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教学设计_第1页
2018年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教学设计_第2页
2018年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教学设计_第3页
2018年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教学设计_第4页
2018年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8年部编本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4、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夜书所见 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重点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2、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教学过程:课前谈话:今天这节语文课,由朱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孩子们,准备好了吗?一、 导入新课1、出示静夜思的背景图片。孩子们,看着这幅画,你想起了哪首诗?2、指一名学生来背一背。问:李白思念谁?他看到什么想起了故乡的?3、让我们带着思念,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叶绍翁写的夜书所见。板书: 夜书所见二、解诗题,知作者1、简介作者孩子们,叫一叫诗人的名字。叶绍翁是我国南宋的一个大诗人。来,再敬佩地叫一声-叶绍翁。亲切地叫一声-叶绍翁。2、好,我们来看这首诗,一起来读一读诗题。3、解诗题(1)你知道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吗?这里的书,就是我们现在“写”的意思。(2)谁来说说“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三、初读古诗1、一读(1) (好,孩子们翻到书本 35 页。 )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指一名学生读诗,正音。 (强调“挑”的读音。 )(3)教学多音字。这个字还在哪些词中也读挑呢?出示挑拨、挑逗、挑染 来, 一起读。能给它的另一个读音组组词吗?(3)齐读全诗。2、二读(1)快速地读,用“-”标出诗人所写的景物。(2)指名说,板书,再读一读词语。梧叶江 秋风 儿童 促织篱落 灯3、三读(1)理解“注释”A、仔细看课文,除了文字,你还发现了什么?B、与下面注释里的对应起来的,注释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用的。C、看,诗句里的促织右上角有个,我们就到下边的注释中找,找到了吗?D、说一说促织就是什么?E 、你知道诗人为什么叫它 “促织”吗?因为它在秋天鸣叫,提醒农妇冬天快到了,快织布做衣,所以又叫促织。现在请小朋友轻轻地读,一边读诗句,一边看注释,你能读懂哪句诗?(2)学生自由读诗。四、明诗义,悟诗情(一)出示第一句:萧萧梧叶送寒声1、谁来说说“萧萧”指什么声音?(风声)2、诗中的“梧叶”指的是什么?(1)解说:梧叶(课件出示梧桐的变化照片)梧叶指梧桐树的叶子。梧桐树是一种有季节特征的树。它春天发芽;夏天叶茂;可到秋天,萧萧秋风一起,便叶黄飘落。从梧桐树的变化,我们可以知道秋天来了,天气变冷了。3、链接诗句:古人常用“萧萧” “梧叶”来写秋天的景象。(1)出示诗句(师读前一句,生接后一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萧萧几叶风兼雨,离人偏识长更苦。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一声桐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读到这儿,老师又想起了一句谚语-出示: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秋风、梧叶,再加秋雨,给我们送来了阵阵寒意,这阵阵寒意就是诗人笔下的寒声。(2)再出示诗句-萧萧梧叶送寒声, 你能把这寒声送到句子中去吗?(3)指名朗读,评价学生的朗读评: 老师感受到一阵秋风正从我的身边吹过。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不禁打了一个寒颤。(4)出示夜晚的梧桐树叶子。引:当夜幕降临时,这秋风、梧叶更让人感到格外的寒冷,谁来读读这夜晚的寒声。指名读。评:你把这秋的寒意带进教室了。一起读-此时,诗人叶绍翁也和我们一样,感受着这秋的寒意,再读-那这萧萧秋风,仅仅是给诗人送去寒意吗?(二)学习第二句:江上秋风动客情。1、课件演示诗人的生活情境旁白:那一年,诗人远离自己的家乡。在秋天的一个傍晚,诗人走出旅店房门,听到秋风吹动梧叶萧萧作响,诗人顿感阵阵寒意,又回到房中看书。可是,他怎么也静不下心来了。孩子们,你说,他在想什么呢?2、学生想象说话。3、板书:思亲念家-这就是诗中所说的“动客情” 。4、出示诗句-江上秋风动客情。(1)这里的“客”指的是谁?(叶绍翁)(2)为什么诗人称自己为“客” 。 (因为他不在自己的家乡,就像是在外作客。这客就可以解释为“在他乡作客” 。过渡:在这秋风扫落叶,寒意袭人的秋夜里,诗人却孤身在外,他怎能不想家,想亲人呢?你能把诗人心中的思乡之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5、练习朗读,评价朗读。评:你读出诗人心中的思念了。是呀,离家很久了,家乡的亲人,你们好吗?一起读-江上秋风动客情6、齐读前两句诗引读:夜幕降临,诗人走出茅屋,读-千里之外,想念亲人,思念家乡,诗人感到孤独、无奈呀,读-7、你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想念起自己的家乡和亲人。 (指两名学生说。 )过渡:因为思乡,诗人在茅屋边久久站立,向家乡的方向望去,这时候,他突然看到了-(三)学习三、四两句1、课件演示“一灯明” 。2、说说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名说。3、所以诗人说“夜深篱落一灯明。 ”4、他看着这一点灯光,想到了什么呢?(注:以下两环节据学生回答教学)(1)猜想有儿童在捉蟋蟀。出示“知有儿童挑促织, ”诗中说“知有儿童挑促织” , “知”在这里就解释为“料想、猜测”的意思。(2)猜测有孩子在捉蟋蟀,诗人又会想到什么呢?诗人想起自己小时候捉蟋蟀的情景了。板书:回忆童年引:诗人小时候也经常提着灯在秋天的夜晚和伙伴们一起捉蟋蟀的。(3)诗人看到灯火,在猜想、在回忆。你看,古人写诗,就是有趣,经常把话倒过来写。那你能用我们现在的说法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4)指名说。夜深了,黑漆漆的,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有一盏灯火,料想是孩子在捉蟋蟀吧。5、练习趣读过渡:这一灯火让诗人回忆起自己小时候捉蟋蟀的欢快情景。(1)你能读出捉蟋蟀的欢快来吗?指名朗读。评:多开心呀!多好玩呀!(2)捉蟋蟀好玩,斗蟋蟀更有趣了。引:看,昨晚挑着灯笼捉来的蟋蟀,今天都拿出来斗一斗吧!(3)演示斗蟋蟀。(4)有趣吗?那谁来把这乐趣带到诗中去。评:瞧,这一灯明也乐了。一起读。男生、女生赛读。引读:此时此刻,诗人也沉浸在斗蟋蟀的乐趣中了,不禁笑出声来,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6、情感转换过渡:可想起自己小时候斗蟋蟀的欢快情景,诗人更是感到伤心和孤独。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 (1)指名说。朗读跟上(你就把这种心情带到诗中去吧?)(2)指名读。评:我已经感受到诗人的孤独了。千山万水,隔不断的是思念呀!(3)引:窗外的一灯明,照亮的是童年的乐趣,而屋内的一灯明,却伴随着孤独的诗人。齐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四)整体感悟1、出示整首诗。小结过渡:诗人通过这些景物,写出了自己漂泊在外的心情, (小结完成板书。 )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2、孩子们,先自己练习一下。3、配乐读诗。指两名学生读-评:是呀,想家的感觉是难过的呀!你已经读到诗人的心里去了!4、我们一起来读。5、接下来,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来说诗的意思,孩子们来对诗句,好吗?(1)全班说: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了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亲人。(2)指名说夜深了,诗人看到远处篱笆旁有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吧!把夜里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小结:那一晚,叶绍翁彻夜未眠,写下了这首诗。学习古诗,不仅会读,还要会背。6、孩子们练习一下,看谁马上会背了。学生自由练习背诵。7、指名背诵全诗。六、拓展孩子们,唐朝有位诗人叫张继。他和叶绍翁一样漂泊在外。同样在一个秋天的夜晚,同样在江边,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我们来读一读。(1)出示枫桥夜泊枫桥夜泊唐 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 注释江枫渔火对愁眠。 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姑苏城外寒山寺, 愁眠:因愁而未能入睡之人。夜半钟声到客船。 姑苏:苏州的别称。(2)自由读诗,说说诗人写了哪些景物?(3)快速读,诗中的哪个字最能说明诗人的心情?(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