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传染病学:附红细胞体病_第1页
兽医传染病学:附红细胞体病_第2页
兽医传染病学:附红细胞体病_第3页
兽医传染病学:附红细胞体病_第4页
兽医传染病学:附红细胞体病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附红小体病

(Eperythrozoonosis)一、概述附红细胞体病(Eperthrozoonsis,EH)是由附红细胞体(简称附红体)寄生于红细胞表面、血浆、组织液及脑脊液中,引起贫血、黄疽、发热等症状的一种人、畜、禽共患的疾病。特征:贫血、黄疸和发热;对猪而言:引起猪生产性能下降、肠道和呼吸系统感染的增加,母猪繁殖力下降,育肥猪上市推迟等。历史

本病最

发现于1928年,Schillig和Dingen等几乎同时于1928年分别在啮齿类动物中查到类球状血虫体

(E.coccoides)。我国于1981年首先在家兔中发现附红体,随后该病相继在16种动物上出现,1986年在人群

中也证实了附红体感染的存在。–国内报道:猪、牛、犬、马、人、兔、羊、驴、狐、鸡国外报道:猪、牛、犬、马、人、兔、羊、驴、骡、骆驼、猫、鸟类、鼠History&distribution1932年Dolye在印度首次报道了本病,称“猪的一种类立克次氏体病或类微粒子孢子虫病”1950年Splitter确认为附红细胞体病。我国1972年江南南部报道的“猪红皮病”后被证实为猪附红细胞体病。

中国罗杏芳等于1981-1983年先后在广东省的广州、顺德等5个县市病猪的血液中发现附红细胞体;栾景辉等于1982年在河北省寿县高热病猪中发现猪的附红细胞体。

近几年世界各地从仔猪到怀孕母猪均有猪附红细胞体病发生的大量报道。2000年前后感染调查199119931994199519971998199920002001上海湖北甘肃福建福建内蒙福建福建湖北广西内蒙江苏内蒙山东福建江苏山东江苏河南江苏山东河南河南新疆河南河南湖南新疆天津河北山西二、Pathogen附红细胞体属于典型的原核生物,无细胞壁,由单层界膜包裹着,无明显的细胞器和细胞核。起初由于附红细胞体病曾以“类边虫病”描述过,所以将其归类为原虫。1984年按照《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将其列为立克次氏体目(Rickettsiales)无浆体科(Anaplasmataceae)附红细胞体属(Eperythrozoon)。近年来,根据对附红细胞体使用

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法进行重新分类,提议将其列入柔膜体纲支原体属。二、Pathogen1、分类地位:Eperythrozoon

suis,以往认为是一种原虫,所引起的疾病称之为“类边虫病”。后列入立克次体目(Rickettsiales),Eperythrozoon,种:suis

&ovis;对16S

rRNA分析认为,猪附红细胞体无细胞壁,无鞭毛,对青霉素类不敏感,而对强力霉素敏感,宜列入柔膜体纲支原体属(Mycoplasma

,Neimark.et

al,2001),称为Mycoplasmahaemosuis

.

It

has

the

specificity

of

species,and

only

infects

pigfor

E.s

.种名在不同动物中寄生的附红体各有其名,实际上可认为是种名,如牛的温氏支原体(M.wenyoni),绵阳的绵羊支原体(M.ovis),猪的猪支原体(M.suis)和小支原体

(M.parvam),鼠的球状支原体(M.cocides),猫的猫支原体(M.felis),犬的犬支原体(M.perekropvi),兔的兔支原体(M.lepus),山羊的山羊支原体(M.hivci),鸡的鸡支原体(M.gallinee)和人支原体(M.humanus)等。其

中,猪附红细胞体和绵羊附红细胞体的致病性较强,温氏附红细胞体的致病性较弱,小附红细胞体基本上没有致病性。2、形态

形态呈多样形,一般多为球形、圆形和卵圆形,少数为短杆状、半月状或逗点形等。0.2~2μm,单独或成链状附着于红细胞表面,或围绕在整个红细胞上,使红细胞呈菠萝形、锯齿形、菜花状、星状、花环状。旋动显微镜微调,可见附红体折光性很强。在血浆中也可见自由的附红细胞体。

小附红细胞体实际是猪附红细胞体的未成熟阶段或前体3.染色

附红细胞体是一种多形态微生物,多数为环形、球形和卵圆形,少数呈顿号形和杆状,大小为0.3-1.3×0.5-2.6µm,平均直径0.2~2.0µm,在红细胞表面单个或成团寄生,呈链状或鳞片状,也有在血浆中呈游离状

态。附红细胞体对苯胺色素易于着染,革兰氏染色为阴性,姬姆萨染色

为紫红色,瑞氏染色为淡蓝色,吖啶橙染色为典型的黄绿色荧光,对碘

不着色。•由于附红细胞体在宿主红细胞上以直接分裂或出芽的方式进行增殖,因此迄今还没有发现体外培养附红细胞体的最佳方式。在56℃条件下水浴,可从红细胞上解离下来,是获取和研究附红细胞体的最佳方式。5.抵抗力非常弱,对干燥和化学药品敏感

红细胞干燥后

3

min,附着的附红细胞体可失去活性。一般常用消毒药均可杀死病原,如在

0.5%的石炭酸

37℃经3

h可杀死,在含氯消毒剂中作用

1

min即可全部灭活,对某些化学药物如碘制剂、磷酸伯胺喹啉等作用

1min内即可杀灭。对低温的抵抗力强。

在4℃条件下,在柠檬酸钠、EDTA等抗凝的无菌血液中可保存

15~30

d;

在-30℃冷冻条件下,附红细胞体可保存

120

d,存活率在

80%以上;

感染的细胞中加入终浓度为6.7%聚乙烯吡珞烷酮,可保存于液氮中。冻干可存活2年。

在-70℃条件下,附红细胞体在加甘油的血液中可保存数年之久。三、Epidemiology:

附红细胞体寄生的宿主有人、啮齿动物(包括鼠、兔)、草食动物(包括牛、绵羊、山羊、马、驴、骡、骆驼、牦牛)、肉食动物(包括犬、猫、银狐、貂)、野生动物(包括南美洲驼羊、北极驯鹿)及杂食动物猪、禽等。

不分种类、品种、年龄、性别都可以感染,但是幼龄动物较易感。三、Epidemiology:附红细胞体有相对宿主特异性,感染牛的附红体不能感染山羊、鹿和去脾的绵羊;绵羊附红体只要感染一个红细胞就能使绵羊得病,而山羊不很敏感。传播至少有四种方式:1、血源性、2.接触性、3.垂直性4.媒介昆虫等;以吸血昆虫中的蚊、蛰蝇、虱、蠓等为主要传播媒介。

本病的发生与mosquitoes出没相一致;用蚊进行自然接种,可以复制出病例。通过胎盘的垂直传播率可达100%;被血污染的精液可传染给母猪;2、流行特点:1)隐性感染率高,可达95%,且本病易复发。2)诱发因素:自身、营养性、毒素(物)、药物、环境应激、病原混合感染;分娩、长途运输、饲养管理不良、并群、密集饲养方式等,均有助于病的发生。3)夏秋多发:高温湿热、吸血昆虫滋生叮咬;4)医源性(血源)传播:污染的注射针头、手术器械,仔猪剪尾、断牙、打耳号等,可能促进感染发病。四、Pathogenesis

1、红细胞参与免疫调节,附红体呈潜伏状态,红细胞感染达一定比例,机体抵抗力下降,才表现出发病状态。2、急性感染,病原体的大量的繁殖致严重血液凝固障碍,引起出血,机体的糖代谢大量增加,出现低血糖。患病动物往往由于血液中乳酸和丙酮酸含量上升而导致酸中毒,被感染的红细胞携带氧气的能力降低,影响肺脏的气体交换,常导致机体的呼吸困难。3.红细胞膜发生改变,被遮蔽的抗原暴露,免疫系统视为异物,致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感染导致红细胞体表面结构的改变,变形、脾脏清除并引起溶血。红细胞大量破坏,导致免疫抑制。(自身抗体为M型冷凝集素,温度高时会从红细胞表面脱离

)五、Clinical

signs1、急性:首先出现pneumonia,表现highfever、皮肤、黏膜苍白,四肢特别是耳廓边缘cyanopathy、坏死,有时可见有jaundice、diarrhea;以断奶仔猪特别是阉割后几周多见。育肥猪日增重下降,易发生急性haemolyticanaemia。后期常继发肠炎而下痢。2、慢性:病猪表现贫血、消瘦,常常成为僵猪。猪附红体可长期存在于猪体内,病愈猪可终生带菌。3、母猪(1))急性感染:食欲不振,持续高热、呼吸急促、贫血、皮肤苍白,少乳或无乳,以产后多见;(2)慢性感染:母猪还可出现繁殖障碍,如受孕率降低、发情推迟、流产、死产、弱仔等,但少有或无木乃伊。牛潜伏期9~40d,病牛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消瘦,喜卧;

眼结膜、口腔黏膜苍白,严重贫血。鼻镜干燥;咳嗽、体温升高至40~41.5℃,呼吸加快;瘤胃蠕动音减弱、反刍下降或停止,消化不良,前胃迟缓;不愿走动、腹泻。便秘与腹泻交替,后期有的病牛排出血便。少数牛出现血尿。奶牛产奶量下降或停止,怀孕牛流产。兔

病兔精神萎顿,被毛粗乱无光,眼结膜苍白。有时黄染,耳静脉管欠充盈。病兔耳朵发凉,啃咬笼框。吃食缓慢,粪球变小,尿色深黄。病兔生长缓慢,瘦弱,发育不良。成年兔很少发病,主要表现为繁殖障碍,发情率、受孕率、受胎率下降,流产率升高,消瘦、贫血。病理变化主要以体腔积液,贫血黄疸,实质器官肿大为特征色淡、血凝不良,皮下组织及肌间水肿,黄疸;全身肌肉颜色苍白,多数胸腔、腹腔积液,呈淡黄色,胸膜脂肪、心冠脂肪轻度黄染。部分病猪心包积水,心外膜有出血,心肌松弛呈熟肉样,质地脆弱,肺脏水肿或萎缩,肝脏不同程度肿大、出血、黄染,表面有轻微黄色条纹或灰白色病灶;胆囊膨胀,胆汁浓稠;脾脏肿大,呈暗黑色,质地柔软,切面结构模糊,边缘增厚;肾轻微肿大,部分猪肾脏有一半或部分血色素沉着,呈暗黑色;个别猪有微细出血或黄色斑。肠段有不同程度的炎性变化。六、病理变化

贫血和黄疸:发热病猪血液呈水样,色淡、血凝不良,稀薄,不黏附试管壁;全身脂肪和脏器显著黄染。皮下组织及肌间水肿、心包、胸腔、腹腔积液,呈淡黄色。肺水肿,全身淋巴结肿大,肝脾和胆囊肿大,胆汁充盈。

将试管中含抗凝剂的血液冷却至室温倒出,可见管壁上有粒状微凝血,将血液冷却,这种现象更明显,当血液加热到37℃时这种现象几乎消失。对附红体病,具有特异性。病死牛尸体消瘦,可视黏膜苍白;血液较稀薄,不易凝固;胸腹腔及心包囊内积有液体;肩前、腋下、肠系膜淋巴结充血、肿大;肝脏肿大,呈棕黄色;胆囊肿大,胆汁浓稠;肾脏水肿,有少量出血点;瘤胃黏膜有多处出血点。病兔

全身皮肤黄染,血液稀薄,凝固不良;心肌变薄,颜色变淡;胸腔有淡红色渗出液,肺表面有小出血点。尤以尖叶为重,肺脏表面呈深褐色;胆囊大,胆内充满胆汁;胃内容物无异常变化,胃粘膜脱落;脾脏肿大、质地变软,被膜上常有大小不等的暗红色或鲜红色出血点;肾脏肿大变性,表面有出血斑点;切面可见有皮质部和髓质部分界模糊,肾盂积水;膀胱黏膜黄染并有出血点。七、Diagnosis1、查找病原在急性发热期间作显微镜检查效果最好。

(1)鲜血压片镜检采耳静脉末梢血,将血样在水浴锅内加热至38℃,或血液1滴与1滴生理盐水混合,制成血液抹片(再压盖玻片/经姬姆萨染色),油镜下观察,若在红细胞表面见到卵圆形或圆形的、或完全将红细胞包围的链状附红细胞体。判定:在1000×显微镜下观察20个视野,发现附红体者为阳性。

血浆中有无多量卵圆形、逗点状、短杆状及月牙形,折光性强的虫体,虫体不停地翻转、摇摆或做不规则运动;附着于红细胞表面的附红体呈单个或成团寄生,呈菠萝状、锯齿状、星状等不规则变形。(2)血涂片镜检:对附红细胞体的染色方法主要有瑞氏染色(Wright

Stain)法、姬姆萨染色(Giemsa

Stain)法及吖啶橙(Acridine

Orange)染色法。后者需要荧光显微镜及暗室环境才可观察,这三种方法

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都不是很高。误诊很严重,一些所谓确实就是的病例,查不出附红细胞体。多种病、健动物血检压片均为阳性。发现有,也不一定就发生疾病。七、Diagnosis采集血样时,宜用柠檬酸盐作抗凝剂,不宜用EDTA或肝素(分别对感染性或PCR有干扰)

猪红细胞压积从39.6%降到24%,Hb从10~15g/100ml降到3~7g/100ml;•2、动物试验

用可疑动物血液接种健康试验动物(小鼠、兔、鸡等)或鸡胚,接种后观察其表现并采血查附红体。此法费时较长,但有一定辅助诊断意义。

切除疑为感染的猪脾脏或将疑为感染猪的血液输给切除脾脏的猪。如若人工感染猪呈急性发病,此时可通过查找血涂片中的虫体进行诊断。3、血清学检查(1)补体结合试验:1958年Spliter率先用该方法诊断猪附红细胞体病。病猪出现症状后的1~7d呈阳性反应,但2~3周后即可转为阴性。但该法难以诊断慢性附红细胞体携带者。

(2)间接血凝试验:滴度大于1:40定为阳性,并证实该方法有很好的特异性,可检测隐性感染。用异种动物的红细胞并经醛化、鞣酸化后致敏,进行IHA试验,效果较好。该法简便、快速、准确敏感,能检出阳性耐过猪和隐性带附红细胞体的猪(张守发等,2004)。(3)荧光抗体试验:荧光抗体试验最早用于诊断牛附红细胞体病,抗体在第4d出现,随感染率上升,28d达到高峰。该法也可用于猪、羊附红细胞体病诊断,效果较好。•(4)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1986年Lang等用去掉红细胞的绵羊附红细胞体抗原对羊进行ELISA,认为此法比间接血凝试验的敏感性高8倍。有人用此法检查猪,认为比补体结合试验敏感,

而且猪附红体抗原与猪其他疾病感染的血清无交叉反

应,但不适应小猪和公猪的诊断,也不适于急性诊断。5、分子诊断:Oberst等取猪附红细胞体感染高峰期的血液分离附红体,提取DNA,以32P标记制成探针,可以区分猪附红体感染的猪和非感染猪,并且不与猪感染其他疾病血清中的DNA发生杂交反应。1993年Gwaltney等报道了检测猪附红细胞体的PCR方法,感染

24h就可以出现PCR阳性,特异性强、敏感性高、检测速度快、结果可靠。在此基础上还建立有半巢式PCR方法与巢式PCR等方法

诊断方法,进一步提高了敏感性。Hoelzle等利用保守的msg1基因建立了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敏感性较常规PCR方法显著提高,荧光定量PCR不仅快速、准确、

特异性高,还有可实时监测、线性范围广、定量以及自动化程度高的优点。•八、治疗原则上要早期用药,同时要进行辅助性对症治疗和做好消毒工作。常用的药物有四环素、土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金霉素、强力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抗生素类药物和血虫净、贝尼儿、黄色素、阿散酸(arsanilicacid),纳加诺尔(Napanol)等抗血液原虫类药物及中药治疗动物附红细胞体病,疗效较好。马增军等进行的药敏试验表明血虫净和盐酸土霉素混合液对体外附红体最为敏感,用此两种药物组合用于治疗猪附红细胞体病的效果明显。姜代勋等运用白头翁四君子汤治疗羊附红细胞体病,疗效显著。实际治疗过程中,除了使用上述药物外,还应配合强心、补液、健胃、导泻等对症辅助性综合治疗。举例:1、可用灭菌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

将血虫净配成3~5%的浓度,按4

mg/kg体重肌肉注射。

血虫净外粉,每10mg/Kg体重,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用3天;2、新胂凡纳明注射15~45mg/Kg体重,2~24h后附红体从血流中消失;3、土霉素或四环素肌肉注射,3mg/kg,注射后6min附红体从血流中消失;4、黄色素注射液,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