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工业大学附属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_第1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工业大学附属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_第2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工业大学附属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_第3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工业大学附属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_第4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工业大学附属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黑龙江省哈尔滨工业大学附属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哈尔滨工业大学附属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

语文试题

测试满分:150分测验法,对文学的界定以文字为准,可见清代朴学和传统小学仍是现代汉语文学的基础。

C.网络文学的发展,使得文学作品不再需要印刷;而文学平台不断的变换,导致文学的确立和存在的指标也在不断变化。

D.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言为文之用心也”,开“文学”概念研究之先河,为今人拓宽文学范畴奠定了理论基础。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中最能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章太炎先生可谓“全史在胸”,借助旧学新知的融会贯通,试图为现代中国建立牢靠的根基,为后来者开无数法门。

B.章太炎论文之语,矫八股文、桐城派、新文体之流弊;提倡质朴的文学,只有从纠正一般人重文轻质的文学观入手。

C.被公认为最具影响力的英国的文艺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指出,文学评论家们“在评论文学的过程中也生产文学”。

D.英国汉学家吴芳思认为,“在高雅文化的精神心理定势和非人化的诱惑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尚不为人所知的纽带”。

4.材料一、材料二画横线处,同是引用章太炎的观点,但的意图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5.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章太炎提出全新的文学概念,成就非凡,他的治学之道更值得当代青年学子借鉴。请结合材料,谈谈章太炎在治学方面给我们的启示。(4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满分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桂公塘

郑振铎

文天祥耿耿的光着双眼,一点睡意也没有。他的腿和脚经了好一会的休息,已不怎么酸楚了。

他低了眼光望望杜浒——那位死生与共,为了国家,为了他,而牺牲了一切的义士。杜浒的眼光恰恰也正凝望着他。杜浒哪一刻曾把眼光离开了他所敬爱的这位忠贞的大臣呢!

“丞相,”杜浒低声的唤道,“不躺下息息么?”他爱惜的提议道。

“杜架阁,不,我闭不上眼,还是坐坐好。你太疲乏了,也该好好的睡一会儿。”

“不,丞相,我也睡不着。”

文天祥从都城里带出来的门客们已都逃得干干净净了,只剩下杜架阁是忠心耿耿的自誓不离开他。

他们只是新的相识。然而这若干日的出死入生,患难与共,使得彼此的肺腑都照得雪亮。他们俩几成了一体。文天祥几乎没有一件事不是依靠架阁的。而杜架阁也尝对丞相吐露其心腑道:

“大事是不可为的了!吴坚伴食中书,家铉翁衰老无用,贾余庆卑鄙无耻:这一批官僚们是绝对的不能担负得起国家大事的。只有丞相,你,是奋发有为的。他们妒忌得要死,我们都很明白。所以,特意的设计要把你送到鞑子的大营里去讲和。这魔穴得离开,我们该创出一个新的有作为的局面出来,才抵抗得了那鞑子的侵略。这局面的中心人物,非你老不成。我们只有一腔的热血,一双有力的手腕。拥护你,也便是为国家的复兴运动而努力。”

丞相不好说什么,他明白这一切。他时刻的在罗致才士俊侠们。他有自己的一支子弟兵,训练得很精锐;可惜粮饷不够——他是毁家勤王的——正和杜浒相同。人数不能多。他想先把握住朝廷的实权,然后徐图展布,彻底的来一次扫荡澄清的工作。

然而那些把国家当作了私家的产业,把国事当作了家事的老官僚们,怎肯容他展布一切呢!妒忌使他们盲了目。“宁愿送给外贼,不愿送给家人”,他们是抱着这样的不可告人的隐衷的。文天祥拜左丞相的谕旨刚刚下来,他们便设下了一个毒计。

蒙古帅伯颜遣人来邀请宋邦负责的大臣到他军营里开谈判。

这难题困住了一班的朝士们,议论纷纷的没有一毫的定见。谁都没有勇气去和伯颜谈判。家铉翁是太老了,吴坚是右丞相,政府的重镇,又多病,也不能去。这难题便落在文天祥的身上。他是刚拜命的左丞相,年刚气锐,足以当此大任。大家把这使命,这重责,都想往他身上推。

“谁去最能胜任愉快呢?”吴坚道。

“这是我们做臣子的最好的一个效力于君国的机会,我倒想请命去,只可惜我是太老了,太老了,没有用”家铉翁喘息的说道,全身安顿在东边的一张太师椅上。

“国家兴亡,在此一举,非精明强干,有大勇大谋的不足以当此重任。”贾余庆献谀似的说,两眼老望着文天祥。他是别有心事的:文天祥走了,要是不能回,那左丞相的肥缺儿便要顺推给他享受了,所以他怂恿得最有力。

朝臣们纷纷的你一言我一语的,都互相在推诿,其意却常在“沛公”。

那纷纷营营的青蝇似的声响,都不足以打动文天祥的心。在他的心里正有两个矛盾的观点在作战。

他不曾预备着要去。并不是退缩怕事。他早已是准备着为国家而牺牲了一切的。但他恐怕,到了蒙古军营里会被扣留。一身不足惜,但此身却不欲便这样没有作用的给糟蹋掉。

他明白自己地位的重要,责任的重大。他一去,国家将何所赖乎?杜浒,他的新相识的一位侠士,也极力的阻止他去;劝他不要以身入虎口。杜浒集合了四千个子弟兵,还有一腔的热血,要和他合作,同负起救国的责任。也有别的门客们,纷纷扰扰的在发挥种种不同的意见。但他相信,纯出于热情而为远大的前途作打算者,只有一个杜浒。

然而,文天祥在右丞相吴坚府第里议事时,看见众官们的互相推诿,看见那种卑鄙龌龊的态度,临难退缩,见危求脱的那副怯懦的神气,他不禁有些冒火。他的双眼如铜铃似的发着侃侃的恳挚的光亮。他很想大叫道:

“你们这批卑鄙龌龊的懦夫们呀,走开;让我前去吧!”

然一想到有一个更大的救国的使命在着,便勉强的把那股愤气倒咽了下去。他板着脸,好久不开口。

但狡猾如狐的贾余庆,却老把眼珠子溜到他身上来,慢条斯理的说道:

“要说呢,文丞相去是最足以摧折强虏的锐锋不过文丞相是国家的柱石”

他很想叫道:“不错,假如我不自信有更重要的使命的话,我便去了!”

然终于也把这句不客气的话强咽了下去。

一时敞亮的大厅上,鸦雀无声的悄静了下来,虽然在那里聚集了不下百余个贵官大僚。

空气石块似的僵硬,个个人呼吸都艰难异样。一分一秒钟,比一年一纪还难度过。

还是昏庸异常的右丞相吴坚打破了这个难堪的局面:

“文丞相的高见怎样呢?以丞相的大才,当此重任,自能绰有余裕,国家实利赖之。”

他不能不表示什么了。锋棱的眼光横扫过一堂,那一堂是行尸走肉的世界;个个人都低下了眼,望着地,仿佛内疚于心,不敢和他的锐利如刀的眼光相接触。他在心底深喟了一声,沉痛的说道:

“如果实在没有人肯去,而诸位老先生们的意见,都以为非天祥去不可的时候,天祥愿为国家粉碎此无用之身。惟恐嚣张万状的强虏,未必片言可折耳。”

如护国的大神似的,他坐在西向一张太师椅上。西斜的太阳光,正照在他的身上,投影于壁,硕大无朋,正足以于影中笼罩此群懦夫万辈!

个个人都像从枷锁下逃出了似的,松了一口气。

文天祥转了一个念,觉得毅然前去,也未尝不是一条活路。即使冒触虏帅而被羁,甚至被杀,还不是和战死在战场上一样的么?况且北虏的虚实,久已传闻异辞,究竟他们的军队是怎样的勇猛,其各军的组织是怎样的,他们用什么方法训练这长胜之军,一切都该自己去仔细的考察一下,作为将来的准备。那末,这一行,其意义正是至重且大。

这样一想,他便心平气和起来,随即站起身来,说道:

“诸位老先生,事机危矣,天祥明天一早便行;现在还要和北使面谈一切。失陪了。”

头也不回的,刚毅有若一个铁铸的人,踏着坚定的足步离开大厅而去。

(有删改)

《桂公塘》得名于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中“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一句,叙述文天祥赴元讲和被扣押,后设法逃脱,辗转数处,终于暂时脱险的故事。全文共十六章,本文节选自第一章,其时文天祥正“坐桂公塘土围中”。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他的腿和脚经了好一会的休息,已不怎么酸楚了”,这句话表明文天祥从敌营成功逃出,一路奔波,也反映了其艰险处境。

B.杜浒为了挽救国家,“毁家勤王”,“牺牲了一切”,与文天祥志同道合,在文天祥门客纷纷投敌的时候,仍追随着文天祥。

C.“大事是不可为的了”,杜浒这句话表述了对朝廷的极度失望,朝中高官要么年老体衰,要么奸邪昏庸,他们难堪国家大事。

D.伯颜邀请南宋高官去其军营谈判,南宋官僚对此都有着清醒的认识,谈判不会有成果,派往谈判的使者可能会被蒙古军队扣留。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描绘文天祥逃归途中的片段,再追叙南宋朝臣商议派遣谈判使者的过程,并插叙杜浒劝阻文天祥之事,叙事条理清晰,详略得当。

B.“两眼老望着文天祥”老把眼珠子溜到他身上来”,两处对贾余庆眼神的描写,是他希望文天祥挺身而出的写照,表现出他的卑鄙无耻。

C.文章多次用比喻来描绘朝臣们的反应,如“空气石块似的僵硬”“个个人都像从枷锁下逃出了似的”,说明了大家都把文天祥视为救国的希望。

D.贾余庆等官僚对外胆怯退缩,对内排挤文天祥,各怀鬼胎,各谋其私,与文天祥、杜浒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二人的光辉形象。

8.文章前后情节有诸多呼应之处,试举两例简要说明。(6分)

9.在朝臣议事过程中,文天祥从拒绝到最终同意前往敌营,他的思想经历了怎样变化?请简要概括。(6分)

三、文言文阅读(满分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昭君者,齐国王襄女也。昭君年十七时,颜色皎洁,闻于国中,求之皆不与。献于孝元帝。以地远,既不幸纳,叨备后宫。积五六年,昭君心有怨旷,伪不饰其形容。元帝每历后宫,疏略不过其处。后单于遣使者朝贺元帝陈设倡乐乃令后宫妆出昭君怨恚日久不得侍列乃更修饰善妆盛服形容光晖而出俱列坐,元帝谓使者曰:“单于何所愿乐?"对曰:“珍奇怪物,皆悉自备。唯妇人丑陋,不如中国。”帝乃问后宫,欲以一女赐予单于,谁能行者起。于是昭君喟然越席而前曰:“妾幸得备在后宫,粗丑卑陋,不合陛下之心,诚愿得行。”时单于使者在旁,帝大惊,悔之不得复止。良久,太息曰:“朕已误矣!”遂以与之。

昭君至匈奴,单于大悦,以为汉与我厚,遣使者报汉,送白璧一双,骏马十匹,胡地珠宝之类。昭君恨帝始不见遇,心思不乐,心念乡土,乃作《怨旷思惟歌》曰:……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幽沉,不得颉颃。虽得馁食,心有徘徨,我独伊何,改往变常。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道里悠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昭君有子曰世违,单于死,世违继立。凡为胡者,父死妻母。昭君问世违:“汝为汉也,为胡也?”世违曰:“欲为胡耳。”昭君乃吞药自杀。单于举葬之。胡中多白草,而此冢独青。

(选自蔡邕《琴操①·怨旷思惟歌》)

竟宁元年,单于复入朝,礼赐如初,加衣服锦帛絮,皆倍于黄龙时。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

(选自《汉书·匈奴传》)

[注]①《琴操》,古代中国琴曲著作,书中对每首琴曲作品的有关故事内容做了介绍,带有浓厚的民间传奇色彩。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后单于遣使者朝贺/元帝陈设倡乐/乃令后宫妆出/昭君怨恚日久/不得侍列/乃更修饰/善妆盛服/形容光晖而出/

B.后单于遣使者朝贺元帝/陈设倡乐/乃令后宫妆出/昭君怨恚/日久不得侍列/乃更修饰善妆/盛服形容/光晖而出/

C.后单于遣使者朝贺/元帝陈设/倡乐乃令后宫妆出/昭君怨恚/日久不得侍列/乃更修饰善妆/盛服形容/光晖而出/

D.后单于遣使者朝贺元帝/陈设倡乐/乃令后宫妆出/昭君怨恚日久/不得侍列/乃更修饰/善妆盛服/形容光晖而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颜色”有面部、表情、脸色、面子、容貌等义项,文中指容貌,今多泛指色彩。网络新词“颜值”,表示人物颜容英俊或靓丽的数值。

B.文中的“形容”,包含“形”和“容”两个单音词,分别对应现代汉语的“形体”和“容貌”两个双音词,由单音词变为双音词是汉语词汇发展中的常见现象。

C.“中国”今多指中华,而在文中的意思是中央之国、中原之国,也可视为特指汉朝。相对于中国,北方及西域各族人民或外国人则被称为夷人、胡人。

D.古代纪年的年号往往寄寓治国理念和期望,如唐之贞观、宋之仁宗、清之康熙等。竟宁是汉元帝年号,与当时用和亲而少战、民族关系和缓相应。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昭君的美丽远近闻名,被选入宫中五六年,连元帝的面也不得见,后作为和亲女子,被赐给单于,万里投荒,思乡思亲,最终独留青冢,怨恨贯穿一生。

B.在汉元帝选拔后宫女子去和亲时,王昭君主动起身上前,并极力丑化自己实是讽刺元帝有眼无珠,元帝后悔,但因昭君去意已决,出塞的命运无法改变。

C.王昭君出塞是个人命运的不幸,但促成了汉朝和匈奴关系的和好,从甲文中的死后隆重下葬和两文都有的单于喜悦来看,昭君获得了匈奴人的敬重。

D.甲文中王昭君有情感,有言行,神、形和传奇色彩兼备,而乙文中的王昭君只是一个人名,于国有功,却不见具体形象。这是由两文本的不同属性决定的。

13.课内文言句子翻译。(8分)

(1)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2)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14.昭君出塞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本简要作答。(3分)

四、理解性默写(满分共6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屈原借佩戴香花美草来表示保持自己高洁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烟花三月下扬州”“人生只合扬州老”的华美诗句让扬州这座文化名城名扬古今。但是南宋词人姜夔在《扬州慢》中却有“__________,________”句子,描绘了战争洗劫后扬州城的荒芜景象,令人感叹。

(3)《临安春雨初霁》最能反映诗人孤寂心境及聊以自遣的是:______,________”。

五、古代诗歌阅读(满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

陆游

归老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①蝇头二万言。

读书

辛弃疾

是非得失两茫茫,闲把遗书细较量。

掩卷古人堪笑处,起来摩腹步长廊。

①课:阅读。

16.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陆诗思路清晰,前两句概括写读书的目的,后两句描写了灯下读书的情景。

B.辛诗首句感慨是非不分、得失难明,这与在现实中理想屡屡碰壁有关。

C.辛诗三、四句写读到书中古人有趣的情节,诗人常会掩卷会心微笑。

D.两首诗语言都浅显平易,描写的也是普普通通的生活细节,但浅中有深意。

17.从这两首诗中可以获取哪些读书方面的启示?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语言文字应用(满分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红楼梦》这座金碧辉煌的艺术殿堂里,人物的服饰①美轮美奂,熠熠闪光。曹雪芹为他笔下人物设计的服饰,不管是在形制上,还是在款式、色彩上,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我们透过那多姿多彩的服饰,可以看到这部不朽巨著的艺术成就的又一个方面。

曹雪芹是一个服饰审美大师,这与其出身②休戚相关。他出生于祖辈连任“织造”的家庭,饱读诗书,知识广博,这使他在服饰文化方面有着精深的造诣,而他对笔下人物服饰的描写也③无微不至,如对王熙凤、贾宝玉等人出场时服饰的描写就十分注重细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贾宝玉的服饰特色主要体现在颜色以红色为主,而这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红色容易联想到热烈的本性和感情力量,是最能体现贾宝玉热情奔放性格的服饰。其次,红色体现了他尊重女性的心理特征。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常是女性的代名词,贾宝玉着红色服饰岂不正是他怡悦红颜的绝妙注解?最后,红色是他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象征。贾宝玉多着艳丽华贵的服饰,体现了“宝二爷”热情奔放的性情。

18.文中画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请进行修改。(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述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人物的服饰,往往是人物个性的外化。请从所学课文中任选两个人物,如王熙凤、孔乙己、别里科夫等,仿照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写两句话,要求句式大体一致。(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本题9分)

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时代,士大夫文化盛行。他在《论语(宪问)》中说:“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他所提倡的“君子”,被他赋予了强烈的德行色彩。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等。他所提倡的君子人格不同于自私自利的小人(指总为自己考虑的德行不高的人),需要通过克制自我欲望来提升道德水平。

孔子强调应当克制肆意妄为之私欲,正身直行,寻求惩治罪恶、消弭怨恨之方法,通过正当途径待其时而报之,以回护恩德。举例而言,轻微的口舌之争,_______①______。

倘使言辞激烈、行为过当,则可以起而行动,诉之于衙署,_______②______,如江秋莲诉刘暖曦生命权纠纷案,就是靠法律来解决问题。有时也需要含蓄隐忍,待时而报,如孙膑两败庞涓以报失足之痛。当然,这并不是说倘若面对生命危险,_______③______,孔子是很反对这种迂腐做法并非常重视生命的,我们应当视事情之轻重缓急,在符合直道原则的基础上选择相应的回报方式,正当防卫就是这类方式。

21.下列对材料第一段中标点符号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论语(宪问)》”中的括号应删掉,并在“论语”和“宪问”之间加间隔号。

B.“君子”的引号表示强调,与“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引号用法不同。

C.省略号和后面的“等”字作用相同,属于重复使用,所以它们两者中应去掉一个。

D.“自私自利的小人”后面的括号,表明其中的内容是对前文的补充,有强调意味。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作文(满分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往今来,人类生生世世在编织着梦想与希冀。“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的歌词触动了多少人的心灵。“诗和远方”指美好的事物、理想的生活。美好的事物、理想的生活总是让人憧憬,让人热血沸腾;而现实生活难免重复单调,充满压力与挫折。

梦想与现实总是有距离的,那么我们如何到达“诗和远方”的彼岸?作为追寻梦想的青年,请你谈谈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解析和解答

1.C2.A3.C4.①材料一引用的意图是点明论述的对象,以展开对章太炎“文学”概念的解说、分析和论证;②材料二引用的意图是明确论述的起点,从而引发对章太炎“文学”定义当代价值的阐述。5.①立足历史,对历史文化展开批判性反思;②勇于创新,大胆突破固有学术观念的桎梏;③针对现实,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研究目标;④面向未来,站在时代的高度提出前瞻性的观点。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都认为文学的范围不需要设限”错,原文材料二“章太炎才首次为文学下一定义”“他的这种极为宽泛的文学定义,看似一种没有定义的定义,竟然合上了最近50年欧美文学界对文学范围的理解。仅举一例,法国的孔帕尼翁在反思何谓文学时说……”可知,章太炎和孔帕尼翁都给文学下了宽泛的定义,并不是认为文学的范围不需要设限。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章太炎承继了传统句读学和韵文分类法……可见清代朴学和传统小学仍是现代汉语文学的基础”于文无据,由材料一“章氏的这种界说继承清代朴学‘实事求是’的精神,并将传统小学发挥到现代‘语言文字之学’的高度”不能得出选项的推论。

C.“网络文学的发展,使得文学作品不再需要印刷”错,由材料二“今日的网络文学甚至已经不是印刷品,明天还会有什么更新的媒介作为文学平台更是超出我们的想象力”不能得出“文学作品不再需要印刷”。

D.“开‘文学’概念研究之先河”错,材料二“刘勰《文心雕龙·序志》开宗明义:‘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是说写文章一开始就阐发“文心”这一主旨,没有对文学概念“开先河”之意。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观点是:章太炎的文学定义,即便是最广义的含蕴,也仍然保持了文学的独特性;打破了狭隘的文学天地;将文学研究纳入文学范围。

A.是说章太炎在历史方面的作用,与材料二研究的“文学”概念无关。

B.是说章太炎的文学观,提倡质朴的文学,与材料二观点不符。

C.是说文学评论对文学的作用,符合材料二的观点。

D.是说有责任感的学者对精神力量的探索,与材料二观点不符。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和作用的能力。

由材料一“章太炎结合汉民族语文的基本特点和历史流变,循名责实,制名指实,推出‘文学总略’说。1906年他在《文学论略》中提出‘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可知,画线句出自章太炎《文学论略》,这里直接引用章太炎的论著,提出“文学”的概念,意图是点明论述的对象,从而为下文进一步阐释“文学总略”做铺垫,以展开对章太炎“文学”概念的解说、分析和论证。

由材料二“中国文学史上直到1906年,章太炎才首次为文学下一定义:‘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这一文学定义包括了文学文本和文学研究”可知,引用章太炎关于“文学”的定义,亮明观点,用于开篇有总说的作用,下文“他的这种极为宽泛的文学定义,看似一种没有定义的定义,竟然合上了最近50年欧美文学界对文学范围的理解”西方学者观点进行比较。可见引用的意图是明确论述的起点,从而引发对章太炎“文学”定义当代价值的阐述。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由“章太炎从民族语文现代化的高度,对民族语文体系和书面文学体制展开了批判性反思,推动了清末民初文学的近代变革和现代转型”“在当时一切价值有待重估的历史情况下,章太炎力排众议,独出机杼,推出了自成统系的文学‘雅俗论’”得出①立足历史,对历史文化展开批判性反思。

由“文学理论讨论的文学定义,主要是在确立研究对象的范围以及特定的研究视角,期待从不同方面揭示被隐藏在文学背后的图景,从而在生活中对未来拥有更为多彩多姿的想象。所以,我们必须结合章太炎定义中的下一句话‘论其法式,谓之文学’来继续思考。能够成为我们研究对象的‘文学’,不仅有要表述者,还有如何表述。而‘如何表述’在更多的场合下,是与特定的法式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文学的‘现实’”得出解析③针对现实,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研究目标。

结合材料二“在当时一切价值有待重估的历史情况下,章太炎力排众议,独出机杼,推出了自成统系的文学‘雅俗论’”“打破了狭隘的文学天地,其在当时的意义是有助于挣脱‘纯文学’观念的作茧自缚”概括出解析②勇于创新,大胆突破国有学术观念的桎梏。

由“中国文学史上直到1906年,章太炎才首次为文学下一定义:‘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这一文学定义包括了文学文本和文学研究。……他的这种极为宽泛的文学定义,看似一种没有定义的定义,竟然合上了最近50年欧美文学界对文学范围的理解。……因为‘文学’是一个其含义处于不断变化中的名词,想要以一劳永逸的方式提供某种终极的定义注定是徒劳的。今日的网络文学甚至已经不是印刷品,明天还会有什么更新的媒介作为文学平台更是超出我们的想象力”得出④面向未来,站在时代的高度提出前瞻性的观点。

6.B7.C8.①文天祥从敌营逃脱与他在议事时断然决定前往敌营形成呼应。②文天祥被扣留之事与朝臣议事时文天祥对被扣留的担忧形成呼应。③杜浒对朝廷官僚的评价与议事时朝廷官僚的言行形成呼应。(答出两点即可)9.①在议事初,官僚们暗示或明示文天祥前往敌营,文天祥不为所动,他深知自己对国家的重要作用,轻易前往敌营,是对国家的不负责任;但官僚们推诿退缩,令他愤怒,他心里也有主动前往的冲动。②在议事进入僵局,吴坚明确提议文天祥前去时,文天祥被迫同意。但他转念一想,前往敌营可以打探敌军虚实,以便于筹备防御敌人的策略,于是他果断地决定前往。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B.“在文天祥门客纷纷投敌的时候”错误。由原文“文天祥从都城里带出来的门客们已都逃得干干净净了”可知,门客逃散,并非投敌。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说明了大家都把文天祥视为救国的希望”错误。朝臣们推卸责任,不愿去敌营,纷纷委祸于文天祥,并非视他为救国的希望。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情节语段作用的把握能力。

由原文“文天祥耿耿的光着双眼,一点睡意也没有。他的腿和脚经了好一会的休息,已不怎么酸楚了”可知,这描写的是文天祥从敌营中逃脱时的情景。由原文“头也不回的,刚毅有若一个铁铸的人,踏着坚定的足步离开大厅而去”可知,文天祥果断地决定前往敌营。所以文天祥从敌营逃脱与他在议事时断然决定前往敌营形成呼应。

由原文“文天祥耿耿的光着双眼,一点睡意也没有。他的腿和脚经了好一会的休息,已不怎么酸楚了”可知,文天祥从敌营中逃脱出来,说明他被敌营扣留了。由原文“他不曾预备着要去。并不是退缩怕事。他早已是准备着为国家而牺牲了一切的。但他恐怕,到了蒙古军营里会被扣留”可知,在朝臣议事时,文天祥担心被敌营扣留。所以文天祥被扣留之事与朝臣议事时文天祥对被扣留的担忧形成呼应。

由原文“吴坚伴食中书,家铉翁衰老无用,贾余庆卑鄙无耻:这一批官僚们是绝对的不能担负得起国家大事的”可知,这是杜浒对朝廷官僚的评价。由原文“谁都没有勇气去和伯颜谈判。家铉翁是太老了,吴坚是右丞相,政府的重镇,又多病,也不能去。这难题便落在文天祥的身上。他是刚拜命的左丞相,年刚气锐,足以当此大任。大家把这使命,这重责,都想往他身上推”“朝臣们纷纷的你一言我一语的,都互相在推诿,其意却常在‘沛公’”可知,朝廷官员在议事时互相推诿,都想把这重责王文天祥身上推。所以杜浒对朝廷官僚的评价与议事时朝廷官僚的言行形成呼应。

9.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的把握能力。

议事之初:

由原文“那纷纷营营的青蝇似的声响,都不足以打动文天祥的心。在他的心里正有两个矛盾的观点在作战”可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都互相在推诿,想把这重责往文天祥身上推,暗示或明示文天祥前往敌营,文天祥不为所动。

由原文“他不曾预备着要去。并不是退缩怕事。他早已是准备着为国家而牺牲了一切的。但他恐怕,到了蒙古军营里会被扣留。一身不足惜,但此身却不欲便这样没有作用的给糟蹋掉”可知,他深知自己对国家的重要作用,轻易前往敌营,是对国家的不负责任。

由原文“然而,文天祥在右丞相吴坚府第里议事时,看见众官们的互相推诿,看见那种卑鄙龌龊的态度,临难退缩,见危求脱的那副怯懦的神气,他不禁有些冒火。他的双眼如铜铃似的发着侃侃的恳挚的光亮。他很想大叫道:‘你们这批卑鄙龌龊的懦夫们呀,走开;让我前去吧!’”可知,官僚们推诿退缩,令他愤怒,他心里也有主动前往的冲动。

在议事进入僵局:

由原文“他在心底深喟了一声,沉痛的说道:‘如果实在没有人肯去,而诸位老先生们的意见,都以为非天祥去不可的时候,天祥愿为国家粉碎此无用之身。惟恐嚣张万状的强虏,未必片言可折耳。’”可知,当吴坚明确提议文天祥前去时,文天祥被迫同意。

由原文“文天祥转了一个念,觉得毅然前去,也未尝不是一条活路。即使冒触虏帅而被羁,甚至被杀,还不是和战死在战场上一样的么?况且北虏的虚实,久已传闻异辞,究竟他们的军队是怎样的勇猛,其各军的组织是怎样的,他们用什么方法训练这长胜之军,一切都该自己去仔细的考察一下,作为将来的准备。那末,这一行,其意义正是至重且大”可知,文天祥转念一想,前往敌营可以打探敌军虚实,以便于筹备防御敌人的策略,于是他果断地决定前往。

10.A11.D12.B13.(1)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

(2)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增加我们的生产,使我们生活安定呢?14.①来自偏远之地,未被皇帝宠幸;②昭君心怀怨愤,主动请求远嫁;③匈奴使者在场,皇帝不便反悔。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后来单于派遣使者来朝贡贺,元帝安排了歌舞音乐,就命令后宫女子妆扮出席。昭君因为心里怨愤很久,不能得到待奉皇帝的机会,就更换了妆饰,以精致的妆容和漂亮的衣服,形貌带着夺目的光辉来出席。

“后单于遣使者朝贺”句意完整,“朝贺”作“使者”的谓语;“元帝”是下一句的主语,应断在下句,排除BD;

“元帝陈设倡乐”句意完整,“元帝”做主语,“陈设”作谓语,“倡乐”作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宋之仁宗”错误。宋仁宗是庙号而非年号。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昭君去意已决”错误。昭君出塞和亲无法改变,从文中看是因为“单于使者在旁”,昭君虽然是主动求去,但通过原文的“积五六年,昭君心有怨旷”也只能看出怨恨和讽刺,“去意已决”不一定。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已”,已而,随后不久;“凡”,总共;“再”,两次。

(2)“辍”,停止;“飧”,晚饭;“饔”,早饭;“暇”,空暇。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由原文“以地远,既不幸纳,叨备后宫”可知,王昭君因为来自偏远地方,没有被宠幸,只是在后宫充个数;

由原文“积五六年,昭君心有怨旷”“妾幸得备在后宫,粗丑卑陋,不合陛下之心,诚愿得行”可知,昭君心怀怨愤,主动请求远嫁;

由原文“时单于使者在旁,帝大惊,悔之不得复止”可知,当时单于使者就在旁边,元帝大惊,后悔也无法阻止。

参考译文:

王昭君是齐国王襄的女儿。昭君十七岁时,容貌洁白靓丽,闻名齐国,很多人家求亲,家里都不答应。后来献给汉元帝。因为来自偏远地方,没有被宠幸,只是在后宫充个数。累积了五六年,昭君心里有怨恨,故意不修饰自己的身形面容。元帝每次来后宫,都粗疏忽略不经过她的住处。后来单于派遣使者来朝贡贺,元帝安排了歌舞音乐,就命令后宫女子妆扮出席。昭君因为心里怨愤很久,不能得到待奉皇帝的机会,就更换了妆饰,以精致的妆容和漂亮的衣服,形貌带着夺目的光辉来出席。都坐下来了,元帝对匈奴使者说:“单于希望得到什么喜欢的东西?”匈奴使者回答说:“奇珍异宝,我们那儿都有。只有女人丑陋,不如中原的女子。”元帝就问后宫女子,想把一位女子赐给单于,谁是能远行的人,起立。这时,昭君喟叹一声,越过前面的席位,走上前来说:“我有幸在后宫充数,长得粗丑又身份低微,不能合于陛下心意,我非常愿意出行。”当时单于使者就在旁边,元帝大惊,后悔也无法阻止。过了好一会儿,才叹息着说:“我错过了!”于是只好将昭君给了单于。

昭君到了匈奴,单于非常高兴,认为汉朝给予自己的十分丰厚,就派遣使者回报汉朝,送了一双白璧,十匹骏马,以及胡地的珠宝之类。昭君心里怨恨元帝开始不能好好对待自己,心里不开心,又思念故土,就作了《怨旷思帷歌》:“……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幽沉,不得颉颃。虽得馁食,心有徘徨,我独伊何,改往变常。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道里悠长,鸣呼哀哉,忧心恻伤。”

昭君有儿子名叫世违,单于死后,儿子世违继位成为单于。凡是胡人,父亲死了可以娶母亲为妻。昭君问世违:“你想做汉人,还是做胡人?”世违说:“我想做胡人。”昭君于是吞药自杀。单于以全国为她行葬礼。胡地植被以白草为主,只有昭君的墓上长满青草。

竟宁元年,呼韩邪单于又来到汉朝,汉朝对他的礼遇和赏赐还像以前一样,并增加衣服、锦帛、粗丝棉的赏赐,都比黄龙年间增加一倍。单于自己说愿意做汉朝的女婿,以亲近汉朝。汉元帝把后宫良家女子王嫱字昭君赐给单于为妻。单于十分高兴,向天子上书,说自己愿意保护上谷以西至敦煌的汉朝边塞,并永远传下去。

15.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扈”“辟芷”“纫”“荠”“行”“作”“窗”“乳”。

16.C17.①活到老学到老,要勤学苦学。如陆游所说,即使年纪大了,宁愿没有五亩田也要读书;眼力不好了,也要读上万的文字。

②读书的目的是为天下黎民百姓谋福祉。如陆游读书的本意就是为老百姓。

③尽信书不如无书(或者书本和现实会有一定差距)。如辛弃疾在古人书中探寻是非得失的看法,觉得可笑。

④学会从书中寻找面对现实困境的解决办法。如辛弃疾正是对是非得失感到迷茫,便到书中去寻找解析。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述技巧的能力。

C.“写读到书中古人有趣的情节,诗人常会掩卷会心微笑”错,“堪笑处”是指可笑之处,“摩腹”指揉着肚子大笑,“步长廊”指在长廊上散散步,以纾解笑痛的肚子。

故选C。

1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1)陆诗第一句“归老宁无五亩园”意思是:归老隐居的志向就算没有那五亩田园也依然如故。据此得到读书方面的启示:即使年纪大了,宁愿没有五亩田也要读书。陆诗第三四句“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意思是:即使眼力不好了,也要读上万的文字。据此得到读书方面的启示:活到老学到老,要勤学苦学。

(2)陆诗第二句“读书本意在元元”的意思是:读书的本意原在于黎民百姓。据此可知:读书的目的是为天下黎民百姓谋福祉。

(3)辛诗首句感慨是非不分、得失难明,第二句写自己把平时无用的卷册书籍拿来仔细评读。这两句是说辛弃疾正是对是非得失感到迷茫,便到书中去寻找解析。由此得到启示为:当自己是非不分时,要学会从书中寻找面对现实困境的解决办法。

(4)辛诗第三句“掩卷古人堪笑处”意思是:我合上书想古人可笑之处不正是今人的可笑之处。辛弃疾在古人书中探寻是非得失的看法,觉得可笑。由此得到启示为:尽信书不如无书(或者书本和现实会有一定差距)。

18.①美不胜收②息息相关③细致入微19.首先,红色容易令人联想到热烈的本性和感情力量,是最能体现贾宝玉热情奔放性格的服饰颜色。20.示例:①王熙凤多着彩绣辉煌的服饰,彰显了“凤辣子”贪婪虚荣的性格。②孔乙己多着破旧脏乱的长衫,突出了“穷书生”迂腐潦倒的形象。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处,“美轮美奂”用于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不能用于形容“服饰”。联系后文“曹雪芹为他笔下人物设计的服饰,不管是在形制上,还是在款式、色彩上,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我们透过那多姿多彩的服饰”可知,语境说的是《红楼梦》中人物的服饰很多都很精美,让人欣赏不过来,故此处可将“美轮美奂”改为“美不胜收”之类的成语。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第②处,“休戚相关”的意思是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常用于有着利害关系的双方。语境说的是曹雪芹是服饰审美大师与其出生于祖辈连任“织造”的家庭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故此处可将“休戚相关”改为“息息相关”。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

第③处,“无微不至”的意思是没有一个细微的地方没有考虑到,形容待人非常细心周到。根据后文中的“如对王熙凤、贾宝玉等人出场时服饰的描写就十分注重细节”可知,此处语境强调的是曹雪芹对笔下人物服饰的描写非常细腻,故此处可将“无微不至”改为“细致入微”。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