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语文命题的反思 命题素养,离我们到底有多远_第1页
关于中学语文命题的反思 命题素养,离我们到底有多远_第2页
关于中学语文命题的反思 命题素养,离我们到底有多远_第3页
关于中学语文命题的反思 命题素养,离我们到底有多远_第4页
关于中学语文命题的反思 命题素养,离我们到底有多远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中学语文命题的反思 命题素养,离我们到底有多远伴随着昨天上午的高二语文考试结束,我一直悬着的心也算落地了。虽然已经是第二次经历在办公室接听电话苦熬仨小时,但已经是多了一份坦然,少了一份焦虑,毕竟紧张还是有一些的,因为人总可能有百密一疏的时候。回想自己的命题经历,我曾在去年的一篇博文中提到过。这三年多时间里,经历过十来次命题,我只能说自己还处于学习阶段,只学习到了一些皮毛。明了命题工作的要求、流程以及要注意的细节等方面,但对于命题在测量学方面的知识还未有系统的学习,所以只能称自己是在“打游击战” 。但即便如此,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我还是经历了命题过程中的种种压力、挫折、困惑、焦虑乃至神经衰弱。自从做了教研员,才知道一套试卷的出炉要经历收集材料、命制试题、集中审题、试做试题,还有不厌其烦的几十遍的校对,校对到最后都有崩溃的感觉,前前后后需要两三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我曾说过,命题是一种苦恋,既然今生与它有缘,就坚定地牵手走下去,走好、走稳。因为,这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但我有时又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在命题时下了那么大的功夫,可谓是用“工匠”精神,是用一种敬畏精神去面对试题命制工作的。但在试题命制出来,使用过程中是否起到应有的作用呢?每次考完试时当然也能听到不少称赞试题质量的,也有不少溢美之词,但我在想,是不是就是把试卷仅仅当作一种阶段终结性评价工具呢?让学生做一遍,老师讲一遍,出分数了比一比?如果仅仅停留在此层面恐怕是不够的。如果通过评价工作唤起教师自觉的命题素养,或者说通过学业水平测试工作培养教师的命题素养,则善莫大焉。每次考完试,总会有老师说哪道题难了,哪道题容易了,哪道题我复习到了,哪道题怎么出成那样,或者干脆在讲完试卷后将试卷束之高阁,不问后事。很少有老师自觉地去思考:这道题为什么要考?为什么要这样考?这道题背后考查的是什么知识或能力?考试倒推教学对我的教学有何启示?诸如此类问题。想到此,我不禁有些悲哀的感觉。自己为了一套题可谓殚精竭虑,命题期间有时甚至寝食难安,有时做梦还在想着试题,但这套试卷出炉后的命运却未能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和价值,它的归宿只能是尘封的一次考试的记忆。所以,我提出这个命题:命题素养,离我们老师到底有多远?提出这个命题的前提是命题素养在当今离我们老师比较远了,或者说很遥远,遥不可及。我这么说,一点也不夸张,不少老师虽然见过不少题,也做过不少题,讲过不少题,但也只是在题海里游了几圈而已,谈不上拥有真正的命题素养。所谓的“命题素养” ,我觉得,既然现行评价体系中试题仍是占主导的,无法回避试题,那么作为一名老师,就应该明确试题的命制原理,试题背后考查的知识与能力,学会设计基于课程标准的作业,学会命制试题,等等。一名老师,只有自觉拥有了命题素养,才能科学测量出学生的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进而也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具有学科规范性和科学性。我觉得, “命题素养”是当下很多老师急需具备的一种素养。君不见,当下教辅资料泛滥成灾,优劣互现,很多老师选择几种教辅后便觉得很省事了,大笔一挥布置一些作业,也不加甄别和挑选,反正做就是了,多做总比不做强。他却不知道孩子要做多少无用功,用宝贵的时间堆砌出自己的“美好未来” 。当然,在如今的考试制度下,多练、拼时间还是很有市场的,但现在高考改革的力度在逐渐加大,这种做法是否依然行得通不好说,况且这种做法并不是对每一类学生都奏效。与其随意布置作业,不如精挑细选;与其挑选别人的题,不如自己动手命制试题或设计作业。因为作业或试题是对学生的检测,你必须知道你检测的是学生的哪个知识点或能力点。要设计出科学的作业或试题,教师要研读课标、考纲、教材,弄清楚三者在知识网络中的位置和关系,并能细化到不同的学段。基于课程标准来设计作业,或者参考考试大纲来科学进行测量评价,不超越学生的学段,不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不拔苗助长,不“超前”教学。还有不少老师尤其是毕业班的老师,对于讲题很在行,能把试题讲得头头是道,很透彻、很精辟,连做题方法、步骤都一清二楚、套路明显。可能这也是不少培训班很火的原因吧,只有这种速成式的教学才能让学生和家长立竿见影地看到成绩提升。虽是现实裹挟,也很感悲哀。如果把答题搞成模式化了,那么考试也只能是机器生产线了?最后选拔出来的也只是产品而已。有时考完试经常会有文科的老师对于答案很拘泥、很死板,让人啼笑皆非。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则可能是中考的影响,二则就是这些老师根本不清楚这道题考查的是学生的什么能力。这样的老师不在少数,有不少老师喜欢跟着答案走,亦步亦趋,自圆答案。而缺乏自己对于试题的判断力和评价能力,说到底还是命题素养缺乏。我们经常告诉毕业班老师要多研究中高考试题,而研究的方法除了试题题型,更重要的就是要研究试题考查的知识与能力,以及试题考查的动向和规律。如此,你才能不被试题牵着鼻子走,才能在中高考中赢得先机。我们知道,评价有终结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评价具有反馈、矫正、诊断、甄选等功能。中高考作为高利害的终结性评价,主要是为高一级学府选拔人才的,而阶段性评价如非毕业年级的学业水平测试,它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诊断、矫正日常教学。所以,通过学业水平测试这个评价工具来诊断教学进而矫正教学,一直是我们的一个目的。因为,我们一般会结合课标、考纲和教材来命制试题,考查学生掌握情况,进而倒推教师的日常教学。按照常理,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按部就班地教学很正常啊,但现实却并不都是如此,应试的僵硬思维深深刻在一些老师的脑子里,进而扰乱正常的教学进程。不少学校的期中考试还有平时的月考,都是老师自己拼装的试题,连改编的都很少,其科学性和难易度不敢恭维,况且还有超越学段学习内容的硬伤,实在是祸害学生。竟然还有学校领导把考试的成绩拿出来比一比,请问:评价工具都不科学,评价结果还准确可信吗?就好比血压计坏了,量出来的血压还会准吗?所以,如果老师们具备基本的命题素养,就不会出现这样的事情,为了一场不科学的评价,自欺欺人。还有,就是有些老师并不理解试题考查的意图,如去年七年级语文考查了一道图文转换题,有老师就大惊小怪地说,这是考语文还是考数学呢?殊不知在河南省的中考中已经考到了图文转换,课标中也有关于非连续文本的内容。所以,教师如果对课标和考纲进行了细致的研读,就不会出现这种不知道试题考查的内容和方向了。凡此种种,不容赘述,有很多现象都说明当下教师的命题素养很缺乏。可能有老师会说,命题不是我的事情!我不这样认为,我觉得一名优秀的教师不光是按部就班上好课,不光是个性洋溢出光彩,不光是气氛热烈人气旺,你要想得到学生、家长和学校领导的满意和信任,你还得让他们考高分。我还没听过哪位名师是课上得精彩而成绩却很糟糕的,虽然各地的试题有异但考试形式类似。所以,秘诀就在于提高自己的命题素养。看透试题的背后、设计基于标准的作业、动手命制试题,这些工作慢慢做起来,会让你在走向名师的道路上如虎添翼。命题素养离我们到底有多远?路在每个人的脚下,而成功从来只属于有志之人。伴随着昨天上午的高二语文考试结束,我一直悬着的心也算落地了。虽然已经是第二次经历在办公室接听电话苦熬仨小时,但已经是多了一份坦然,少了一份焦虑,毕竟紧张还是有一些的,因为人总可能有百密一疏的时候。回想自己的命题经历,我曾在去年的一篇博文中提到过。这三年多时间里,经历过十来次命题,我只能说自己还处于学习阶段,只学习到了一些皮毛。明了命题工作的要求、流程以及要注意的细节等方面,但对于命题在测量学方面的知识还未有系统的学习,所以只能称自己是在“打游击战” 。但即便如此,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我还是经历了命题过程中的种种压力、挫折、困惑、焦虑乃至神经衰弱。自从做了教研员,才知道一套试卷的出炉要经历收集材料、命制试题、集中审题、试做试题,还有不厌其烦的几十遍的校对,校对到最后都有崩溃的感觉,前前后后需要两三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我曾说过,命题是一种苦恋,既然今生与它有缘,就坚定地牵手走下去,走好、走稳。因为,这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但我有时又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在命题时下了那么大的功夫,可谓是用“工匠”精神,是用一种敬畏精神去面对试题命制工作的。但在试题命制出来,使用过程中是否起到应有的作用呢?每次考完试时当然也能听到不少称赞试题质量的,也有不少溢美之词,但我在想,是不是就是把试卷仅仅当作一种阶段终结性评价工具呢?让学生做一遍,老师讲一遍,出分数了比一比?如果仅仅停留在此层面恐怕是不够的。如果通过评价工作唤起教师自觉的命题素养,或者说通过学业水平测试工作培养教师的命题素养,则善莫大焉。每次考完试,总会有老师说哪道题难了,哪道题容易了,哪道题我复习到了,哪道题怎么出成那样,或者干脆在讲完试卷后将试卷束之高阁,不问后事。很少有老师自觉地去思考:这道题为什么要考?为什么要这样考?这道题背后考查的是什么知识或能力?考试倒推教学对我的教学有何启示?诸如此类问题。想到此,我不禁有些悲哀的感觉。自己为了一套题可谓殚精竭虑,命题期间有时甚至寝食难安,有时做梦还在想着试题,但这套试卷出炉后的命运却未能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和价值,它的归宿只能是尘封的一次考试的记忆。所以,我提出这个命题:命题素养,离我们老师到底有多远?提出这个命题的前提是命题素养在当今离我们老师比较远了,或者说很遥远,遥不可及。我这么说,一点也不夸张,不少老师虽然见过不少题,也做过不少题,讲过不少题,但也只是在题海里游了几圈而已,谈不上拥有真正的命题素养。所谓的“命题素养” ,我觉得,既然现行评价体系中试题仍是占主导的,无法回避试题,那么作为一名老师,就应该明确试题的命制原理,试题背后考查的知识与能力,学会设计基于课程标准的作业,学会命制试题,等等。一名老师,只有自觉拥有了命题素养,才能科学测量出学生的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进而也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具有学科规范性和科学性。我觉得, “命题素养”是当下很多老师急需具备的一种素养。君不见,当下教辅资料泛滥成灾,优劣互现,很多老师选择几种教辅后便觉得很省事了,大笔一挥布置一些作业,也不加甄别和挑选,反正做就是了,多做总比不做强。他却不知道孩子要做多少无用功,用宝贵的时间堆砌出自己的“美好未来” 。当然,在如今的考试制度下,多练、拼时间还是很有市场的,但现在高考改革的力度在逐渐加大,这种做法是否依然行得通不好说,况且这种做法并不是对每一类学生都奏效。与其随意布置作业,不如精挑细选;与其挑选别人的题,不如自己动手命制试题或设计作业。因为作业或试题是对学生的检测,你必须知道你检测的是学生的哪个知识点或能力点。要设计出科学的作业或试题,教师要研读课标、考纲、教材,弄清楚三者在知识网络中的位置和关系,并能细化到不同的学段。基于课程标准来设计作业,或者参考考试大纲来科学进行测量评价,不超越学生的学段,不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不拔苗助长,不“超前”教学。还有不少老师尤其是毕业班的老师,对于讲题很在行,能把试题讲得头头是道,很透彻、很精辟,连做题方法、步骤都一清二楚、套路明显。可能这也是不少培训班很火的原因吧,只有这种速成式的教学才能让学生和家长立竿见影地看到成绩提升。虽是现实裹挟,也很感悲哀。如果把答题搞成模式化了,那么考试也只能是机器生产线了?最后选拔出来的也只是产品而已。有时考完试经常会有文科的老师对于答案很拘泥、很死板,让人啼笑皆非。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则可能是中考的影响,二则就是这些老师根本不清楚这道题考查的是学生的什么能力。这样的老师不在少数,有不少老师喜欢跟着答案走,亦步亦趋,自圆答案。而缺乏自己对于试题的判断力和评价能力,说到底还是命题素养缺乏。我们经常告诉毕业班老师要多研究中高考试题,而研究的方法除了试题题型,更重要的就是要研究试题考查的知识与能力,以及试题考查的动向和规律。如此,你才能不被试题牵着鼻子走,才能在中高考中赢得先机。我们知道,评价有终结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评价具有反馈、矫正、诊断、甄选等功能。中高考作为高利害的终结性评价,主要是为高一级学府选拔人才的,而阶段性评价如非毕业年级的学业水平测试,它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诊断、矫正日常教学。所以,通过学业水平测试这个评价工具来诊断教学进而矫正教学,一直是我们的一个目的。因为,我们一般会结合课标、考纲和教材来命制试题,考查学生掌握情况,进而倒推教师的日常教学。按照常理,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按部就班地教学很正常啊,但现实却并不都是如此,应试的僵硬思维深深刻在一些老师的脑子里,进而扰乱正常的教学进程。不少学校的期中考试还有平时的月考,都是老师自己拼装的试题,连改编的都很少,其科学性和难易度不敢恭维,况且还有超越学段学习内容的硬伤,实在是祸害学生。竟然还有学校领导把考试的成绩拿出来比一比,请问:评价工具都不科学,评价结果还准确可信吗?就好比血压计坏了,量出来的血压还会准吗?所以,如果老师们具备基本的命题素养,就不会出现这样的事情,为了一场不科学的评价,自欺欺人。还有,就是有些老师并不理解试题考查的意图,如去年七年级语文考查了一道图文转换题,有老师就大惊小怪地说,这是考语文还是考数学呢?殊不知在河南省的中考中已经考到了图文转换,课标中也有关于非连续文本的内容。所以,教师如果对课标和考纲进行了细致的研读,就不会出现这种不知道试题考查的内容和方向了。凡此种种,不容赘述,有很多现象都说明当下教师的命题素养很缺乏。可能有老师会说,命题不是我的事情!我不这样认为,我觉得一名优秀的教师不光是按部就班上好课,不光是个性洋溢出光彩,不光是气氛热烈人气旺,你要想得到学生、家长和学校领导的满意和信任,你还得让他们考高分。我还没听过哪位名师是课上得精彩而成绩却很糟糕的,虽然各地的试题有异但考试形式类似。所以,秘诀就在于提高自己的命题素养。看透试题的背后、设计基于标准的作业、动手命制试题,这些工作慢慢做起来,会让你在走向名师的道路上如虎添翼。命题素养离我们到底有多远?路在每个人的脚下,而成功从来只属于有志之人。伴随着昨天上午的高二语文考试结束,我一直悬着的心也算落地了。虽然已经是第二次经历在办公室接听电话苦熬仨小时,但已经是多了一份坦然,少了一份焦虑,毕竟紧张还是有一些的,因为人总可能有百密一疏的时候。回想自己的命题经历,我曾在去年的一篇博文中提到过。这三年多时间里,经历过十来次命题,我只能说自己还处于学习阶段,只学习到了一些皮毛。明了命题工作的要求、流程以及要注意的细节等方面,但对于命题在测量学方面的知识还未有系统的学习,所以只能称自己是在“打游击战” 。但即便如此,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我还是经历了命题过程中的种种压力、挫折、困惑、焦虑乃至神经衰弱。自从做了教研员,才知道一套试卷的出炉要经历收集材料、命制试题、集中审题、试做试题,还有不厌其烦的几十遍的校对,校对到最后都有崩溃的感觉,前前后后需要两三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我曾说过,命题是一种苦恋,既然今生与它有缘,就坚定地牵手走下去,走好、走稳。因为,这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但我有时又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在命题时下了那么大的功夫,可谓是用“工匠”精神,是用一种敬畏精神去面对试题命制工作的。但在试题命制出来,使用过程中是否起到应有的作用呢?每次考完试时当然也能听到不少称赞试题质量的,也有不少溢美之词,但我在想,是不是就是把试卷仅仅当作一种阶段终结性评价工具呢?让学生做一遍,老师讲一遍,出分数了比一比?如果仅仅停留在此层面恐怕是不够的。如果通过评价工作唤起教师自觉的命题素养,或者说通过学业水平测试工作培养教师的命题素养,则善莫大焉。每次考完试,总会有老师说哪道题难了,哪道题容易了,哪道题我复习到了,哪道题怎么出成那样,或者干脆在讲完试卷后将试卷束之高阁,不问后事。很少有老师自觉地去思考:这道题为什么要考?为什么要这样考?这道题背后考查的是什么知识或能力?考试倒推教学对我的教学有何启示?诸如此类问题。想到此,我不禁有些悲哀的感觉。自己为了一套题可谓殚精竭虑,命题期间有时甚至寝食难安,有时做梦还在想着试题,但这套试卷出炉后的命运却未能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和价值,它的归宿只能是尘封的一次考试的记忆。所以,我提出这个命题:命题素养,离我们老师到底有多远?提出这个命题的前提是命题素养在当今离我们老师比较远了,或者说很遥远,遥不可及。我这么说,一点也不夸张,不少老师虽然见过不少题,也做过不少题,讲过不少题,但也只是在题海里游了几圈而已,谈不上拥有真正的命题素养。所谓的“命题素养” ,我觉得,既然现行评价体系中试题仍是占主导的,无法回避试题,那么作为一名老师,就应该明确试题的命制原理,试题背后考查的知识与能力,学会设计基于课程标准的作业,学会命制试题,等等。一名老师,只有自觉拥有了命题素养,才能科学测量出学生的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进而也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具有学科规范性和科学性。我觉得, “命题素养”是当下很多老师急需具备的一种素养。君不见,当下教辅资料泛滥成灾,优劣互现,很多老师选择几种教辅后便觉得很省事了,大笔一挥布置一些作业,也不加甄别和挑选,反正做就是了,多做总比不做强。他却不知道孩子要做多少无用功,用宝贵的时间堆砌出自己的“美好未来” 。当然,在如今的考试制度下,多练、拼时间还是很有市场的,但现在高考改革的力度在逐渐加大,这种做法是否依然行得通不好说,况且这种做法并不是对每一类学生都奏效。与其随意布置作业,不如精挑细选;与其挑选别人的题,不如自己动手命制试题或设计作业。因为作业或试题是对学生的检测,你必须知道你检测的是学生的哪个知识点或能力点。要设计出科学的作业或试题,教师要研读课标、考纲、教材,弄清楚三者在知识网络中的位置和关系,并能细化到不同的学段。基于课程标准来设计作业,或者参考考试大纲来科学进行测量评价,不超越学生的学段,不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不拔苗助长,不“超前”教学。还有不少老师尤其是毕业班的老师,对于讲题很在行,能把试题讲得头头是道,很透彻、很精辟,连做题方法、步骤都一清二楚、套路明显。可能这也是不少培训班很火的原因吧,只有这种速成式的教学才能让学生和家长立竿见影地看到成绩提升。虽是现实裹挟,也很感悲哀。如果把答题搞成模式化了,那么考试也只能是机器生产线了?最后选拔出来的也只是产品而已。有时考完试经常会有文科的老师对于答案很拘泥、很死板,让人啼笑皆非。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则可能是中考的影响,二则就是这些老师根本不清楚这道题考查的是学生的什么能力。这样的老师不在少数,有不少老师喜欢跟着答案走,亦步亦趋,自圆答案。而缺乏自己对于试题的判断力和评价能力,说到底还是命题素养缺乏。我们经常告诉毕业班老师要多研究中高考试题,而研究的方法除了试题题型,更重要的就是要研究试题考查的知识与能力,以及试题考查的动向和规律。如此,你才能不被试题牵着鼻子走,才能在中高考中赢得先机。我们知道,评价有终结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