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新高考通史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第1部分第3篇第12讲现代文明的到来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_第1页
2021新高考通史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第1部分第3篇第12讲现代文明的到来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_第2页
2021新高考通史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第1部分第3篇第12讲现代文明的到来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_第3页
2021新高考通史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第1部分第3篇第12讲现代文明的到来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_第4页
2021新高考通史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第1部分第3篇第12讲现代文明的到来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高考·等级考试示范]1.命题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影响(2020·山东新高考等级考试)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现代欧洲联合思想之父”库登霍夫-卡莱基倡导建立“欧洲合众国”并发起了“泛欧运动”,在欧洲引起了强烈回响。这是因为()A.战争削弱了欧洲的国际地位B.凡尔赛体系缓和了欧洲各国矛盾C.美国联邦制为欧洲提供了借鉴D.国际联盟奠定了欧洲合作的基础[尝试解题]________A[根据材料可知,一战后兴起的“泛欧运动”在欧洲引起了强烈回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对欧洲国家的国家力量和国际地位产生了重大冲击,强化了欧洲的区域联合意识,故A项正确;一战后建立起来的凡尔赛体系,使战败国受到了严苛制裁,进一步激化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为二战的爆发埋下了隐患,故B项错误;“泛欧运动”旨在推动欧洲国家的联合,而非建立统一的国家,因此美国联邦制对欧洲联合并无借鉴价值,故C项错误;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2.命题点:凡尔赛体系的影响(2020·山东新高考等级考试模拟)下图是1919年刊登于《每日先驱报》上的一幅漫画。画中头顶“1940年兵”字样的孩子代表的是法国军队在1940年募集的新兵。克里孟梭对威尔逊和劳合·乔治说:“奇怪!我好像听到有孩子在哭!”该漫画意在揭示凡尔赛体系()A.激化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B.违背了法国民众的利益C.不能给欧洲带来持久和平D.完全是大国意志的产物[尝试解题]________C[漫画创作的时间为1919年,说明其主要内容与凡尔赛体系有关,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体系的确立使得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仅仅是得到了暂时的妥协,并不能够长久地维持世界和平,以至于出现漫画中所反映的“1940年法国仍然在征兵以应对战争,并给以孩子为代表的人们带去灾难”,故选C项;凡尔赛体系使得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得到了暂时的缓和,而不是激化了其矛盾,排除A项;漫画内容仅是反映凡尔赛体系对若干年之后世界的影响,与法国民众利益无关,排除B项;漫画内容仅是反映凡尔赛体系对若干年之后世界的影响,其着重点在于影响,而不是其实质,排除D项。]题号命题特点第1题还原历史从一战后欧洲兴起的“泛欧运动”创设历史情境,要求分析判断其原因寓意深刻从历史中反思战争,倡导各国联合、共同发展具有必要性第2题图文材料漫画反映巴黎和会上,英、法、美三个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时空观念1919年刊登的漫画,预测到“1940年”对国际的影响一、第一次世界大战1.过程(1)20世纪初,巴尔干半岛地区成为欧洲的火药桶,萨拉热窝事件成为一战的导火线。(2)一战爆发后,从马恩河战役到凡尔登战役,进入旷日持久的消耗战。(3)一战以欧洲为主战场,主要形成了三条战线,即西线、东线和南线。(4)索姆河战役中,英军首次使用了坦克。(5)美国于1917年参战,俄国因为爆发十月革命,苏维埃政府坚决退出帝国主义战争。(6)1918年,德奥集团在协约国的总攻下失败,一战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2.影响(1)第一次世界大战直接经济损失达3000多亿美元,夺走了2000多万人的生命。(2)一战使西欧相对衰落,使美国、日本崛起,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3)一战中,德国爆发了“十一月革命”,匈牙利爆发了匈牙利革命,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苏俄。(4)一战也引发了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浪潮,打击了西方殖民统治。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凡尔赛体系:由对德《凡尔赛和约》及对奥、保、匈、土等国的和约共同构成。(2)华盛顿体系:《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3)影响: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但由此建立起来的和平并不长久。2.《非战公约》(1)主要内容:规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的原则。(2)作用:有利于巩固欧洲的和平秩序;是第一个提出放弃把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国际条约,其中体现的尊重和平、摒弃武力的思想,有一定进步意义。3.国际联盟(1)恢复战后欧洲经济;处理国际争端、裁军;加强国际合作。(2)促进了各国的交往和联系,但没有给世界带来持久和平。1.1915年5月7日,英国客轮“卢西塔尼亚”号遭德国潜艇击沉,遇难中有128名美国人。英国政府立刻动员各种力量在各个中立国家不断报道该事件。英国的举动()A.促使美国迅速做出了参战决定B.有利于英国海军夺回制海权C.遏止了德国实施无限制潜艇战D.加剧了美德两国紧张的关系D[在一战爆发的当天,美国威尔逊政府就宣布实行“中立”,但是“卢西塔尼亚号”事件发生以后,英国政府“立刻动员各种力量在各个中立国家不断报道该事件”,其主要目的在于使美国和德国的关系更加紧张,进而促使美国站在协约国一边以对付德国,故选D项。]2.纵然英军在近千年中经历过诸多惨败,但这场战役的第一天就毫无悬念地以“灾难”“屠戮”“哀歌”乃至“不列颠军事史上最黑暗的一天”载入史册。在战役100周年纪念的7月1日,英国全境从早晨7时28分默哀至7时30分。这场战役()A.是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B.第一次使用了飞机和毒气弹C.为以后的反攻保存了实力D.使北非战场的形势发生转折A[根据材料“屠戮”“哀歌”“不列颠军事史上最黑暗的一天”“战役100周年”可推测出这场战役是一战期间英军伤亡惨重的索姆河战役,它也是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故选A项;B项是一战期间的凡尔登战役,排除;C项是二战期间的敦刻尔克撤退,排除;D项是二战期间的阿拉曼战役,排除。]3.(2020·龙岩高三期末)下面是一战后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原则”的内容节选1.以公开的方式订立公开的和平条约3.尽可能地消除一切经济壁垒,建立平等的贸易条件4.各国军备必须裁减至符合维持国内安全的最低限度5.尊重人民的意愿,对所有殖民地的要求做出自由的和绝对公正的调整据此可推断()A.美国致力于维护公理与和平B.战后世界贸易空前繁荣C.世界殖民体系日趋崩溃瓦解D.美国积极谋求世界霸权D[材料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的提出,反映出一战后美国企图领导世界、积极谋求世界霸权,故选D项;A项是表面现象,美国的真实目的是谋求世界霸权,排除;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虽然有利于战后世界贸易的发展,但是并没有被采纳,排除B项;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有关民族自决的主张有利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但是并没有被采纳,排除C项。]4.洛迦诺是瑞士一个美丽的小城,该城因《洛迦诺公约》而著名。《洛迦诺公约》提高了德国的政治地位,是因为()A.德国取得国联行政院常任理事席位B.德国以平等地位参与国际活动C.公约允许德国进入莱茵不设防区D.公约不再限制德国的军事力量B[本题考查《洛迦诺公约》。《洛迦诺公约》使德国取得了与其他国家平等的地位,改变了战败国形象,政治地位大大提高,故选B项;A项是洛迦诺会议后的事情;C、D两项与《洛迦诺公约》内容不相符。]抓关键词⇒定时空⇒快解题显性时空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巴黎和会(1919年)、华盛顿会议(1921年)隐性时空萨拉热窝事件、马恩河战役、美国参加一战、国际联盟建立、《九国条约》签订[新高考·等级考试示范]1.命题点:胡佛与罗斯福应对经济危机措施的差异(2020·天津新高考等级考试)美国总统胡佛为应对经济危机,继续增加联邦政府对公共工程建设的投入,鼓励各地扩大在修建水坝、桥梁及清除贫民窟等方面的贷款;允许各州银行实行“银行休假”。上述做法与罗斯福“新政”措施的差异主要在于()A.推行的行政力度不同 B.追求的根本目标不同C.遵循的法律程序不同 D.关注的社会问题不同[尝试解题]________A[从材料来看,胡佛总统应对经济危机时,也采取了一些干预经济的措施,但材料中的“鼓励”“允许”等词语可以说明胡佛总统对经济的干预是有限的,而罗斯福政府则是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因此主要差异在于推行的行政力度明显不同,故A项正确;两位总统采取的措施都是为了应对经济危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故排除B项;两位总统采取措施所遵循的法律程序没有区别,故排除C项;两位总统关注的都是经济危机,采取的都是经济措施,故排除D项。]题号命题特点第1题教材主干美国总统胡佛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和罗斯福新政都是教材主干知识,教材主干常考常新比较差异比较胡佛总统和罗斯福应对经济危机的不同措施,分析判断这种差异的表现[全国卷·命题研析借鉴]2.命题点: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2018·全国卷Ⅲ)1929—1931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表(单位:%)时间类别1929—1930年1930—1931年烟煤业-12.3-19.1金属矿业-6.6-18.3制造业-7.2-11.3据上表可知,当时美国()A.最低工资标准失效 B.产业结构迅速调整C.经济危机不断加深 D.政府财政支出锐减[尝试解题]________C[根据表格数据可知,三个行业工人的周工资在这两个时段都在下降,说明美国经济状况持续恶化,C项符合题意;规定工人工资最低标准的是1933年的《全国工业复兴法》,故排除A项;产业结构调整是罗斯福新政的举措,故排除B项;付给工人工资的是资本家,不是政府,材料所述现象与政府财政支出无关,故排除D项。]3.命题点: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2015·全国卷Ⅰ)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凡年满65岁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水平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A.制订公平经营章程 B.建立失业保险制度C.提供农副产品补贴 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尝试解题]________B[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材料“规定凡年满65岁的退休人员……一定数额的养老金”,说明对工人退休后的生活保障有明确的规定,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故选B项;A、D两项是对工业生产的调节,C项是对农业生产的调节,故均排除。]题号命题特点第2题特定“时空”1929—1931年的美国特别“表现”以表格呈现工人的周工资不断下降特有“背景”造成资本主义世界大恐慌、大萧条的经济大危机第3题依托教材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措施链接热点以退休人员养老金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关注中国老龄化社会到来的养老问题价值观念引导考生树立法制精神和以公平为核心的价值理念一、从自由放任到国家干预经济发展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自由资本主义政策的失败(1)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②主要原因:生产与销售间的矛盾,表现为“生产过剩”。③具体原因:自由放任政策、股票投机过度、盲目生产、无序竞争等因素共同导致。(2)特点: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3)影响: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加深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2.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开始(1)背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引发了国内政治、经济危机;胡佛自由放任政策失败。(2)特点: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3)措施:整顿财政和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调整农业政策;实行以工代赈;加强国家立法;建立社会保障体系。(4)实质:在维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出的局部调整。(5)影响:使美国暂时缓解了经济危机,巩固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二、20世纪30年代的资本主义世界1.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1)经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大危机,各国纷纷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形成。(2)政治:经济危机引发了社会危机,社会动荡不安;各国选择了不同的措施应对危机: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改革运动;德国、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3)国际关系:德、意、日法西斯国家打着“反共”的幌子疯狂侵略扩张,英、法、美等国采取了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2.对20世纪以来工业文明的反思(1)政治上:社会贫富分化严重,人类追求更加公平合理的新社会。(2)经济上:1929—1933年经济危机反映了工业革命创造的强大生产力的潜在危险。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破产、国家干预经济盛行。(3)文化上:现代主义文艺作品反映了工业文明发展中人们对社会和自身的反思。(4)环境上: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但破坏了环境。(5)国际关系上:两次世界大战,暴露了强大的工业文明对人类的巨大威胁。三、罗斯福新政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调整1.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中的作用(1)政治机制上:新政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避免了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新政也使联邦政府的规模、职能和总统的权力急剧扩大,联邦政府的影响进一步渗透到美国的日常社会生活中。(2)经济体制上: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政通过法律形式,在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经济体制进行调整,美国自此确立了一种垄断组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体制。(3)社会保障机制上: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社会弱势群体开始享有法定的经济权益。(4)经济思想上:告别“自由放任”的时代,凯恩斯主义学说被广泛运用。2.罗斯福新政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1)政治上:1787年宪法确立了国会、总统、最高法院三权分立、相互制约的美国政治体制。但是,在美国建国以后一个很长时间里,“国会明显居于支配地位”。从美国罗斯福新政开始,在宪法框架内,总统权力扩张,强化了政府的主导作用。(2)经济上: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大萧条背景下的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后世影响深远。(3)思想文化上:国家干预经济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主要指导思想;罗斯福新政采取“以工代赈”的措施,推动了环保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反传统、反理性,追求人类精神的彻底解放的现代主义流派盛行。1.1930年美国国会通过《斯穆特——霍利关税法》,规定提高75种农产品和925种制造品的关税率,结果引起世界各国的反制报复,从1931年9月到1932年7月,就有48个主权国家增加关税,26个国家实行定额入口和公开禁运。这些做法()A.极大危害了世界经济B.缓解了各国的经济危机C.符合各国的民族利益D.阻断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A[“规定提高75种农产品和925种制造品的关税率,结果引起世界各国的反制报复,从1931年9月到1932年7月,就有48个主权国家增加关税,26个国家实行定额入口和公开禁运”其实质是发动贸易战,这对世界经济具有极大的危害,故选A项。]2.(2020·丹东质检)1929年末胡佛多次召开由劳资双方代表参加的白宫会议,希望资本家能够维持现有的投资规模和工资水平,工人代表能够放弃增加工资的要求;同时胡佛还提出轮流工作制度,即公务员每年无薪休假一个月,以此减缓就业压力。这些措施的出台说明胡佛()A.仍坚持“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B.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C.已意识到“大萧条”的根源所在D.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有益借鉴D[材料“多次召开由劳资双方代表参加的白宫会议”“同时胡佛还提出轮流工作制度,即公务员每年无薪休假一个月,以此减缓就业压力”说明当时胡佛采取了一些手段对国家经济进行小规模干预,故选D项;由题意可知,当时胡佛并不是完全放任,排除A项;罗斯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排除B项;胡佛仅是小规模干预而非意识到“大萧条”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排除C项。]3.(2020·合肥质检)1933年,美国政府以印第安人崇拜的神鸟蓝鹰为标志,发动了“人尽其职”的“蓝鹰运动”。蓝鹰一只脚踩的是齿轮,一只脚踩的是闪电。蓝鹰运动旨在()A.缓和种族矛盾 B.完善能源结构C.复兴工业经济 D.消除劳资纠纷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期间凡是愿意遵守《全国工业复兴法》的企业皆可悬挂蓝鹰标志,目的是推行公平竞争法规,这有利于工业经济的复兴,故选C项;悬挂蓝鹰标志表明企业遵守《全国工业复兴法》,与缓和种族矛盾无关,排除A项;悬挂蓝鹰标志表明企业遵守《全国工业复兴法》,与完善能源结构无关,排除B项;“消除”说法欠妥,排除D项。]4.(2020·张家口质检)1936年,美国最高法院裁定《农业调整法》违宪,禁止实施,但根据法院的裁决,农业管理局却可以继续存在并仍然负责管理农业生产,只不过工作重点发生了变化,即从限制农民生产转移到补贴农民种植土壤保护作物,如草、豆类和饲料作物;等等。这一变化()A.开创联邦政府有计划介入自然灾害救助的先例B.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C.改变了国民经济体系与农业体系的结构关系D.说明广大农民群众对罗斯福新政充满了信心B[种植保护土壤的作物,有利于环境的恢复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故选B项;“开创”说法欠妥,排除A项;农业管理局工作重心的转移不会改变国民经济体系与农业体系的结构关系,排除C项;农业管理局属于政府机关,它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是由于最高法院的裁决引起的,与农民对新政信心无关,排除D项。]抓关键词⇒定时空⇒快解题显性时空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年)隐性时空经济大危机、胡佛总统反危机措施、“以工代赈”、国家干预、罗斯福新政[新高考·等级考试示范]1.命题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2020·山东新高考等级考试)下表为1928年和1932年苏联在农业春播中使用不同播种方式的情况。这反映出苏联()方式时间手播(%)马拉播种机(%)拖拉机牵引播种机(%)1928年74.425.40.21932年51.728.320.0A.新经济政策对农业影响有限B.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C.农业集体化基础相对薄弱D.工业化发展阻力较大[尝试解题]________C[根据材料中的数据变化可知,1932年相较于1928年而言,苏联播种方式中手播比重下降较多,马拉播种机播种比重小幅上升,拖拉机牵引播种机播种比重大幅提升,但手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由此可见,苏联农业集体化基础相对薄弱,故C项正确。]2.命题点:“国家垄断银行”法令的颁布(2020·北京新高考等级考试)“为了正确地组织国民经济,为了根除银行投机……决定:国家垄断银行事业;现有的一切私人股份银行和银行办事处同国家银行合并;国家银行接收被取消企业的资产和负债;充分保障小额存户的利益。”此法令颁布于()A.统一之后的德意志帝国B.拿破仑统治时代的法国C.十月革命胜利后的苏俄 D.罗斯福新政时期的美国[尝试解题]________C[根据材料“根除银行投机”“同国家银行合并”“国家银行接收被取消企业的资产和负债”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法令应颁布于十月革命胜利后的苏俄,C项正确;德国、法国和美国都属于资本主义国家,其国家政权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不会取消私人银行,故排除A、B、D三项。]题号命题特点第1题计量史学通过分析表格中“苏联在农业春播中使用不同播种方式”的数字变化可看出,很明显“手播”方式占比重最大,说明当时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第2题能力立意题干文字材料是颁布的一个法令,需要获取有效信息,再从选项入手,分析对应的国家和时期[全国卷·命题研析借鉴]3.命题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2016·全国卷Ⅱ)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尝试解题]________B[材料的核心信息是1932年以后美国人对苏联的关注增多,因为这一时期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而美国深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人希望从苏联的建设中找到解决经济危机的办法,故选B项;A项错误,经济危机并未波及苏联,故排除;C项与美国农业生产的相对过剩矛盾,美国不需要考虑这一问题,故排除;D项与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矛盾,排除。]4.命题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新问题(2015·全国卷Ⅱ)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做出奉献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尝试解题]________A[斯大林执政时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从1930年、1931年苏联的粮食产量与出口量分析,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太多,说明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A项符合题意;苏联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B项错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迅速成为工业强国,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苏联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做出的贡献,D项不能全面体现材料主旨,故排除。]题号命题特点第3题对比分析苏联“一五”计划取得了巨大成就,而同时期的美国经济则走向萧条,通过对比分析社会制度的利弊第4题历史现象1930年至1931年,苏联粮食产量下降,但出口量却增加历史本质苏联为推动工业的发展,以粮食出口换取资金积累,体现了农民为工业化建设的付出历史借鉴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政治上: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俄国十月革命。(1)历史背景: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俄国无产阶级有革命政党的领导、有成熟的领袖;一战激化了国内矛盾。(2)历史进程: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四月提纲”指明正确方向;七月流血事件使列宁抛弃和平过渡的幻想;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3)历史影响: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代,改变20世纪世界格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竞争。2.经济上: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形成。(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的探索①背景:国内战争爆发,苏联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②内容:农业:余粮收集制;工业:工业国有化;商品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社会劳动:强制劳动。③特点:适应战时需要;具备某些共产主义的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④评价:积极:在战时特殊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消极: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2)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的探索①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政治和经济危机。小农经济占主导,生产力水平落后。②内容:农业:粮食税;工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商品流通:允许自由贸易。③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发展生产力,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④意义:表明苏俄(联)探索出了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3)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体制的建立①背景:受到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成立;1924年初,列宁逝世,斯大林逐步确立领导地位。②确立:20世纪30年代中期,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确立了苏联模式。③主要表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二、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1.改革开放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照搬了苏联模式,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也导致了一些问题。(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苏联的帮助下,我国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但是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与民生相关的轻工业得不到相应的发展,消费资料得不到满足,最终又制约了经济的发展。(2)受苏联模式的影响,中国从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时,直到改革开放前,一直实行计划经济的运行机制。但是计划经济排斥市场在商品货币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用行政命令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造成经济效益低下,阻碍了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2.新时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国情创立并实践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苏联模式进行了超越,有力推动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1)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模式是对苏联单一所有制经济的超越。(2)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对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超越。(3)我国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对苏联单纯按劳分配制度的超越。(4)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改革开放及经济多元化是对苏联模式的封闭及一元化的超越。1.(2020·张家口质检)十月革命前,列宁主要从革命视角看待工会组织,认为工会应该团结和联合工人、维护工人阶级利益、反抗资本主义统治;十月革命后,列宁主要从管理视角考虑工会的作用,认为工会应该在管理国家、教育工人、维护工人和国家利益等方面发挥自身作用。这并转变()A.适应了国家政治形态变化的需要B.主要基于劳动者维权的现实需要C.说明工人阶级成为革命领导阶级D.表明工会的独立性获得充分发挥A[十月革命前为适应反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需要,列宁主张工会应发挥革命组织的作用,反抗资产阶级统治,而十月革命后工人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国家意识形态随之发生变化,需要从管理角度重新考虑工会的作用,故选A项;劳动者反抗资本家剥削,维护自身权益主要发生在十月革命前,在革命胜利工农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后已无必要,排除B项;俄国工人阶级并不是在十月革命后才成为革命领导阶级,排除C项;十月革命后工会的主要作用是服务于国家建设,“独立性”说法欠妥,排除D项。]2.1925年5月24日,苏联人民委员会发布法令《关于交换》中规定:居民完成实物税以后剩余的农产品可以自由交换、买卖。交换和买卖法也适用于手工业和小工业制品。但这种交换主要由政府组织或监督,最初只限于“地方流转”。这些举措()A.旨在利用计划向社会主义过渡B.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平稳过渡C.打击了农民和小生产者积极性D.保障工业化对农产品的需求B[由材料“实物税”“自由交换、买卖”可知为利用商品经济发展经济的新经济政策,这些举措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平稳过渡,故选B项;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提高了农民和小生产者的积极性,排除C项;苏联模式下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保障了工业化对农产品的需求,排除D项。]3.据统计,1924-1928年间,私人企业在苏俄大工业中所占比例不超过5%,在小工业中达到75%;私人企业在苏俄部分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为:缝纫工业为70%,制鞋工业为70%,食品加工业为34%,皮革工业为27%。材料表明苏俄私人企业发展的主要影响是()A.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水平 B.改变苏俄资产阶级构成C.放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国家资本主义高度发达A[根据材料“1924-1928年间,私人企业在苏俄大工业中所占比例不超过5%,在小工业中达到75%”可知此时苏俄私人企业在消费资料工业所占比重大,有利于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故选A项;苏俄新经济政策吸引外国资本改变苏俄资产阶级构成,与私人企业经济结构构成无关,排除B项;根据材料“1924-1928年间,私人企业在苏俄大工业中所占比例不超过5%”可知此时苏俄国有大工业占主导,以国家干预为主,排除C项;美国国家资本主义高度发达,排除D项。]4.通过观察下图反映的历史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1929-1938年(部分年份)美苏德英在世界制造业中所占份额(百分比)A.计划经济体制有相对优势B.经济危机对英国的破坏最小C.美苏之间的矛盾逐步激化D.美国经济霸主地位难以动摇A[通过图表可以看出,经济危机对美、英、德三国的影响比较大,其在世界制造业中所占份额都有所减少,而唯一上升的是实行计划经济的苏联,体现了其经济体制的优越性,故选A项;经济危机对于三国的破坏程度通过材料无法判断,排除B项;美苏关系恶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确立是在二战后,与材料所述时期不符,排除D项。]抓关键词⇒定时空⇒快解题显性时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1914—1945年)隐性时空二月革命、“四月提纲”、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苏联模式[新高考·等级考试示范]1.命题点:法西斯德国占领苏台德地区(2020·山东新高考等级考试)英国学者彼得·哈格特为阐明引发国家间冲突的各类地理因素编绘了一张假想国地图。下图所示为其中的四类因素。1938年,法西斯德国制造了苏台德问题,进而占领了苏台德地区。这一事件的起因可以归类于()A.①B.②C.③D.④[尝试解题]________D[苏台德问题是1938年发生在捷克斯洛伐克与纳粹德国之间的一次冲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以德国人为多数的苏台德地区被划分给捷克斯洛伐克。从1933年开始纳粹德国不断加紧对苏台德地区的扩张。因此,苏台德问题从根源上看属于民族问题,故D项正确。]2.命题点: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2020·浙江新高考等级考试)右图是发表于1941年12月29日的漫画《活力少年》,面对即将到来的新年,画家将罗斯福和丘吉尔同框,用漫画的形式提前祝福反法西斯战争中新的世界组织和安全机制的诞生。对该漫画内容解读正确的是()A.《大西洋宪章》翌日发表B.《联合国家宣言》即将签署C.《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草签D.美英以武器供应苏联的第一个议定书拟定完成[尝试解题]________B[依据材料信息“1941年12月29日”“1942”“提前祝福反法西斯战争中新的世界组织和安全机制的诞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家宣言》即将签署,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西洋宪章》发表于1941年8月,故A项错误;《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是在1943年10月草签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美英以武器供应苏联的第一个议定书拟定完成是在1941年9月,且与材料中“新的世界组织”的诞生不符,故D项错误。]3.命题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夜(2019·浙江新高考等级考试)张伯伦相信,通过一场重要的外交活动,他为他的国家已经赢得了一个重大胜利。刚下飞机,这位喜形于色的首相面对着昂扬的人群宣称:“我相信,我们的时代得救了!”但丘吉尔对此予以激烈批评,并称这是“一个全面且彻底的失败”。张伯伦的这场外交活动是()A.凡尔赛会议 B.慕尼黑会议C.英法苏缔结同盟条约的谈判 D.缔结《非战公约》[尝试解题]________B[根据材料“张伯伦”“他为他的国家已经赢得了一个重大胜利”“丘吉尔对此予以激烈批评”“一个全面且彻底的失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外交活动是慕尼黑会议,故B项正确。]题号命题特点第1题选修必考等级考试选修内容也列为必考,本题考查法西斯德国的侵略扩张素养对接试题考查对史实的掌握以及理解材料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对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的考查第2题图文材料选取漫画《活力少年》,罗斯福和丘吉尔同框时空观念1941年12月29日时值1942年新年前夕,1942年1月,中、美、英、苏等26国发表《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第3题转换思维张伯伦通过一场重要的外交活动,认为已经赢得了一个重大胜利,而丘吉尔则称其是“一个全面且彻底的失败”,分析判断这场外交活动一、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认识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所隐含矛盾的发展。(2)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3)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催化”作用。(4)局部反法西斯力量未能形成国际反法西斯联盟。(5)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1)战争爆发初期:德军突袭波兰,二战全面爆发;法国沦陷;不列颠之战。(2)扩大:德军突袭苏联,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3)转折:苏德战场——斯大林格勒战役;太平洋战场——中途岛战役;北非战场——阿拉曼战役。(4)胜利: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第二战场的开辟,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德国和日本投降,二战全面结束。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1)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影响最深远的战争。(2)为基本清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势力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使和平思想深入人心。(3)深刻影响了战后世界局势。(4)客观上推动和诱导了科学技术的发展。(5)唤起了世人对战争与和平、生命与自由等问题的重视和反思。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四次重要的国际会议国际会议主要背景作用开罗会议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三国协同对日作战,《开罗宣言》为战后中国收回台湾提供了法律依据德黑兰会议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三国得以协同对德作战,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雅尔塔会议欧洲第二战场开辟,苏军与英美盟军东西夹击德国进一步协调了盟国的行动,加速了德、日法西斯的灭亡波茨坦会议德国投降,太平洋战场美军逼近日本本土,中国战场开始反攻对维护战后欧洲和世界和平起了积极作用,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灭亡1.1938年秋,英国首相张伯伦挥动着他和希特勒签署的文件,对群众说:我的好朋友们,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我建议你们安心睡觉去吧!这一“文件”()A.给欧洲带来长久的和平B.鼓励并助长了德国的侵略C.推动了三国轴心的建立D.直接促使苏德同盟的建立B[张伯伦发表这篇文件的背景是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与德国达成妥协,史称慕尼黑阴谋,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顶峰,助长了德国的嚣张气焰,B项符合题意;慕尼黑协定签署后没多久,二战爆发,排除A项;三国轴心是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为发动二战而建立的,与慕尼黑协定无关,排除C项;苏德并未建立同盟,排除D项。]2.观察漫画:墙上的帽子写着波兰、比利时、法国等,最后一顶帽子是英国。希特勒以“牙医”的身份出现,对仅剩的一个病人(英国)喊道:“下一个!”判断漫画表明()A.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欧洲局面B.欧洲国家沦陷的过程C.英国屈服德国的原因D.大国绥靖政策的后果D[从漫画的内容来看,波兰、比利时、法国等只剩下了帽子,这说明上述各国均已沦陷,德国下一步准备进攻英国,这是英法等大国实行绥靖政策的后果,故选D项。]3.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两大战场上取得了转折性的胜利。这两大战场是()A.北非战场和太平洋战场B.中国战场和苏德战场C.苏德战场和北非战场D.中国战场和太平洋战场A[北非战场的转折点是1942年的阿拉曼战役,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是1942年的中途岛战役,故A项正确;苏德战场的转折点出现于1943年初,中国战场的转折点出现于1945年,故排除B、C、D三项。]4.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具有划时代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A.消除了国际秩序中的大国强权色彩B.促成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C.终结了帝国主义在世界的殖民统治D.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的制度化进程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了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等政治经济组织,以协调国际秩序、金融与贸易,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的制度化进程,故D项正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美苏争霸的局面,故A项错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故B项错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殖民体系瓦解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终结了”说法绝对,故C项错误。]抓关键词⇒定时空⇒快解题显性时空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年)隐性时空慕尼黑阴谋、德国闪击波兰、苏联建立“东方战线”、不列颠之战、日本偷袭珍珠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波茨坦会议[例](2020·天津新高考等级考试)(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漫画可以叙史解史。它往往针对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等,使用夸张、比喻、寓意、突出细节等方式,集中反映特定的历史内容和相关历史背景,以及作者对历史问题的认识、解释与看待历史的立场。下面是一幅历史漫画的构思,其中蕴含着历史内容和历史寓意。雅尔塔会议:合作与未来漫画的中心是一张圆桌,三把座椅。座椅上分别搭放着一件带有元帅领章的军大衣、一件黑色斗篷和一件咔叽色厚风衣。桌上是一张欧洲地图。桌旁一扇高大的窗户,落地窗帘上端分开,下端聚拢,正好形成一个巨大的“V”形。窗外的天空聚集起阴云。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漫画构思中包含的历史背景、历史内容和符合史实的寓意。(15分)审题时要抓住关键词,如漫画题目——雅尔塔会议:合作与未来;漫画构思的背景即雅尔塔会议的背景;漫画构思的历史内容即雅尔塔会议的相关内容,包括主要参加者、会议内容、重要影响等;符合史实的寓意即解读此漫画的各相关要素,如说明三件衣物、“V”形、阴云代表或说明的内容。[试答]1945年2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在望;苏美英三国首脑在雅尔塔召开会议。会议主要参加者有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会议协调了盟国的行动,加快了战胜法西斯的步伐;对战后世界特别是欧洲做出安排。用三件放在座椅上的衣物代表着“三巨头”,并暗示讨论激烈;“V”形表示着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在望,结局光明;窗外天空的阴云预示着“冷战”的隐忧。雅尔塔会议既给人们带来了胜利光明,也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15分)材料型非选择题可分为文字材料、表格材料、图片材料,解答材料型非选择题应注意“五步法”:第一步,读。阅读材料是正确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前提。一般对材料可以采取读两遍的办法。第一遍,通读材料,粗知要略;第二遍,细读材料,把握主题。第二步,找。根据问题,最大限度地寻找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关键。第三步,联。根据题目要求,联系所学知识,注意深刻领会题目的立意。第四步,答。组织答案是回答问题的核心环节。回答时要注意答案组织的规范性。第五步,查。认真检查——检查观点是否正确、论点与材料是否一致、论据是否充分、要点是否齐全等。品主题纵横——知能提升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及改革1.俄国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2.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俄国十月革命后,列宁希望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但是这一政策忽略了俄国落后的生产力水平;面对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列宁逐渐放弃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3.苏联模式的形成和改革(1)形成: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渐放弃新经济政策,单纯依靠政府的手段发展工业化,虽然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国家工业化,但是存在着严重的问题。(2)改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都对苏联模式进行了改革,但是,都没有突破原来的体制,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戈尔巴乔夫改革打破了苏联模式,但是改革脱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苏联解体。4.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逐渐将中国引向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轨道,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来发展经济,走上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调整1.1929—1933年经济危机这次危机是资本主义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危机,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仅造成生产力的巨大破坏,也引发了国际关系的紧张,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原因。2.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希望解决的问题问题内容具体措施目的股市崩溃;银行倒闭整顿财政金融整顿银行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生产过剩;企业破产调整工业生产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最低工资及最高工时消除过剩,缓和矛盾产品价格猛跌调整农业生产减耕减产,政府收购剩余产品稳定价格,保障利益失业人数剧增;矛盾重重社会救济;以工代赈《社会保障法》,兴建公共工程增加就业,缓和矛盾三、西方经济大危机发生后苏联的应对措施1.引进技术(1)1929年,苏联同西方专家签订的技术援助协定已达70多个项目,涉及冶金、工业机械、金属加工、燃料动力、石油化工、交通运输、农业机械、农业灌溉工程,以及汽车、轮船和飞机制造等多个重要经济部门。(2)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立的一大批现代化骨干企业,尤其是在钢铁、机械、燃料动力、化工、汽车、拖拉机、飞机、造船等新的工业部门,许多是利用西方先进技术设备,甚至是在外国专家的直接帮助下建立的。2.大量进口机器(1)经济危机中,苏联成为世界市场上机器的最大买主。1931年,世界机器出口总量的30%是销往苏联,1932年这个数字上升到50%。(2)在苏联的进口总额中,1929年机器设备的进口占了30.1%,1932年则高达55.7%。1929—1932年,苏联进口机器设备的资金总计60.1亿卢布。3.重视“智力进口”(1)在经济危机中,西方出现了大量的失业技术人员,他们被招聘到苏联工作。1932年,在苏联工作的外国专家达1919人,技术人员10655人,分别比1928年增加了4倍多和20多倍。(2)苏联也通过“技术援助协定”等渠道,派遣人员出国学习。1929—1933年,仅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派往国外学习的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就达2000人。4.吸引国外贷款(1)西方在经济危机中出现了大量的过剩资本,使得苏联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处于有利地位。(2)1929—1931年,苏联先后从德国、奥地利、英国、意大利、美国、芬兰、日本、挪威、瑞典、丹麦、比利时、法国等十几个国家的私人银行获得贷款,到1933年底,苏联获得的贷款总计已达14亿卢布。5.在国际经济关系中,提出合作共赢的建议(1)1933年6月,在伦敦召开的世界经济会议上,苏联提出一项发展对外贸易,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计划,建议西方国家向苏联提供长期贷款,以保证苏联正常进出口。(2)合作共赢建议,既有利于苏联经济发展,也有利于西方国家缓解危机,应该说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四、世界三大现代化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同及联系1.不同类型苏联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罗斯福新政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生产资料私有制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按比例协调发展先轻工业后重工业农业制度集体化农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资本主义大农场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宏观调控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干预下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联系:美国罗斯福新政借鉴苏联模式,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方法,使美国逐步摆脱经济危机;而中国是在吸取苏联模式弊端的教训下,借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对苏联模式进行了超越,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1.(2020·焦作一模)内战结束后,苏俄合作社的管理体制变动较大,它可以按照自定的价格采购各种农产品,也可以凭自己的意愿在城市居民中出售日用品,还可以承租中小企业。这说明当时苏俄()A.迫切需要调整国民经济布局B.采用租让形式建设社会主义C.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D.尝试进一步完善公有制结构C[材料反映出苏俄合作社有一定的自主权,能根据需要收购和销售商品,并且可以承租企业,可知苏俄允许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苏俄合作社管理体制发生变化,没有涉及对国民经济即工业、农业的布局进行调整,排除A项;材料中苏俄合作社“可以承租中小企业”,但这只是合作社的一部分变化,材料中还有关于合作社自主收购和销售的内容,故采用租让形式建设社会主义不是材料主要内容,排除B项;从材料“苏俄合作社的管理体制变动较大”,可知材料仅表现了苏俄合作社的管理体制改变,没有涉及合作社对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调整和完善,排除D项。]2.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在纽约的美苏贸易公司登广告招募6000名熟练技工,报名应聘的竟达到10万人之多。这一时期美国的出口设备有50%卖给了苏联。这表明苏联()A.缺乏基本的人才和技术基础B.工业建设依赖西方技术和设备C.利用国际条件积极发展经济D.成为美国技术转让的主要国家C[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929-1933年经济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