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货币演变为国际货币的条件论文_第1页
国家货币演变为国际货币的条件论文_第2页
国家货币演变为国际货币的条件论文_第3页
国家货币演变为国际货币的条件论文_第4页
国家货币演变为国际货币的条件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家货币演变为国际货币的条件论文从历史经验看,一个国家货币演变成为国际货币需要具备一些重要的条件,经历过一个曲折的过程。在客观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新旧国际货币的交替往往还要有坚定的国家意志,并经历一番激烈的政治经济外交斗争。中国货币市场由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主办。主要内容:宏观经济金融管理部门对形势变化和政策走向的权威评述;全球财经和亚太金融分析;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情况; 全面详实的报道中国外汇市场、货币市场、黄金市场、票据市场及其他金融市场的政策、理论、实务的新最动态等。大致来说,共性因素包括: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发达而开放的金融体系,信誉良好而坚挺的货币,庞大的贸易盈余和对外投资,广泛的文化政治影响,等等。一、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是一国货币能否成为国际货币的最根本的决定因素,但经济实力与国际货币之间的关系却呈现出许多令人深思的特征。(一) 国际货币的经济实力门槛。国家经济实力可以从总量、人均和份额等多个角度加以衡量。从全球历史统计数据中可以发现,国际货币背后的经济实力门槛有如下共同之处。1、经济总量在全球前 10 位以内。先看英镑。英镑是 19 世纪最重要的国际货币。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济学家麦迪森的估算,1820 年,英国经济规模达到 362 亿元(单位为 1990 年国际元,下同),居全球第 4 位。经济总量排在前位的其他经济体分别是:中国(2286 亿元)、印度(1114 亿元)、法国(384 亿元)。当时中国和印度的经济总量都很大,但都是封闭性、内需主导型经济,而且中国和印度都处于东方,地理上文化上与欧洲差异较大,因此,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服务的国际货币,主要是英镑、法郎等。到 1870 年,英国经济总量达到 1002 亿元,在西方国家中位居第一,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的经济实力都名列前茅,这是英镑一直占据国际货币首要地位的经济基础。再看美元。美元是 20 世纪(特别是后半期)最重要的国际货币。从经济实力看,早在 19 世纪末美国的经济总量就已经上升到世界第一位。1950 年,美国经济规模为 14559 亿元,远高于排在后面的英国(3478 亿元)和德国(2653 亿元)。这时,美元的国际地位与美国的经济实力高度一致。到 1973 年,国际经济格局又有新的变化,经济总量排在前位的国家是:美国(35366 亿元)、日本(12429 亿元) 、德国(9447 亿元) 。这时,除了美国和美元仍居首位外,日本和德国的经济实力跨越式上升,这与在此前后德国马克和日元分别成为重要的国际货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般来说,经济总量在世界前 10 位之外的国家的货币罕有成为国际货币的。2、人均经济总量多在全球前 10 位以内。人均经济总量大小也是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对于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也有重要影响。19 世纪英镑的国际地位最高。1870 年,全球人均 GDP 排在前位的国家是:英国 3191 元、荷兰2753 元、比利时 2697 元、美国 2445 元、瑞士 2205 元。这时,英镑的国际地位与英国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都处于世界顶端,是非常一致的。1950 年,全球人均 GDP 排在前位的国家是:美国 9561 元、瑞士 9064 元、丹麦 6946 元、英国 6907 元、瑞典 6738 元。在这里,除了美元的国际地位与美国人均 GDP高度一致外,还可以发现瑞士的人均 GDP 水平仅次于美国,而瑞士法郎也是公认的、国际社会比较普遍接受的国际货币。瑞士法郎可能是唯一的母国经济规模很小的国际货币。到了 1973 年,人均 CDP 的位次发生新的重要变化,排在前 10 位的国家是:瑞士 18204 元、美国 16689 元、丹麦 13945 元、瑞典13493 元、法国 13123 元、荷兰 13082 元、比利时 12170 元、英国 12022元、德国 11966 元、日本 11439 元。此时,除了美元外,英镑、马克、日元、瑞士法郎也已成为国际货币或蓄势待发。当然,与经济总量的国际地位相比,人均 GDP 水平的影响明显要小,这也是为什么丹麦、瑞典、荷兰、比利时等国家的人均 GDP 很高,但其货币不是国际货币(或无足轻重)的原因。3、经济总量在全球经济总量中的份额在 5%左右或更大。从历史数据看,要成为有较大影响的国际货币,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在全球经济总量中的比例应当在 5%左右,而要成为主导性的国际货币,其母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总量的比例似应在 10%左右或更大。从英国和英镑的情况看,据估算,1600 年和 1700 年时英国 GDP 占全球的份额分别为 1.8%和 2.9%,到 1820 年上升到5.2%,1870 年进一步达到 9.1%,这既是英国经济的顶峰时期,也是英镑国际地位的顶峰时期。从美国和美元的情况看,1950 年时美国经济占全球经济总量的比例达到 27.3%,超越了历史上其他西方国家曾经达到的份额,而这一时期美元作为国际货币也达到登峰造极的地位。到 1973 年,在全球经济中美国仍居首位,但日本和德国正迎头赶上,3 个国家占全球经济的份额分别为22%、7.7%和 5.9%,国际货币格局中除了美元外,德国马克和日元也开始占有一定的位置,这种变化决不是偶然的,而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地位与货币地位之间内在联系的重要表现。(二) 国际货币地位与国际经济地位的时间错位。国际货币的形成往往滞后于一国国际地位的上升,这从历史上看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发展,一国经济实力可能首先达到较高的水平、占据较大的份额,但其货币的国际地位却很低。18 世纪是英国经济实力迅速跃升的时期,17001820 年,英国的经济总量占全球的份额从 2.9%上升到 5.2%。1780年,英国的商船总吨位已经达到约 10 万吨,超过荷兰,居世界第一。可以说18 世纪末、19 世纪初,英国的总体经济实力已经是世界最强,但其货币地位并不特别突出。只是到了 1870 年前后,在英国经济实力连续几十年稳居世界首位之后,英镑才成为最主要的国际贸易结算货币,英国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美元的情况也类似。早在 1870 年,美国的 经济总量就已经十分接近英国,此后很快超过英国,到 1913 年时,美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的比例达到 19.1%,远远超过英国的 8.3%,但在 18701913 年期间,国际货币以英镑为主导,美元的地位并不显著。如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尾声时召开的 1944 年布雷顿森林会议作为美元国际地位正式确立的时间,那么这是在美国经济实力居世界首位的几十年之后。由此得出的一个粗略判断是,一个国家从经济实力跃居世界第一到本国货币成为主导性国际货币的时滞有可能在 50 年以上。(三) 国际货币地位与国际经济地位的不对称性。从全球的角度看,各国GDP 的加总就是世界 GDP 总量,每一个国家都或多或少总会占有一定的份额。但是,国际货币却是极其有限的,绝大多数国家的货币在国际货币格局中基本上不占有任何份额、没有任何地位。例如,韩国、印度、巴西、墨西哥等国在世界经济总量中都有相当的地位,但其货币却没有国际地位,或者说在国际货币中的份额为零,其他小国更不必说。即使同为国际货币,其母国的经济地位与该货币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是不对称、不对等、不均衡的。例如,美元、欧元、英镑、日元、瑞士法郎是当代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2007 年在国际储备中所占份额分别为 64.2%、26.1%、4.5%、3.1%、0.2%,而同年美国、欧元区、英国、日本、瑞士的 GDP 在世界 GDP 总量中的份额分别为25.4%、22.3%、5% 、8.1% 、0.8% 。这一结构表明,当前国际货币的首位度(排在第一位的国际货币所占比例) 很高。处于前两位的国际货币美元和欧元在国际储备中所占份额大大高于货币母国的 GDP 份额,而处于后三位的国际货币英镑、日元和瑞士法郎在国际储备货币中的份额明显低于其 GDP 份额,这是国际货币格局所独有的特征。二、发达而开放的金融体系经济实力是国际货币的基础,金融市场的发育状况则是国际货币的重要条件。英镑和美元等国际货币的崛起无不印证了这一道理。就英镑而言,在 19世纪前期,英国和法国在经济规模上大体相当,如 1820 年英国 GDP 占全球的5.2%,而法国占 5.5%。但从金融业或金融市场的发展情况看,英国远远超出法国。一些重要的事实是:(1)英格兰银行建立于 1694 年,而法兰西银行建立于 1800 年。 (2)英国财政 革命(利用政府信用发行国债 )发生于 16881740 年,法国财政革命在 1789 年后发生。 (3)银行券 18 世纪在英国广泛使用,而在法国是 19 世纪以后的事情。(4)银行存款于 1826 年开始在英国普及,1850 年后迅速普及,法国则在 1875 年后慢慢普及。(5)1855 年英格兰和威尔士有 409家银行、1185 家银行营业所,而 1863 年时法国 3/4 的地方没有银行,1881年只有 115 个可设银行的地方。(6) 伦敦票据交换所建立于 1772 年,而巴黎票据交换所建立于 1872 年。 (7)15 世纪末汇票在英国已成陈规,法国在 1700 年前很少使用汇票,18 世纪才盛行。(8)1725 年伦敦每日邮报上有 14 只证券报价,1740 年有 20 只,而 1815 年巴黎证券交易所才有 4 只挂牌证券。(9)英格兰的第一家保险公司创建于 1680 年,1720 年得到迅速扩展,法国的火灾和人寿保险在拿破仑战争(18041815 年)后才开始持续进行。(6) 在 17 世纪末财政革命后,英国为应付战争等的支出需要,大量发行国债,特别是在18151880 年期间许多年份的发债额曾达到约 8 亿英镑,其规模远远超过其他国家,这是英国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上这些表明,英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无论在产品创新上、产品品种的多样性上,还是在金融市场的规模上,都处于当时的世界前列,超过其他国家,这就为英国成为世界金融中心、英镑成为国际货币创造了金融市场和体制条件。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上升与美国金融市场的长足发展是分不开的。尽管美国的经济规模在 19 世纪末已经超过英国居世界首位,但英国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还是世界主要金融中心,在大萧条发生的 1929 年,伦敦和纽约的金融中心地位不相上下,甚至在国际金融方面伦敦还有一定优势。但经过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国际金融市场的格局发生了重大调整,美国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都超过了其他国家。(1)国债。1950 年,美国国债余额达到 2574 亿美元,是英国的 3,6 倍,法国的 21.8倍,德国的 148 倍,日本的 167 倍。同时,美国积累了大量的黄金和外?正储备,1950 年达到 242.7 亿美元,是英国的 7 倍,法国的 30.7 倍,日本的 40倍,德国的 128 倍。(2)股票。从国际证券发行额看,19551962 年,纽约市场共发行 41.71 亿美元,相当于伦敦的 3.9 倍,苏黎世的 4.7 倍,布鲁塞尔的10.6 倍,表明纽约上升为首要的国际金融中心。(3)银行。美洲银行总资产在1953 年达到 70.22 亿美元,比英国最大的巴克莱银行多近 10 亿美元。到1960 年,美洲银行总资产达到 112 亿美元,比巴克莱银行多 37 亿美元。无论在资产规模还是发展速度上,美国大银行都超过了英国的大银行。其他国家的银行更无法和美国相比。从以上一些指标可以看出,到 20 世纪中叶,美国金融业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已经全面超过了包括英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美元作为主导性国际货币拥有了雄厚的金融市场基础。三、信誉良好而坚挺的货币一种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应具备良好的品质。货币的品质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衡量:一是兑换性;二是稳定性。而稳定性又可以分为对内稳定和对外稳定。对内稳定是指通货膨胀率不高,货币的国内购买力比较稳定;对外稳定是指货币对外比较坚挺,对其他货币的汇率相对稳定甚至升值。(一) 货币的可兑换性。长期而稳定的可兑换性是货币信誉的重要指标。在金本位时代,货币的可兑换性要看一种货币与黄金之间,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否能够始终按照规定的比例(黄金比价) 保持稳定的可兑换性。在固定汇率时代,货币的可兑换性要看一种货币与另一种货币之间,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否能够按照规定的汇率保持稳定的可兑换性。要做到这一点,其实是相当困难的,需要庞大的国力和发达的金融市场作支撑。19 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巴黎和伦敦在金融方面一直是竞争对手,巴黎在 19 世纪 50 年代也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国际清算中心。但由于 1870 年法兰西银行在普法战争期间中止了黄金的兑换权,巴黎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很快又丧失了。此后,“现金支付的全部债务都甩给了英格兰银行”。从那以后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支配了世界金融体系,这一体系为主要用英镑支付的国际贸易提供资金,英国作为金融中心和英镑作为国际货币的地位得到确立和加强。美元在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国际金融动荡和大萧条期间,也曾经面临贬值等方面的压力和冲击,但在 20 世纪 60 年代之前不曾发生真正的兑换危机。(二) 货币的对外稳定性。汇率的长期稳定和持续升值是货币坚挺和信誉良好的重要表现。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际货币在其发育成长过程中,往往伴随着该货币对其他货币汇率的持续升值。当然,汇率的短期波动可能是难以避免的,但关键是从长期的、历史的角度看问题。从英镑来说,在 19 世纪的金本位时代,各国货币与黄金的比价、进而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本应是固定的。但实践中由于一些国家黄金储量不足、经济危机和兑换困难等,也曾多次出现黄金比价和货币汇率的调整。从 1780 年到 1913 年和 1920 年这样的时期内,英镑对法郎、马克的汇率是升值的。其中,英镑与法郎的汇率由 1780 年的 1:23.8,演变为 18001913 年的 1:25.22 和 1920 年的 1:52.27。在这一时期,英镑和法郎是国际上两种特别重要的货币,而英镑显然更加坚挺和信誉卓著,这也是英镑作为主导性国际货币的重要特征。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镑的国际货币地位逐步下降,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逐步上升。从一战结束到二战结束,甚至到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元演变成为主要国际货币并达到如日中天的程度,这与美元汇率逐步升值的轨迹是一致的,不是巧合。从 19 世纪到20 世纪 30 年代,美元与英镑的汇率大约在 1 美元兑 0.20.27 英镑,到1950 年升至 0.36 英镑, 1972 年后再升至 0.4 英镑以上。美元对法郎的比价关系同样如此,由 18001913 年期间的大约 1 美元兑 5.18 法郎,演变为 1920年的 14.3 法郎,1930 年的 25.52 法郎、1938 年的 34.79 法郎,1950 年的352.42 法郎,美元的强劲势头更加明显。在这些时期,国际上实行黄金本位和固定汇率制,理论上讲汇率不会变化,但事实上却在变化,原因是,对于走下坡路的国家和货币来讲,最初确定的黄金比价和固定汇率关系在实践中变得越来越难以承受,黄金比价和汇率关系的调整是客观需要、在所难免。这种调整不是浮动汇率制下那种连续的调整,而是间断的特定时点上的调整,或者说是客观现实的发展超越原有黄金比价或汇率关系可承受临界点的调整。在此调整的背后,存在着各国之间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实力此消彼长的变化,有许多鲜活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三) 货币的对内稳定性。如果一国通货膨胀率过高,货币的对内购买力急剧下降或处于剧烈波动状态,那么这种货币就缺乏成为国际货币的重要品质。可以说,货币对内购买力的长期相对稳定是成为国际货币的必要条件之一。在 19世纪初期到 20 世纪初期的百余年中,根据通货膨胀情况来测算,英镑对内购买力的变化幅度与其他货币比起来相对较小。如以 19141924 年平均值与18151913 年平均值相比,英镑实际购买力下降约 4l%,而法郎下降 60%,马克下降 67%,瑞士法郎下降 50%。表明这一时期英镑的购买力实际上更加稳定,而这一时期也正是英镑国际地位较高的时期。随后,在一战结束到二战结束的一段时期内,美元的购买力稳定与英镑等货币的购买力在波动中下降形成了对比,这时正是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形成和上升的时期。19141949 年间,美元的实际购买力仅下降 15%,而英镑的购买力先上升、后下降,19381949 年平均值与 19251938 年平均值相比,英镑购买力下降 22%,法郎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