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课案例(一):《绝句》辩课实录——东师附小古诗教学主题研讨_第1页
辩课案例(一):《绝句》辩课实录——东师附小古诗教学主题研讨_第2页
辩课案例(一):《绝句》辩课实录——东师附小古诗教学主题研讨_第3页
辩课案例(一):《绝句》辩课实录——东师附小古诗教学主题研讨_第4页
辩课案例(一):《绝句》辩课实录——东师附小古诗教学主题研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辩课案例(一):绝句辩课实录东师附小古诗教学主题研讨编者按: 辩课是在说课、评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义乌市教育局教研室叶立新首先提出来的。辩课,就是教师在备课、上课或者说课的基础上,就某一主题或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提出问题,展开辩论。以加深对教学重点、难点或者热点问题的理解,真正促动上课教师与听课教师的共同提升。说课是上课的老师把自己的设计意图,教学反思告诉听课的老师。评课是听课老师把自己的意见反馈给上课老师。在这两个过程中,我们能够发现,它们的信息传递都是单向的。缺乏即时的交流互动,绝大部分时候,上课老师与听课老师各说各的,很难产生共鸣。这样的结果是导致大家都说一些套话,做一些表面文章

2、。说课老师往往是先说一些自己的设计意图,然后说自己的课肯定还存有很多的不足,敬请大家批评指正;评课的老师往往是先找一些上课老师的有点,然后提一点无关痛痒的意见或建议。当然有些说课、评课是很尖锐的,但是都仅仅自己的理解,并没有考虑对方的意见。到底我的想法对不对,好不好,都不知道。所以说了也白说,评了也白评。辩课就是为了克服这样的弊端的。辩课就是为了双方有即时、充分的交流和互动,真正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成败得失。使双方都明白哪些是值得肯定的,是能够学习借鉴的;哪些是值得改进的,是应该避免的。按方式分,辩课分为问答式辩课和正反式辩课。问答式辩课是听课老师提出问题,请上课老师或其他老师一起讨论。正反式辩课

3、是围绕一个主题,设计正反两个观点,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展开辩论。这里展示的东师附小的辩课案例是一个典型的正反式辩课案例,希望广大小学语文教师认真学习,并尝试把辩课使用到日常的教研活动中,提升研究实效,提升专业素养。主持(冯永生):大家好。近年来,“上课”和“辩课”,成为我校加快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很好的平台。各位老师:所谓“课堂越辩越高效,教师越辩越善教”。我们辩课,不是为了推翻和否定,而是为了完善和提升。“辩课”是“辩论”,也是“辨析”;是“鉴赏”也是“鉴别”。本学期,我们的研究主题之一,就是古诗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今天,我们两个校区的语文老师相聚在此,就昨天王珊珊老师执教的三年级的绝句(杜甫)

4、这节课,实行思辨。首先我们进入第一个环节精彩亮相:双方辩手请陈述观点:有请正方:正方(吉云兰):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奇葩,它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诵古诗,学古诗,自古以来,就是一件雅事。让孩子们在人生记忆力最佳的时期,诵读古诗,让文化经典占据他们的心灵成了很多教师的共识。古诗文对儿童的熏陶,一直为我们学校老师们所重视,经典诗文走进了学校的阅读课程,并且成为我校晨诵午读的重要内容。新课标颁布以来,古诗教学的地位更是日益上升。据我的统计,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有19篇34首,另有8篇“文包诗”形式的课文。在同类教材中属于较多的。古诗教学,存有三个方面的重难点:一是因为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

5、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学生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二是因为古诗的话语风格离学生的现有语感相去甚远,多数古诗教学仅仅满足于诗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至于诗的文化底蕴则往往无暇顾及,因而诵读水平不高,品位不高;三是古诗教学的模式还相对比较陈旧和保守,停留在简单的读诗、解诗、背诗、默诗四部曲中。即使有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但古诗教学却是涛声依旧,难有突破。常态下的古诗教学,感到很多教师对古诗诵读理解有所偏颇:似乎只要记住一些好诗、好句,古诗积累就大功告成;似乎只要多多记诵名家名篇,就水到渠成了。其实不然,古诗有她无尽的内涵和高远的意境,诸如“不及汪伦送我情”的人情美,“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哲理

6、美等独特意蕴,不是通过机械的抄抄写写、枯燥的死记硬背就能领会得了的。只有达到进入诗歌意境的较高层次的读诗境界,才能领悟到我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古诗这支民族的“奇葩”才能焕发出新的光彩。令人欣喜的是昨天王珊珊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一节高效的、有突破、有创新的常态课!下面我将在回顾梳理中与大家分享我的思考:一、以语文的方式教出语文味儿整堂课的教学须臾不离文字,每个教学细节紧紧围绕诗歌语言和形式形成波澜,以语文的方式教出语文味儿,直面文本、直面语言,通过朗读、品味想象等方式,让学生“得他滋味”!对诗歌的解读从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辐射开来观照全文。我们能够看到,王老师始终引导学生紧贴着文本的地面,穿过字字句

7、句的丛林,引领孩子抵达绝句敞亮的境界。比如课前谈话激活记忆潜能,让学生看图猜古诗,诵诵古诗,在古音古韵的音乐中,在意境隽永的画面中学生很快被“唤醒”,卷入了古诗学习的一个“场”中。在领悟内容,体验情感的环节中,教者领着孩子在诗的意境中徜徉,在诗的语言上驻足。课堂上教者高昂着读的主旋律,教者不但让学生读出了画面,引导孩子去品悟领会诗中的色彩烘托,夸张联想,开阔意境,特别注重了以文本为载体,文字“虚”与“实”、“动”与“静”的揣摩。“不学诗,无以言”,孔子主张从诗词欣赏中培养语言能力。诗词教学必须超越“字面”意义,把这种汉字符号转化为一种情感符号,让学生触摸诗歌的温度,体味诗词精妙灵动的字词之美。

8、课堂上通过“含”的咀嚼涵泳,对窗外景这个意象的建构,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古诗词语言凝炼的魅力。有人说,写诗时“着一字而境界皆出”,古诗教学中“品一词”课的境界也是皆出呀!万里船的多元解读,捕捉文本语言的多重意蕴,这是一种“全语言”的学习,这是一种立体的感悟,这是一种活性思维的培育,足见老师的匠心。这一来一去,“言”和“意”互转共生,产生了浓浓的语文味儿。二、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最有分量的收获朗读是披文入情的途径,也是以声传情的过程。古诗词的学习中,读尤为重要。教者把握住文体的特点,注重中年级孩子的特点,初读古诗时,与文字相遇,读出七绝韵味的美。师生合作品读出七绝的节奏,慢慢读出了诗歌的意思,读

9、出想象来,读出画面,读出了情感韵调,读出了古诗纯正的文学趣味。整节课上就是用孩子们读读,想想,看看,说说,再读读的方式,让孩子进行诗歌语言的探秘,虽然孩子们开始对诗歌的阅读体验有点像盲人摸象似的,但是老师有一种“慢慢走,欣赏啊”的姿态,不断地引导孩子用心灵去感受,用想象去补充,用思考去扩展。孩子们在这样的课堂应是一种快乐的生活。王老师用她特有的活泼轻松而又灵动的教学,让学生获得了最有分量的东西。三、以最简洁的问题打开最丰富的感悟空间有效的课堂宜简不宜繁!昨天的课堂上,老师的话语不多。你想说哪句话的意思,你看到哪一幅画面?简洁的问题,板块的设计,让孩子有了更多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孩子们课堂妙语连珠

10、,令人拍案叫绝!这都是老师在课堂上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自由的语言发展的园子。细品每个细节,在轻松的方式背后,往往又能看到学生的发展,以最接近学生的起点走向最远的终点。诗人仅仅是为眼前生机勃勃的春景而快乐吗?这个问题提得太巧妙了,感悟的空间特别大,老师合理开发和运用了创作时的背景资料逼得学生深入思考,学生思维的触须深入到文本背后,走进诗人。这个被后世要尊之为“诗圣”的大诗人高贵的人文精神。闻一多先生说过:“诗人最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学习诗,就是要让学生在童年激发和丰富自己的生命体验,扎下深厚的精神的根;使学生从人生之始,就站在大师们的肩膀上,有一个精神上的高起点,从读诗到读人

11、,这样就把课堂的“门”彻底打开了,把学生情感、思想的门打开了。王老师告诉了孩子们,诗,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诗中所写美景在这样的背景下显得美得不同寻常。我想这就是文化的渗透,适时在孩子们眼前开了一扇窗。从文字到文化,王老师在古诗文教学探索之路上迈出了难能可贵的一步。总而言之,王老师的这节课虽说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却让我们步入了“天光云影共徘徊”的佳境,整节课教学就以诵读为主线,缜密细腻而又大气开放,“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课虽毕,位犹在,意无穷。短短的一首绝句,竟演绎得如此一波三折波澜起伏!王老师的古诗教学,告诉我们古诗教学,不是解释,不是说明,而是一种心灵的润

12、泽,是一次难忘的充沛的情感经历主持(冯永升):好的,正方结合课堂教学的细节陈述了自己的观点,好,请反方。反方(姚平):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古诗文作为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在我们小学阶段确实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昨天有幸学习了王老师的绝句一课,正如刚才正方所说吗,王老师的这节课,确实是优点多多,给我们所有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为了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断地提升我们教师的专业素养,我方经过深入的研讨,觉得这节课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有待我们共同的探讨提高。现在,我就简单的列举如下:1.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首先应该确立在文本解读的基础上;2.不仅要关注文本写

13、了什么,而且应该通过咬文嚼字,更多地关注文本怎么写;3.如何更有效地引导学生想象、品味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的韵律美;4.如何更高效地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让课堂更多的生成和创新;5.新课程理念不是“贴标签”,应融合在课堂的点点滴滴中。表现之一:课堂评价应该真诚、贴切。以上是我们反方的观点,供对方辩友参考,具体的阐述请欣赏我方辩友的精彩表现。主持(冯永升):好的,双方的观点陈述完毕,接下来的环节是联合对抗,首先请正就反方提出的观点,表达你们的意见:正方(王桂林):刚才对方辩友谈到了文本解读问题,我想对这个问题谈谈我方的见解。课标指出:3、4年级学生诵读优秀诗文应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

14、情感,领悟内容。可见3、4年级古诗教学的落脚点是语言内容而非语言形式。三年级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处于储存期,是一种记忆性的阅读,是个打底子的工程,因为诗歌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慢慢阅读,需要他们似牛儿吃草般去慢慢反刍,慢慢建构。基于以上考虑,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重语言内容轻语言形式,然轻非无,教者在教学过程中有了很好的渗透,动静的对比,色彩的相衬,虚实的结合,都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把深刻映在清浅之中,难道非要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一些生硬的术语吗?反方(陈生卫):刚才对方辩友提到了正确的解读文本,解读文本中的语言内容,而且谈到了,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是一个打底子的工程,确实说的很好,但是我们不难

15、发现王老师在解读文本的时候确实有一些偏颇,还有一些误差。首先,我觉的“窗含西岭千秋雪”,这个“秋”字,学生不理解的时候,王老师这样引导学生,说:一年有几个秋天啊?学生回答:一年一个秋天。师:那么千秋呢?就是一千年。千秋雪呢?就是终年不化的雪,是这样理解的。我看了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秋的解释有5个:1.秋季。2.庄稼成熟的时期。3.指一年:千万代。4.指某个时期,如多事之。5.姓。很显然“窗含西岭千秋雪”中的“秋”应该选第3种解释,指一年的时间,这样学生的头脑中被打了一个错误的印记。这是第一点;第二点,王老师在引导学生了解东吴和成都有多远,“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时候,正如对方辩友说王老师有独到的理

16、解,但是这个独到的理解我觉得不准确。学生说东吴到成都有万里,王老师说:你怎么知道的?生答:诗中说万里船。我觉得这里的万里是虚指,正如上面说说的千秋雪中的千秋,也是一种虚指。再如“门泊东吴万里船”中的东吴具体指什么地方,王老师清楚明白地告诉学生说是南京一带,这我觉得也不对,南京确实属于东吴,但东吴不是指南京一带,东吴应该指长江下游两岸地区,应该指的是江浙一带。再有“窗含西岭千秋雪”的这个“含”,这个“含”字啊,我觉得诗圣杜甫确实是独具匠心的,世人称他为诗圣是因为他的用词非常准确。我觉得这个“含”字和王安石写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和贾岛的“推敲”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个“含”字的学生不理解,

17、那么王老师说了,含字可以给它组个词。学生说:包含。王老师清楚明白的说,对,这个含就是包含。我觉得,如果杜甫这首绝句“窗含西岭千秋雪”中的“含”是包含的意思的话,那么人们称他为诗圣,他也就徒有虚名了。主持(冯永升):正方有没有补充。的确解读文本要根据学生年段特点,要根据我们3年级的教学目标。请下一位。正方(储丽云):感谢对方辩友刚才的一些意见。但是对方辩友的问题很多是伪问题,千秋雪的“秋”不是“年”解释吗?课堂上王老师引导学生说出“千秋”就是“千年”呀。再有窗含的“含”学生最初用组词的方式理解为“包含”这的确就是字面的意思,孩子虽说是盲人摸象一样的渐渐走入诗歌内核我们在解读文本的时候也关注到了诗

18、眼“含”字,“含”这个字的解读,我们觉得教者处理的恰恰是这堂课的一个亮点。怎么这么说呢,咱们不妨来回顾一下教者当时上课的流程。刚才对方辩友所提到的,含是包含,这只是初读感知阶段,学生以组词的方式翻译理解,而后,在深入阅读以后,学生对这个词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她是先让学生比较换词,并将自己所换的词置入古诗,在比较中悟出“含”字一字好,但很显然,这时学生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包含”这样直白的理解层面上,随之,教者一席话“窗前,窗外,窗是窗,景是景。用上含呢,你看景和窗就很好的连在了一起,浑然一体。”有了这样合二为一的感悟,再引导将其联想为画框,“含”字的妙处也就基本咀嚼出来了。最后,教者匠心独运,以

19、简洁而有效的手围窗框,对准雪山练习想象表达,这时候学生所表达出的“你的窗框里镶嵌着怎样的画面?”我想学生对“含”字的咀嚼、品位已经达到了入境,悟情,也就没有辜负诗圣杜甫原先创作的美意了。谢谢。主持(冯永升):双方对于文本解读的话题呢,我们先暂时告一段落。接下来,我们进入下一个话题。正方针对反方提出的不仅关注文本写什么,而且通过更多的咬文嚼字,关注文本怎么写等话题谈一谈。正方(仲爱梅):刚才对方辩友提出的想象与意境的话题,我想要说一说。意境是诗的生命。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的同仁们一定深有感触,诗词教学,最困难的就是引领学生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走入诗中的意境了。那么,如何引领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呢?入

20、境的路又在哪里呢?王老师的这节课做了有效的尝试。这节课上,王老师充分引导学生借助优美的图片观察感受,调到学生的生活经验,在生动的情境中展开丰富的想象,成功地把学生带入这首诗的意境,感受诗歌的意象情感之美。比如:在欣赏黄鹂鸣柳图时。王老师让学生想象小黄鹂为什么叫得这么欢啊?可爱的小黄鹂在广阔的蓝天上飞翔,它看到了什么样的春景啊?“黄鹂鸟在唱什么歌?孩子们自由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出眼前所出现的画面。根据他们的描绘,老师随机出现相应的多媒体画面。这样,化诗为画,画中领悟,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古诗内容,更有利于入情入境,突破难点,学生的眼前出现一幅幅色彩明丽的春景图。从而感悟诗的意境,以及诗人愉悦的心情

21、。再比如:欣赏白鹭冲天图时。王老师让学生想象:你看到的白鹭是怎样飞向蓝天的?“长腿的白鹭连成一条线,飞起来自然成行,多优雅啊。春天到了,白鹭从南方又飞回了自己的家乡,它们多开心啊,飞得多起劲儿啊!此情此景多么令人欣喜振奋啊!”伴随着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和王老师那煽情的旁白,静止的白鹭冲天图化作一只只白鹭振翅高飞的动态画。“一切景语皆情语”,读懂了白鹭不就读懂了诗人,领悟到了诗人的情感吗?反方(刘晓霞):正如刚才对方辩友提出的,王老师的这节课,把孩子带进了诗的意境之中。而我方则认为,这节课孩子们始终游荡在诗词之外,没有走进诗歌所描写的意境中。诗词的意境给读者一个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读者进入就会浮想联

22、翩。在这节课上,我们看到的是学生对字词和诗句生硬的解释。大家注意到了吗?当王老师要求学生把诗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时,一个孩子捧着课本,结结巴巴地在宣读上面的解释,可见那色彩艳丽的早春美景并没有让学生陶醉。当教者让孩子们边读边想象画面时,我们以为孩子们就要入境了,可是教者此时却急不可耐地打出了一幅白鹭上蓝天的一幅静态图片,试想白鹭飞上蓝天的那幅动态是不是那么一幅简单的静态图片就能描述出来的呢?教者用具体的视像来替代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品味,折断的学生的想象翅膀,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诗歌的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就这样被一幅幅静态的画面给剥夺了。如果教者在对词句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放声读,反复读,配

23、上音乐读,读出诗的节奏美、音乐美,这样读着想着,孩子们也就进入忘我的境地,脑海中就会出现一幅幅画而,他们也许会看到在春风的吹拂下,河边那翠绿的柳树摇曳着长长的枝条,两只黄鹂在枝条上跳上跳下,喃喃细语;也许会看到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相互和鸣,在柳枝间欢叫追逐。这样读着想着,想着读着不知不觉就走进诗境,与诗人心灵相通相融。于是,我诵读,便是我自己的情感倾诉,我自己心灵的歌唱。刚才,对方辩友提到了说,孩子们那精彩的发言,黄鹂们叫醒了柳树;两只黄鹂在唱着春天进行曲呢;这样富有诗意的语言打动了我们,可是当时的教者却没有抓住这个时机,没让学生读出自己那种个性化的体验,而是让大家齐读一遍,孩子们这种对美的

24、独特体验就这样被扼杀了。主持(冯永升):正方对于品位诗的意境,有没有补充。正方(穆建华):我来说说。这节课在启发学生想象进入诗歌意境方面王老师作了很多匠心独运的安排,课堂上有教师充满激情的情境创设,有适当的画面铺垫补充,有角色的置换体验,有背景知识的拓展,有优美音乐的熏陶,所有这些都指向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从而感受画面的美,感悟作者心中的情,正是这种关注和努力,才换来了学生灵动的描述语言:“黄鹂唤醒了沉睡的柳树”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嬉戏小黄鹂在唱春天进行曲呢西岭披上了雪白的衣裳也许这样的再创造不能让对对方老师满意,请别忘了这首一千多年前的古诗面对的读者只是些不满十岁的孩童啊,他们

25、的经历知识语言积累又怎能支撑起洋洋洒洒文采飞扬的描述,这样的精彩也许只能期待在公开课上邂逅,我们王老师的这节真实的常态课做的还只是打底子工程。想象是孩子头脑中的画面,如果要用语言描述出来,这是个再造情景的过程。其中包含着,孩子的主观性,包含着孩子的知识背景和想象。丰富的的想象和语言的积累非一日之功,它是长期训练和培养的结果,还有赖于学生个体的悟性和习惯。课堂上我们也看到孩子的语言在发展,思维在拔节,这难道还不够吗?总之,我认为王老师这节课遵循的是知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路子。课堂上文学、声音、色彩、动态,各种信息不断刺激学生的情感,经历了这样的学习,也许他们仍不能饱满生动描述出诗歌的画面,但可

26、以肯定的是,他们深深记住这种被画面美震撼的感觉,相信这是一次愉快的,充满诗情画意的精神之旅。反方(韩新平):对方辩友刚才提到的优美的画面,在这节课上,我们欣赏到了教者颇费心思制作了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意图以美的直观的画面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把握诗的意境。色彩绚丽的画面让学生感到新奇,但同时也冲淡了诗歌作品的韵味。诗歌的审美体验是感性的,不能简单地用课件以单一的视觉形象,统一学生对诗歌意境及所表达感情的认识,我认为,不是所有的诗歌都适合多媒体来演绎,过多地依赖多媒体,容易遏制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诗的韵味,我认为,更多的要靠师生全身心地反复诵读,方能逐渐品味。其实,杜甫的这首绝句,是极富诗情画意的

27、佳作,一句一景,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犹如一幅绚丽生动的彩图。王老师在课始就说了这样的一句话:画是有形的诗,诗是无形的画!课中又多次提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想:通过课前预习和自由读诗这两个环节,这无形的画早就已经在每个孩子的脑子里了,我们教师为何要大费周章制作大量的画面来替换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感悟?欣赏诗歌是想象力放飞的时候,(想象力的挖掘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属能力层面的延展)。想象是诗歌的翅膀,没有丰富的想象的诗歌是苍白无味的,学生欣赏诗歌同样如此。细节尽管王老师在学生逐句理解了诗意以后,出示了一幅白鹭飞行的图画,并引导学生想象描述:这是一群怎样的白鹭飞上了怎样的天空?但此刻学生的视

28、野早已被圈定在狭窄的画面上,除了换个把词,早已失去了自己灵性的想象!王老师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明诗意悟画面,但这仅仅是浅层次的诗义疏通和诗句积累。诗歌深层次的意境、内涵学生根本没有体会,忽略了文字本身的美感,想象也如空中楼阁,软弱无力。我想:王老师这一环节何不变上一变!放开自己,放开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深切体会古诗的意境美、形象美!绝句这首写景诗,语言自然流畅,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已大略知道诗的大意,很多学生都能背下来了,我们完全可以用“以画品诗”的方式来完成“解诗”这一环节:古人都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下面我们用头脑来构画,请你自读古诗来回答几个问题:1、你的画打算选择什么颜色,为什么?2

29、、你打算在画中画上哪些物体?3、这些物体大小、远近该如何安排?4、你同你的画取什么名字?5、如果给画面配音,可以配上哪些声音?刚才对方辩友谈到了,我们面对的是3年级的10岁不到的学生,但是,好像也忘了,我们的学生正处在一个诗的年龄,他们应该具备这种诗意表达的能力。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我想,这样做才是将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上,让学生在多读的基础上走进诗歌,自求自得,自主探究,真正读懂诗。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培养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丰富语言积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真正喜欢的是自己的抉择,收获独特的阅读感受,这样的做法比那种费时费力的逐句分析要来得高效,

30、离学生的距离也更近了点。主持(冯永升):双方你来我往的辩论,我们相信课堂引导学生想象,古诗文教学应该是没有止境的正方(吉云兰):(抢话筒)我非常欣赏对方辩友提出的策略,但是我们要知道条条大路通罗马,就说你那个也只是种教学手段,教学手段不是目标。我们在课堂上已经达成了目标,孩子的语言素养得到了提升,这就是成功的。我们知道小小的古诗里,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地。我觉得我们老师做的已经比较到位。诗歌的特点就是要反复涵泳,再诵读再推敲再比较。画画是一种手段,而且是关于语文的手段。而读书不然,它是语文学习的一种直接的手段。为何舍近求远呢?正方:刚才,对方老师说到多媒体的应用问题,我方有不同见解。首先,我方

31、认为古诗教学借助多媒体领悟诗的意境是很有必要的。它为孩子们的想象提供了平台,唤醒了学生对古诗沉睡的记忆,孩子们有了这些更美丽的画面,想象就更加开阔了。王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她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并超越文本。比如说,白鹭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是陌生的。让他们对一个陌生的事物进行想象是有些困难的,想象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积淀之上,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我们出现了白鹭奋飞图,而黄鹂多数孩子比较熟悉,所以我们是让孩子在想象之后,才出示画面的。其次,从课堂即时效果来看。多媒体的应用是恰当有效的。事实胜于雄辩,相信大家一定还记得,王老师在引领学

32、生想象“两个黄鹂鸣翠柳”美丽画面时,孩子们借助画面,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诗一般的语言脱口而出:两个可爱的小黄鹂在翠绿的柳枝上嬉戏;黄鹂们把柳树叫醒了;两只黄鹂在柳树上唱着春天的进行曲呢;远山披上厚厚的外衣孩子们灵动的想象令听课老师拍手叫绝!这正是视觉画面唤醒的思维结果呀。反方(徐兰珠):好,刚才对方老师说到,古诗是要讲究灵动的,那么,我们学生学古诗,就是要让他们充分的去读,这节课上读,我们听的老师似乎没有太多的感觉到学生读的层次性。就说刚才谈到的黄鹂叫醒了柳树;黄鹂正在唱春天进行曲呢,我觉得学习古诗应该让学生首先拥有那种古典的情怀,像诗人一样去慢慢地走、欣赏啊,如果在学生有独特感悟的时候,老师没

33、让学生有空间、有时间慢慢地去欣赏,慢慢地去读书,那独特的语言的味道一定久久地回荡在每个人的心中,这是读出意境的美。还有,我想有人说古诗是独特的,是用英语翻译不出来的,它关键是在它的音律美,音律美怎么读出来。在王老师的课上,我看到了,她力图这样做,比如说,让老师学生对读,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学生在读节奏的时候就只有在四字后面停顿了一下,是不是这样就做到了抑扬顿挫呢?我觉得老师在读的时候可以渗透平仄的那种规则,比如说老师可以示范:一二声长一些,三四声短一些,让学生在老师的示范之后,自己去体验,自己去实践。我想古诗的韵律美、音韵美就能体现出来了。正方(吴慧娟):好,刚才对方辩友说王老师这节课

34、层次性体现的不够,我方认为王老师这节课层次性非常明显,我们来回顾一下,王老师这节课一共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要求学生“会读”。读得字正腔圆,饶有韵味。先是学生自己“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清爽了、顺口了为止”。然后是指名4、5个学生读,最后是全班一起读。这一组读的设计,时间不长,但学生连听带读有10多遍,学生对这首古诗从陌生到熟悉,从不会读到会读,有效性应该是很高的。第二个层次,是“读懂”读的画面焕然眼前,浮想联翩,读的情景盎然、激情勃发。王老师让大家边读边想象,你能读出哪些画面?老师没有让学生集体讨论,而是先让学生结合注释,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认真地读,细细地想,自己开动脑筋读懂诗句。

35、接着在读懂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画面想象,选择你最喜爱的画面,与大家分享。教师追求的不仅是读懂的结果,而是让每个学生都切切实实地体验理解古诗的过程。第三个层次,要求“吟诵”,引导学生读出对诗歌画面的感觉,结合景物,再结合当时的创作背景想想古诗的赏读,背诵。整个古诗教学的过程就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引领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读熟诗句,在诵读中理解诗意,在诵读中体味诗韵,在诵读中感悟诗境。反方(徐兰珠):如果真的如刚才那位老师所说的,学生真正体会了诗歌的情感,那么我想,课上会不会出现学生读到“千秋雪”、“万里船”的时候,老师说“这个静景要读的慢一些”的尴尬呢?如果真的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后

36、读,我想学生应该会读出味道来。对方辩友,这节课中我们看到的是孩子们朗读的提升吗?从一开始的朗读到最后的朗读,我们没有看到孩子们朗读的进步。正方(吴慧娟):其实,在昨天的课堂中,我们看到了学生读书读得很专心,很投入,有收获。但学生读书的水平不一致,反应了王老师这节借班上的常态课上的真实性。朗读的训练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学生与学生之间肯定有个体的差异。我们应当看到学生的进步,我们何不给学生更多的掌声呢。主持(冯永升):好的,双方辩友,其实各位应该知道这是常态下的辩课,我们的话题很多,时间关系,领导还没有吃午饭,那么我们这个话题先打住,还有几个话题会后请各位发到校园网的BBS论坛上去,让我们的精彩辩

37、课一直延续到会后。相信我们每一位老师,通过我们的辩课,都会获得许多的收获。那么,我们希望能够得到在场的建湖教育局的领导专家,还有我们东台教育局领导专家的指点。让我们更多的互动起来。掌声欢迎我们建湖教育局的专家领导给我们指点迷津。建湖赵主任:首先感谢我们东师附小给我们一个学习的题材,说实在话,坐在台上这么多老师,我感觉到不是老师,而是智慧在碰撞。台上的阳光是这么明,我感觉是思想在沐浴,对于古诗教学,我没法给它一个定义,在座的这么多老师,经过今天的辩论,让我们受益匪浅。我只能用“山”这个字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山”有三重境界,人们常说啊“看山还是山”,那么我们古诗教学,开始引领学生还是在山上,引领学

38、生在字里行间行走,然后,引领学生到第二层境界“看书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让孩子在字里行间的上空,去思考,去感悟,对于古诗教学,我想第三层境界就是“还是要回到山,还是要回到水”中,也就是说让孩子在古诗的字里行间中把音、行、意、情融合在一起,自由地想象。我小时候也学过这首诗,那时候老师讲门泊东吴万里船,我就不懂什么意思,老师讲是从东吴来的船,我想为什么不说是到东吴的船呢?说实在话,我们古诗教学重要的不是得出结果,而是给学生一个思想放飞的空间,而是给学生一个情感激发的空间,让孩子从现在直到人生的最后,都感悟到这首诗每一阶段不同的意思。因此说,我们有一年的高考,考的内容就是苏轼的一首题西林壁,我们小学学

39、,中学学,大学学,人生一生都在学。我要说的就是这么多,谢谢。主持(冯永升):赵主任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小学古诗文的教学,确实有很多很多的高度,我们刚刚才起步,好,还有哪位领导。建湖唐校长:今天到东师附小受益匪浅,看看我们台上这么多的青年才俊,智慧互相的碰撞,我们真的是感觉到教育的春天就在我们眼前,就在我们身边。作为学校校长,我们也期待着我们学校能有这么多的老师也像我们东师附小一样有智慧的闪现。今天到东师附小感受到了我们周校长在以他的智慧引领着我们一波青年人在教改的路上扎扎实实地行走。我们也期待着,周校长能够把智慧的种子播撒到我们建湖水乡。谢谢。主持(冯永升):感谢唐校长,哪位专家继续指点迷津

40、。建湖徐校长:今天进到这个会场,很有吸引力,也被感动着。应该说,自从新课程第八次改革以来,我们对于课程的观察和评价,还处于“两岸猿声啼不住”的境界的时候,我们东师附小的老师们在我们周校长这位精神领袖,不是“宗教领袖”啊,精神领袖的引领下,已经“轻舟已过万重山”。今天的这种教师辩课真的是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真的是行走在意义的世界里,我们感受到了无限的意义,也感受到了周校长和东师附小这样一个内涵强校,特色强校的方略、行为和物质形态上的体现。对古诗词教学,我还想简单的说说自己的想法,其实,今天正反双方的辩解,虽然唇枪舌剑,但是观点,或者说引领的论据,还是交融的,不是完全对立的,也是在矛盾中统一的,辩

41、论是无止的,我想古诗词教学,作为一个跨越千年的诗圣,留给我们这样一个精神的餐饮,我们在食用的时候,可能不需要太多的咀嚼,我是这样想的啊,含咏是要的,画面也是要的,理解是要的,想象也是要的,但是都不必去苛求,我们要有适度的模糊,我们要吟诵,哪怕是我们诗意的表达,孩子有时候一个字,两个字的表达,也可能是诗意的行走,他们表达是一种诗意的内心,所以说,我更多的是倾向于正方的观点。恕我直言,不好意思。主持(冯永升):感谢徐校长诗意的发言,接下来请建湖的吴局长给我们指点。建湖吴局长:尊敬的曹局长,周校长,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教数学的,对于语文的,特别是古诗啊,不谈背上了,认识的字也不是太多,磨课更不

42、谈了,我更深的体会就是,我分管高中教育教学,过去做校长,现在到教育局分管这一块,古诗文的赏识,高中的课文比较多,为什么出现那么多扣分呢?主要是我们建湖的高考语文跟我们东台市差距太大,我们高考语文卷上的古诗文赏识,我们全县所有的语文卷统计下来,最多的一年平均分只拿了3.5分,一般的同学只拿到了2到3分。我对这个课有一个思考,我们的古诗文教学,特别是高中的语文教学,是在做什么事情,教学效率非常低。今天我们到东师附小这儿来,虽然没能听王老师这节课,但通过正方反方辩友呈现观点的时候,我们就感受到这节课是非常好的,我们在课外听到了课堂真正的实况,我想,东台之所以教学质量这么高,跟我们小学、初中、高中这三

43、个学段的教学理念是密切相关的。特别是我们东师附小今天呈现的这个场面,给我们的收获太大了。我们想把我们东师附小在加快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的好的做法带回去,一个是希望我们的校长认真思考,把学习的经验带回家,同时我也建议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感谢东师附小给我们提供的这个现场。谢谢。主持(冯永升):感谢吴局长对我们的夸奖,我们也希望得到我们东台教育局曹局长的夸奖。东台曹局长:首先感谢我们建湖教育局吴局长,还有各位校长、专家到我们东台来指导我们工作。今天到我们附小这个现场来听我们老师辩课,我们由衷地感到高兴,同时呢,我们也希望我们这种形式能够,用一句话说,叫抛砖引玉吧,这个,不长时间,我们也将要带我们东台的校长、

44、老师们到我们建湖去学习,去感受我们建湖教育改革的春天。就我们东师附小今天的辩课现场呢,我过去当过语文老师,也呆过小学,也教过语文课,也教过古诗词,自己也读过,但是,我还没有见过辩课这种形式,今天这种辩课形式,应该说是我们附小人,在周校长的带领之下,创设了一种很好的研究的形式。今天,在我们辩课的现场,我们看到了,之前的大家共同的在一起的研究,应该说大家在这之前的研究使辩课现场得到一种充分的展示,一种智慧的碰撞,一种思想的感召。同时,我们也看到辩课的现场,相互的一种碰撞,或者说是一种交流和学习。因为,我从整个现场看下来,大家有些观点正如刚才建湖的一位校长讲的,就是基本观点是认同的,比如说读书,通过

45、读,在读中去理解,读中去感悟,读中去思考,然后在读中去积淀、去想象,非常理想的画面。这里呢,我也想提一些建议,刚才冯主任说要我说些表扬的话,我想我们的辩课就是正方和反方,现在,你们做正方,我做一次反方。你们双方从我们辩课的角度,应该说辩课应该更加具有综合性,儿不是单一性,比如说,双方坐在台上不一定就必须和对方持有相反的观点,因为你们有相容性,因为你们从总的意识上说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在辩论的过程当中,更多的应该有一些认同对方,可以讲这些是对的,但是我对你讲的其中某一点,我认为还可以商榷,并不是讲做全盘否定去推翻对方,可能为了突出我们的矛盾性,所以就变成了单一性,我认为理解应当是多元的,这是第一

46、。第二点,我认为双方的内容应该是综合的,意思是讲我们是坐在同一面的,也不一定就持我这一面的观点,我们坐在一起同样看到了王老师的课,可能你坐在我身边讲的话,我认为同你这个地方还有待商榷,所以从形式和内容上,我们还需要费心去研究。从总的方向来讲,给我们教学研究上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形式和感觉,在这种全新的感觉方式上,我们要不断去追求更高的境界。这就是我们附小人追求卓越的那种思想风范。我祝愿我们附小在我们建湖教育局一班领导专家的评点下能到更高更好的平台上去,谢谢。主持(冯永升):感谢领导的指点,相信我们的辩课将来会越办越好,我们辩课的收获会越来越多。最后呢,请我们学校的语文教学专家,我们分管教学的校长于

47、校长给我们做点评。附小余校长:其实,我想要把这个环节向吴局长、各位领导汇报一下,刚才领导们都已经把这个环节说了,好像我没有必要再说了。可是我们老师这个环节呢要静下来,那我就来讲一下。首先讲一点,我不是专家,最多只能说是“抛砖引玉”的那块砖头,刚才是专家,这个,今天的辩课,我觉得有三点值得我们思考。第一点是双方的辩啊是辩之有据,这个据呢是两个据,第一个是课标,课标上我们三年级的古诗教学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特别是古诗教学,我们既不能越位,更不能借位,最好是到位,这就是刚才大家辩论的问题。第二个据呢,古诗词教学,每首古诗都有它的特点,都有它的特色,那么怎么抓住古诗的特点特色进行教学,这是值得商榷的。第二点体会就是辩之有道,不是有法,是有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