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学力经济学大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关键名称与思考题答案_第1页
同等学力经济学大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关键名称与思考题答案_第2页
同等学力经济学大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关键名称与思考题答案_第3页
同等学力经济学大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关键名称与思考题答案_第4页
同等学力经济学大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关键名称与思考题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导论一、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脉络三个化:1、 市场化,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市场取向的改革,资源配置的等级规则产权规则2、 工业化,传统的农业社会现代工业社会3、 国际化,闭关锁国、自我发展的道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三个阶段:1、 第一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放权让利为主线2、 第二阶段,90 年代初期,计划与市场关系为主线3、 第三阶段,产权制度改革为主线四个重要特征:1、 只关注生产关系同时关注资源配置2、 封闭式的一花独放开放性的百家争鸣3、 纯理论推导理论联系实际4、 单调的分析方法多元化的分析方法二、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1、 用于探讨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制度基础;2、 从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研究“特定生产方式下的社会生产关系,而不是物的关系” 。3、 整体主义分析方法。西方经济学:1、用于分析市场经济运行;2、在资源稀缺性假设前提下,研究“一个社会是如何配置稀缺资源 ,主要涉及人们如何做出决策、如何相互交易和整体经济如何运行等问题” ;3、遵循的是个体主义成本收益分析方法。三、直面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坚持直面现实的研究态度和方法。当理论与实践相冲突时,让理论服从现实。并非不要理论,而是从我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特殊现象入手,通过对现象的深入剖析来检验现有的理论。理论联系实践,是适应时代要求的经济学创新的基本原则。1、 反对脱离实际的理论2、 排斥完全抛弃理论的经验主义3、 反对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直面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的三个要求:1、 要求实现经济学的现代化。包含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双重含义,即吸收西方经济学的过程中注意中国的国情,在解答我国实践面临的问题时注意吸收西方经济学的先进分析方法。2、 要求经济学具有开放性。学术思想来源的开放性学术队伍的开放性学术观点的开放性3、 要求摆脱传统政治经济学的旧轨迹,实现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创新。重视实证分析方法重视计量分析方法重视经济观点的证明第一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名词解释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过程。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不发达阶段。2、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3、 集体经济是指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经济形式,主要包括:农村集体所有制和城镇集体所有制。4、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由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组合而成的一种经济形式。简述题一、 简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5 点)1、 自由人的联合体和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实现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2、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替代私有制消灭私有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建立未来自由人联合体的根本途径。生产资料公有制替代私有制是社会化生产发展的必然产物。3、 尽快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在未来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是提高社会成员物质生活水平的基础,也是社会成员获得全面自由发展的条件。4、 消灭商品生产,对全部生产实行有计划的调节商品是私人劳动的产物,是与私有制相联系的,一旦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不复存在。5、 在共产主义两个阶段中分别实行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共产主义社会分为低级和高级两个阶段,低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高级阶段实行按需分配。二、 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含义和意义1、含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过程。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不发达阶段。2、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总结以往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我国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我国国情的基本判断和科学总结,完全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确认我国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三、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一)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项根本制度,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1、公有制经济居于主体地位。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主体地位体现在:公有资产要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命脉的控制和对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有效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导作用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巩固具有重要意义。2、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社会主义初期,不仅要发展多种形式的公有制经济,而且要发展多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二)在我国现阶段,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的很多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不仅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供了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求,而且同市场经济的兼容性较强,特别是在竞争性领域,表现出较强的经济活力。(三)我国的多种所有制经济都有其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优势,同时也具有各自的劣势和局限性,在现阶段生产力状况下,它们都有其适宜于发挥优势的领域和范围,因此应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合理配置各种所有制形式,使它们能够在功能上相互补充。多种所有制经济之间的这种互相竞争,有利于提高各种所有制经济的效率,有利于促进技术的进步,也有利于促进所有制结构的调整。论述题一、 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 7 点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过程中,我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科学地总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正反两方面的 经验,提出一系列创新的理论观点,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理论:(1)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我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总结经验教训,提出了我们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这一论断表明我国的社会性质,进入 不发达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出发,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制度和基本矛盾提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以及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解决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建设的性质、任务、动力、战略、前途等基本问题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奠定了基础。(2)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所有制关系的理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概括一方面强调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意义,揭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另一方面突出强调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到达共同富裕,阐明了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区别和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3) 关于经济改革的理论。中国改革的性质不是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否定,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在改革方式上,强调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在改革战略上,提出了兼顾改革发展与稳定等正确方针;在判断改革成效的标准上,就是要遵循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4)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邓小平提出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和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5) 关于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的理论。收入分配取决于生产条件的分配。劳动标准与所有权标准相结合,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使得多种分配方式相互渗透和影响补充,形成适合我国社市经济的收入分配方式。(6) 关于对外开放的理论。社会主义经济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在全球化迅速发展条件下,如何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等问题既是重大理论问题,也是重大实践问题。我国把对外开放确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7)关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论。我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是我党对社市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二、 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过程。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不发达阶段。确认我国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项根本制度,坚持和完善这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三) 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1、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项根本制度,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公有制经济居于主体地位。主体地位体现在:公有资产要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命脉的控制和对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有效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导作用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巩固具有重要意义。2、在社会主义初期,不仅要发展多种形式的公有制经济,而且要发展多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现阶段,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的很多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不仅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供了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求,而且同市场经济的兼容性较强,特别是在竞争性领域,表现出较强的经济活力。合理配置各种所有制形式,使它们能够在功能上相互补充。多种所有制经济之间的这种互相竞争,有利于提高各种所有制经济的效率,有利于促进技术的进步,也有利于促进所有制结构的调整。第二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名词解释1、 市场指交换的场所、渠道、纽带。2、 市场机制是指在市场交易关系中形成的以价格、供求和竞争三位一体的互动关系为基础的经济运行和调节的一套有机系统。3、市场经济是指由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4、增量改革是指在基本不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经济的增量部分率先引入市场机制的改革。6、 渐进式改革是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改革,是按渐进的方式,强调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改革。我国没有从先验的理论出发,而是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选择了一条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革道路,逐渐从一个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简述题一、简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及运行特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是以国家高度集权为特征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的基本特征:1、在决策结构上,实行中央集权控制;2、在动力结构上,忽视物质利益刺激,实行平均主义分配原则;3、在信息结构上,实行计划指令的纵向传递,全部经济活动都纳入计划的轨道,企业行为基本不受市场信号的制约;4、在所有制结构上,追求“一大二公” ,实行“穷过渡” 。在以上条件下,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怎样生产都是由计划控制的。首先,企业对瞬时出现的情况作出如下反应:一是使产量与当前最稀缺的资源相适应;二是实行强制替代,即由短缺引起的投入组合的更改;三是根据可得到的投入品来决定产出构成。其次,在追求高经济增长率目标的驱使下,从下到上存在强烈的数量冲动。最后,由于企业不承担投资决策的责任,这会使投資需求大大超过可供分配的投资资金,引起“投资紧张” 。伴随着不断加剧的资源和消费品的短缺,强制替代、排队、等待、配额和票证就成为常见的现象。实践证明,这种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暴露出了很多弊端。二、简述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具有以下特征:1、资源配置遵循产权规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则遵循产权规则。即资源配置的权力与行为人拥有的资产量成正比。所以,排他性产权的确立是市场机制有效协调微观决策的必要条件。2、决策分散化。分散化的家庭和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在给定条件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根据对成本和收益的比较,独立地对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等问题作出判断和决策,并承担相应的后果。3、自由和平等竞争。所有从事市场交易的行为人的地位和机会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他们在机会均等、公平交易准则的约束下自由地参与市场竞争,这包括消费选择自由、开业自由、就业选择自由和交易自由等。4、价格协调微观决策。在市场经济中,价格作为显示资源稀缺性程度的信号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他能自动协调微观决策。三、 简述渐进式改革的特点,并阐述渐进式改革在我国取得成功的原因我国实行的渐进式改革是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改革,是按渐进的方式推进改革,强调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改革。我国没有从先验的理论出发,而是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选择了一条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革道路,逐渐从一个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这种渐进式改革具有以下特征:1、 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2、增量改革,即在不率先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边际上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也就是说,在等级规则作用较小的边际上,选择具有帕雷托改进意义的利益调整方式进行体制改革,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3、先试点,后推广,即先在局部范围内取得改革的经验,然后再在全局范围内推广改革经验。我国渐进式改革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1、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在公有制为主体条件下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按劳分配为主的条件下采用多种分配方式,从而既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化进程,又使社会主义制度适应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2、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来判断改革的成效,即是否越来越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越来越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越来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3、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之间的关系,在稳定与发展中积极推进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4、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适时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包括政府职能的转变,推行政治民主化等。论述题一、 我国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主要阶段1、第一阶段:1978 年至 1983 年,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理论界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应通过放权让利,把计划建立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在党的十二大上,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被正式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2、第二阶段:1984 年至 1987 年,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下论断: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不可逾越的阶段;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具有统一性;计划与市场板块式结合。3、第三阶段:1987 年至 1992 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应有机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模式。4、第四阶段,1992 年以后,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邓小平在 1992 年春的南方谈话中,提出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重要论断。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五大进一步确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十六大重申: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二、阐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大方面:第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基础。(1)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与集体成分。其中,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增强国民实力具有关键性作用。集体经济也是公有制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有积极作用。(2)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形式。非公有制经济可以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多个领域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应给予鼓励和支持,并进行正确引导。(3)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协调发展的关系,而不是相互割裂、相互排斥的关系,更不是相互对立的。因此,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共同发展。第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方式。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然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受所有制结构等多个原因制约,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原则纯粹实现的条件并不具备,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方式是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三、试述应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重塑市场竞争主体。以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为核心内容的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1, 实施国有企业的分类改革战略。2, 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3, 对于大型竞争性国有企业应按照国际惯例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规范化的现代企业制度;其中应着重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政企分开问题,二是产权关系明晰化问题。4, 实现公司治理结构创新。5, 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6, 以改革促管理。(二)健全现代市场体系。优化市场的核心是完善市场机制。市场机制的完善除了市场主体必须产权明晰、具有硬的预算约束等体征之外,还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营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二是进一步开放市场,构建一个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三是深化市场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就必须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信用体系。需要构建三个约束机制:一是受制于个人的宗教信仰、道德规范的自我约束;二是交易双方都有某种威慑力量使对方不敢“坑人”的相互监督;三是依靠法律、舆论、政府等力量的第三方监督。(三)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政府有义务在按照国际惯例实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开放国内市场,为公平的市场竞争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为此政府就需要通过机构改革转变职能:一是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避免对企业的行政干预;二是明确经济政策目标,优化经济政策工具,提高经济政策效率;三是通过机构改革建立一个精简、高效、廉洁的政府服务体系;四是尽可能使政府的政策及政策的制定过程具有透明性,从而引入公众对政府行为的必要监督;五是政府应成为遵守法律的楷模,依法行政、依法治国、并努力创造一个公正的法律环境;六是实行国民待遇与非歧视原则。(四)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我国分配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就是要建立起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分配制度改革要体现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兼顾效率和公平。国民收入分配分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过程。按效率进行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可能导致贫富差距过大,而政府可以通过着眼于实现社会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国民收入再分配把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维护社会公平。第三章 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渐进过渡名词解释1、华盛顿共识和北京共识华盛顿共识最初是由曾担任世界银行经济学家的约翰.威廉姆森提出来的,用于指导80 年代拉美国家通过经济改革走出困境的 10 项政策主张,有:(1)加强财政纪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