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知识点归纳_第1页
《乘法》知识点归纳_第2页
《乘法》知识点归纳_第3页
《乘法》知识点归纳_第4页
《乘法》知识点归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当因数末尾有0时,计算时0可以先不参加运307×8=2456,同样是因数中间有0,为什么一个乘积中间有0,而另一个0,而307×8,因为发生了进位,所以积当中的0就不见了。结论:因数的末尾有0,乘积中一定有0。因数的中间有0,乘积中不一定有0。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认识质量的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1、建立1千克、1克的概念;估算出一些物品有多重。2、建立1千克、1克的概念。1、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2、建立1千克、1克的概念。(1)称一称生:1枚2分硬币重1克。板书:1克1g(3)估一估,称一称估一估)g(1)拎一拎千克)1、游戏(猜一猜)1、一个乒乓球重1()2、一袋洗衣粉中1()3、一管牙膏重100()4、一个鸭蛋重60()5、一只鸡重2()6、小明体重28()3千克=()克5000克=()千克6000克=()千克8千克=()克想""算一算"的基础上来理解周长的含义,更有利于学生的掌握。动感十足的教学情境,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动”起来使他们学会使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发现问题和提知识目标知道周长的含义,建立周长的概念。能力目标结合具体实物,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初步测量计情感目标通过演示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习创新目标通过演示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习教学重难点让学生通过说一说、摸一摸、画一画、猜一猜、量一量等活动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3、提问:谁赢了?为什么?1、听清要求。猜一猜谁有可能会取胜。3、说一说谁赢了,为什么?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是引导学1、大家听说过周长吗?猜一猜,周长可能是什么?可以你以手中的树叶为例,说一说你的理解?2举例说说自己对周长的理解。步感知周长,有助于学生的认知。通过让学生说一过程中,边摸边说,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操作和语言同步发展.1、猜一猜自己的树叶的周长是多少?1、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2、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教学重点: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上结了许多又大又红的桃子。这时有4只小猴子很早就来到桃树下摘桃子了,谁也不去争,谁也不去抢,却一起去数树上的桃子,共数出了48个。要怎么分四只小猴子分到的桃子才一样呢?谁来帮小猴子们解决问题?生:把48个桃子平均分成4份,每只猴子得到一份。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上面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思考、交流。)生1:0除以任何数都等于0。生2:不对!0不能做除数。师:对,0不能做除数。那应该怎么说呢?生: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生:老师,为什么0不能做除数呢?师:是呀,其他自然数都能做除数,为什么0不能做除数呢?太不公平了!那好,今天咱们就给0一次机会,让它做一做除数,试试看行不行。生1:我在算0÷0时,商是1能行,是2也行……是几都行。生2:我在算5÷0时,找不到商,因为任何数与0相乘都不等于5。师:同学们,通过这两种情况我们就明白了0不能做除数的原因:当0÷0时,商不确定;当5(或其他不是0的自然数)÷0时,又找不到商。所以0不能2.探究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4只猴子因没有吃到桃子很不甘心。它们很有毅力,决定继续找。于是它们走生:(发现数学问题)把408个桃子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多少?生:把408分成400与8,先算8除以4得2,再算400除以4得100,最后算100加2得102。同学还有不同的方法吗?在展示台上展示展示,将你的好方法生1:我用竖式计算(口述计算方法)。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最高位是百位,百位上是4,表示4个百,4个百除以4,商1个百,因此百位上商1;十位上是0,表示0个十,0个十除以4,商为0个十,因此十位上商0;个位上是8,表示8个一,除以4得2个一,因此,个位上商2。生2:我用竖式计算(口述计算方法)。百位上4除以4得商1,十位上0除以4,直接得商0,个位上8除以4得商2。师:大家比较生1和生2的计算过程,谈谈你的看法。(大家一致认为生2的方法简单可取。)生:当百位得商后,没有余数,被除数十位上的数字为0时,可以直接在十位上商0,因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生:商中间有0。师:对,你们的眼睛真亮。我们今天学习的就是商中间有0的除法。(通过一位学生板演试算,讲解算理,得出8044.探究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试算后交流方法(两名学生板书竖式,交流计算方法)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8个百除以6得1个百,百位上商1,余2个百即200与十位上的4合起来是240,即24个十,24个十除以6得4个十,十位上商4,个位上0除以6得0,在个位上直接写商0。师:同学们,你能说说为什么下面这些题商的末尾有0吗?生:这些算式的被除数都是三位数,并且末尾都是0,当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时,余数都是0,个位上0除以除数仍得0,所以商的末尾都有0。师:你会计算商的中间有0、末尾有0的除法了吗?师,你们愿意吗?:生愿意。犯同样的错误!下面这些题是老师出给大家的,千万别让老师失望啊!先估计一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放大)(1)教师同样在电脑上演示把一幅画缩小,学生观察。(2)提问:这次你又发现了什么?小)3、揭题:那么在图形放大或缩小的过程中有什么规律呢?今天我们就来研二、研究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规律(例1)(1)出示第一幅画的长与宽(长8厘米,宽5厘米),第二幅画的长与宽(长16厘米,宽10厘米)。(2)提问:这是放大前、后两幅图,仔细观察这两幅画的长有什么关系?(3)教师说明: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同时板书: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4)追问:2:1表示的是哪两个数量的比?(进一步突出:是放大后的(5)教师指出: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那么它的相应的边长的比都(1)出示问题:如果把第一幅画按1:2缩小,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先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理解“1:2”这个比的?然后再回答后两个问题。(进一步强调:1:2是指缩小后图形的边长与缩小前相应边长的比)3、练习(练习九第1题)(2)学生完成第1个填空。(3)学生完成第2个填空三、画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例2)(1)学生读题(2)提问:3:1这个比是什么意思?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几格?(4)引导思考:你能按1:2的比画出缩小后的图形吗?想一想你准备怎四、完成“试一试”2、练习九第2题(2)反馈交流。3.通过让学生体验1秒钟、1分钟的长短,帮助他们建立了正确的时间观“活”起来,没有考虑更多的措施让学生很快地把注意力集中起来,致使课堂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59-61页。1、学生能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初步建立1秒的时间观教学重点: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教学难点:形成对时间的观察能力,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课件出示主题图,其中的钟面时刻为11:59)这是春节联欢晚会现场。看墙上的大钟,你能告诉大家,现在是几时几分吗?新年钟声就要敲响了,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师生一起倒计时:10,9,8…,1。师: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就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单位——秒。(板书:秒)说一说,在哪些地方还用到时间单位秒?(学生举例。)(板书课题:秒的认识)(课件出示:几种不同的电子表和钟表)问:表面上显示的是什么时刻?(指名学生读)分后面的两个数字表示的是秒。谁能连起来读?(指名学生读)问:计量秒的叫什么针?哪一根针是秒针?2、认识1秒(课件播放:秒针走动一下)问:谁知道,秒针走1小格是多长时间?(学生回答)板书:秒针走1小格是1秒师:再观察,秒针从几走到了几?(课件播放:秒针从12走到1)问:秒针从12走到1走了几秒?问:秒针还从哪走到哪是走5秒?(学生回答)师:秒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都是走5秒,也就是走1大格就是5问:秒针从12走到2走了几秒?(学生回答)问:有不同意见吗?你怎么知道的?师:咱们来验证一下。(课件播放:秒针从12走到2)4、教学1分=60秒(板书:1分=60秒)5、体会1秒的长短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就是1秒。师:1秒钟这么短,我们可以干什么呢?你能做一动作来表示1秒吗?师:1秒钟虽然很短,但只要我们珍惜1秒,它将能创造出我们想不到的(课件出示图片:小汽车1秒行55千米、光1秒能传播30000千米、人造卫星每秒可飞行7900米、现代化车间每秒可生产成千上万个零件等)师:时间这么宝贵,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分,每一秒!下面我要看看谁一分7、感受1分钟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2、1分钟能做什么?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课件出示:课本61页第二题的图片)在()里填上小时、分或秒我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我们的睡眠每天应达到9()小明系好红领巾只需大约20()煮米饭大约要25()时、奥运会开幕式倒计时、跑步比赛、红绿灯等)1分=60秒一、创设情境:学校图书室新进200本书,需要摆放到2个书架上,每个书架有4层,大家帮帮忙好吗?5、在小组中说说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6、全班交流,注意展示学生的不同方法。2、按要求连一连。48×232×5前一题的得数是后一题160÷2240÷5的第一个数!3、小军去游泳池游泳,他再泳道内游了2个来回,共游了100米,这个游泳池的泳道有多长?本节课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连乘、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过程,初步掌握(2)能力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估算意识。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初步形成评价意识。(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谈话激情:同学们,你听说过西双版纳吗?那你一定听说过金庸武侠片同学们,你觉得云南美吗?下面就让小导游聪聪带我们一起走进云南,去出示题目:聪聪准备了两辆大客车,这两辆车共有82个座位,车上已经坐了64人,还有多少个空位?(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从昆明到丽江有517千米;从昆明到大理有348千米;我们从昆明出发,已经到大理了。)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从大理到丽江多少千米?)师:要求大理到丽江还有多远?怎样列式?指名口答,板书算式:517-348=350=170(千米)C、500-300=200(千米))是云南特有的珍惜动物,它们在野外迷路了,你愿意帮它们找到家吗?出示)师:同学们真有爱心,我们这一课所学的退位减法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个位不够减,十位就退1给个位,这个1到个位就变成10,十位不够减,百位就退“1”给十位,这个1到十位也变成10。给别人一点,对别人来说就是莫大第一关:656-198=第二关:343-157=第三关:754-196=第四关:826-637=在同一条路上。从猴山到大象馆有252米,从孔雀园到大象馆有176米,你能(四)评价体验情感延伸都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问题?你表现得(1)一箱饮料大约70元,两箱饮料大约140元。(2)一箱饮料超过60元,两箱饮料就超过100元,但不到200元。5.我每分大约打41个字(1)小明5分能打多少个字?(2)一篇稿件共325个字,5分后还剩多少个字每打完?(3)再打3分,能打完这篇稿件吗?6.学校买来5个书架,每个书架有4层,每层可以放35本书,这些书架(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并会正确地读写分(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3)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口头表达能(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那你们知道兔子喜欢吃什么吗?小猫喜欢吃什么呢?师:今天李老师带来了小兔子和小猫最爱吃的食物,请看(投影仪出示)并(1)4个萝卜,怎样分给两只兔子才公平?(2)2条鱼,怎样分给两只猫才公平?2、折一折,并涂色师:拿出你喜欢的形状,折出这个形状的1/2,并涂色。同桌两人说一说,你这个1/2表示什么?a要分别涂出他们的1/2,你认为首先应该怎样做?c利用投影进行交流,每一个1/2分别表示什么?2、拿一张正方形纸,折出这张纸的1/4,并涂色(展示学生不同的折法)3、,认识1/4、2/4、3/4、4/4。(1)拿出一张正方形纸,用你喜欢的方法,将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2)涂一涂。P54a将其中的一份涂.......喜欢的颜色,涂色部分是这张正方形纸的1/4,其余部分是这张纸的()。b将其中的两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c将其中的三份涂上颜色,涂了这张纸的(),还有这张纸的()没涂d如果将所有的4份都涂上颜色,那么就涂了整个正方形纸片的()。师:谁来说一说什么是分数?(像1/4、2/4、3/43/52/8。。。。。。的数都是分数)3……分子4……分母(三)巩固与应用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并读一读(图见55页第1题)(2)指名读出各分数2、按分数把下面各图形涂上颜色(图见58页第2题)(2)你为什么这样涂?3、判断:用下面的分数表示各图的阴影部分对吗?(图见58页第3题)(1)独立判断。(四)小结棒(4根一样长、2根一样,再各不相等的2根)。(一)摆一摆呢?呢?(2)为什么要挑一样长的?(3)是不是只要挑4根一样长的小棒就一定能摆出正方形呢?(4)那可能会出现哪种图形?(5)小结: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且有四个直角。(1)出示长方形,谁来介绍下,你刚才摆长方形时是怎样挑小棒的呢?(2)为什么要挑两根一样长,两根一样短的?(3)是不是只要挑两根一样长,两根一样短的小棒就一定能摆出长方形(4)那可能会出现哪种图形?(5)小结:长方形对边相等,且有四个直角。(二)找一找现在你能利用这些知识来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些是四边形吗?为什么?哪些不是四边形?为什么?(三)分一分看来,大家对四边形的特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现分分类吗?想想可以按照什么分?(四)画一画(五)剪一剪“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在活动中体验是我的这节课的2、在巩固阶段,可以让学生进行画一画的活动,帮助他们进行知识内化。【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2.结合具体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教材分析】本节是在学生了解乘法意义,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借助“乘法意义”“找规律”等多种方法探索并发现“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一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学习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更全面说明对"一个因数中间是0乘法"中“0”的处理,在教材原有“试一试”的基础上增加了一题,成为130×5,402×3,307×8。以便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后,能对后2题进行对比交流,进而发现402×3中间是0的那位,因为没有进位,所以这一位写0,积当中就保留了0;而307×8因为进位了,所以积当中的0就【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仓山实验小学位于城乡结合处,是一所省级示范学校,教学条件较为良好。学校于2000年9月作为教育部福建师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基地参与课改,至今已3年。任教班级学生参与课改两年来,对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有所体会、适应。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逐步提高。【课堂实录】(一)讨论0×5=?——发现规律1.算一算:3×5=()2.找规律:在这一组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生1:都是5的乘法。生2:第一个乘数一个比一个小1,积一个比一个小5。师:按这样的规律0×5=?3.你还能用别的方法说明0×5为什么等于0吗?生1:我知道5个0相加等于0,就是0+0+0+0+0=0。生1:0×3=0。生1:因为3个0相加等于0,0+0+0=0。生2:7×0=0。生2:因为7个0相加等于0。生3:1999×0=0。师:1999可是个大数,它与0相乘也只得0吗?生3:没错,因为1999个0相加,虽然0很多,可是相加后结果还是0。师:掌握了这一规律,那么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例如,130×5,402×3,307×8,你们能独立解决吗?全班学生信心十足地回答:能。师:行,打开课堂练习本试一试,算一算。全体同学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搜集同学们多样化的算法,并请个别同学将解答板书。 分页代码(评析在掌握了“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一规律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学生对板书的307×824056307×82456生1:我赞成第一种写法,因为第二种写法把因数中间的0弄丢了。师:是啊,因数中间的0哪去了?生:现在我赞成第二种写法。因为,7×8=56,个位写6,向十位进5,0×8=0进5得5,要在十位上写5。所以0才不见了。问题,解决并深刻理解了“一个因数中间是0”的不同处理。)生1:前两列的第一个因数只是几个数字交换了位置,第二个因数都一样。生2:一题是因数末尾有0,一题是中间有0。生3: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积的末尾也有0。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积的生5:因数多了个0,积也会多个0。生6:注意0不要漏了,多了个0得数会多很多。本课教学为了更全面说明对"一个因数中间是0乘教学内容:认识吨(1吨有多重)我们以前学过重量单位千克和克。如果要计算(1)请一位体重为25千克的学生,再请一位学生背一背这位学生,感知25千克有多重。(2)想象1吨。一位同学重25千克,多少名同学的体重之和为1吨。(3)想一想1吨与40名25千克重的同学的体重一样吗?(1)一头水牛重350千克,3头水牛大约1吨重。(2)一桶油重100千克,10桶油大约重1吨.(3)一袋面粉约重50千克,20袋面粉约重1吨.(4)我们每人大约重25千克,40人大约重1吨.(5)吨的国际单位符号是"t"(1)10个100千克是多重呢?10个100千克就是1000千克,也就是11吨=1000千克1t=1000kg1千克=1000克1kg=1000g(2)观察吨、千克和克之间的关系,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进率都为(3)我们知道了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后,你们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吗?4000千克=()吨27000千克=()吨质量/千克280220250300230250270350书上第22页的第2题。思路:估计重量→引出1吨概念的必要性→寻找1吨的参照物→确定不同物体重量单位→重量单位间的换算会,科技水平到底发展到什么程度还有哪些领域还有待我们继续开发你们想了解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科技馆去参观.5、完成试一试第1题。6、完成试一试第2题,并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2.一包糖共80块.分给2人,平均每人……人数平均每人分到的块数483.这本书共170页,我已经看了90页.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的计算一、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意?平均每所小学分到多少本?”(1)、学生独立估算商是多少?(2)、组内讨论估计的过程。(1)学生列出竖式。(2)提出问题:被除数百位上的“5”比除数“6”小怎么办?(3)交流反馈(4)教师小结: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就要看前两位。(5)学生独立计算后,引导学生理解商“9”要写在十位上的算理。2、学生独立思考问题(1)如果把这些书送给4所希望小学,平均每所小学分多少本?问题(2)王老师有100元,最多可以买几盒拼图,还剩多少元?(1)学生独立完成(2)交流计算方法,鼓励学生用比较分析法做。(3)集体订正。(1)出示试题,贴上苹果。(2)摘下商是两位数的算式上的苹果(3)算一算,集体练习,指名部分学生板演。1、出示教科书P62第4题,按如下过程进行思考。(1)说出题中的数学信息。(2)找出题中的数学问题。(3)找出问题解决的方法。(4)独立完成2、出示教科书P62页第五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苏教国标版数学三年级(上)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第39—40页的内容。"计算定位"的问题,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落在"体悟"上,希望通过教材与的对比与反思中“体悟”哪种算法更适合“我”,进而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1、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能口算和在1一、情景导入,探索新知(游戏连连看)大家介绍一下:猴岛大冒险、阿达宠物园、什么东东球,想要吗?看到上面的分数了吗?只要你这节课开动脑筋,想办法得到这些积分,你就得到它们了。”出示得分标准:算对一题得1分,回答问题对得2分。谁来读一读它们的积分各是多少?你能提一道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吗?(4)44+38+25=(这一题我们以后在解决)1分。(1)先算44+20=64再算64+5=69(2)先算4+5=9再算40+20=60最后算9+60=69(3)先算44+5=49再算49+20=69二、巩固深化(积分等你拿)(一)进入阿达宠物园游戏区。1、做"想想做做"第1题。(1)白兔带我们采蘑菇,每个蘑菇上有两道算式,算对了,蘑菇就采到(2)比较每组题的异同点。如:25+44=69,25+49=74,两道题都是25加2、做"想想做做"第2题。(1)斑点狗们在比聪明,都说自己最善于发现,其实最善于发现的人是我(2)先算第1组,说说有什么体会。(3)再算第2组,说说有什么计算快的秘密。(4)独立完成3、4组,集体校对答案。(二)进入猴岛大冒险游戏区。1、做"想想做做"第3题(1)指导理解统计表,出示问题:哪种水果采集的数量最多?你能不算直接找到答案吗?有什么好办法?(估计得数几十多)(2)学生独立完成估计过程,指名汇报方法。(3)验证,再次计算,看估计得对不对。(4)统计分析:从统计表中,你还知道了什么?2、做“想想做做”第5题。3、做“想想做做”第6题。提出问题:(1)从保龄球中心到九子连珠中心可以怎样走?走哪条路最近?让学生看一看,估一估。(2)大猴从幸福休息室到九宫格中心,小猴从幸福休息室到扑克pk中心,谁走的路近?先估一估,再算一算。(三)进入什么东东球游戏区。做"想想做做"第4题。(1)引导学生先口算第一组题。(2)口算后交流方法。(3)让学生说说通过口算发现了什么?1、算一算你的积分卡上一共有多少分?大约能得到哪个游戏?在积分卡后1、鼓励学生独立计算,倡导算法多样化。例题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电子游戏入手,开放式的呈现,激活了学生的旧有知识,学生们从自己的个性化的思维习惯出发,向我们呈现出多种多样的计算方法,但无论哪种算法,在本质上的共同点都是把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题转化成若干道连续的、已经掌握的、比较容易的口算题。但个别学生也出现的杂乱无序的思考,对于这样的思考,教师应及时加以引导,帮其步入正途。我感觉教师教学最关注的应是学生转化过程中对数的分解与组合的合理性,思维活动的连贯性、灵活性,而非谁的算法好。2、在对比中优化算法,提高口算的正确率。本课设计了四次对比,感觉都很好地起到了作用。例题的对比帮助学生理清了这类口算思路的共同点和具体处理上的不同点;想想做做第1题的对比引起学生对进位的注意,能有效减少口算的错误,同时,这些对比还为估算作了充分准备;想想做做第2题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两位数加一位数与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联系,还让学生感受到了"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多了40,得数也多了40”,其实就是加法的变化规律,这是我始料未及的;第4题的处理完全是让学生以旧带新,在对比中学习,始学生的计算思路又有了新的拓展。四次对比层层递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口算能力。3、结合口算,加强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想想做做第3题,设计成先让学生估一估,然后再填表,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有效地点拨了估算的方法,发挥了估算的实际效用。想想做做第6题的内涵非常丰富,两个问题的依次出现教师不仅仅要求学生用“估”的方法,同时更有效地引导学生“看”,这样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估算在实际应用思考的地方,比如第4题到底什么时候呈现好?为什么算“44+38”很多孩子都喜欢用“44+40-2”的方法?积分评价的方式是否能真正起到过程监控的作用等一、认识周长4.活动四形)拿出。法"“滚动法""折叠法"等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方法的多样化,初步培养独立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再过几天就是我们祖国妈妈的60岁生日,为了庆贺祖国妈妈的生日,十月如果时每排24人,为了同学们观察的清楚老师用一个圆点代表一位解放军,2排多少人?求两排多少人也就是求什么?谁能口头列式?10排有多少人?这样的12排一共有多少人?(一)24×2=48(人)(二)12×4=48(人)24×10=240(人)12×20=240(人)48+240=288(人)48+240=288(人)方法二(同一)(方案一)师: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你先算得什么?也就是口算中的第一步;又算1、48怎么得来的?2、24中的4为什么写在十位上?3、288怎么来的?(第一步,先用个位上的2去乘24、、、、、、、,第二步,再用十位上的1去乘24,问:4写在哪里,为什么?这里的24实际上是多少?怎么得来的?第三步把两次乘的积相加。)问:48是怎么得来的?24实际上是多少,是怎么得来的?为了书写方便0可以省略不写。24×12=288(人)24×2=48(人)2448+240=288(人)2.卡片口算(与板演同时进行)()里最大能填几?(二)学习新课1.教学例1出示例1的第一幅图提问:这幅图是什么意思?(把6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几学生动手操作。(用6个圆片代替梨,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再(1)在被除数下面写6,表示什么?(表示分掉6个梨)(2)在横线下面为什么写0?(表示分完了,没有剩余)提问:如果有7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里,怎样分?分分看。(1)出现了什么情况?(每盘放2个,还剩1个)(2)剩下的1个梨,还能再继续分吗?(剩下的1个梨,不能再分)教师说明:7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里,分的结果是“每盘2个,还剩1怎样写竖式呢?被除数是几,写在什么地方?刚才分的结果是每盘放几个?那么商是几?写在什么地方?(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教师着重提问:有3盘,每盘放2个,实际分掉几个梨?(6个)那么被除数7下面应该写几?(6)7个梨,分掉6个梨,有没有剩余?(有剩余,剩1个梨)教师说明:7个减去分掉的6个,还剩1个。所以在横线下面写“1”。剩怎样在横式上写计算结果呢?每盘放2个梨就是商2,先写2。还余1个,就是余数是1。为了分清商和余数,在商的后面先写“……”,再写“1”。即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例1的两道题。提问:这两道题平均分的结果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相同:每盘都放2个。不同:第1小题正好分完,第2小题还剩1个,不能正好分完)教师说明:像第2小题这种除法,没有分完,还有余数,叫做有余数除法。(板书课题)练一练:每个同学拿出11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还剩几根?先摆一1)商2后,被除数下面要减去几?(2)8是怎样计算出来的?表示什么?(3)横线下面写什么?表示什么?(4)这题的结果该怎样说?2.教学例238÷5=eq\x(7)……eq\x(8)(1)在竖式里,38和5各写在什么地方?(2)怎样想商几?在乘法口诀里没有一句是五几三十八。相邻两位同学互相讨论怎样想商几呢?再在全班交流。有的同学可能说商6,教师板书:有的同学可能说商8,教师板书:商6小,商8大,所以商7合适。最后结果是商7余5。14÷4=□……口(余数都比除数小)如果余数比除数大了,说明了什么?(说明商小了,商再大一些)(三)巩固反馈(1)用折叠卡片口述计算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食品图片):你们看,老师已经准备好了一些郊游的物品,我要和(1)两瓶矿水:平均每人分一瓶;(2)四个苹果:平均每人分二个;(3)一个蛋糕:平均每人分“一半”教师追问:“一半”是怎么来的吗?你认为"一半"该用哪个数表示小朋友真聪明,在我们数学里面,半个就是二分之一个,(出示1/2)知道像1/2这样的数叫什么数吗?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分数(板书:认识分数)(二)指导认识1/21.认识蛋糕的1/2提问:谁能试着说说这个1/2表示什么意思吗?课件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分引导说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2.认识其他物体的1/2之一吗?一张树叶平均分成2分一朵花平均分成2分学生交流1/2的意义。3.进一步认识1/2。教师叙述:你能画出一个图形的1/2吗?①拿出不同的图形,试着折出它的1/2,并用涂上颜色。②交流讨论:拿的是什么图形?是怎样得到这个图形的1/2的?哪部分是这个图形的1/2?你知道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小结:无论是哪种图形,你们都是怎样得到它的1/2的?(对折)为什么要对折?,对折的目的是什么?(平均分)师叙述:我们已经知道了分数1/2的意义,你想了解我们这位新朋友(三)认识其他的分数1.教师叙述:我们已经认识了1/2,那么是不是我们的分数里面就只有1/2呢?你还能找出其他这样的分数吗?请大家拿出一张正方形的纸,试着画出其师小结:像1/2、1/3、1/4、1/5……这些都是分数!完成"想想做做"第1、2、3题(四)学习比较两个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根据学生交流,相机把表示1/2和1/4的两个圆片贴到黑板上你认为哪个分数大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和你同学说一说。4.提问:老师折出了这个圆片的1/8(出示),你认为这个分数应该排在哪里呢?5.提问:如果折出圆纸片的1/10,应该排在哪里?为什么?少,每一份就越多)6.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五)生活中的分数(六)全课总结1……分子《什么是周长》是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五本校是一所镇中心小学,我执教的是三(2)班。本班的学生已经了解了三描”"摸一摸”“量一量”“想一想”"算一算"的基础上来理解周长的含教学设计(预设)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44-45页的内容。1、结合具体的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探索认识周长。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抽象概(一)、创设情境,感知周长。学生动手剪,并说说是怎样剪的,引出:沿边线(板书)(课件出示),学生评出谁赢了,为什么?(板书:回到起点)(二)、动手操作,体验周长你能描出下面图形的边线吗?(教材第44页和第45页的第1题。)你能用举例的方法说说什么是周长吗?找一找再摸一摸。(先放手让学生4.判断:下面的图形有周长吗?(课件出示)(三).合作交流,探索周长。(1)拿出剪下的图片。(2)、明确要求(课件出示)。(3)、学生活动,师巡视。(4)汇报方法,小结。(四)、深化练习,应用周长(课件出示)(五)、课堂小结,概括周长沿着边线从起点开始又回到起点(课前活动:游戏)很聪明,而且心灵手巧。老师给你们每个学生都带来了一张图片(并举起图片),你能不能把它剪下来让它更漂亮呢?师:谁能说说你剪的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剪的?生1:我剪的是三角形,我是跟着边剪的;生2:我剪的是长方形,我是先对折了再剪的;生3:我剪的是圆形,我是沿边线剪的生齐答:想!创设比赛场景(结合课件的演示)师:今天是小调皮和小淘气的一场跑步比赛,它们沿着树叶的边线赛跑(演示:小调皮跑的树叶小,小淘气跑的树叶大)。你对这场比赛有什么想法?生1:小调皮跑的树叶小,小淘气跑的树叶大生2:这场比赛不公平。小调皮跑的树叶小,它的边线就小,小淘气跑的(你真思考问题)师:为了使比赛公平,让他们在同样的跑道上赛跑可以吗?(课件演示)点。)生1:小调皮赢了,因为它跑到终点。生2:我在黑板面上找到了周长生3:我在课桌面上找到了周长生5:我在直尺上找到了周长。示)生1:第一个没有周长,因为没有接拢生2:第二个有周长,因为它能从起点开始回到起点。生3:第一个和第三个没有周长,因为它没有合拢。就没有周长。生4:第二个和第四个有周长,因为它们能从起点开始回到起点。师:谁能说话你们组测量的什么图形,是用什么工具测量的?测量的结果是多少呢?带着测量工具和图形演示给大家看。生1:我们测量的是半圆形,我们是用三角板和线还有直尺测量出了它的生2:我们也是测量的半圆形,我们是用软尺测量的生3:我们是测量的长方形,我们用直尺测量的,只要测出它的长和宽就生4:我们测量的三角形,我们用直尺测量出它的三条边的长度再把他们生5:我们测量的三角形,我们只测出两条边的长度就可以了。因为它有第45页第三题。(课件演示)学生观察、思考。生1:我知道了什么是周长生2:我知道了怎样的图形没有周长了生3:我学会了测量周长时要选择合适的工具生4:我会描图形的周长了《什么是周长》是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五淘气"的跑步比赛,初步感知“一周”和"周长"柳兴平(恩施市教研室主任)(一)、媒体演示,趣味激情很自然地把学生从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从而激始,沿着哪条路径,到哪儿结束。这里虽然没有马上活动是紧紧围绕什么是周长这个教学目标的。老师在这个活动中,充分发挥了(二)、动手操作,直接感知路线摸,摸到哪儿结束。在学生摸的过程中,老师变换摸的方向。当发现大多数同学已能够摸出一片树叶述的时候,老师便趁热打铁,水到渠成地揭示出周长的快上升到了理性认识。这个环节是这节课最精彩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周长的含义后,老师便进入到该课树叶的周长后,就要求他们去测量其它物体的周长,如进一步加深理解,提高技能。这不仅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18页例2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2、让学生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从而概括出“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法"的计算法则。一、基本训练出示56根小棒,让学生口述从56根小棒中拿走8根,讨论为什么得数十位上是4而不是5,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两位数退位减法的笔算,写课题:退位师:还记得北京得了多少票吗?巴黎呢?巴黎比北京少多少票?怎么列你会计算吗?请大家试试2选择有代表性的算法板书师:都是56-18,现在有两个得数,到底哪个得数对呢?下面我们就用摆每位学生拿出一张纸,自己画上数位表在数位表上摆出56根小棒提问:从56根中去掉18根该怎么办?师生同共讨论操作:从整捆小棒中打开一捆和6根小棒,合起来就是16根,从16根中去掉8根剩8根,再从剩下的4捆中去掉1捆还剩3捆,所以56-18得38是正确师:通过摆小棒,我们知道了56-18=38,如果用竖式怎样计算呢?看竖式,首先遇到6减8不够减,刚才我们拿小棒时遇到了从6根小棒拿8根不够减,是怎样做的呢?(从6根里拿8根不够拿,我们是从5捆里拿1捆,把它拆开是10根,和个位上的6根合起来再拿的)在笔算时,当位上的6减8不够减时,也要从十位上拿出1,叫做从十位上退1,这时十位上是几减几?为什么是4减1?引导学生回忆操作过程,从6根里拿8根不够拿,我们是从5捆里拿1捆,把它拆开是10根,和个位上的6根合起来,所以只剩下4捆,十位上是4,可以这样说,从十位退1,十位上的数就少了1,为了不忘记从十位退1,要在竖式中被减数的十位上点一个退位点 (用红粉笔)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第五册第58--60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1.通过让学生数一数、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使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图形;2.体现合作竞争的教学思想,培养独立探询问题的能力和全面观察问题的思维方式。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教学重点: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解他们的特征。教学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联系和区别。教具、学具:教学光盘、音乐、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板书纸片、报告表格(四人一张)、钉子板牛皮筋、三角板一幅、16个小正方形。学生: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直尺、三角板一副、剪刀。(2)验证。(1)猜想。师:同学们的猜想到底是对还是错呢?我们能用什么方法证明一下呢?谁来说说看?(学生举例:可以用尺量一量、把图形对法验证一下长方形、正方形是不是真的具有这些特点)师同时出示表格。生在认识长方形面、掌握长方形特征的基础上,通钉子板活动记录单学具准备:带有长方形的盒子,钉子板学具,米尺一、联系生活,引入新课上节课,老师给大家留了个作业,让同学们观察周围的物体,看哪些物体上有长方形,并量出他的长(搜集到了)都搜集到什么?学生汇报自己收集到的长方形并说出它的长和宽。还有很多,是吗?(是)好了,同学们,看得出来,你们都是细心观察的数学啊就在我们身边,对吗?这么多的长方形,它们的大小一样吗?举起你手两个长方形哪个大?哪个小?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指的是什么呢?谁能上前面来指给大家看看?那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呢?它们的周长一样长吗?谁能看出这两个长方形,哪个周长长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可见长方形的周长是由它的长和宽决定的,长方形的周长和它的长、宽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出任意的一个长方形,并求出它的周长吗?好,听好活动要求:每人先任意围中,并求出每个长方形的周长,重点要想想: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的?活动中要注意分工合作。听明白了吗?那我们开始吧!老师巡视指导学生活动汇报操作情况老师看到了,同学们在活动中合作的非常好,哪汇报?想来几人来几人。其他小组也来汇报。老师在每个小组的汇报单中画出他们用的不同方法:哪中方法是最简单的?(长与宽的和乘2是最简单的)你们同意吗?所以我们常用长与宽的和乘2来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师板书: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怎么求长方形的周长?在小组里说一说,再汇报说。一量算一算吧。学生汇报自己的实际测量情况3发散拓展题:请同学们看老师在钉子板上围图形,你也能围出支援的图形吗?试一试,并切除这个图形的周长。一、导入1、问学生是否到齐?你们忘了小狮子,它说也要来。想得到它吗?今天做?引入新课,揭题,贴平行四边形框架一、新课教学会听口令的平行四边形(初步感知)设疑:三角形也会听口令吗?摆弄框架。发现两图形特性:易变性和稳定性平行四边形:易变性解释对边的定义。{-小学教学设计网-}1.书本39第1题。十位上4除以2得2,个位上得2除以2得1,合起来是21;b、十位上得4是4个十,除以2得2个十,就是20,个位上的2除以2得1,20加1等于21。2、那么63÷3可以怎样想呢?再让学生说一说。3、如果这42根小棒要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人分几根?1)怎样列式呢?学生回答2)得数是多少?(让学生感悟口算的难度,可以找举手的同学说说,但大多数同学口算还是有难度)不像前面的题那样快的说答案,为什么呢?(因为,十位上不能一次分完,也就是出现了余数。)我们可以先借助小棒来分一分。想想,应该分几次?试一试!3)用小棒来分一分,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再找一个同学来演示一下,再找4)尝试笔算:口算比较困难的题我们可以摆小棒,可是如果每道题都用小了,它是谁呢?——竖式!竖式就是把你分小棒的过程展示出来。你能用竖式回忆:分小棒的过程,第一次分得是4捆,相当于十位上的4,用4除以3,商是1,就是每份中的1捆,因为它实际上表示的是10,所以要写在十位上,和被除数上的4对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分去了多少根呢?指着竖式,10×3=30,从总数中减去30,还剩下几?10,这个是10要写在被除数的下边,写在十位的下面,再把个位上的2移下来,和十位上的1合在一起,一共是12根,用12除以3,每人又分到了4根,也就是商4,要写在个位上。这一次分走了几根呢?12根,12减去12得0,说明分完了。2)还记得我们刚开始进行的那个题吗?42÷2,这个的竖式也写一下。对比以上三个题,观察这道题与前面两题有什么不同?有余数。)3)这三道题做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1)做一做2)填方框你想知道老师的生日吗?谁来猜一猜?(2)这个月是大月。(1)参与探索发现,领略知识形成过程定理的逆命题的什么?找一名学生口述完了,接下来问:此命题是否为真命?等同学们证明完了,找一名学生代表发言.最后找一极参与发现,满打满算了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2)采用“类比”的学习方法,获取知识。判定定理,我们能得到哪些特殊的结论或者说哪些推论呢?这里先让学生发表(3)总结,形成知识结构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1)怎样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有哪些定理依据?(2)怎样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二.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三.教学难点:性质与判定的区别五.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探索法1、新课背景知识复习(1)请同学们说出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的概念估计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这里重点复习怎样分清题设和结论。(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的内容是什么?并检验它的逆命题是否为真命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上述结论,教师稍加整理后给出规范叙述: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称“等角对等边”).由学生说出已知、求证,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文字转化为数学语言的方法.已知:如图,△ABC中,∠B=∠C.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联想证有关线段相等的知识知道,先需构成以AB、AC为对应边的全等三角形.因为已知∠B=∠C,没有对应相等边,所以需添辅助线为两个三角形的公共边,因此辅助线应从A点引起.再让学生回想等腰三角形中常添的辅助线,学生可找出作∠BAC的平分线AD或作BC边上的高AD等证三角形全等的不同方法,从而推出AB=AC.注意:(1)要弄清判定定理的条件和结论,不要与性质定理混淆.分页代码(2)不能说“一个三角形两底角相等,那么两腰边相等”,因为还未判定它是一个等腰三角形.(3)判定定理得到的结论是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是已知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得到边边和角角关系.2.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要让学生自己推证这两条推论.小结:证明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方法:①等腰三角形定义;②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证明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的方法:①等边三角形定义;②推论1;③推论3.应用举例例1.求证: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分析:让学生画图,写出已知求证,启发学生遇到已知中有外角时,常常考虑应用外角的两个特性①它与相邻的内角互补;②它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要证AB=AC,可先证明∠B=∠C,因为已知∠1=∠2,所以可以设法找出∠B、∠C与∠1、∠2的关系.已知:∠CAE是△ABC的外角,∠1=∠2,AD//BC.证明:(略)由学生板演即可.分析:解具体问题时要突出边角转换环节,要证CB=CD,需构造一个以CB、CD为腰的等腰三角形,连结BD,需证∠CBD=∠CDB,但已知∠B=∠D,由AB=AD可证∠ABD=∠ADB,从而证得∠CDB=∠CBD,推出CB=CD.证明:连结BD,在中,(已知)(等边对等角)即(等教对等边)小结:求线段相等一般在三角形中求解,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构造三角形,找出边角关系.2.已知,在中,的平分线与的外角平分线交于D,过D作DE//BC交AC分析:对于三个线段间关系,尽量转化为等量关系,由于本题有两个角平分线和平行线,可以通过角找边的关系,BE=DE,DF=CF即可证明结论.(1)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及推论.(2)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证法.七.练习教材P.75中1、2、3.八.作业教材P.83中1.1)、2)、3);2、3、4、5.1、结合学生熟悉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有序地思考、掌握搭配的方法。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经历“数学化”的过程,适时地渗透数学符号化思想,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多媒体、课件(教育软件)、实物手,你们说应该怎么做?(注意点什么?)配菜,可以吗?(课件出示星期一菜谱)(一)初步感知生活中的搭配。1、师:来看星期一的菜谱!你看到了什么,有不明白的地方吗?呢?同时向学生渗透不挑食,合理膳食的思想教育。4、在班内说说。“有几种配菜方法?”"你是怎么搭配的?谁来说一学生能够较容易的说出两种配菜方案“肉丸子和白菜、肉丸子和冬瓜”(二)探究搭配方法,能够进行有序思考。话,会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请看星期二的菜谱。1、师:星期三都有什么菜?(学生说说)按一荤一素的要求,星期三有几学生提问、补充(课件展示两种搭配方法,四种配菜方案)5、对比评价。"谁的配菜方法好,能让人一眼就能看出?"(学生评价)6、师:我们一起来,有顺序的搭配一下!(课件演示,师生共同搭配)固(三)运用方法,引申练习素”,你还会搭配吗?5、班内明确。星期五有6种搭配方法。教师让一个学生回答搭配方案,板6、升华:"大家搭配对了吗?”"很棒!都学会有顺序的搭配。来,表扬表扬自己!"有6种配菜方案,有两个荤菜,三个素菜。大家仔细看,配菜方引导学生总结出荤菜数乘素菜数等于搭配的方法数)。(四)小结。吗?说给老师听听?(学生说)很棒!你真会说!配的知识解决问题。敢接受挑战吗?(一)出示情境图(P27、1),让学生想一想,做一做。(二)出示情境图(P27、2),让学生想一想,做一做。师: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知识?(搭配中的学问)搭配中都有什么学问?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分页代码和一份主食,问有多少种吃法?把每种搭配写出来。教学难点:能正确地理解0时和24时。大家都喜欢看电视吗?出示节目预报。你喜欢看什么节目呢?你喜欢的节目是在什么时候播出的?(电脑出示)这些14时、18时,你们知道这是什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24时记时法。(板书课题:24时记时法)1、认识0时到12时(1)播放新年钟声敲响的录像,问: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0点钟声用敲响)也就是说一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0时用24时记时法表示就是0时。(电脑出示钟面图)那时你一般在做什么呢?(睡觉)可能还在做梦呢,在甜蜜的梦境中崭新的一天开始了。板书:0时(2)(点击电脑,时针转动)时针转到1时现在是什么时间了?(1时、凌晨1时)板书:凌晨1时用24时记时法表示就简单地说成1时。(3)时针转至8出现学生升旗图片。问:现在又是什么时间了?你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吗?与你的同伴互相说一说,谁来说?上午8时用24时记时法表示就简单地说成8时。板书:8时上午8时(4)(时针继续转动到10,汇报,再转到12)时针走了一圈,现在是什么时间了?你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吗?自己轻声说一说,谁来说?中午12时用24时记时法表示就简单地说成12时。(5)小结:从0时开始到12时已经经过了几个小时?在这12个小时中,用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表示时刻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一下,谁来说?在这12个小时中,用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刻,前面要加凌晨或者上午;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刻,前面不要加凌晨或上午。[小学教学设计网-2、学生自主探索认识13时到24时(1)时针接着往下转一大格,现在是什么时间了?你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吗?与你的同伴讨论一下。得出下午1时用24时记时法表示就是13时,13时就是下午1时。(2)(时针继续转动),用24时记时法表示,自己填一填,和同桌交流以24时也是第二天的0时。从13时到24时又经过了几个小时?在这12个小(1)小组交流(2)小组汇报(3)教师小结课本第67-68页例1,及相应的练习。那么,100和42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一个是三位数,一个是两位(1)我们一个班级是42人,那么看着我们全校26个班级学生集会的照5、刚才小朋友们猜的和老师写的这个数都比100大,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通过这节课,我们每个小朋友都要认识比100大的数。能做到吗?让我们老师把这些方格堆成一幢,也可以怎么说呢?(一个十是十)(教师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让我们一起一百一百地数,从100数到1000。两百两百地数数到1000,你会吗?师:“千”是我们今天学到的一个新的计数单位(板书:千)4、师:我们一共学习了4个计数单位,你能来给它们排排队吗?让我们在出个、十、百、千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并知道各6、读一读板书: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完成第68页的“做一做”。1)由男、女生两组分别数第1、2两题,比一比哪组数得的流畅。2)引导学生小组自行探究操作。3)巡视指导各个小组的活动。4)反馈:哪个小组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方法?(强调进位和拐弯处的数数)(1)一个一个地数,从772数到764。(2)从895往后数7个数。(3)十个十个地数,从230数到320。(4)五十五十地数,从400数到700。(5)请你也来创造一组数数的题目,同桌一起数。(6)巡视学生活动,好的题目让全班小朋友一起做。教学内容:教材P36-37例题,想想做做1-6(2)笔算。哪类题目要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这里的两位数我们指的是(3)估算。估算的时候我们一般把两位数看成是很接近它的整十数来估算板书课题:末尾有0的乘法1、其实末尾有0的乘法也就是我们前面口算中出现的那类题,所不同的(1)、谈话:今天我们仍然到奶牛场去参观,看看奶牛场一天能生产多少(2)、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3)、在交流中提出问题:“今天挤的牛奶有多少千克?”让学生说出算式后板书:25×30=问:这个竖式和刚才的竖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0没有和什么数位对齐)猜: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在算的时候先不要考虑它)遮去“0”,现在的竖式变成几乘几?(25乘3)好了吗?(没有,还要添上0,得数是750)把这个竖式和刚才的竖式比一比,你更喜欢哪个竖式?为什么?指出:它其实和口算差不多,先不看0,最后添0。独立计算,指名板演,学生计算时,注意提醒学生积的末尾0的处理。随学生回答并板书,结合板书指出:先不看0,所以我们就可以把它看成是两位数乘两位数,这样就会了,不过最后还要加上3个0。看来学了乘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我们可以用它来解决一些更难的计算。1、想想做做3问:题目要的是什么?你怎样比较第一组中的两道题?你能想到什么?2、想想做做4看图说说图意,再列式计算,说说是怎样列式的,3、想想做做5推4、想想做做6五、作业:想想做做2这部分教材教学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笔算方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和估算以及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的基础上教学的.求.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例2、例3及相应的练习。 2、学习例2:(2)集体订正4、小结:作为长方形求它的周长时,我们用(长+宽)×2=长方形的周(二)填空题4、一条绳子正好围成一个长是5分米,宽是3分米的长方形。如果改围成一个正方形,它的周长是它的边长应当是5、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0厘米,宽是2厘米,长是厘米。四、能力拓展:[如果你能闯过这一关,就说明你是最棒的]1、用两个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1、一块正方形的操场,边长30米。明明沿着操场四周走一圈,他一共走了多少米?两圈走了多少米?2、一块长方形菜地,长18米,宽9米,一面靠墙(如下图),其它三面墙围上一圈铁丝。铁丝长多少米?3、书44页第二题,量出它的长与宽,求出它的周长?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除法”,教学例4,练习十三的第2、6题。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初步培养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索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从生活数学到数学问题的抽象过程,感受知识的现实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出示课件:想一想,第十六个图形是什么样的?第35个呢?第98个呢?(1)显示例4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请看!生1:有32个同学生2:老师要求每6人一组生3:可以分几组,还多几人?师:这里的商5表示什么意思呢?余数2呢?那单位各是什么呢?(根据教师:你们知道这里的商5表示什么意思吗?余数2呢?生:商表示可以分5组,余数表示还多2人。)(3)出示练习十三的第2题。19-8=11(米)11÷2=5(根)……1(米)答:可以做5根短跳绳,还剩1米。生1:把它扔了。生2:卖给废品回收站。师:你可真会节约再利用资源。张。按1000张纸重约1千克计算,卖给废品回收站可得人民币20元。如果同学们平时收集牛奶盒、矿泉水瓶、饮料瓶等可利用资源,可换得人民币35元。今年我省不少地区遭受到了洪灾,我们可以拿这些钱呢?生1:把这些钱捐给他们。生2:用这些钱购买学习用品送给他们。教师:这里出现了什么问题?你能解决吗?教师:第二个问题你能想出不同的方法吗?各小组可以先讨论,再写下各表格内。开始吧!教师:同学们觉得这个同学的方案好吗?好在哪里?你认为不足之处在哪?你有什么好的设计方案?能的小公民吧!生2:如果都玩“激流勇进”,应该租几条船呢?(1)坐车问题:44÷6=7(辆)……2(人)(2)租船问题:44÷5=8(条)……4(人)教师:剩下的4个人不去了吗?怎么办呢?师:应该租几条船呢?为什么?教师:你为什么要把8加1呢?8+1=9(条)答:应该租9条船。教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感今天受?对自己和他人有何评价?你还有什么疑问吗?教材第98~99页师:你认为他们会怎样分配这些食物?(生:平均分)师:把这些食品平均分成两份后,苹果每份两个,可以用数字2来表示;水每人一瓶,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蛋糕每份半个,可以用一个数字来表示吗?师:(师板书:二分之一)这是这个数的读法,你知道这个数怎么写吗?师:很不错的习惯。同学们,你们以前见过这样的数吗?象1/2这样的数(一)认识1/21、师:你们知道分数是怎么来的吗?请同学们看投影2、师:(电脑演示)我们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就是原来它的二分之一,写作1/23、师:这里的“它”指的是什么?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半块蛋糕吗?(提示:为什么是两分而不是三分?为什么是之一而不是之二4.练习一:判断(电脑出示)(二)认识“1/3”(电脑显示)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电脑演示)。那么这一份是这个圆的几分之几?2、比较1/2,1/8的大小3、比较1/4,1/8的大小(五)练习好,来看第一关(想想做做第一题);第二关(想想做做第三题)。米”,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长度的观念,知道1千米(公里)=1000米.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测量1千米的方法.使学生认识1千米的长度,掌握1千米和1米的关系.1.师问:我们都学过什么长度单位?你们能用手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吗?1厘米、1米呢?如果测量铅笔的长度,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测量教室的长度呢?2.小组交流,整理资料(课初,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课外测量的情(1)测量一下路边两根路灯间的距离为多少米?多远为1000米?(2)测量一下学校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多少米?跑几圈是1000米?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出示图片“认识千米”师问:请同学们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发表自己的看法.2.教师小结:通过画面我们看到了路旁的里程碑上标有50千米(km)、100千米(km)的字样,同时板书“千米”.3.设疑:计算比较长的路程,为什么通常用“千米”(公里)作单位?你们想了解有关千米的什么知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米”1.各小组汇报课外实际测量情况.学生汇报时,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并把有关数量板书.2.教师说明:路边两根路灯杆间的距离是50米,二十一根路灯杆的距离长1000米;运动场跑道的一圈通常是400米(结合本校实际)跑两圈半是1000米.那么,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就是1千米.师问:你们知道1千米和1米之间的关系吗?(板书;1千米=1000米)3.估想.(1)师问:1米有多长?50米有多长?100米有多长?两个里程碑间1千米的长度?(让学生闭眼想象)(2)师问: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的里程大约是1千米?(小组讨论)(3)师问:你能说一说你是怎样猜测的吗?想一想,你还知道什么物体间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或者是几千米?[小学教学设计网-更多数学教案]记忆进率.问:还记得手指游戏吗?现在请你猜一猜“大哥和二哥”之间有什么秘较远,正好表示它们之间的进率是1000.1.看下图,从小林家到什么地方有1千米远,把路线画出来.学生汇报时,说一说想的过程.2.把每小时的路程和合适的交通工具用线连接起来.(学生订正时,适时加入交通法规教育.)五、实践.师问:你们想不想体验一下走1千米有什么感觉?想不想知道自己走了多少步就是1千米?走了多长时间大约是1千米?(组织学生到操场分小组进行探究活动“走一走”)汇报:你们是怎么走的?有什么感觉?2.齐背“手指游戏歌”,加最后一句话“大哥二哥有秘密,这个秘密是1000.”七、课外实践作业.查阅有关“千米”这个长度单位的小资料,和同学们说一说.教师教学设计学生的活动教学反思与12×3有什么不同完成P3第1~4题你觉得这节课学得怎样?哪些地方还需要提高?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第3课时:练习一教学内容:练习一第1~6题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教师教学设计学生的活动教学反思2、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3、一位数乘两位数(进位)(3)学生活动。(4)学生汇报。(3)学生活动。(4)学生汇报。(三)小结。1.P16第1、2题。(1)独立做。(2)订正。2.P17第3题。(1)独立做。(2)独立搭。3.P17第4题。(1)独立画。(2)订正。(四)小结。看一看连一连画一画学中注重让学生在学习程中尽可能多地经历数学交流的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在2、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厘米、毫米单位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1)小朋友你们测量过自己的身高吗?谁来说说你的身高是多少?在测量身高的时候,你们用到了什么单位?米和厘米是我们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吗?你知道他们之间(2)课前老师请每位小朋友摘下自己的校徽,现在请你仔细观察校徽,你计一下它的长和宽吗?(指名几位)究竟估得准不准呢?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准确的长度呢?(测量)以前测量过吗?想一想在测量时要注意什么?(校徽一端要对准0刻度)现在请你赶紧测量一下吧!(学生汇报)可能:有的说宽1厘米多一点,有的说2厘米不到。办?(3)师小结:实际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小物体的长度不是整位-一毫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毫米的认识。(板书课题)(一)认识毫米,感知1毫米的长度1、你能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到毫米吗?试一试,找到后指给同桌看。师:大家找的和他一样吗?(恭喜你们找的很正确)3、小结:尺上1厘米中间还有许多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指任意1小格)这是1毫米长,这也是1毫米长。4、其实我们的校徽,它的厚度就是1毫米,请你摸摸厚度,觉得1毫米怎样?(很短)现在请你像老师一样把校徽这样捏住,然后再慢慢抽去,观察两个手指间的距离,象什么呢?(一条缝隙)6、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哪些东西大约长1毫米呢?(介绍:5角硬币、磁卡等)8、既然毫米的用处这么大,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把1毫米的长度深深地(二)认识1厘米=10毫米。1、师:我们知道刻度尺上的1小格就是1毫米,那么在1厘米中究竟有这样的几毫米呢?请在自己的尺上选择任意的1厘米数一数。(为了数起来方便清楚,小朋铅笔指着数)先自己数,然后指给同桌看。2、有发现了吗?(指名:1厘米里有10毫米)你是从数字几数到几的?大家数出来的结果怎样?(再指一两位)是不是每1厘米中都有10毫米呢?俞老师也来选1厘米,咱们一起数好吗?3、怎么样?(1厘米正好是10毫米)4、师板书:1厘米=10毫米(齐读:顺倒各一遍)5、问:那么2厘米是多少毫米?4厘米呢?(三)测量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毫米,也知道了毫米和厘米大哥之间的关系,现在我们就要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的测量问题。1、书本P3做一做(1)独立完成(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