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后习题答案汇总_第1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后习题答案汇总_第2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后习题答案汇总_第3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后习题答案汇总_第4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后习题答案汇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2019】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后习题答案汇总第1课社戏一、参考答案:平桥“乐土“一优厚待遇一戏前风波一一夏夜行船一船头看戏一归航偷豆一怀念好豆一怀念好戏。解析:本文的线索是“社戏”,作者按照“盼社戏一看社戏一念社戏”的思路来写。盼社戏,主要写了“我”在平桥村的生活;看社戏,主要写了看戏前的风波,看戏时的情景,看戏后的快乐;念社戏,主要是怀念好吃的罗汉豆,怀念那晚的好戏。理清思路,抓住事情的核心,用四字短语概括即可。2、 参考答案:(示例)事例:看戏后归航偷豆(1)景物摘写: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作用:“

2、同望”两字表现了“我”依依不舍的心情;“罩”字是通过视觉表现戏台如梦如幻的情景,再次以仙境比拟社戏,与来时呼应。这句充满了梦幻般色彩的描写,表现了“我”童年时眼中社戏的美。(2)抒情、议论: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作用:表达了作者对童年伙伴的怀念及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之情。解析:课文主要写了“我“去赵庄看社戏的经过。有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头看戏、归航偷豆等情节,文中除记叙外,还大量运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特别是描写,有景物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选择其中的某一情节,找出其中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的句子,结合上下文体会其作用。

3、三、参考答案: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阿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我”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的美好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达了“我”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解析:“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孩子那种纯朴、善良、真挚的品质,再加上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遇到过的,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遇到的。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4、 参考答案:l.渲染“我“不能去看社戏的沮丧心情。2.“轻松”和“舒展”与前文因看不成戏而祖丧

4、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我”此时欢喜轻快的心情。3.以动词“踊跃“写山,把静物写活了。作者在这里用“踊跃“形容野兽跑起来脊背起伏的情态,表现出“我”此时喜悦而急迫的心情。4.突出戏没有吸引力,孩子们不爱看,有些庆烦的心理。5.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突出航行之快,表现了孩子们欢快的心情。解析:本题旨在通过品味文章中的重要语句,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从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或修辞方法入手。五、参考答案这筒小说所着重表现的是“我”对都会和农村两种生活情景、两种人情人际关系的不同感受。原文的第一部分通过描写“我”在大都会看京戏的过程,展现了那里丑彩般保家息的社会景象和庸俗冷漠自私的人情人际关系。城市剧场里

5、喧闹嘈杂,拥挤不堪;名角摆架子,久盼不出,令人失望:群锦士目中无人,俗不可耐,哥听喘气,使“我”苦不堪言。作者在最后进一步强调对于都市京剧舞台的告别。由此,表现了“我“对都市戏园情景气氛及人际关系的厌恶和不满。原文的第二部分所描写的则是另一种然相异的环境气氛及人情人际关系。这里有美的自然环境,有美的生活情趣,有美的人际关系,有美的人情意味。乡下的生活充满无限的生机和情趣。掘蚯刻的河虾,饱餐一顿:在迷人的月夜出航,小朋友们一起吃罗汉豆使“我”无比欢快,心旷神怡。由此表现了“我”向往热情友好、淳朴温厚的人际关系,憧保正直无私、美好和谐的人情味和人性美。解析:课后阅读社戏的原文,通过对比体会作者的情

6、思。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相比较面存在。作者挥击都市剧场,盛赞农村社戏,所潜心抒发的正是他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憎厌。第2课回延安1、 参考答案:第一问:第1部分:写诗人回到阔别10年的惩安母亲的怀抱,与亲人相见时的兴奋和喜悦之情。第2部分:追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延安母亲的血肉关系。第3部分:描绘了诗人与亲人团聚的场面,表达了相互间深厚的情谊。第4部分:描绘延安新貌,赞美10年来党领导下的延安的巨大变化。第5部分:歌领延安的光辉历史,也展望了延安的美好明天。第二问:以诗人对延安的深情为主线抒发自己的感情。解析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体会诗人的感情。2、 参考

7、答案:(示例)(1)动作:“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接定宝塔山。”一“抓”一“贴”,动作逼真,传神地揭示了诗人内心的激动;一个“搂”,写尽了诗人怀念延安的热切心情。(2)语言摘写:“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表现出老人见到当年共同战斗过的诗人而满心欢喜。(3)场景描写:“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富有地方色彩的物品和坐状,表现出团聚场面的亲切气氛;“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酵上还响着脚步声”,用“不透风”这个补语补充说明“围得”,表现出来的人已经很多了,用“脑酵上”这个状语修饰“还响着脚步声”,进一步表现出人们还在继续到来,体现了团聚场面的热烈。解析:找出

8、相关诗句,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诗人的感情。3、 参考答案1.如“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盖盖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这三个兴而押韵的诗节,表现出诗人和延安及延安人民的亲密关系,诗人在延安人民的哺育下学习、成长。2. (示例)(1)“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白羊肚手巾”“红腰带”是被富陕北地方色彩的装束。(2)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白”窗纸、“红窗花”也是极富陕北地方色彩的物品。解析第l题旨在让同学们掌握信天游的比兴手法和押韵特点。第2题,找出诗句中具有陕北地方色彩的词语即可。4、 参考答案1.

9、运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诗人回到“家”的喜悦心情。2.这里将“杜甫川”“柳林铺”“红旗”拟人化,与其说“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还不如说是诗人的心几在歌唱,在欢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回到延安时的激动心情。3.反复使用“千万”和“不够”两个词,高度夸张,抒发出诗人急欲看延安和看不够延安的感情,也表现出延安的变化之大。4.把猛安比作母亲,无限亲切,抒发出诗人由衷赞颂延安旧貌换了新颜的感情。解析:从修辞的角度体会诗句的表达效果。五、提示:按照“回延安忆延安一话延安一看延安一颂廷安”的思路背诵。六、参考答案:第一问:延安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1)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2)全心全意为人

10、民服务的精神。(3)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4)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第二问:延安颂:延安精神的象征。表达了千万革命人民向往延安、热爱廷安的强烈愿望和真挚情感。延安,我把你追寻:追寻信念、温暖、光明。小米的回忆:歌颂了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和小米加步枪的廷安精神。记一辆纺车:歌颂艰苦奋斗、战胜困难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一、参考答案: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解析:注意从课文中提取信息,根据课文中有关“物候”的阐述回答。3、 参考答l.第1段,首先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风景画,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作了铺垫。第2段,把花鸟草虫的规

11、律性变化和气候的关系点出来,透露出物候学的内涵,点明这种关系对农事的影响,指出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第3段,在了解物候现象的基础上,引出物候学这一科学概念,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由表及里地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2.7-10段作者把决定物侯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按照由主到次的顺序进行说明。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标示地球上的不同位置,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最后一个是时间因素,从空间到时间又是一种说明顺序。这样安排,使文章的条理更加清晰。解析:梳理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说明事理的严密性。4、 参考答案:例1北京

12、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这句话使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举北京物候记录的例子,列举具体的数字,把1962年和1961、1960年的物候记录作比较,说明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例2布谷岛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句话运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解析:注意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5、 参考答案:1.“传语”“暗示”“唱歌”,拟人手法的使用,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写活了,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2.通过举例子

13、、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影响物候现象来临还有古今差异。“七种乔木”“后者“前者”“早九天”“提前九天”等体现了说明语言和准确性。解析:仔细品读这两段文字,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6、 参考答案:第一问:1.纬度的差异。从广东南海沿海直到北纬26度的福州、赣州一带,南北相差五个纬度,春初物候如榄始花相差50天之多,即每一纬度竟相差达10天。在这地区以北,情形比较复杂。如长江、黄河下游的平原地区,北京和南京相差六个纬度强;在阳历三四月间桃李盛花期,前后竟相差19天。但到四五月间柳絮飞、洋槐花开时,南京和北京物候相差只有9天而已。2.经度的差异。在欧洲如德国,从西到东,离海渐远,气候的海洋性逐

14、渐减弱,大陆性逐渐增强,所以德国同一纬度的地带,春初东面比西面冷,而到夏季就形成东面比西面热。3.高下的差异。在北纬30度左右,稻麦两熟区在岷江流域只能种到2000米的高度;向西至大渡河流域可种到2200米的高度;更向西至金沙江流域则可种至2500米的高度。4.古今的差异。北京春季的物侯也似乎有周期性的起伏。物候最识书左10<K-1057年而1057年正是太阳中黑子最多的年份。第二问:气实发暖也影啊罚候米面。以湖北省为例,气候变暖的趋势十分明显。近50年来,湖北省年平均气温上升了0.9左右。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越来越多的生物将改变生活节奏,自然界原有的生态平衡将逐渐被打乱。如神农架巴山冷

15、杉往更高处生长;武汉樱花花期提前;烟草种植高度上升显著。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一、参考答案: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第一篇短文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而在第二篇中,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由此可见,作者会运用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解析:在细读两文的基础上,抓住两篇文章的结尾段进行归纳。2、 参考答案:恐龙无处不有的论证思路:开篇提出不同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各自的发现都有可能得到相互启发。然后举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一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何超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呢?

16、然后进行假设推理:是大陆在漂移面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一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一推断最近一次“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中,适合恐龙生活一进一步推断“泛大陆“后来又分裂成四部分一于是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最后得出结论: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为板块构造理论的成立提供了有力的证明。被压扁的沙子的论证思路;起笔提出导致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引出恐龙灭绝的两种学说“撞击说”和“火山说”,并揭示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然后分析斯石英的成因,重点说明其性质,通过严密的推理,肯定“撞击说”否定“火山说”,从而得出结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外最体撞击地球。解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

17、一般是: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两篇文章就是按照这一思路行文的。3、 参考答案:1.补充说明性文字,可以看出作者注重观察、善于发现、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与精神。2.起补充说明的作用,意在强调此研究的现实意义。3.使晦涩难懂的化学名词变得浅显,适合没有专业知识的读者理解。4.对上文的补充,进一步证明上文所讲的道理,从句子里可以看出作者的幽默和思维的活跃。解析:结合上下文,体会这些补充说明性文字的作用,体会论证语言的严密性。四、参考答案:板块构造理论。解析:材料描述的是“海沟”的形成过程,从文中“板块构造活动的杰作”等句子可知,材料描述的现象是与课文中的“板块构造“理论相联系的。五、参考答案:

18、(示例)我认为恐龙灭绝的原因可能是这样的:当地球发生了如冰河时期那样的情况,海水减少,陆地与陆地之间再也没有海水的阻隔,形成陆桥,而生物们便会趁此时进行大迁移。而根据达尔文“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理论,强者便会欺侮弱者,到最后弱者便会灭绝。除此之外,还有细菌、病毒、寄生虫等交又传染的问题。解析:课外搜集恐龙灭绝的相关资料,谈自己的认识即可。第9课桃花源记1、 提示按照“发现桃花源一访问桃花源一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这一行文思路讲述故事,背诵课文。二、参考答案:(示例)桃花林的景色:清澈的溪水蜿蜓流动;两岸茂密的桃花林,似红云,似晚霞;地面上青草葱绿,香气袭人。红花绿草,潺潺流水。感受:此处景

19、物,宁静和谐,把人带入一个纯美空灵的境界,引起读者对桃花源深深的向往。桃花源中的景象:(略)感受:这恰似一首话静闲适的田野抒情诗,又如一幅祥和古朴的田园风景画。解析:一定要根据课文合埋想家,个可且要翻峰坏文。2、 参考答案:1.“具言”的内容;秦至魏晋间改朝换代,社会动乱,生灵涂炭的情况。“叹惋”的原因:外界的人们在改朝换代的战争中遭受了深重的灾难。2.”如此”包含的内容:渔人发现桃花源和在桃花源中的见闻。如果把这些内容一一写出来,文章内容会变得重复,读来令人乏妹。解析:此题较为简单,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找到语句所在的段落,结合上下文描摩作答。4、 参考答案:1.为:作为/对,向。2.舍:离开

20、/房屋。3.乃:于是/竟然。4.寻找/随即,不久。解析:此题是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注意结合语境解释。5、 参考答案:1.鲜美:这里指新鲜美好。在现代汉语中,“鲜美”多指菜肴、瓜果等滋味好。2.交通:这里指(田间小路)交错相通。在现代汉语中,“交通“仅指运输事业。3.妻子:这里指妻子儿女。在现代汉语中,“子“是词尾,无义,“妻子“指的就是男子(婚后)的配偶。绝境;这里指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在现代汉语中,“绝境”一般指没有出路的境地。4.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在现代汉语中,“无论”是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解析:注意古今异义词,在具体的语境中解词。六、参考答案:“世外桃源“吸引人的地方:美:桃林美

21、,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幸福:和平安定,没有战乱,安居乐业,丰衣足食,民风淳朴。社会理想:要创造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剂、自食其力、和平宁静的理想社会。解析:结合桃花源诗中的诗句和课文内容作答。第10课小石潭记一、参考答案课文的线索:发现小石深一源中景物一小石裸源流一源中气氛一记录同游者。解析:在整体感知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理清线索,背诵课文。二、参考答案文章写最初发现小石潭的时候,说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写游鱼的活泼,说“似与游者相乐”。读到这里,我们便自然地从游鱼联想到作者此时欢悦的心情。接下来写坐在深上的感受,说“凄神寒骨,悄枪商邃”。小石深景物的离清与作者心境的凄清

22、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地衬托出作者被贬后孤凄悲凉的心境。解析:由文中“心乐之”“凄神寒骨”等句子可以看出,这些景物描写染上了人的感情色彩,结合作者的经历,就能够分析出作者感情的变化。3、 参考答案:第一问:幽清。第二问:(示例)很清静,使我忘掉了生活中的一切烦恼,身心放松解析:第一问结合课文内容回答。第二问答案不唯一。4、 参考答案1.西:名词作状语,向西。2.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那样。3.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4.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解析:本题的词语都属于文言文的词类活用现象。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

23、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5、 参考答案:第一问: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以“永州八记”为最佳。这些作品有如下特色:(1)形神毕肖地再现了山水景色的自然美。如小石潭记等一系列游记,非常善于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细腻的工笔描绘,篇篇不雷同,自然景物充满着勃勃生机,画廊式地展现了永州的山水景色。(2)柳宗元写景,不是客观地模山范水,而是写自己主观感受中的景物。例如:“枕席而卧,则清冷之状与目谋,雷福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面静者与心谋。”客观之景与主观之景完全融二为一。在情景交融之外,他还善于以山水景色自喻。如小石城山记以小石城自喻,用山水景物的特点和遭遇来表现

24、自己的性格特点和思想状况。山水景物性格化的写法是柳宗元对山水游记文学的一个发展。(3)在情景交融、以山水自哈还不足以表现自己的情感时,柳宗元还善于加之以形象化的议论。小石城山记关于造物有无的议论,都大大开拓了读者的思路,深化了作品的主题。这种从描绘的景物形象出发,展开生动活泼、极富启发性的议论,是柳宗元为山水游记文学的发展开辟的又一新途径。(4)精练面不雕琢、优美面不华廉的语言,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又一特色。其语言字凝句练,简洁明快,善用短句,群散相兼,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音韵美。如小石潭记,堪称这方面的典范。这样的语言使他的山水游记既像一幅色彩选人的风景画,又像一首真挚深沉的抒情诗,充满诗情画意;

25、同时也形成了清峻自然的独特风格,把山水游记推向了一个高峰。第二问:在游览对象上,柳宗元刻意选择和改造山水,将山水内化为寄情寓志的载体;袁宏道则遍游山水名胜,将山水作为独立的审美主体。在游览方式上,柳宗元独游独语;袁宏道则与众同游共乐。在游览趣味上,柳宗元有力求艰险、执着苦行的倾向;袁宏道则追求悠游闲适、率意纵情、感官愉悦。装枚提倡写个人的“性情遭际”,写个人的灵感。他的山水游记散文峡江寺飞泉亭记等都是写自己的旅游感受,兴致所到,尽情捕写,直抒性情,表现出一定的反叛精神和追求个性自由的倾向。姚鼐的山水游记散文:语言风格清正雅洁,以考证人文章,叙述与描写并用,自然生动,富有情致,具有音乐感。解析课

26、外搜集并阅读这几篇文章,体会它们的特色与风格。第11课核舟记1、 参考答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用料体积小;所刻东西(字、景、人、物)多;刻画细腻逼真,情态毕现,富有诗情画意。解析:课文第2-5段是对核舟的具体说明,生动地描绘了核舟上人、物、景、字等。归纳概括即可。二、参考答案第一问:核舟的部位| 说明的具体事物 说明顺序船舱 若篷、小窗、对联船头 佛印(右)、苏轼(中)、鲁直(左) 空间顺序船尾 右舟子(仰面)、左舟子(视听)船背 题名、篆章第二问:原因有二: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竟然还可以开合,由此写起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后赤感赋赤

27、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解析:本题意在使同学们充分了解本文的主体部分,用心体会按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6、 参考答案:l.句中“奇巧“总说雕刻技艺的高超。“能以径寸之木木石”说明雕刻者所用的原材料体积很小,而表现的范围很广;“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说明他构思精巧。这个句子,体现了本文语言简洁这一特点。2.“可”,“大约”的意思;“许”,“上下”的意思。这个句子体现了本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3.这段话描绘了船尾两个具有不同动作和神态的舟子的形象。先写总体布局,再细写两个舟子的姿态、神情。一个“啸呼”,闲散不羁;一个“视端容寂”,专注沉静,一个“

28、听“字,突出了该舟子等待茶开的心理活动,惟妙惟育。这段话体现了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解析:结合句子描绘的具体内容,扣住关键词体会语言特点。7、 参考答案:1.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卷横幅书画长卷。2.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3.总计这一核舟,刻了五个人;八扇窗;刻有竹船篷、船桨、火炉、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解析:古汉语中使用数量词时,往往省略量词,有时数词还放在中心词的后面。第12课诗经二首一、参考答案:比如(关维就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前后章有些句子反复咏唱。将主人公的热恋之情一步步推向高潮。解析:这种重章叠句、反复歌咏的形式,便于抒发感情,也能增强诗歌

29、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美。二、参考答案:(关雎开头以唯鸠和鸣的情景起兴,是为了渲染一种情意绵绵、痴心相恋的情调。以瞧鸡唱和,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荐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面“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兼葭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起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情景的描写与赞叹,描绘出一个空灵缥影的意境,笼跟全篇诗歌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反复描绘,渲染深秋空寂缥影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恋人的心境。解析:(诗经多采用比兴手法,它对诗歌气氛的渲染、意境的创造起着极大的作用。三、参考答案:兼腹)一诗,把实情实景与想象幻想结合在一起,是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借助

30、意象的模糊性和原胧性,来加强抒情写物的感染力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主人公的第一次幻觉,明明看见对岸有个人影,可是怎么走也走不到她的身边。“宛在水中央”,这是主人公的第二次幻觉,忽然觉得自己所爱的人又出现在前面流水环绕的小岛上,可是怎么游也游不到她的身边。那个情影,一会儿“在水一方”,一会儿又“在水中央”;一会儿在岸边,一会儿在水中高地上。真是如同在幻景中、梦境中,但主人公却坚信这是真实的,不惜一切努力和艰辛去追寻她,这正生动、深刻地写出了一个痴情者的心理变化,写出了主人公对所爱者的强烈感情。而这种意象的模糊和迷茫,又使全诗具有一种朦胧的美感,生发出韵味无穷的艺术感染力。解析:距离产生

31、美感,但这种美感也势必因距离远而变得模糊、腺胧,甚至不确定,是一种朦胧美。袭葭主旨含蓄,意境朦胧。“伊人”飘忽不定,给人以扑朔迷离、悠渺难测之感。其实,如果把“在水一方”视作一种象征,它就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面不可即的人生境遇。这样,贤才难觅、恋人难得的怅惘,乃至前途渺茫、理想不能实现的失望等心灵的回响,也都可以从兼酸朦胧的意境中得到感应。四、提示: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语言特点。五、参考答案:喜欢。这两章的翻译,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浅显易懂。关雎翻译:(示例)第二章:水荐菜长短不齐,采荐菜左右东西。好姑娘苗苗条条,追求她直到梦里。追求她成了空想,睁眼想闭眼也想。夜长长相想不断,尽

32、翻身直到天亮。第三章:长和短水边荐菜,采存人左采右采。好姑娘苗苗条条,弹琴感迎她过来。水荐菜长长短短,采荇人左拣右拣。好姑娘苗苗条条,娶她来钟鼓喧喧。解析:注意翻译“信、达、雅”的要求,并与第一章译文的风格保持一致。第17课壶口瀑布一、参考答案:雨季益口瀑布的特点:隐隐如雷,震耳欲聋。枯水季壶口薄布的特点:降隆冲去、轰然而下,润泪如泉、潺成溪,哀哀打旋、如丝如线。写“脚下的石”:从脚下石头的角度看眼前的河水,表现了黄河坚韧不拔、奋力抗争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壶口瀑布的赞美之情,对自己身为黄河的子孙面感到骄做和自豪。解析:第2段写雨季的壶口瀑布,第3、4段写枯水季的瀑布,第5段写脚下的石。从这2至

33、5段中筛选关键词句进行归纳概括,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 参考答案:第3段从河床角度看,河水在上游的特点:由地理构造“丁“字形状,写壶口瀑布得名的原因,又描写了上游的水势。第4段从水流角度看:河水在龙槽壶口的特点凝重、猛烈。第5段从脚下石头角度看:眼前河水的特点坚韧不拔。解析:抓住第3、4、5段的主要内容分析。3、 参考答案:1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运用比喻,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河水比作沸水,写出了壶口瀑布水势浩大、上下翻滚的景象,突出了黄河令人震撼的气势。2.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

34、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写出了壶口瀑布惊心动魄的形象,令人震撼。3.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嘴。从侧面烘托激流汹涌,水流之急,水力之大。4.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这句话运用反间句式表达了造物者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既指客观世界,也指主观世界)的意思,给人以强烈的感染,而且立意深刻。5.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运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和借物输人、借景抒情的表

35、现手法,表现了黄河宽厚的雄壮之美,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黄河的热爱,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解析:找出表达作者感受的句子,结合上下文理解。4、 参考答案:第3段:“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涵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揉操,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委时碎成堆堆白雪。”句中“涌”“挤”“撞”“推”“操”“拥”“碎”等动词用得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壶口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力量,表现了它令人震撼的气势和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第4段:“拢”“冲”“跌”“翻”“穿过“滴”“抖落”“出轧”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水在龙槽壶口的特点凝重、猛烈。(赏析文字略)解析

36、:注意筛选动词,结合语句体会表达效果。五、参考答案(示例)西溪的晴雨:1.选材:以“微雨”为背景,通过自己的路上所闻,车里所见和船中所感,展现了西溪独特的野趣。2.构思:文章首先在微雨的背景下,营造了湿风吹冷、野草飘吞的氛围,为全文奠定了朦胧素淡的基调。参观古墓,闻吸到的是“霉灰的阴气”,给人以“恐饰、不安和畏缩的心意”,而静遂虑堂的清茶洗涤了鬼气,这感情的跌宕之间,让人在氤氩的气息中感受了野趣。作者在叙写乘车游览的乐趣时,先宕开一笔,说游西溪以游船为“正宗”,乘车游览为“俗”,接着笔锋一转,品谈“俗益”。因为有雨,遥望则“一派空明”,斜平海上,“淡绿成阴”,而江南草长,美景集于沿山大道,更增

37、添了微雨腺胧的意境。乘船游赏西溪的野趣似乎更有灵性,更有情韵。写景,则山环水绕之中,风景向你“点头”,又“匆匆”作别;记人,则“一伸一俯“之间,与槽声、水波相应和,合奏为“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至此,文人的雅兴与自然的野趣达到了和谐的统一。3.语言:作者记叙了赏游西溪的两次经历,无不充满了文人的雅兴。作者用笔婉致,让读者在感受美的同时,体会到了悠然的诗情。作者在文章中营造浓重的诗意氛围,让人在品读文人雅趣中产生美的艺术感受。黄山记:1.选材:与一般的写景游记相比,作者的取材更为广泛,凡是与黄山有关的内容,全部进入作者的写作视野,加上作者笔力雄浑、挥酒自如,突出黄山的奇险,但又不局限于此,能从多

38、个方面、多个角度选取材料。自然景观、古人登山历史、神话传说、前人诗文倾诸笔端;黄山的形成、地理构造、天文气象、作者的联想一并入文。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添了文章的诗情画意,多层次多侧面地表现黄山,反映了深刻的社会主题。2.构思: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当作主人公来捕写。这样安排比自己介绍要好。首先,由自己介绍显得一般化,把大自然当作主人公来写就显得独辟蹊径,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其次,这样写更能突出黄山是人间仙境,是大自然“然费心机”安排的。再次,便于以居高临下的气势、简练的笔触,把黄山的绝境和细微之处全都写到。3.语言:文采粲然,耐人寻味。黄山奇景,需要有相衬的文字语言,黄山的磅础气势,非有气

39、势磅磷的语言相辅不可。因此,可以这样说,作者对黄山奇景的描绘可谓神来之笔。七十二峰高风峻骨,险壑迭出;云海忽聚忽散,漂泊不定;奇松铁骨铁肌,娇健多姿;初升太阳鲜红无比;摄身光神奇罕见;一道温泉能治百病;溪流飞瀑煞是壮观荒诞的手法,瑰丽的想象,华美的语言,调造多种修辞手法,极兴致之所至,大跨度跳跃,超时空组合,融现实的自然景观与荒诞的幻异奇观为一体,扑朔途离,令人心驰神往。把初升的太阳比作“腾空的火球”“琉璃宝灯”;风去汇聚便如“笙管齐鸣,山呼谷应”“雪浪滔滔”;云雾练绕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隐于云海中的山峰成了海中“暗礁”,并由此想到自己“想从这儿扬飘出海去”。这些描写突出了景物特点,写得有

40、声有色、有情有势,虚实相生,甜畅淋漓。读三峡):1.选材:没有从不同的季节入手,记一路所见之“变”,时而“高江急峡雷露斗”,时而“烟云浮荡”,进而使人如入幻境,与自然无形交融。这一切,都是为了酝酿出“读三峡”的意境。2.构思:作者采用读诗的方式去领悟三峡,采取时空交又的方式叙事。从宏观入手,对三峡进行总体把提,从现实的形转人深邃的心灵境域。3.语言:运用比喻,将三峡和诗、文联系起来,开据三峡特有的审美魅力,极富创造力,给人以陌生化的奇妙感受。解析课外搜集文章,从选材、构思、语音等角度体全一归纳。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提示:文章的主要脉络是: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的脚下安营扎寨进入冰塔林一

41、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一慢慢地接近冰山一置身于冰窟一第二天再进冰塔林一聆听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按照这一思路复述所见所感即可。二、参考答案:作者按照立足点的变化,从第5段开始写长江奇观之一的冰塔林。由远到近,先以砾石堆为观察点,远望冰塔林,冰峰晶莹连绵、冰河平坦辽阔。第6段作者沿冰河接近冰山,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赚细刻着各种图案;进入后,整座冰塔林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第11段写作者置身于冰窟中观察到的冰塔林奇观:“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蜓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烟烁烁,光彩夺目。”作者笔下的冰塔林,如梦

42、如幻,似琼瑶仙境,有一种静穆的晶莹和洁白的神圣感。解析:抓住文中相关的段落,找出描写冰塔林的句子体会即可。三、参考答案;这些写出了作者面对死亡时的淡然。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还能欣赏璀璨的冰山仙境,体现了她的乐观精神。这样写,使我们也能和作者一样,感悟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各拉丹冬那份独特的美。解析;联系具体语句,结合语境体会。四、参考答案;1.“眩晕”指感觉到本身或周围的东西旋转,多由内耳、小脑等功能障碍引起。“卖弄”指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作者被大自然的无穷威力震撼。2.加点的字,说明了此地的恶劣环境由来已久,并且亘古如此;副去加点的部分,逻辑不严密,人们就认识不到此地环境恶劣的程度。3

43、.用年轮比喻冰山的裂纹和褶皱,使人感受到,在时间的长河里,唯有大自然是永恒的。共同点:这些句子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冰山的奇观,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解析: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或修辞手法进行品析,并体会它们在语言表达方面的共同点。5、 提示:应做到切实观看纪录片,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资料。注意分清自然景象和人文景观,从而多角度了解长江。第21课庄子二则1、 参考答案:1.两层意思:第一层,描述纪鹏形象;第二层,和耀鹏相比,说明万物均“有所待”。鹏的形象:鹏的形体大,背与翼的大而有力,能击水三千里,直上九万里,有视苍天如海,观地下如烟的高傲。但鹏如果没有风力的帮助,也是飞不上高空。2.庄子与惠子在深梁

44、之上围绕“鱼之乐”展开辩论,二人各自抓住对方的漏洞予以反驳,语言妙趣横生。尤为巧妙的是,庄子本来已成败局,但他却巧炒地偷换概念,使用论辩术,使惠子的话自相矛盾,变被动为主动。解析:熟读课文,把握文章主旨,体会文章内容的巧妙之处。2、 参考答案:1.庄子给出确定的结论,鲲鹏和人们一样,并不能弄清天的本色,鲲鹏的认识也是有局限的。2.(示例):庄子究竟知道不知道鱼的快乐呢?如果知道,他是怎么知道的呢?庄子说:“我知之潦上也”。言外之意,庄子自认为他是知道鱼的快乐的,认为鱼也一定是快乐的,并且就是在潦水的小桥上知道的,说得很自信。庄子的这句话里有一个大道理。庄子坚持老子的天道无为,物我两忘的思想,万

45、事万物都遵循“道”这个大法则。鱼游之于水,虎藏之于山,鸟飞之于天,蔡攀之于林,都是其遵循大道所致。鱼的痛苦与生存的压力无非来自“道“赋予它的生存空间水。当然庄子没有讲这是客观导致还是鱼的自身意愿,但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只要违背“道”,都将陷于困顿与迷茫。这也就是为什么庄子看到在涤水中自由游戏的鱼儿面称其快乐的原因所在。三、提示在翻译原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3、 参考答案:1.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2.志:记载。3.安:怎么。4.循:追溯。解析。注意一词多义及古今异义现象。五、参考答案:表达了李白对李器不满的情感,也从诗句里表达出李白当时的豪情壮志。这首诗先以大鹏自喻,写自己才能非凡,志向高

46、远;再写自己因大言高论不合时俗面被人冷笑。这首诗充满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和豪迈不羁的气势。解析:翻译这首诗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情感。第22课礼记二则一、参考答案:中心论点:教学相长。文章开头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类推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道理。接着讲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能发现自己有不懂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最后提出中心论点。 解析:在翻译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论证思路。二、参考答案:大同社会理想包括三个方面: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47、解析:课文开头即提出了大同社会的纲领,注意理解体会。三、参考答案(示例)虽有嘉肴:本文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熊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层层递进,文气贯通,给人一种一气呵成之感。大道之行也: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效果:结构整齐,使语势增强,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美好愿景。解析:找出两文中的对偶句,根据对偶句的特点体会表达效果。4、 参考答案:1.教学:教与学。2.子:子女。3.归:女子出嫁。4.货:财货。5.贼:害人。解析:注意文言现象。

48、如“教学”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指教与学,现代指教书或把知识传授给学生。5、 参考答案:1.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比喻人如果不经历磨难和学习,就难以成才。2.适当的学习时期过了才去学,虽然努力苦学,也难有成就。这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具有不均衡性,其中存在着关键期。在关键期内,发展相应的能力效果最佳,过了关键期即使勤奋下苦功,效果也不会好。这告诚人们,人要想学有所成,应该及时发挥年龄优势,不要浪费光阴,抓住应学习的大好时机,努力提升自己。3.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碰,就必然会导致所学狭险,见识短浅。学习是一件枯燥的事,我们应该拥有自己的学友,以便互相

49、砾砺、学习,共同进步。4.善于探讨钻研的人,好比砍伐坚硬的木头,先从容易下手的地方开始,慢慢地扩及较难的地方。形容在学问上善于问难的人,应当是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像木工砍硬木先从易进斧的地方下手一样。解析: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感受。第23课马说一、参考答案:表达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寄寓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藏之情。解析:文章开篇就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在论证这个观点的过程中寄寓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藏之情。二、参考答案:变换称谓,如把“千里马”称为“名马”“马之千里者”;使用代词“其”“之”代替“千里马”。不断变换称谓的方式,加上比喻、排比等手法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语势,读来一气阿成,痛快淋漓。解析:先找出文中的例子,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3、 参考答案:1.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2.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