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朝阳的变化_第1页
改革开放30年朝阳的变化_第2页
改革开放30年朝阳的变化_第3页
改革开放30年朝阳的变化_第4页
改革开放30年朝阳的变化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阶段(1978 年1988 年)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以来,到 1983 年全国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天时、地利、人和”条件下,全市农业生产发展迅速。主要体现在粮食产量有明显提高,畜牧业生产突飞猛进,从根本上解决了人们的吃饱乃至吃好的问题,这十年里全市农村经济步入较快增长的阶段。1982 年1986 年,中央连续五年制定和颁布了关于农村工作的五个“一号”文件,从1983 年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继而到延长土地承包期、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收入、进一步深化改革。中央稳定的农村经济发展政策,给改革初期的我市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呈现“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前所未有局面。据统计,1978 年粮食总产量 97.9 万吨,首次打破建国以来全市粮食产量记录,到1979 年突破 100 万吨大关,达到 106.5 万吨。1988 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 12.6 亿元(产值及增加值绝对数为现价,其增幅用不变价计算,下同) ,其中:实现农业产值 5.8 亿元,牧业产值 5.2 亿元,农业、畜牧业的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 46.0%和41.3。第二阶段(1989 年2003 年) ,改革确定了农村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农村改革进入了一个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时期。农村改革的成功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把农村改革引向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改革外部环境的更高层次。随着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全面确立,农村第二步改革进入了全面探索市场化改革的阶段,改革重心放在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培育农产品市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促进非农企业发展等重要方面。因此,第二阶段可以看成是农村改革迈向市场化的阶段。通过这一时期的改革,市场机制逐渐被引入到农业和农村经济之中,并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向市场经济过渡奠定了基础。1992 年初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同年 10 月党的十四大召开,推动了全国新一轮的经济高速增长。在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之后,农村改革进入了一个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时期。通过这个阶段的改革,农产品市场体系初步建立,市场机制全面取代了计划手段,在调节农产品供求和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在此阶段中,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全面稳定的提高,在农产品总量增加的同时,品种增多,品质改善,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均衡供给能力增强。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据统计数据显示:在 1989 年2004 年这十五年里,朝阳市的农村经济保持平稳发展。2004 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 81.7 亿元,是 1989 年的 4.92 倍,年均递增 7.13。其中 1998 年,我市风调雨顺,粮食产量达 183.4 万吨,夺得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创当时历史最高记录。全市农林牧渔产值达 63.5 亿元,仅农业产值就达 46.8 万元,占总产值的73.7。第三阶段(2004 年2008 年)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逐步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央又连续五年出台了五个“一号”文件,2000 年开始的税费改革,2004 年取消“皇粮国税” ,彻底减轻了农民负担。近几年的粮食补贴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促进了粮食增产、增收,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2006 年实施的农资综合直补,是财政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以“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哺农业”为思想核心,广大农民切切实实分享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尤其是五个“一号”文件,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我市在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潮中激流勇进,新农村示范典型北票市东官营乡炮手村应运而生,全村街道整洁,设有路灯,搞“三位一体”模式,水冲厕所取代原有的旱厕,干净卫生。粪便发酵制成沼气,沼气取代柴草用来做饭、照明,整个新农村示范村处处生机勃勃。在教育方面,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取消学生的学杂费用,农民的孩子不再发愁没钱读书。医疗上推行农村新型医疗合作的综合改革,保证农民有病就医、有病敢医,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逐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据统计,到 2007 年全市粮食产量达到 185.6 万吨,比 2004 年的 146.3 万吨增加了 39.3万吨,增长了 26.9%,仅次于 2005 年全市的最高记录 206.4 万吨,为历史第二丰收年。为满足城乡人民的“菜篮子”需要,我市蔬菜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到 2007 年年末,全市蔬菜产量 274.8 万吨,比 2004 年的 149.7 万吨增加了 125.1 万吨,增长了 83.7,其中棚菜 173.5万吨,弥补了蔬菜淡季市场的不足,保证了全市人民一年四季都有鲜菜吃。在满足本地蔬菜市场需求的同时,还远销内蒙、河北、黑龙江、阜新、葫芦岛等外省市,成为我市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同年,我市农林牧渔总产值达 159.3 亿元,比 2004 年增加了 117.7亿元,3 年平均以近 20.5的发展速度递增。这几年尤其畜牧业发展速度较快,2007 年末畜牧业产值就达 60.2 亿元,3 年来以平均 29.7的发展速度高速发展,畜牧业的产值占全市总产值的 37.8,份量之重、比重之大都充分证明我市争创全省畜牧业大市的决心和雄厚实力。二、三十年来朝阳市农村经济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 30 年来,朝阳市的农村经济经过曲折的发展历程,不断地调整产业结构并逐步优化,积极探求农业多种经营发展之路,30 年我市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显著成就。(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主要农、畜产品大幅增长改革开放 30 年,我市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了质的飞跃,在农业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政策的指导下,农牧业生产迅猛发展,农村经济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态势。一是在土地承包、市场指导、取消农业税、实行粮油直补等政策的支持下,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二是在科技的扶持下,大批农业科技项目得到推广应用,农业科技含量大幅增加;三是各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不断增加,给农业生产增加了发展后劲。到 2007 年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达 159.3 亿元,比 1978 年的 3.9 亿元增加了 155.4 亿元,以年均 5.9的速度递增;粮食产量达到 183.4 万吨,比 1978 年的 97.9 万吨,增加了 85.5万吨, (粮食产量增长较慢的主要原因一是农业结构调整,非粮作物比重增加,二是退耕还林减少了一部分粮食播种面积) ,蔬菜产量 275.8 万吨,比 1978 年增长了 8.5 倍,极大丰富了人们的菜篮子;肉类产量 24.5 万吨,比 1978 年增长了 10 倍。(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农作物结构布局更加优化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了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我市农业生产还是主要以粮食种植为主,到 90 年代中后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我市农业生产为了与市场接轨,适时调整农村种植结构,大力发展“两高一优”经济作物,积极引进新品种,大力推广设施农业,各县(市)分别建设了蔬菜大棚,创建了花卉、特种蔬菜菌类等生产基地,实现了“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的生产方式转变,尤其凌源、喀左的花卉产业,发展的越来越快,品质优良,外地争先订购,极大拉动了花卉市场健康、快速、高效发展。同时,加大订单农业发展的力度,保障了农民的种植收益,国家近几年对粮油种植户实行补贴,取消了延续 2000 多年的农业税,使种植业的比较效益稳步增长。2007 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 40.5 万公顷,比去年同期增长 1.0,其中粮食 33.7 万公顷,非粮作物 6.8 万公顷。粮食与非粮食作物比例为 83.2:16.8,非粮作物比例不断上升,作物结构更加合理优化。到 2007 年年末,全市蔬菜大棚达 30.8 万个,棚菜总产量达 173.5 万吨,在满足本市人们餐桌需要的同时,还大量外销内蒙、河北、黑龙江等其他周边省市。(三)改革发展中,畜牧业迅猛发展成了拉动全市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在 30 年的改革进程中,我市畜牧业得到稳步发展。以前牲畜的饲养大都分散在农户家中,饲养规模很小,80 年代中后期“菜篮子”工程的实施,我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业生产发展,积极鼓励发展畜牧业养殖,农村也涌现出规模养殖户,为缓解当时我市猪肉、鸡蛋、活鸡、牛奶等畜产品供应紧张的局面,起到了一定作用。进入 90 年中后期,我市各级政府积极探索农民增加收入的渠道,派专业人员到吉林公主岭等地考察,寻找适合朝阳的畜牧业发展之路。在此期间北票的宏发集团等一些大型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逐渐发展壮大,尤其是实行“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极大带动周边许多养殖户积极发展畜牧业生产。最近几年,我市畜牧业生产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市政府下大力气,决定把我市打造成全省畜牧业大市。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我市畜牧业发展已见成效。到 2007年我市畜牧业产值达 60.2 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已达 37.8%。2007 年全市肉类总产量24.5 万吨,比 1978 年增长 10 倍,畜牧业成为我市农业产业的一大支柱产业。(四)农村劳动力合理化转移,劳动力资源配置优化改革开放以前,我市农村劳动力 98%以上都集中在农业生产中,只有极少数劳动力在当时的社队办企业从事一些简单的工业生产。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极大的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支配时间增多。在改革开放初期随着政策的放宽,农民开始利用剩余时间从事一些小商业和开办家庭作坊经营一些农民需求的简单的农产品加工、服务等行业。从 80 年代中后期开始到 90 年代,乡镇企业在我市兴起、发展和壮大,一部分从土地上富余出来的劳动力,转移到乡镇企业务工,使得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出现合理化转移,农民生活逐渐好转、宽裕。到 90 年代后期,市场经济的确立彻底打破了区域、行业限制,农民务工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自主经营、自主创业、外出务工等多渠道的务工形式不断涌现,从事的行业越来越广。但是,受农民自身素质和技术素质的约束,大多数农民不得不从事重体力等简单工作。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求,我市加大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力度,一是由政府了解外地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通过相关的劳务市场,组织务工人员外出;二是实施了“阳光工程” ,对青壮年农村劳动力进行就业前技能培训,以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三是鼓励支持农村个体和民营经济发展。2007 年底,我市乡村劳动力 136.5 万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从业人员 78.4 万人,占乡村劳动力的 57.4%,比 1978 年下降 30.9 个百分点;二产从业人员 24.9 万人,占乡村劳动力的 18.2%;三产从业的人员 33.2 万人,占乡村劳动力的 24.3%,全市大约有 30 万人外出务工,大批的外出务工人员成为我市劳务经济的一大亮点,为增加农民收入,繁荣我市农村经济生活,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五)农村环境大大改观,农民生活十分富足改革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改革使农民的温饱问题得到保障之后,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水平就成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改革开放 30 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多项政策和措施引导和鼓励农民脱贫致富,从 80年代的粮食保护价、粮食最低收购价、发展集体经济和多种经营,到 90 年代后的劳务经济、取消“三统一提”清理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农村税费改革等等,都是保护农民收入增长的具体措施。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农民的收入问题再次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本着“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取消农牧业税,对粮油种植实行直补,对购置大中型农机具、购买良种的农户实行补贴。我市各级政府也高度重视农民增收的问题,除了落实中央的相关政策外,结合我市农村实际情况,出台了相应的保障我市农民增收的措施,如调整种植结构、发展设施农业、做大做强畜牧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改革开放 30 年,政府最关心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正在得到逐步解决。随着政府对“三农”扶持力度的逐年加大,农村道路、交通、通讯、水电等公共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我市地处辽西丘陵,地形复杂,崎岖不平,但是国家仍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得我市各项农村公共事业发展较快。截至 2007 年,全市 1361 个行政村中,有 3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