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考古_第1页
新石器时代考古_第2页
新石器时代考古_第3页
新石器时代考古_第4页
新石器时代考古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 新石器时代考古,距今1万年左右,更新世结束,全新世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从事农业和家畜饲养业,使用磨制石器,制造陶器。磨制石器、制陶业、农业和家畜饲养业是新石器时代的四个基本要素。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四个发展阶段:1、早期阶段:2、中期阶段3、晚期阶段4、末期阶段,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区系,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以鄱阳湖至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文化区磁山文化仰韶文化中原龙山文化,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区系类型,1、黄河中游地区2、黄河上游地区3、黄河下游地区4、长江中游地区5、长江下游地区6、辽河及东北草原地区7、岭南地区,一、黄河中游地区,本地区地理环境的特点黄河中游是新石器文化分布最广的地区,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本地区新石器文化主要有: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河南龙山文化、客省庄文化、陶寺文化,裴李岗文化,因首先在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发现而得名,集中分布在河南省中部,已发现同类遗址百余处,年代为公元前5900公元前5500年。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种植粟和黍,饲养家畜,兼有渔猎和采集。住房是圆形和方形半地穴式。发现氏族公共墓地,墓葬700座以上,葬式为单人仰身直肢葬,也有双人或多人合葬。随葬品有石磨盘、石斧、镰、铲。当时社会属于母系氏族社会,家族形态已逐渐进入兴盛阶段。,磁山文化,1976年发现于河北省武安磁山遗址。主要分布在河北省中南部、晋东南地区。年代为公元前6000前5700年是一种定居的原始农耕文化遗址,发现有农作物粟的灰烬,还有猪、狗、牛、鸡等家畜遗骨。出土有石器和陶器,石器有打制的和磨制的两种;陶器为褐陶,手制,质粗,器型有深腹罐、小口双耳壶、三足钵等。,大地湾文化,以陕西秦安大地湾一期遗存为代表,主要分布在关中、陕南和陇东地区,即渭河流域。年代约公元前5900前5000年发现墓葬80余座,以单人葬为主,偶见多人合葬墓。出现了早期彩陶。常在钵口绘一道红彩。陶器以大口深腹三足罐、圈足碗、杯形三足器。石器以磨制的为主,有斧、铲、凿等。,仰韶文化,1921年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分布的中心地区在渭河流域、豫西和晋南地区,是黄河中游分布范围最广、延续时间最长的一种文化。以黄土高原为中心,遍及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河北、宁夏、内蒙古南部和湖北西北部。根据分布地域和特征可分为若干类型:主要有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西王村类型或称半坡晚期类型。,仰韶文化的半坡类型,以陕西西安市半坡村首先发掘而得名,集中分布在渭水中下游地区,北及河套,东至豫西、晋南,西到陇东。出土器物以磨制石器,有斧、铲、刀、凿、磨盘和磨棒。陶器有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皆手制,典型器物有尖底瓶、细颈壶、碗、钵、彩陶盆等。半坡的聚落分为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三个部分。房屋为半地穴式的,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墓葬有土坑葬和瓮棺葬两种,葬式以单人仰身直肢为主,也有多人二次合葬和同性合葬。陶器上有刻划符号。,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1956年在河南陕县发现。分布中心在豫西、晋南和渭河流域。陶器以细泥红陶为主,制作主要用泥条盘筑,慢轮修整口沿已很普遍。典型器物有双唇口尖底瓶、曲腹碗、曲腹钵、鼎和灶。彩陶较多,施于陶器外壁。房屋有半地穴和地上两种。墓葬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葬式为仰身直肢葬。,仰韶文化的彩陶盆,庙底沟二期文化以陕县庙底沟二期遗存命名。年代BC2900BC2500年,往往叠压在仰韶文化层之上。石器出现了一些新器形,如半月形穿孔石刀、蚌镰(刀)。有半地穴房子,圆形或椭圆形。陶器以粗灰陶为主,手制或轮制,纹饰以篮纹为主,彩陶很少。器形多大型厚重的器物,有鼎、斝、盆、杯、罐等,庙底沟二期文化,庙底沟遗址出土的陶釜和灶,庙底沟二期文化的大型墓地,仰韶文化的西王村类型,亦称半坡晚期类型,或半坡上层类型。主要分布在渭河中下游,陕北、山西和陕西交界的黄河南岸及三门峡地区。石器通体磨光,钻孔石器较为普遍。陶器以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为主,灰陶次之。手制为主,口沿轮修盛行。纹饰以绳纹为主。,河南龙山文化,是庙底沟二期文化的继续,以河南为中心,包括晋南、冀南及皖西北等地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分为王湾类型、后岗类型、王油坊类型、三里桥类型、下王岗类型。陶器的特点:以灰陶为主,有少量黑陶。制法有手制、模制和轮制。器壁比较薄而且均匀,火候高,陶制坚硬。文饰有绳纹、篮纹和方格纹。典型器物有罐形鼎、斝、鬶、双耳罐、双腹盆、单耳杯。,客省庄文化,最初发现于陕西省长安县客省庄遗址的第二期文化中。主要分布在关中地区。此文化又叫陕西龙山文化。年代为BC2300BC2000年。石器以农业生产工具为主,有刀、斧、矛、凿等。骨器有铲、镞、针、锥、鱼钩等。陶器以灰陶为主,有少量黑陶和红陶,制法有手制、轮制和模制。纹饰有绳纹和篮纹等,陶器口沿上常加锯齿形花边。典型器物有鬲、双耳斝、单耳罐、双耳罐、瓮和盆等。房屋是半地穴式的,分前后室的双室,内部有袋状窖穴。墓葬除单人葬外,还有夫妻合葬。,客省庄文化的灰陶鬲,河南龙山文化的黑陶钵河南安阳发现的一处龙山文化遗址,陶寺文化,彩陶龙纹盘 陶异形器,陶寺文化,以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晋南临汾盆地.石器以生产工具和武器为主,有斧、凿、铲、锛、刀、矛、镞;骨器有铲、锥、针、镞等。陶制工具有陶刀、陶拍、陶纺轮。陶器以灰陶为主,有少量黑陶。纹饰有绳纹、篮纹和附加堆纹。典型器物有灶、鬲、罐、豆等。重要遗迹和遗物:带天井的窑洞建筑、有木构设施的水井、带夯土的城墙及彩绘云雷纹陶壶、蟠龙纹陶盘、带朱书文字的套壶、铜铃、彩绘木器、石磬、鼍鼓、土鼓和玉器等。墓葬表现出严格的等级和贫富悬殊,已按贵族等级身份使用礼器。,二、黄河上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黄河上游地区以洮河流域为中心,包括甘肃、青海和宁夏主要有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马家窑文化,以甘肃临洮马家窑遗址而得名。年代为BC3400BC2000年,发现同类遗址400余处。分类:石岭下、马家窑、半山和马厂四个类型。,马家窑文化的陶壶,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束腰罐高18.3厘米,口径15.2厘米,1958年甘肃省永登县杜家坪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骨戒指,马家窑文化的精美石刀,马家窑文化主要代表是柳湾墓地,位于青海省乐都县。有墓葬1700多座上:彩陶带嘴陶壶下:彩陶人像陶壶,马家窑文化的彩陶,马家窑文化的蒸食物用的陶制器具,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双耳罐,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双连杯,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高10.8厘米,口径8厘米,1975年甘肃舟曲县北山坪出土,舟曲县文化馆藏。泥质橙黄陶,由两个小型敛口圆底罐相连,底座为圈足成杯形式,有穿孔。施黑色彩绘于杯的口沿,上腹纹饰为波浪形状,线条宽长,乍看有如波涛汹涌,可见技法娴熟。,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圆圈纹壶,马家窑文化人物舞蹈纹盆,齐家文化,陶瓮(左上)三角纹彩绘陶片(右上)器耳部陶片(右中上)器耳部陶片(右中下)三角纹彩陶双耳罐(右下),双大耳罐青海省大通县出土,齐家文化的白玉斧,齐家文化的铜镜,齐家文化,因发现于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遗址而得名。分布在甘、青境内的黄河沿岸及其支流渭河、洮河、大夏河、湟水流域,宁夏南部与内蒙古西部也有零星发现。该文化的早期年代为公元前2000年左右,下限还当更晚。展现了黄河上游地区原始氏族公社解体和阶级产生阶段的生产水平和社会状况。陶器特征明显,以红陶为主。彩陶有黑彩、红彩和紫红彩。典型器物有双大耳罐、高领双耳罐、浅腹盘、镂孔圈足豆、袋足鬲等。出现了红铜器和青铜器。三个类型:七里墩、秦魏家、皇娘娘台经济生活,三、黄河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黄河下游指山东省的鲁中、鲁南山地和鲁东丘陵地区,历史上成为海岱文化区。本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发展序列是: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典型龙山文化(或称山东龙山文化)。,白陶鬶 1959年山东泰安大汶口出土,彩陶背壶,1959年大汶口墓地出土,大汶口文化黑陶罐,19741975年山东省胶县三里河遗址 出土,黑陶盒、黑陶双耳杯和黑陶单耳杯,北辛文化:本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陶鼎,北辛文化的石磨盘和磨棒,大汶口文化的刻纹陶尊,大汶口文化的石镐,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黑陶镂孔高柄杯,大汶口文化的陶器,大汶口文化的镂孔陶器,大汶口文化的陶宝足鬲,大汶口文化的石匕首,大汶口文化的石锛,山东龙山文化,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遗址而得名,又名典型龙山文化。年代为前2500前2000年分布于山东中部、东部,包括苏北、皖北和豫东地区。,龙山文化的白陶鬲,龙山文化的细柄高足镂孔黑陶杯,龙山文化的陶杯,龙山文化的陶豆,龙山文化的陶碗,龙山文化的灰黑陶豆,龙山文化的石斧,龙山文化的白陶鬶,带文饰龙山文化白陶罐,龙山文化的玉神人,龙山文化的三足黑陶鼎,龙山文化白陶鬶形盉,岳石文化,1960年发现于山东省平度县东岳石村遗址年代为前1900年前1600年间,岳石文化的灰陶罐,四、 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文化,本地区新石器早期文化年代大约为前12000年前7000年。发现栽培水稻的遗物植硅体属于新石器的文化有:彭头山文化、城背溪文化、皂市下层文化;属于新石器晚期的文化有: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彭头山文化,发现于湖南沣县彭头山遗址,主要分布在洞庭湖平原。 年代约为公元前69006300年 发现居住遗址、围壕聚落和大量墓葬;特别是发现了中国目前最早的大批量栽培稻实物。,城背溪文化的陶器,城背溪文化的石器,皂市下层文化,以湖南省石门皂市遗址下文化层命名 分布于洞庭湖周围的湘北地区 年代为前5800前5100年 发现房址和稻谷遗存及中国目前最早的白陶,大溪文化的彩陶筒形瓶,大溪文化的陶器,大溪文化的玉璜,大溪文化的彩陶筒形瓶,大溪文化的彩陶碗,大溪文化的玉人面形佩,大溪文化的彩陶瓶,屈家岭文化 年代约为公元前2550前2195年。主要分布于长江中游江汉地区。早期以黑陶为主,晚期灰陶为主,少量红陶。陶器以手制为主,少量轮修,烧成温度900左右。器型有高圈足杯、三足杯、圈足碗、长颈圈足壶、折盘豆、盂、扁凿形足鼎、甑、釜、缸等,蛋壳彩陶杯、碗最富代表性。陶器大部分素面,少量饰以弦纹、浅篮纹、刻划纹、镂孔等。由部分彩陶及彩绘陶,有黑、灰、褐等色彩,纹样以点、线状几何纹为主。,屈家岭文化的红陶瓮,石家河文化,中国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因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群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湖北及豫西南和湘北一带。为承袭屈家岭文化演变而来,年代距今约46004000年。该文化出现如石家河遗址群那样的中心聚落,由邓家湾、土城、肖家屋脊等数十处遗址组成。当时的经济生活以稻作农业为主。,石家河文化的玉虎头,石家河文化的白玉虎,五、长江下游的新石器文化,主要有以下文化: 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 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的炭化稻壳:,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是长江下游以南一种较早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因在浙江余姚县的河姆渡遗址首先发现而命名。年代为前5000年前3300年,河姆渡文化的陶器,河姆渡文化陶器以夹炭黑陶为主(似在陶泥内掺有植物茎叶或稻壳烧制而成),并有一些砂质灰陶与泥质灰陶,皆为手制,烧成温度较低。器表以饰印绳纹为多,绳纹多饰在陶釜的陶罐的腹部。有的陶器刻划了凤鸟、猪、鱼等动物形象,这些形象又往往与稻穗、树叶等植物形象刻划在一起。有少量在泥质夹炭黑陶的磨光表面,并用褐彩绘制出植物图象的彩陶。陶器的器类品种中,炊器有砂质陶釜,三足鼎和镂孔陶甑;饮食器有大口、深腹杯,带耳或带握手的平底 钵与大敞口、斜壁盘等;盛储器有陶罐等。,河姆渡文化的陶器,河姆渡文化的黑陶钵,河姆渡文化的骨耜,马家浜文化,马家浜文化是太湖流域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文化,因1959年首次发现于浙江嘉兴马家浜而定名,距今约6000年左右。在青浦区崧泽遗址下层和福泉山遗址西测也发现了马家浜文化村落遗址,这是上海地区历史最为久远的人类居住地,是上海地区最早的居民。,马家浜文化的陶鬶,崧泽文化,崧泽文化的陶豆,良渚文化的陶鼎,良渚文化的双鼻壶,良渚文化椭圆刻符豆,六、辽河及东北草原地区,辽河及东北草原地区,包括东北三省和内蒙古。 主要有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富河文化,兴隆洼文化,以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为代表分布于燕山北麓的大凌河、老哈河和辽河下游一带年代为BC6100BC5300年陶器以夹砂陶为主,纹饰以压印复合纹最为典型,器形有筒形罐、钵、碗等发现160多座房屋的完整聚落,兴隆洼遗址,兴隆洼文化的筒形罐,兴隆洼文化的玉器,赵宝沟文化,赵宝沟遗址面积约9万平方米。房址平面呈方形或正方形,也有呈梯形,皆为半地穴式建筑,成排分布。与兴隆洼文化相比,赵宝沟文化的聚落规模明显增大,但二者在社区布局方面有很强的共性,如房址均成排分布,面积有大小之分等。赵宝沟文化石器的主要特点是磨制器与丰富的细石器共存。石质的生产工具主要有尖弧刃石耜、扁平体石斧、弧刃石刀、磨盘和磨棒等。尊形器是赵宝沟文化的典型陶器之一。敛口或直口,长粗颈,扁圆腹,底部略内凹。器表磨光后,在腹部多压划几何纹样。,赵宝沟文化的发掘现场,赵宝沟文化的陶尊,赵宝沟文化的石器,红山文化的玉龙,红山文化的玉器,红山文化是北方地区新石器时期文化中较重要的文化,它被发现于1935年,这种有彩陶和细石器共存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954年被命名为“红山文化”。红山文化的分布范围大致为:北起赤峰市乌尔吉木伦河流域,南到朝阳、凌源、河北北部,东至通辽市、锦州地区。 红山文化以彩陶、之字纹陶器、细石器以及特有的掘土工具石耜和桂叶形双孔石刀为基本特征。红山文化的陶器,有泥质陶和夹砂陶两种,均为手制,泥制陶略多于夹砂陶。泥质陶多为红色,器形较常见的有钵、盆、瓮、罐等,多是容器,都是小平底。其中钵都为“红顶碗式”,有深腹、浅腹两种。罐有小口双耳罐、长颈深腹罐、敛口罐等。泥制陶器的主要花纹是黑色和紫色的彩纹,其中以平行线、三角形纹、鳞形纹最具特点,也偶有少量“之”字形压纹。夹砂陶为褐色,器形少,陶质粗,火候低。主要器形是大口深腹罐(大口,深腹、小平底)。器表多饰有横压的之字纹和直线划纹。红山文化的石器以磨制为主,大型石器中富有特征的器物是耜和桂叶形双孔石刀,器形主要有烟叶形和草履形两种。桂叶形石刀通体磨光,刃、背部弧形相对称,这些表明红山文化中农耕经济已比较发达。,红山文化中发现的动物骨骼比较少。其种类有牛、羊、猪、鹿、獐等。牛、羊、猪应是家畜,从中可以大致了解到红山文化的先民们过着以定居为主,兼有畜牧渔猎的生活。 红山文化出土的勾云形玉器总数已达20余件,勾云形玉器包含两个基本主题勾角和小凸。利用勾角和小凸不同方式的组合构成了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的各种形态,其中尤以1971年在翁牛特旗三星他拉乡出土的大型墨绿色玉龙为代表。它高约26厘米,猪首蛇身,蜷曲若勾。分析这些勾云形玉器的造型,大致可分为四类“一为装饰类(如环、珠、玦等);二为工具类(如斧、棒、纺瓜等);三为动物类(如猪形、鸟形等);四为特殊类(如璧、箍形器等)。其中箍形器是红山文化玉器群中典型器类之一。把以上几种类型的玉器形状与当时的文化联系起来看,红山文化特殊类和工具类玉器应为满足宗教典礼需要而制作的。,八十年代以来,在辽宁省喀左县东山嘴和凌源、建平两县交界处牛河梁,又发现了红山文化宗教遗址“女神庙”和积石冢。东山嘴遗址中心为一座大型方形石砌建筑基址。基址总体布局按南北轴线分布,注重对称,这种具有我国传统特色的建筑群址,在我国新石器时代还是首次发现。多处基址都有陶塑人像群出土,说明这是一处当时人们从事祭礼等活动的场所。,红山文化的“女神像”,红山文化的彩陶器座,桑志华神父,红山文化的彩陶碗,红山文化的彩陶罐,富河文化据放射性炭素测定,年代为距今五千年左右。以首先发掘的富河沟门命名的。它也是一处聚落遗址,富河文化的村落分布在河旁的山冈或高地上,房屋建于朝阳的南坡。村落的规模,大的如富河沟门,遗址有一百五十座以上的房屋,小的如金龟山遗址,只有四十一座以上的房屋。房址大多为方形,也有个别为圆形。 富河文化的陶器都是夹砂陶,质地疏松,火候不高。陶器表面的颜色为褐色,以黄褐色居多,灰褐色次之。陶器表面不论有无纹饰,都经过压磨。纹饰主要是压印纹,最多的是横“之”字形篦点纹。器形主要是大口筒形罐,还有钵(碗)、杯和斜口罐等。大口筒形罐的特点是:大口,深腹,腹壁较直,口与底直径的比差,不似红山文化的大口深腹罐那样悬殊。 富河文化大型石器绝大多数为打制,形状规整,制作精致,不同的形制,适于不同用途。,富河文化中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也有相当多的骨器。在富河沟门遗址中,骨质工具的种类由锥、镞、刀柄、针、鱼钩、鱼镖、有齿骨器等。富河沟门遗址中发现的动物骨骸比较多,其种类有野猪、鹿、黄羊、狐、松鼠等。上面有加工的痕迹,其用途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当时人制作工具剩余的原料和废弃的半成品;二是使用后抛弃的碎骨。 富河文化遗址的骨器中发现有卜骨,这种卜骨用鹿或羊的肩胛骨制成,仅有灼而无钻、凿痕迹,未经修整,它是我国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卜骨。富河沟门遗址所反映出当时的自然环境属于山地森林地区,不同于现代的沙漠草原地区。富河文化的先民们,有定居的村落,有掘土工具、谷物磨碎工具,说明当时有一定的原始农业;而由大量的猎获的野生动物和一些渔猎工具表明:渔猎经济在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第四章 夏商周考古,考古发现与研究,夏商周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特殊的阶段:华夏文明的各源流开始汇聚,中国最早的王朝诞生并定鼎中原,中国文明和华夏传统的若干基本特征渐趋成熟,中国古代文明由兴起到繁盛中国古文献对这段历史的记载却过于简略。自太史公作史记始,一代代中国学者为考据其史实、断定其年代而殚精竭虑,试图澄清历史与史前、文明与野蛮之间的迷雾,廓清华夏文明的起源。,二里头文化,新中国成立后,古史学家徐旭生根据文献记载,认定夏人活动区域在豫西、晋南,于1959年率队进行考古调查,发现了二里头等遗址,为探索夏文化迈出重要一步。此后,考古工作者对二里头遗址及与其文化内涵相似的遗址进行了多年发掘,发掘出两座规模较大的宫殿基址,确定了“二里头文化”(属夏文化)的命名。,二里头文化的铜爵,二里头文化因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而命名。根据其时间的不同,又可区分为二里头文化早期和二里头文化晚期。出土的陶器鼎多鬲少,另有夹砂长腹罐,大口尊,圈足盘、平底盆、豆、小罐等,酒器有觚、爵,盎等。二里头陶器的质料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较多,黑陶 (包括黑皮陶)和棕陶次之,红陶已极少出现。陶器成型技术基本上都是轮制,兼有一些模制与手制。常见陶器作炊器用的主要是鼎,罐,甑。陶鼎多为敛口、深圆腹、圆底。三乳形矮足或扁状高足的罐形鼎,但也有极少数敞口,浅腹,圆底,三扁状高足的盆形鼎;陶罐多为敛口、深腹略鼓的平底罐,圆底罐还很少发现,另有极少数口沿上饰有纽状花边的小陶罐;陶甑多为敞口、深腹,平底的盆形甑,罐形甑则己很少见到。,二里头文化的鸭形陶器,二里头文化的陶鼎,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二里头发现的青铜器不多,是一些小具和兵器矢镞及戈等,但同时也发现了青铜礼器爵。二里头文化中的青铜礼器出土于二里头文化第三期。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一般无纹饰,但有些爵的杯体正面有一排或二排圆钉状纹饰。有的腹有圆饼突起,虽然二里头文化青铜礼器上未见动物形纹饰,但二里头出土的青铜戈的内部,已有变形的动物纹饰,因而不能排除青铜礼器上出现动物纹的可能。,早商文化二里岗文化,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商代早期的首都郑州商城,逐渐显露地面了。1950年秋,业余爱好考古的小学教师韩维周,在郑州二里岗一带采集到若干绳纹陶片和磨光石器,经鉴定为商代遗物,引起了考古界的重视。1952年,来自北京和华东五省一市的考古精英相聚郑州,对二里岗进行大面积的考古发掘,出土了丰富的商代遗迹和遗物。这类文化遗存后来被命名为商代二里岗文化。,郑州商城,郑州商城遗址是商代前期的都城遗址,总面积约25平方公里。城址的平面近似长方形,四周是高筑的城墙,城墙周长约7公里。城址包括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居民区、墓葬区几部分,发现有宫殿、居址、窖藏、墓葬以及冶铜、烧陶、制骨作坊等遗迹。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铜器、玉器、骨器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此外,还在城址内的两处窖藏内发现了大批王室青铜礼器。 意 义: 郑州商城遗址的发现,对认识商代前期历史和中国早期青铜文明有重要的意义。,偃师商城,商代早期都城遗址,位于中国中部河南省的偃师市。 年 代: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400年。偃师商城遗址是一处商代早期的古城址,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城址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长1700余米,东西宽1215米740米,包括大城、小城、宫城三重城垣。城址内发现有城门、道路、宫殿、居址等遗迹,并出土大量石器、陶器、铜器、玉器等遗物。从已发现的遗迹来看,偃师商城内既有大型宫殿建筑,又有军事防御设施,具备了早期都城的规模和特点。 意 义:偃师商城是目前夏商时期布局结构最清楚的都城遗址,它的发现为夏文化和商文化的分界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偃师商城铜斝,殷墟,商代后期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安阳小屯村附近,横垮洹河两岸,总面积达50平方公里。整个都城以王室宫殿为中心,有比较严格的规划和布局。洹河南岸为宫殿、作坊区,分布有宫寝、宗庙、储藏粮食和其他物品的窖穴,以及生产铜器、陶器、骨器、玉器的手工作坊。宫殿区外,有一道保护宫室的壕沟。洹河北岸为墓区,分布有王陵、贵族墓地以及数以千计的杀殉坑、祭礼场。遗址的西北部为平民墓葬区。此遗址出土大量的甲骨刻辞,对研究商代的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殷墟的发掘始于192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殷墟又不断的进行大规模的科学发掘,仅墓葬就发掘近2000座,出土了大量中型墓,有殉葬者15人。墨子节葬篇说:“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这种说法和殷代的情况是符合的。,殷墟,殷墟甲骨,三星堆遗址,三星堆位于广汉城西11公里处的三星村,这里发掘的大量古蜀国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玉石礼器、陶器及其加工作坊、古城墙、住宅遗址等,说明这里曾是古蜀国都城,并已被列入我国古代五大商城之一。三星堆遗址面积达12平方公里广阔,是四川境内目前所知一处范围最广、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古蜀文化遗址。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周原遗址,地理位置:周人灭商以前的都邑和西周城址,位于中国西北部陕西省的歧山、扶风两县。 年 代: 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8世纪。 简 介: 周原遗址是商代晚期周人的都邑和西周城址。遗址面积广大,内涵丰富,包括有西周时期的墓葬区、宫殿建筑群区、制骨作坊、制陶作坊、制铜作坊、平民住宅区等遗迹。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骨器、玉器、铜器等遗物。1977年,又在建筑遗址的窖穴内出土了17万片卜骨和卜甲。周原遗址最重要的发现,是出土了大批窖藏青铜器,迄今共发现铜器窖藏30多个,出土青铜器1000余件。意 义: 周原遗址的发现,为探索先周文化的起源,西周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以及物质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周原出土的青铜器,青铜礼器,青铜礼器十分发达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区别于其他国家古代青铜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之一,这也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本质特点。礼器的发达是由中国古代奴隶社会异常强大的“宗法血缘”关系决定的。人们对祖先、对神灵的崇拜远远超越了对于自身的认同。夏代已出现了青铜礼器。到了商代,特别是商代晚期青铜礼器已十分发展成熟,主要的器类都已具备,主要有食器、酒器、水器、和乐器,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可识文字,是书写或隽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卜辞,亦有少许的记事文。然而,它的发现却是近代史上的事,是在清光绪二十五年(1889)由王懿荣发现的。据统计,已发现的甲骨文有十五万片以上,不重复的字约有四千五百多个,可识的约有一千五百字。这些字用尖利的工具契刻,也有用类似毛笔所写的墨书或朱书文字。笔画瘦硬方直,线条无论粗细都显得遒劲而有立体感,表现出契刻者运刀如笔的娴熟技巧。书法风格也随着时期的不同而迥异,或纤细谨密,或草率粗放。,金文,比甲骨文稍晚出现的是金文,金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以,钟鼎文 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金文的内容是关于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的记录,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金文字体整齐遒丽,古朴厚重,和甲骨文相比, 脱去板滞,变化多样,更加丰富了。金文基本上属于籀篆体。这些文字,在汉武帝时就已被发现,当时有人将在汾阳发掘出的一尊鼎送进宫中,汉武帝因此将年号定为元鼎(前116)。以后金文又陆续有所发现。宋代文人欧阳修、赵明诚都善书,对金文作过研究和记载。,金文,大公鼎 毛公鼎,内蒙古的青铜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当中原地区由新石器时代经过铜石并用时代而进入青铜时代的时候,内蒙古地区的先民们也已开始使用青铜器。1960年在内蒙古赤峰市发掘出的夏家店下层遗址中分辨出一种具有明显特征的青铜文化,命名为夏家店下层文化。它的年代晚于中原的龙山文化,并不晚于黄河流域早期青铜文化,属夏商时期北方青铜文化。 陶器中以筒形鬲为典型器物,富有特色,是其它文化所没有的。陶器以灰色陶为主。陶质有砂质陶、夹砂陶、泥质陶。器表除素面外,多饰绳纹,篮纹和附加堆纹也占有相当比重,有的尊、豆、筒形鬲等拟制陶器普遍施一层褐色或黄色陶衣。也有一些彩绘陶。,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生产工具主要还是石器,主要有打制和磨制的铲、斧、刀、锛、凿等。另外在夏家店下层遗址中还发现很多的骨器,尤以锥和镞最多。住址中还堆积有猪、狗、羊、牛和鹿科动物的骨骼,以猪骨较多,说明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驯养的动物是较多的。还发现有卜骨,特点是用牛、鹿等动物的肩胛骨或较厚的长骨做成长条形,钻好圆穴的钻,然后在钻内灼炙,这与同地区时代较早的富河文化及时代较晚的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卜骨都不同,它们的卜骨都是有灼而无钻、凿。 发现有青铜器,但数量不多,而且多为小型工具或装饰品。从遗址中出土的铜刀和镞等,形制与商代的一样,但出土的铜耳环则不见于商文化,应是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青铜器 从赤峰市敖汉旗大甸子墓葬中出土的小型铜铸件来看,这里的人们早已脱离使用金属的初级阶段;而从不断发现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大型青铜器来看,更能够证明夏家店下层文化是与黄河流域青铜文化并存的早期北方青铜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房址多在沿河两岸的高地,房址周围常有土墙和壕沟作为防御设施。房址可分为地面建筑和半地穴式两种,数量有数十座至百余座。土墙多以石块或夯土制成。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墓葬排列密集而有规律,都是长方形竖穴墓,多为单人葬,葬式多为侧身直肢葬。但墓中箱形葬具不同,有木制、石制或以土坯垒砌而成。墓内都有随葬品,从随葬品来看:女性以纺轮随葬,男性以斧、箭等随葬。墓葬中虽保留着氏族社会的传统,但已看出男女分工和贫富差别。赤峰大甸子墓地贵族大墓出土的代表权力的铜手杖、精美玉器、仿中原铜器的彩陶礼器等都反映出当时较为复杂的社会结构。文化的分布范围很广,北部越过西拉木伦河,南面越过河北省拒马河,西到张家口、宣化一带,辽河以西包括京津地区在内的燕山南北。,夏家店上层文化,北方地区的一种青铜器时代文化。因1960年在今属内蒙古赤峰夏家店发掘确认而得名。分布范围和夏家店下层文化大体相同。其年代据所出青铜器及碳14法测定,大致相当西周到春秋早期。陶器多夹砂,质粗松,火候低,皆手制。有些器形有明显特征,如鬲的空足大多为浅而圆的半球形,不分档。房屋有半地穴的,也有地面的,房外有贮藏用窖穴。墓葬为土坑竖穴,有的有木质葬具,有的则以石块围筑。男性墓主有的随葬戈、矛、短剑、镞、饰牌等青铜器,并有随葬成组礼器。夏家店上层文化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显著不同,反映了商、周之间这个地区所发生的重大变化。,夏家店上层文化的青铜阴阳剑,夏家店上层文化的青铜器,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器物:陶鬲(右上)、青铜短剑(中)、陶鼎(左下),夏商周断代工程,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对历史文化遗址的发掘,对甲骨文等古文字的鉴定以及对古天文学记录的整理,于2000年11月9日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该年表把中国的历史纪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推定以周武王讨伐商纣王为标识的商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并明确了公元前841年以前西周十王的具体在位年代;推定夏商分界年代为公元前1600年,并明确了商武王以下十二王的在位年代,对于商代前期的历史给出基本的年代框架;推定夏代始年为公元前2070年,也相应提出了夏代基本的年代框架。“夏商周断代工程”使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夏商周三代有了年代学标尺,理清了先秦历史的起承转合和发展脉络,填补了我国古代纪年的一段空白,制定了迄今为止最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周年代表,为继续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打下了基础。同时,该工程的顺利完成也开启了二十一世纪交叉学科共同研究的范式。,第五章 战国秦汉考古,战国时期(前475前221)物质文化的分区及特点:1、三晋两周地区,即黄河中游地区。最早出现金属货币,主要使用布币。随葬品用鼎、豆、壶为主的成组器物。葬式采用微曲的屈肢葬。2、燕国地区,指华北北部至长城南北。钱币为刀币、布币并行。随葬品以鼎(鬲)、豆、壶为主。采用微曲的屈肢葬。使用饕餮纹和山字纹半瓦当。3、齐国地区,指胶东半岛至山东西部地区。钱币用刀币。随葬以鼎、豆、壶、舟为主。葬式多数为仰身直肢葬,个别为曲肢葬。使用树木纹半瓦当。4、秦国地区,指泾水、渭水流域。使用圜钱。随葬品以鬲(釜)、盒、壶(罐、瓮)为主,葬式采用蜷曲特甚的屈肢葬。使用鸟兽纹、葵纹等圆瓦当。后期有规模较大的宫殿建筑。,5、楚国地区,指长江中游,重点是江汉平原至洞庭湖平原。铁兵器使用较多。漆器工艺突出,还有薄釉硬陶工艺。使用郢爰钱和蚁鼻钱(鬼脸钱),随葬器物以鼎、敦、壶为主,采用仰身直肢葬。秦朝及西汉全国物质文化分区:1、关中地区,经济最发达。2、关东地区,经济、文化也很发达。3、河西、河套的长城地区,经济文化较落后。4、江淮流域等南方地区,楚文化较明显。五铢钱成为全国统一货币。东汉时期,墓葬中出现了类似庄园经济的建筑。后期壁画墓木流行。战国秦汉时期,内蒙古地区为北方游牧民族的活动区域。战国时有林胡、楼烦。秦汉时,匈奴和东胡在这里活动。,内蒙古境内的战国秦汉古城,云中郡,战国赵置,秦、汉沿袭,治所在云中,即今托克托县古城村古城。辖境较秦代缩小,主要辖有今天内蒙古黄河以东呼和浩特平原部分地区。五原郡,秦九原郡,元朔二年(前127年)更名,治所在九原,即今乌拉特前旗三顶帐房古城,辖境相当于今天的内蒙古后套以东,阴山以南,土默特平原以西地区。定襄郡,汉高祖分云中郡置,治所在城乐,即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辖境包括今天呼和浩特平原部分地区。右北平郡,战国燕置,秦汉沿袭。治所在平刚,即今内蒙古宁城县黑城村古城。辖境包括今内蒙赤峰市英金河以南地区。西河郡,元朔四年(前125年),汉武帝分云中、太原等郡地置,治所在平定,即今杭锦旗霍洛柴登古城。辖境包括今天的内蒙古黄河以西的鄂尔多斯高原部分地区。上郡,战国魏置,秦汉沿袭。辖境相当于今天的陕北及内蒙古乌审旗和鄂托克前旗等地。,内蒙古战国秦汉的墓葬,汉代墓葬的特点:总趋势是从竖穴墓向洞室墓发展。西汉用大的空心砖砌墓室,东汉则用小砖砌墓室。在内蒙古发现的汉墓主要有土坑墓、木椁墓和砖室墓。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 是中国东汉晚期的大型壁画墓。墓主不知何人。墓在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新店子村西。19721973年发掘。为带有斜坡墓道的穹窿顶多室砖墓,全长19.85米。墓室早年被盗,但壁画基本完好。壁画绘满全部墓壁及墓顶,共46组,总面积百余平方米,是已发现汉墓中壁画最多的。墓中还有墨书题榜240多条。壁画以出行图的形式,表现墓主从举孝廉到为郎而进入仕途,直至最后官至使持节护乌桓校尉。画面连车列骑,冠盖相望,声势煊赫。其中宁城护乌桓校尉幕府图描绘了墓主接见乌桓首领的壮观场面。此外,还有墓主日常生活、庄园财富、庖厨宴饮、乐舞百戏、农耕放牧等图画,以及云气、仙人、四神等图像。壁画对研究东汉晚期的社会生活、庄园经济、边疆地区生产、东汉王朝与乌桓等北方民族的关系等有重要意义。,宁城护乌桓校尉幕府图,内蒙古境内的战国秦汉长城遗迹,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长城遗迹,在内蒙古地区分布的最多,总长度约占全国长城遗迹的三分之一。战国时期,魏、秦、赵、燕等国都曾在今内蒙古地区修筑长城。魏国防御秦国在黄河之西兴筑了河西长城,总长约600余公里,现内蒙古地区保存的遗迹,仅在准格尔旗境内发现一段残迹,东距黄河约20公里。秦国并魏国上郡十五城后,兴筑长城约1100余公里,起自甘肃临洮,经陕西吴旗、横山县境,入准格尔旗西,北伸至十二连城。赵国防御匈奴南下,兴筑赵北长城,起自河北蔚县,沿洋河入内蒙古境,至乌拉特前旗乌拉山南麓止。燕国势力扩抵燕山北后,防御东胡人南下,兴筑燕北长城,自河北省康保县境起,东伸内蒙古正蓝旗一线,又经河北围场,入赤峰市区北,穿敖汉旗进辽宁省境。在内蒙古地区的秦长城,自鄂尔多斯高原西部伸入,经乌海市,越黄河,入狼山南麓,经乌拉特前旗入固阳县境,经武川县南折入呼和浩特市北郊,再东伸入卓资县,经河北围场,入赤峰市南,一直延伸至辽宁省境内。,汉代沿用秦长城并加固改造。内蒙古境内可见汉代筑的长城三段。(1)乌拉山南麓起至包头市昆都仑沟口,西至乌拉持前旗西山嘴卧羊台。(2)阴山和贺兰山以北的荒漠筑长城两条,其相距5至50公里,南长城东起武川县,经固阳县,乌拉特后旗,伸入蒙古国境内;北长城东起固阳县境,经达茂旗、乌拉特后旗,穿越蒙古国境内,呈西南走向,与额济纳旗境内的汉长城相接。内蒙古东部地区赤峰境内还有一道汉长城。它由河北省承德境内向东进入赤峰市宁城县大营子山区,再向东进入喀喇沁旗的老哈河西岸,延伸至辽宁省朝阳地区。,秦直道,就在修筑万里长城的同时,秦王朝于公元前212年,从咸阳附近的云阳县甘泉山(今陕西淳化县北)开始,直达九原郡治所(今包头市西),修筑了一条直南直北的大道,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秦直道。这条秦直道由陕西进入鄂尔多斯,经过乌审旗的北面和东胜市的西南,跨过黄河,到达包头西,全长一千四百多公里,穿越了我国现在的七十多个县。秦直道动用了数万劳工,经过两年半的时间,推土运石,堑山湮谷,修筑而成。现在我们在东胜市西南90华里的漫赖乡,仍能看到残存的一百多米的秦直道遗迹,路面宽约二十二米,路基高一米至一点五米左右。,第六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考古,一、内蒙古地区鲜卑遗迹1、拓拔鲜卑的先祖石室嘎仙洞位于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方向公里处,是鲜卑族人的发祥地。“嘎仙”是鄂伦春语,“猎民之仙”的意思。洞口高12米,宽19米,洞内南北长92米,东西宽27-28米,穹顶高20余米,犹如大厅,可容数千人。洞内正中有一块被称为“石桌”的天然石板,用来祭祖的。洞府是部落成员聚会的地方,洞内地面杂陈着碎石兽胄,有明显的火烧痕迹。洞内西壁上有北魏太平真君拓跋焘派遣中书侍郎李敞来祭祖时刻的铭文。嘎仙洞为拓跋鲜卑祖先长期居住的石室。洞内的文化堆积最深达1.9米,出土有骨镞、石镞、陶器和打制石器,说明洞内生活的鲜卑人过着以打猎为生的原始部落生活。,嘎仙洞,嘎仙洞,嘎仙洞内的石刻祝文,在距洞口15米的西侧石壁上,有一处石刻祝文,高度与视平线相齐,竖行,通高70厘米,通宽120厘米,共19行,每行1216字不等,字体大小不一,约36厘米,全文201字,汉字魏书,清晰可辨。刻辞的内容是北魏第三代皇帝拓跋焘派遣中书侍郎李敞来这里致祭时所刻的祀文,首行刻“维太平真君四年癸未岁七月甘五日”,“太平真君”是北魏第三个皇帝拓跋焘的第五个年号,“四年”为公元443年,与魏书记载基本相符。,2、完工墓群是内蒙古地区发现的鲜卑早期墓群 ,在呼伦贝尔盟陈巴尔虎旗完工发现的。还保持着家族丛葬的制度,尚可见到埋殉完整马匹的风俗。随葬品以骨器为主,亦有手制陶器、铜器。三个袋形足的陶鬲,说明了该地与黄河流域文化的悠久联系。铜制的小型饰具上,则可见到匈奴的影响。,3、扎赉诺尔墓群,4、南杨家营子遗址和墓葬南杨家营子位于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北约三十五公里处,拓拔鲜卑在此停留了一段时间后,继续向西跋涉千里,来到燕山、阴山的“匈奴之故地”。在此先后发现了鲜卑族的遗址和二十余座墓葬,从出土物和埋葬习俗看,与完工、扎赉诺尔墓葬同属一种文化。这里应当是拓跋鲜卑部众在诘汾率领下,由呼伦贝尔大草原迁至大兴安岭南段、乌尔吉木伦河时的遗迹、墓葬。出土的文物不如扎赉诺尔墓的丰富,这与他们在这里停留的时间不长有关。但是,出土物的制作水平提高了,铁器的使用范围也扩大了,反映他们的经济有所发展。从南杨家营子墓葬制度来看,不仅贫富差别明显,而且男女分工也较清楚,墓葬中小孩随父亲葬,反映了父权制的确立。拓跋鲜卑在南杨家营子一带时,已是在檀石槐的部落大联盟瓦解之后。,5、盛乐故城 盛乐古城位于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境内,面积约4平方公里,北魏初年建都于此,名盛乐,唐代时设单于大都护府。此前曾在这个古城及其周边墓葬区考古发现战国至元明各个时代的考古学文化遗存,因此它被认为是内蒙古地区面积较大、保存较好、跨越历史年代最长的古城遗址。2001年,它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北魏军镇遗址 北魏王朝建立后不久,为了保卫首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区),防止阴山以北柔然的侵扰,便开始在北部边境置镇建戍,屯兵以驻守。其中的六个最为重要,称为六镇,自西而东分别为: 沃野镇(今内蒙古五原县)、 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县西南)、 武川镇(今内蒙古武川县土城梁)、 抚冥镇(今内蒙古四子王旗东南土城子), 柔玄镇(今内蒙古兴和县台基庙东北), 怀荒镇(今河北省张北县境)。 后来又增加了高平、御夷、薄骨律三镇,共九镇,但前六镇比较重要。,二、隋唐时期内蒙古境内的古城和遗迹,1、单于都护府 位于和林格尔县上土城村北。北距呼和浩特市40公里,位于呼和浩特平原南端,西临宝贝河。南部为西汉定襄郡治成乐县城址,北魏初期又在此建立盛乐城,唐代单于都护府建于汉、北魏城址之北,平面呈不规则的五边形,周围约8公里,现今残存城墙高约6米,东门及瓮城遗迹还很清楚。城内建筑遗迹甚多,地下蕴藏文物也甚丰富。城外唐墓较多,历年均有所发现,出土有墓志等文物。详细,2、天德军军址 位于巴盟乌拉特前旗额尔登宝力格乡。在此发现了一座唐墓,墓为砖砌穹隆顶单室墓,尸床上有一男三女四具尸骨,墓中出土有典型的唐代陶罐、白瓷碗、铜镜、玉石等文物。墓中发现墓志铭一方,明确记载着墓主人王逆修,生前曾任职唐天德军州防御都虞侯,卒后葬于天德军城南五里,解决了天德军军址的位置问题。,3、东、中、西三受降城唐景龙二年(708年),在内蒙古阴山通往南北的交通要道上修筑了三受降城。东受降城即今托县东岗上的大皇城;中受降城在今乌拉特前旗东与包头接近一带,具体位置待定;西受降城在今乌拉特中旗库仑补隆村东的古城。,4、隋唐胜州榆林城 1963年,在伊盟准格尔北的十二连城发现一合唐开元十九年(731)的姜义贞墨书砖墓志,证实了十二连城所在地的古城即隋唐胜州榆林城故址。,第七章 内蒙古辽、金、西夏考古,一、内蒙古辽代考古1、辽五京、古城及宗教建筑辽五京:辽上京、中京、东京、南京、西京的总称。辽太祖神册三年(918)建国修建皇都。会同元年(938),辽太宗名皇都为上京,设临潢府。辽太祖灭渤海,建东丹国。天显三年(928),辽太宗迁渤海居民于东平郡,升号南京。六年,废东丹国,于南京设中台省。会同元年,得后晋所献燕云十六州地,升幽州为南京幽都府。原南京改称东京辽阳府。上京、东京、南京于同年设立,合称三京。统和二十五年(1007),辽圣宗在奚王牙帐建立新都,号中京大定府。与原三京合称为四京。开泰元年(1012),改东京幽都府为析津府。重熙十三年(1044),辽兴宗升大同军为西京大同府。辽兴宗以后,始有五京。五京是各地区的统治中心,各领有军州府县,故又称五京道。 东京辽阳府(今辽宁辽阳)、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 城西大明乡)、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南京析津府(今北京) 。,辽上京,辽上京城西墙辽上京南塔,辽代的奉陵邑,辽代帝陵多依山为陵,陵前建享殿。还置有奉陵邑和守陵户,如祖陵的祖州、怀陵的怀州、显陵的显州、乾陵的乾州、庆陵的庆州等,其中祖、怀、庆三州的城址至今尚存。 辽祖州为辽太祖开国皇耶律阿保机陵寝的奉陵邑,位于赤峰市巴林左旗哈达英格山谷中。辽怀州位于巴林右旗岗根苏木,是辽太宗、穆宗陵寝的奉陵邑。辽庆州城为辽代圣宗、兴宗、道宗三代皇帝的奉陵邑,辽庆州古城位于巴林右旗索博日嘎苏木(乡)所在地,南距大板镇98公里,因城内有一塔,固当地人俗称白塔子古城。,辽代的宗教建筑,万部华严经塔俗称“白塔”位于呼和浩特市东郊17公里处的白塔村。原为辽代丰洲古城内一座佛教寺院中的藏经塔。塔高55.5米,为八角七层楼阁式的砖木塔。整个塔体,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正面嵌有篆书的“万部华严经塔”石匾。塔身表面浮雕有精美的佛像、菩萨、金刚、力士像及蟠龙柱等。雕塑造型优美,栩栩如生。塔内壁上至今保存有金代石碑六块和历代游人用汉、契丹、女真、巴思八、蒙、藏等多种文字书写的题记二百余条。详实地记载了丰州城当时的城市建设,风土人情等历史情况。该塔是我国现存辽塔中最精美的一座,1982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万部华严经塔,辽中京大明塔,大明塔位于赤峰市宁城县辽中京城遗址内。约建于辽圣宗重熙四年(公元1035年),是我国现在辽塔中最大的一座。大明塔筑于高约6米的夯土台基上,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式砖塔,高74米,底座每边长14米。塔座呈须弥形,分两层。塔身分八面,每个棱面上都附有佛龛,龛内雕饰着凸起的8尊神像,分 别座于仰莲宝台之上。每两面相交的棱面上,写着佛经上的警句和神像各自的尊名。雕像造型精美,栩栩如生。正南面的观音像特别引入注目,她体形丰满、姿态端庄、飘带卷风,端坐于云烟浩淼的莲花台上。 观音头上华丽的宝盖,两旁各有一个体态轻盈,手持荷花,脚踏浮云的飞天。塔刹是小型藏式喇嘛塔,南北各有一小门,上面宝珠、相轮、宝瓶都是红铜铸造。塔共13层,每层塔檐椽头均挂有铜铃,计1350只,微风吹拂,千铃共鸣,如宫廷雅乐。塔身第一层南面存有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重修时的蒙古文题记。 1961年大明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辽中京大明塔,2、辽代帝陵及墓葬辽代的帝陵可以确定的有祖陵和庆陵两处。祖陵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陵墓,位于内蒙古巴林左旗辽祖州城址西北2公里的山谷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