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体吸虫最终稿PPT演示课件_第1页
裂体吸虫最终稿PPT演示课件_第2页
裂体吸虫最终稿PPT演示课件_第3页
裂体吸虫最终稿PPT演示课件_第4页
裂体吸虫最终稿PPT演示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节 裂体吸虫 (血吸虫),七律二首送瘟神毛泽东,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晓,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天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概述,裂体吸虫成虫寄生于人或哺乳动物的静脉内,亦称血吸虫或住血吸虫隶属于扁形动物门、吸虫纲、复殖目、裂体科、裂体属。 寄生于人体的主要有6种:埃及血吸虫 (Schistosoma haematobium) 1852日本血吸虫 (Schistosoma japonicum) 1904曼氏血吸虫 (Schistosoma mansoni) 1907间插血吸虫 (Schistosoma intercalatum) 1934湄公血吸虫 (Schistosoma mekongi) 1978马来血吸虫 (Schistosoma malayensis) 1988,.,概述,血吸虫寄生人体引起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主要分布于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 *以埃及血吸虫病、曼氏血吸虫病和日本血吸虫病流行范围最广,危害最大。 *在我国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病。 20世纪70年代,在湖南长沙马王堆的西汉女尸和湖北江陵的西汉男尸(BC163年)体内均发现有典型的日本血吸虫卵,证实,远在2100多年前我国已有日本血吸虫病的流行。,.,.,形态,雌雄异体。虫体呈圆柱形,外观似线虫。 口、腹吸盘位于虫体前端。,成虫,.,形态,雄虫 长1020mm,宽0.50.55mm,乳白色,背腹扁平,自腹吸盘以下虫体两侧向腹面卷曲,故虫体观呈圆柱形,卷曲形成的沟槽称抱雌沟。,.,形态,雌虫 圆柱形,前细后粗。 虫体长1228mm,宽0.10.3mm。腹吸盘不及雄虫明显,因肠管内含较多的红细胞消化后残留的物质,故虫体呈灰褐色。雌虫常居于抱雌沟内,与雄虫呈合抱状态。,.,形态,雌雄合抱,.,形态,消化系统 包括口、食管、肠道等。肠在腹吸盘后缘水平处分为左右2支,延伸至虫体中部之后汇合成单一的盲管。,成虫,.,形态,生殖系统 雄虫: 由睾丸、输出管、输精管、贮精囊和生殖孔组成。 睾丸多为7个,呈串珠状排列,每个睾丸发出一输出管,汇于输精管,向前通于贮精囊,生殖孔开口于腹吸盘后方。 雌虫: 包括卵巢、输卵管、卵黄管、子宫。 呈长椭圆形的卵巢1个,位于虫体中部,由卵巢下部发出一输卵管,绕过卵巢向前,与来自虫体后部的卵黄管在卵巢前汇合成卵模。卵模为虫卵的成形器官,外被梅氏腺并与子宫相接。子宫开口于腹吸盘下方的生殖孔。,成虫,.,形态, 成熟虫卵的大小平均为89m67m,淡黄色,椭圆形; 卵壳厚薄均匀,无小盖,卵壳一侧有一逗点状小棘,表面常附有许多宿主组织残留物。 卵壳内侧有一薄层的胚膜,内含一成熟的毛蚴,毛蚴和卵壳间常可见大小不等的圆形或者椭圆形的油滴状毛蚴分泌物。 电镜下可见卵壳有微孔与外界相通。,卵壳,毛蚴,侧刺,虫卵,.,形态,卵壳表面呈网状,可见囊样微孔,贯通内外。,扫描电镜观察成熟虫卵,.,形态,毛蚴 从卵内孵出的毛蚴游动时长椭圆形,静止或固定后呈梨形。 周身被有纤毛,为其运动器官,平均大小为99 m35 m。 前端有一锥形的顶突,体内前部中央有一袋状的顶腺,开口于顶突,顶腺两侧稍后各有1个长梨形的侧腺,开口于顶腺开口的两旁。 毛蚴的腺体分泌中含有中性粘多糖、蛋白质和酶等物质,是可溶性虫卵抗原(SEA),在毛蚴未孵出前,此等物质可经卵壳的微孔释出。,.,形态,毛蚴头腺分泌蛋白质、酶类,是可溶性虫卵抗原(SEA)其作用:A、协助毛蚴侵入螺体。B、透过卵壳进入组织,引起损害,为虫卵致病的物质基础。C、免疫诊断上做抗原使用。,请观看血吸虫毛蚴孵化法,毛蚴,.,形态,尾蚴 血吸虫的尾蚴属叉尾型,长约280360 m,分体部和尾部,尾部又分为尾干和尾叉。 尾蚴外被一层多糖膜,称糖萼。 体部前端为头器,内有一单细胞头腺。 口孔位于虫体前端正腹面,腹吸盘位于体部后1/3处,由肌肉组成,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 腹吸盘周围有5对左右对称排列的单细胞腺体,称钻腺。,体部,尾部,前钻腺,.,形态,尾蚴-钻腺 前钻腺: 位于腹吸盘前,2对,内含钙、碱性蛋白和多种酶类,并具有粗大的嗜酸性分泌颗粒。 后钻腺: 位于腹吸盘后,3对,内含丰富的糖蛋白和酶,具有较细的嗜碱性分泌颗粒 前、后钻腺分别由5对腺管向体前端分左右2束开口于头器顶端。,.,形态,尾蚴,请观看日本血吸虫尾蚴,.,形态,童虫 尾蚴钻入宿主皮肤时脱去尾部,进入血流,在体内移行直至到达寄生部位,在发育为成虫之前均被成为童虫。,童虫,.,生活史,简图,人体内阶段,人体外阶段,.,生活史,血吸虫的生活史发育阶段主要包括: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 、童虫、成虫等。6种人体吸虫的生活史大致相同,终极宿主为人活着其他多种哺乳动物,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类。,虫卵,毛蚴,胞蚴,尾蚴,成虫,.,生活史,宿主: 中间宿主:淡水螺类 (钉螺) 终宿主:人或其他哺乳动物 保虫宿主:牛、兔、狗、鼠、猪等,水牛,钉螺,.,生活史,成虫寄生于人和多种哺乳动物的门脉-肠系膜静脉系统,雌虫在肠粘膜下层静脉末梢内产卵。一部分虫卵沉积于肠壁小静脉中,有些虫卵可循门静脉系统流至肝门静脉并沉积在肝组织内。 由于虫卵成簇分布,排列成串,故在终宿主的肝、肠血管内的虫卵多呈念珠状沉积。沉着于组织内的虫卵,经过约11天其内毛蚴发育成熟,成熟虫卵在1011天后死亡,故虫卵在组织内的寿命为2122天。 由于成熟虫卵内毛蚴的分泌物可透过卵壳,引起虫卵周围组织和血管壁发炎坏死,在血流的压力、肠蠕动和腹内压增强的情况下,沉积在肠粘膜组织中的虫卵可随破溃的组织落入肠腔,并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 不能排出体外的虫卵,沉积在肝、肠等局部组织中逐渐死亡、钙化。,.,卵的发育,卵的排出,SEA 渗出 虫卵,周围组织和血管壁发炎坏死,虫卵落入肠腔,血压 肠蠕动 腹内压,随宿主粪便排出,SEA(soluble egg antigen) 可溶性虫卵抗原,虫卵发育与排出,生活史,.,生活史,(在感染日本血吸虫大陆株的小鼠体内)虫卵的去向 大部分沉积在肠壁,最后死亡、钙化。(69.1%) 部分沉积在肝组织。(22.5%) 在其他部位:脑、肺等。(0.7%) 随粪便排出体外。(7.7%)虫卵排出体外的条件 毛蚴分泌物的作用 血流的压力增高 肠蠕动增强 腹内压增高,.,生活史,虫卵,粪便,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出螺入水,成 虫,钻入皮肤,童 虫,成 虫,中间宿主(钉螺) (无性增殖),终宿主(有性生殖),门脉-肠系膜静脉,入水,血液淋巴,.,生活史,成熟的虫卵在血液、肠内容物或尿中不能孵化。随粪便排出体外的虫卵入水后,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孵化。 毛蚴的孵出与渗透压、温度和光照等条件有关。 水的渗透压被认为是孵化的主要条件,在清水中毛蚴的孵化率为100,浓盐度达1.2是孵化完全被抑制。 温度和光照对孵化起促进作用。日本血吸虫毛蚴在温度低于10或者高于37,还有在黑暗条件下,都会抑制孵化。孵化的最适pH为7.57.8。,毛蚴的孵化,.,生活史,毛蚴孵出后,利用其体表的纤毛在水中作直线游动,遇障碍便转折再作直线游动。不同种的血吸虫毛蚴的趋向性不尽相同,日本血吸虫毛蚴具有向光性和向上性,因此多分布于水体的表层。 毛蚴在中间宿主钉螺周围游走时,螺类的分泌排泄物中的化学物质可吸引毛蚴在其头足部进行探索性游动。,毛蚴,毛蚴的孵化,.,发育:毛蚴利用其头腺分泌物的溶组织作用和纤毛的摆动和虫体的收缩进入钉螺,再经过母胞蚴、子胞蚴的无性繁殖阶段发育成尾蚴。 繁殖:一个毛蚴钻入螺体后通过无性繁殖可产生成千上万条同性别的尾蚴。,生活史,毛蚴的发育与繁殖,.,生活史,尾蚴从螺体内逸出的首要条件是水。 钉螺在即使只有点滴露水的草地上或者潮湿的泥土地上也能逸出尾蚴。水温、光照和pH也影响尾蚴的逸出。 尾蚴逸出的最适温度为2025,13时无为有逸出,5时仅有少量尾蚴逸出。 全黑暗是无尾蚴逸出,随光照度增加,逸出数量增多。在自然界,日本血吸虫尾蚴逸出的高峰时间为上午812点。,尾蚴,尾蚴逸出,.,尾蚴从螺体逸出后在水体的生存时间及其感染力随环境温度、水的性质和尾蚴逸出后时间长短而异。 环境温度愈高,寿命愈短; 逸出时间愈长,其侵染力愈差。 尾蚴在水中游动时若与宿主皮肤接触,即利用其吸盘粘附于皮肤表面。 尾蚴的两组穿刺腺迅速分泌组织蛋白酶等物质; 借助尾部的摆动和体部的强烈伸缩活动进入宿主皮肤。 尾蚴的钻皮过程非常迅速,实验发现,在2025是,日本血吸虫尾蚴10秒即可侵入小鼠和家兔皮肤。,生活史,尾蚴侵入宿主,.,生活史,尾蚴侵入终宿主的皮肤到发育成熟前称为童虫。 童虫的移行途径按先后可分为从皮肤到肺、从肺到肝内门静脉分支以及从肝至肠系膜静脉3个阶段。 通常认为尾蚴钻入皮肤时,尾部和体表的糖萼脱落,但近来对曼氏血吸虫和日本血吸虫的研究发现,大部分尾蚴钻入宿主皮肤时尾部并未脱落。,童虫的移行,右心,皮下组织,血管,淋巴管,肺循环,左心,肠系膜动脉,肝门静脉,体循环,童虫,毛细血管,肠系膜静脉,雌雄合抱,寄生,.,生活史,从尾蚴钻入皮肤到虫体发育成熟并产卵,日本血吸虫约需24天,曼氏血吸虫需3035天,埃及血吸虫需6063天。 不同种的血吸虫在人体内的寿命不一,日本血吸虫的平均寿命为4.5年,曼氏血吸虫为3.5年,埃及血吸虫为3.8年。 曾有报道,在离开流行区到非流行区定居多年的血吸虫病患者中,其中肠粘膜组织中也检到活虫卵,据此推测埃及血吸虫的最长寿命可达27年,曼氏血吸虫为32.5年,日本血吸虫为46年,但这一切结论还存在争论。,血吸虫生存时间,.,生活史,日本血吸虫生活史图,.,营养与代谢,营养 血吸虫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来源于宿主。 血吸虫的体壁和肠道是血吸虫吸收营养的两个界面。血吸虫通过口部不断地吞食宿主的红细胞,在肠道中的蛋白分解酶的作用下,红细胞被降解为血红蛋白,其中的珠蛋白进一步被降解成多肽和游离氨基酸,供虫体利用。由红细胞中核苷酸而来的核苷,被虫体肠道上皮细胞所吸收。血吸虫肠道内的棕黑色物质是红细胞消化后的残存物。 体壁是血吸虫营养来源的另一重要途径,通过简单扩散、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及胞饮等方式转运营养物质,主要摄取的营养物质是单糖和若干种氨基酸。,.,营养与代谢,代谢 血吸虫的物质代谢包括糖代谢、脂类代谢、氨基酸代谢及蛋白质合成、核酸代谢、神经介质代谢等。 在终宿主体内,血吸虫的主要能量来源是依赖糖酵解,其次是三羧酸循环有氧代谢。血吸虫性成熟后,还需要合成大量卵壳的物质才能产生大量虫卵。 由于血吸虫缺乏合成长链脂肪酸及胆固醇的途径,因此,必须利用细胞膜和质膜中的脂肪酸结合蛋白来结合和转运宿主血液中的脂肪酸,以合成磷脂和脂肪,进而实现血吸虫多种生物功能,如膜的形成等。,.,致病,在血吸虫感染过程中,尾蚴、童虫、成虫和虫卵均可对宿主造成损害,主要原因是血吸虫不同虫期释放的抗原均能诱发宿主出现一系列免疫病理变化。因此,目前普遍认为血吸虫病是一种免疫性疾病。,成虫,虫卵,童虫,尾蚴,尾蚴性皮炎,血管炎,夺取营养,机械损伤,肉芽肿及继发的纤维化,营养不良,血管内膜炎,.,超敏反应 又叫变态反应,即机体与抗原性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产生致敏淋巴细胞或特异性抗体,如与再次进入的抗原结合,可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紊乱和组织损害的免疫病理反应 。,型超敏反应 又称过敏性变态反应或速发型变态反应。,型超敏反应 又称迟发性变态反应。为细胞介导免疫的一种病理表现。,型超敏反应 又称细胞溶解型变态反应或细胞毒型变态反应。,型超敏反应 又称免疫复合物型变态反应。,致病,.,致病,1.尾蚴所致损害 尾蚴钻入宿主皮肤后可引起尾蚴性皮炎,表现为尾蚴入侵部位出现瘙痒的小丘疹。 病理变化为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充血,伴有出血、水肿和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尾蚴性皮炎发生机制中有(I 型)超敏反应,也有迟发型(IV型)超敏反应。,.,致病,2.童虫所致的损害 童虫在宿主体内移行时,所经过的器官可因机械性损伤二出现一过性的血管炎,毛细血管栓塞、破裂、局部细胞浸润和点状出血。 在童虫发育为成虫前,患者可有潮热、背痛、咳嗽、食欲减退甚至腹泻、白细胞特别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症状,这可能与童虫机械性损害和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超敏反应有关。,.,致病,3.成虫所致的损害 成虫寄生于血管内,利用口、腹吸盘交替吸附于血管壁而作短距离移动,因而可引起静脉内膜炎。 成虫的代谢产物,分泌、排泄物和更新脱落的表膜,在宿主体内可形成免疫复合物,引起免疫复合物(III型)超敏反应。,.,致病,4.虫卵所致的损害 虫卵沉积在宿主的肝脏及肠壁等组织,在组织中沉积的虫卵发育成熟后,卵内毛蚴释放的可溶性虫卵抗原(SEA)经卵壳上的微孔渗到宿主组织中,通过抗原递呈细胞如巨噬细胞等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致敏的Th细胞再次受到同种抗原刺激后产生各种淋巴因子,引起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及浆细胞趋向、聚集于虫卵周围,形成虫卵肉芽肿(IV型超敏反应)。,SEA,巨噬细胞,Th,致敏,淋巴因子,产生,.,致病,4.虫卵所致的损害 虫卵肉芽肿的形成有利于隔离虫卵所分泌的可溶性抗原中的肝毒抗原对邻近肝细胞的损害,避免局部或者全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或者加剧,与此同时,沉积在宿主肝、肠组织的虫卵引起的肉芽肿又不可不断破坏肝、肠组织结构,引起慢性血吸虫病,因此,虫卵是血吸虫病的主要致病因子。,虫卵肉芽肿,.,4.虫卵所致的损害 何博礼现象:日本血吸虫产卵量大,肉芽肿的急性期易液化而出现嗜酸性脓肿,虫卵周围出现许多浆细胞伴以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着。,致病,嗜酸性脓肿,虫卵结节,.,致病,4.虫卵所致的损害 当卵内毛蚴死亡后逐渐停止释放抗原,肉芽肿直径开始缩小,虫卵逐渐消失,代之以纤维化。 在肝脏,由于虫卵沿门静脉分支分布,纤维组织可沿小叶周围伸展而形成干线型结构,引起干线型肝纤维化。虫卵肉芽肿位于门脉分支终端,重度感染时门脉周围可出现广泛的纤维化。,.,4.虫卵所致的损害 肝脾型血吸虫病: 窦前静脉的广泛阻塞可导致门脉高压,引起肝脾肿大,腹壁、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及腹水等症状。,致病,腹水,.,临床表现,1、急性血吸虫病 *常见于初次感染者,慢性病人再次大量感染尾蚴后亦可发生。 * 潜伏期长短不一。 *临床上表现为: 畏寒、发热、多汗、淋巴结及肝肿大,常伴有肝区压痛、肝肿大左 叶较右叶明显,质地较软、表面光滑; 脾肿大常见于重症感染; 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粘液血便; 呼吸系统症状多表现为干咳,偶可痰中带血丝; 重症患者可有神智迟钝、黄疸、腹水、高度贫血、消瘦等症状。,分为急性、慢性、晚期和异位血吸虫病。,.,2、慢性血吸虫病 *急性期症状消失而未经病原治疗者,或经反复轻度感染而获得免疫力的患者常出现隐匿型间质性肝炎或慢性血吸虫性结肠炎。 *临床上分无症状(隐匿型)和有症状两类。 隐匿型患者一般无症状,少数可有轻度的肝或者脾肿大,但肝功能正常; 有症状患者主要表现为慢性腹泻或者慢性痢疾,症状呈间歇性出现。,临床表现,.,临床表现,3、晚期血吸虫病 指肝硬化后出现的门脉高压综合症,严重生长发育障碍或结肠显著肉芽肿性增殖的血吸虫病患者。 可分为巨脾型、腹水型、结肠增殖型和侏儒型。 巨脾型:脾肿大超过脐平线或横径超过腹中线。 腹水型:晚期血吸虫病门脉高压与肝功能代偿失调的结果,常在呕血、感染、过度劳累后诱发。 结肠增殖型:一种以结肠病变为突出表现的临床类型,表现为腹痛、腹泻、便秘,严重者可出现不完全性肠梗阻。 侏儒型:在儿童时期反复感染血吸虫,引致慢性或晚期血吸虫病,影响内分泌功能,其中以腺垂体和性腺功能不全最为明显。,.,临床表现,3、晚期血吸虫病,并发症: *上消化道出血:50%晚期患者的死亡原因。 *肝性脑病:1.6-5.4%,多见于腹水型。 *晚期病人若并发肝性脑病,死亡率可达70%以上。 *在我国,血吸虫病患者并发乙型肝炎的比率较高。,.,临床表现,巨脾型,脾肿大超过脐平线或横径超过腹中线,.,临床表现,腹水型,脐周静脉曲张,有“海蛇头”现象,腹水,.,临床表现,侏儒型,儿童时期反复感染导致,表现为身材矮小,无第二性征,.,临床表现,4、异位血吸虫病 重度感染时,童虫也可能在门脉系统以外器官或者组织寄生并发育为成虫,此为异位寄生。 异位寄生的成虫产出的虫卵也可引起虫卵肉芽肿反应,由此造成的损害称为异位损害或异位血吸虫病。 人体常见的异位损害部位在肺和脑。其次为皮肤、甲状腺、心包、肾等组织或器官。,.,免疫,抗原 血吸虫生活史较为复杂,抗原成分也十分复杂,不同的虫株、虫期既具有共同抗原又具有各自阶段性或特异性抗原。 特异性抗原在血吸虫病的免疫诊断、免疫病理或诱导宿主保护性免疫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按照化学成分抗原分为:蛋白质、糖蛋白和多糖蛋白等。 *按照来源:排泄/分泌抗原、虫体抗原。 排泄/分泌抗原来源于活的虫体,是活虫体存在的标志,可作为免疫诊断的生物标志物。 虫体抗原包括虫体的表面抗原和内部抗原。 通过研究血吸虫抗原也能够深入了解血吸虫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免疫,免疫应答 血吸虫侵入宿主后,各虫期抗原物质均可使宿主免疫系统致敏引起免疫应答。免疫应答包括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应答。 *固有免疫:非特异性免疫,个体出生时就具有的天然免疫。 如: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抗原呈递细胞的吞噬作用和抗原呈递作用;补体对血吸虫的杀伤作用等。 * 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特点是能识别自己和异己,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人类对血吸虫的获得性免疫机制可能主要为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反应(ADCC)。 ADCC主要作用对象是幼龄童虫,再感染时童虫被清除的部位主要在皮肤和肺脏。,.,免疫,免疫应答 伴随免疫 主要表现为对再次入侵的童虫的具有一定的杀伤作用,而对原发感染的成虫不起杀伤作用,这种原发感染继续存在,对再感染具有一定免疫力的现象。 血吸虫感染的获得性免疫具有年龄依赖性,即再感染率和再感染强度随年龄增大而降低。 免疫调节 与大多数蠕虫病一样,血吸虫感染主要引起显著的Th2型免疫应答,从而造成宿主免疫下调,使感染出现慢性化。,.,免疫,免疫逃避 血吸虫能够逃避宿主的免疫攻击,在免疫功能正常、并已建立获得性免疫应答的宿主血管内长期存活并产卵,表明血吸虫具有逃避宿主免疫攻击的能力,称为“免疫逃避”。 免疫逃避可能机制:诱导封闭抗体、抗原伪装和抗原模拟、表面受体和表膜改变、干扰补体作用、直接裂解抗体、虫源性分子的免疫调节作用。,.,实验诊断,1、病原学检查 从受检者粪便或组织中检获血吸虫病原体(虫卵或毛蚴),是确诊血吸虫病的依据。 *改良加藤法:利用甘油的透明度作用使粪便涂片薄膜透明。此类方法可作虫卵计数,是目前我国血吸虫病病原学检查的基本方法之一。由于多种因素,存在一定的漏检率。 *尼龙袋集卵法:适用于大规模普查,但应防止因尼龙绳处理不当而造成的交叉污染。 *毛蚴孵化法:由于孵化法可采用全部粪便沉渣,因此发现虫卵的机会较直接涂片大。 *直肠镜活组织检查:慢性或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粪便中查找虫卵很困难。直肠镜活组织检查有助于发现沉积于肠粘膜内的虫卵。但是只能证明感染过血吸虫,至于体内是否有活虫,必须根据虫卵的死活进行判断。2、生物标志物检查 检测日本血吸虫的特异性DNA片段与病原学检测具有同样的确诊价值。,.,实验诊断,3、免疫学检查 *检测抗体 常用方法有环卵沉淀实验(COPT),IHA,ELISA,免疫印迹技术,IFT,胶乳凝集试验(LA)和快速试纸法。其中COPT、IHA、ELISA和快速试纸法操作简单、出结果快和经济等优点,适合现场查病使用。 *循环抗原的检测 宿主体液中的循环抗原是由活虫产生的,感染一旦终止,循环抗原也很快就消失,因此检测循环抗原无论在活动性感染的诊断上,还是在考核疗效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循环抗原在体液中含量通常很低,一般方法难以检出,所以,关于循环抗原检测的现场应用报道不多。,.,地理分布与流行,地理分布 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和埃及血吸虫是寄生人体的3种主要血吸虫。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的76个国家和地区。 日本血吸虫流行于亚洲,日本已消除该病,目前仅有中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有该病。 日本血吸虫病曾在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云南、四川、浙江、广东、广西、上海、福建等12个省、市、自治区流行。 现今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血吸虫病疫情达到了历史较低水平,且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全国估计血吸虫病病人325 824人,其中晚期血吸虫病病人30 197人。,.,流行,流行环节 传染源 日本血吸虫的终宿主除人外,还有多种家畜及野生哺乳动物。 粪便中含有能孵化出毛蚴的活虫卵的血吸虫病患者或感染动物是传染源。 病人和病牛是最重要的传染源,其粪便是有螺地带虫卵污染的主要来源。 传播途径 血吸虫卵从传染源排出体外,经过一定的传播方式,到达与侵入新的易感者的过程。传播的三个重要环节: 1.血吸虫卵的粪便污染水体 2.钉螺的存在3.接触疫水 易感人群 不同种族和性别的人对日本血吸虫均易感,但在流行区,人群对血吸虫再感染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