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cl教学设计的探讨与案例_第1页
web cl教学设计的探讨与案例_第2页
web cl教学设计的探讨与案例_第3页
web cl教学设计的探讨与案例_第4页
web cl教学设计的探讨与案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eb CL 教学设计的探讨与案例Web CL 教学设计的探讨与案例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革,合作学习被认为极有发展和应用前景的网络教学策略之一,而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及教学模式是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对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Web CL)的教学设计从任务设计、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形式、组织与实施、学习情境设计、学习资源设计、学习评价等七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构建了一种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并提供了基于 WEB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案例。关键词: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Web CL);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案例一、导言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最好的学习是自主的个别化的探索性学习,最好的教学方式是对话交流模式。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WebBas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Web CL)既包含个体的自主学习,且包含一定的对话交流成份(如实时或非实时交互)的协同。因此,笔者认为 Web CL 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与最好的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是指借助Internet、Intranet 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多个学习者组成协作小组,共同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在此过程中,学习者借助一定的网络交互平台,分工协作,各司其职,互帮互助,发挥集体协同效应,共同完成任务。1简言之,是指利用网络技术来支持的合作学习。通过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活动,使学习者达到对学习任务的深刻理解与深化拓展的同时,也能够促进学习者高层次信息能力的发展与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能够达到两全齐美,因此倍受教育研究者的青睐。二、Web CL 的教学设计合作学习主题/任务的设计任务的选择与确定,是教学设计的关键。设计网络环境下的学习主题或任务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任务明确,活动易完成,结果易生成;为完成任务所需的智力智能和动作智能不应超出学习者的能力之外;任务的完成要依赖于网络资源和网络通讯;任务的完成要依赖于协同方式;任务应能引发学习者高级思维活动;探索结果不是唯一的,应不受“标准”或“正确”答案的束缚。学习者特征分析在网络环境中,分析学习者的特征对组织合作学习小组有很重要的意义。分析学习者的特征时,一般要考虑的因素是: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和学习动机等因素。学习动机:动机是指激发、引起个体各种行为的动力。在网络环境中,重视学生学习动机的调动,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持,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这对于学习材料的主动认知和加工具有重要作用。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在网络环境中自主学习时,在没有其他人的直接帮助下,自己对学习资源的操作与控制水平。高质量的网络学习中,正确评估学生学习能力尤为关键。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感知不同刺激,并对不同刺激作出反应这两方面产生影响的所有心理特征。 ”学生学习风格不同,对学习材料的处理、学习方法的运用等均存在不同。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了解学习者特征:查询、浏览、下载网上资料的能力;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熟练使用常用工具软件的能力;资料收集、保存能力,资料的重组、加工和再利用能力;网上学习适应能力,使用网络解决问题的意识;对学习伙伴和教师的期望值和依赖程度,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小组的建立在基于网络的学习中,建立协作小组尤为重要。协作小组的划分通常采用以下两种方法:依据学习者的学习风格、认知水平进行分组。此方法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划分组别,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又有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之分。所谓同质分组是指把学习风格、认知水平相近或相当的学习者编制为一组。所谓异质分组是指把学习风格、认知水平相差比较大的学习者编制为一组。我们通常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方法建组比较合适。也就是说各组之间成员水平优、中、差相当的分组方法,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组内成员优势互补的优势,又能保证组间整体水平大致相当,便于采用竞争的策略。依据学习者的兴趣、爱好及融洽程度分组。遵循自愿的原则学生自动结合。协作小组组内成员数目一般控制在 3-5 之间为宜。建组后,就得做好合作学习前的准备。教师及小组成员相互介绍,使学生了解的相互联系方式(如 E-mail),知道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重要性,知道应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合作学习的优缺点、以及评价方式;教师提出一些学习建议,鼓励学生,减轻学生的焦虑。合作学习的组织与实施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活动最好以自主学习为基础,合作学习为支架,竞争学习为辅助,构成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活动模式可以采用有“课堂讨论”、 “角色扮演” 、 “竞争” 、 “协同”和“伙伴”等五种。 组内开展协作性竞争与组间竞争相结合。通过组内成员伙伴式的密切沟通与积极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呈交的作品既要体现集体智慧的结晶又要能体现每位成员的不同贡献。同组内小组成绩与个人成绩密切相关,激励了组内成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组间由于引入竞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神贯注,并根据情况及时调整小组学习策略,刺激和扩大了组内的协作效应,提高了学习效率。这样,合作学习、竞争学习和个别学习相统一,既避免了个人名次的过分竞争,又适当引入组间竞争防止个人对集体的过度依赖,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和良好内在品质的形成。合作学习情境的设计合作学习情境就是创设与当前学习任务/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为协作小组共同学习服务,而非独立的、隔离的个人化的情境。因此,情境创设应当包括情境中协作小组要完成的特定任务、特定任务中的角色、为完成协作任务所需要的各种基本工具、材料、活动空间的描述等。并且这些设计结果都是与协作相关的数据信息被存入协作资源库内。如我们可以设计“学习社区” ,在该社区中,学生之间可以就某主题进行讨论,对于讨论后仍不能解决的问题还可以向专家进行咨询以获得帮助;提供协作工具,如 QQ、E-MAIL、MSN、电子讨论室等;设计讨论议题等。合作学习资源的设计网络环境下学习的基本特点是一种基于在线资源的学习。Internet 上的信息资源浩如烟海,学生搜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与合作学习任务相关的信息资源较困难,所以,设计合作学习资源非常必要。资源设计的原则是以供学生形成合作学习的探究行为,是为了支持学生学,而非支持教师的教。设计学习资源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在信息海洋中游泳的本事,生存的本领,培养学生具备未来社会所要求的信息素养。3设计策略是:围绕所确定的学习主题和任务,应以超媒体的形式提供各种开放的相关资源(尽量简单信息传递的模式) ,以此鼓励学习者对信息的搜索、选择、评价和综合。学习资源可以包括课程电子材料、相关知识库、原始数据库(内容或其超链接)等,还可以将他人学习的与本任务有关的作品、个人主页、学习心得等链接到如 WebQuest 之类的合作学习环境上。4合作学习的评价合作学习的个人评价是两维度的协作过程的评价和协作结果的评价。协作过程主要是看小组的内聚力,协作结果主要是看是否达到了既定的学习目标。个人评价内容具体体现在:学习者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如何;发言、帮助他人、时间和精力投入情况、情绪表现;小组成员之间的协同关系;正依赖的程度、对小组的归属感;合作学习的进程状况;讨论内容是否对任务解决有帮助、是否有阶段性成果、个人职责的完成情况、是否有小组自加工;对个人贡献的评价;学习成果的呈现与有效性、学习目标的实现程度等等。对于合作学习的评价学术界有一个比较统一的基本认识,就是要重视形成性评价,注重过程的评价。具体有:评价应具体到协作小组的每一个成员;不仅评价小组的最终成果,也要据小组成员对整个任务的不同贡献做出分层考核、评价,正确评价小组成员个人的贡献;注重阶段性评价、多次评价(非精细) ;要正确对待非预期学习结果。三、Web CL 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的支持下的教与学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李克东) 。基于网络的协作式教学模式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以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创造合作学习的环境,由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进行交流、协同和合作,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比较深刻的理解与掌握的过程。基于网络的协作式教学模式的结构是怎样的呢?笔者参照祝智庭有关合作学习的一般步骤:协作准备、协作发起、群体设计、协作进行、资料整理、协同成果集成、协同结束5,结合教学实际,构建了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如下图所示)。四、Web CL 的教学案例以下提供给读者的是研究洛仑兹力-极光的研究的教学设计案例。教案背景:本课题教案是根据高中物理(选修 3) (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五节 研究洛仑兹力”而设计的。通过本节课教学,旨在提高学生正确运用互联网搜索技术、高效地搜索网络资源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究神秘的大自然的兴趣,从而加深学生对带电粒子在洛仑兹力作用下运动规律的理解,提高学生应用洛仑兹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Web CL 教学设计的探讨与案例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革,合作学习被认为极有发展和应用前景的网络教学策略之一,而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及教学模式是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对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Web CL)的教学设计从任务设计、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形式、组织与实施、学习情境设计、学习资源设计、学习评价等七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构建了一种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并提供了基于 WEB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案例。关键词: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Web CL);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案例一、导言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最好的学习是自主的个别化的探索性学习,最好的教学方式是对话交流模式。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WebBas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Web CL)既包含个体的自主学习,且包含一定的对话交流成份(如实时或非实时交互)的协同。因此,笔者认为 Web CL 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与最好的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是指借助Internet、Intranet 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多个学习者组成协作小组,共同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在此过程中,学习者借助一定的网络交互平台,分工协作,各司其职,互帮互助,发挥集体协同效应,共同完成任务。1简言之,是指利用网络技术来支持的合作学习。通过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活动,使学习者达到对学习任务的深刻理解与深化拓展的同时,也能够促进学习者高层次信息能力的发展与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能够达到两全齐美,因此倍受教育研究者的青睐。二、Web CL 的教学设计合作学习主题/任务的设计任务的选择与确定,是教学设计的关键。设计网络环境下的学习主题或任务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任务明确,活动易完成,结果易生成;为完成任务所需的智力智能和动作智能不应超出学习者的能力之外;任务的完成要依赖于网络资源和网络通讯;任务的完成要依赖于协同方式;任务应能引发学习者高级思维活动;探索结果不是唯一的,应不受“标准”或“正确”答案的束缚。学习者特征分析在网络环境中,分析学习者的特征对组织合作学习小组有很重要的意义。分析学习者的特征时,一般要考虑的因素是: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和学习动机等因素。学习动机:动机是指激发、引起个体各种行为的动力。在网络环境中,重视学生学习动机的调动,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持,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这对于学习材料的主动认知和加工具有重要作用。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在网络环境中自主学习时,在没有其他人的直接帮助下,自己对学习资源的操作与控制水平。高质量的网络学习中,正确评估学生学习能力尤为关键。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感知不同刺激,并对不同刺激作出反应这两方面产生影响的所有心理特征。 ”学生学习风格不同,对学习材料的处理、学习方法的运用等均存在不同。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了解学习者特征:查询、浏览、下载网上资料的能力;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熟练使用常用工具软件的能力;资料收集、保存能力,资料的重组、加工和再利用能力;网上学习适应能力,使用网络解决问题的意识;对学习伙伴和教师的期望值和依赖程度,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小组的建立在基于网络的学习中,建立协作小组尤为重要。协作小组的划分通常采用以下两种方法:依据学习者的学习风格、认知水平进行分组。此方法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划分组别,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又有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之分。所谓同质分组是指把学习风格、认知水平相近或相当的学习者编制为一组。所谓异质分组是指把学习风格、认知水平相差比较大的学习者编制为一组。我们通常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方法建组比较合适。也就是说各组之间成员水平优、中、差相当的分组方法,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组内成员优势互补的优势,又能保证组间整体水平大致相当,便于采用竞争的策略。依据学习者的兴趣、爱好及融洽程度分组。遵循自愿的原则学生自动结合。协作小组组内成员数目一般控制在 3-5 之间为宜。建组后,就得做好合作学习前的准备。教师及小组成员相互介绍,使学生了解的相互联系方式(如 E-mail),知道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重要性,知道应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合作学习的优缺点、以及评价方式;教师提出一些学习建议,鼓励学生,减轻学生的焦虑。合作学习的组织与实施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活动最好以自主学习为基础,合作学习为支架,竞争学习为辅助,构成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活动模式可以采用有“课堂讨论”、 “角色扮演” 、 “竞争” 、 “协同”和“伙伴”等五种。 组内开展协作性竞争与组间竞争相结合。通过组内成员伙伴式的密切沟通与积极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呈交的作品既要体现集体智慧的结晶又要能体现每位成员的不同贡献。同组内小组成绩与个人成绩密切相关,激励了组内成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组间由于引入竞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神贯注,并根据情况及时调整小组学习策略,刺激和扩大了组内的协作效应,提高了学习效率。这样,合作学习、竞争学习和个别学习相统一,既避免了个人名次的过分竞争,又适当引入组间竞争防止个人对集体的过度依赖,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和良好内在品质的形成。合作学习情境的设计合作学习情境就是创设与当前学习任务/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为协作小组共同学习服务,而非独立的、隔离的个人化的情境。因此,情境创设应当包括情境中协作小组要完成的特定任务、特定任务中的角色、为完成协作任务所需要的各种基本工具、材料、活动空间的描述等。并且这些设计结果都是与协作相关的数据信息被存入协作资源库内。如我们可以设计“学习社区” ,在该社区中,学生之间可以就某主题进行讨论,对于讨论后仍不能解决的问题还可以向专家进行咨询以获得帮助;提供协作工具,如 QQ、E-MAIL、MSN、电子讨论室等;设计讨论议题等。合作学习资源的设计网络环境下学习的基本特点是一种基于在线资源的学习。Internet 上的信息资源浩如烟海,学生搜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与合作学习任务相关的信息资源较困难,所以,设计合作学习资源非常必要。资源设计的原则是以供学生形成合作学习的探究行为,是为了支持学生学,而非支持教师的教。设计学习资源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在信息海洋中游泳的本事,生存的本领,培养学生具备未来社会所要求的信息素养。3设计策略是:围绕所确定的学习主题和任务,应以超媒体的形式提供各种开放的相关资源(尽量简单信息传递的模式) ,以此鼓励学习者对信息的搜索、选择、评价和综合。学习资源可以包括课程电子材料、相关知识库、原始数据库(内容或其超链接)等,还可以将他人学习的与本任务有关的作品、个人主页、学习心得等链接到如 WebQuest 之类的合作学习环境上。4合作学习的评价合作学习的个人评价是两维度的协作过程的评价和协作结果的评价。协作过程主要是看小组的内聚力,协作结果主要是看是否达到了既定的学习目标。个人评价内容具体体现在:学习者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如何;发言、帮助他人、时间和精力投入情况、情绪表现;小组成员之间的协同关系;正依赖的程度、对小组的归属感;合作学习的进程状况;讨论内容是否对任务解决有帮助、是否有阶段性成果、个人职责的完成情况、是否有小组自加工;对个人贡献的评价;学习成果的呈现与有效性、学习目标的实现程度等等。对于合作学习的评价学术界有一个比较统一的基本认识,就是要重视形成性评价,注重过程的评价。具体有:评价应具体到协作小组的每一个成员;不仅评价小组的最终成果,也要据小组成员对整个任务的不同贡献做出分层考核、评价,正确评价小组成员个人的贡献;注重阶段性评价、多次评价(非精细) ;要正确对待非预期学习结果。三、Web CL 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的支持下的教与学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李克东) 。基于网络的协作式教学模式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以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创造合作学习的环境,由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进行交流、协同和合作,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比较深刻的理解与掌握的过程。基于网络的协作式教学模式的结构是怎样的呢?笔者参照祝智庭有关合作学习的一般步骤:协作准备、协作发起、群体设计、协作进行、资料整理、协同成果集成、协同结束5,结合教学实际,构建了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如下图所示)。四、Web CL 的教学案例以下提供给读者的是研究洛仑兹力-极光的研究的教学设计案例。教案背景:本课题教案是根据高中物理(选修 3) (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五节 研究洛仑兹力”而设计的。通过本节课教学,旨在提高学生正确运用互联网搜索技术、高效地搜索网络资源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究神秘的大自然的兴趣,从而加深学生对带电粒子在洛仑兹力作用下运动规律的理解,提高学生应用洛仑兹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Web CL 教学设计的探讨与案例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革,合作学习被认为极有发展和应用前景的网络教学策略之一,而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及教学模式是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对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Web CL)的教学设计从任务设计、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形式、组织与实施、学习情境设计、学习资源设计、学习评价等七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构建了一种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并提供了基于 WEB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案例。关键词: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Web CL);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案例一、导言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最好的学习是自主的个别化的探索性学习,最好的教学方式是对话交流模式。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WebBas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Web CL)既包含个体的自主学习,且包含一定的对话交流成份(如实时或非实时交互)的协同。因此,笔者认为 Web CL 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与最好的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是指借助Internet、Intranet 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多个学习者组成协作小组,共同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在此过程中,学习者借助一定的网络交互平台,分工协作,各司其职,互帮互助,发挥集体协同效应,共同完成任务。1简言之,是指利用网络技术来支持的合作学习。通过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活动,使学习者达到对学习任务的深刻理解与深化拓展的同时,也能够促进学习者高层次信息能力的发展与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能够达到两全齐美,因此倍受教育研究者的青睐。二、Web CL 的教学设计合作学习主题/任务的设计任务的选择与确定,是教学设计的关键。设计网络环境下的学习主题或任务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任务明确,活动易完成,结果易生成;为完成任务所需的智力智能和动作智能不应超出学习者的能力之外;任务的完成要依赖于网络资源和网络通讯;任务的完成要依赖于协同方式;任务应能引发学习者高级思维活动;探索结果不是唯一的,应不受“标准”或“正确”答案的束缚。学习者特征分析在网络环境中,分析学习者的特征对组织合作学习小组有很重要的意义。分析学习者的特征时,一般要考虑的因素是: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和学习动机等因素。学习动机:动机是指激发、引起个体各种行为的动力。在网络环境中,重视学生学习动机的调动,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持,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这对于学习材料的主动认知和加工具有重要作用。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在网络环境中自主学习时,在没有其他人的直接帮助下,自己对学习资源的操作与控制水平。高质量的网络学习中,正确评估学生学习能力尤为关键。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感知不同刺激,并对不同刺激作出反应这两方面产生影响的所有心理特征。 ”学生学习风格不同,对学习材料的处理、学习方法的运用等均存在不同。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了解学习者特征:查询、浏览、下载网上资料的能力;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熟练使用常用工具软件的能力;资料收集、保存能力,资料的重组、加工和再利用能力;网上学习适应能力,使用网络解决问题的意识;对学习伙伴和教师的期望值和依赖程度,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小组的建立在基于网络的学习中,建立协作小组尤为重要。协作小组的划分通常采用以下两种方法:依据学习者的学习风格、认知水平进行分组。此方法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划分组别,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又有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之分。所谓同质分组是指把学习风格、认知水平相近或相当的学习者编制为一组。所谓异质分组是指把学习风格、认知水平相差比较大的学习者编制为一组。我们通常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方法建组比较合适。也就是说各组之间成员水平优、中、差相当的分组方法,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组内成员优势互补的优势,又能保证组间整体水平大致相当,便于采用竞争的策略。依据学习者的兴趣、爱好及融洽程度分组。遵循自愿的原则学生自动结合。协作小组组内成员数目一般控制在 3-5 之间为宜。建组后,就得做好合作学习前的准备。教师及小组成员相互介绍,使学生了解的相互联系方式(如 E-mail),知道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重要性,知道应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合作学习的优缺点、以及评价方式;教师提出一些学习建议,鼓励学生,减轻学生的焦虑。合作学习的组织与实施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活动最好以自主学习为基础,合作学习为支架,竞争学习为辅助,构成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活动模式可以采用有“课堂讨论”、 “角色扮演” 、 “竞争” 、 “协同”和“伙伴”等五种。 组内开展协作性竞争与组间竞争相结合。通过组内成员伙伴式的密切沟通与积极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呈交的作品既要体现集体智慧的结晶又要能体现每位成员的不同贡献。同组内小组成绩与个人成绩密切相关,激励了组内成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组间由于引入竞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神贯注,并根据情况及时调整小组学习策略,刺激和扩大了组内的协作效应,提高了学习效率。这样,合作学习、竞争学习和个别学习相统一,既避免了个人名次的过分竞争,又适当引入组间竞争防止个人对集体的过度依赖,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和良好内在品质的形成。合作学习情境的设计合作学习情境就是创设与当前学习任务/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为协作小组共同学习服务,而非独立的、隔离的个人化的情境。因此,情境创设应当包括情境中协作小组要完成的特定任务、特定任务中的角色、为完成协作任务所需要的各种基本工具、材料、活动空间的描述等。并且这些设计结果都是与协作相关的数据信息被存入协作资源库内。如我们可以设计“学习社区” ,在该社区中,学生之间可以就某主题进行讨论,对于讨论后仍不能解决的问题还可以向专家进行咨询以获得帮助;提供协作工具,如 QQ、E-MAIL、MSN、电子讨论室等;设计讨论议题等。合作学习资源的设计网络环境下学习的基本特点是一种基于在线资源的学习。Internet 上的信息资源浩如烟海,学生搜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与合作学习任务相关的信息资源较困难,所以,设计合作学习资源非常必要。资源设计的原则是以供学生形成合作学习的探究行为,是为了支持学生学,而非支持教师的教。设计学习资源目标是让学生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