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黑格尔美学的理论背景_第1页
第一节 黑格尔美学的理论背景_第2页
第一节 黑格尔美学的理论背景_第3页
第一节 黑格尔美学的理论背景_第4页
第一节 黑格尔美学的理论背景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方文论-中国人民大学精品课程••首页课程简介•教学团队•教学内容o教学大纲o课程讲义o课后习题o期末考试•教学手段o教学导引o问题解答o教学交流o师牛互动o相关批评术语•教学条件o教材及参考书o教学材料o教师文库o相关网站•教学成果o现场教学o教改研究o课程评价第一节黑格尔美学的理论背景一、黑格尔与康德的不同立场(一)黑格尔与康德的不同立场(上)在古典形态的西方文论向当代延伸的过程中,康德和黑格尔无疑是影响最为深刻的。后世所广泛涉及的“意义的独一性"(univocity,univocal)与“多义性"(polysemy,polysemic)问题,甚至种种语言学和符号学理论,从一定意义上看都深深地植根于德国古典美学的传统之中。如果将它们还原,我们常常会更清晰地感受到康德与黑格尔的两种不同立场。文学文本(广义的艺术作品)究竟在何种程度上可以明晰地表达思想或者意义?这是20世纪的西方文论经常追问的根本问题之一。它首先应该回推到语言学-符号学的思考。相信语言符号是由能指(signifer)和所指(signified)共同构成的理论,自索绪尔之后逐渐成为文论领域的普遍话题。其联系的随意性,保证了它们各自的独立,即:“能指”无法被缩减为概念(或者索绪尔所说的“所指”),而“所指”也并不依附于一种特定的“能指”,并不依附于一个特定的语音单元。一个孤立的“能指”(比如字典中的一个单词),可以具有多种含义,这就是多义性。反之,一个概念也可以在不同的能指中得到表达,这就是同义词。后来,索绪尔学派的语言学家和符号学家AndreMartinet非常明确地指出:语言包括两个互补而又独立的层面——“能指”即是语音的层面,“所指”即是语义的层面。他试图证明:“能指”的层面只是被随意地连接于“所指”的语义层面,两个层面之间的变易完全是可能的。接着,丹麦语言学家和符号学家LouisHjelmslev(1899—1965)又进了一步。他制造了两个新的概念,以便更容易区分“能指”的语音层面和“所指”的语义层面。这就是“表达层面"(expressionplane)和“内容层面"(contentplane)。他同样相信,这两个层面是各自独立的。如果说,从索绪尔语言学所导出的是一种语言的二元论,那么可以与之相比的,恰好是现代文论要再次回推到的康德的知识二元论,特别是康德关于概念认知与审美认知之关系的二元论看法。康德的出发点,被一些20世纪的批评家视为“审美认知不能被缩减为概念认知”。正是由于审美判断不能从概念的和逻辑的理性中推出,所以美带给人类心灵的快感才是“无概念”的。他关于美的看法,与语言学家关于“表达层面”的看法相似:既不是由概念所决定,也不能被缩减为概念认知。重要的是:黑格尔对康德关于美的二元论观念提出了挑战,并且明确否定了文学艺术中的“表达层面”的独立性。黑格尔对康德的批判及二者的分歧,对于现代文学理论是极为重要的。康德和黑格尔从来没有使用过语言学或者符号学的术语,但是现代文学理论中分别受到康德和黑格尔影响的学派,却都在使用这样的术语。黑格尔认为康德割裂了感觉与观念。他与康德不同,并不是从美感或审美判断的研究入手,也不是从欣赏者或读者的方面考察艺术和美,而是侧重于创造者或艺术家的方面。在黑格尔看来,创造者或者艺术家表达着特定的历史意识(historicalconsciousness),表达着其时代的意识。就人的精神活动而言,这是黑格尔所说的“普遍力量”;就“绝对理念”的循环而言,这是后世西方人所批判的“总体性”观念。这样,艺术和个人的艺术创造不再是超越、或者外在于概念,而恰恰是历史意识和历史内容的表达。黑格尔的出发点在于:历史的发展也就是人类意识的发展,也就是他所说的“世界精神”的发展。因此在艺术的范围内,他试图在《美学》中表明:古代埃及、印度、波斯之建筑所体现的象征型艺术,是不完全的,因为其物质形式(能指)与观念内容(所指)不相匹配。正是这种物质与观念之间的根本矛盾(即象征的模糊性),导致了古代象征型艺术的衰落。黑格尔认为,古典型的古希腊的雕塑克服了这种模糊性,其中物质形象与观念基础是统一的。按照他的说法,古希腊雕塑所体现的这种物质形象与观念内容的一致性,正是德国古典学说和德国理性主义传统的理想:“古典理想……找到了恰切的形式,这种形式自身正表达着真实的内容。也就是说,意义不再是别的,而就是存在于外部形式之中的东西,因为它们双方完全相合。黑格尔所谓的‘形式非他,即内容回转到形式;内容非他,即形式回转到内容'其实只是就此而言。但是问题在于:在象征的、寓意的艺术中,形象所表达的,总是多于附着于这一形象的思想。”因此康德正是主张“形象大于思想”。大卫《拿破仑的加冕礼》(二)黑格尔与康德的不同立场(下)黑格尔反对“模糊性”、强调所谓的“明晰性”,就是指物质形象(能指)与观念内容(所指)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必然带来艺术符号的独一意义。如果使用现代符号学的术语,或许可以这样翻译黑格尔的思想:他实际上是在假定“能指”与“所指”、“表达层面”与“内容层面”的统一性或者一对一的关系。黑格尔在论及古希腊的雕塑时,没有讨论文字艺术。不过,当他讨论浪漫型艺术时(不仅包括欧洲的或者德国的浪漫派,也包括中世纪艺术和现代艺术),他涉及了文字艺术。事实上,在黑格尔的著作中,“浪漫型艺术”的概念大致等同于中世纪的“基督教艺术”。在黑格尔看来,基督教艺术或者浪漫型艺术是以文字的文学形式见长。基督教之所以代表了此种特性,是因为它接替了古希腊一罗马的古典型艺术,是古典型艺术的形式一内容的整一关系遭到解体的结果。(所以黑格尔讲到浪漫型艺术时,1、单纯宗教阶段:基督的生活和人的赎罪史,2、骑士风尚阶段:精神的神性转入尘世,崇尚荣誉、爱情、勇敢、忠实等品质,3、人物性格独立发展的阶段:不在乎高于人性的原则和道德,按照人的本性发展人物。)这种整一性的解体,使物质形式与观念内容的均衡被文字所直接表达的观念所取代。从黑格尔关于文学作品的评价可以看出:他基本上否认符号学家所说的“表达层面”,而是完全专注于观念、即“内容层面”。他甚至认为:“阅读一首诗和听人朗诵一首诗没有什么不同,诗甚至可以被翻译成其他语言而不损失任何价值。”也正是由于对观念和内容的强调、由于中世纪基督教文学的观念化,使黑格尔得出结论:作为历史意识的较低级的表达形式,艺术将让位于哲学。“哲学与艺术和宗教具有同样的内容和目的,而哲学是理解绝对理念的最高级方式,因为这最高级的方式就是概念(notion)本身。”康德与黑格尔的不同立场,在20世纪的知识学、政治学、伦理学以及文学批评中都有所体现。西方研究者认为:现代马克思主义批评和种种文化批判理论其实就是坚定地捍卫黑格尔的立场,将艺术作品视为政治理念、意识形态或者哲学学说的明确表达。比如卢卡契和戈德曼的理论,被认为是将文学作品翻译为观念系统。在这一脉络之上的,还有巴赫金,德里达等。与之相反的,则被认为是康德式的思路,包括英美新批评派,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语言学派(捷克结构主义)等。而康德对理性的限定,在海德格尔、加达默尔的讨论当中同样有所体现,比如“语言是存在的居所”,“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等等。总之,语言的有限性,也就是人的理解的有限性。相应于上述两种立场的另外一极,被认为是在尼采的基础上,以浪漫主义的态度批判美学领域的黑格尔主义和理性主义。在这一思路上最早向黑格尔将艺术附属于观念之学说发起挑战的,是谢林。谢林的浪漫主义美学观又直接影响到施莱格尔兄弟。在谢林的哲学系统中,艺术占有核心的位置,因为艺术可以表达概念所不能表达的内容。在他的某些论著中,谢林甚至认为艺术高于哲学思辨,是理想世界的最高潜能。青年黑格尔派首先是与黑格尔《法哲学》和《历史哲学》对普鲁士国家的辩护不同,认为普鲁士政府不能代表普遍理念,而只是代表着特定的阶级利益。这也使一些激进的青年黑格尔派学者怀疑到整个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础。其中费舍尔(移情说、心理距离说)批评黑格尔将一切美学现(包括自然)象都还原到观念,同时他被认为是部分地回到了康德的立场。西方研究者认为这很重要,因为后来本雅明、阿多诺的学说必须在康德和黑格尔的立场之间加以理解。即:黑格尔较多强调艺术所表达的真理,却比较忽视艺术形式的含混和多义;康德坚持美的非概念性质,艺术用批判的方式表达真理的作用却没什么位置。尼采与黑格尔的区别,在于黑格尔的体系实际上是不断克服意义表达中的含混和矛盾,力图将其整合到更高一致性之中。尼采却恰好要在欧洲形而上学的核心价值和观念中,揭示二元对立、自相矛盾的性质。他在《超越善恶》中指出:形而上学的基础,就是本质与现象、真理与谎言、善与恶、美德与败坏之间的对立;而事实上,美德包含着败坏的特性,道德之善包含着恶的根源,真理的基础就是谎言。所以尼采总是强调现实和语言的含混性、多义性。这样,1999年出版的《现代文学理论的哲学》一书(ThePhilosophyofModernLiteraryTheory,byPeterV.Zima,London&NewJersey:TheAthlonePress,1999)就是以康德、黑格尔和尼采作为20世纪西方文论的基本圆心,并围绕着他们的不同立场、论题及其形成的张力,描述了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符号学、诠释学与现象学、解构主义、直到后现代主义批评的完整线索。二、黑格尔的早期思想黑格尔(G.W.F.Hegel,1770-1831)被认为是德国古典哲学和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他始终强调“每个人都是他的时代的产儿,哲学……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时代”,从而其理论风格和思维方式与康德式的纯粹思辨有很大不同,被恩格斯称为“有巨大的历史感作基础”。应该说,黑格尔的青年时代深受康德哲学的影响,同时黑格尔又曾在德国图宾根大学学习神学和哲学;他早期的研究兴趣当与康德哲学以及他的求学经历相关。《耶稣传》、《基督教的权威性》等论著就是明显的例子。《耶稣传》写于康德《理性界限内的宗教》(又译《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发表两年以后。研究者认为:这是在康德“实践理性”的基础上对基督教进行的重新阐释。《耶稣传》一开篇就提出:“那打破一切限制的纯粹理性,就是上帝本身。……世界的规划一般来讲是按照理性制定的,理性的功能在于使人认识他的生活的使命和无条件的目的。诚然。理性常常被弄得晦暗了,但却从来没有完全熄灭过,即使在晦暗之中,理性的微弱的闪光也还是保存着。”黑格尔的以上论说,后来有两点引起了注意。第一,“打破一切限制的纯粹理性”、“生活的使命和无条件的目的”似乎完全是康德的术语,但是黑格尔要以理性“规划世界”的思路,可能已经暗示了他与康德的最终区别。第二,黑格尔谈及“世界的规划一般来讲是按照理性制定的”之时,专门注明这一判断是根据《圣经•新约》中的《约翰福音》第一章,而且“即使在晦暗之中,理性的微弱的闪光也还是保存着”等等措辞,也确实同《约翰福音》第一章十分相似。不过如果细读这两个文本,会发现其中的涵义已经完全不同。《约翰福音》第一章:“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万物是藉着他造的,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这光。”在英文“新修订标准版”《圣经》中,“黑暗却不接受这光”被译为thedarknesshasnotovercomeit,即“黑暗却没有吞没这光" 这就同黑格尔的叙述更加接近了。问题在于:《约翰福音》所说的“道”被明确解释为“上帝”,所以甚至直接用“他”(而不是“它”)来指称“道”。黑格尔的“道”却从一开始就被置换为“理性”,乃至他以“理性”为耶稣作传的时候,也使整个基督教的传统成为其理性哲学的注脚。这样,黑格尔认为古希腊时代最典型地体现了“理性”对世界的“规划”。当时的原始信仰被他描述为“自由人的宗教”,作为“自由人”,古代希腊的公民也遵守法律、但这法律是他们自己制定的,也服从长官、但这长官是他们自己推举的,也参加战争、但这战争是他们自己选择的。因此“古代人的性格已经消融在自己的国家之中”,“国家是人的更高实在”。在黑格尔看来,这种个人与群体的高度和谐,使古希腊人不需要保持“个性”和“灵魂的不死”,从而也就没有对于“彼岸”的要求。当古代的和谐解体以后,当人不再成为“自由人”以后,基督教才会产生。因此黑格尔将耶稣与苏格拉底加以对照。“苏格拉底的朋友们……都从多方面发展他们的才能。……他们敬爱苏格拉底是因为他的道德和哲学,而不是因为敬爱他个人才敬爱他的道德和哲学。……他们不仅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他们和苏格拉底同样是自立的伟大人物。”相比之下,“耶稣的门徒……对国家不很关心,……他们整个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