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三-教案_第1页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_第2页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_第3页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咏怀古迹(其三) 教案各位评委老师好,我叫*,我申请的学科是高中语文,我今天试讲的考题是咏怀古迹(其三)(板书课题),下面是我的试讲内容。咏怀古迹其三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咏怀古迹其三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课型:讲授课、讨论。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环境:传统课堂。根据高中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学习基础,并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以及杜甫诗歌特点,设计如下三个教学目标:1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2感受诗歌主旨思想。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3了解历史人物,关注历史人物,思考历史人物。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圆满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基础,确定如下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要求,重点讲授本节课的具体教学过程如下:一、导入新课中国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叫作“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 。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 “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 “羞花” ,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 “沉鱼” ,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 “落雁” ,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 ,了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二、 咏怀古迹五首简介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三、熟悉语词,诵读并背诵诗歌1注音万壑(h)赴(f)荆门 明妃(fi)朔(shu)漠 青冢(zhng)2朗读、背诵(体会昭君绵绵无绝期的怨恨之情)3解释词语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还有古迹之意。尚:还。一去:一旦,一经。指昭君一经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省”:读作 shng,教材作“曾经”解。关于“省” ,注释纷纭,莫衷一是,有作“减” “少”解,也有作“略” “不”解。无论哪种解法,这句诗讽刺了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空”:徒然。“春风面”:通感手法,将视觉移于感觉,写昭君颜容之美丽。“环珮”女子佩戴的饰物,用来借代昭君。四、整体感知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并说说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明确:主旨落在“怨恨“二字, “一去” ,是怨的开始, “独留” ,是怨的终结。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明确:这是是一首怀古诗(咏史诗) ,怀古伤己,诗人借咏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来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飘沦的悲苦情怀。五、赏析诗歌1翻译群山万壑赴荆门,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山,生长明妃尚有村。这里遗留有生长明妃的香溪村。一去紫台连朔漠,一别汉宫便与北方荒漠连一起,独留青冢向黄昏。最后只留下青冢向着漠漠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画工曾经辨识昭君美丽的面容,(却因一己私欲致使昭君嫁匈奴) ,环佩空归月夜魂。只有死后魂灵徒然在月夜归来。千载琵琶作胡语,千年以来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分明怨恨曲中论。还分明倾诉着她内心的怨恨情。2点评首联引出歌咏对象王昭君,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这里用一个“赴”字,就表达出群山奔赴的气势,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壮丽。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本来是用来烘托生长英雄的地方,诗人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 ,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王昭君的不同凡响。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评析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 ”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 ,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 ,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颔联写昭君悲剧的一生。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写昭君本人,形成生地和死地的对照。这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 “连字写出塞之景, 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 ”(清人朱瀚杜诗解意 ) “黄昏”一词在这里,不仅是指时间,似乎更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漠漠无边的黄昏天幕。 “青冢”,指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据传塞外草白,唯昭君墓上草色常青,故称“青冢” 。 “紫台”与“青冢”的色彩对照, “朔漠”与“黄昏”的意境渲染,营造出浓浓的悲凉萧瑟的氛围,透出了强烈的悲剧色彩。这轻轻两句,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和沉重之感。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心。 颈联由咏史转向了抒情与议论,揭示了昭君悲剧的根源: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造成了昭君抱恨天涯,葬身异域的悲苦命运。这两句从昭君命运的转折点说起,写她自从踏入宫门的那刻起,就注定了她这一生的孤独。毛延寿的一颗丧父落泪痣,让昭君做了三年冷宫人。然后,一纸和亲书,她的美便终老在了单于父子的怀抱。 “空归”一词,突出昭君遗恨之深,并深寓诗人的同情。 “月夜”二字则传神地渲染出魂归时凄凉清冷的环境气氛。 “春风面” 、 “月夜魂” ,将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比照着写。一状姿容秀美,一写冷月孤魂。同一个昭君,昔如彼,今如此,讽意与同情隐于色彩不同的六字之中。两句因果相生,明暗相伴,写得有声有色,情景交融。文字对仗工巧,又蕴含着无穷感慨:生前已经错过知遇的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当然,诗人写昭君,也是写自己。在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之时,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尾联正面写昭君的怨恨,点明全诗主旨。 昭君虽死,其怨难平,千年以来,胡地琵琶曲中倾诉的分明是她的满腔怨恨。 “怨恨” ,就是怨自己远嫁,恨汉元帝无知遇之恩。 “千载” ,则点出乐曲流传时间之长,以见昭君怨恨之深。此耳杜甫亦借琵琶之怨表明对朝廷的不滿, 杜甫的一生境遇与昭君相似, 所以昭君的不幸, 正是杜甫的不幸; 昭君的怨, 正是杜甫的怨。六、归纳主旨意蕴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诗歌的主旨实际上是咏古迹以感己怀。虽表面写昭君的“怨恨” ,写昭君生于长江美域,殁于塞外荒漠,去国之怨,难以言表。但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道,在抒写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负。肃宗朝虽任职京师,也只不过是一左拾遗。就这,还因忧国惜才,疏救房琯,而触怒肃宗,差点获刑。虽然获救,却终被疏远,终于郁郁辞官,漂泊西南。而昭君也是因汉元帝昏庸,不辨美丑而远嫁异乡,流离而不得归,身死而遗长恨。二人的遭遇、经历、处境,无处不相似。显然作者在怀古伤己,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昭君诗人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主旨:诗人借咏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飘沦的悲苦情怀。七、小结艺术技巧1.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