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动物传染病课件)_第1页
猪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动物传染病课件)_第2页
猪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动物传染病课件)_第3页
猪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动物传染病课件)_第4页
猪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动物传染病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口蹄疫概述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偶蹄兽,偶见于人和其它动物。成年动物的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等处皮肤发生水疱和溃烂,幼龄动物多因心肌受损使其死亡率升高。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1-6号病:猪水疱病、马瘟、马传贫、鸭瘟、口蹄疫、牛瘟。1.易感动物多:33种动物可被感染。牛和水牛是显示器。猪是扩大器,山羊、绵羊贮藏器。2.毒力强:传播迅速,流行面广,发病率100%,成年畜死亡率一般1~2%,但幼畜高达50%,甚至100%。口蹄疫病毒的特点国际兽医局(OIE)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将FMD列为A类一号烈性传染病。病原口蹄疫病毒(FMDV)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Aphthovirus)口蹄疫病毒属。单股RNA,呈球形,无囊膜,为最小的动物RNA病毒,病毒粒子直径为23~25nm。病原血清型:口蹄疫病毒有7个型A、O、C、南非1、2、3型(

SAT1、SAT2、SAT3)、亚洲1型(

Asia1)。口蹄疫病毒存在部位:口蹄疫病毒在病畜的水疱皮及其淋巴液中含毒量最高;在发热期血液内病毒含量最高。口蹄疫病毒的抵抗力:在自然情况下,含毒组织和污染的饲料、饲草、皮毛及土壤可保持传染性达数天、甚至数月之久。对日光、热、酸、碱很敏感。

1~2%氢氧化钠、30%草木灰水、1~2%甲醛溶液、0.2~0.5%过氧乙酸可在短时间内杀死口蹄疫病毒。流行病学1.传染源患病动物和带毒动物(水泡液、排泄物、分泌物、呼出气体、精液)。2.传播途径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传播。经消化道、伤口甚至完整的皮肤粘膜、呼吸道、精液感染。空气也是一种重要的传播媒介,可引起远距离跳跃式传播。病愈动物可长期带毒。流行病学3.易感动物侵害多种动物,但主要为偶蹄兽。家畜中以牛易感;其次为猪,再次为绵羊、山羊、骆驼等。野生动物和人也可感染。4.流行特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寒冷时易发,夏天少。传染快、流行广,常呈流行性或大流行性,并有一定周期性。具有快速传播的特点和远距离传扩的特点。发病率高,同一时间内往往牛、羊、猪一起发病。但有时牛、羊发病,猪少发或不发;有时只猪发病,牛羊少发或不发。临床症状潜伏期1~2天,感染后以蹄部水泡为主要特征。病初发热,体温升高,精神不振,病猪少食或拒食,常卧地。蹄冠、蹄叉、蹄、鼻盘出现局部发红、微热、敏感等症状,不久形成小水疱。临床症状病猪口腔中舌上和腭上、鼻盘、哺乳母猪的乳房也有水疱和烂斑。鼻拱、鼻镜处的水泡溃疡和结痂鼻镜部出现水泡临床症状蹄冠上水疱破裂后,常有出血性溃疡面,不久结成痂皮。露出出血的皮下组织。蹄踵部水泡破裂后露出出血的皮下组织临床症状严重者蹄壳脱落,此时患肢不能着地或常卧地不起或跪行。蹄踵部红肿,蹄叉部溃疡,部分蹄壳开始脱落蹄叉蹄踵部溃疡,蹄壳开始脱落临床症状有时病猪乳房上也出现烂斑,特别是哺乳母猪尤为常见。临床症状新生仔猪呈急性胃肠炎而突然死亡。断奶仔猪感染时常引起心肌炎而导致死亡。病理变化1.口腔、蹄部或鼻端、乳房等处出现水泡及烂斑。2.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胃粘膜也有烂斑或溃疡。3.小肠、大肠粘膜可见出血性炎症。4.心肌变性或坏死而出现灰白色或淡黄色的斑点或条纹,俗称“虎斑心”。病理变化除口、蹄等部位出现水泡外,在咽喉、气管和胃粘膜有时可发现圆形烂斑和溃疡和出血性炎症。但具有重要诊断意义的典型病理变化是心肌病变。心包膜弥漫性和点状出血,心包积液浑浊,心肌松软,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或条纹,俗称“虎斑。口蹄疫患猪虎斑心禽副伤寒病理变化雏鸡副伤寒与鸡白痢相似,有时难以区别。10日龄内死亡者多没有明显病变。肝脾出血呈青铜色,有坏死灶。心包炎。肠出血性炎症,慢性者肠壁增厚。诊断临床综合诊断口蹄疫常同时侵害多种偶蹄兽,传播迅速,呈流行性或大流行性发生。同时口腔及蹄部有特征性的水疱和烂斑。死后剖检可见虎斑心和出血性胃肠炎症变。诊断实验室诊断采取病畜水疱液及水疱皮,或康复血清送检。动物接种分离病毒组织培养细胞分离中和试验(乳鼠血清保护试验)补体结合试验RT-PC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防治1.免疫我国现用疫苗:O型FMDV油佐剂常规疫苗和浓缩疫苗。种猪:每隔3个月免疫1次,每次肌注,2ml/头。仔猪:40~45日龄首免,肌注2ml/头,100~105日龄育成猪加强免疫1次,肌注2ml/头肉猪:出栏前15~20天三免。防治2.治疗口蹄疫的轻症病畜,经过十天左右可自愈,为了缩短病程,防止继发感染,应在隔离条件下及时治疗。(1)口腔用食醋、0.1%高锰酸钾洗。(2)溃烂面可涂以1%~3%硫酸酮,1%~2%明矾或碘甘油。(3)蹄部病变用3%来苏儿液洗净蹄部,然后用龙胆紫、碘甘油等涂布后绷带包扎。(4)乳房病变,可用肥皂水或2~3%硼酸水清洗。防治3.综合防制(1)一旦发生,坚决扑杀,电击或药物注射处死,2~3%苛性钠彻底消毒环境。未发病的猪群紧急预防接种(常规苗5ml/头,或高效苗3ml/头)15天后加强免疫1次;猪舍及环境全面大消毒,限制猪群移动。(2)应立即封锁整个猪场,报告防疫指挥部,猪场应封锁2~3个月。(3)封锁期满后,全场大消毒,经过一个最长的潜伏期再无新病例的出现,解除封锁。猪水泡猪病毒性传染病目录

/CONTENTS概述0102030504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诊断与防治概述

本病是由猪水泡病毒引起猪的一种接触传染性的病毒病。临床特征是在蹄、鼻、口腔粘膜和母猪的乳头周围出现水泡。临床上很难与口蹄疫、水泡性口炎疱疹区别开,易发生误诊。病原猪水泡病病毒(SwineVesicularDisease,SVD),属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

1.形态结构直径为22~32nm,有囊膜,表面有细小纤突。

2.培养特性可以在猪仔猪肾原代细胞(PKS)和猪肾传代细胞(IBR)等细胞上增殖,并产生病变。

3.抵抗力对乙醚和酸稳定,在污染的猪舍内存活8周以上。本病毒不耐热,60℃、30min和80℃、1min即可灭活。

消毒药以福尔马林和氨水效果最佳,其次是火碱、漂白粉、

冰醋酸等。流行病学患病猪及带毒猪。患病猪的鼻液、唾液、粪便均带毒传染源传播途径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发病率高、死亡率低,在潮湿、寒冷、密度大的环境中传播迅速。流行特点流行病学SVD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消化道、呼吸道感染,主要通过接触传播,被病毒污染的饲料、环境、用具等传播。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SVD临床症状典型水泡病发热40~42℃、厌食、精神倦怠。蹄冠可见水泡,很快破裂,形成溃疡,严重蹄壳脱落。跛行严重,卧地不起。水泡也见于鼻镜、舌、唇和母猪的乳头上。偶见神经症状,表现为前冲、转圈、个别强直痉挛。轻型水泡病少数猪在蹄部发生少量水泡;恢复快。隐形型水泡病不表现出任何临床症状。仍会不断排毒。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鼻镜边缘的痂皮发病初期鼻端出现水疱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口唇部糜烂和溃疡口腔内形成的水疱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蹄部烂斑,蹄匣将脱落蹄底部的糜烂和溃疡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蹄底部的糜烂和溃疡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个别病例在心内膜有条纹状出血斑。水泡性损伤是最典型的病理变化。病理变化SVD诊断与防治治疗诊断预防①临床诊断②实验室诊断:病毒分离鉴定;RT-PCR技术;血清学诊断(ELISA)抗生素治疗防止继发感染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加强饲养管理发病及时采取严格隔离措施。诊断与防治诊断防止将病带入非疫区;加强检疫、隔离、封锁制度;免疫预防;常用消毒药:10%漂白粉、3%福尔马林、3%火碱。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加强饲养管理免疫接种:鼠化弱毒疫苗和细胞培养弱毒苗两种。①临床诊断②实验室诊断:病毒分离鉴定;动物接种试验;RT-PCR技术;血清学诊断:补体结合试验;反向间接血凝试验;免疫荧光试验。防治预防猪瘟猪瘟(Infectionwithclassicalswinefevervirus)俗称“烂肠瘟”,是由黄病毒科猪瘟病毒属的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发热、接触性传染传染病。猪瘟病毒(ClassicalSwineFeverVirus),属黄病毒科、瘟疫病毒属,有囊膜的RNA病毒,正股单链RNA。CSFV只有一个血清型,毒力变化很大。强毒株可以引发急性疫病和高死亡率,中等毒力毒株一般引起亚急性或慢性传染,慢毒株可以引起猪胎儿和新出生的仔猪死亡。病原学病毒灭活取决于含有病毒的基质,60℃10分钟,细胞培养液失去感染性;血液中病毒68℃30分钟,不能使其灭活。该病毒在pH5-10条件下相当稳定,高于或低于该pH时,病毒的感染性很快被破坏。脂溶剂如乙醚、氯仿很快灭活病毒,病毒对于2%氢氧化钠、氯制剂和复合醛等药物敏感。病原学猪是CSFV惟一的自然宿主和重要的传染源,患病猪和可疑猪的直接接触是主要的传播方式。CSFV可通过口、鼻、泪腺分泌物、尿液和粪便排泄出来。怀孕母猪接触慢性CSFV毒株时,病毒可以传播给子宫中的胎儿。这种先天性感染造成死胎和弱胎出生,弱胎在出生后很快死亡。如果先天感染的仔猪健康出生,并存活数月,这些猪无疑是病毒的扩散源。新购进的表面健康的感染猪进入一个猪群,是最常见的CSFV暴发的原因。流行病学病猪最初出现困倦,尾巴下垂,食欲下降,后期病猪明显厌食。感染CSFV6天内,体温可高达42℃以上,病猪挤堆明显。病程早期,眼睛出现明显的分泌物,伴有结膜炎,可能一直发展到两眼睑完全粘合。发热初期便秘,接着转变为水样的黄绿色下痢,常见病猪呕吐出带有很多胆汁的黄色液体。病猪出现后肢麻痹,病程的最后阶段,腹部、耳、鼻和四肢内侧可呈现紫色。公猪包皮发炎,有尿潴留。临床症状先天性CSFV感染可造成流产,木乃伊胎儿、畸形胎儿、死胎和有震颤症状的弱仔猪出生,或者产出外观正常的被感染的仔猪。在子宫中感染的仔猪,皮肤常见出血,死亡率高。先天性感染CSFV猪,在相当长时期内呈无病状态,数月后才表现出轻度的厌食,沉郁,结膜炎,下痢,局部运动失调,体温正常,患猪可存活6个月以上,最终导致死亡。临床症状临床症状耳、颈、胸腹部及后肢皮肤呈暗紫色患猪后肢皮肤出血斑点急性到亚急性病例中,病理变化为败血性疫病特征,表现为多发性出血;另外还有消化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的卡他性、纤维素性和出血性炎症反应;淋巴结和肾脏最常观察到病变。淋巴结肿胀和出血,呈现大理石样外观,淋巴细胞排空和网状细胞增生(颌下、腹股沟和肠系膜淋巴结);肾脏肿大,点状到斑状出血,常发生在皮质表面,呈雀斑肾,髓质水肿;卡他性到纤维素性支气管肺炎和胸膜炎;口腔粘膜、心脏、肺脏、胃、肠、膀胱有出血点或出血斑,甚至形成溃疡;病理变化脾脏梗死被认为是CSF最具诊断性的病变;脑炎病变,血管周围套形成,内皮细胞增生、小胶质细胞增生结节和局灶坏死;胆囊、扁桃体出血、坏死,喉头、会厌软骨出血、坏死;持续性CSFV感染造成肾上腺皮质增生,其特征为带状区增宽,球状区和网状区萎缩;常见回肠和结肠坏死,形成溃疡,成纽扣状。病理变化病理变化患猪颌下淋巴结肿大、出血患猪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出血病理变化患猪肾脏肿大、点状出血,肾脏皮质出血、髓质水肿病理变化患猪扁桃体出血患猪喉头点状出血病理变化左:肺散在出血斑点右:胃粘膜有出血斑点病理变化结肠粘膜上的单个“纽扣状肿”病理变化患猪膀胱粘膜点状出血脾出血性梗死,脾脏边缘呈紫黑色,边界清楚的隆起斑块尸体剖检中,诊断性的病理变化为淋巴结、肾脏和其它器官的出血以及脾脏梗死。实验室诊断方法包括:血清学诊断、分子生物学诊断。诊断(一)血清学诊断方法琼脂扩散试验(AGP)荧光抗体试验(FAT)间接血凝试验(IHA):正向和反向中和试验:兔体、荧光病毒抗体、过氧化物酶联中和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胶体金技术(IGSS)诊断(二)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RT-PCR技术核酸探针技术诊断综合防制措施对发病猪群使用猪瘟疫苗全群紧急接种,加强卫生消毒工作,做好粪便的消毒和无害化处理,对可疑病猪隔离饲养,选用西药或中药进行治疗。坚持自繁、自养,禁止从有猪瘟的国家或地区引种,引种时就地注射猪瘟疫苗,进猪场隔离饲养1个月以上,待检测无疫病后方可并入本场猪群。加强饲养管理,选用优质高效饲料,加强卫生消毒工作,石灰、烧碱、蓝光、复合醛等消毒剂交替应用。综合防制措施做好免疫预防工作,制定适合本场的免疫程序,对猪群进行定期检测。疫苗种类:细胞培养苗、兔化弱毒疫苗。免疫程序:母猪配种前免疫;仔猪断奶前首免,3周后二免;发病猪群进行超前免疫,6周后二免。做好药物预防保健工作:每千克饲料中添加阿莫西林300毫克、氟苯尼考400毫克或复方替米先锋1000毫克和多种维生素。综合防制措施为切断猪瘟病毒的传播途径,对不同饲养阶段的猪要实行全进全出,至少要做到产房和保育舍的全进全出。圈舍空出后先清理污物,彻底冲洗、干燥后,用较强的消毒剂如过氧乙酸或甲醛等进行2-3次消毒,再空圈7-10天后才可进猪。日常也要用刺激性较弱的消毒剂定期进行带猪消毒。猪流行性感冒目录

/CONTENTS概述0102030504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诊断与防治概述猪流行性感冒是由猪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传染性呼吸器官传染病。经常有猪嗜血杆菌或巴氏杆菌混合或继发感染,使病情加重。该病多发生于寒冷季节,病群中所有的猪几乎同时发病出现临床症状。多杀性巴氏杆菌病原猪流行性感冒病毒(SIV),属正黏病毒科流感病毒属A型病毒的一个类型。1、形态结构呈球形,直径为80-120nm,有囊膜。2、培养特性可以在鸡胚、猴肾细胞、犊牛肾细胞等细胞上增殖,并产生病变。3、抵抗力

-70℃稳定,冻干可存活数年,60℃加热20min可灭活。碘蒸汽和碘溶液对SIV特别敏感。流行病学患病猪及带毒猪。患病母猪的鼻液、唾液、气管、支气管渗出液以及肺和肺淋巴结均带毒12。传染源传播途径多呈地方流行性或大流行。呈明显季节性,多发于寒冷季节;饲养管理混乱,防疫管理紊乱,气温骤变等均可促使本病的流行流行特点流行病学SI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空气传播是本病主要的传播方式;也可通过食下肺丝虫的幼虫感染;发病率高、死亡率低。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SI临床症状1发病率高,潜伏期为2-7d,病程1周左右。发病初期突然发热、40~41.5℃。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废绝,常卧在一起,肌肉酸痛,不愿活动。2呼吸困难,腹式呼吸,激烈咳嗽,呈犬坐姿势,眼鼻分泌物增多。3易并发支气管炎、肺炎和胸膜炎,增加猪的死亡率。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鼻液增多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呼吸困难精神沉郁、喜扎堆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肺组织界限明显,颜色由红至紫,塌陷、坚实、韧度似皮革。肺表面有出血点。胃肠黏膜发生卡他性炎症,胃大弯部黏膜充血严重。淋巴结肿。鼻、咽、喉、气管、支气管的黏膜充血、肿胀,表面附有黏液,支气管内充满泡沫样渗出液。肺胸膜与肋胸膜有纤维素附着。病理变化SI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诊断与防治治疗诊断预防①临床诊断②实验室诊断:病毒分离鉴定;RT-PCR技术;血清学诊断(ELISA)抗生素治疗防止继发感染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加强饲养管理发病及时采取严格隔离措施。伪狂犬病由伪狂犬病毒引起的家畜和多种野生动物的急性传染病。猪是其贮存宿主和传染源。新生仔猪表现神经症状,还可侵害消化系统。成年猪常为隐性感染。妊娠母猪感染后可引起流产、死胎及呼吸系统症状,无奇痒。公猪表现为繁殖障碍和呼吸系统症状。牛、羊、猫、犬、许多野生动物、肉食动物及野生啮齿类等动物发病后通常具有发热、奇痒及脑脊髓炎等典型症状,均为致死性感染,但呈散发形式。人对伪狂犬病毒无易感性。概述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virus,PRV)属于疱疹病毒科,α-疱疹病毒亚科,猪疱疹病毒I型。基因组为线状双股DNA。带囊膜的完整病毒粒子呈圆形,直径为150~180nm,无囊膜的核衣壳呈二十面体对称,直径约105~110nm。囊膜表面有呈放射状排列的纤突。病原学病原学伪狂犬病病毒粒子形态感染猪在发热期,其鼻液、唾液、奶、阴道等分泌物以及血液、实质器官中都含有病毒。PRV只有一种血清型,但不同毒株在毒力和生物学特征方面存在着差异。PRV具有泛嗜性特点,在多种组织细胞培养物可以增殖,并能产生核内包涵体。PRV毒力由多种基因控制,其中TK基因是最主要的毒力基因。糖蛋白gE,gC,gD等也参与病毒的感染。病原学流行病学传染源病猪、带毒猪以及带毒鼠类为重要传染源。可通过流产胎儿、阴道分泌物和胎盘传染。野毒感染猪、弱毒疫苗免疫猪都会导致潜伏感染。在特定条件的刺激或环境压力下如贩运、分娩等,可导致潜伏状态的病毒复活、扩散。流行病学传播途径水平传播:健康猪与病猪、带毒猪直接接触可感染。亦可经消化道,皮肤伤口传染。配种时可传染。可经空气传播,但具体传播距离尚不清楚。垂直传播:妊娠母猪感染后通过胎盘传给胎儿致胎儿死亡;此外,仔猪可通过吸吮急性感染期母猪的乳汁而感染。流行病学易感动物猪是贮存宿主,其它动物如牛、羊、犬、猫、家兔、小白鼠、水貂、狐等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也可感染。在猪呈暴发流行,但猪的易感性与日龄有关,症状也有不同的特点。其中以哺乳仔猪最易感,且死亡率极高,成年猪多隐性感染,可长期排毒。流行季节具有一定季节性,多发生在寒冷季节,但其它季节也有发生。仔猪新生仔猪:病情最重,症状最明显,多以中枢神经系统发生障碍为主征。大量死亡,15日龄以内仔猪病死率为100%。表现高热、食欲废绝、呼吸困难、呕吐腹泻、抑郁震颤,共济失调,抽搐,划水,昏迷以至衰竭死亡。3~4周龄仔猪:主要临诊症状同上,病程略长,多便秘,病死率可达40~60%。断奶仔猪:主要表现为神经症状,震颤,共济失调,拉稀,呕吐等。发病率20~40%,死亡率10~20%。临床症状潜伏期一般为3-6天。感染猪的临床症状随着年龄不同和感染毒株的毒力不同有很大的差异。成年猪2月龄以上猪,临诊症状轻微或隐性感染,表现一过性发热,咳嗽,便秘,有的病猪呕吐,多在3~4d恢复。如出现体温继续升高,病猪又出现神经症状,震颤、共济失调,头向上抬,背拱起,倒地后四肢痉挛,间歇性发作。偶尔也可引起死亡。临床症状种猪妊娠母猪:咳嗽,发热,精神不振,常发生流产,产木乃伊胎、死胎和弱仔,以产死胎为主。流产、死产的胎儿大小相差不显著,无畸形胎,死产胎儿有不同程度的软化,甚至娩出的胎儿全部木乃伊化。寒冷季节即冬末初春多发。种母猪:屡配不孕、返情率高达90%。公猪:睾丸肿胀、萎缩,种用性能降低或丧失。临床症状一般无特征性病变,主要引起脑膜,肝,脾,肾,肺,胃粘膜的相关病变。病理变化脑实质出现针尖大小出血点。病猪软脑膜充血,脑沟内积有出血性水肿液。病理变化重病猪扁桃体及咽喉头明显坏死病理变化肝坏死,瘀血、肿大,肝被膜下有大量针尖大灰白色坏死灶病理变化脾脏散在坏死结节病理变化肾出血和坏死,肾淤血、肿胀,被膜下有大量点状出血和灰白色坏死灶病理变化肺点状、片状出血病理变化小肠出血、瘀血,呈红褐色,表面散发灰白色坏死灶。根据病猪的发病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特别是广泛性非化脓性脑炎及嗜酸性包涵体的检出而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要借助于实验室检查。诊断病毒分离鉴定猪、牛、兔、犬、猫、猴、驹和雪貂的肾细胞。牛的睾丸细胞。鸡胚成纤维细胞。猪的PK-15、IBRS-2细胞,猴的Vero细胞。仓鼠的BHK-21细胞。诊断动物接种:病料直接接种家兔、小鼠作诊断。注射部位皮肤发生奇痒,局部脱毛,破损出血,发炎。血清学诊断:通过酶联免吸附试验、乳胶凝集试验、血清中和试验或琼脂扩散试验判定感染状态。病原学诊断:荧光抗体检查和PCR。诊断诊断猪伪狂犬病病毒接种家兔后表现奇痒症状防制免疫预防:基因缺失疫苗免疫程序:仔猪、乳猪及育肥猪:首免日龄根据母源抗体水平而定,可1日龄滴鼻免疫或断奶时免疫或70~80日龄免疫,一个月后加强免疫一次。种猪:第1次注射后,间隔4~6周后加强免疫1次。以后每6个月注射1次,产前1个月加强免疫1次。留作种用的断奶仔猪:断奶时注射1次,间隔4~6周后加强免疫1次,以后按种猪免疫程序进行。育肥用断奶仔猪:断奶时注射1次,直到出栏。防制综合防制措施:严格控制犬、猫、鸟、鼠类和其它禽类进入猪场,严格控制人员来往,消毒措施及血清学监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目录

/CONTENTS概述010203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04诊断与防治05概述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引起的以母猪繁殖障碍和仔猪呼吸道症状及高死亡率为特征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因为部分猪表现耳朵发紫,本病又称为蓝耳病。此病目前在世界各地传播,使养猪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PRRS的背景国外:1987~1988年,在美国猪群开始流行一种以生殖疾病和呼吸道疾病为特征的新猪病,不久在加拿大、德国、英国等国家先后报道。1992年将此病命名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国内:2006年夏季,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株引起的“高热综合征”在我国爆发,呈现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的特点,我国将其称为“高致病性蓝耳病”,并列入一类疾病。PRRS的背景母猪繁殖障碍仔猪高热致死病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属动脉炎病毒属。形态结构:呈球形,直径为45~65nm,有囊膜,表面有细小纤突。分类:可分为两类,即分布于欧洲的A亚群及分布于美洲的B亚群。培养特性:可以在猪肺巨噬细胞、MARC145等细胞上增殖,并产生病变。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的病毒粒子流行病学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空气传播是本病主要的传播方式;母猪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公猪可通过精液传播。传染源:患病猪及带毒猪。患病母猪的鼻液、唾液、粪便、尿液均带毒;患病公猪的精液也带毒。流行特点:多呈地方流行性。呈明显季节性,多发于寒冷季节;饲养管理混乱,防疫管理紊乱,气温骤变等均可促使本病的流行。临床症状繁殖母猪:发热、厌食、精神倦怠。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少数母猪出现耳朵、乳头、外阴、腹部、尾部和腿部发绀。妊娠后期发生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弱胎。哺乳仔猪:体温升高40.5~42℃,严重的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呼吸急促、腹式呼吸;出现肌肉震颤、后肢麻痹、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耳紫、四肢末梢皮肤发绀,眼睑水肿死亡率高达80%。保育猪及育肥猪:体温升高至39.5~42℃,稽留热,食欲不振,精神沉郁,扎堆;呼吸困难;皮肤发红,后期耳部、臀部、腹部皮肤发紫;双眼肿胀;易继发其他疾病。临床症状死胎流产,木乃伊胎母猪繁殖障碍临床症状耳朵发紫高热致死哺乳仔猪高热致死临床症状呼吸困难皮肤发紫保育猪呼吸道症状精神沉郁、喜扎堆间质性肺炎水肿肺肿胀、硬变,弥漫性出血;脾呈暗紫色,轻度肿胀;腹膜、肾周围脂肪、肠系膜淋巴结、皮下脂肪和肌肉水肿;淋巴结出血、肿大,切面呈大理石样病变。病理变化病理变化弥漫性间质性肺炎诊断及防治诊断:临床诊断。实验室诊断:病毒分离鉴定;RT-PCR技术;血清学诊断(ELISA)。治疗:抗生素治疗防止继发感染。预防: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加强饲养管理免疫接种:灭活苗和弱毒苗两种,母猪场进行普免,仔猪28d,42d进行免疫。猪圆环病毒感染猪圆环病毒感染是由猪圆环病毒所引起的一系列疾病的总称,包括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猪皮炎-肾病综合征(PDNS)、繁殖障碍、肺炎、肠炎、先天性震颤等。概念猪圆环病毒:圆环病毒科、圆环病毒属,无囊膜、二十面体、共价闭合、环状的单股DNA病毒。血清型:两个血清型,PCV-1和PCV-2,两者核苷酸同源性低于80%,但同一血清型核苷酸序列同源性高于96%;PCV-1对猪致病力弱,PCV-2对猪致病力强,引起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症、皮炎肾病综合征、母猪繁殖障碍等。病原学流行病学易感动物猪是PCV的天然宿主,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猪都可感染,胚胎期或早期感染猪,断奶后发病,集中在6-12周多见;妊娠母猪感染,导致繁殖障碍,并经胎盘使仔猪感染;传染源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的传染源,经鼻液、粪便排出病原体。流行病学传播途径经消化道、呼吸道传播,也可经胎盘垂直传播。已有证据表明PCV2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经口腔和鼻内实验感染新生仔猪能复制出典型的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易感猪与发病猪接触后引发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流行病学发病特点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主要发生在5-12周龄的仔猪,一般于断奶后2-3天或1周开始发病,急性发病猪群中,病死率可达10%。由于并发或继发其他细菌(如副猪嗜血杆菌)或病毒感染而使死亡率大大增加,有时可高达50%以上。在疾病流行感染过的猪群中,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有所降低。猪皮炎与肾病综合征主要发生于保育和生长育肥猪,一般呈散发,死亡率低。由PCV2感染引起的繁殖障碍主要危害初产的后备母猪和新建的种猪群。多发于断奶仔猪;消瘦或生长迟缓,贫血、黄疸;呼吸困难;腹泻;淋巴结肿大,尤其是腹股沟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纵隔淋巴结肿胀明显;发病率5-30%,死亡率5-40%。一只猪可能见不到上述所有的基本临诊症状,但在发病猪群可以见到所有的症状。症状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与PCV-2、PRRSV、多杀性巴氏杆菌等有关。8-18周龄猪多发;皮肤上出现红紫色隆起的不规则斑块为特征;病变通常出现在猪的后腿、腹部,也可扩散至喉、体侧或耳。感染轻的猪可自行康复,感染严重的猪可表现出跛行、发热、厌食、体重下降。症状猪皮炎与肾病综合征可出现繁殖障碍,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和产弱仔,仔猪断奶前死亡率升高。症状繁殖障碍PCV2感染母猪6-14周龄多发;发病率2-3%,死亡率4-10%;资料表明,PCV2与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有关,PCV2感染可以引起肺炎,并且PCV2在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症状增生性坏死性间质性肺炎已有越来越多的临诊观察和诊断表明,PCV2感染可以引起肉芽肿性肠炎,猪只表现为腹泻、消瘦。症状肠炎临诊上早已观察到猪的先天性震颤,近年来证实发生先天性震颤的初生仔猪的大脑和脊髓中含有PCV2核酸和抗原。症状先天性震颤耳部、臀部、全身有疹斑症状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终合征消瘦、贫血、黄疸;全身淋巴结肿大,特别是腹股沟、纵隔、肺门和肠系膜淋巴结显著肿大,切面为灰黄色,或有出血;肾脏灰白,皮质部散在或弥漫性分布白色坏死灶;脾脏肿大、坏死;支气管肺炎,肺脏萎缩、质地变硬;胃肠粘膜出血、坏死。病变猪皮炎与肾病综合征在猪的后肢和会阴部,乃至全身出现明显的坏死性皮炎;肾脏肿大,有出血点或坏死点。病变由PCV2感染引起的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依据流行特点和临诊症状、剖检病变,可以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依靠实验室方法。而与PCV2感染有关的繁殖障碍、肺炎、肠炎等,仅靠临诊症状是没有诊断价值的。诊断诊断1、临床综合诊断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发生在5-12周龄的仔猪;断奶仔猪既有呼吸道症状,又有腹泻等表现,抗生素治疗无效或疗效不佳,病程长的猪生长发育迟缓、体重下降,有时出现皮肤苍白或黄疸。病理变化:尤其是淋巴结肿胀,切面出血或呈灰黄色,脾脏轻度肿胀,肺脏散在隆起的橡皮装硬块,胃粘膜靠近食管处大面积溃疡等。诊断2、实验室诊断病毒的分离与鉴定;血清学诊断:间接免疫荧光、ELISA等;分子生物学诊断:PCR;需要注意:目前在临诊上多种病原的混合感染十分普遍,因此在检测PCV2的同时,应同时检测其他病原体(如猪呼吸与繁殖综合征病毒、猪伪狂犬病毒、猪细小病毒、副猪嗜血杆菌等)。无有效的疫苗和药物可以使用;防治PCV抵抗力强,常规消毒剂很难灭活;控制PCV2应采取综合性的控制措施,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应激,防止其他传染病(如PRRS、猪细小病毒病、猪肺疫、猪伪狂犬病等)发生;药物预防,防止细菌性传染病发生,增强机体抵抗力。猪流行性腹泻猪流行性腹泻是由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以呕吐、腹泻和食欲下降为病症基本特征,各种年龄猪均易被感染。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RNA病毒,主要存在肠绒毛上皮和肠系膜淋巴结中。本病特征:呕吐、严重腹泻、腹水。病原及特征流行病学传染源:病猪,病猪的粪便及被粪便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等。传播途径:消化道传染。易感动物:仅见于猪,各种年龄、性别均易感,但以10日龄以下的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主要发于冬春季节,流行快,发病率高,死亡率低。临床症状大小猪均发生腹泻,粪便稀薄,呈水样,灰黄色或灰色。突然呕吐,水泻,肛门周围皮肤发红,严重脱水。1周龄内仔猪发生腹泻后3~4d,呈现严重脱水后死亡,死亡率可达50%~100%。成年猪有时表现为腹泻和厌食。有一定的自限性。临床症状病猪消瘦、脱水严重。主要病变在小肠,小肠肠道膨满,肠壁变薄而呈半透明样,肠内容物呈黄色水样。胃一般很空,内充满胆汁样液体,肠系膜充血及淋巴结水肿。组织学病变主要是小肠绒毛萎缩。病理变化病理变化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可以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要实验室诊断。诊断RT-PCR。ELISA。人工感染试验。防治疫苗预防弱毒疫苗:通过口鼻途径,母猪分娩前5周和2周口服。灭活疫苗:初冬前免疫两次,可使越冬猪免于该病。对症疗法可以减少仔猪死亡率,促进康复。病猪群每日补口服盐溶液(常用处方氯化钠3.5g,氯化钾1.55g.碳酸氢钠2.5g,葡萄糖20g,水1000mL)。猪舍应该保持清洁、干燥。对2~5周龄病猪可用抗生素治疗,以防止继发感染。可试用康复母猪抗凝血或高免血清每日口服10mL,连用3d,对新生仔猪有一定治疗和预防作用。猪大肠杆菌病概要本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所致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危害幼畜(禽),引起严重腹泻和败血症,影响生长和造成死亡。本病在世界均有发生。

6

1

2

3

4

5病原流行病学防治诊断疾病种类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概要疾病种类出生一周内发生,以3日龄左右最为常见。仔猪黄痢发生于10-30日龄的仔猪,以10-20日龄最常见。仔猪白痢常发生于断奶前后的仔猪,育肥猪很少发病。猪水肿病病原大肠杆菌是革兰氏阴性、中等大小的杆菌,有鞭毛,无芽孢,能运动,但也有无鞭毛不运动的变异株。本菌需氧或兼性厌氧,最适生长温度为37℃,最适生长PH为7.3~7.4。大肠杆菌能发酵多种碳水化合物(包括葡萄糖在内)产酸又产气。病原性大肠杆菌和人畜肠道内正常寄居的非致病性大肠杆菌在形态、染色反应、培养特性和生化反应上没有区别,但抗原构造不同。病原5.抵抗力:(1)常用消毒药在数分钟内即可杀死本菌。(2)在潮湿、阴暗而温暖的外界环境中,本菌的存活不超过一个月;在寒冷而干燥的环境中存活较久。(3)各地分离的大肠杆菌苗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差异较大,且易产生耐药性。(4)亚硒酸盐、亮绿等对本菌生长有抑制作用。病原麦康凯琼脂上18~24h后形成红色菌落。伊红美蓝琼脂上产生黑色带金属闪光的菌落。SS琼脂上一般不生长或生长较差,生长者呈红色,菌落较小。营养琼脂上生长24h后,形成圆形、边缘整齐、隆起、光滑、半透明、近似灰白色的菌落,直径2~3mm。病原大肠杆菌革兰氏染色流行病学仔猪黄痢又称早发性大肠杆菌病,是1-7日龄左右仔猪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肠道传染病,以剧烈腹泻、排除黄色或白色水样粪便以及迅速脱水死亡为特征。(1)易感性:本病发生于初生后1周龄以内的仔猪,以1-3d最为常见,7日龄以上很少发病。同窝仔猪中发病率很高,有的全窝死亡。(2)传染源:主要是带菌母猪。(3)传播途径:主要经消化道感染;下痢的仔猪有粪便排除大量的细菌,污染外界环境,通过水、饲料和用具传染于其他母猪,形成新的感染源。仔猪黄痢流行病学(4)流行特点:没有季节性。在猪场内流行一次后,一般经久不断;只是发病率和病死率有所下降,如不采取措施,则不会自行停息。仔猪黄痢流行病学(1)10-30日龄哺乳仔猪易发生,病猪突然发生腹泻,排出乳白色、灰白色或黄白色泥浆状腥臭或粘糊状的稀粪。(2)发病有先后,症状有轻重,数量或多或少。一窝仔猪有一头发病后,其余的往往同时或相继发病。(3)发病率较高,死亡低。(4)病的发生与饲养管理及猪舍卫生有很大关系,在冬春两季气温剧变、阴雨连绵或保暖不良及母猪乳汁缺乏时发病较多。仔猪白痢流行病学仔猪排出灰白色糊状粪便流行病学猪水肿病是断奶前后仔猪多发的一种急性肠毒血症,以突然发病,头部水肿,共济失调,惊厥和麻痹,剖检胃壁和肠系膜显著水肿为特征。(1)易感性:断奶不久的仔猪常发,小至数日龄,大至4月龄也偶尔有发生。体格健壮,生长快的仔猪最为常见。发生过仔猪黄痢的仔猪一般不会发生本病。(2)传染源:主要为带菌母猪和感染的仔猪。(3)传播途径:由粪便排出细菌,污染饲料,水和环境,通过消化道感染。猪水肿病流行病学(4)流行特点:本病呈地方流行性,一般只限于个别猪群,不广泛传播;病死率很高,春秋季多发;集约化饲养,气温变化,饲养条件改变,免疫状态和其他感染因素的存在等可诱发本病。猪水肿病面部、颈部、嘴以及身体各处明显发生水肿四肢无力共济失调后肢麻痹前肢逞强直姿势猪大肠杆菌病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潜伏期短的在出生后12h内发病,一般为1-3d,7d以上的很少;仔猪初生时体况正常,于12h后,一窝仔猪突然有一两头表现全身衰弱,很快死亡;仔猪发生腹泻粪便呈黄色浆状,含有凝乳小片;病猪常由肛门冒出稀粪,迅速消瘦、脱水,昏迷而死亡。临床症状皮肤干燥,皱缩,口腔粘膜苍白、干燥脱水。最显著的病变为肠道急性卡他性炎症,其中十二指肠最为严重。肠系膜淋巴结有弥漫性小点出血,肝、肾有凝固性小坏死灶。病理变化1.仔猪黄痢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1.仔猪黄痢小肠出血,肠壁变薄,内有黄色稀粪肠粘膜血液充盈明显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病猪突然发生腹泻,排出浆状、糊状的粪便,灰白色或黄白色,有腥臭,体温和食欲无明显变化。病猪逐渐消瘦,发育迟缓,拱背,行动迟缓,皮毛粗糙无光,不洁,病程3-7d,多数能自行康复。临床症状剖检尸体外表苍白消瘦,肠粘膜有卡他性炎症变化,有少量粘液性分泌液,胃见有食滞。病理变化2.仔猪白痢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2.仔猪白痢胃见有食滞肠内容物呈灰白色油膏状尸体外表苍白,消瘦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2.仔猪白痢肠粘膜卡他性炎症,肠系膜淋巴结轻度肿胀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3.猪水肿病患病猪突然发病,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废绝,心跳疾速。呼吸初期快而浅,后期深而慢。发病前一两日常有轻度腹泻,后便秘。病猪行走时,四肢无力,共济失调,步态不稳,有时作圆圈运动。静卧时,表现肌肉震颤,不时抽搐,四肢划动作游泳状。触动时表现敏感,发呻吟或嘶哑的鸣叫,继而前肢或后肢麻痹,不能站立,体温无明显变化。本病的特殊症状是脸部、眼睑水肿,有时涉及颈部和腹部皮下。有些病没有水肿变化。病程一般为1-2d,个别的可达7d以上。临床症状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3.猪水肿病胃黏膜下的水肿具有特征性,常位于近胃大弯及贲门的区域,水肿液一般为浆液性,有时在粘膜附近有血染。病理变化大肠肠系膜水肿,淋巴结水肿和出血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3.猪水肿病胃黏膜下水肿,胃大弯水肿诊断仔猪黄痢根据特征性病理变化和5日龄以内的初生仔猪大批发病,泄泻黄色稀便,就可做出初步诊断。若从病死猪肠内容物粪便中分理出致病性大肠杆菌,而且证实大多数菌株具有K抗原和能产生肠毒素,则可确诊。肠毒素的测定方法兔肠段结扎试验小鼠肠袢试验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试验琼脂扩散法被动免疫溶血法ELISA等诊断仔猪白痢主要侵袭10-30日龄仔猪,体温不高,普遍排泄灰白色稀粪,致死率低,剖检有胃肠卡他性炎症变化,可作出诊断,必要时做细菌学检查。由小肠内容物分离出大肠杆菌,用血清学方法鉴定为常见病原性血清型,则可确诊。结肠系膜显著水肿大肠,急性卡他性出血性炎症白色稀粪诊断猪水肿病断奶前后的仔猪,常突然发病,病程短,死亡率高,病猪眼睑水肿,出现神经症状,胃贲门、胃大弯及结肠肠系黏膜胶样水肿,淋巴结肿胀。肠间膜水肿与肠浆膜充血,出血眼睑水肿诊断实验室诊断大肠杆菌的分离和鉴定:病料采集;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动物试验;血清型鉴定;PCR确定。防治仔猪黄痢(1)治疗时,应全窝给药。常用药:氯霉素、呋喃唑酮、土霉素、新霉素、黄氨甲基嘧啶等。(2)加强饲养管理,改善母猪的饲料质量和搭配。(3)常发地区,可用大肠杆菌腹泻K88、K99、987P三价灭活菌苗,或大肠杆菌K88、K99双价基因工程苗给产前一个月母猪注射,以通过母乳获得被动保护,防止发病。(4)做好圈舍及环境的卫生消毒工作。防治仔猪黄痢(5)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疗法:庆大霉素注射液,肌肉注射,一次量每头8万IU,1d2次,连用3d。硫酸卡那霉素注射液,肌肉注射,一次量每千克体重10-I5mg,1d2次,连用3d。对仔猪排出水样的严重的黄痢病,可用“腹泻康”与氧氟沙星注射液混合,肌肉注射,一次量3~5mL,并喂服葡萄糖液(添加少量精盐),或应用庆大霉素8万IU稀释于5%的糖盐水中,20mL腹腔注射,1d2次,连用2d。防治仔猪白痢(1)加强对母猪的饲养管理,合理地调配饲料。(2)仔猪应实行提早眼料,饲料应营养全面,加强运动,补充饮水,在小猪圈内放些清洁泥土,任其自由舔食。(3)尽量减少各种应激因素,注意猪舍环境卫生,排除污水,及时清扫类便,注意干燥。冬季加强保暖,给以足够垫草。(4)在产前3d内消毒液对圈舍四周、地面、垫草和用具消毒,以喷雾器唬湿为宜。防治仔猪白痢(5)病猪治疗应取早期,还必须结合病因及发病情况选用和变换药物。目前较为常用的药物有磺胺类和抗生素等。磺胺类0.5g,次硝酸铋0.5g,胃蛋白酶1.0g,龙胆末0.5g,混合成散剂,加水成糊状。一日分1~2次口服。新霉素每千克体重5mg口服,每日2次,连服3d。痢特灵(呋喃唑酮)每日0.1g,分2次,连服3d。左旋咪唑在母猪产前4d按每千克体重12mg内服或10mg肌肉注射。出生后7日龄仔猪每千克体重10mg内服或8mg肌肉注射可用于预防仔猪白痢。发病仔猪每千克体重12mg内服或10mg肌肉注射。防治猪水肿病(1)保持猪舍卫生干燥,仔猪适当运动。不要突然改变饲料和饲养方法,防止饲料单一,应增加一些含维生素丰富的饲料。(2)在饲料内添加适宜的抗菌药物,如氯霉素、土霉素、新霉素,按每千克体重用5-20mg,呋喃唑酮每千克体重5-10mg,可预防本病的发生。(3)本病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方法,一般用抗菌药物口服,用盐类泻剂,以抑制或排除肠道内细菌及其产物。用葡萄糖、氯化钙、甘露醇等静脉注射,安纳咖皮下注射,利尿素口服,对较慢性的病例有一定的疗效。(4)在断奶前20d和断奶当天各注1次亚硒酸钠可预防猪水肿病。0.1%亚硒酸钠按每5千克体重1-1.5mL作颈部肌肉注射,次日减半重新注1次。副伤寒概述沙门氏菌病,又名副伤寒(Paratyphoid),是各种动物由沙门氏菌属细菌引起的疾病总称。临诊上多表现为败血症和肠炎,也可使怀孕母畜发生流产。本病遍发于世界各地,对牲畜的繁殖和幼畜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许多血清型沙门氏菌可使人感染,发生食物中毒和败血症等,是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原体。由于广泛使用抗菌药物(包括作为动物饲料添加剂)等因素,该类细菌耐药性日趋严重,发病率上升而倍受重视。沙门氏菌属是肠杆菌科中的一个重要成员,是一大属血清学相关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不产生芽胞,亦无荚膜。大小为0.7~1.5×2.0~5.0微米,间有形成短丝状体。

其中主要的有猪霍乱沙门氏菌、猪霍乱沙门氏菌变型,猪伤寒沙门氏菌、猪伤寒沙门氏菌变型、鼠伤寒沙门氏菌、德尔卑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等。潜伏期一般由2d到数周不等。病原流行病学沙门氏菌属中的许多类型细菌对人、畜以及其他动物均有致病性。各种年龄的动物均可感染,但幼年较成年者易感。6月龄以下的仔猪(尤其以1~4月龄者)最易感。患病者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原随粪便、尿、乳汁以及流产的胎儿、胎衣和羊水排出,污染水源和饲料等,经消化道感染健畜。病畜与健畜交配或用病公畜的精液人工授精可发生感染。此外,子宫内感染也有可能。鼠类可传播本病。人类感染一般是由于直接或间接接触引起,特别是污染的食物。流行病学健康动物的带菌现象(特别是鼠伤寒沙门氏菌)相当普遍。病菌可潜藏于消化道、淋巴组织和胆囊内。当外界不良因素使动物抵抗力降低时,病菌可变为活动化而发生内源感染,病菌连续通过若干易感家畜,毒力增强而扩大传染。本病一般呈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有些动物还可表现为流行性。饲养管理较好的猪群,即使发病,亦多呈散发性;反之,则常为地方流行性。发病率死亡率均很高猪副伤寒(Paratyphussuum)发生于断奶后1-4月龄的仔猪,经消化道感染,多雨潮湿季节易发。

急性(败血型)体温突然升高(41~42℃),精神不振,不食。后期间有下痢,呼吸困难,耳根、胸前和腹下皮肤有紫红色斑点。有时出现临诊症状后24h内死亡,但多数病程为2~4d。病死率很高。猪副伤寒(Paratyphussuum)仔猪副伤寒:慢性,耳朵淤血,耳尖干性坏疽急性:耳朵,鼻端等肢体末梢皮肤淤血,呈弥漫的紫红色副伤寒:发热腹泻为特征猪副伤寒(Paratyphussuum)亚急性和慢性最多见,与肠型猪瘟的临诊表现很相似。病猪体温升高(40.5~41.5℃),精神不振,寒战,喜钻垫草,堆叠一起,眼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上下眼睑常被黏着。

病猪食欲不振,初便秘后下痢,粪便淡黄色或灰绿色,恶臭,很快消瘦。病情2~3周或更长,最后极度消瘦,衰竭而死。有时病猪临诊症状逐渐减轻,状似恢复,但以后生长发育不良或经短期又行复发。病猪腹泻,失水,消瘦

病猪生长受阻,往往成为僵猪猪副伤寒的病变急性者主要为败血症变化。脾常肿大,色暗带蓝,坚实似橡皮,切面蓝红色,脾髓质不软化。肠系膜淋巴结索状肿大。其他淋巴结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大,软而红,大理石状。肝、肾也有不同程度的肿大,充血和出血。有时肝实质可见黄灰色坏死点。全身各黏膜、浆膜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斑点,肠胃黏膜可见急性卡他性炎症。回肠后端急性出血性炎猪副伤寒的病变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肝实质可见黄灰色坏死点猪副伤寒的病变亚急性和慢性的特征性病理变化为坏死性肠炎。盲肠、结肠肠壁增厚,黏膜覆盖一层弥漫性坏死性和腐乳状物质,呈糠麸状,剥开见底部红色,边缘不规则的溃疡面,此种病理变化有时波及至回肠后段。少数病例滤泡周围黏膜坏死,稍突出于表面,有纤维蛋白渗出物积聚,形成隐约可见的轮环状。主要病变在盲肠、结肠和回肠,见肠壁增厚,发生坏死形成溃疡,并发展为弥漫性坏死。猪副伤寒的病变慢性仔猪副伤寒:结肠和回盲瓣粘膜上弥漫散在麦麸状坏死性纤维素性炎灶防治防制措施:加强饲养管理,消除发病原因;常发本病的猪群可考虑拄射副伤寒菌苗;采用添加土霉素饲料添加剂,可以促进猪的生长发育,并对预防猪副伤寒等消化道传染病亦有明显效果。当发现本病时,应立即隔离消毒:病死猪应执行无害处理,以防病菌散播和人的食物中毒。防治治疗病猪应在隔离消毒的基础上及早进行:土霉素、氯霉素,日剂量30~50毫克/公斤,视病情而定。肌注每日1次,口服则分2次。连续应用至体温下降;精神食欲好转(一般3-5日)时,剂量减半,继续用药4-7日。呋喃唑酮(痢特灵)口服20-40毫克/公斤,每日2次。使用3-5日后,剂量减半,继续服3-5日。猪丹毒猪丹毒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败血型和亚急性疹块型,以及慢性多发性关节炎或心内膜炎型。人也可感染,称为类丹毒。一、病原学猪丹毒杆菌又称丹毒丝菌,为细长的革兰氏阳性小杆菌。不运动,无芽孢、无荚膜,组织触片或血涂片成单个、成对或小丛状,心脏瓣膜疣状物中的细菌呈不分枝长丝状或中等长度的链状.在明胶穿刺培养时,沿穿刺线横向放射状生长,表现为特征性的试管刷状,是区别于李斯特氏菌的一个特征。不液化明胶。1、形态特征一、病原学镜下形态(革兰氏染色)血琼脂平板上菌落呈露珠状一、病原学根据菌体胞壁抗原不同,将猪丹毒杆菌分为25个血清型(1a、1b、2-23、N型),我国主要是1a和2型。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对盐腌、烟熏、干燥、腐败、日光等自然因素有很强的抵抗力。3、抵抗力4℃可以存活159d,露天放置77d的肝脏,深埋1.5m231d的尸体,以及12.5%食盐处理的猪肉,仍有活力,污染的粪和垫草堆肥发酵时,半个月内可杀死。2、血清型一、病原学对消毒剂抵抗力弱,常用消毒药液,如1%-2%氢氧化钠、1%漂白粉、5%石灰乳、2%福尔马林等均能很快杀死。对热抵抗力弱:50℃加热15-20min,或在70℃加热5min可杀死,煮沸后很快死亡。含菌的肉块厚15cm,煮沸2-3h可完全灭菌。对青霉素高度敏感,对链霉素中度敏感,对磺胺类、卡那霉素、新霉素有抵抗力。4、药物敏感度:二、流行病学主要发生于猪,大多发生于3-12月龄的猪,哺乳仔猪和老猪发病较少。其他动物如牛、羊、犬以及家禽等也可感染。病猪、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约有35-50%的健康猪的扁桃体和淋巴组织中存在此菌。2、传染源:1、易感动物:二、流行病学排出的细菌污染饲料、饮水、用具等,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另外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及蚊虫叮咬传播。大多发生在气候较暖和的初夏和晚秋(5-9月)季节,但由于我国地幅辽阔,南北方气温差异很大,流行季节不可能一致。4、季节性:3、传播途径:二、流行病学5、致病原因圈舍肮脏潮湿饲料湿喂,尤其是如果使用了奶类副产品,会促进病原的繁殖摄入粪便饮水系统遭病原污染连续生产,不空舍消毒猪只转移、混群造成应激温度突变、夏季高温突然更换日粮病毒感染-尤其是繁殖呼吸综合症和流感三、症状急性败血型:流行初期,一头或数头猪,无症状突然死亡;随后表现为体温升高,高热稽留;食欲废绝,有的呕吐,先便秘后腹泻;严重的表现为呼吸困难,呼吸加快;随后可在胸、腹、四肢内侧、耳、颈、背部皮肤上,出现大小不等的红斑,指压红色暂时消退,治愈后,皮肤坏死、脱落。病程3-4d,病死率80%左右。哺乳仔猪或断奶仔猪:表现为神经症状,抽搐、倒地死亡,病程不足1d。三、症状亚急性疹块型:以皮肤上出现疹块为特征,在背、胸、颈、腹侧及四肢的皮肤上,出现大小不等的疹块,有方形、菱形、圆形或不规则形,或融合连成一大片,疹块部稍凸起皮肤表面,初期指压褪色,后期淤血、蓝紫色、指压不褪色。随着疹块出现,体温下降,病势减轻,数天后疹块逐渐消退,凸起部渐下陷,最后形成干痂,表面脱落而自愈。良性经过,此型病程约10-12天,死亡率低。三、症状皮肤疹块三、症状慢性心内膜炎:消瘦、贫血,体弱无力,不爱走动,驱赶跑动时呼吸困难,听诊时心跳加快,心律不齐,亢进,有杂音;很难治愈,通常由于心脏麻痹而突然倒地死亡。慢性型:慢性关节炎:主要侵害四肢关节,表现为关节肿大,初热痛,行走步态僵硬,疼痛、跛行,喜卧,甚至不能行走和站立,食欲也时好时坏,生长发育迟缓。

四、病变鼻、耳、四肢内侧的皮肤呈不同程度的紫红色;脾脏肿大,呈樱桃红色;肾脏淤血肿大,呈暗红色,“大红肾”之称,切面皮质有出血点;肺脏淤血水肿;心内外膜有出血点;胃底及幽门部黏膜弥漫性出血,十二指肠及空肠前段黏膜出血性炎症。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急性败血型:四、病变肾肿大紫红色有暗灰色斑脾脏肿大亚急性:四、病变背、胸、腹、肩、四肢等皮肤表面出现大小不同疹块,方形、菱形、圆形及不规则形,凸起皮肤表面,初期指压褪色,后期淤血,指压不褪色。慢性:心内膜炎时,心脏房室瓣常有疣状心内膜炎,瓣膜上有灰白色增生物,呈菜花状。关节炎时,关节肿大,关节囊增厚,在关节腔内有纤维素渗出物。四、病变五、诊断通过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进行综合诊断。涂片、镜检:急性败血型采集病猪血液、病死猪采集心、肝、脾、肾;亚急型采集疹块边缘皮肤;慢性采集关节液、心内膜增生物;涂片镜检,如发现G+染色,单在、成对或成丛的小杆菌时,可初步确诊。分离、培养:接种于鲜血琼脂平板上,长出光滑、边缘整齐、露珠状菌落,发出微绿色荧光。生化鉴定:明胶穿刺,呈试管刷状生长,不液化明胶。1、临床综合诊断:2、实验室诊断五、诊断病料制成1:5至1:10乳剂,接种于鸽子、小鼠、豚鼠,如有丹毒杆菌存在,小鼠、鸽子2-5d死亡,且能分离到丹毒杆菌,而豚鼠无变化。SPA协同凝集试验、琼扩试验、荧光抗体试验动物试验:血清学试验:六、防治早发现、早诊断,隔离病猪,及时治疗。青霉素是治疗猪丹毒的首选抗生素,先按每千克体重2万IU进行静脉注射,同时按常规剂量肌肉注射,每日肌注2-3次。经验指出,经过治疗后,病猪体温下降,食欲和精神好转时,仍须继续再注射2-3次,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或转为慢性。1、治疗抗生素疗法:六、防治2、预防加强饲养管理,保持圈舍干燥,定期消毒,减少应激因素;猪丹毒氢氧化铝甲醛菌苗:免疫期6个月,如哺乳期仔猪免疫后,断奶后要补免,以后每隔6个月免疫一次。猪丹毒GC42或CT10弱毒疫苗:用于3个月以上猪的免疫,半年免疫一次。猪瘟-猪丹毒-猪肺疫联苗等可供选择。免疫接种: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目录

/CONTENTS概述010203病原流行病学病理变化05诊断06临床症状04防制07概述是由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单独或与产毒素性多杀性巴氏杆菌联合引起猪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特征是鼻甲骨(尤以鼻甲骨的下卷曲部分)发生萎缩。临床主要表现为慢性鼻炎和颜面部变形,生长迟缓。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病原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Bb)和产毒素性多杀性巴氏杆菌(Pm)D型。单独感染Bb可引起较温和的非进行性鼻甲骨萎缩,虽然能引起鼻甲骨的损伤,但猪上市前鼻甲骨又能得到再生;感染Bb后继发感染Pm或仅感染产毒性多杀性巴氏杆菌,则常引发不可逆转的严重的鼻甲骨损伤。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革兰氏阴性小杆菌,两极着染;严格需氧菌,在鲜血琼脂中能产生β型溶血,可使马铃薯培养基变黑而菌落呈黄棕色或微带绿色。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流行病学传播途径:主要为呼吸道感染,通过飞沫或气溶胶经口、鼻感染猪,多数是由带菌母猪传染给仔猪。也可通过呼吸道分泌物污染的媒介物接触传播。传染源:主要为病猪和带菌猪;其他动物:如犬、猫、牛、马、鸡、兔、鼠以及人均可带菌。易感动物:各种年龄的猪均易感染,但以仔猪易感性最大。流行病学流行形式与影响因素:在猪群内传播比较缓慢,多为散发或地方性流行。各种应激因素可使发病率增加。猪舍空气中氨气、尘埃和微生物浓度在本病发生和严重程度上起着重要作用。猪圈潮湿、拥挤、蛋白质、矿物质(特别是钙、磷)维生素缺乏时,均可促进本病发生。临床症状鼻炎症状(早期病例):喷嚏(3-9周龄仔猪);剧烈地将鼻端向周围的墙、物上磨擦;鼻腔流出浆性或粘、脓性鼻汁。(少数病猪)鼻出血。鼻出血喷嚏的频率为衡量严重程度的标志临床症状结膜炎:流泪,附着于眼内角下的半月形的黄、黑色斑点(泪斑)。眼角的泪斑变化临床症状鼻甲骨萎缩(8-10周龄的仔猪)颜面部变形:两侧损害一致时,鼻骨和上颌骨缩短、嘴巴向上翘,下切齿突出,鼻背多余皮肤形成皱纹,或者两眼间距变小;当一侧损害较重时,则成为歪鼻猪。脑炎:鼻炎蔓延到筛板。肺炎:病原体侵入肺部。体温一般正常,生长缓慢。鼻端左歪病理变化特征性病变:鼻腔的软骨、鼻甲骨发生软化和萎缩,特别是鼻甲骨的下卷曲萎缩最常见。严重病例,鼻甲骨完全消失,鼻中隔弯曲,使鼻腔变为一个鼻道。鼻粘膜常有粘、脓性或干酪样渗透出物。正常鼻甲骨横切面鼻甲骨萎缩病重猪鼻甲骨病理变化诊断临诊诊断:注意泪斑病猪有三高:细菌、凝集阳性、鼻甲骨萎缩出现率均高;病理解剖学:沿两侧第1、2对臼齿间或第一臼齿与犬齿间的连线锯成横断面,可观察鼻甲骨的形态和变化。发生萎缩时,卷曲变小而钝直,甚至消失。细菌学检查:用灭菌鼻拭子探进鼻腔的1/2深处,小心转动数次,取粘液性分泌物接种血清麦康凯琼脂作细菌分离培养。血清学反应:凝集试验。防制严格检疫:从国外引种时严格检查,不引进带菌猪。对于已存在有本病猪场,则应做到就地控制和消灭,不留后患,最好方法是严格封闭的情况下,全部催肥屠宰肉用。切断感染途径:淘汰或隔离感染母猪是净化措施的关键。防制预防性投药:母猪在产前2周开始,并在整个哺乳期定期进行进行预防性投药。仔猪从2日龄开始,每周1次用长效土霉素,连用3次;或每隔1周肌肉注射1次增效磺胺,连用3次;结合哺乳仔猪鼻腔用药(2.5%卡那霉素喷雾,滴注0.15%高锰酸钾、2%硼酸),直至断乳为止。常用的药物包括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金霉素、环丙沙星和各种磺胺类药物。防制免疫接种:单苗(Ⅰ相菌油乳剂灭活菌苗)母猪产前2个月和1个月分别接种1次;二联灭活菌苗(哈尔滨兽研所研制)。妊娠母猪,产前1个月免疫一次;公猪每年一次。猪链球菌病

猪链球菌病是由C、D、E及L群链球菌引起的猪的多种疾病的总称。表现为急性出血性败血症、心内膜炎、脑膜炎、关节炎、哺乳仔猪下痢和孕猪流产等。猪链球菌感染不仅可致猪败血症肺炎、脑膜炎、关节炎及心内膜炎,而且可感染特定人群发病,并可致死亡,危害严重。概述链球菌属于链球菌属,为革兰氏阳性、球形或卵圆形细菌,不形成芽胞,亦无鞭毛,有的可形成荚膜,呈长短不一的链状排列。需氧或兼性厌氧。在培养基中加入血液、血清及腹水等可促其生长。37℃培养24小时,形成无色露珠状细小菌落。本菌的致病力取决于产生毒素和酶的能力。本菌对高热及一般消毒药抵抗力不强。但组织或脓汁中的菌体,在干燥条件下可存活数周。引起猪链球菌病的链球菌主要有猪链球菌、马链球菌兽疫亚种(旧称兽疫链球菌)和类猪链球菌等。近年来由猪链球菌2型所引起的猪败血性链球菌病常见流行。病原病原病猪组织取材再血清马丁肉汤中,于37.5℃条件下培养18小时,取沉淀物涂片,革兰氏染色可见阳性的单个、成对、短链状或长链状排列的球菌。菌体周围有紫红色荚膜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和培养特性病猪和病愈带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原存在于病猪的各实质器官、血液、肌肉、关节和分泌物及排泄物中。病死猪的内脏和废弃物是造成本病的重要因素。本病主要经呼吸道、消化道和损伤的皮肤感染。猪、马属动物、牛、绵羊、山羊、鸡、兔、水貂以及鱼等均有易感染性。猪不分年龄、品种和性别均易感。猪链球菌2型可感染人并致死。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5~11月份较多发。本病呈地方流行性,但在新疫区呈暴发流行,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在老疫区多呈散发,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低。流行病学流行病学1.败血型最急性型:发病急、病程短,常无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体温高达41-43℃,呼吸急促,多在24小时内死于败血症。急性型:多突然发病,体温高达40-43℃,呈稽留热。呼吸迫促,鼻镜干燥,从鼻腔中流出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结膜潮红,流泪。颈部、耳廓、腹下及四肢下端皮肤呈紫红色,并有出血点。症状2.脑膜炎型以脑膜炎为主,多见于哺乳仔猪和断奶小猪。常因断齿、去势、断乳、转群、气候骤变或过于拥挤所诱发。病猪体温高,精神沉郁,不食,便秘,很快出现特征性的神经症状,如共济失调、磨牙、空嚼、仰卧、四肢作游泳状划动,后肢麻痹,爬地而行,最后昏迷而死亡。病程1~2d,长的可达5d,病死率极高。症状3.淋巴结脓肿型颌下、咽部、颈部等处淋巴结化脓和形成脓肿为特征。受侵害的淋巴结肿胀、坚硬,局部体温升高,触摸有痛感,采食、咀嚼、吞咽和呼吸困难,部分有咳嗽、流鼻液症状,后期化脓成熟,肿胀变软,皮肤坏死。病程3~5周,多数可痊愈。严重病例可见全身体表淋巴结脓肿,可影响采食、咀嚼、吞咽、呼吸等功能。死亡率低,但病猪生长发育受阻。症状4.关节炎型表现为多发性关节炎。关节肿胀,跛行或瘫痪,最后因衰弱、麻痹死亡。症状死于败血症状的猪,以全身各组织器官呈现败血症变化。表现为鼻黏膜紫红色、充血及出血,喉头、气管充血,常有大量泡沫。肺充血肿胀。全身淋巴结有不同程度的肿大、充血和出血。脾肿大1~3倍,呈暗红色,边缘有黑红色出血性梗死区。胃和小肠黏膜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和出血,肾肿大、充血和出血,脑膜充血和出血,有的脑切面可见针尖大的出血点。病理变化脑膜炎型主要表现脑膜充血、出血甚至溢血,个别脑膜下积液,脑组织切面有点状出血,其他病变与败血型的相同。慢性病例可见关节腔内有黄色胶胨样或纤维素性、脓性渗出物,淋巴结脓肿。有些病例心瓣膜上有菜花样赘生物。病理变化诊断1.临床综合诊断: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2.实验室诊断根据不同的病型采取不同的病料,如脓肿、化脓灶、肝、脾、肾、血液、关节液、脑脊髓液及脑组织等做病原分离与鉴定。防治1.预防注射猪链球菌病多价(败血型、关节炎型、脑膜炎型)蜂胶灭活疫苗,仔猪每头注射2毫升,大猪和怀孕母猪(产前15天)注射3毫升;猪链球菌活疫苗(败血型),每头猪注射1-2头份。2.严格引种和检疫对引回的猪只要进行隔离饲养观察30天,经观察健康无疫后方可进圈饲养。3.严格消毒4.做好发病猪的隔离和治疗猪肺病猪肺病又叫猪巴氏杆菌病,是由特定血清型的多杀性巴氏杆菌(如5:A,6:B)引起的猪的急性散发性或继发性传染病。巴氏杆菌主要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多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和人的一种传染病的总称。动物急性病例主要特征是败血症和炎性出血过程,慢性病例常表现皮下结缔组织、关节及各脏器的化脓性病灶。多杀性巴氏杆菌病原特性形态特性:两端钝圆,中央微凸的短杆菌,1-1.5×0.3-0.6μm,无芽孢,无运动性革兰氏染色阴性病料组织或体液涂片:两极杆菌(如美兰)印度墨汁染色:清晰的荚膜病原特性血液琼脂上:灰白、湿润而粘稠的菌落需氧兼性厌氧菌,对营养要求较高培养病原特性其它病原:血清型:若干血清型A、B、D、E、F等5个血清群:据该菌的特异性荚膜(K)抗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