的探究活动,认识了土壤的种类,以及不同土壤的各自特点。课下同学们可以调查自己周围的土壤,写出调查报告,一周后我们要召开一次信息发布会,比一比:谁的发现多?板书设计: 8、 土壤的种类砂质土:含砂较多。颗粒大,渗水快,保水性差,透气性好黏质土:含黏土较多。颗粒小,渗水慢,保水性好,透气性差壤 土:含砂和黏土的量差不多。颗粒、渗水、保水性、透气性均居中四下科学 9、土壤与植 物23编委 审稿 使用人 使用时间教材简析:本课研究各类土壤是如何影响植物生长的,设计了“认识三种不同的土壤”、“探究各种土壤的渗水性质有什么不同”两个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讨论、调查等活动了解土壤类型,以及不同类型的土壤分别适合栽种什么植物。重点培养学生设计和实施对比实验的能力和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的生长的影响不同。2技能目标: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土壤,探究土壤的渗水状况。资料引用:教参、教育局网站资源等。教具学具的准备:教师准备:三株生长情况大致相同的同一种植物。三种不同类型的土壤。三个同样大小的花盆。学生准备:1. 查阅关于植物与土壤的有关图文资料。2. 搜集赞美土壤的诗歌。3.水彩笔、彩色纸、剪刀、胶水等。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问题播放植物扎根于土壤中,茂盛生长的视频,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在交流的基础上引出课题。二探究体验,解决问题(一) 、土壤对植物生长的作用1.提出问题,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2. 学生小组内交流3.全班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全班交流信息。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4教师小结:土壤为植物的生长提供水分、养料和空气。5、展示教材上的资料卡,让学生开阔视野、增加土壤对植物作用的信息量。24二、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1.提出问题: 我们认识的三种土壤中你认为哪种土壤最有利于植物的生长?2.学生思考猜测,小组内讨论填表并全班发言交流。土壤的种类 植物生长情况排名 你的猜测理由砂质土黏质土壤土3.探讨设计方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设计出自己的方案。温馨提示:选择哪种植物作为代表进行试验?选这种植物的优点是什么?这个实验应该是个对比试验,试验过程中,要保持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4.汇报探究方案教师说明:同一种植物种子,挑几个颗粒饱满程度差不多的种子,分别种在三个相同的花盆中,里面装有同样多的砂质土、黏质土和壤土,放在相同的环境下,按照同一条件进行管理。为了增加试验的说服力甚至可以每种土壤各准备两盆都种上,看试验结果是否一致。师:同学们先来大胆预测一下,种在不同土壤里的植物会怎么样?完成下表:土壤的种类 植物生长情况预测 植物实际生长情况砂质土黏质土壤 土6.学生汇报猜测结果。(指名说。 )师:同学们的预测是否正确呢?该实验需要长时间的观察,要坚持不懈的管理与记录。每一个星期,我们要召开一次成果展示会,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发现多?把你的发现填在上面表格中。三、拓展延伸,应用创新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赞美土壤。学生可以编写诗歌、绘画、剪贴等。2. 拓展活动课下让学生继续完成研究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作用的实验,认真做好观察,做好记录,一月后比一比:看谁的发现多?25板书设计: 9.土壤与植物提供水分土壤 提供空气 植物 提供养料砂质土壤土 黏质土四下科学 10、保护土壤编委 审稿 使用人 使用时间教材简析:土壤与人类息息相关,人们的衣食住行大多来自与土壤,土壤被称作为我们的母亲。学生应了解我国土壤资源的现状,增强资源短缺的优患意识。本课就是引导学生通过活动感知土壤的重要,意识到保护土壤的重要意义,并付诸行动。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感知土壤资源的缺乏;认识保护土壤的意义,并提出保护土壤的想法。2.技能目标:通过查阅和调查资料让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现状,能设计实验探究水土保持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向学生进行保护土壤资源的教育,让学生能够尊重事实,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教学重点难点: 在查 在查阅资料和实验证明的基础上了解土壤对人类的重要作用和人类不良行为对土壤的破坏,激发学生保护土壤的行为;1学生能够查阅书刊和其他信息源。2能对某些行为形成正确的是非判断。资料引用:教参、教育局网站资源等。教具学具的准备:1布置并指导学生查阅资料。教师准备课件资料。2两块木板、上面铺着同样厚的土、一块没有植物、一块长有青草、喷壶、量筒、烧杯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问题261谈话:同学们,经过这段时间我们对土壤的亲密接触,相信大家对土壤已经有了较深的认识。 那么谁来说说,土壤为人类提供了什么? 2学生自由畅想。3.教师小结并导入新课:土壤是植物的母亲,为植物提供养料和水分,土壤也为动物提供了生存栖息之地。她是我们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正是因为有了土壤,才有了这美丽可爱的世界。 那土壤对整个地球有着巨大的作用,但是你知道土壤的现实状况是怎样的吗?对于这位母亲我们能做些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这方面的知识。 (板书课题:保护土壤)二探究体验,解决问题(一)关注土壤的现实状况,引发问题,引导思考1、展示资料,引起关注:播放有关土壤被污染、被不合理利用、被沙漠化等现实状况的视频等相关图文资料,让学生感受到土壤危机,激发他们保护土壤、爱惜土壤的热情。2、认识人类对土壤的破坏(1)小组讨论:你认为土壤资源的危机是怎么造成的?最终原因是什么?(2)汇报交流。(3)播放有关人类对土壤破坏活动的课件。 (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到人类破坏的程度和危害。 )(二)探究水土流失的原因。1提出问题。师: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就有这么多破坏土壤的行为,人类就这样无止境的破坏,地球上的土壤将会越来越少,后果不堪设想。我国的黄土高原上水土流失情况非常严重(出示或投影图片或播放课件) ,每年就有上亿吨的土壤流失,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2猜想假设。 (学生看后试着猜测原因,并说明猜测根据。 )3制定方案。(1)小组内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小组内设计实验方案。 )(2)汇报交流实验方案,各小组互相补充。 (水土流失与植被关系对比实验要保证其他相同的外部条件。 )相同条件:两块木板大小、长短相同,倾斜的角度相同,铺的土同样厚,喷的水同样多不同条件:一块没有植物、一块长有青草4.实施探究: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并填好实验记录表。实验记录表没有植物木板 长有青草木板土 水 土 水27水土流失情况5展示交流6总结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师:水、土、植物是互相依存的。植物可以保护土不被水冲走,同时也使水不致流失;没有植物的保护,土容易被水冲走,同时也容易使水流失;没有了土和水,植物也不能生存。水土流失一般是从植被被破坏开始的。 三、拓展延伸,应用创新1师生讨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1)提出问题。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3)汇报交流:(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教师小结: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植物会灭亡,动物会灭亡,人类会灭亡;地球会像别的星球一样没有生命,一片空白;地球会成为一个冰球;地球会成为一片沙漠2.师生讨论 怎样保护土壤?讨论并提出好的意见和建议。教师小结:保护土壤人人有责,从保护植被做起,从自己做起。3.课堂总结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在小组内从“准备的材料怎样?与同学讨论合作的怎样?”等方面进行评价。课下请同学们收集有关保护土壤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办一份保护土壤手抄报 。板书设计: 10、保护土壤土壤的现实状况: 土壤资源利用不合理水土流失的原因: 水、土、植物是互相依存的做保护土壤的小卫士:四下科学 11、认识光编委 审稿 使用人 使用时间教材简析:本课主要有两个活动,一是观察、了解生活中哪些物体能发光,为探究那些物体是光28源做好准备。在认识光源时,对光源的分类做简单的了解,明白自身不发光而只是反射光的物体,如月球、镜子等不是光源。二是准备蜡烛、激光灯、硬纸片等探究光的传播路线,在探究光的传播路线时,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对光现象的观察,提出自己的猜想,再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从而认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继而在自由活动中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生活离不开光,但在利用光的同时,也会有光污染现象,从而为下节课继续研究光做好铺垫。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了解光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人类对光速的探究历程。2技能目标: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光的传播路线做出假设性解释;会做光的直线传播的探究实验;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和解读光的直线传播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教学重点难点: 1对光源的分类做简单的了解。2通过实验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现象。资料引用:教参、教育局网站资源等。教具学具的准备:教师准备:生活夜景的图片。学生准备:蜡烛、火柴、硬纸板(每组 3 个) 、纸筒、手电筒。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问题教师出示图片:(生活夜景图片或制成课件)让同学们仔细观察,观后谈有什么感受?在学生谈感受的基础上,引出课题。11、认识光(板书课题)二、探究体验,解决问题(一)认识光源1提出问题:光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想一想:哪些物体会发光?2学生思考回答。(指名说)3教师小结:人们常说:树有根,水有源。光也有源头,我们这些会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