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舆情管理制度_第1页
校园舆情管理制度_第2页
校园舆情管理制度_第3页
校园舆情管理制度_第4页
校园舆情管理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系统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为预防和妥善处置教育系统突发性群体性事件,规范处置行为,提高处置能力,维护教育系统稳定,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制定本预案。一、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预防和处置教育系统存在的各种矛盾纠纷及不稳定因素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遵循“预防和教育疏导为主”的工作方针,坚持“谁主管、谁负责、依法依规”的工作原则,对群体性事件及其苗头要及时、果断采取措施,坚决制止违法行为,尽快平息事态。力争做到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处置得好,切实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内部,努力维护教育系统稳定局面。二、范围和级别(一)本预案适用于我市教育系统各种矛盾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通过集体上访、非法聚集、围堵、罢课、罢教等方式,向有关机关或单位表达意愿、提出要求的群体性事件及其酝酿、形成过程中的串联、聚集等活动的预防和处置工作。(二)本预案中的群体性事件是指由教育系统存在的各种矛盾纠纷引发、众多人员参与的危害公共安全、扰乱社会秩序的事件。(三)根据参与人数规模,同时统筹考虑事件的发展演变趋势、性质、影响范围等因素,群体性事件分为以下4 个级别:1参与人数在 5 人以上、30 人以下,为一般性群体性事件;2参与人数在 30 人以上(含 30 人) 、300 人以下,为较大群体性事件;3参与人数在 300 人以上(含 300 人) 、1000 人以下,为重大群体性事件;4参与人数在 1000 人以上(含 1000 人) ,为特别重大群体性事件。三、职责分工(一)市教育局职责:统一领导、部署排查调处全市教育系统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工作;建立和完善全市教育系统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工作机制;督促检查各中小学校(含中职学校)及幼儿园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各项措施的落实;组织指挥群体性事件的现场处置工作等。(二)学校(幼儿园)职责:各学校(幼儿园)负责组织排查、调解本校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矛盾纠纷;搜集、上报可能引起群体性事件的情报信息;做好本校(园)群体性事件的先期处置工作;宣传普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引导群众以理性方式表达诉求,通过合法途径反映和解决问题。四、监测和预警(一)信息监测与报告1市教育局各有关科室及学校(幼儿园)应认真执行上级党委、政府及市教育局关于加强政务值班和信息报送的有关规定,落实人员,强化值班和信息报送制度,及时报送可能造成重大群体性事件的信息,并采取应急措施。对群体性事件、突发事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2发生群体性事件后,各学校(幼儿园)应在知悉事件发生后立即向市教育局报告事件情况,包括时间、地点、事由、经过、影响范围、动态趋势、已采取的处置措施、现场指挥员的联系方法等,可先口头报告,随后及时提供书面情况报告,并根据事态发展和处置情况及时书面续报动态信息。发生群体性堵塞主要交通干道、围堵党政机关、非法占据公共场所等特别重大事件要立即报告;常规静态信息可定期报告。(二)工作预警教育局群体性应急预案1市教育局有关人员接到发生重大群体性、突发性事件报告后,应立即上报分管局领导和局主要领导,事态严重或情况特别紧急时,同时应向市应急办报告(市应急办电话:xx) 。2各学校(幼儿园)应对本单位发生的群体性事件的风险系数、发展趋势等及时分析,科学预测,提出处置或启动相应应急预案的建议并报市教育局。3市教育局对监测到的预警信息及时分析,并向市应急办报告。对社会公众的信息发布须经局主要领导同意后,由局新闻发言人统一发布。4预警信息发布后,各相关学校应根据预警级别及时反应,迅速采取措施,防止事件发生或进一步扩大。五、现场处置(一)接到群体性事件报告后,市教育局有关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应迅速赶到现场,必要时成立现场指挥部,协助公安、维稳、应急等部门开展基础处置工作;收集现场动态信息,及时向上级教育部门及市应急办等部门报告。(二)在处置群体性事件现场,教育局领导及有关负责同志要面对群众,认真听取意见,判断群体性事件的性质和发展趋势,讲究策略和方法,掌控局面,把握尺度,采取措施尽快平息事态。对群众提出的要求,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要当场表明态度;无法当场明确表态解决的,要限期研究解决;对确因工作失误而侵害群众利益的,要如实向群众讲明情况,公开承认失误,尽快予以纠正;对群众提出的不合理要求,要讲清道理,耐心细致地做好说服教育工作。(三)群体性事件现场事态平息后,对现场处置时向群众承诺解决的问题必须专人跟进,督促尽快解决,不得虚假承诺或者久拖不决。要坚决避免违背承诺、失信于民,重新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现象发生。(四)对于群体性事件中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人员,由公安机关依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罚;情节轻微不需要追究法律责任的,可令其具结悔过或予以批评教育;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对本系统内党员和干部、教师等违规参与群体事件需追究党纪和政纪责任的,由主管部门依法依规进行处理。六、保障措施(一)组织保障。为加强组织领导,市教育局决定成立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组长:xx副组长:xx成员:局机关及直属事业单位各科室负责人、各学校(幼儿园)负责人。(二)后勤保障。市教育局对应急工作所需后勤服务提供必要保证。各学校(幼儿园)要根据本校(园)实际情况做好应急工作后勤服务工作,并确保在群体性事件、突发事件发生时,能保证有效调度。(三)各学校(幼儿园)也要提高认识,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组建应急处置工作队伍,强化培训,并做好应急演练工作。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制度为进一步加强网络舆情监测,特别是加强校园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监控,防止不良信息对校园的侵害,掌握网络舆情主动权,加强对网络舆情的预警防范和监测引导,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促进和保障校园网络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现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一、工作目标 加强网上舆情监控,及时掌握舆情动态,坚决封堵、删除各种有害信息,及时掌握学校学生在各种网络媒介中的言论和动态,加强正面引导,释疑解惑,化解矛盾,消除不良影响,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氛围。 二、主要内容 本办法中的网络舆情,特指可能或已经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影响的网上负面报道或网络负面言论。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处置,是指对涉及宣传思政工作的新闻报道或评论在互联网上刊发、扩散后,所引发的反应、言论、评论和后续报道等综合舆论情况的监测、控制和化解等具体措施。 三、组织结构 成立网络舆情管理与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指定教导处为领导小组办公室,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牵头开展网络舆情管理与处置的组织、监督、实施、考核工作。 四、工作职责 网络舆情监督员(电教员)负责监测学校的微博、微信,学生个人人人通、微博、微信的舆情情况,了解各网站当前的舆情,及时将舆情通报网络舆情管理员,督促及时控制和引导,并作好日志记录和备案工作;负责跟踪各单位的舆情控制及引导情况,及时上报学校。 五、工作原则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监测到的舆情信息进行分转交办,按照“快速反应、确认事实、妥善处理”的原则及时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判断、评估,准确查找舆情信息产生的原因,认真核实舆情反映的问题,对舆情走向作出正确的判断,对舆情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客观、全面评估,及时准备好跟(回)帖材料。 在处置网络舆情事件时,一定要端正工作态度,多渠道、多方法全面了解事件真相,不推卸责任,勇于承担应负的责任;在回应时不要只站在如何消除对学校和学校形象的影响上,而要站在师生或受害者的立场上。第一时间告知学生和当事人事情真相,进行真诚、公开、及时的沟通,不使矛盾进一步激化,赢得学生的理解和信任。根据某一重大舆情事件的发展态势和走向,最大程度地争取媒介的公信力和权威性,适时转移目标,发布最及时权威的信息,左右网络舆情的走向,把噪音杂音压下来,使该网络舆情信息关注度逐渐转冷。要加强正面宣传,树立良好风气。 六、操作流程 (一)网络舆情的监测 由网络舆情监督员对涉及的网络信息进行查询、收集,对新出现的网络信息及时下载,对不良舆情进行监测,做好记录、梳理等工作。 1.监测对象。较经常出现涉及本学校和学生相关舆情信息、帖子和相关跟帖。 2.监测内容。网络上涉及学校和学校的敏感工作和容易被关注的内容,主要包括:关于学校和学校的意见、建议、投诉,相关问题的咨询,涉及教师、服务人员等人员行为和效能作风问题等。 3.监测方法。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网站和论坛进行定期浏览,收集相关敏感话题和信息。 (二)网络舆情的应对机制 1.被网络媒体出现和转载的一般突发事件和申诉建议的负面报道,必须在发现该报道或帖子向学校主管人汇报,进行初步处置并回应。 2.被网络媒体报道转载的重大突发事件、网上投诉举报,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引发的错误舆论导向,必须在发现该报道或帖子向主要领导汇报,作出初步处置并回应。 3.被网络媒体报道转载,被上级以上领导批示的,特别重大突发事件,必须在发现该报道或帖子向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