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机械工业出版社下册课后练习答案_第1页
大学物理机械工业出版社下册课后练习答案_第2页
大学物理机械工业出版社下册课后练习答案_第3页
大学物理机械工业出版社下册课后练习答案_第4页
大学物理机械工业出版社下册课后练习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1章 热力学基础111 在水面下50.0 m深的湖底处(温度为4.0) ,有一个体积为1.010 -5 m3的空气泡升到湖面上来,若湖面的温度为17.0,求气泡到达湖面的体积。 (大气压P 0 = 1.013105 Pa)分析:将气泡看成是一定量的理想气体,它位于湖底和上升至湖面代表两个不同的平衡状态。利用理想气体物态方程即可求解本题。位于湖底时,气泡内的压强可用公式 ghp0求出,其中 为水的密度(常取 = 1.0103 kgm3) 。解:设气泡在湖底和湖面的状态参量分别为(p 1,V 1,T 1)和(p 2,V 2,T 2) 。由分析知湖底处压强为 ghpgh021。利用理想气体的物态方程可得空气泡到达湖面的体积 3510212 m10.6TpVghTpV112 氧气瓶的容积为3.210 -2 m3,其中氧气的压强为1.3010 7 Pa,氧气厂规定压强降到1.0010 6 Pa时,就应重新充气,以免经常洗瓶。某小型吹玻璃车间,平均每天用去0.40 m 3 压强为 1.01105 Pa的氧气,问一瓶氧气能用多少天?(设使用过程中温度不变)分析:由于使用条件的限制,瓶中氧气不可能完全被使用。从氧气质量的角度来分析。利用理想气体物态方程 pV = mRT/M 可以分别计算出每天使用氧气的质量 m3 和可供使用的氧气总质量(即原瓶中氧气的总质量 m1 和需充气时瓶中剩余氧气的质量 m2 之差),从而可求得使用天数 321/)(mn。解:根据分析有 RTVMpRTVpRTVMpm3312211 则一瓶氧气可用天数 5.93121321 Vpmn113 一抽气机转速 =400rmin-1,抽气机每分钟能抽出气体 20 升。设容器的容积 V0=2.0 升,问经过多长时间后才能使容器内的压强由 1.01105 Pa 降为 133Pa。设抽气过程中温度始终不变。分析:抽气机每打开一次活门, 容器内气体的容积在等温条件下扩大了 V,因而压强有所降低。活门关上以后容器内气体的容积仍然为 V0 。下一次又如此变化,从而建立递推关系。解:抽气机抽气体时,由玻意耳定律得:活塞运动第一次 : )(010Vp01pV活塞运动第二次 : )(0201020102 pVpV活塞运动第 n 次: )(001pnn 0Vpnn00l抽气机每次抽出气体体积 l5.l)4/2(Vl.20Pa10.0pPa13np将上述数据代入(1)式,可解得 76。则s40)4/276(t114 l.0 mol 的空气从热源吸收了热量2.66105J,其内能增加了 4.18105J,在这过程中气体作了多少功?是它对外界作功,还是外界对它作功?解: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得气体所作的功为 J1052.5EQW负号表示外界对气体作功。115 1mol 双原子分子的理想气体,开始时处于P1=1.01105Pa,V 1=10-3m3 的状态。然后经本题图示直线过程变到P2=4.04105Pa,V 2=210-3m3 的状态。后又经过PO VIII习题 115图123程方程为 PV1/2=C(常量)的过程 变到压强P3=P1=1.01105Pa 的状态。求:(1)在过程中的气体吸收的热量;(2)整个过程气体吸收的热量。解:(1)在过程 I 中气体对外作的功2/)(121VpA在过程 I 中气体内能增量)(25)(25111 pTRE在过程 I 中气体吸收的热量JAQ310.(2)在过程 II 中气体对外作的功)(22322 332 VpVdpdV由常 量21可算得 330mV,带入上式得JA2185.4整个过程中气体对外作功3210.整个过程中气体内能增量JTRE3138.7)(5整个过程中气体吸收的热量AQ4029.116 如本题图所示,系统从状态 A 沿 ABC 变化到状态 C 的过程中,外界有 326J 的热量传递给系统,同时系统对外作功 126J。当系统从状态 C 沿另一曲线返回到状态 A 时,外界对系统作功为 52J,则此过程中系统是吸热还是放热?传递热量是多少?分析:已知系统从状态 C 到状态 A,外界对系统作功为 WCA,如果再能知道此过程中内能的变化为CAE,则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即可求得该过程中系统传递的热量 QCA。由于理想气体的内能是状态(温度)的函数,利用题中给出的 ABC 过程吸热、作功的情况,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即可求得由 A 至 C 过程中系统内能的变化 ACE,而 CE,故可求得QCA。解:系统经 ABC 过程所吸收的热量及对外所作的功分别为 J126J,326ABCABCWQ则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可得由 A 到 C 过程中系统内能的增量 J20ABCACQE由此可得从 C 到 A,系统内能的增量J20A从 C 到 A,系统所吸收的热量为 J25CACWEQ式中负号表示系统向外界放热 252 J。这里要说明的是由于 CA 是一未知过程。上述求出的放热是过程的总效果,而对其中每一微小过程来讲并不一定都是放热。127 空气由压强为 1.52105 Pa,体积为5.0103 m3,等温膨胀到压强为 1.01105 Pa,然后再经等压压缩到原来的体积。试计算空气所作的功。解:空气在等温膨胀过程中所作的功为 21121T lnlnpVRMW空气在等压压缩过程中所作的功为 212pdVp利用等温过程关系 21V,则空气在整个过程中所作的功为 J7.5ln1211pT VppW128 如本题图所示,使 l mol 氧气(1)由 A等温地变到 B;(2)由 A 等体地变到 C,再由 C 等习题 116 图 习题 118 图压地变到 B,试分别计算氧气所作的功和吸收的热量。分析:从 pV 图上可以看出,氧气在 AB 与ACB 两个过程中所作的功是不同的,其大小可通过 Wd求出。考虑到内能是状态的函数,其变化值与过程无关,所以这两个不同过程的内能变化是相同的,而且因初、末状态温度相同 BAT,故0E,利用热力学第一定律 EWQ,可求出每一过程所吸收的热量。解:(1)沿 AB 作等温膨胀的过程中,系统作功 J107.2lnln3ABABAB VpVRTMmW由分析可知在等温过程中,氧气吸收的热量为 J107.23ABWQ(2)沿 A 到 C 再到 B 的过程中系统作功和吸热分别 J10.23CBCCB VpWJ10.23ABQ119 一定量的某单原子分子理想气体装在封闭的气缸里,此气缸有可活动的活塞(活塞与气缸壁之间无摩擦且无漏气) 。已知气体的初压强 P1=1atm,体积 V1=10-3m3,现将该气体在等压下加热直到体积为原来的两倍,然后在等体下加热,到压强为原来的 2倍,最后作绝热膨胀,直到温度下降到初温为止,试求:在整个过程中气体内能的改变、吸收的热量和所作的功。解: 因为 14T,所以内能增量为零。 JpVpQ211 06.5)2(3)2(5JQA06.51110 有 1mol 刚性多原子分子的理想气体,原来的压强为 1.0atm,温度为 27,若经过一绝热过程,使其压强增加到 16atm。试求:(1) 气体内能的增量;(2) 在该过程中气体所作的功;(3) 终态时气体的分子数密度。解:(1) KpT601212JTRiME3120479.)((2) A3.7(3)3262/109.mkTpn个1111 有一绝热的圆柱形的容器,在容器中间放置一无摩擦、绝热的可动活塞,活塞两侧各有摩尔同种单原子分子理想气体,初始时,两侧的压强、体积、温度均为(P 0,V 0,T 0)。气体的定容摩尔热容量为 CV3R/2。现将一通电线圈放在活塞左侧气体中,对气体缓慢加热。左侧气体膨胀,同时压缩右方气体,最后使右方气体体积为 V2V 0/8。求:(1)左、右两侧气体的终温是多少?(2)左侧气体吸收了多少热量? 解:(1)右则气体经历一绝热过程,初态 0TP、终态 2T,由方程 得出右侧气体末态温度:210V013/501248由理想气体物态方程,右侧气体终态压强为 0023PTVP由于活塞是可动的,左、右两侧的压强应相同:,0213左侧末态体积: 020185左侧气体末态温: 001 613TTVP(2)00021 93623)(UWVPTRTCUQV 右左右左左1112 如本题图所示,有一除底部外都是绝热的气筒,被一位置固定的导热板隔成相等的两部分 A 和 B,其中各盛有一摩尔的理想气体氮。今将334.4J 的热量缓慢地由底部供给气体,设活塞上的压强始终保持为1.01105Pa,求 A 部和 B 部温度的改变以及各吸收的热量(导热板的热容可以忽略)。若将位置固定的导热板换成可以自习题 1112图由滑动的绝热隔板,重复上述讨论。解:(1)导热板固定,A 中气体为等容加热;B 中气体为定压膨胀,且为准静态的,搁板导热, TBTCCQVPAVPKRQ71.63.846257JTVA .9.1QAB 54.39.(2)隔板活动,A 气体等压膨胀;隔板绝热, B 中气体温度不变。 0BBT TCPAKRCP50.13.87421113 0.32 kg 的氧气作如本题图所示的ABCDA 循环,设 V22V 1,T 1300K,T 2200K,求循环效。 (氧气的定体摩尔热容的实验值为 CV= 21.1 Jmol-1K-1)分析:该循环是正循环。循环效率可根据定义式 QW/来求出,其中 W 表示一个循环过程系统作的净功,Q 为循环过程系统吸收的总热量。解:根据分析,因 AB、CD 为等温过程,循环过程中系统作的净功为 J1076.5lnlnl3121 21221CDAB VTRMmVRTMmW由于吸热过程仅在等温膨胀(对应于 AB 段)和等体升压(对应于 DA 段)中发生,而等温过程中0E,则 ABWQ。等体升压过程中 W = 0,则DA,所以,循环过程中系统 吸热的总量为J1084.3ln21mV,121DABDAB TCMVRTMmEWQ由此得到该循环的效率为 %5Q1114 如本题图所示,某理想气体循环过程的V T 图。已知该气体的定压摩尔热容 CP = 2.5R,定体摩尔热容 CV = 1.5R,且 VC =2VA。试问:(1)图中所示循环是代表致冷机还是热机?(2)如是正循环(热机循环) ,求出循环效率。分析:以正、逆循环来区分热机和致冷机是针对 p V图中循环曲线行进方向而言的。因此,对图中的循环进行分析时,一般要先将其转换为 P V 图。由图可以看出,BC 为等体降温过程, CA 为等温压缩过程;而 AB 过程为等压膨胀过程。这样,就可得出p V 图中的过程曲线,并可判别是正循环。解:(1)根据分析,将 V T 图转换为相应的p V 图,如图所示。图中曲线行进方向是正循环,即为热机循环。(2)根据得到的 p V 图可知,AB 为等压膨胀过程,为吸热过程。BC 为等体降压过程, CA 为等温压缩过程,均为放热过程。故系统在循环过程中吸收和放出的热量分别为 ABmp,1TCMQACCBV,2 lnVRTCA 为等温线,有 A;AB 为等压线,且因AC,则有 2BT。故循环效率为%3.12/ln1Amp,AmV,2 TCRCQ1115 有一以理想气体为工作物质的热机,其循环如本题图所示,试证明热机效率为习题 1113图习题1114 图TV1121pV分析:该热机由三个过程组成,图中AB 是绝热过程, BC是等压压缩过程,CA是等体升压过程。其中 CA 过程系统吸热,BC 过程系统放热。本题可从效率定义 CAB12QQ。出发,利用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等体、等压方程以及 mV,p,/的关系来证明。证:该热机循环的效率为 CAB12QQ其中 CAmV,CABCmp,BC, TMTM,则上式可写为 111CABCABTT在等压过程 BC 和等体过程 CA 中分别有 2C1A2C1B,PTVT代人上式得 21p,证毕。516 汽油机可近似地看成如图所示的理想循环,这个循环也叫做奥托(Otto )循环,其中 DE 和BC 是绝热过程。证明此热机的效率为 1)(BCV证:(1)该循环仅在 CD 一过程中吸热,EB 过程中放热。则热机效率为 CDBECDmV,BE,CDEB 111 TTMQ(2)在过程 BC 和 DE 中,分别应用绝热方程TV1,有 1C1BVT1D1E由上述两式可得 1BCDEVT将此结果代人(1)中。即可得 1BC11117 在夏季,假定室外温度恒定为 37,启动空调使室内温度始终保持在 17、如果每天有2.51108 J 的热量通过热传导等方式自室外流人室内,则空调一天耗电多少?(设该空调致冷机的致冷系数为同条件下的卡诺致冷机致冷系数的 60)分析:耗电量的单位为 kWh,1kWh = 3.6106 J。因为卡诺致冷机的致冷系数为 212kTe,其中 T1 为高温热源温度(室外环境温度) ,T 2 为低温热源温度(室内温度) 。所以,空调的致冷系数为 212k6.0%e另一方面,由致冷系数的定义,有 212Q其中 Q1 为空调传递给高温热源的热量,即空调向室外排放的总热量;Q 2 是空调从房间内吸取的总热量。若 Q为室外传进室内的热量,则在热平衡时2。由此,就可以求出空调的耗电作功总值 21W。解:根据上述分析、空调的致冷系数为 7.86.0212Te在室内温度恒定时,有 Q。由212Qe可得空调运行一天所耗电功习题 1115图习题 1116图hkW0.8J189.2721 eQQW1118 设一质量为 m 克的物体具有恒定的比热c。(1) 当此物体由温度 T1 加热到 T2 时,其熵的变化为多少?(2)当温度下降却时这物体的熵是否减小?如果减小,那么在这样的过程中宇宙的总熵是否减小?解: (1) TcdQds则 212121TTSmcds1212lnTmcS(2)冷却时 T2T1,S 2S1 0,即 S 2 S1 熵减小(3) 物体冷却时,周围环境的熵增加,宇宙的总熵不会减小519 一黄铜棒的一端与 127的热库接触,而另一端与 27的热库接触。试问:(1) 当有 1200 卡的热量通过这棒时,在这传导过程中所发生的熵的总变化为多大?(2) 在这传导过程中棒的熵是否改变?解:(1)K.J24k/cal0.1)34(12304S (2)在这传导过程中棒的熵不改变。520 让一摩尔的单原子理想气体由压强为 P与体积为 V 的初态,经历两个不同过程改变到压强为2P 与体积为 2V 的终态。 (1)先让此理想气体等温地膨胀到体积加倍为止,然后在恒定体积下将压强增大到终态。 (2)先让此理想气体等温地压缩到压强加倍为止,然后在恒定压强下将体积增大到终态。试分别对此两个过程计算理想气体熵的变化。解:熵是态函数 S=S f Si 与路线无关由 dRTCpdvETdQsV有 2ln4ln23lln23lln23 ll11 RRVPRTCSififViffifi 1121 如本题图所示,一长为 0.8m 的圆柱形容器被一薄的活塞分隔成两部分。开始时活塞固定在距左端 0.3m 处。活塞左边充有 1mol,510 5Nm-2 的氦气,右边充有 1105Nm-2 的氖气。它们都是理想气体。将气缸浸入 1 升水中,开始时整个物体系的温度均匀地处于 25C。气缸及活塞的热容可不考虑。放松以后振动的活塞最后将位于一新的平衡位置,试问(1)水温升高多少?(2)活塞将静止在距气缸左边多大距离位置?(3)物体系的总熵增加多少?解:(1)系统处于新的平衡位置后: 1QWuA1QuB0BT 温度不变(2)设新平衡后,活塞位于距 A 处 x, (活塞截面为S)A 端: 110TPVPS3.05B 端: 202 SxPS8.5.1两式相除: .03 m6.0(3)整个气体的熵变等于氦气的熵变和氖气的熵变之和。注意温度始终不变。利用理想气体熵变公式,则 VRVRSSeSe ddNe25.0H6.03NHe -1KJ.)/2ln()/1(2l R1122 如本题图所示,图中13为等温线,14为绝热线,12和43均为等压线,23为等体线。1mol的氢气在1点的状态参量为V10.02m 3,T 1300K,在3 点的状态参量为V30.04m 3,T 3300K。试分别用如下三条路径计算S3S 1:(1)123;(2 )13;(3)143。解:(1) “ ”为等压过程, K60)/(12。而“ 2”为等体过程。注意到 H为双原子分子, /7m,RCp,/5m,CV。所以在“ 3”过程中的熵变为TQSd)(2)2(13习题 1121 图TQCTVpdd306m,603m, 2lnR(2) “1”为等温过程。其熵变 l)/l(/d23)3(13 S(3) “ 4”过程是由“ 41”的绝热过程, 141VT(1)和“ 34”的等压过程 34/(2)所组成的。联立(1)式、 (2)式,考虑到K30T,得到“ ”点的温度 K305/24T其熵变 )()(4113 SS3025/34 dd0TRQTlnl255/2第12章 气体动理论121 一容积为10L的真空系统已被抽成1.010-5 mmHg的真空,初态温度为20。为了提高其真空度,将它放在300的烘箱内烘烤,使器壁释放出所吸附的气体,如果烘烤后压强为1.010 -2 mmHg,问器壁原来吸附了多少个气体分子 ?解:由式 ,有nkTp320235/168.7108.0/mkn 个因而器壁原来吸附的气体分子数为 个1832006.6. nVN122 一容器内储有氧气,其压强为1.0110 5 Pa,温度为27,求:(l)气体分子的数密度;(2)氧气的密度;(3)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4)分子间的平均距离。 (设分子间等距排列)分析:在题中压强和温度的条件下,氧气可视为理想气体。因此,可由理想气体的物态方程、密度的定义以及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与温度的关系等求解。又因可将分子看成是均匀等距排列的,故每个分子占有的体积为 30dV,由数密度的含意可知 dn,10即可求出。解:(l)单位体积分子数 325m104.kTpn(2)氧气的密度 3kg.RMVm(3)氧气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 J102.632k T(4)氧气分子的平均距离 m45.193nd123 本题图中I、II 两条曲线是两种不同气体(氢气和氧气)在同一温度下的麦克斯韦分子速率分布曲线。试由图中数据求:(1)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的最概然速率;(2)两种气体所处的温度。分析:由 MRTv/2p可知,在相同温度下,由于不同气体的摩尔质量不同,它们的最概然速率 pv也就不同。因 22OHM,故氢气比氧气的 pv要大,由此可判定图中曲线 II 所标 13ps0.2应是对应于氢气分子的最概然速率。从而可求出该曲线所对应的温度。又因曲线 I、II所处的温度相同,故曲线 I 中氧气的最概然速率也可按上式求得。解:(1)由分析知氢气分子的最概然速率为 13P sm0.2/2)( HHMRTv习题 1122 图习题 123图利用 16/22HOM可得氧气分子最概然速率为 12HPOP sm0.54)(/)( 222 vRTv(2)由 /p得气体温度 K108.42/2pRMvT124 有N个质量均为m的同种气体分子,它们的速率分布如本题图所示。 (1)说明曲线与横坐标所包围面积的含义;(2)由N 和v 0求a值;(3)求在速率v 0/2到3v 0/2间隔内的分子数;(4)求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分析:处理与气体分子速率分布曲线有关的问题时,关键要理解分布函数 vf的物理意义。vNvfd/)(题中纵坐标 vNd/)(,即处于速率 附近单位速率区间内的分子数。同时要掌握)(vf的归一化条件,即 1)(0vf。在此基础上,根据分布函数并运用数学方法(如函数求平均值或极值等) ,即可求解本题。解:(l)由于分子所允许的速率在 0 到 2v0 的范围内,由归一化条件可知图中曲线下的面积 NvfSv02d即曲线下面积表示系统分子总数 N。(2)从图中可知,在 0 到 v0 区间内,0/)(vaNf;而在 v0 到 2v0 区间内, avf)(。则利用归一化条件有 002dvvaa得 03/2vNa(3)速率在 v0/2 到 3v0/2 间隔内的分子数为 12/7dd2/32/00vaNvv (4)分子速率平方的平均值按定义为 02022 d)(/dvfNv故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为 202302 361)(100mvdvNavmvK 125 当氢气的温度为300时,求速率在区间3000m/s到3010m/s之间的分子数 N 1与速率在区间v p到v p+10m/s之间的分子数N 2之比。解:氢气在温度 T=273+300=573 开时的最可几速率 vp 为/2180.57382秒米MRvp麦克斯韦速度分布公式可改写为 xeN24则速度在 3000 米/秒3010米/秒间的分子数2180218304218301 eN速度在 vp vp10 米/秒间的分子数e218021842182故 7030 218321 .eN126 讨论气体分子的平动动能 的分21mv布函数,归一化条件,及求任意函数 的平均值)(g公式。并由麦克斯韦气体分子速率分布函数导出动能分布函数,求出最可几动能。解:在动能空间中取一小区间 ,小区d间内分子数 dN 占总分子数 N 之比为fd)(习题 124 图其中 为分子动能分布函数,它满足归一化条件:)(f 1)(0df任意函数 的平均值公:)(gdf0)(令 dvkTmvkTvff )2exp(24)()( 2/3可求出 dkTkTdf )exp()1()(2/3令 可得最可几动能02p129 在容积为2.010 -3 m3的容器中,有内能为6.75102 J的刚性双原子分子理想气体。 (1)求气体的压强;(2)设分子总数为5.410 22个,求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及气体的温度。解:(1)由 RTiME2和 RTpV可得气体压强 Pa1035./5iVp(2)分子数密度 n=N/V 为,则该气体的温度 K1062.3kpkT气体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为 J49.72321k T1210 质点离开地球引力作用所需的逃逸速率为 ,其中R为地球半径。 (1)若使氢气分gv2子和氧气分子的平均速率分别与逃逸速率相等,它们各自应有多高的温度;(2)说明大气层中为什么氢气比氧气要少。 (取R= 6.4010 6 m)分析:气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速率 MRTv/8。对于摩尔质量 M 不同的气体分子,为使 等于逃逸速率 v,所需的温度是不同的;如果环境温度相同,12-712-8则摩尔质量 M 较小的就容易达到逃逸速率。解:(1)由题意逃逸速率 grv2,而分子热运动的平均速率 RTv/8。当 时,有 RMrgv42由于氢气的摩尔质量 13Hmolkg10.2M,氧气的摩尔质量 12Ol.2 则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