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简答题及答案_第1页
预防医学简答题及答案_第2页
预防医学简答题及答案_第3页
预防医学简答题及答案_第4页
预防医学简答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简答题1、统计资料可以分成几类? 答: 根据变量值的性质,可将统计资料分为数值变量资料(计量资料) ,无序分类变量资料(计数资料) ,有序分类变量资料(等级资料或半定量资料) 。用定量方法测定某项指标量的大小,所得资料,即为计量资料;将观察对象按属性或类别分组,然后清点各组人数所得的资料,即为计数资料;按观察对象某种属性或特征不同程度分组,清点各组人数所得资料称为等级资料。2、不同类型统计资料之间的关系如何?答: 根据分析需要,各类统计资料可以互相转化。如男孩的出生体重,属于计量资料,如按体重正常与否分两类,则资料转化为计数资料;如按体重分为: 低体重,正常体重,超体重,则资料转化为等级资料。计数资料或等级资料也可经数量化后,转化为计量资料。如性别,结果为男或女,属于计数资料,如男性用 0(或 1),女性用 1(或 0)表示,则将计数资料转化为计量资料。3、频数分布有哪两个重要特征?答:频数分布有两个重要特征 :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是频数分布两个重要方面。将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结合起来分析,才能全面地反映事物的特征。一组同质观察值,其数值有大有小,但大多数观察值集中在某个数值范围,此种倾向称为集中趋势。另一方面有些观察值较大或较小,偏离观察值集中的位置较远,此种倾向称为离散趋势。4、标准差有什么用途?答: 标准差是描述变量值离散程度常用的指标,主要用途如下: 描述变量值的离散程度。两组同类资料(总体或样本)均数相近,标准差大,说明变量值的变异度较大,即各变量值较分散,因而均数代表性较差;反之,标准差较小,说明变量异度较小,各变量值较集中在均数周围,因而均数的代表性较好。结合均数描述正态分布特征;结合均数计算变异系数 CV;结合样本含量计算标准误。5、变异系数(CV)常用于哪几方面 ?答: 变异系数是变异指标之一,它常用于以下两个方面: 比较均数相差悬殊的几组资料的变异度。如比较儿童的体重与成年人体重的变异度,应使用 CV;比较度量衡单位不同的几组资料的变异度。如比较同性别,同年龄人群的身高和体重的变异度时,宜用CV。6、制定参考值范围有几种方法?各自适用条件是什么?答: 制定参考值范围常用方法有两种: 正态分布法: 此法是根据正态分布的原理,依据公式: XuS 计算,仅适用于正态分布资料或对数正态分布资料。95%双侧参考值范围按: X1.96S 计算; 95%单侧参考值范围是: 以过低为异常者,则计算: X1.645S,过高为异常者,计算 X1.645S 。若为对数正态分布资料,先求出对数值的均数及标准差,求得正常值范围的界值后,反对数即可。百分位数法。用 P2.5P97.5 估计 95%双侧参考值范围;P5 或 P95 为 95%单侧正常值范围。百分位数法适用于各种分布的资料(包括分布未知) ,计算较简便,快速。使用条件是样本含量较大,分布趋于稳定。一般应用于偏态分布资料、分布不明资料或开口资料。7、计量资料中常用的集中趋势指标及适用条件各是什么?答: 常用的描述集中趋势的指标有: 算术均数、几何均数及中位数。算术均数,简称均数,反映一组观察值在数量上的平均水平,适用于对称分布,尤其是正态分布资料;几何均数: 用 G 表示,也称倍数均数,反映变量值平均增减的倍数, 适用于等比资料,对数正态分布资料;中位数: 用 M 表示,中位数是一组观察值按大小顺序排列后,位置居中的那个观察值。它可用于任何分布类型的资料,但主要应用于偏态分布资料,分布不明资料或开口资料。8、标准差,标准误有何区别和联系?答: 标准差和标准误都是变异指标,但它们之间有区别,也有联系。区别: 概念不同;标准差是描述观察值(个体值 )之间的变异程度;标准误是描述样本均数的抽样误差; 用途不同;标准差常用于表示变量值对均数波动的大小,与均数结合估计参考值范围,计算变异系数,计算标准误等。标准误常用于表示样本统计量(样本均数,样本率) 对总体参数(总体均数,总体率)的波动情况,用于估计参数的可信区间,进行假设检验等。 它们与样本含量的关系不同: 当样本含量 n 足够大时,标准差趋向稳定;而标准误随 n 的增大而减小,甚至趋于 0 。联系: 标准差,标准误均为变异指标,如果把样本均数看作一个变量值,则样本均数的标准误可称为样本均数的标准差;当样本含量不变时,标准误与标准差成正比;两者均可与均数结合运用,但描述的内容各不相同。9、统计推断包括哪几方面内容?答: 统计推断包括: 参数估计及假设检验两方面。参数估计是指由样本统计量 ( 样本均数,率)来估计总体参数(总体均数及总体率),估计方法包括点值估计及区间估计。点值估计直接用样本统计量来代表总体参数,忽略了抽样误差;区间估计是按一定的可信度来估计总体参数所在的范围,按 XuX 或XuSX 来估计。假设检验是根据样本所提供的信息,推断总体参数是否相等。10、假设检验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答: 在实际研究中,一般都是抽样研究,则所得的样本统计量(均数、率)往往不相等,这种差异有两种原因造成: 其一是抽样误差所致,其二是由于样本来自不同总体。如果是由于抽样误差原因引起的差别,则这种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认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样本来自同一总体, ;另一方面如果样本是来自不同的总体而引起的差异,则这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个或两个以上样本所代表的总体的参数不相等。样本统计量之间的差异是由什么原因引起,可以通过假设检验来确定。因此假设检验的目的是推断两个或多个样本所代表的总体的参数是否相等。11、何谓假设检验?其一般步骤是什么?答: 所谓假设检验,就是根据研究目的,对样本所属总体特征提出一个假设,然后用适当方法根据样本所提供的信息,对所提出的假设作出拒绝或不拒绝的结论的过程。假设检验一般分为五个步骤: 建立假设:包括: H0,称无效假设; H1: 称备择假设; 确定检验水准:检验水准用 表示, 一般取 0.05; 计算检验统计量:根据不同的检验方法,使用特定的公式计算;确定 P 值:通过统计量及相应的界值表来确定 P 值;推断结论:如 P,则接受 H0,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如 P,则拒绝 H0,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12、假设检验有何特点?答: 假设检验的特点是: 统计检验的假设是关于总体特征的假设;用于检验的方法是以检验统计量的抽样分布为理论依据的;作出的结论是概率性的,不是绝对的肯定或否定。13、如何正确理解差异有无显著性的统计学意义?答: 在假设检验中,如 P,则结论是: 拒绝 H0,接受 H1, 习惯上又称“显著” ,此时不应该误解为相差很大,或在医学上有显著的(重要的)价值;相反,如果 P,结论是不拒绝 H0。习惯上称“不显著 ”,不应理解为相差不大或一定相等。有统计学意义( 差异有显著性)不一定有实际意义;如某药平均降低血压 5mmHg, 经检验有统计学意义, 但在实际中并无多大临床意义,不能认为该药有效。相反,无统计学意义,并不一定无实际意义。如用新疗法治疗某病,有效率与旧疗法无差异,此时无统计学意义,如果新疗法方法简便,省钱,更容易为病人接受,则新疗法还是有实际意义。14、参考值范围与可信区间区别是什么?答: (1)意义不同: 参考值范围是指同质总体中包括一定数量 (如 95%或 99%) 个体值的估计范围,如 95%参考值范围,意味该数值范围只包括 95%的个体值,有 5%的个体值不在此范围内。可信区间是指按一定的可信度来估计总体参数所在范围。如 95%的可信区间,意味着做 100 次抽样,算得 100 个可信区间,平均有 95 个可信区间包括总体参数(估计正确)有 5 个可信区间不包括总体均数 (估计错误)。(2)计算方法不同: 参考值范围用 XuS计算。可信区间用 Xt、Sx 或 XuSx 计算;前者用标准差,后者用标准误。15、X2 检验有何用途? 答: X2 检验有以下应用: 推断两个或两个以上总体率(或构成比) 之间有无差别;检验两变量之间有无相关关系;检验频数分布的拟合优度。16、四格表资料的 u 检验和 X2 检验的应用条件有何异同?答:(1) 相同点: 四格表资料的 u 检验是根据正态近似原理进行的,凡能用 u 检验对两样本率进行检验的资料,均能使用 X2 检验,两者是等价的,即 u2=X2;u 检验和 X2 检验都存在连续校正的问题。(2) 不同点:由于 u 分布可确定单、双侧检验界值,可使用 u 检验进行单侧检验;满足四格表 u 检验的资料,可计算两率之差的 95%可信区间,以分析两率之差有无实际意义;X2 检验可用于 22 列联表资料有无关联的检验。17、参数检验与非参数检验有何区别? 各有何优缺点?答: 参数检验是检验总体参数是否有差别,而非参数检验是检验总体分布的位置是否相同。参数检验的优点是能充分利用样本资料所提供的信息,因此,检验效率较高。其缺点是有较严格的使用条件,如要求总体的分布呈态分布,各总体方差要相等,有些资料不满足使用条件,就不能用参数检验。非参数检验的优点是适用范围广。它不要求资料分布的形式,另外可用于等级资料或不能确切定量的资料。缺点是不能充分利用样本所提供的信息,因此检验效率较低,产生第二类错误较大。18、非参数检验适用于哪些情况?答: 非参数检验应用于以下情况: 不满足参数检验的资料,如偏态分布资料;分布不明的资料;等级资料或开口资料。19、直线回归与相关有何区别和联系?答: 1、区别: 在资料要求上,回归要求因变量 y 服从正态分布,自变量 x 是可以精确测量和严格控制的变量,一般称为型回归;相关要求两个变量 x、y 服从双变量正态分布。这种资料若进行回归分析称为型回归。在应用上,说明两变量间依存变化的数量关系用回归,说明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用相关。2、联系: 对一组数据若同时计算 r 与 b,则它们的正负号是一致的;r 与 b 的假设检验是等价的,即对同一样本,二者的 t 值相等。可用回归解释相关。20、常用的统计图有哪几种?它们的适用条件是什么?答: 常用的统计图及适用条件是: 条图,适用于相互独立的资料,以表示其指标大小;百分条图及园图,适用于构成比资料,反映各组成部分的大小;普通线图: 适用于连续性资料,反映事物在时间上的发展变化的趋势,或某现象随另一现象变迁的情况。半对数线图,适用于连续性资料,反映事物发展速度(相对比) 。直方图: 适用于连续性变量资料,反映连续变量的频数分布。散点图: 适用于成对数据,反映散点分布的趋势。1 简述预防医学的内容。答:a 环境与健康 b 营养与健康 c 人群健康的研究方法 d 疾病控制与健康促进2 影响健康的因素有哪些?答:a 环境因素 b 生活行为因素 c 卫生保健因素 d 人类生物学因素3 简述初级卫生保健的意义?答;含义是:初级卫生保健是一种基本的卫生保健,它依靠切实可行、学术上可靠而又受到社会欢迎的方法和技术,通过个人和家庭的充分参与而达到普及,其费用是国家和社区依靠自力更生和自觉精神在各个发展阶段上有能力担负的。初级卫生保健是国家卫生系统的中心职能和主要焦点,是国家卫生系统和整个社会发展的组成部分,是个人、家庭和社区与国家卫生系统保持接触的第一环,它使卫生保健尽可能接近于人民生活和工作场所,是卫生保健进程的首要步骤。4 初级卫生保健的内容有那些?答:初级卫生保健是一种综合性的服务,包括预防、治疗和康复等多个方面。基本内容有8 项:a 增进必要的营养,供应足够的安全饮用水。b 创建清洁卫生的环境。c 开展妇幼保健及计划生育工作。d 主要传染病的预防接种。e 地方性疾病的防治。f 针对主要卫生问题开展健康教育。g 常见病和常见伤害的有效处理。h 提供基本药物。5 如何理解健康的新概念?答:健康的新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首先,健康是动态的概念,即健康研究的内容是一个从最完善的体魄到逐步受到损害,以至得轻病到重病的连续过程;其次,健康不单纯是生物学的概念,还包括心理学和社会学方面的内容,这使医学的着眼点扩大了,也使医学研究领域扩大了;第三,由于提及健康还必须从心理学和社会学侧面加以衡量,于是健康的概念从个体扩大为群体;最后,既然影响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那么促进健康的对策是多途径、全方位的。6 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保护环境?答: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治理环境污染,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保护协同发展。为了有效遏制环境恶化之势,我国已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和跨世纪绿色工程计划两大举措;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重点治理“三江三湖” ,近几年制订和修订了大气污染防治法 、 水污染防治法和食品卫生法等一系列法规、标准和条例。在西部大开发规划中,国家已将保护和建设西部的生态环境作为一项重要内容。7 构成环境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构成环境的主要因素有生物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8 生态系统有哪些功能?答:具有三项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9 简述能量流动的特点。答:能量流动具有两个特点:一个特点是能量的利用效率很低,另一个特点是能量流动是单项的。10 以能量流动为例,简述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答:从能量流动可以看出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能量流动的特点是能量的利用效率很低。在能量流动过程中,一部分用于新陈代谢被消耗掉,另一部分用于合成新的组织或作为潜能储存起来。能量逐级减少,越流越细,后者获得的能量大体上为前者所含能量的 1/10,大约 9/10 的能量损失了。这就意味着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生物有稳定的数量关系,如果数量比例失调,就可能破坏生态平衡。能量流动的另一个特点是能量流动是单项的。绿色植物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进入生态系统中逐级流动,最后以热能的形式逸散到环境中,热能不能返回太阳,绿色植物也不能利用热能进行光合作用。着同样也意味着环境中各营养级生物的比例一旦失调,生态平衡将被打破。11 简述地方病的分类。答:地方病按其病因可分三类。(1)地球化学性(化学元素性)地方病:指由于外环境中某些元素或化合物通过水、粮等进入人体的量不足、过剩或比例失调所致的疾病。常见的有:a 元素缺乏性疾病:如碘缺乏病或称碘缺乏障碍。b 元素中毒性疾病(过剩性)疾病:如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等。(2)自然役源性(生物源性)地方病:病因为微生物和寄生虫等,是一类传染性的地方病,如鼠疫、布氏杆菌病、流行性乙型脑炎、森林脑炎、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黑热病、肺吸虫病、和包虫病等,其中鼠疫、布氏杆菌病、血吸虫病等也是国家法定传染性。(3)某些明确病因的疾病:如克山病、大骨节病等。12 简述地方病的特点。答:(1)地方性,即地域的特异性。只有病区才发病,非病区不发病。由病区发病后转入非病区的不能算非病区发病。不同地区不同致病因素决定了地方病的种类,如血吸虫病只发生在中国的南方水网地域有钉螺和尾蚴生存的地方。(2)当地居住的人群均可患病,患病率一般谁年龄而升高。年龄越大,在病区生活时间越长,接触致病因子越多,患病率越高,病情也就越重。(3)非病区迁入的健康人与病区居民同样生活一段时间后也会发病,而且发病率往往高于当地居民水平,这与外来人对致病因子敏感和机体适应性差有关。(4)迁出病区的病人,病情可逐渐减轻或自愈。迁出病区的健康人,除处于潜伏期者外,不会再患该种地方病。(5)病区易感动物也可发生和人类相似的地方病。可以利用这一特征开展动物试验研究工作。(6)病区根除致病因子后可转变为非病区。13 简述地球化学性地方病的流行规律。答:地球化学性地方病的流行规律是:(1)自然环境中的地球化学元素,不仅是构成人体基本组成的物质基础,而且是生命活动的营养元素,它们适量分布在机体组织器官中,以维持机体正常生长发育,并与周围环境保持着动态平衡。机体内生命元素的摄取量随环境中的生命元素的多寡而变化,当生命元素含量出现过多、过少或失调时,就会发生相应的病理变化,出现元素性地方病。(2)元素缺乏性地方病的流行规律为深山区高于半山区,高远高于平原,内地高于沿海,沟里高于沟口,河流上游高于中下游,农村高与城市。由于环境因素在短时间内不易变更,因此,元素地方病病区多有相对稳定的特点。(3)人群的发病无民族、年龄、性别等的选择性,各种人群都有同等发病机会。但受某些因素制约,发病程度有差异性。(4)老、少、边、穷地区发病严重。因为这些地区多深山区,交通不便,文化落后,经济欠发达,生活水平偏低,饮食简单,或缺乏的元素无法从饮食中得到补充,或中毒性元素很难通过膳食和增强抵抗力得以解毒,结果出现越穷越病、越病越穷的恶性循环。14 简述碘缺乏病的主要病因及发病机制。答:环境碘缺乏目前被一致公认为是碘缺乏病的主要病因,支持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如下。(1)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区的饮水、食物以及土壤中,碘均缺乏或不足。调查表明,水碘在 5ug/L 以下时,随碘含量降低,地方性甲状腺肿患病率急剧增高;水碘在 5-40ug/L 时,随碘含量增加,患病率缓慢下降;水碘为 40-90ug/L 时,患病率降至最低,并保持恒定水平。一般情况下,水中碘应保持在 10ug/L.(2)在缺碘地区广泛采用碘盐和碘化油防治后,甲状腺肿患病率和肿大率均显著下降,尿碘水平显著增加,有效地控制了地方性甲状腺肿的流行。(3)国内外学者都进行过用缺碘食料喂养的动物实验,均成功地引起动物实验性甲状腺肿。15 简述碘缺乏病的治疗措施。答:(1)碘盐:食盐加碘是预防碘缺乏病的首要方法。(2)碘油:有些地方偏远,食用不到供应的碘盐,可选用碘油。其他方法,还有碘化面包、碘化水,多食富含碘的海带、海鱼等。16 地方性氟中毒的病区类型有哪些?答:根据大量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我国地方性氟中毒病区主要分为两种类型。 (1)饮水型病区;由于引用高氟水而引起氟中毒的病区为饮水型病区。它的分布最为广泛,是最主要的病区类型。 (2)生活燃煤污染性病区:此型是 20 世纪 70 年代后在我国确认的一类病区。是由于使用落后的燃煤方法燃烧高氟煤而产生的大量氟污染居室空气和食物,使居民摄入过量的氟而引起氟中毒的病区。17 影响地方性氟中毒流行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影响地方性氟中毒流行的主要因素有:(1)氟的摄入量:研究表明,饮水、室内空气及食物中氟含量越高,摄入的越多,则地方性氟病患病率越高,病情越重。(2)机体营养状况:蛋白质、钙、维生素类物质有抗氟中毒作用,加强营养可以减轻病情。在经济发达、营养状况好的病区,患病率低,而且骨质软化病人少见。(3)饮水中的其他化学成分:病区水中钙离子浓度越低,水的硬度越小,水中氟浓度越高,氟病患病人数越多;水的 PH 越大,氟的活性越强,越利于其吸收。(4)地理条件:饮水型病区大多地势低洼,不易排水,饮水氟含量就越高,病情越重;生活燃煤污染型病区多为海拔较高的高寒山区,气候寒冷潮湿,年烧煤量多,烧煤时间长,则室内空气和烘烤食物含氟量越高,患病人数越多,病情越重。18 简述地方性氟中毒的发病机制。答:目前对地方性氟中毒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大多数人认为,有三方面机制:(1)影响钙磷代谢。过量的氟在体内与钙结合成难容的氟化钙,主要沉积在骨组织中,少量沉积在骨周及软组织中,使骨质硬化、密度增加,甚至骨膜、韧带及肌腱等也发生硬化,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大量的钙被氟消耗,使血钙减少,造成钙代谢紊乱。刺激甲状腺分泌激素增多,抑制了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致使磷排出增多,继而引起磷代谢紊乱。同时由于血钙的减少,甲状旁腺分泌增多,使该从骨中移至血液,久而久之造成骨质脱钙现象,即容骨作用,出现骨质疏松及软化甚至骨骼变形。因此,在同一氟中毒病人可见到骨质硬化,又可见到骨质疏松软化的现象。(2)对牙齿的作用。适量的氟可取代牙釉质中羟磷灰石的羟基而形成氟磷灰石,并排列成规则的棱晶结构,而使牙齿光滑坚硬并抗酸耐磨,可抑制口腔中的乳酸杆菌,降低碳水化合物分解产生的酸度,因而具有预防龋齿的作用。过量的氟进入体内,可是大量的氟化钙沉积在发育的牙组织中,影响牙釉质形成正常的棱晶结构,阻碍牙釉质的正常发育,产生不规则的球形结构,使釉质疏松多孔,形成斑点,此处易使色素沉着,可呈现黄色、褐色或黑色。由于牙齿结构的异常,牙齿硬度减弱,质脆易碎或断裂,常早期脱落。(3)抑制某些酶的活性。过量的氟进入体内,与钙镁离子结合,使体内需要这些离子活化的酶受到抑制。如可抑制玻璃酸脱氢酶、烯醇化酶等,使三羧酸循环发生障碍,糖酵解受到抑制,三磷酸腺苷生成减少,对骨组织细胞供能不足,而产生营养不良;氟还抑制骨磷酸化酶,使骨中钙代谢紊乱,钙的吸收与蓄积过程缓慢,并从骨组织中游离出来,而致骨质疏松。这是氟骨症骨质硬化的同时又出现骨质疏松、软化的又一原因。19 简述地方性氟中毒的治疗措施。答:地方性氟中毒的治疗措施有:(1)氟骨症的治疗:a 钙剂及维生素类药物的治疗。b氢氧化铝凝胶治疗。c 加强营养支持治疗。 (2)氟斑牙的治疗:方法有涂膜覆盖法、药物脱色法等。20 简述地方性氟中毒的预防措施。答:控制地方性氟中毒的关键在于预防,根本原则是控制氟的来源,减少氟的摄入量。对不同类型的疾病,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1)饮水型地方性氟病的预防 a 改换水源:打低氟深水井;引用低氟地面水;收集降水 b 饮水除氟:目前多采用活性氧化铝法。 (2)生活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的预防 a 改良炉灶 b 降低食物氟污染 c 不用或少用高氟劣质煤。21 简述环境污染的种类。答: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称为环境污染物,按污染物的性质常将环境污染物分为 3 类。 (1)化学性污染物:(2)物理性污染物:(3)生物性污染物:22 简述环境管理制度的内容。答: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在积极探索环境管理办法工作中,逐步制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管理制度,主要有八项,又称“八项制度.(1)“三同时”制度即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区域性开发建设项目的污染防治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制度。 (2)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对可能影响环境的重大工程建设、规划或其他开发建设活动,事先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估,为防止和减少环境损害制度最佳方案。 (3)排污收费制度。 (4)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5)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6)污染集中控制制度(7)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证制度(8)污染限期治理制度。 “八项制度”是我国环境管理成功经验的总结,对于执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推进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重要作用23 简述影响毒素对机体作用的因素。答:(1)毒物本身的特性。a 化学结构 b 理化特性(2)剂量、浓度、作用时间。不论毒物的毒性大小如何,都必须在体内达到一定量才会引起中毒。空气中毒物浓度高,接触时间长,则进入体内的剂量大。 (3)毒物的联合作用。 (4)生产环境与劳动强度。 (5)个体感受性24 简述慢性汞中毒的诊断分级。答:慢性汞中毒分级诊断标准:汞吸收:尿汞增高,尚无汞中毒的临床表现。轻度中毒:尿汞升高,并出现神经衰弱综合征及轻度口腔、牙龈炎及震颤着。中度中毒:在神经衰弱的基础上出现精神性格改变且伴有明显的口腔-牙龈炎及震颤者。重度中毒:除中度中毒的临床表现外,有明显的神经精神症状,粗大的震颤等中毒脑病表现。25 简述职业中毒的诊断原则。答:职业中毒的诊断应有充分的资料,包括职业史、现场劳动卫生调查、相应的临床表现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并排除非职业性疾病的可能性,综合分析,方可做出合理的判断。(1)职业史:应详细询问患者的职业史,包括所在车间、工种、工龄、毒物种类、操作方法、防护措施及既往的工作经历,以判断患者接触毒物的可能性与接触程度,此为职业中毒诊断的前提。 (2)劳动卫生现场调查:深入作业现场,进一步了解患者所在岗位的实际职业接触,空气中毒物浓度、预防措施等,从而判断患者在该条件下是否可能引起中毒。(3)症状与体征:按临床表现来判断是否与所接触毒物的毒作用相符。在询问和检查中,尤应注意各种症状发生的时间和顺序及其与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关系。对每一毒物来说,应针对相应的临床表现及特征,从中分析接触和效应的关系,并应注意与非职业性疾病相鉴别。 (4)实验检查 a 接触指标 b 效应指标 以及其他相关指标等。26 简述急性职业中毒的救治原则。答:(1)现场急救(2)阻止毒物继续吸收(3)排毒和解毒( 4)对症治疗27 简述换药室的管理措施。答:换药室的管理措施有:(1)换药室应做到环境整洁,空气新鲜,室内定时通风换气,每日空气消毒,定期做空气细菌培养,必要时可用 0.2%过氧乙酸消毒液喷洒消毒。(2)换药时应尽量减少人员走动,关闭门窗,减少室内空气流动,防止细菌随灰尘落入伤口,先换清洁伤口,多重耐药菌组感染伤口应隔离性换药。(3)地面应湿梢,每日用消毒液拖地两次,清洁工作 30 分钟后再开始换药,严禁抽烟和随地吐痰。(4)工作人员操作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必须戴帽子、口罩,穿工作服,不留长指甲,不带戒指等。(5)换药车或换药桌,应每日用消毒液抹两次,如遇有脓液、血迹污染时应及时消毒。(6)所有口服、注射药物都不得放在换药室:换药车上层放清洁物品,下层防污染物品。(7)使用无菌镊子或持物钳夹取无菌物品,持物钳、镊子用后应立即放回持物桶内,勿在空气中暴露过久,更不能夹取无菌物品来回走动,禁止用此持物钳、镊子夹取油纱布。(8)严格注意换药用品的无菌。凡接触伤口的物品必须无菌,器械盒、药瓶、敷料桶取物后应随手盖上。置于容器中的棉球、纱布等一经打开,使用时间不得超过 24 小时。(9)用过的器械药碗、应放在盛有消毒液的容器中浸泡 1 小时,然后肥皂水清洗,送高压消毒。给每个病人换药后,换药者应消毒液泡手或肥皂流水洗手,对严重感染的病人应戴一次性手套。(11)凡供病人换药时使用的搁脚、手的支撑架,其与病人接触面应用塑料布包好,上面放卫生纸,每次换药后,更换卫生纸,塑料布有脓血时要及时更换。(12)遇有特殊感染病人(如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厌氧菌、铜绿假单胞菌、破伤风杆菌等) ,工作人员需穿隔离服、戴手套,放在最后换药,尽量使用一次性的换药器械。(13)污染的敷料、坏死组织、引流条等装袋后应扎紧袋口,明确标识,送出焚烧。28 简述手术室的管理措施。答:手术室的管理措施有:(1)患有上呼吸道感染及皮肤化脓性感染者禁止入内。(2)进入手术室必须更换手术室专用鞋、衣裤、帽和口罩,参加手术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规则,非手术有关人员不得进入手术室。(3)当传染病或感染性病人进行手术时应隔离,设置隔离手术间,手术间外应有隔离标志。感染手术用品单独处理,用后进行双手消毒。(4)尽量减少手术间人员流动,严格控制参观人员,手术室工作人员因事外出必须更衣或穿外出衣。凡参加手术人员进入手术间后不得外出,巡回护士应设内外两名,如需从外面拿取物品时,应由外巡回护士传递。(5)手术间用物应尽量准备齐全,手术用过的器械、敷料和各种用物应及时消毒处理。并进行手术间的地面和空气消毒处理。(6)各类无菌容器中的消毒液,可根据其效能定期更换和检测;经常开启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