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银行法律制度与证券_第1页
论银行法律制度与证券_第2页
论银行法律制度与证券_第3页
论银行法律制度与证券_第4页
论银行法律制度与证券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银行法律制度与证券篇一:论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难点及对策论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难点及对策 摘要: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解决银行流动性问题的金融创新工具。有助于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变现过程。文章论述了我国国有(转 载 于: 小 龙文 档 网:论银行法律制度与证券)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分析资产证券化在处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可行性。剖析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在操作环节上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提供依据。 关键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资产证券化 引言:资产证券化起源于美国 20世纪 70年代末的住房抵押贷款,是指商业银行(或金融机构)将其所持有的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化成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流通的证券的过程。其基本交易结构是:发起人将需要证券化的资产(往往具有流动性但具有可预测现金流的资产)剥离出来,出售给一个特设目的的机构,该机构以这项资产为担保在资本市场上向投资者发行证券,以发行证券的收入支付发起人,同时以应收款的现金流支付投资者的本息。我国商业银行自 XX年起开展资产证券化的尝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构建了从货币市场通往资本市场的桥梁,对于加快我国银业行发展甚至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 1.缓解流动性压力 在我国,企业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主要还是依靠向商业银行贷款,而居民的储蓄存款却呈现增势减缓的势头,即所谓“借短贷长”现象,导致流动性风险加大。资产证券化在不增加负债的前提下,使商业银行缓解了流动性压力,提高了资本利用效率。 2.优化财务状况 根据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规定,银行为达到资本充足率要求不得不保有与其所持资产相对应的资本。开展资产证券化交易,可以提前收回现金,从而相应缩减负债,同时由于将基础资产移到表外,银行可以释放相应的资本,此即资产证券化的双重释放功能。由于采用了表外融资,将被证券化资产转移到资产负债表外,从而改善了资产负债表结构。 3.化解不良资产 我国银行系统的巨额不良资产一直是金融界的主要课题,巨大的金融隐患对商业银行提出了紧迫要求。资产证券化则可将不良资产成批量转换为可转让的资本市场产品,重新盘活部分资产的流动性,将银行资产潜在的风险转移、分散。XX 年建设银行率先成功运用资产证券化方式处置不良资产,开辟了商业银行批量化、处置不良资产的新渠道。4.增强盈利能力 通过破产隔离机制的设计,再辅以信用增级等手段,大大提高证券的信用级别,必然使得投资者的要求回报率降低,融资成本就得到了节约,且资产证券化的服务商通常为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收付款服务等途径,增加新的收入来源。 二、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专业规范的评级机构 资产评估、信用评级、会计处理等要素是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规范的资产证券化过程中,资信评估起到了增加投资者信心,为市场提供信息,提高交易透明 度的作用。然而,我国目前缺乏被市场投资者所接受和认可的在国内、国际金融市场有影响力的资信评级机构,没有建立起能体现政府全面信用支持的有效的信用增级机制。现有的资信评估机构缺乏统一的组织形式和运作规范,独立性不强,出具的评估结果难以得到广大投资者的认同,与资产证券化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同时,不规范、不统一的评估方式,进一步加大了证券的发行成本,影响了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运行。(二)资产证券化的法律制度不健全 不良资产证券化作为创新金融工具,涉及到很多新的法律问题,需要依靠一系列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来规范其运作,明确各参与主体的地位、权利和义务关系。目前资产证券化缺乏相关的法律依据。我国现有的商业银行法 、证券法 、 公司法 、 企业债券管理条例等法律和行政法规,都未对不良贷款的证券化问题做过任何的规定,直至目前我国对于该问题的法律法规还是空白。XX 年 4月22日正式颁布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 ,只是一个办法,立法层次比较低。而中国建设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两个试点也只是在该办法的基础上先行运转起来。另外,诸如中国土地注册、抵押、会计、披露、税收制度、SPV 的法律地位都未完善,直接针对不良资产的法律框架还未形成,各参与主体的地位、权利和义 (三)缺乏理性机构投资者和专业技术人才 在资产证券化最为发达的欧美市场,其资本市场比较成熟,资产证券化的主要投资者为机构投资者,而不是分散的个人投资者。反观我国的资本市场,由于进入的法律障碍以及对资产证券化认知限制等多方面原因,我国目前缺乏理性的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对国家的有关政策以及国际上的金融创新品种缺乏了解,而由于不良贷款的独特性,其证券化的基础更不牢固。另外,资产证券化涉及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技术性强,对人才的要求也很高,必须有一批既懂得国际上成熟的经验,又了解我国具体情况的复合型人才。但资产证券化对我国而言仍属于新事物,业内专家尚处于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阶段,相关的从业人员更是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这直接制约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进行。 (四)缺乏合适的证券化载体(SPV) 证券化载体(SPV)是资产证券化发起人与投资者之间的重要中介机构,SPV 设立的目的就在于最大限度地降低发起人的破产风险对资产证券化的影响,即如果发起人破产,证券化资产不被列为清算财产,以保障投资者的利益。然而国内目前尚没有一家具有 SPV功能的机构,对 SPV的设立也没有提出统一的可行性方案,在现行的法律框架下设立 SPV也还存在一些障碍。虽然 1999年新成立的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与美国的 SPV有些相似,但它们不是以资产证券化为唯一目的,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 SPV。所以我国还需尽快组建 SPV。 (五)对资产证券化缺乏统一的监管和协调体系 我国的资本市场历来受到国家的严格监管,资产证券化作为资本市场的新型融资工具和手段,潜伏着很大的道德风险,面临着对其如何进行监管的问题。另外,资产证券化涉及到担保、非银行金融业务、法律、会计、税收等多方面因素,单个的业务分工管理难以适应,因此必须建立统一的监管和协调机构。但我国目前并没有对资产证券化进行监管和协调的专门机构,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 三、政策建议 1.建立和健全信用评级体系 信用评级是基础资产定价的主要依据,次贷危机发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信用评级机 构对次级贷款的高质量评级,而在危机发生后又未能尽早降低其信用评级。目前,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种类还非常单一,绝大多数在机构性质、体制和组织上均缺乏中立和独立地位,专业化程度较低。而各个机构对于评级的衡量标准和方法也并不统一,评级结果认定有失公平。总结次贷危机的教训,建议评级机构要经过国家的严格审查,建立“政府驱动型”专门从 事证券化信用评级业务的机构,以防止重蹈美国完全依靠市场自律的“市场驱动型”信用评级业的覆辙。尽量选择两家以上评级机构进行评级,使得两家机构相互制衡,保证其独立性和中立性,杜绝道德风险的发生,从而保障投资者的利益。2.大力推进金融业向混业经营模式发展 由于我国金融业长期受到分业监管体制的限制,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目前主要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银行间债券市场开展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不良资产证券化,另一部分是证券系统开展的企业资产证券化。银行间市场与交易所市场的分割状态造成商业银行银行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只能在银行间市场发行和交易,面对的投资者结构单一、数量有限,其发行还要过人民银行和银监会两道审批关口,严重限制了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因此,建议加速我国金融业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转变,为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提供制度保证,利用信贷资产证券化高速发展的契机作为经营模式转变的突破口。 3.培养专业人才队伍,优化法律法规环境 资产证券化业务理论性较强,业务复杂,需要掌握资产证券化方面知识以及相关法律知识、财务知识等各个专业的全面型人才。我国商业银行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人才的同时,更应该现有银行从业人员 进行正规专业的培训,整体提升从业人员素质,为推进证券化业务的开展提供合格的人力资源。同时,结合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特殊性,制定专门的金融资产证券化法律法规,修改现存与资产证券化相冲突的法律法规,降低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交易成本和制度成本,推动资产证券化市场的规范发展。 4.加强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风险管理,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要加强风险管理,对各种可能风险事先要有很好的预测,并有相应的防范及解决措施,这方面如做得不到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不仅会阻碍证券化的顺利进行,而且会阻碍整个资本市场的发展。 首先,应该加强对证券化过程中的信息披露的管理。其次,加强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风险管理,防止风险过度转移给投资者。 根据我国现行的会计和税收法规,结合资产证券化本身的特性,制定相应的会计和税收制度。目前我国关于资产证券化的会计处理制度基本上是一片空白,而且由于缺乏统一的会计准则,使得主管部门很难对证券化业务实行有效的监控。由于资产支持证券交易的创新,传统的会计方法已经难以适应日益复杂的金融环境,因此,迫切需要根据新的情况,制定一套较为完善的关于资产证券化的会计制度。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还涉及到税收制度方面的问题,主要包括资产销售的税收、特设载体的所得税处理以及投资者的税收等方面。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降低资产证券化的融资成本,对我国开展资产证券化将起到推动作用。 5.规范证券化主体行为,化解道德风险 一定规模的投资者是资本市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了投资者,资本市场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要加强风险管理,对各种可能风险事先要有很好的预测,并有相应的防范及解决措施,这方面如做得不到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不仅会阻碍证券化的顺利进行,而且会阻碍整个资本市场的发展。应该加强对证券化过程中的信息披露的管理。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原始权益人、发行者与投资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投资者很难很好的了解经过打包重组的资产池内的资产信用状况,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要加强对信息披露的管理,加大对信息披露失误及披露虚假信息的处罚力度,防止发生在股票市场上的信息披露失误及披露虚假信息的情况再次发生在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 参考文献 1郭世江,卢春华,李长征浅析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J特区经济, XX2彭志坚中国金融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XX 3董琦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难点及风险研究J经济界,XX,(1) 4李晓宇,张凯,孙万松对国有商业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分析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XX 5郑涵尹 肖娴:关于稳步推进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思考基于建行 MBS案例和美国次贷危机J.黑龙江对外经贸,XX,(02). 6吴强: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 SWOT分析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XX,(01). 7王醒 李长锁: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XX,(07) 8王婉玉 马重阳:化解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有效途径资产证券化J.商场现代化,XX,(33) 9王恒 王翔:浅议资产证券化及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XX,(17) 10安启雷 武安江: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原因分析J.区域金融研究,XX,(05). 11张发民:刍议不良资产证券化交易机制及商业银行角色选择J.科技创业月刊,XX, 篇二:第四单元 金融法律制度第四单元 金融法律制度 第一章 银行法律制度 一、 判断题 1.商业银行应当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存款利率的上下限,确定存款利率,并予以公告。 ( ) 2. 银行在经营活动中必须保持足够的清偿能力,经得起重大风险和损失,能够随时应付客户提存,使客户对银行保持坚定的信任。 ( ) 3.制定审慎经营规则,并据此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持续性监管,体现了监管机构的监管方式从合规性监管向风险监管的转变。 () 4. 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随时应付客户提存以及满足银行支付需要的能力。 ( ) 5.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可能地追求利润最大化。 ( ) 二、 单项选择题 1.依据商业银行法 ,下列哪些表述是不正确的?( ) A.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应当是实缴资本 B.设立城市合作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 1亿元人民币 C.商业银行可自主决定在境内地点设立分支机构 D.商业银行自取得营业执照之日起超过 6个月无正当理由未开业的,由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吊销其经营许可证 2.以下不属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是( ) A.票据贴现 B.票据汇兑 C.汇票结算 D.汇票承兑 3.依据商业银行法,选项所列哪一项是商业银行破产的原因?( ) A严重亏损 B不能支付到期债务 C资不抵债 D因经营管理不善导致严重亏损 4.根据商业银行法的规定,商业银行可以进行下列哪项活动?( ) A.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 B.代办保险 C.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 D.投资于非自用不动产 5. 根据我国商业银行法 、 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的相关规定,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既可以是有限责任公司,也可以是股份有限公司 B.商业银行的设立、变更等应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 C.由于商业银行涉及存款人的利益,故商业银行不能通过破产程序而终止 D.中国银监会负责对所有金融机构的监管 三、 多项选择题 1.中国人民银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 A、存款准备金 B、再贴现政策 C、公开市场业务 D、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 2. 关于商业银行经营的“三性”原则之间的关系,正确的说法是( ) A、从总体上来看,效益性与流动性、安全性存在此长彼消的对立关系,而流动性和安全性却存在较为一致的关系。 B、在一定条件下,效益性与流动性、安全性是一致的 C、三者矛盾性增加了银行经营管理的难度,一致性又为银行协调这些矛盾,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创造了条件和可能 D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物权法定所带来的僵化也可能会损害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力 3.储蓄存款的原则 ( ) A、存款自愿 B、取款自由 C、存款有息 D、为储户保密 4.商业银行贷款应当遵守下列资产负债的比例管理的规定,正确的是(): A、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 8; B、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 75; C、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的比例不得低于 25; D、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与商业银行资本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 10; 5关于商业银行经营的“三性”原则,正确的说法是( ) A、安全性原则为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首要原则 B、盈利性是指商业银行在其经营活动中获取利润的能力,它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基本动力C、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包括资产的流动性和负债的流动性 D、从总体上来看,效益性与流动性、安全性存在此长彼消的对立关系,而流动性和安全性却存在较为一致的关系 第二章 证券法律制度 一、 判断题 1证券法所称的证券,就是指资本证券。 ( ) 2我国证券法所调整的证券不包括政府债券、证券投资基金份额和证券衍生品种。 () 3公开原则是公正原则和公平原则的出发点,是三公原则之根本。 () 4 “三反”原则与“三公”原则相对应,前者侧重于市场的约束机制,后者侧重于市场的激励机制,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 5. 证券在证券交易所的交易除可采用公开的集中交易方式外,还可采用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其他交易方式。() 6. 证券交易所可以制定高于证券法规定的上市条件,但须报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批准。() 7. 上市公司公告的信息披露资料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致使投资者在证券交易中遭受损失的,上市公司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有过错的,应当与上市公司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8. 资产评估机构为股票发行出具的资产评估报告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给他人造成损失的,发行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资产评估机构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但是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除外。() 9. 为上市公司出具审计报告、资产评估报告或者法律意见书等文件的证券服务机构的有关人员,在上述文件公开前买卖该公司股票将构成内幕交易,但在公开后即可合法地买卖。 () 10. 公开发行证券,必须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条件,并依法报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或者国务院授权的部门核准,但非公开发行则可豁免核准要 求。 ( )二、 单项选择题 1. 根据证券法的有关规定,某证券公司的下列行为中,符合规定的是( )。 A.接受客户全权委托,代为决定客户账户的证券买卖 B.为吸引客户,承诺在新客户开户 6个月内赔偿客户证券买卖的所有损失 C.将自营业务账户借给客户使用 D.要求客户将交易资金存入指定商业银行,并以每个客户的名义单独立户管理 2. 证券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应当采用何种交易方式?( ) A 集中竞价交易方式 B 公开的交易方式 C 做市商交易方式 D 公开的集中交易方式或者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其他方式 3. 依照证券法的有关规定,下列对证券交易方式或制度的说法,哪项是正确的?() A 依法公开发行的股票、公司债券及其他证券,必须在依法设立的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 B 证券交易必须采用无纸化交易方式 C 证券交易以现货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方式进行交易 D 证券公司不得从事向客户融资或者融券的证券交易活动 4. 申请证券上市交易,应当向( )提出申请,由其依法审核同意,并由双方签订上市协议。 A 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 B 证券交易所 C 国务院授权的部门 D 省级人民政府 5. 依照证券法 ,下列哪项属于上市公司临时报告中应披露的 “重大事件” () A 公司的经营方针和经营范围的重大变化 B 公司发生轻微亏损或者损失 C 公司四分之一以上的董事、监事或者经理发生变动D 持有公司百分之三以上股份的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其持有股份或者控制公司的情况发生较大变化 6. 发行人、上市公司公告的信息披露资料,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致使投资者在证券交易中遭受损失的,以下说法中,哪项是错误的? () A 发行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B 上市公司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C 发行人、上市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及保荐人,应当与发行人、上市公司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但是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除外 D 证券交易所、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7. 以下关于证券法规定的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知情人的类型中,哪项是错误的?( ) A 证券交易所的有关人员 B 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工作人员 C 发行人控股公司的监事 D 持有公司百分之三以上股份的自然人 8. 以下不属于证券法所称之内幕信息的是:( ) A 已公开的公司分配股利的计划 B 公司股权结构的重大变化 C 公司营业用主要资产的抵押、出售或者报废一次超过该资产的百分之三十 D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行为可能依法承担重大损害赔偿责任 9. 证券公司以下行为或做法中,符合证券法的有:( ) A 证券公司接受客户的全权委托而决定证券买卖、选择证券种类、决定买卖数量和买卖价格 B 证券公司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客户买卖证券提供融资融券服务 C 证券公司对客户证券买卖的收益或者赔偿证券买卖的损失作出承诺 D证券公司未经过其依法设立的营业场所私下接受客户委托买卖证券 篇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法律问题研究前 言 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体系内存在着巨额不良资产,这些巨额不良资产降低了资产的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与我国商业银行法所规定的经营原则相背离,危及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定性,蕴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与此同时,我国已经正式进入了“入世”后的过渡期,金融市场将于XX年全面对外开放。大量的外资银行将在几年内涌入我国金融市场。随着外资银行数量的不断增加,外资银行将凭借其先进制度快速发展业务,其结果是: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机构规模将被迫压缩,大量银行从业人员下岗,优秀业务骨干流入外资银行,利润大、风险小的中间业务将被外资银行抢占,国内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缩小,经营风险更趋集中,银行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受到极大威胁,使得不良资产引爆经济社会问题的可能性逐渐增大。因此,尽快处置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直接关系到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及“入世”后金融业的国际竞争问题。 我国目前处置不良资产的主要方式是债权转股权,这种债转股的方式在目前看来,不仅有利于缓和国有企业债务负担过重的状况,而且在国有企业产权关系不够明晰、公司治理结构不够规范的情况下,也有助于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但是,它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就我国现在的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及经营者的素质而言,这些股份很可能由“阶段性持股”变成“永久性持股” ,使得不良资产的压力只能暂时减轻,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金来源和资产运用的匹配问题,而如果采取证券化方式则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运用证券化方式解决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不仅可增加资产的流动性,拓展融资渠道,而且可以改善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解决资本金不足的压力,从而化解金融风险。因此不良资产证券化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也一直在尝试运用证券化方式处理不良资产。资产证券化是一项交易结构复杂,参与主体众多的系统工程,势必需要依靠一系列完善的法规体系来规范其运作。然而,作为一项金融创新,资产证券化在我国还属于新生事物,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极不健全,可以说仍然处于一个“法律真空”的尴尬境地,甚至还有一些规定直接阻碍证券化业务的推进,这就使不良资产证券化在我国面临许多困难。因此,建立相应的法律规范来为资产证券化铺平道路,就成为我国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主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途径。我的论文将从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各个环节入手,阐述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现行法律环境及缺陷,试图给出一些建议,以推进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本文的体系是:首先,对资产证券化进行概括性的描述(第一部分) 。其次,对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进行分析研究,说明快速处置不良资产的迫切性,总结现有方式的缺陷,说明证券化是对现有方式的补充,并对其进行可行性分析和流程设计(第二部分) 。再次,本文根据第二部分中对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流程设计,对证券化中每一步骤可能要出现的法律问题详细分析,指出现行法律对其顺利实施可能造成的障碍,并试图给出一些建议(第三部分) 。最后是本文的结语。一 资产证券化的简介 (一)资产证券化产生的历史背景及概念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手段,产生于 20世纪 60年代的美国,是人们为应付信贷机构所面临的生存危机而开始引进的一项融资技术,它积极推动了抵押贷款证券市场的发展。随后,这种证券化技术扩展到汽车贷款,信用卡应收款等各个领域,并在欧洲许多国家相继得到开发。20世纪 90年代末,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后,亚洲企业的融资能力被严重削弱,传统的融资渠道难以畅通,在这种情况下,资产证券化作为一个解决资金融通和流动性问题的办法便脱颖而出,受到亚洲国家的重视。我国也已于近年开始引进了资产证券化,并进行了一些成功的尝试。 尽管资产证券化在世界各国得到了蓬勃发展,然而,人们却难以给它下一个准确的定义。这是因为:一方面,为了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即使在同一个国家内,资产证券化的方式也是灵活多变的;另一方面,为了适应各个国家的法律、经济与社会环境,资产证券化的设计者采取了不同的制度设计。但是,不管哪种定义,它都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必须由资产支撑发行证券,这种资产一般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的现金流;二是必须把这些资产通过风险隔离机制,将其中的风险与收益要素分离与重组,进行信用升级,然后将其真实出售给另一个实体机构,使得这些资产与发起和持有这些资产的机构的风险相隔离,从而减少资产的风险,保护投资人的利益。这种金融创新工具的推出,改变了商业银行传统的“资金出借者”的角色,使银行同时具有了“资产出售者”的职能,对商业银行的竞争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资产证券化可以使贷款成为具有流动性的证券,有利于盘活金融资产,缓解初始贷款人的流动性风险压力,改善资产质量,降低融资成本,提高金融系统的安全性和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 笔者认为,从法律的角度看,资产证券化是指由原始权益人(Originator,又称“发起人”或者“转让人” , )将其能产生现金流的资产(债权)进行重新组合,转让出售给特殊目的机构 SPV(Special Purpose Vehicle,又称“受让人” ) ,特殊目的机构(SPV)通过信用增级(Credit Enhancement) ,使其受让的该资产(债权)的信用级别得以提升,并维持在一定投资级别水平,然后以该资产(债权)为基础向投资者发行证券,用发行证券筹集的资金,支付原始权益人作为转移资产的对价,然后用受让彭冰:资产证券化的法律解释 ,北京大学出版社 XX年版,第13页 资产(债权)产生的收入向证券投资者支付证券本息的过程。(二)资产证券化与法律之间的互动作用 资产证券化是在特定的法律制度下产生的,当特定的法律制度阻碍了经济主体对其利益最大化的追求时,经济主体就会寻找法律上的空隙,进行金融创新。然而,这种金融创新又反过来需要法律制度对其加以规范与保障。因此资产证券化的出现同时又促进了证券化法律的产生与变迁。事实上,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资产证券化与法律制度之间的一个相互作用,相互磨合的过程。 资产证券化首先是对法律桎梏的突破,资产证券化在美国最先以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形式出现,原因是当时美国法律银行法Q 条例严格限制束缚了住房抵押贷款的发展,使发放住房贷款的金融机构资金来源紧张,贷款发放困难,出现了流动性危机。资产证券化的出现,不仅使这些问题迎刃而解,而且还降低了其所承担的债务人的信用风险及利率风险。 虽然资产证券化是对法律束缚的突破,但是资产证券化的健康发展,又需要法律制度的规范和保障。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资产证券化交易的结构设计及各个环节的运行需要法律的支持和规范;其次,法律制度还将影响证券化的成本和效率。这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税法中关于税收的规定,过高的税收会加大证券化的成本,甚至于导致整个交易的无效率;最后,资产证券化的履行和证券化当事人的权利需要法律的保障。同时,资产证券化的出现也产生了对新的法律制度的需求,推动了法律制度的供给和演变。为了促进资产证券化的发展,使之更加有章可循,同时也为了使其更加富有效率,许多国家对其法律进行调适,甚至制定新的法律,尽量使资产证券化纳入自己的法律体系,以便国家对其进行监管,尽量减少风险抵押系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总之,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突破了法律的束缚。但是它又需要法律的支持与规范。它的产生与发展,促进了法律制度的调整与演变,而法律的调整反过来又进一步规范和促进了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三)资产证券化的法律本质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项金融创新,其制度设计融债权、担保与证券于一体,是在使债权人的债权逐渐摆脱对个人信用的依赖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