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东晋门阀制度_第1页
试论东晋门阀制度_第2页
试论东晋门阀制度_第3页
试论东晋门阀制度_第4页
试论东晋门阀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论东晋门阀制度篇一:魏晋时期门阀制度的由来与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的发展与衰亡 门阀是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形成于东汉,魏晋南北朝时盛行。中国古代官宦人家的大门外有两根柱子,左边的称“阀” ,右边的叫“阅” ,用来张贴功状。后人就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门阀世族、士族。自汉武帝刘彻废黜百家,独尊儒学后,官僚多以经术起家。他们授徒讲学,门生故吏遍天下,形成一种社会力量,其子孙承家学,继续为官。久而久之,到东汉中叶出现了世代为官的大姓豪族。 在门阀制度的发展过程中,由魏的陈群所提出九品中正制度起了一个催化的作用,九品中正制的建立其出发点是为了解决当时东汉末年陈腐的官员选拔制度:孝廉制度。汉代的“举孝廉”制度,初衷是为朝廷物色人才。地方官在辖区内,每年必要推举几名孝子和廉吏,这些人被作为人才,吸纳到宫内做侍卫郎,几年后获分发机会,再到地方做官。起初,有的地方官忙于政务而疏于举孝廉,汉武帝还为此动过怒,对举之不力者加罚。因此,孝子廉吏不绝于途,汉朝确实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从这项制度中获得过不少治国之才。 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这项制度变了味。由于被举为“孝廉”就等于获得了参政入仕的资格,而每郡满二十万户口才能举一个,机会稀缺,因此,请托舞弊之风兴起,孝廉的机会往往被掌握在地方大族手中,出身寒门的子弟少有进位的希望。光武帝刘秀依靠地方豪强的支持建立了东汉,因此也投桃报李对其予以优待。在这样的背景下,到了东汉末年,各地的门阀家族势力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怪物。 为了缓和当时世家大族与要求参与政治的中小地主及其知识分子的尖锐矛盾,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为朝廷简拔人才,陈群提出了九品中正制。而这一制度的提出和实施,实际上是和曹操“唯才是举”的思想南辕北辙的。设立九品中正制,就是为了缓和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矛盾,以求得世家大族对曹丕代汉称帝的支持。曹氏父子为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在选官制度改革问题上,之前“唯才是举”的措施对世家大族势力造成了不少抑制、打击,然而世家大族势力不断膨胀发展的客观形势又使曹魏不得不予以正视,只好转而与世家大族达成妥协,设置由中央委任的中正官去掌握地方选举,而中正官又都由世家大族出身的大官兼任,这样,世族渗透进选举,中央政权权和世族势力在选拔人才这个问题上,矛盾开始缓和,士族开始逐渐垄断大权。 但是从客观上来说,九品中正制的施行之初的确包含了“唯才是举”的思想,相比与东汉末年的“孝廉察举”制度来说,寒门子弟有了更多的参与朝政的机会。但是到了晋朝之后,评品时开始逐渐倾向于考虑门第和家门背景。以至于东晋末年,寒门子弟最高只能得品为六品,而世家子弟的最低得品为五品。于是就行成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士族开始把持朝政,最后形成了晋朝独有的皇帝垂拱,士族当权的现象。所谓的:“王与马,共天下”指的就是当时的顶级士族琅邪王氏与皇帝司马氏共治天下。 如果说九品中正制度是门阀世家超然地位的制度保障,那么土地兼并就是士族的物质基础了。由于魏晋两朝对于有品级的官员给予荫户,被荫庇的农民只需向荫庇者交租即可,国家税收得由其他编民齐户承担,这使更多的农民转荫至大地主名下。最后政府税收短缺,世族获得经济特权。这样的荫庇制度极大的削弱了国家的财政实力,是东晋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东晋末年,士族的势力达到巅峰,士族门阀的势力足以与皇权并立,甚至超越皇权,皇帝都要依赖士族的支持,这一时期,士族在政治上高官厚禄,垄断政权,经济上封锢山泽,占有大片土地和劳动力,文化上崇尚清谈。为维护这种制度,东晋南朝时,士族非常重视编撰家谱,讲究士族世系源流,作为自己享有特权的凭证,于是谱学勃兴,谱学专著成为吏部选官、维持士族特权地位的工具。这一时期土族政治上拥有特权,清官要职被士族垄断;经 济上拥有田庄,占有大量土地人口,还经常与官府争夺劳动力人口;文化上家学传承,占据垄断地位,还大兴谱牒之学,崇尚清谈玄学,擅长书法、绘画等艺术;社会上不与庶族通婚往来等。士族把持大权,却不愿涉身实务,在优容奢侈中腐朽衰落。东晋后期到南朝时期士族制度逐渐走向衰落,根本原因在于士族自身的腐朽,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就可做官,世代控制高级官职。特殊的社会环境使许多士族不思进取,沉溺于清闲放荡的生活,不屑于政务军务。加之士族是近亲联姻,身体素质极差,因此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以后,一些庶族出身的将领脱颖而出,显示出较高的政治、军事才能,声望与权力迅速上升,南朝宋、齐、梁、陈开国诸帝均为庶族将领。南朝帝王虽无法改变高级士族垄断高官的局面,但却引用庶族官吏委以品位不高却握有实权的职务,在实际执政中分享了士族的特权。这一时期士族制度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二是受到农民起义的打击;原因之三是士族在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中受到打击、削弱。上述三种原因相互作用,极大削弱了士族制度的阶级、经济基础。到了南朝时期,由于门阀世族自身的腐朽。丧失了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统治能力;社会阶级矛盾的冲突和激化,农民起义此伏彼起,寒族地主乘机以军功崛起,在镇压农民起义的同时,进而典掌机要,控制地方,统帅军队,以武功称帝,如刘裕、萧道成等,打破了门阀地主一统天下的局面。世族地主此时虽据高位,却已无实权,走向必然的灭亡。后经候景之乱、隋灭陈等变化,门阀等级制已奄奄一息,庶族地主跃居政治舞台的主要地位。至隋唐两代,废止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终于使产生于魏,盛行于晋的门阀士族制度在政治、法律制度上最终消亡。 篇二:浅述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浅述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 姓名: 班级:历史学院 学号: 门阀士族是我国历史上地主阶级的一个特权阶层,它萌生于两汉,形成发展于魏晋,衰弱于南北朝。魏(来自: 小龙 文档 网:试论东晋门阀制度)晋时期并以法定的形式固定下来,东晋时期曾发展到了顶峰。它的整个演变过程,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经济根源。门阀制度的的演变过程大致如下: 第一:门阀制度的萌芽时期(东汉) 自汉武帝以来崇尚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至东汉时逐渐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状况。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使得世族地主能够凭借家世出身参与政权。 西汉中后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逐步形成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体的豪强地主势力。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因此,豪强地主在东汉王朝享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他们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经济上兼并土地,经营庄园,渐成割据,逐渐成为名门大族。士族地主(又称世族、门阀地主)在东汉开始形成,为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制度的确立提供了阶级、经济基础。 第二:门阀制度的初步形成时期(曹魏、西晋) 士族制度的形成,是指统治阶级颁行各项法令,从制度上维护士族地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特权。曹魏政权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形成的重要标志。其最明显最重要的特征便是西晋的“二品系资” 。所谓“二品” ,乃中正品第,其衡量标准,本为德、才。可是正式增加一个标准:资。换言之,如果资不够,即使德、才合格,一般也不能取得人品二品。这是门阀制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资是按本人或父祖官爵高低来衡量。由于在九品中正制下,中正的品第经司徒府批准后,与吏部铨选上个人仕进升迁的迟速,官位的高下相一致,因而实行“二品系资”之后必然会导致一种恶性循环。只有据有较高官位的人及其子弟,可以获得人品二品;只有人品二品才具有铨选和升迁较高官位的资格;而有了较高的官位,又可以继续获得人品二品。 第三:门阀制度的确立与鼎盛时期(东晋、南北朝前期) 西晋建立后,司马氏为取得世家大地生的支持,对他们继续实行放纵和笼络的政策,从而形成了典型的门阀政治。 东晋时士族制度得到充分发展,进入鼎盛阶段。原因是东晋王朝依靠南北士族的支持才得以存在,王朝利益必要时必须服从这些势族利益。东晋政权是司马氏皇权和以王、庾、桓、谢诸大姓为代表的北方士族以及处于非主流地位的江南吴姓士族的联合专政,这种政治格局一直延续到东晋末年,长达一个世纪之久。那时士族门阀的势力足以与皇权并立,甚至超越皇权,皇帝都要依赖士族的支持,门阀政治达到鼎盛。这一时期,士族在政治上高官厚禄,垄断政权,经济上封锢山泽,占有大片土地和劳动力,文化上崇尚清谈。为维护这种制度,东晋南朝时,士族非常重视编撰家谱,讲究士族世系源流,作为自己享有特权的凭证。这一时期土族政治上拥有特权,清官要职被士族垄断;经济上拥有田庄,占有大量土地人口,还经常与官府争夺劳动力人口;文化上家学传承,占据垄断地位,还大兴谱牒之学;社会上不与庶族通婚往来等。士族把持大权,却不愿涉身实务,在优容奢侈中腐朽衰落。 第四:门阀制度的衰落时期(南北朝后期) 东晋后期到南朝时期士族制度逐渐走向衰落。最主要的标志是:士族在官吏选拔与任用上所享有的特权逐渐衰弱,寒人和庶人比重在各级政权之品官中进一步增加。其结果首先是官吏铨选上士庶界限难以坚持长期存在的清浊之分逐渐淡化以至消失。随后,门品失去了意义,至隋九品中正制被正式废除。 门阀制度衰落根本原因在于士族自身的腐朽,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就可做官,世代控制高级官职。特殊的社会环境使许多士族不思进取,沉溺于清闲放荡的生活,不屑于政务军务。加之士族是近亲联姻,身体素质极差。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以后,一些庶族出身的将领脱颖而出,显示出较高的政治、军事才能,声望与权力迅速上升,南朝宋、齐、梁、陈开国诸帝均为庶族将领。南朝帝王虽无法改变高级士族垄断高官的局面,但却引用庶族官吏委以品位不高却握有实权的职务,在实际执政中分享了士族的特权。这一时期士族制度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二是受到农民起义的打击;原因之三是士族在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中受到打击、削弱。上述三种原因相互作用,极大削弱了士族制度的阶级、经济基础。到了南朝时期,由于门阀世族自身的腐朽。丧失了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统治能力;社会阶级矛盾的冲突和激化,农民起义此伏彼起,寒族地主乘机以军功崛起,在镇压农民起义的同时,进而典掌机要,控制地方,统帅军队,以武功称帝,如刘裕、萧道成等,打破了门阀 地主一统天下的局面。世族地主此时虽据高位,却已无实权,走向必然的灭亡。后经候景之乱、隋灭陈等变化,门阀等级制已奄奄一息,庶族地主跃居政治舞台的主要地位。感想与小结: 从门阀制度的产生到消亡的整个过程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它萌芽于东汉末期,结束于隋朝前期,它所存在的时期正好是从一个大一统结束到另一个大一统开始的过渡时期,而这正是大分裂、大动荡的时期。 我认为门阀制度产生和消亡,都是由当时特定的社会条件所决定的。当社会处于分裂、动荡的时期时,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是中央弱而地方强,在君弱臣强的特殊环境里,政治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就必须考虑到势族的利益,王朝利益必须服从势族利益,这样才能保证王朝的统治。门阀制度正体现了中央政权和地方势族之间利益上的某种权衡。到了南北朝末期至隋朝初期,建立统一的国家政权又成为大势所趋,君强臣弱的现实又重回历史舞台,于是势族与君主利益权衡的状况必然不能被现实社会所接纳,而维持这种权衡关系的门阀制度自然走到了它的终点,科举制度代替九品中正制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纵观历史的长河,政治制度的制定一定是遵循社会的现实情况的,即使是政治制度本身在倒退。举例来说,秦国统一诸侯,建立起统一的国家政权,并且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中央的力量远远超过地方,所以在地方制度上开郡县制之先河。但是楚汉争霸后,西汉王朝建立,由于经历了长久的战争,国家积贫积弱,中央无法完全地统治地方,因此不得不依靠异姓王的势力来完成统一,施行封国制和郡县制并行的社会体制。郡国并行制相对于郡县制来说是政治制度上的倒退,这并不是统治者希望的结果,而是由中央和地方的力量对比的社会现实决定的。 XX 年 5 月 4 日 篇三:论魏晋门阀制度的发展及官僚士族魏晋门阀制度及官僚士族研究 0906020209 法学 2 班 XXX 摘要 门阀士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权阶层。门阀制度起源于两汉, 在魏晋时期获得了较快发展,经西晋至东晋达到其鼎盛时期, 东晋末便开始转向衰落,到唐中叶以后最终在历史上消失。本文通过研究门阀制度的发展历程以及官僚士族的代表王谢家族的兴衰,大略的了解门阀政治与官僚士族对社会政治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 魏晋 门阀制度 王谢家族 兴衰 一魏晋门阀政治的发展史 1.魏晋以前的分爵制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分封爵位的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尧舜时期。据相关资料记载,自禹建立夏朝,开启了奴隶社会的新纪元,就设立公、侯、伯、子、男五等的爵位。商朝改设公侯伯三等,及至西周时期,周王分封天下,复设五等爵位。先秦时期的分爵制基本延续了这一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一般实行赐爵分君制,历史上著名的战国四君子就是该项制度的产物。后秦国统一了六国,实行商鞅变法。该变法对分封爵位的制度经行了改革,基本废除了原来的五等爵位,新设二十等爵制,意在奖励军功,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汉朝的特点是大分同姓王,加强家族的统治力。各王在自己的领地内有独立征税,发行自己的货币,设立一般等级的官员,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后来这些王的实力逐渐壮大,威胁到中央集权,在汉武帝时期又通过实行“推恩令” ,再次分封土地,改王为侯,削弱了地方的势力。从而形成新的封王制度。 2.魏晋时期的门阀制度 曹魏时期已经正式废除了二十等爵制,转而实行分封列侯制。后来司马氏能够推翻曹魏政权,建立西晋王朝,很大程度上仰仗了士族的支持。为了维护士族利益,巩固统治,司马氏重新启用五等封爵制,同时通过实行分封同姓王的措施,最大限度的给予了士族大家的经济政治利益。这种经济政治的优势逐渐衍生出一种新的制度门阀制。3.门阀制产生发展的条件 门阀制在两晋时期发展到顶峰,是各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两晋时期大力推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所谓九品中正制,就是通过设立中正官,对各地的士人的家世,行状进行考察,从而确定任职品级的选官制度。它是察举 晋代分爵制及其与门阀士族地主的关系 ,倪春莉,大同高专学报 制的延续与发展。但是在西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却偏离了其本来公正选拔人才的初衷,主要通过家世来确定品级。通过这种方式,门阀士族逐渐占据了高等品级的官位,而寒门出生的人即使有才学也不能够被提拔到较高的位置。社会上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 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西晋实行了“占田制”,官吏以官品高卑贵贱占田,从第一品占五十顷,至第九品占十顷,每品之间递减五顷。此外又规定可依官品高低荫庇亲属,最多可至九族。世家大族在政府的保护下, 享有免赋、免役和占田权,经济权势显赫。士族掌握了国家的大部分经济来源,为门阀制度的形成奠定了经济基础。此外,门阀制度得以发展还依赖于士族的文化素养与政治管理水平。两晋时 期,流行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即清谈。士族交往交流往往使用极为高深的理论进行辩论。这是一种文化素养的比较,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士族门阀在文化方面自成一派,获得了文化上的优越感,与庶族的文化格格不入。这种独特文化也是门阀制度形成的一种特色。 除了上述的几点原因,还有一些其他的辅助因素促进门阀制度的发展。其中 一项就是互通婚姻。门阀士族对其他的庶族具有极强的排他性,坚持“士庶不婚”原则。以婚姻为纽带,将几个士族之间紧紧捆绑在一起。所以,婚姻,主要目的是“结两姓之好” 。任何妄图脱离这一原则的婚姻都被视为对门阀士族的背叛。士族还重视家族后继人才的培养,不遗余力地提拔家族后辈,在政治上形成本家族的势力。这也是稳定门阀政治的一个重要方式。 4.门阀制度的衰弱 门阀制度自东晋末期开始衰弱,南北朝时期出现颓势。主要是因为门阀士族 全面垄断社会各个部门的局面被打破。士族与庶族的区别界限渐渐模糊。虽然士族依靠祖上的庇荫仍然享有权力,但不可否认这时候社会上的很大一部分势力已经转移到庶族手里。南北朝时期朝代更替频繁,士族多年来养尊处优,空有纸上谈兵之勇。而每一个朝代的掌权都是建立在战争拼杀的基础上的。并且,在朝代更替中,士族间的政治立场发生分歧,内部斗争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士族力量。因此,寒门出生的人通过军功得到当权者的重视,授以官职,登上政治舞台。士族门阀制度走向下坡路。 隋文帝时期正式废除了九品中正制, 彻底宣告按门第高低划分权力、财富的 士族门阀制度的终结。唐朝推行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任人唯贤,使得 部分庶族通过官场的升迁获得士族身份,从而进一步打击了没落的门阀旧族,加强了庶族地主的力量, 有利于皇权的巩固。 二琅琊王氏家族的兴衰 魏晋时期的门阀士族。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琅邪王氏、颖川庚氏、谯国桓氏、 陈留谢氏、太原王氏五大家族。这些门阀士族基本就代表了魏晋时期门阀的构成。谯国桓氏代表的是东汉贵族的高门士族,政治地位尊崇。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则与东汉的士族存在政治渊源,根基不深。至于颍川庾氏和陈留谢氏,则是魏晋时 中国政治制度史 ,张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以上来自维基百科 浅谈士族门阀制度 ,徐培泽,青年园地杂志 期方才兴旺崛起的新兴士族。但是这些家族中,尤以琅琊王氏和陈留谢氏对魏晋政治的影响力最为深刻。1.琅琊王氏的起源 琅琊王氏最早的发家史可以追溯到汉代。 “汉代王元,迁于琅琊。后徙临沂”,其后家族势力不断壮大,渐渐形成了王氏家族。魏晋时期, 王样、王览、王雄官位均高, 后世子孙有很多担任朝廷重臣,发展成为成为世族大家。 2.王氏家族的兴衰及代表人物 司马睿南渡后, 王氏家族家族搬迁,势力有所削弱。但东晋政权建立后,琅 琊王氏又重新获得了权力。琅琊王氏在东晋的代表人物王导是东晋政权中具有特殊影响和作用的人物。司马睿在江东建立政权的整个过程中, 王导不仅是主演之一, 而且还承担了整体策划和指挥的角色。东晋政权建立后,王导担任宰相一职,同时由其兄长王敦把持军事大权。此种情况下,东晋政权实际上已经处在王家的控制之下。皇帝司马睿只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傀儡皇帝。朝堂之上,逐渐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 司马睿为了摆脱王氏的控制,开始采取夺权措施。他启用亲信分封王氏的军 政大权,但很快以失败告终。后来,王敦野心膨胀,企图取而代之。结果却遭到了皇权与士族门阀的一致反抗,最终王敦兵败被诛。即使如此,琅琊王氏的权势也没有受到冲击。王氏在王导的领导之下,依然风光无限。 王导积极发展壮大王氏家族的扩充和巩固,对王氏家族的子弟予以栽培和提拔。其中较为有名的是王羲之和王彪之。前者才华横溢,却无庙堂之志,只是寄情于山水之间,拒绝了王导的提拔。而王彪之则是踏踏实实从基层做起,一步步升至廷尉之职。并最终担任尚书令,与谢安共掌朝政。王导本人的嫡系子弟也获得了很快的升迁。经过数十年的经营, 琅琊王氏建立了一种盘根错节的权力网络。这种权力网络已经较为稳定。 东晋末期各种政权更替,在这种乱世,王氏家族的势力虽有所影响,但并没有撼动根本。一方面固然是上述王氏权力网稳固的原因,另一方面在于王氏族人善于审时度势,深谙“良禽择木而栖”的道理,及时改变政治立场,最终得以保全整个家族。宋齐梁陈政权再怎么变化,王氏始终积极参与其中,获得重用。 三陈留谢氏家族的兴衰 对陈留谢氏家族的研究也将按照以上两个方面进行。 1.陈留谢氏的起源 谢氏起源于陈郡阳夏,根据谢灵运的诗文记载,谢氏为谢瓒的后人。东晋之初, 谢氏家族尚不为人所重视, 只是一般的士族。直到谢安入仕,在政坛上掌有大权,谢氏家族才真正地迈入到一等士族的行列。谢尚、谢弈、谢万连任豫州刺史十余年, 树立了谢氏家族的威望和势力, 所以豫州应当是谢氏的事业发展地。 2.陈留谢氏的兴衰及代表人物 陈留谢氏自谢安入仕开始兴旺发达。在谢安入仕之前, 兄长谢奕, 弟弟谢万均已入仕。谢万官至豫州刺史. 领淮南太守,同时掌握了四州军事。可以说是谢氏的撑门人物。但是由于谢万在一次北伐战争中,指挥失当,最后溃败而逃。犯下了重罪,被非为庶人,谢氏一门受到了重大影响。与之前提到的王敦之乱,王 魏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研究 ,王汝涛,临沂师专学报 来自百度百科 家没有受到冲击相比,谢氏毕竟根基不稳。在谢氏危急的情况下,一直醉心文学,无心仕途的谢安被推上了政治舞台。谢安一开始是担任征西大将军桓温的司马,他很快就显示出了自己的才干,凭借原先积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