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国家开放大学《城市管理学》形考任务1-4题目及答案_第1页
2022年国家开放大学《城市管理学》形考任务1-4题目及答案_第2页
2022年国家开放大学《城市管理学》形考任务1-4题目及答案_第3页
2022年国家开放大学《城市管理学》形考任务1-4题目及答案_第4页
2022年国家开放大学《城市管理学》形考任务1-4题目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国家开放大学《城市管理学》形考任务1・4题目及答案形考任务1(占形成性考核总成绩的25%)1、 "城市病”表现及其治理2、 多元主体共治与城市政府职能如何协作互动3、 非政府组织如何参与城市管理考核形式及要求:从以上3个题目中,选择一个进行小组讨论。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提交字数不低于500字的讨论提纲,提纲需要包括以下内容:1、 个人的讨论提纲(30分)提交的个人提纲字数不低于350字。2、 联系实际的例子(30分)允许粘贴打印稿,或者粘贴裁减的报纸与杂志。3、 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40分)教师根据每一位学生的讨论提纲以及小组讨论的提纲给每一位学生评分。答:1、 "城市病”表现及其治理一、 城市病的含义城市病是指由于城市人口、工业、交通运输过度集中而造成的种种弊病。它给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带来了烦恼和不便,也对城市的运行产生了一些影响,所以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城市病":二、 城市病危害的表现表现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盲目向周边摊大饼式的扩延,大量耕地被占,使人地矛盾更尖锐。“城市病"表现为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将会加剧城市负担、制约城市化发展以及引发市民身心疾病等。特别是城市的出行时间较长,因交通拥堵和管理问题,城市会损失大量的财富,无形中浪费了能源和资源,不利于"城市的畅通发展。2、 多元主体共治与城市政府职能如何协作互动未来大城市发展应该采取多中心组团式,以避免或缓解大城市病的发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釆取空间调整的策略。过去的城市发展模式是“单中心,摊大饼”,城市是发展中心,周边是居住区,大家早晨往中间走,晚上往外走,使得交通拥堵,并产生热岛效应.如果改变城市发展方式,如釆取多中心组团式发展,在城市之外构建一个中心,建设城市新区,成为另外一个组团,这就和单中心分开并形成互补,热岛效应也能協解决。所以,未来大城市发展应该釆取多中心组团式。2、 在发展中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一般情况下,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城市病"也都会缓解。比如原来伦敦的大雾、纽约的案件频发、东京的环境事件等,都是“大城市病”的表现,但现在的这些城市生态环境、社会治安己经得到不断的改善。3、 大城市的发展要和周边城市釆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比如把零部件的生产转移到小城镇。部分城市围绕单一中心城区往外“摊大饼”,最终导致城市人口、工业、交通运输过度集中而造成的种种弊病。例如上海,用百度搜索“上海堵车”;立刻就会出来上百万条相关网页,有抱怨有无奈更有建议,在上海市民的认知中,现如今上海堵车是必然的,不堵车才是偶然的。上海市作为我国特大型城市的代表,面临着城市交通供给能力有限和城市交通需求快速増长的矛盾,交通拥堵问题呈现日益上升的趋势,影响了城市的社会与经济发展。大虹桥项目和迪士尼项目都临近于增长边界(外环线),将会建成为新的城市中心由于区域之间在收入、就业机会以及基础教育、医疗设施等方面存在的差距,人口还会向上海中心城区继续集聚;而且,客观上城市发展需要各种阶层劳动力匹配,上海増强创新能力和建设科创中心需要宽容、多样化的氛围,这也需要外来人口流入和融合.但同时上海中心城区的承载力日益饱和,如何应对需要未雨绸缪。我们常常说上海人太多,其实主要是中心城人口拥挤,如果能够做到市域范围内的人口与就业合理布局,就会大大减轻这一压力。因而,全域范围内多中心结构的强化是应对未来人口增长可选择的空间策略方案。次中心城市的崛起与多中心结构的形成绝不是单纯的新城建设问题,这取决于人口从中心城市向次中心城市的成功迁移,涉及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个人意愿。以往政策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政策主观性强,对居民真实意愿考虑不周。未来上海的新城建设必须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尊重个人和企业主体的选择,制定政策要从市场经济机制下的个人行为动机出发,因势利导;同时要注重从体制根源上,创新性地为城市区域空间优化扫清障碍。这些应当成为上海空间发展的指导思想。3、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许多城市火柴盒般的高大建筑密集,宛若“混凝土森林”。城市不断变大、变新、变洋,一批批低矮破旧的房屋被拆除,一幢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大广场、宽马路、豪华办公楼、欧化建筑席卷全国,但一些中小城市不结合本地人文、历史地理、景物等实际来制定规划,而是贪大求洋,舍近求远,搞大而全、高而空的规划,不结合自己经济实力、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等因素搞规划,小城市模仿大城市,内陆城市模仿沿海城市,重在外在建设,而功能设施却往往配套不全。所以现在政府考虑的“1+2+5+X”城市蓝图的宏观统筹,应该统筹考虑,为各组团成为错位有序的社会发展单位,城市、产业与人实现较好的协调。各个功能区都拥有自身发展的内生动力,为解决“钟摆城"“睡城”“空城”等城市发展的各类问题,探索有借鉴意义的路径.形考任务2(占形成性考核总成绩的25%)1、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请结合你所在城市的实际情况,谈一谈如何加强城市社区治理体系建设。2、 试述如何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到城市管理中。考核形式及要求:从上述题目选择其一,撰写一篇不低于1500字的论文。答:一、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气这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关键是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提高社会治理水平,让人民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一)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高社会治理水平,需要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一是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水平,激发全社会活力。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做到群众的事多同群众商量,群众的事多依靠群众。二是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充分发挥法治对社会治理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化解矛盾,引导群众依法行使权利、表达诉求、解决纠纷。三是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运用现代科技加强社会治理。比如,建立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完善社会信用体系,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提高社会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四是提高社会治理专业化水平,用专业的理论、专业的队伍、专业的服务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比如,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和社会治理人才队伍。着眼于满足人民日益増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当前尤其要将社会治理吐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具体落实到以下几个方面。(二) 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就要构建科学完善的社会矛盾化解机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首先要及时发现社会矛盾。应不断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机制,善于运用大数据技术、信息化手段,努力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置,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同时,进一步完善社会矛盾多元化解机制,努力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联动,推进诉讼与非诉讼方式有机衔接,建立规范完善的公众参与规则和程序,提高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整体效果和效力,逐步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环境。(三)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习近平同志强调,公共安全连着千家万户,确保公共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应将健全公共安全体系作为一个重点,这也是建设平安中国的内在要求。应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贵任体系,坚持安全生产高标准、严要求,健全预警应急机制,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及时排查化解安全隐患。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打击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高维护公共安全的能力和水平。坚定实施食品安全战略,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二、 城市社区治理要加强五个方面建设基层治理是新时代国家治理的重要课题。社区作为基层治理的基本单元以及居民生活的共同体,是构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格局的重中之重。社区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直接影响着基层社会的稳定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实现程度.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向基层放权赋能,加强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的重点,社区治理要加强五个方面建设。(一) 以社区党建为引领。构建党组织领导下的“一核多元、合作共治”社区治理机制,打造区域党建工作新格局。一方面,积极创建社区大党委模式,在社区范围内,统筹设置基层党组织,统一管理党员队伍,通盘使用党建阵地,形成以社区党总支为核心、其他基层党组织为结点的“1+N”网络化组织体系:“1”即社区党总支,统筹社区内各类组织的运行:“N”即社区内其他党组织,包括单建和联建的党组织。通过统筹各种党建力量为社区服务,切实做到让党组织在基层工作中唱主角。另一方面,搭建党建平台,实现党建引领与公共服务的无缝衔接。着力形成党组织体系、行政体系和共治体系三个层而交叉融合的治理体系。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与基层治理机制有效衔接、良性互动,切实做到协商议题由党组织把关、协商过程由党组织牵头、协商结果由党组织督办。通过组织资源与社会资源的有效联动与协同,实现党建发展与社区治理的相互促进和共融共生。(二) 以基层政府为主导。坚持■还权、赋能、归位”理念,推进社区民主建设,创新高效管理机制,提升社区活力。首先要明确政府在社区中的职能和权力边界。厘清基层行政事务和社区自治事务职能边界,按照重心下移、资源下沉的要求,推进社区还权赋能,构建“政社互动”模式,推进社区“减负增效"。其次确保政府职能下放。"赋”予社区居民自治能力,保障居民自治良性运转;普遍推行社区公共服务事项准入制度、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政府职能“归”位。同时要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促进街道的职能转变,强化街道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健全以居民为主体的权责统一机制。(=)以协同共治为核心。推进多元共治的现代社区治理体系和社区良性社会生态,增强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提升社区治理能力。一方面坚持专业社会组织导入与本土组织培育并举,实现社区的再组织化。不断拓展购买服务的领域和范围,将原来由社区承担、适合市场化方式提供的公益性、专业性、技术性服务,交由社会组织承担.社会组织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居民需求,采取无偿、低偿和有偿的支付方式,满足居民不同层次的需求。同时双向整合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提升社会工作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完善社区志愿服务体系,构建社工与义工相结合的“三社联动”激励保障机制。积极动员社区居民加入志愿者队伍,探索建立“社工+志愿者+居民积极分子”模式。通过居民广泛自觉志愿的参与,让每个居民在享受社区建设成果的同时,也能分担社区贵任,进而培养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四)以人民群众参与为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特色空间和文化为载体,重塑社区邻里关系,同时以规范的议事机制为依托,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优化社区公共空间。一方面,通过优化社区公共物理空间,在社区建立"邻里中心”等公共空间,使其成为激发邻里热情、増进邻里和谐的载体。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社区公共空间,定期举办多元主题活动,通过社区活动,撬动中青年等主流人群的社区参与,促进社区空间的活化利用。创新社区文化形式,提升社区文化品质,并以此为纽带,吸引更多居民参与社区活动,増强社区凝聚力。居委会可通过整合社区资源或与专业的社工机构合作,定期开展艺术进社区活动。积极打造虚拟社区。社区要善于利隹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着力宣传协同治理的理念、政策和规则,吸引更多居民关注共同生活的家园,树立主人翁的责任感。同时培育社区领导人才队伍,挖掘辖区内的领导人才,借用其影响力带动更多居民关心社区发展。同时也要吸纳社区内具有专业技能的人士,为社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丰富社区民主协商和参与载体,畅通居民参与社区生活的渠道。通过搭建居民议事会、评议会、协调会、听证会等平台,建立自下而上的社区自治议题、自治项目形成机制和公共难点问题解决机制,让居民主动“发声”,增强居民在社区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参与权。只有居民的智慧和价值得以体现,他们才会有更强的动力和意愿継续参与事务,社区才能把党委政府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五)以以法治为保障。加强社区法治队伍建设,为社区依法治理开展提供保障。一方面开辟“法治课堂”,提升社区干部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把法治建设工作纳入社区总体发展规划,重点加强对社区干部的法治能力培训。另一方面强化法治进社区思想。强化法治宣传教育,将法制宣传教育融入社区文明创建、志愿服务、换届选举等工作,厚植法治社会土壤,达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普法效果。同时运用法治破解社区治理难题,通过法律顾问全程介入,有效实现公共空间法治化治理。三、结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社会心理与社会和谐稳定有着紧密关系。加强社会心理服务,是对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出的更高要求。只有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才能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心理服务网络,构建基层心理服务平台,鼓励创办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培育专业化、规范化心理咨询、辅导机构,让社会心理服务更到位、更便捷。形考任务3(占形成性考核总成绩的25%)1、 根据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2018年4月16日,新组建的国家应急管理部正式挂牌成立;从“应急办”到“应急部”,折射出哪些城市治理理念的变化?2、 结合自己所生活城市的现状,谈谈引导城中村城市化的若干对策。考核形式及要求:从上述题目选择其一,撰写一篇不低于1000字的论文。答:日前,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此次机构改革的力度之大、内涵之深,势必对新时代的政府治理带来巨大且深远的影响。其中,整合相关部门职责,组建应急管理部,引发社会高度关注。总体来讲,应急管理部的成立是我国应急管理工作顺应时代要求,解决应急管理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走向现代化、科学化和精细化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应急管理工作的一次重要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传统应急体系存在哪些不足一直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单灾种”型的应急管理体系,即不同的专业部门管理不同类型的灾害与突发事件,如民政部门负责自然灾害救灾,消防部门负责火灾事故救援,安监部门负责工矿企业的事故灾难救援,卫生部门负责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等。这种“分类管理”模式的优点是专业化和垂直性,适应了现代社会管理的专业分工要求。但同时也造成条线过多、划分过细的格局,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联动与协调,应急能力建设很不平衡,资源分散、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参差不齐等问题突出,制约了政府应急反应的整体能力与综合效果。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城市化的深入推进,大城市的迅速崛起,使得大量灾害事件往往具有连锁性、衍生性和综合性等特征,横向上涉及多个部门,纵向上涉及多个层级,靠某个部门单打独斗不行,靠一个部门临时牵头也不行,因此,统一指挥、综合协调就显得特别重要。2003年“非典”暴露了我国传统应急体系分散化、被动化的短板和不足。自那时起,从国务院到地方各级政府建立了应急办,开始强化对专业条线的统筹协调,特别是灾害信息的汇总与报送,取得了明显效果,是对我国传统应急管理模式的一次升级和转型。但由于“应急办”往往设在政府办公厅或办公室,且一般由原来的“值班室”翻牌而成,有的甚至没有固定编制,人员从其他部门抽调,缺乏稳定性和专业性,因此其专司协调统筹的功能也未得到最大发挥。针对人民群众对美好、有序、安全生活的需要,应急管理体制亟需进一步变革和创新。考虑的不仅仅是“救”,还包括“防”从目前的改革方案来看,组建应急管理部能够进一步整合优化应急力量和资源,推动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该部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职责、国务院办公厅的应急管理职责、公安部的消防管理职责、民政部的救灾职责、国土资源部的地质灾害防治、水利部的水旱灾害防治、农业部的草原防火、国家林业局的森林防火等相关职责,中国地震局的震灾应急救援职责以及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国家减灾委员会、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的职责整合,成为名副其实的“大部制”,有效贯通安全生产、消防救援、民政救灾、地质灾害、抗震救灾、防汛抗旱等领域的应急管理工作,克服原有的各自为政甚至以邻为壑的管理弊端,加强对应急管理的整体谋划、综合统筹和标准统一,构建一支反应迅速、动作标准、能力全面的应急队伍,解决应急能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组建应急管理部能够将全流程、标准化、科学化的应急管理模式和工作机制推广到各个专业领域之中,提高国家整体应急能力。现有整合部门中既有防灾功能,也有救灾功能,既有前端操作,也有后方指挥,加以系统整合后,就能够从纵向上打通预防、准备、处置、评估、改进和缓解等各个阶段,在工作上形成首尾相连、循环往复、持续改进的管理闭环,提升应急管理的前瞻性和主动性。也就是说,应急管理部考虑的不再仅仅是“救”的问题,还包括“防”的问题,通过关口前移、预防为主、风险防控,防止各类型突发事件的发生,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安全感。可以说,前期防控、防患未然将成为国家应急能力建设的重中之重,被置于核心位置。抓紧构建国家应急反应框架当然,机构的撤并调整只是改革的第一步,如何真正转变职能、磨合队伍、提升效能,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需要研究和思考的问题还有很多,这里既要遵循现代应急管理规律,也要结合具体国情,注重发挥制度优势,最终体现中国特色。第一,科学构建国家应急反应框架。应急管理部的组建并非简单的机构归类与合并,而应注重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系统再造和能力的整体提升,这就包括主导国家应急反应框架的建构。该框架以“安全”和“可恢复”两大理念为核心,以“阻止、保护、减缓、反应、恢复”五大环节为主线,涵盖与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相关的所有部门和队伍,通过“识别风险”、“评估能力”、“构建能力”、“整合能力"、“确认能力”和“提升能力”六项战略规划,提升相关部门的标准化工作水平和协同化沟通能力,最终形成高标准、零缝隙,统分结合、专通结合、平战结合的应急反应队伍,以应对各类复杂性、综合性安全风险和安全事件,提高国家整体安全水平。第二,系统强化应急部门协调联动。目前,应急管理部主要整合了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两类突发事件的管理职能,而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由于专业性和涉及面广等原因仍然保持原有体制。当然,将负有应急管理职能的所有部门都整合进一个部门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应急管理部在实践中必须强化同卫生、公安、政法、网信等部门的协作沟通。包括在国家应急反应框架下建立标准化、制度化、常态化的沟通机制,经常开展共同学习、交流、对话、培训、演练等形式的活动。同时,强化应急管理部在处置突发事件中的牵头负责、协调指挥职能和权威,理顺应急处置时相关部门之间的指挥关系,促进应急管理工作的协调和有序。第三,推进机构调整和队伍融合。为防止“表面合一,内部分散”问题的发生,就需要进一步打破原有的以对象划分工作职能和范围的思维定势,改变管林的只管林、管草的只管草、管水的只管水这样的工作局面,将土地、草原、森林、水域、山川等资源和空间统筹考虑,一体谋划,在专业基础上形成综合管理,提高规模效应。在救援队伍上,现有消防救援、地震救援、矿难救援、森林救援等多支队伍如何深度融合整合,需要认真研究和顶层设计。在城市中,消防救援实际上己经开始向综合救援发展,如何进一步整合相关队伍,提升消防救援的综合实力和反应能力,需要在应急管理部门的统领下整体谋划。同时加强人员的统一教育和培训,提高思想方法、工作方式、沟通协作的标准化和统一化,培养“大应急”的组织认同。第四,着力加强科技手段运用支撑。综合应急管理部门的组建,意味着管理对象和事务增多、管理幅度和难度加大,管理的复杂性、综合性会成几何级数上升。因此,必须善于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和手段,提高风险感知的灵敏度、风险研判的准确度以及应急反应的及时度。例如,通过大数据的整合与挖掘,就有可能实现对城市火灾事故风险区域的精准评估,并进而加强风险防范和控制,最终达到以有限的资源产生高效结果的目的。形考任务4(占形成性考核总成绩的25%)学完了这门课程,相信你巳经了解和掌握了城市管理的基本知识,对城市管理有了系统的认识,那么现在请你结合所学理论和知识,对你生活的城市谈一谈你对该城市的城市管理的思考与建议。考核形式及要求:撰写一篇不低于1000字的论文,有理论,有案例。论文禅城区城市管理工作现状、思考及对策城市管理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当前,禅城区大力推进“两转型--再造”,发展精品经济,建设精品城市,提升城市形象,全面提高中心城区的综合竞争力,确立广佛第二核心地位的发展战略,对禅城区的城市管理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严峻挑战。通过对基层城市管理工作的调研,丛体制和机制对基层城市管理工作的现状:在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一、 城市管理工作的回顾2004年实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改革以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城市管理工作,城市管理的重要性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城市管理的意识基本确立并得到不断加强,初步形成了大城管格局基本形成,形成了以区城管委办牵头,统筹组织,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二是强化属地责任,街镇的属地管理意识不断加强,充分发挥了基层的工作到社会普遍认可。四足城市管理力度不断加强,环境整治力度不断加强,市容市貌得到持续改善。五是城市管理新机制有新的突破,陆续建立了村(居)、商圈、工业园城管工作站,发动村(居)及社会各界的力量参与城市管理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二、 城市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城市管理的体制仍然不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城市管理体制中,市、区定位比较消晰,职责比较明确,运行也比较顺畅,但区的职能部门]之间及职能部门与街镇之间的职责不清,责权利不统一,责任分工随意性较大,街道办一级更为突出。街道虽然只是政府派出机构,但在城市管理方面很大与有有,有组有有的出龙城中国理重1日时远远不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与街道负总责的地位不相称。这种体制设计不可避免地导致街道在城市管理中非常被动,管理效率亟待提高。突出表现在:1、 街镇负总资、属地化管理的要求与街镇所拥有的财权、管辖权等资源、手段严重不相称,街道责大权小。如目前禅城区环境卫生、市政、园林绿化管理的主要资源掌握区的专业部门,管理权限并没有下放属地,而要求街镇负总责就勉为其难了,效果也可想而知了;城管执法分局作为区的派驻机构,名义上街镇对其具有领导权,但人、财、物都隶属于区的上级部门,街镇连考核权都没有,这种机制的效果肯定大打折扣。2、 条块关系不顺,部门管理职责不清过于强调属地责任必将导致专业部门工作主动性不够,依赖性严重;职能部门权大责小,职责不清,履行职责及工作效果如何甚少考评和贵任追究,街镇在城管工作中难于进行协调和有效管理,属地责任的惯性思维,导致有些部门并不是从更好解决问题出发,与镇共同研究、分析,想方设法共同完成任务,而是。推届地了之,有的甚至把街镇当成本部门的“腿”成“突老用,工正作乐也以为属地负责制。什么任务都下放给街锁。(二)城市化、社会变革和转型给管理工作带来新的课题,需进一步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首先,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方面新的经济组织和大量无主管单位不断出现,社会单位随着结构调整和经营环境发生变化,以往的管理模式显然己难以适应形势的需要。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从根本上改变了城市居民的“单位制”属性。城市管理,从根本上说是对“城市人”行为的管理,是对个别“城市人”或城市人群的不规范行为的约束,从而维护“城市人”共同的整体的长远利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居民固定地从属于一定“单位"的管理体制被打破了,“单位人”成了“社会人”,城市管理面对的是众多的分散的无序的个体,其管理的复杂性和难度大大增加。其次,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迅速膨胀。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建设的速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讲,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中村问题突出,大量外来人口涵入城市,城市人口规模日益扩大必然加大管理难度。例如禅城区张槎街道,户籍人口仅约8万人,而外来常住人口达到25万人,管理难度可想而知。尤其是,许多外来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都带有深深的农村人的烙印,从农村人向城市人的转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迂程。城乡统筹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城市的和谐发展,也只有城市的发展才能解决我因庞大的社会就业需求,因此,城市人口的膨胀及外来人口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困扰城市的有效管理。此外,社会变革和转型不可避免地导致社会群体利益的分化和重组,对社会制度建设和道徳重建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对城市管理提出了全新的挑战。禅城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经济发达,市场化程度较高,上述因素更显得突出。(三)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矛盾日智复杂,城市管理的执法环境亟待改善随着城管综合执法工作的深入开展,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也逐步显现,其中体制、机制和执法环境中的障碍问题困扰着执法工作的推进,甚至影响着城管执法改革的方向和执法者的信一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发展成果分配不均、占有资源的不同及社会保障存在盲区等,形成了为谋求生计的弱势群体的生存权与城市环境品位权之间的矛盾,导致执法环境的恶。二是法律法规的支撑和保障不够。目前,严格来说,城管的存在在法律上的依据是比较牵强的,只有行政处罚法第16条中“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勉强可以作为城管存在的理论依据,法规,如《城市规划法》、《环境保护法》、《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城市道路管理条例》等都明确规定各业务行政主管部门行使处罚权,这些法律、法规从效力上高于政府规法机构执法依据显得不充分,执法效力和认可度不高,法律层面的支持和保障不够。三是城管执法作为城市综合执法的执法主体,承担了规划、建设、市政绿化、环境卫生、商、环保等职能部门的管理难点,客观上集多部门难点于一身,集多种矛盾于一体,面对众多违法主体,不可避免地站在各种社会矛盾的风口浪尖,且同情弱者的社会舆论导向及社会时有发生的不文明城管执法行为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执法环境的改善。四是在现行法律和制度下,严格执法与文明执法无法达到统•,执法者与执法对象通常情况下是对矛盾体,互不相融,要达到严格执法,只能通过强制力强制要求管理相对人执行法律,甚至运用粗暴、不文明的手段以达到严格执法的目的。但是,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领域,由于缺乏行政制度强制执行权,许多行政权无法落到实处,一些拒不执行甚至暴力抗法的情况得不到有效控制,导致行政权疲软。而要做到文明执法,保持与执法对象的和睦关系,就会牺牲法律法规的权威性.致使执法对象对执法的严肃性产生怀疑,产生对违法行为免受处罚(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理念有待转变一是城市建设理念侧重于考虑城市品味权,追求景观的亮丽,而功能配套设置上人文关怀略显不足,如人行天桥或隧道的设置、果皮箱的配置、道路建设和改造时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安排等等还有待优化、提升;二是重建设轻管理的观念还没有根本转变,比如建设时较少考虑日后管理的需要,建设资金容易落实而日后的管养资金难以到位等等:三是主体设施建设较重视而配套设施的建设重视程度不够。三、对策和建议(一)依法确立街镇在城市管理工作中的职能定位是要准确定位。建国初期,街道办事处作为政府的派出机关,职能定位比较明确。近年来,街道职能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城市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目前,禅城区的街道办按特大镇设置,但街道职能的定位不够明确,部分职能处于模糊状态,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和矛盾日益显现。突出表现为:作为政府派出机关的性质与实际地位和作用不相适应: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与所担负的任务不相适应。因此要理清思路,从法律地位上对街道职能进行准确定位,结合禅城区的实际,提出明确具体的街道职能和工作任务,并有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相配套。二是要职权利统一。近几年来,随着属地责任的进一步强化和管理重心的下移,区一级层的城市管理任务及社会管理任务很多都下放给了街镇,而街镇因没有行政指挥权、执法权,形成了温江效府,乌致街镇一级不世价用。面临“于限责在后石限权力”之间的不话,如清理占道经营、环境卫生、无证照经营、违法建设、污染企业关闭与搬迁、整顿黑网吧等,区政府要求街镇负总责,而审批权、执法权却在上级职能部门,导致了审批、清理管理相脱节,造成有权的不让管,无权的要管却管不了的被动局面。因此,迫切需要厘清职能部门和街镇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分工,做到职权利统一(二) 加快推进“条专块统”的改革,健全街镇综合管理的体制和机制理顺街镇与政府职能部门的关系,强化街镇在城市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街镇是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城市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最典型的“块”0街镇对辖区城市管理工作负总责,行使综合行政管理职能。街镇作为区政府的派出机构,应该赋予其对辖区负总责的责任,同时给予必要的权力,以“块”为主,以“条”为辅,“块”为领导,“条”为指导,彻底解决条块分割问题。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